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六)——裘沛然治疗血证案五则

合集下载

裘沛然医案

裘沛然医案
胃居 中焦 . 为升 降出^ 之枢 纽 六府 以通 为朴 ” 胃 .
肾汤 增减 , 证 情 化 险 为 夷 。方 中黄 芪 为君 , 补 令 有 气、 固表 、 精 、 阳、 毒 、 营、 摄 升 祛 和 利尿 之功 。裘 氏认 为, 大剂 黄 芪 , 功盖 人 参 , 即仲景 所 谓 。 此 大气 一转 . 其气 乃戢 巴戟 肉与黄柏 配伍 . 阳一 阴, 一 均为补 肾
以通降 为用 。 开 苦降法 具有 开 结 、 辛 散郁 、 降逆 、 中 和 功 效 ・ 合 胃府之 生理 案 胃脘痛 、 兼作 . 有嗳 正 本 胀 伴
要药。 前者沮而不热. 益元阳, 补肾气 ; 后者苦寒而滋

维普资讯
中 医文献 杂志 气. 乃肝 胃失 和 . 降不 调 。方 取 良附 丸 、 夏 泻 心 升 半 汤、 金铃 子 散 意 . 证 情迅 速 改 善 , 以 香砂 六 君子 令 继 汤加减 善后 . 和理 脾 胃, 不仅 症 状 消 失 . 而且 胃镜 复 查 局部病 理 变化 明显 改善 。 本案 治验 可提示 两点 ; 一 是 应 用 古方 . 时可 迳 用全 方 . 时 当取 其 意 . 谓 有 有 所 “ 机 活法” 神 明之 妙 . 圆 . 存乎 一 心 ; 是 治疗 经 西 医 二 病 理 诊 断 的疾 病 , 当不 为 其 概 念 所 同. 案 前 医 见 本 “ 糜烂性 胃炎”屡 用清 热解 毒方 药 ・ 寒之 品戕伐 胃 . 苦
鼓, 胸膺高突. 阴囊肿大透亮 . 大便点滴难下。 诊其脉
微 细欲绝 , 舌体 胖 . 舌质 淡 , 苔腻 水滑 此 正气大虚 . 气不化精 而化 水 , 水湿泛 滥 , 溢皮里 膜外 病经 迁 流 延 . 神俱 败 . 情 险笃 。裘 氏 为 拟 一 方 : 黄 苠 形 证 生 5g 土 茯 苓 3g 黑 大 豆 3 g 大 枣 7枚 . 蛎 3g o, o, o, 牡 o ( 3剂 后. 捣) 小便 通 畅 . 肿势 稍 退 , 神气 略振 , 较 脉 前 有 力 药有 效 机 , 原方 加 巴戟 肉 1g. 柏 lg 泽 5 黄 . 5 泻 lg 。再服 l周 , 8 尿量 增多 , 肿大减 , 水 阴囊 肿基本 退尽. 神态 活跃 . 脉细有 神 。 补泄理 肾方 ” 以“ 增减 一 连

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

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
光 明中医 21 0 0年 7月 第 2 5卷 第 7期
C G C Jl2 1 . o 2 . J M M uy 0 0 V l 5 7
・1 5 ・ 9 1
痛 , 有定 处 , 夜尤 甚 , 有瘀 点 , 痛 入 舌 脉细 涩 。方选膈 下
逐瘀 汤加减 。
种 病 因合而 为病 。发 病 机 理 主 要是 脾 运 失 职 , 肠无 小
学 家 、 医 教 育 家 , 一 批 老 中 医 药 专 家 学 术 经 验 继 承 中 第
3 讨 论
现代 医学治 疗 溃疡 性 结 肠 炎 多 采 用糖 皮质 激 素 、
肠 道抗 生素或 氨基 水杨 酸类 药物治 疗 , 近期 有效 , 远期 效果 欠 佳 , 药 后 容 易 复 发 。 自 1 5 停 8 9年 由 Smul a e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0 2 9 4 人 2 0 :7 .
( 文校对 : 东平 本 苏 收 稿 日期 :0 9—1 20 2—2 ) 0
显 改善 , 肠镜 检查 见肠改善 , 肠镜检 查 见肠 黏膜病 变无 改变 者为 无效 。 2 2 治疗 效果 两 组 疗 效 比较 见 表 1 . 。试 验 结 果 经
Wi s 先提 出溃 疡性结 肠 炎 为非 菌 痢 性 结肠 炎 以 l 首 k 来 , 生 了许多 发病 学说 , 产 至今 病 因不 明。多 数学者 认 为 , 病可 能与 免疫 、 传 、 本 遗 环境 、 神 等 因素 有 关 , 精 且
被 认 为 是 结 肠 癌 的 癌 前 病 变 , 被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列 为 已
现代难 治病 之一 。
本 病属 中医 学 “ 泻 ” “ 利 ” “ 疾 ” 范 畴 , 泄 、下 、痢 等 病位在 肠 , 涉及脾 胃肾。 多 因禀 赋 不 足 、 受外 邪 、 感 饮 食 所伤 、 志失调 、 情 病后 体虚 所致 , 可单 独致 病 , 亦可 多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二)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二)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二)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11(046)002【摘要】@@ 1 张某案rn张某,男,58岁.1981年3月15日初诊.主诉:胸闷、胸痛5年,近2周发作频繁.现病史:胸部痞闷,隐隐作痛,时发时止.近2周来胸痛发作较频繁,胸痛彻背,身体恶寒,面色少华.脉沉细少力.证属心阴不振,阴寒内盛.治宜祛除阴寒、温通心脉.急则治标,予乌头赤石脂丸合丹参饮.处方:制乌头10g,蜀椒、熟附子、淡干姜各9g,赤石脂15g,大丹参20g,白檀香片6g,砂仁(后下)4.5g.2剂.药后胸闷胸痛减轻,胸部彻背缓解,加党参20g,川芎12g.3剂,以增强益气补虚、活血宽胸之功.【总页数】2页(P82-83)【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十二)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2.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一)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3.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三)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4.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四)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5.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五)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七)--裘沛然治疗皮肤病案六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七)--裘沛然治疗皮肤病案六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七)--裘沛然治疗皮肤病案六则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6(015)005【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皮肤病;医案;裘沛然【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通晓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人称一代鸿儒大医。

