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的生物监测、预警与应急决策

合集下载

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预案

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预案

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预案一、预案目标本预案旨在为突发水质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应急反应,保证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预警级别1. 一级预警:水质问题影响范围较大,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一级预警:水质问题影响范围较大,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 二级预警:水质问题影响范围较小,可能对特定区域产生健康影响。

二级预警:水质问题影响范围较小,可能对特定区域产生健康影响。

3. 三级预警:水质问题影响较局限,可能对少数人产生健康影响。

三级预警:水质问题影响较局限,可能对少数人产生健康影响。

三、应急组织和职责1. 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指导和协调应急工作,包括信息发布、资源调配、应急行动等。

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指导和协调应急工作,包括信息发布、资源调配、应急行动等。

2. 监测小组:负责监测水质情况,判断预警级别,提供决策依据。

监测小组:负责监测水质情况,判断预警级别,提供决策依据。

3. 应急处理小组:负责执行具体的应急处理措施,如修复、清洁、替代水源等。

应急处理小组:负责执行具体的应急处理措施,如修复、清洁、替代水源等。

四、应急响应流程1. 突发水质问题发现:由监测小组首先发现并上报应急指挥部。

突发水质问题发现:由监测小组首先发现并上报应急指挥部。

2. 预警级别判断:根据监测小组的监测数据和评估报告,由应急指挥部判断预警级别。

预警级别判断:根据监测小组的监测数据和评估报告,由应急指挥部判断预警级别。

3. 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预警级别,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通知各小组行动。

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预警级别,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通知各小组行动。

4. 执行应急措施:应急处理小组根据预案执行应急措施,同时监测小组持续监测水质情况。

执行应急措施:应急处理小组根据预案执行应急措施,同时监测小组持续监测水质情况。

5. 问题解决:当水质恢复正常时,应急指挥部决定解除应急状态,结束应急响应。

水质突发应急监测预案

水质突发应急监测预案

一、预案背景为有效应对水质突发性污染事件,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快速、准确地掌握水质突发性污染事件的情况,及时采取应急监测措施。

2. 提高应急监测队伍的实战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地开展监测工作。

3. 降低水质突发性污染事件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影响,保障社会稳定。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应急监测指挥部成立水质突发应急监测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监测工作。

2. 应急监测小组(1)现场监测组:负责现场水质采样、监测、分析等工作。

(2)实验室分析组:负责对采样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提供监测数据。

(3)信息报告组:负责收集、整理、上报监测信息。

(4)应急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监测所需物资的采购、调配、供应。

四、应急监测流程1. 紧急启动(1)接到水质突发性污染事件报告后,应急监测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监测小组迅速集结,赶赴现场。

2. 现场监测(1)现场监测组根据污染源分布、水流方向、水质状况等因素,确定采样点位。

(2)现场监测组使用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对采样点位进行实时监测。

3. 实验室分析(1)实验室分析组对采样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2)实验室分析组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应急监测指挥部。

4. 信息报告(1)信息报告组将监测信息及时上报应急监测指挥部。

(2)应急监测指挥部将监测信息报送相关部门。

五、应急监测措施1. 确保应急监测设备、物资的充足,确保应急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应急监测队伍的培训,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

3. 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网络,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应对水质突发性污染事件。

六、预案实施与总结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重大调整,应及时修订。

2. 应急监测指挥部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的突然的、不可预测的水环境污染事件。

这类事故可能对水质、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

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需要全面的准备和专业的应对措施,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事前准备1.建立健全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机构、任务分工、处置流程、应急资源准备等。

应急预案必须经常演练和更新,确保在发生事故时可以迅速有效地处置。

2.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通报相关单位展开应急处置。

提高监测预警系统的技术水平和覆盖范围,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波动。

3.加强危险化学品及污染源的管理。

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规范存储、使用、运输和处置,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加强对潜在污染源的排查和管理,提高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1.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相关单位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和装备投入到应急处置工作中,遏制污染扩散的可能,并控制污染源。

2.疏散人员和群众安置。

针对事故现场周边的人员和居民,应迅速做好疏散工作,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并尽快组织安置工作,提供必要的食宿和医疗保障。

3.启动污染物清理和治理工作。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污染物清理和治理工作,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确保尽快恢复受损水环境的功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4.加强对事故现场的保护和防范。

组织现场施工人员加强对周边环境和人员的保护,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优先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处置工作。

三、事后处理和总结1.做好事故后续处置工作。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并不意味着任务结束,事故相关的处置工作需要持续进行。

