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

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P71) 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P76)

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

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P80)

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P84)

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

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P90)

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P92—97)

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P92)

10、私人藏书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始于南朝宋齐之时。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如唐代有名的三家:吴竞《西斋书目》、蒋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P93/94/96)

11、丛书目录:丛书是一种按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这种形式很便于利用。(P96/97)

12、禁毁书目录:古代统治者因为政治或某种其他原因常销毁或禁止发行阅读某些书籍,为这类书籍所编制的目录称为“禁毁书目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P98)

13、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云“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而不是图书分类。所以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王充

《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与当时校书分工的门类相同。(P84)

14、别录:西汉末年汉成帝之时,刘向等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图书与目录编制工作。刘向对所校各书校定新本,编写篇次,撰写一篇撮述全书大意的叙录,然后奏上。当时,他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可知《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P77)

15、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渊源,叙述篇章次弟。(P95)

16、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7类有小序,即语孟类(卷三)、小学类(卷三)、起居注类(卷四)、时令类(卷六)、农家类(卷十)、阴阳家类(卷十二)和音乐类(卷十四)。这些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叙述著录内容的分合变化,也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

17、通志艺文略: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 18、文献通考经籍志:郑樵著,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 ,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 ,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艺文略》在著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 ,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 ,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19、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为钟嗣成著,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 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揭示了元代杂

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

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

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纪昀主编。编纂《四书全书》时,将“著录

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

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

书目的代表作。 21、书目答问:《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

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

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

22、目录学发微:余嘉锡所作,其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

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1.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

使用的名称。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

表述: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中国古籍版本学)

2.寫本:又称手写本,是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

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3.刻本:在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

4.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

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

5.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的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这种稿本又

称为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