为更好地传承裘老的学术精华,应本刊的盛情邀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领衔整理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医案”在我刊连载发表。

本期试从皮肤病医案探析裘老的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案1 陈某,男,8岁。

1969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下肢频发皮疹半年。

现病史:今岁入夏以来,两下肢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瘙痒不休,伴有水疱。

外院诊断湿疹,应用西药内服外治,疗效不显。

入秋以来,下肢红斑、丘疹未减,瘙痒较剧,浸淫流水疱,口稍渴,喜冷饮,两便畅通。

舌苔薄白,舌质稍红,脉沉细。

辨为:湿热留滞,日久化火。

治以清利湿热,佐以泻火解毒。

处方:苦参片12g,川黄柏12g,净蝉衣12g,浮萍12g,鲜生地24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

3剂。

附:鲜蒲公英、鲜野菊花,适量捣烂外敷。

二诊:瘙痒明显改善,已无浸淫流水疱,局部已结痂。

处方:净麻黄6g,连翘壳9g,赤小豆24g,净蝉衣6g,苦参片9g,川桂枝6g,蒲公英30g,浮萍18g,鲜生地18g。

4剂。

附:浮萍30g,煎浓汤洗下肢。

三诊:已全部结痂,未见新疹,瘙痒消失。

嘱再服2剂,以资巩固。

按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皮肤病,不论季节、性别、年龄、部位均可发生,其形态多样,瘙痒剧烈,易复发。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

本文试从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医案一王某,女,44岁。

1992年9月23日初诊。

诉头晕2月。

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

有时胃部不适。

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作血糖生成指数示:“胃黏膜增粗”。

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

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BP124/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弦。

辨证分析:本案X线颈椎片证实颈椎增生,颈椎病是全身性疾患的一种局部表现。

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致病的外因,肝肾亏损,筋骨衰退是其内因。

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

人到中年以后,肝肾由盛转衰,筋骨得不到精血的充分濡养,逐渐退化变性。

在外伤,劳损,风寒湿侵袭等外因影响下,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发痛。

而局部的病变又可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眩晕、麻木等症状。

诊断:眩晕;胃脘痛(西医称为颈椎病;慢性胃炎)。

治则:温阳通络合辛开苦降法。

药用:熟附子12g,桂枝15g,制半夏15g,川连12g,黄芩20g,生姜2片,大枣7枚,党参24g,甘草20g,牡蛎30g。

7剂。

嘱咐注意饮食。

9月30日二诊:头晕减,心悸时作,夜寐欠酣,腰酸足跟痛,大便溏。

舌苔薄脉细。

再守上方为治。

上方加杜仲15g,怀牛膝15g。

7剂。

10月21日三诊:药后头晕腰酸均减,心悸时有,夜寐多梦,胃纳欠馨,舌苔根部微腻,脉细。

仍宗前意化裁。

药用:熟附块12g,桂枝20g,生甘草20g,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党参20g,黄芩24g,干姜15g,生姜4.5g,大枣5枚。

14剂。

1993年1月6日四诊:头晕好转,月经来潮净后,头晕又加重,耳鸣,视物模糊,舌苔薄稍腻脉弦细。

再投前法损益。

处方:桂枝18g,炙甘草20g,龙骨齿(各)24g,左牡蛎30g,熟附块12g,生白术20g,党参20g,川连12g,干姜18g,生姜3片,大枣5枚。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 70 余年,于治疗疑难杂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于热病,裘老主张“伤寒温病一体论”,其中的方药运用不管是伤寒、温病,或内伤杂病完全可以融会贯通,“神明之妙,存乎一心”,贵在辨证和化裁。

临床上常常有“轻剂起沉疴”或者“大方治杂病”,并应手取效的情形,屡见不鲜。

1 胃脘痛发热案葛某,女,38 岁,1991 年 6 月26 日初诊。

主诉:低热2 年余。

病史:今年 2 月份曾患“甲肝”,经治疗痊愈,现肝功能正常。

但 2 年来经常有低热,T37.6 ~37.9℃,以午后为著。

胃脘疼痛,食欲欠佳,口干欲饮。

过去有“胃病”史。

查体:T37.5℃,巩膜无黄染,心肺( -),右胁叩痛,中上腹轻度压痛,肝脾未及,舌苔薄脉濡细。

辨证分析:肝胃失和,气机升降失常,胃气壅滞内热中生。

诊断:胆囊炎;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失和)。

治法:调肝和胃,拟辛开苦降法。

处方:党参 30 克,生甘草 30 克,黄连9 克,制半夏 12 克,延胡索 18 克,牡蛎 30 克。

7 剂。

1991 年 7 月 20 日二诊:中上腹痛反复发作,午后发热37.5℃左右,口渴喜冷饮,大便溏薄,日行二次,烦躁口苦,舌苔薄腻,脉细涩。

肝胃郁热不解,宜以清解。

处方:生石膏 30 克,知母 15 克,生甘草20 克,青蒿15 克,白薇12 克,黄连9 克,黄芩9 克,藿佩(各)12 克,高良姜 10 克,红藤 30 克,太子参 12克。