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调整处置措施,确保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预案

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预案

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预案1. 预案目的为确保突发水质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环境质量,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旨在提供一套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流程,确保各部门和人员在突发水质事件中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

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范围:- 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 水源地突发事故- 供水设施故障导致的水质问题- 自然灾害引发的水质事故3. 组织架构成立突发水质事件应急指挥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指挥和协调突发水质事件的应对工作。

设立以下工作组:- 信息收集与报告组- 应急响应组- 水质监测组- 舆论引导组- 后勤保障组4. 预警与监测4.1 预警信号根据突发水质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设立不同的预警级别,如蓝色、黄色、橙色、红色等,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的水质事件。

4.2 监测与报告各部门应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

水质监测内容包括:- 常规水质指标(如pH、浑浊度、色度、嗅味等)- 微生物指标(如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等)- 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指标5. 应急响应流程5.1 确认事件接到水质异常报告后,应急指挥部应立即确认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5.2 启动预案根据事件确认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预案。

5.3 应急措施各工作组按照职责立即开展应急工作:- 信息收集与报告组: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向上级部门报告。

- 应急响应组: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设备、物资进行应急处置。

- 水质监测组: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分析突发事件的污染原因和扩散趋势。

- 舆论引导组:及时发布事件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舆论。

- 后勤保障组:保障应急响应所需的物资、设备、资金等支持。

5.4 事件评估与结束在突发水质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对事件进行评估,确认是否结束应急响应。

如事件已得到妥善处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6. 后期处置6.1 总结经验教训对突发水质事件应对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1. 应急组织结构成立应急指挥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统一指挥、协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2. 预警与监测2.1 预警指标设立预警指标,包括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浊度、重金属含量等)和环境指标(如水体颜色、气味等)。

2.2 监测网络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包括自动监测站、手工监测点和移动监测车,确保对水质的实时监控。

2.3 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3. 应急响应流程3.1 事件识别一旦发现水质异常,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3.2 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评估,确定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

3.3 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事件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3.4 应急措施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切断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组织污染治理等。

3.5 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水质监测信息,确保公众了解事件情况和应对措施。

3.6 后期处置事件处理结束后,进行后期处置,包括水质恢复、污染源追溯和责任追究等。

4. 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

5. 技术支持建立技术支持体系,包括专家库、技术指南和应急装备等,为应急处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6. 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应急处理工作,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7. 总结与改进对每次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总结,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应急处理能力。

8. 附录附录中包括应急预案的详细流程图、应急联系人名单、应急装备清单等。

请根据实际情况对以上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方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方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方案一、引言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对水质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对于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最大程度减少其对水质和环境的影响。

三、突发事件定义水质监测突发事件指的是可能对水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化学泄漏、生物入侵、设备故障等。

四、响应流程1. 事件发现:一旦发现可能对水质产生影响的突发事件,立即向相关责任人报告。

事件发现:一旦发现可能对水质产生影响的突发事件,立即向相关责任人报告。

2. 事件评估:根据报告的事件详情,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快速响应机制。

事件评估:根据报告的事件详情,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快速响应机制。

3. 启动快速响应:如果初步评估结果显示需要启动快速响应,那么应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流程。

启动快速响应:如果初步评估结果显示需要启动快速响应,那么应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流程。

4. 快速响应行动: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快速响应行动: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 后续监测:对事件进行持续监测,直至事件得到解决。

后续监测:对事件进行持续监测,直至事件得到解决。

6. 事件总结和改进:在事件解决后,进行事件总结,并根据总结结果进行流程改进。

事件总结和改进:在事件解决后,进行事件总结,并根据总结结果进行流程改进。

五、快速响应行动具体的快速响应行动应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保障:确保人员安全,避免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产生二次伤害。

安全保障:确保人员安全,避免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产生二次伤害。

2. 事件阻止:尽可能阻止或减少事件对水质的影响。

事件阻止:尽可能阻止或减少事件对水质的影响。

3. 报告和通知:向相关部门报告事件,请求必要的援助。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确保我国水质监测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降低事件对人民群众生活、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水质监测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保障民生;(2)预防为主,防控结合;(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快速响应,科学处置。

2. 突发事件分类与分级2.1 突发事件分类本预案所指的水质监测突发事件主要包括:(1)水污染事件;(2)水质监测设施损坏事件;(3)水质监测数据异常事件;(4)其他可能影响水质安全的事件。

2.2 突发事件分级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和影响时长,将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分为四级: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

