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北大古典文献学历年名词解释
北大古典文献学历年名词解释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试题1.三通、九通 2.十驾斋养新录3.考信录 4.考据、义理5.别录、七略 6.影宋、覆宋7.史记三家注8.释事忘义9.不校校之10.审辞气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七略 2.右文3.四部 4.小令5.錯簡 6.監本7.平水韵 8.四六文9.四書五經 10.一條鞭法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试题1.解老喻老(4分) 2.以意逆志(2分)3.望文生訓(2分) 4.釋事忘義(3分)5.不校校之(3分) 6.版式(3分)7.讀若、讀曰、當為(6分)8.四部正訛(2分)9.讖緯(3分)10.尚書古文疏證(2分)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春秋外傳(2分) 2.以訓詁代本字(2分) 3.史注二體(4分) 4.疏不破注(3分)5.二重證據法(3分) 6.互著,別裁(4分)7.覆宋、影宋(4分)8.玄學(3分)9.廣雅疏證(2分)10.七緯(3分)北大中文199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錯簡 2.底本3.租庸調 4.三家詩5.黨錮之禍 6.九流十家7.六朝 8.四書9.黃巾起義 10.樂府古詩北大中文1993古文献专业试题1、伏生2、司马迁3、刘歆4、梅颐(赜)5、孔颖达6、朱熹7、阮元 8、张元济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试题1.春秋内外傳 2.周官(2分)3.先鄭后鄭4.底本之是非,立說之是非(4分)5.詩本義6.玄學(3分)7.剩文、奪文 8.一聲之轉(3分)9.疏不破注 10.影宋本(3分)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簡答下列著作的著者或編者,成書的朝代(10分)1.楚辭章句 2.文選3.經典釋文 4.一切經音義5.史通6.通典7.唐詩三百首 8.古文觀止9.讀書雜誌簡明解釋下列詞語的内容要點,不作評論1.律賦 2.八股文3.十家九流 4.三教九流5.六藝6.四書7.郡國 8.花甲9.五行相生 10安史之亂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试题1.离经释意2.影宋覆宋3.一声之转4.石渠奏议5.互训递训6.桐城派7.汲古阁 8.五德终始9.三豕涉河 10.三体石经写出著作的著者及其年代1.周易正义2.书集传3.诗集传4.诗三家义疏5.春秋左传诂6.尔雅义疏7七经小传 8. 潜夫论9.酉阳杂俎 10.杜诗详注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祓禊2.四库全书3.次韵4.三家分晋5.郭店楚简6.三舍法7.庙号 8.祠禄9.安史之乱 10.三省六部写出下列人物的著作王应麟王引之钱大昕刘向洪迈刘知几司马光王夫之阮元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试题1.理校2.大题小题3.刊成不统4.中秘书5.疏不破注6.始一终亥7.轻唇音 8.顾广圻9.十驾斋养心录10.元典章校勘释例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博士弟子2.三统历3.安史之乱4.门阀士族5.九流十家6.四库全书7.居延汉简 8.三辅9.五行 10.类书北大中文2004古文献专业试题1.鱼尾 2、七志3、七录4、汲古阁5、殿本6、不校校之7、汲冢书 8、史志目录9、一声之转 10、蝴蝶装11、六艺 12、天一阁13、七略写出下列古籍著述者1.十三经注疏2.文选六臣注3.史记三家注北大中文2004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传记博士2、三公九卿3、古文运动4、五声八音5、宛述6、七科谪7、祆教 8、三正9、正始石经 10、叶音11、敦煌遗书 12、孤平拗救13、五服写出下列著作作者、朝代,有注疏的也要写出(26分)1、《樊川诗集注》 2、《孟子正义》3、《楚辞集注》4、《申鉴》5、《华阳国志》6、《天下郡国利病书》7、《古文四声韵》 8、《六书音韵表》9、《新论》 10、《广宏明集》11、《册府元龟》 12、《洛阳伽蓝记》13、《剑南诗稿》北大中文2005古文献专业试题1.刘向2.九品官人制3.二重证据法4.续修四库5.日知录6.永乐大典7.百衲本 8.丛书北大中文2005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一、写出著作的著者及其年代1.白虎通义2.后汉书3.直斋书录解题4.诗古微5.唐音癸籖6.广雅疏证7.九家集注杜诗 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9.夷坚志 10.唐诗别裁集11.古文辞类篡 12.乐府诗集13.玉海 14.说苑二、名词解释1.九品中正2.党锢之祸3.科制4.墨辨5.秘阁6.古本竹书纪年7.宋明理学 8.改土归流9.九流十家 10.四书五经北大中文2006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一、寫出下列古籍的編著者及其時代1.春秋繁露2.山帶閣注楚辭3.水經注4.獨斷5.詩序辯說6.河岳英靈集7.桯史 8.抱樸子9.三朝北盟會編 10一切經音義11顏氏家訓 12容齋隨筆13詩本義 14唐音癸籤15郡齋讀書志二、名詞解釋1.《七略》2.讖緯3.類書4.會要5.《曲禮》6.十三經7.租庸調 8.涵芬樓9.三省六部 10.天干地支寫出下列古籍的編著者及其時代1.经韵楼丛书2. 粤雅堂丛书3.文选楼丛书4.雅雨堂丛书北大中文2007古文献专业试题1.校雠學2.轉注3. 叶音說4.右文說5.影宋覆宋6..乾嘉考據學7.二重證據法8.郭店楚簡北大中文2007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名词解释1.谥号2.经折装3.平水韵4.玄武门之变5.元祐党争6.台谏写出朝代作者1.广弘眀集2.十七史商榷3.香草校书4.十六国春秋5.韩诗外传 6 .杜诗详注7.万首唐人绝句 8.诗人玉屑9.经义述闻北大中文200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名词解释1.居延汉简2.辨伪学3.征辟4.平水韵5.理校6.藩刻本7.《七略》 8.三体石经9.《经典释文》,2、写时代及作者1.《玉海》2.