7 剂。

1991 年 8 月 3 日三诊:低热已退,中上腹痛减轻,大便稍溏,日行一次,汗出,口淡乏味,舌苔薄脉细弦。

继以前法守治,以防死灰复燃。

处方:软柴胡 15 克,黄芩 20克,红藤 30 克,青蒿 12 克,白薇 15克,元参 10 克,制半夏 12 克,延胡索 20 克,高良姜 9 克,黄连 10 克,生甘草 15 克。

14 剂。

裘沛然医案五则

裘沛然医案五则

裘沛然医案五则国医大师临证经验裘沛然医案五则案一肾病综合征曾治一来自宁波的7岁患儿,经某医院拟诊肾病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住院2月余,迭经多种西药治疗,未能收效,院方已发病危通知,患儿家属慕名邀诊裘沛然。

裘沛然见病人面色苍白,神气消索,全身浮肿,腹大如鼓,胸膺高突,阴囊肿大透亮,大便点滴难下。

诊其脉微细欲绝,舌体胖,舌质淡,苔腻水滑。

此正气大虚,气不化精而化水,水湿泛滥,流溢皮里膜外。

病经迁延,形神俱败,症情险笃。

裘氏为之拟一方名叫补泄理肾方:生黄芪50g,土茯苓30g,黑大豆30g,大枣7枚,牡蛎(捣)30g。

水煎服3服后,小便通畅,肿势稍退,神气略振,脉较前有力。

药有效机,原方加巴戟肉15g,黄柏15g,泽泻18g,再服1周后,尿量增多,水肿大减,阴囊肿基本退尽,神态活跃,脉细有神。

裘沛然以补泄理肾方增减,连服3月,诸症全消,体检化验均在正常范围,随访2年未复发。

按肾病综合征的病机甚为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本虚标实。

本虚指脾肾两虚,标实指风邪、水湿、瘀浊留滞。

故治疗当标本兼顾,补泻并施。

本案患者病变发展迅速,2个月中,正气大虚,气不化精,水湿乏滥,形神均见危象。

药用裘氏经验方补泄理肾汤增减,令病情化险为夷。

方中黄芪为君,有补气、固表、摄精、升阳、祛毒、和营、利尿之功。

裘氏认为,大剂黄芪,功盖人参,此即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巴戟肉与黄柏配伍,一阳一阴,均为补肾要药。

前者温而不热,益元阳,补肾气;后者苦寒而滋肾益阴。

元代滑寿以一味黄柏制大补丸,别有深意。

黑大豆入脾、肾二经,《本草纲目》载其“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毒。

”明代张介宾有“玄武豆”之法,现用于消除蛋白尿及纠正低蛋白血症有一定功效。

牡蛎有涩精气而利水气作用,土茯苓利湿清热解毒泄浊,泽泻渗湿泄热,养新水,去旧水,大枣健脾和营。

全方有补气、健脾、益肾、利水、泄浊、解毒之功,对改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良好功效。

裘氏用此方为基础,应变于临床,屡获效验。

国医大师裘沛然:细数中医治病秘诀!(全是干货,千金难买)

国医大师裘沛然:细数中医治病秘诀!(全是干货,千金难买)

国医大师裘沛然:细数中医治病秘诀!(全是干货,千金难买)小编导读首届国医大师裘沛然,著名的中医学专家,在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伤寒温病等领域颇有见解,对很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亦是经验颇丰。

悉心培养后学,使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如此一位令人敬重的国医大师,其治病经验,千金难买,裘老到底是怎样治病的?正文为您细细解说!1治病先治心裘沛然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存在着一个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调整、控制、修复、防御能力,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境泰然、神志安定、充满乐观和信心为前提,否则反而导致病情的加速恶化。

《素问·痹论》早有“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之说。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

”所谓“神不使”是指“精神不进,志意不治”。

《读素问钞》注云:“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曰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

”经文提示,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如果病者神气已去,则纵有良药神针,也回天乏术。

裘老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医生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等,对病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他倡用“医患相得法”,使某些疑难重症患者获得新生或减轻了病痛。

裘先生常说:“治病先治心,既是一个治疗方法问题,也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唐代医家孙思邈将《大医精诚》一篇置于《千金要方》卷首,其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他还说:“在我所治疗的慢性病、疑难病中,虽能幸中一二,这固然是药物的作用,但我更重视病人的心理效应。

”例如,吴君慢性肠炎案,慢性腹泻10余年,常随情绪变化而次第发作,或轻或重,此肝气郁滞,横逆犯脾。

裘老先以治心,晓之以理,开之以苦,导之以便,抚慰其心情,继以痛泻要方化裁,经治不久,证情迅速控制,大便基本正常。

2临证遣药,不囿常法裘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体会到,医有一定之理,但无一定之法。

临床处方既不离于法,又不为法所拘。

裘沛然用药经验心得

裘沛然用药经验心得

裘沛然用药经验心得引言裘沛然,是一位多年来饱受各种疾病困扰的患者。

在多年的治疗中,他积累了大量的用药经验和心得,并成功控制了自己的疾病。

本文将分享裘沛然的用药经验心得,希望能为广大患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疾病背景裘沛然在年轻时被诊断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他经历了试错和不同药物的尝试,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