3. 组织指挥体系3.1 应急指挥部设立全国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对全国范围内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和协调。

3.2 地方指挥机构各级地方政府应设立相应的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件的指挥和协调。

3.3 应急小组各级水质监测机构应设立应急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响应措施。

4. 预防与预警4.1 预防措施(1)加强水质监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2)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3)建立健全水质监测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监测预警能力;(4)加强水质监测人员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2 预警发布当监测到水质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件发生和扩大。

5. 应急响应5.1 响应启动各级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等级和实际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5.2 响应措施(1)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确定事件原因和范围;(2)根据事件性质和等级,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3)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源,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4)对受影响区域进行水质监测,评估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影响;(5)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对水质监测突发状况的紧急预案

对水质监测突发状况的紧急预案

对水质监测突发状况的紧急预案1. 目的为确保水质监测工作在突发状况下仍能正常进行,保障水质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旨在指导水质监测人员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采取紧急措施,确保人员安全和数据准确性。

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水质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发状况,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故障、样品污染、数据异常等。

3. 突发状况分类及应对措施3.1 设备故障3.1.1 突发状况描述水质监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影响正常监测。

3.1.2 应对措施1. 立即停止使用故障设备,防止故障扩大。

2. 检查设备电源线、连接管道等是否正常,排除基本硬件问题。

3. 若设备仍无法正常运行,联系设备供应商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

4. 在等待维修期间,采用备用设备继续监测,确保水质监测不受影响。

3.2 样品污染3.2.1 突发状况描述水质样品在采集、运输或处理过程中受到污染,影响监测结果。

3.2.2 应对措施1. 立即停止使用受污染的样品,重新采集同一样点的水样。

2. 对受污染的样品进行标记,确保不再使用。

3. 分析污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对新采集的样品进行严格处理和检测,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

3.3 数据异常3.3.1 突发状况描述水质监测数据出现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3.3.2 应对措施1. 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确认设备是否出现故障。

2. 对比同期数据,分析异常数据产生的可能原因。

3. 若怀疑数据异常由样品污染导致,重新采集同一样点的水样进行检测。

4. 若数据异常原因无法立即确定,及时向上级报告,寻求技术支持。

5. 在等待原因分析期间,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监控和维护,确保数据准确性。

4. 人员培训与演练1. 定期对水质监测人员进行突发状况应对培训,提高人员应对能力。

2. 组织突发状况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实际效果。

3. 总结演练经验,不断完善和调整预案。

5. 预案管理与评审1. 定期对预案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预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水质污染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水质污染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水质污染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一、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1.建立应急指挥部: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指挥部负责人,组织、协调和指导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2.确定协助单位:与专业机构和水质监测部门建立有密切合作关系,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和技术支持。

3.预警部门:负责对潜在的水质污染事件进行监测和预警。

4.救援队伍:由消防、急救、环境保护等部门组成的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工作。

二、应急预案流程1.监测和预警: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并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

2.突发事件报告: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提供详细的信息和数据。

3.紧急处置措施: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立即启动紧急处置措施,包括封控、疏散、紧急排污、水源切换等。

5.灾情分析和决策:应急指挥部根据污染程度、风险评估和灾情分析,决定后续的应对措施。

6.疏散和防护:根据污染程度和风险评估,及时疏散人员,并提供防护物资。

7.应急救援和清理:启动救援队伍,开展污染物的应急救援和清理工作。

8.事后评估和整改:根据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事后评估和整改,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和能力。

三、应急预案的要点1.灾害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应急预案的目标和策略。

2.技术支持和培训:建立和完善技术支持体系,培训应急救援队伍的操作和应对能力。

3.信息共享和发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和预警通知,以便民众和协助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和采取行动。

4.社会宣传和教育:加强公众对水质污染突发事件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事后处置和监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结果进行监管和评估,追责问责失职责任人,确保事后清理和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应急预案的改进和完善1.不断优化应急预案:吸取每次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及时更新、优化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和效率。

2.定期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培训救援队伍的操作水平和应对能力。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措施分析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措施分析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措施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突然发生,具有较强破坏性和危害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可能对周边环境、生态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必须采取有效的应急监测措施,及时掌握污染物扩散情况,加强监测预警,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监测技术、监测设备和监测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措施。

一、监测技术1.遥感监测技术:通过卫星影像和航拍数据获取污染源、污染物扩散范围和受影响区域等信息,实现远程监测和快速评估。

2.环境监测技术:利用自动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等设备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进行实时监测,掌握污染物浓度和变化趋势。