个体化用药裘沛然强调,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是不同的,因此用药应该个体化。

他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并详细描述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以便医生给出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药物选择裘沛然指出,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疗效:药物的疗效是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有良好疗效的药物,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2.副作用:每种药物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患者应了解并接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权衡疗效和副作用之间的关系。

如果副作用过于严重,患者应当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3.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患者需要与医生详细讨论已经使用的药物,并确保用药方案中不存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合理用药时间和剂量裘沛然表示,用药时间和剂量的合理控制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他建议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准确用药,不要随意停药或调整剂量。

此外,定时定量的用药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药物稳态,提高治疗效果。

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除了用药,裘沛然还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以下方式改善身体健康:1.均衡饮食: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度摄入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2.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瑜伽等。

锻炼身体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糖。

3.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康复能力。

4.减压放松:通过听音乐、读书、旅行等方式,减轻压力,放松身心。

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治疗肝硬化验案赏析

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治疗肝硬化验案赏析

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治疗肝硬化验案赏析高尚社【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2(010)024【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裘沛然;验案;肝硬化【作者】高尚社【作者单位】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正文语种】中文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术精湛,验识俱丰,在用中医药治疗疑难重症方面颇有建树,疗效卓著。

尤其是在治疗肝硬化方面匠心独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政治的认识和裘老治疗本病验案的赏析,翼以弘扬裘老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传承仁术。

1 病机阐微对于本病的成因,陈超[1]认为多由肝郁血瘀渐积所致。

肝与血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湿热疫毒侵入人体,影响肝胆脾胃功能,疏泄运化失司,久而不去,损伤正气,病邪由气入血,致瘀血内停。

瘀血是肝脏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加重肝脏的损害。

如叶天士所言:“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

故本病属于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变。

周双男[2]等认为本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有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肾阴虚。

张国萍[3]等认为本病关键为肝郁脾虚而致。

谭振平[4]等认为本病乃感受湿热疫毒,肝脾失调,渐至血瘀、气滞、湿阻。

张宏琪[5]认为其发生机理多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朱良春[6]认为本病主要在肝脾二脏。

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健运。

血之运行上下,有赖于脾气之升降,脾之生化气血,又依靠于肝气之疏泄;一旦肝脾两脏俱病,疏泄运化失司,则肝气郁而血滞成瘀,脾气虚而生化乏源。

故本病先病在肝,后病及脾,血滞为实,气怯为虚。

何炎燊[7]认为感受湿热之邪,浸淫肝胆,日久伤及脾肾,以致脾肾亏虚。

脾虚则运化功能失职,肾虚则本失水涵,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邪毒深入血络,血液运行部畅。

以致肝之脉络为瘀血所阻滞,可逐渐发展为癓瘕积聚。

李少川[8]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脾虚肝郁,气滞血瘀。

国医大师裘沛然的五大经验方

国医大师裘沛然的五大经验方

国医大师裘沛然的五大经验方一、补泄理肾汤组成:黄芪30~50g 巴戟肉15g 黄柏15g 黑大豆15~30g 大枣5~10枚牡蛎30~50g 土茯苓20~30g 泽泻15~20g用法:每日煎服1帖。

功能:益气补肾,行水泄浊。

适应征: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或伴有肾功能不全,肾阴阳两虚,浊邪留滞者。

二、头风宁方组成:制半夏30g 大蜈蚣5条细辛12g 川芎60g 当归45g 熟地60g 枸杞子30g 山药50g 生白术45g 白芷30g 龙胆草30g 熟附块24g 全蝎15g 远志15g 茯苓60g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

每日2次,每次4.5g,开水送服。

功能:燮理阴阳,祛风清头目。

适应征:正偏头痛,眩晕。

三、慢性胃炎方组成:党参18g 甘草6g 高良姜9g 制香附12g 黄连9g 制半夏15g 延胡索15g 牡蛎30g用法:每日水煎1帖。

功能:疏肝和胃,降逆消痞。

适应征:各种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四、小青龙汤加减方组成:麻黄12~15g 桂枝10~20g 细辛6~12g 干姜9~15g 龙胆草9~15g 黄芩12~30g 甘草9~15g 五味子9~12g 桃、杏仁各12g 制半夏15g 紫菀15g 前胡12g 枳壳15g用法:每日水煎1帖。

功能:温肺化饮,清化痰浊。

适应征:各种急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

五、炙甘草汤加味方组成:炙甘草30~45g 党参12~30g 生地30g 桂枝9~30g 阿胶9~15g 麦冬12~15g 麻仁10~12g 大枣7~10g 生姜3~9g 苦参15~20g 丹参15~30g 黄连9~12g用法:每日水煎1帖。

功能:宁心定志,调整心律。

适应征:各种心律紊乱,心肌炎后遗症,及各种心脏病。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六)--裘沛然治疗血证案五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六)--裘沛然治疗血证案五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六)--裘沛然治疗血证案五则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摘要】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还是一位通晓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人称一代鸿儒大医。

为更好地传承裘老的学术精华,应本刊的盛情邀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领衔整理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医案”将在我刊连载发表。

本期试从诸血证医案探析裘老的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6(015)003【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便血;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医案;裘沛然【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正文语种】中文藤某,男,37岁。

1991年5月8日初诊。

主诉:大便间断出血1年多。

病史:患者近1年来出现大便出血,量少,有时大便伴有少量黏液,大便不成形,无明显腹痛,大便每日1~2次,食欲尚好。

1991年3月29日外院X线钡剂灌肠摄片示:全结肠多发性息肉;病理报告示:“直肠管状腺瘤伴不典型增生急性细胞侵润”;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同上;1991年4月8日GI示:“胃窦部1处息肉,空肠中段3处息肉。

”1991年3月在某职工医院用活血行瘀药后大便带血已止。

刻下:一般情况好,神色佳,略胖,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苔薄腻脉小弦。

实验室检查见前。

辨证分析:患者间断便血经治疗后已控制,目前无特殊症状,根据肠镜及病理检查报告,凡癥块结节,不外痰瘀胶结而成。

诊断:便血;结肠多发性息肉。

治法:化痰祛瘀,软坚散结,兼以扶正。

处方:昆布15g,海藻18g,牡蛎18g,穿山甲18g,川芎12g,失笑散15g,木茴香(各)9g,炙鳖甲20g,三棱18g,莪术18g,党参20g,生黄芪30g,莱菔子15g,白芥子6g。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四)——裘沛然治疗癌症案四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四)——裘沛然治疗癌症案四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四)——裘沛然治疗癌症案四则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摘要】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还是一位通晓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人称一代鸿儒大医.为更好地传承裘老的学术精华,应本刊的盛情邀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领衔整理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医案"将在我刊连载发表.本期试从胃癌、口腔上颚癌、颈静脉球体瘤、多发性浆细胞骨髓瘤医案探析裘老的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5(014)006【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胃癌;口腔上颚癌;颈静脉球体瘤;多发性浆细胞骨髓瘤;医案;裘沛然【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正文语种】中文1 胃癌案柳某,男,76岁。

1984年5月15日初诊。

主诉:中上腹胀痛半年余。

现病史:去年中秋之后,自觉胃纳不馨,中上腹隐隐作痛,自服胃药未缓解,赴外院检查,作胃钡剂造影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建议手术治疗,患者认为年已古稀,何必再尝开刀之苦,转而求治于裘老。

来诊时形体消瘦,面色黯滞,精神萎顿,胸闷胀满,中上腹时有隐痛,嗳气频作,口渴喜饮,腹部胀满,胃纳不佳,大便量少较软。

舌苔薄腻,舌质略暗,脉弦细。

辨治:脾虚失运,湿浊内停,又兼本元亏损。

治拟健脾化湿为先,佐以补益。

处方:生黄芪 30g,延胡索15g,潞党参 15g,生薏仁 30g,生白术15g,左牡蛎(先煎)30g,白茯苓9g,木茴香(各)9g,炙甘草 9g,枸杞子12g,蛇舌草10g,大生地20g,缩砂仁(后下)3g,半枝莲 24g。

7剂。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三)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三)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三)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11(046)003【摘要】@@ 1 陆某案rn陆某,男,66岁.就诊日期:1988年10月15日.主诉:咳嗽持续年余.现病史:患者去年入秋时因感冒引起咳嗽,经某医院中西药反复治疗,咳嗽未瘥,至今已有1年余.刻下:咳嗽阵作,痰颇多,痰色白、质黏稠,并伴胸闷、气促、心悸,夜间平卧则咳嗽加剧,胃纳尚可,大便亦调.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数带滑.听诊:心律齐,心率110次/分钟.两肺呼吸音粗糙,偶尔闻及哮鸣音.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证属肺肾阴亏,痰饮内盛.治宜滋养肺肾、佐以化痰止咳,投景岳金水六君煎治之.【总页数】2页(P167-168)【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十二)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2.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一)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3.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二)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4.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四)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5.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五) [J],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五)——裘沛然治疗癌症术后案三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五)——裘沛然治疗癌症术后案三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五)——裘沛然治疗癌症术后案三则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6(015)002【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癌症术后;医案;裘沛然【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通晓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人称一代鸿儒大医。

为更好地传承裘老的学术精华,应本刊的盛情邀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领衔整理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医案”在我刊连载发表。

本期试从癌症术后医案探析裘老的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程某,女,34岁,1990年4月11日初诊。

主诉:左乳腺癌根治术后2年,胸痛1个月。

病史:患者于1988年1月做“左乳腺癌根治术”,其间曾多次进行化疗。

近1个月来发现胸痛,遂作胸片检查示:“左上肺阴影,左上肺转移灶可能。

”头颅CT未见占位性病变。

目前已作化疗3天。

刻下:神疲倦怠乏力,欲恶,不咳无痰,纳可便调。

查体:面稍苍白,锁骨上淋巴结未及,心(-),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左胸手术疤痕。

舌苔薄腻,脉细弦。

辨证分析:患者罹乳腺癌,经化疗、手术等气血戕伤,故神气倦怠;正不能制邪,则癌瘤转移。

此正气大虚,无力克邪,刻下以顾护正气为主。

中医诊断:乳岩(气血两虚);西医诊断:左乳腺癌术后,左肺转移?治法:大补元气,佐以消削。

处方:生晒参10g,生黄芪30g,生白术15g,败酱草30g,三棱15g,莪术15g,细辛10g,黄芩30g,巴戟天15g,仙茅15g,牡蛎30g,延胡索18g。

7剂。

另牛黄醒消丸4盒,1支/日,分吞。

国医大师裘沛然咳喘病诊疗方案及学术经验探析

国医大师裘沛然咳喘病诊疗方案及学术经验探析

国医大师裘沛然咳喘病诊疗方案及学术经验探析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摘要】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咳喘病经验丰富,制定了专门的诊疗方案.他认为咳喘之病不离乎肺,喘咳之变不止于肺.其提出的辨治方法可归纳为:对外邪引动伏饮用小青龙汤变法,阴虚湿痰内盛用金水六君煎化裁,阳虚水泛凌肺用真武汤加减,肺肾气阴两亏用参蛤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附验案4则以佐证.【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7(049)004【总页数】4页(P12-14,17)【关键词】喘咳;中医病机;辨证分型;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验案【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 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1国医大师裘沛然擅治疑难杂症,其在治疗咳喘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主要介绍裘老有关治疗咳喘病的诊疗方案及临床经验。