3.生物监测技术:通过监测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指示剂对环境污染的敏感性,判断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

二、监测设备1.气象探测器:包括风速风向仪、大气压力计、温湿度传感器等,用于监测大气环境的气象参数,为污染物扩散提供数据支持。

2.水质监测设备:如水质自动监测仪、水质分析仪等,用于监测污染物浓度、水质变化等情况。

3.气体检测仪:用于检测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包括常见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4.生物监测设备:如植物叶片采样器、微生物培养箱等,用于评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三、监测体系1.应急监测网络: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网络,覆盖污染源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区域和重点监测对象,确保监测覆盖全面。

2.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各监测单位、环保部门、公安等相关部门间建立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协同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3.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模拟预测,提前预警可能的污染扩散路径和影响范围,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应急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关系到应急处置工作的效果和受影响区域的安全。

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监测水平和能力,对于减少事故损失、保障环境安全和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一份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以便在发生问题时迅速、有效地处理。

2. 目标
本预案旨在确保对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的响应,减少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预案实施方案
3.1 事件报告
一旦出现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

3.2 事件评估
接收到事件报告后,相关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
确定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影响。

3.3 应急响应
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影响,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

3.4 事后处理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事后处理,包括对事件的调查和分析,以
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 应急资源
应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水质监测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以下资源:
- 专业人员:包括水质监测专家、环保人员等
- 设备:包括水质监测设备、处理设备等
- 资金:用于应对事件的资金
5. 预案更新
本预案应定期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技术。

6. 结语
本预案旨在为水质监测突发事件提供一套有效的应对策略。

我们希望通过预先的准备和计划,能够在事件发生时迅速、有效地进行响应,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质在线监测站应急预案

水质在线监测站应急预案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水质在线监测站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质监测站的应急响应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水质在线监测站发生的各类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故障;2. 水源污染事故;3. 雨季汛期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水质异常;4. 其他可能影响水质监测数据的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水质在线监测站的应急工作,下设以下小组:(1)应急指挥小组:负责全面指挥、协调应急工作;(2)现场处置小组:负责现场监测、采样、应急处理等工作;(3)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人员调配等工作;(4)信息宣传小组:负责信息收集、发布、宣传等工作。

2. 应急指挥小组职责(1)组织应急指挥部成员研究制定应急方案;(2)下达应急响应命令,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工作;(3)对应急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指导;(4)向上级报告应急情况,及时调整应急措施。

3. 现场处置小组职责(1)立即对污染事件进行现场监测、采样;(2)分析污染原因,制定应急处理方案;(3)实施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污染影响;(4)向应急指挥部报告现场情况。

4. 后勤保障小组职责(1)保障应急物资、设备供应;(2)组织应急人员调配;(3)协助现场处置小组开展应急工作。

5. 信息宣传小组职责(1)收集、整理应急信息;(2)发布应急信息,及时向公众通报;(3)开展应急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四、应急响应程序1. 信息报告发现水质异常时,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内容包括:污染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污染原因、影响范围、初步判断等。

2. 应急响应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赶赴现场。

3. 现场处置现场处置小组根据应急方案,采取以下措施:(1)开展现场监测、采样;(2)分析污染原因,制定应急处理方案;(3)实施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污染影响。

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预案

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预案

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预案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突发水质问题可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制定应急响应预案十分必要。

目标
本预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快速、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以应对突发水质问题,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预案内容
1. 突发水质问题的监测与预警机制
-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获取水质数据
- 制定预警标准,一旦达到预警指标,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2. 应急响应流程
- 一旦发现水质问题,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
- 启动应急通知系统,通知相关部门和公众
- 确定责任部门,协调各方资源,展开应急处置工作
3. 应急处置措施
- 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包括停止污染源、加强水质处理、保障饮用水供应等措施
- 指导公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损失
预案实施
本预案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不断完善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结语
突发水质问题的应急响应预案是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希望各相关部门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预案,提高应对突发水质问题的能力。

水质检测突发问题应急管理预案

水质检测突发问题应急管理预案

水质检测突发问题应急管理预案1. 预案目标本预案旨在规定水质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应急处理流程,以确保在任何突发状况下,都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保证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并最大化减少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2. 应急反应组织机构2.1 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全面协调和管理突发情况的应对工作,由主管领导、技术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2.2 应急处理小组应急处理小组负责现场的具体操作,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维修、样品保护、现场环境恢复等。

3. 应急处理流程3.1 发现问题一旦在水质检测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或问题,应立即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