1.1 裘沛然教授对咳喘病的认识概述所谓咳喘病,即指以喘息、咳嗽为主症的疾病,并多兼有咯痰、胸闷,或恶寒发热,或心悸浮肿,或腰膝酸软等症候。

而以喘咳为主证的疾病大多与肺息息相关,临床上主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

1.1.1 喘咳之病,不离乎肺肺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职司呼吸。

肺赖肃降以吸入天之清气,靠宣发以呼出体内浊气。

宣发与肃降是相反相成的两个环节,也是呼吸交替、纳清吐浊的表现,因此,肺气不宣和肺失肃降可以彼此影响。

若呼吸失司,气无所主,则逆而上行,发为喘咳;若肺失肃降,通调水道受阻,则呼吸不利,水液不化,浊质内生,阻塞气道,痰气相搏,遂发喘咳;或寒邪束肺,肺气失宣,气机郁闭,则呛咳喘促。

皮肤经典医案总结范文

皮肤经典医案总结范文

皮肤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皮肤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总结了几则皮肤疾病的经典医案,以飧中医同道。

一、湿疹医案一:陈某,男,8岁。

1969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下肢频发皮疹半年。

入夏以来,两下肢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瘙痒不休,伴有水疱。

外院诊断湿疹,应用西药内服外治,疗效不显。

裘沛然采用内服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初诊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为主,重用苦参、黄柏、蝉衣。

苦参与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解毒;蝉衣疏散风热,止痒。

外用鲜蒲公英、鲜野菊花捣烂外敷。

经过治疗,瘙痒明显改善,已无浸淫流水疱,局部已结痂。

二、湿疹(全蝎汤)医案二:王某,女,43岁。

因1个月前工作时,前臂接触某化学物质后,左前臂局部皮肤发红,继之出现小丘疹,瘙痒,并有灼热感。

诊断为湿疹,给予内服全蝎汤加减,中药外洗。

5剂后,面部及上身丘疹基本消失,无瘙痒,未见新生丘疹,左前臂皮损红肿明显减轻无渗出,有轻微瘙痒。

上方不变,又服中药5剂,配合中药外洗,病情痊愈。

三、湿疹(血府逐瘀汤)医案三:患者,男,65岁。

患者2个月前因洗澡感受风寒后出现腰腹部瘙痒,继之遍及全身,瘙痒逐渐加重,入夜更甚。

诊断为湿疹,给予祛风止痒散寒治疗,20余剂后无效。

后根据患者舌暗、舌边有瘀斑,改用活血祛瘀之血府逐瘀汤加鸡血藤治疗。

3剂后上症减轻,7剂痊愈,随访2年无复发。

四、湿疹(湿盛)医案四:患者,女,32岁。

因湿疹日久皮厚、色素沉着,瘙痒难忍。

诊断为湿疹,给予健脾化湿清热、祛风凉血止痒的治疗。

湿盛者加苍术、茵陈;渗液多者加泽泻、车前子。

经过治疗,病情明显改善,瘙痒减轻,皮损消退。

通过以上经典医案,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皮肤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治疗皮肤疾病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注重内治,又注重外治,内外兼治,标本同治。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注重调理脾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皮肤疾病的目的。

怀念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

怀念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

怀念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
赵伟康
【期刊名称】《中医药文化》
【年(卷),期】2011(6)3
【摘要】裘老和我都是在1958年进上海中医学院工作的。

裘老给我第一印象是博学多才、思路敏捷、谈笑风生、平易近人。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相继搬进了徐汇区天钥新村中医学院大院108号,他住三楼,我在五楼,这样我们相遇机会就更多了。