3.2 启动预案应急指挥中心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问题的严重性决定采取的行动。

3.3 现场处理应急处理小组根据指挥中心的指示,迅速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包括设备维修、样品保护、现场环境恢复等。

3.4 效果评估处理完成后,应进行效果评估,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和修复。

3.5 后期跟踪对处理过的问题进行后期跟踪,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4. 应急资源保障为保证应急处理的顺利进行,应提前储备必要的应急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应急设备、保护用品、专业人员等。

5. 预案演练和更新本预案应定期进行演练,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

同时,根据新的情况和需求,定期更新预案。

6. 结论水质检测突发问题的应急管理是保证水质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只有做好预防和应对,才能确保在遇到突发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处理,保证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水质检测突发问题应急管理预案

水质检测突发问题应急管理预案

水质检测突发问题应急管理预案背景水质检测是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进行水质检测时,可能会遇到突发问题,例如设备故障、样品污染或数据异常等。

为了应对这些突发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份水质检测突发问题应急管理预案。

目标本预案的目标是保障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发问题,确保水质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急管理预案1. 人员安排- 确定应急指挥小组,由技术负责人、实验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组成,负责应对突发问题的处理和决策。

- 确保人员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能够熟练操作检测设备并分析数据。

2. 设备维护与备份- 定期检查和维护水质检测设备,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 配备备用设备,以备设备故障时能够及时替换。

3. 样品管理- 严格执行样品采集和处理的标准操作程序,避免样品污染。

- 保证样品的正确标识和存储,以免数据异常导致误判。

4. 数据分析与记录- 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和记录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 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数据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5. 突发问题处理- 针对常见的突发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和应对措施。

- 在突发问题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6. 后续处理和改进- 突发问题处理结束后,对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应急预案,提高水质检测的应急处理能力。

总结水质检测突发问题应急管理预案是确保水质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的人员安排、设备维护与备份、样品管理、数据分析与记录以及突发问题处理,我们能够及时应对突发问题,并不断改进应急处理能力。

这将有助于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对水质监测突发状况的紧急预案

对水质监测突发状况的紧急预案

对水质监测突发状况的紧急预案一、前言水质监测是确保水源安全的重要环节,任何突发状况都可能对水源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威胁到公众的生活和健康。

因此,制定一份针对水质监测突发状况的紧急预案,对于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预案目标本预案旨在对水质监测的突发状况提供预防和应对措施。

它包括了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急响应的流程和责任人定制,以及事后的状况恢复和分析。

三、预警机制1. 监测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突发状况。

监测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突发状况。

2. 定期的水质检测:通过对水源进行定期水质检测,可以发现污染源,及时进行处理。

定期的水质检测:通过对水源进行定期水质检测,可以发现污染源,及时进行处理。

3.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快速了解到水质的变化,及时发出预警。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快速了解到水质的变化,及时发出预警。

四、应急响应流程1. 接收预警信息:一旦接收到预警信息,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接收预警信息:一旦接收到预警信息,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评估情况:根据预警信息评估出现问题的严重性,确定应对策略。

评估情况:根据预警信息评估出现问题的严重性,确定应对策略。

3. 执行应急措施:根据预先制定的应急措施,进行紧急处置。

执行应急措施:根据预先制定的应急措施,进行紧急处置。

五、责任人设定1. 预警信息接收人:负责接收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预案。

预警信息接收人:负责接收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预案。

2. 评估人员:负责对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应对策略。

评估人员:负责对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应对策略。

3. 执行人员:负责执行紧急措施,处置突发状况。

执行人员:负责执行紧急措施,处置突发状况。

六、状况恢复与分析1. 状况恢复:应急措施执行完毕后,应立即进行状况恢复,以确保水源的安全。

状况恢复:应急措施执行完毕后,应立即进行状况恢复,以确保水源的安全。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质监测变得非常重要。

突发事件可能会对水质监测系统造成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应急处理方案以应对这些情况。

应急处理方案
1. 紧急通知:一旦发生水质监测异常,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他们了解情况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紧急通知:一旦发生水质监测异常,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他们了解情况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2. 快速响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对水质进行重新监测,以确认是否存在实际污染。

快速响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对水质进行重新监测,以确认是否存在实际污染。

3. 信息公开: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告知水质异常情况和可能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防护建议。

信息公开:及时向公众发布
相关信息,告知水质异常情况和可能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防护建议。

4. 应急预案:建立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
的责任和应对措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有效地展开行动。

应急
预案:建立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应
对措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有效地展开行动。

5. 资源准备:确保备有充足的物资和设备,包括紧急处理设备、防护用具等,以便在发生水质监测突发事件时能够立即投入应急处
理工作。

资源准备:确保备有充足的物资和设备,包括紧急处理设备、防护用具等,以便在发生水质监测突发事件时能够立即投入应
急处理工作。

以上是针对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我们将严格执
行并不断完善,以确保水质监测系统的稳定和可靠性。

解决水质监测突发问题的应急预案

解决水质监测突发问题的应急预案

解决水质监测突发问题的应急预案
背景
近年来,水质监测突发问题频发,给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制定一份应急预案,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迅速有效地应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应急预案内容
1. 突发情况应对流程:
- 确认突发情况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 停止受影响区域的供水,并通知相关部门和居民;
- 对受影响区域进行水质监测,并及时公布监测结果;
- 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和污染源调查。

2. 应急资源准备:
- 确保应急处理所需的设备、物资和人员处于充分准备状态;
- 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获取所需资源。

3. 应急预案演练:
-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团队的应对能力和协作能力;
-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在实际应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实施。

4. 信息公布和危机应对:
- 及时向公众公布突发情况和应对措施,避免造成恐慌和不必要的误解;
- 配合媒体进行信息发布,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和质疑。

结语
制定和完善水质监测突发问题的应急预案,是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健康的重要举措。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认真落实预案内容,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应对。

突发性水质变化应急预案

突发性水质变化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应对突发性水质变化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突发性水质变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情况。

1.4 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快速反应,协同应对;(4)信息公开,接受监督。

二、组织体系2.1 领导机构成立突发性水质变化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指挥突发性水质变化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2 指挥部组成应急指挥部由以下部门组成:(1)环境保护部门;(2)水利部门;(3)卫生健康部门;(4)公安部门;(5)交通运输部门;(6)工业和信息化部门;(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8)应急管理部门;(9)其他相关部门。

2.3 工作职责(1)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突发性水质变化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实施;(3)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分析突发性水质变化事件信息,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三、监测预警3.1 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网络,对重点水域、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水质安全。

3.2 预警信息发布(1)当监测到水质变化异常时,及时启动预警机制,发布预警信息;(2)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饮用水安全。

四、应急处置4.1 应急响应(1)根据水质变化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2)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应急响应。

4.2 应急处置措施(1)现场处置①立即关闭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②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污染扩散;③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水质处理,降低污染程度。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一、前言
面对水质监测突发事件,我们需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

这个方案旨在指导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保障水源安全。

二、事件监控和预警
1. 建立监控系统
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建立起全面的水质监测系统,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实时监控。

2. 预警机制
一旦发现有任何可能影响水质的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三、事件应急处理
1. 启动应急响应
一旦接到预警通知,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专门人员
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

2. 事件分析与判断
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分析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方案。

3. 采取应急措施
根据应急处理方案,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如切断污染源,增
加水源的监测频率,启动应急水源等。