每当我学习中医遇到困难,或工作中遇到中医的问题,我总是要去裘老家请教,他非常热心,不厌其烦,给我指导。

实际上是我的义务中医导师。

【总页数】1页(P22-22)
【作者】赵伟康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五)——裘沛然治疗癌症术后案三则
2.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六)--裘沛然治疗血证案五则
3.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七)--裘沛然治疗皮肤病案六则
4.鸿篇散墨永心留——深切怀念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
5.鸿篇散墨永心留——深切怀念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八)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八)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八)
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046)009
【摘要】@@ 1 郁某案rn郁某,男,33岁.就诊时间:2003年7月2日.主诉:心悸腿软1周,伴有膝酸乏力,形容消瘦,口淡无味,胃纳欠佳,大便艰涩不畅,夜寐梦扰.舌质淡红、苔微腻,脉弦.患者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证属心血阻滞,心阳不展,神气为之不宁.
治拟养血活血、通阳宁神,以炙甘草汤加减.处方:炙甘草、生地、熟地各15g,桂枝、党参各18g,丹参20g,珍珠母、麻仁各30g,麦冬12g,大红枣9g.每日1剂,水煎服.【总页数】2页(P631-632)
【作者】王庆其;李孝刚;邹纯朴;梁尚华;王少墨;裘世轲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
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
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
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十二)
2.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一)
3.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二)
4.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三)
5.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腻脉小 弦。 实 验 室 检 查 见 前。 辨 证分析: 患者间断便血经治疗后已 控制,目 前 无 特 殊 症 状,根 据 肠 镜 及病 理 检 查 报 告,凡 癥 块 结 节,不 外痰瘀胶结而成。诊断: 便血; 结 肠多发性息肉。治法: 化痰祛瘀, 软坚散结,兼以扶正。处方: 昆布 15g,海 藻 18g,牡 蛎 18g,穿 山 甲 18g,川芎 12g,失笑散 15g,木茴香 ( 各) 9g,炙鳖甲 20g,三棱 18g,莪 术 18g,党参 20g,生黄芪 30g,莱菔 子 15g,白芥子 6g。7 剂。
月 11 日初诊。主诉: 发现血小板 减少 2 月余。病史: 患儿于今年 9 月 9 日开始发热,即起皮肤红点, 在新华医院 儿 科 门 诊 查 见 Hb147g / L,N35% ,L65% ,BPC28 × 109 / L,BT3. 30 min,CT4 min。9 月 15 日作骨髓检查,报告示: 粒系增 生明 显 活 跃,以 中 晚 幼 为 主,巨 核 系增生活跃,但产板区及血小板未 见。经住院治疗后,用强的松 5mg × 6 粒 / 日,药 后 BPC 升 到 240 × 109 / L,减量后又降至 49 × 109 / L, 以后又随激素的升降而波动。现 已停用强的松,近查 BPC38 × 109 / L,WBC12. 4 × 109 / L。 平 时 易 感 冒,2 月来咽肿痛未解,用 抗 菌 素 效不显。刻下: 食欲不振,有恶心 欲吐感,声音嘶哑,面色苍白少华, 略胖,咽红,扁桃腺肿大充血,颌下 淋巴 结 未 及,心 肺 听 诊 无 异 常,皮 肤未 见 出 血 点,下 肢 无 浮 肿,舌 苔 薄脉 细。辨 证 分 析: 血 液 化 生 于 脾,受 藏 于 肝,输 布 于 肺,化 精 于 肾,在 脉 中 运 行 不 息,以 充 润 营 养 全身。本 案 感 受 外 邪,留 恋 不 去, 热灼阴血亏损,证属虚实兼夹。诊 断: 血证( 邪热留恋,阴血亏损) ; 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治法: 滋阴凉 血清热解毒补气益血。处方: 升麻 30g,元参 20g,川连 12g,川柏 20g, 炙龟板 24g,生熟地( 各) 30g,紫草 20g,生 甘 草 20g,阿 胶 9g,白 芷 12g,生黄芪 40g。7 剂。
1992 年 1 月 8 日十三诊: 大便 日行 1 次,色黄,基本成形,纳佳, 无腹 痛,一 般 情 况 均 好,舌 苔 薄 腻 脉弦,宗前法加减守治。处方: 党 参 15g,白 术 15g,甘 草 12g,干 姜 12g,黄连 10g,制半夏 12g,焦楂曲 ( 各) 12g,茯苓 12g,黄芩 15g,牡蛎 30g,延胡 索 18g,陈 皮 9g,生 莪 术 18g。14 剂。
1993 年 2 月 17 日八诊: 本周 又起感冒鼻塞,咳嗽痰 少,3 天 前 曾静注“丙种球蛋白”,刻下: 咳减, 胃纳 欠 佳,咽 轻 红,心 肺 ( - ) , BPC74 × 109 / L。 处 方: 炙 龟 板 20g,鹿 角 片 6g,熟 地 30g,当 归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23
中医药通报 2016 年 6 月 第 15 卷 第 3 期
18g,枸杞 15g,党参 20g,黄芪 40g, 黄柏 18g,巴戟天 18g,菟丝子 15g, 天麦冬 ( 各) 15g,砂 仁 4. 5g,炙 甘 草 15g。7 剂。