四、事件后期处理和恢复
1. 污染源的清理和控制
对污染源进行清理和控制,防止污染情况扩大和重复发生。

2. 水源恢复
调整和优化水源管理,尽快恢复水源的正常运行。

3. 后期监控
加强对水源的后期监控,确保水质达到安全标准。

五、总结
水质监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是保障水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们必须做到预警、应急响应、处理和恢复等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执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水源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作用。生物监测预警技术的最早运用是在欧洲。 德国从1990年开始就先后将生物监测预警技术成功 地运用于多个河流,并组建了莱茵河监测网络;2001 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及随后的炭疽病菌事件 使美国开始注重对生物早期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
指标氮、磷、COD等对人体健康并没有实质性的威
胁,原水溶解氧、浊度和pH变化并不影响供水水质
态或模拟演练动态展示,通过案和常规监测两
种模式为主,因此当以预警模式运行时,大部分理化
推演优化预案,通过基于无结构网格的二维、三维水 质模型模拟污染物质的环境过程和风险场时空动
态,通过嵌入的水生态毒理模型,预测污染事故的生
参数的在线监测设备处于静默状态,免去了试剂更
究,形成了包括应急数据库、应急工具包、应急专家 决策系统软件等多种实用工具,为最终实现这一决 策支持系统提供了基础。 水源水质突变的实时监控和污染事件预警、应 急决策支持管理系统是集多参数可配置性水质在线
的综合毒性监测还仅适用于急性毒性物质,而在线
监测对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生殖、繁殖和内分泌 系统干扰作用的慢性毒性物质或损伤人体健康的微
统,往往需要数日甚至数周的时间。合理地同步利 用多物种生物监测与多参数指标监测数据对环境污 染毒性性质进行实时预警和污染因子识别是目前的 技术发展的难点。污染事件往往是复合污染,多个 污染因子共存,某个污染因子浓度的高低并不对应
因此在在线生物预警中,设置多个平行通道和剂量一
响应测试技术手段十分必要,是生物预警技术努力 的方向;生物预警只能指示“异常”事件的发生,并不 能证实其为“具有健康影响”的污染事件,因此需要 同步提供化学指标的监测数据,如常规水质参数、 COD、重金属、有毒有机污染物浓度发生变化的在 线或在位测量数据。例如,如果鱼的运动行为发生 明显变化,而常规理化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则意味着 可能是一类特殊污染物的投毒事件。因为这类事件
分析监测技术不可能全面覆盖。这些科学问题需要
水水源周边环境,建立饮用水水源安全预警体系,通
过观察、监测,预测各种安全指标是否偏离安全阈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生物毒性监测预警研究 团队在现有硬件集成的基础上,提出以生物毒性为
值,同时辅以一套事先制定的、能迅速应对突发性饮
总有机碳、余氯、浊度作为水中的污染指标进行分类,
试图以数据统计的方式识别污染特点;在部分水源 地运行的生物预警系统中集成了综合毒性和常规5
项参数,因此能够排除溶解氧、温度、pH、浊度等参
和运用、前景信号数模转换和小波去噪、生物行为特 征提取和差分分频、行为模式模拟和模型识别等新技
术的应用,已经将在线生物预警设备的灵敏度提高到 与水质标准数值接近的水平,能够满足对急性毒性预
有毒物质污染事件的在线监测和预警。污染事件是

万方数据
作用监测技术更适合除草剂污染,而潘和鱼的行为 学监测技术适合于杀虫剂污染。已有研究表明发光 菌和藻类监测技术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农药的 检测灵敏度低于潘行为检测技术2~3个数量级。
同时,在菌、藻、潘、鱼中,只有鱼的生理生化特点与
中的“毒物”不在监测指标范围、浓度水平通常不足 引起C()D在线监测参数的响应。
人类相近,因此最贴近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评判。 其次,浮游动物从摄入低浓度有毒物质并最终
导致死亡需要一段时间,毒理学中采用24~96 h的 半致死浓度(咒h—LC5。),或采用21 d作为慢性中毒
的最低浓度(21d—LOEC)表示毒物的毒性大小,而
水质健康标准中所采用的数值综合考虑了哺乳动物 长期试验的最低效应剂量、安全因子和终身暴露相
用水水源污染,使城市居民脱离水资源不安全状态 的措施,缓解和减缓饮用水水源不安全对国民经济
触发机制的生物一化学多参数综合集成水质在线监
测预警技术系统。该系统由触发层、监测层、智能分 析层等三部分组成。触发层由常规五参数水质监测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冲击与影响,避免发生由
于水源不安全引起大的政治、经济和生态灾变,使人 民生活质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生态系统不受 破坏或受影响最小。以生物毒性监测技术为核心的 预警和应急决策支持管理系统综合了实时监测模
随着科技的发展,水质生物监测技术由最初简
单的、单物种、单层次生物监测向复杂的、多物种、多
层次生物监测转变,有毒化学物质的在线监测指标 也越来越丰富。通过生物一化学多指标同步监测对
污染因子的识别会越来越准确,因此应急方案也会 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应该看到,目前
解决方案的一系列复杂动作。我国从2005年以来 针对污染事故的决策支持技术已经开展了大量研
进行分析。水生浮游动物对有毒物质暴露的一种典
型“应激”状态是突然“兴奋”,随后其运动状态的强 度迅速减弱,乃至最终死亡。因此,运动状态的由强 而弱是其死亡的早期诊断指标。 我国自来水行业使用生物预警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期国内水厂曾经采用在入水口处的水泥池中驯养 鲫、鲤鱼,并辅以人工肉眼观察死亡率作为预警手段。 由于这些大型养殖鱼类耐污性强、死亡过程缓慢、对
品,构成了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的潜在污染因子,如
何进行有效监测和全方位预警不同类型污染事件是 当前水源水质管理的重要课题。