1993 年 3 月 10 日 十 诊: WBC4. 4 × 109 / L,BPC70 × 109 / L, HB149g / L,咽 痛 1 周,由 受 凉 引 起,喉 中 有 痰,色 白 易 咳,胃 纳 欠 佳,大便日行 2 次,无明显发热,舌 苔薄,咽 微 充 血,脉 细,皮 肤 无 紫 癜。处方: 天 麦 冬 ( 各) 15g,元 参 18g,生 甘 草 15g,党 参 20g,黄 芪 40g,生白 术 18g,鹿 角 片 6g,炙 龟 板 18g,熟 地 30g,阿 胶 9g,黄 柏 15g,巴戟天 18g,菟丝子 15g,焦楂 曲( 各) 12g,仙茅 15g。14 剂。
1993 年 2 月 10 日七诊: 胃纳 好转,睡 眠 尚 可,咽 不 痛,喉 中 有 痰,二大腿有出血点 2 颗,偶尔头 痛,便调,小 便 清 长,舌 苔 薄 脉 细。 Hb127g / L, WBC6. 41 × 109 / L, BPC64 × 109 / L,治 以 补 气 养 血 填 精。处方: 党 参 20g,黄 芪 40g,生 白术 18g,当归 18g,黄柏 18g,熟地 30g,炙龟板 20g,制半夏 15g,牛蒡 子 12g,生甘草 18g,巴戟天 18g,旱 莲草 15g。7 剂。
1992 年 6 月 24 日二十一诊: 大便通畅,日解 1 次,时成形时溏 糊,色黄无便血,工作学习皆正常, 食欲 好,偶 有 口 苦 粘 腻,舌 苔 薄 腻 脉弦滑,上方加减。处方: 蛇含石 18g,牡 蛎 30g,甘 草 18g,制 半 夏 15g,黄芩 15g,黄连 12g,生姜 3g, 大 枣 5 枚,生 莪 术 18g,炙 甲 片 20g,党参 20g。14 剂。
20g,麦冬 18g,川连 12g,党参 20g, 生黄芪 40g,紫草 24g,阿胶 9g,生 甘草 20g,生 姜 3g,大 枣 5 枚。7 剂。
1992 年 12 月 9 日四诊: 近有 感冒,口腔溃疡,咽痛,声音嘶哑耳 鸣,头胀痛,大便不成形,日行二三 次。便前有腹痛,舌苔薄质稍红脉 细。BPC80 × 109 / L,治法仍以兼顾 虚实。处方: 生熟地( 各) 30g,炙龟 板 24g,黄 柏 20g,党 参 18g,黄 芪 40g,紫 草 24g,生 甘 草 20g,黄 连 10g,生白术 18g,白芍 24g,巴戟天 20g,元 参 20g,旱 莲 草 15g,麦 冬 18g。7 剂。
1992 年 11 月 18 日二诊: 上星 期 查 BPC80 × 109 / L,WBC7. 8 × 109 / L。本周一查 BPC38 × 109 / L, WBC7. 8 × 109 / L。新 华 门 诊 已 停 用激素,经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 蛋白。刻 诉 无 明 显 发 热,咽 痛,恶 心,食 欲 欠 佳,头 痛,声 音 嘶 哑,眠 可。BP115 /70mmHg,舌苔薄脉细。 再守前意出入。处方: 生熟地( 各) 30g,炙 龟 板 24g,川 柏 20g,元 参
按 本案经查实系肠息肉,先 后在先生处治疗近 2 年,1993 年 2 月随 访,患 者 大 便 基 本 正 常,日 行 1 次,大多成形,有时候略呈糊状, 无 明 显 腹 痛,大 便 中 未 见 血 状 物, 惜未作肠镜复查,但诸症均安。
本案治疗分为二个阶段,初以 活血软坚散结为主兼以健脾理气, 后以健脾理气为主兼以活血止血。 活血软坚散结用昆布、海藻、牡蛎、 穿山 甲、川 芎、延 胡 索、三 棱、莪 术 等; 健脾理气用党参、黄芪、白术、 枳壳、木香等。治疗过程中还应用 了黄 芩、黄 连 坚 阴 厚 肠 胃,苦 泄 肠 中热 邪,又 用 干 姜、肉 果 等 辛 热 温 中阳 之 品,此 乃 先 生 习 用 方 法,尤 其对胃肠疾患辄用寒热并调,辛开 苦泄 法,调 畅 其 升 降 之 机,对 改 善 肠胃功能,解除腹痛腹胀嗳气大便 不爽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1992 年 2 月 26 日十七诊: 证 无进退 改 拟 香 砂 六 君 子 汤 加 减。
2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中医药通报·名医精华
处 方: 党 参 18g,白 术 12g,茯 苓 15g,生甘草 12g,制半夏 15g,陈皮 9g,木香 15g,砂仁 4. 5g,干姜 12g, 川连 9g,黄芩 15g,莪术 18g,延胡 索 20g。14 剂。
方 中 蛇 含 石 一 味,又 名 蛇 黄, 为矿 石 类 药 物,现 代 应 用 较 少,书 载其有“止血定痛”,可以治“肠风 血痢”。《圣 济 总 录》有 蛇 黄 散 用 一味 蛇 黄 研 末,陈 米 饮 送 下,可 治 肠风下血。先生用此颇为切当。
2 肌衄案
沈 某,男,11 岁。1992 年 11
1992 年 12 月 23 日五诊: 大便 不成 形,日 行 二 三 次,查 大 便 常 规 ( - ) ,牙 龈 肿 痛,声 音 嘶 哑,胃 脘 痛。Hb127g / L,WBC5. 2 × 109 / L, BPC118 × 109 / L。上方佐以健脾和 胃之 品。处 方: 党 参 20g,炒 白 术 18g,生 甘 草 20g,木 香 12g,砂 仁 6g,生熟 地 ( 各) 30g,炙 龟 板 24g, 黄柏 20g,黄连 10g,紫草 24g,山药 20g,黄芪 40g,旱莲草 15g,巴戟天 20g,元参 20g。7 剂。
关键词 便血 血小板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医案 裘沛然
DOI:10.14046/ki.zyytb2002.2016.03.008
1 间断便血案
藤某,男,37 岁。1991 年 5 月 8 日初诊。主诉: 大便间断出血 1 年多。病史: 患者近 1 年来出现大 便出 血,量 少,有 时 大 便 伴 有 少 量 黏液,大便不成形,无明显腹痛,大 便每日 1 ~ 2 次,食欲尚好。1991 年 3 月 29 日外院 X 线钡剂灌肠摄 片示: 全结肠多发性息肉; 病理报 告示: “直肠管状腺瘤伴不典型增 生急性细胞侵润”; 乙状结肠镜检 查诊断同上; 1991 年 4 月 8 日 GI 示: “胃窦部 1 处息肉,空肠中段 3 处息肉。”1991 年 3 月在某职工医 院用活血行瘀药后大便带血已止。 刻下: 一般情况好,神色佳,略胖, 心肺 无 异 常,腹 软 无 压 痛,舌 苔 薄
18g,川 芎 12g,制 大 黄 9g,生 地 30g。7 剂。
1991 年 8 月 7 日八诊: 大便略 溏,每日 1 ~ 2 次,舌体稍胖,舌苔 薄脉弦。5 月 29 日方改党参 24g, 加炒蒲黄 15g。14 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