预警设备,包括发光菌发光检测系统、藻类光合作用 检测系统和潘、鱼类行为学分析系统。目前,基于在 线发光菌发光、水潘和鱼类生物图像分析和电信号生 理响应原理研制的在线综合毒性监测技术设备已经
2 给水排水v0I.39
N0.10 2013
其毒性的大小;在相当一部分污染或投毒事件中,污
染因子往往不在规范的监测指标范围内,监测部门
并不能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污染事件在短时间内
发生,浓度随时间变化剧烈,往往当取得样品和数据 时,污染的高峰时段已经过去,丢失了第一手证据;
万方数据
面对数以千计的潜在污染因子,在线、在位或实验室
发现并证实突发性污染事件往往意味着全社会
的高度关注和大规模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要求早
期预警系统能够提供“可靠的证据”。而目前大部分 预警设备都是单通道的,因此不可避免出现“假阳 性”或“误报警”问题。毒理学试验规范对数据质量 控制是通过平行试验和剂量一响应关系来实现的。
和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污染事件。 在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体系中,甄 别性预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比较薄弱,判断污染 原因还需要依赖传统的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技术系
・水业导航・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的生物监测、预警与应急决策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近年来,我国水源水质逐渐恶化,病原微生物、 有毒有害污染物和突发性污染事件等给饮用水水质
王子健
饶凯锋
发生在相对较短时间周期内的事件,生物监测和预
警所针对的主要是生物体生存状态的短期变化,尤
安全保障带来极大的隐患。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数
安全;而在大部分毒害污染物引起的事件中,这类常 规指标的变化并不显著。在现行的地表水水质标准 中,毒理学指标有数十种,全部实现在线测量的可能
性极小。况且在我国已经生产和使用的45 OOo种 现有化学物质中至少有2 500~2 900种是有毒化学
用。现代生物预警技术综合了不同水生生物营养等
级的生物(菌、藻、潘和鱼)和不同的生物响应模式 (运动行为和生理响应),以及新型传感器技术、图像 识别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等,发展了一系列在线生物
突发性污染事件只能依靠在线监测设备预警,
而我国绝大多数在线的自动监测站只装备了常规5 项和COD等有限常规指标的在线监测,只有少数站
装备了少数几种重金属指标监测设备。在污染泄漏 事件中,常规指标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并不构成实
施水质预警、采取应急措施的证据基础。例如,水质
大多数污染事件的敏感程度较差,难以发挥生物预警
通常假设70年寿命)。换言之,利用水生生物提供
的“预警”信息与利用标准判断的水质“超标”之间存 在若干数量级的差别,可见生物预警并不能取代毒 理指标的监测作为判断的依据。近年来,生物监测 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通过背景干扰自动识别及消 除、微弱信号智能选择和增强、谱图信号自适应分解
等,同时启动污染预防预案;哈希公司推出的“蓝色卫 士”饮用水安全保障预警系统中挑选了pH、电导率、
“莱茵河行动计划”中建立的水质监测和突发事故应
急预警系统,在生物综合毒性监测技术的基础上,通
过多点位、多指标在线监测和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 统来预测事故发生后莱茵河污染事件中事故的性质、
主要污染物浓度、到达莱茵河下游各监测站点的时间
关参数。因此“死亡”对应的浓度阈值要显著高于水
质标准限值;而时间尺度又明显短于水质标准(后者
块、数据管理、分析与统计模块、用户管理及权限控 制模块和环境应急处理知识库,可以通过包括关闭 取水口、调动备用水源、规避和稀释污染团,以及启
统运行状态切换、智能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管理。
智能分析层调用生物毒性、常规五项参数和多参数 监测数据智能化关联生物毒性与理化参数,进行智
动应急处理装置等方式建议多种应急方案。系统采 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模拟污染事故的三维动
在一些重要水源地和水厂取水口得到实际应用。 生物监测技术亦存在许多局限。首先,不同种 类的水生生物对不同种类的有毒物质的响应差别巨 大,取决于不同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毒理学作用 位点和作用方式、生物体对有毒物质的耐受能力以 及生物体对有毒物质的识别能力。以农药污染事件 为例,发光菌监测技术更适合杀菌剂污染,藻类光合
量有毒物质尚无能为力;我国水体污染严重,目前尚 没有针对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臭味物质和藻华毒素
的在线监测和预警设备;智能化预警与决策支持系
据,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以来,中国平均每 2~3日发生一起水污染事故;2012年监察部统计数
其是运动行为改变。“应激”状态下生物体运动行为 的改变是一种自发的“不适应”或一种主动的“逃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