《国史经籍志》3.《史略》4.《集古录》5.《尚书古文疏证》6.《辍耕录》7.《紫微诗话》 8.《少室山房笔丛》北大中文2009古文献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1.《周髀算经》2.天一阁3.十通4.他校5.《春秋左传旧注疏证》6.义训7.银雀山汉简 8.旋风装9.《史记》三家注 10避讳二、时代及作者1.《带经堂诗话》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五代会典》 4.《辍耕录》5.《玉函山房辑佚书》 6.《史略》7.《楚辞通故》 8.《孟子章句》9.《桓子新论》 10.《玉海》11.《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北大中文2010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1.丛书2.金石学3.百衲本4.六艺5.六义6.乙转7.如字 8.《困学纪闻》9.《中经新簿》 10.宫内厅书陵部二、写著作时代及作者1.《读书敏求记》2.《诗本义》3.《风俗通义》4.《孟子章句》5.《逸雅》6.《酉阳杂俎》7.《龙龛手鉴》 8.《学林》9.《毛诗古音考》 10.《义门读书记》北大中文2010古文献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1.科斗文2.皕宋楼3.覆刻本4.阙文5.千顷堂书目6.正始石经7.类书 8.校雠通义9.谶纬 10.汲冢书二、写著作时代及作者1.流沙坠简2.说文答问3.周礼汉读考4.匡谬正俗5.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6.春秋左传诂7.论语义疏 8.小学绀珠9.滹南遗老集 10.楚辞章句北大中文2011古文献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50分)1.以意逆志2.等韵3.递修本4.辟雍5.彖传6.古逸丛书7.乾嘉学派 8.孔壁书9.宋监本 10.义疏二、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年代1.《古今书录》2.《十七史商榷》3.《五经异义》4.《挥麈录》5.《集古录》6.《三代吉金文存》7.《藏园群书经眼录》 7.《清朝续文献通考》8.《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填空题✓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_版本_与_校勘_三方面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_,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_文字材料_,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__尚书_、__周易_、__诗经__为我国最早之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金石_时代、__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_纸张(纸质)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罗振玉(展堂)_、_王国维(观堂)_、郭沫若和董作宾。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_金文_文献和_石刻_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金文则指商周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通典_、郑樵的_通志_和_马端临_的《文献通考》。
✓_总集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__总集_和_别集_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_单行本。
古典文献学
2个名词解释1个四角号码2个问答(2选1)名词解释:1.文献学:是研究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2.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3.四堂:王国维(观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4.一字石经:又称熹平石经。
汉灵帝熹平4年(175)蔡邕用隶书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7部书写上石,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作为经书的标准本。
三体石经:又称正始石经或魏石经。
是曹魏正始2年(241)在洛阳用古文、篆文、隶书3种书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
5.十翼:《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辞》、《说卦》《杂卦》共十篇。
6.纪传体史书:以记人为主,兼及史实。
《史记》首创。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编年体史书:按照年月顺序记载史实。
《春秋》首创。
司马光《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纪事本末史书:记载事件为中心,便于人们了解重要事件的始末。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首创。
7.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书合称。
六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和《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8.类书:是百科性质的资料书。
产生于三国魏时,一般认为,魏文帝曹丕召集群儒编辑的《皇览》是我国最早的类书。
9.丛书:又名丛刊、丛刻,汇刻、合刻等,是汇辑多种书籍,依据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而成,取一个总的名称来出版的书。
10.总集:汇集多人作品为一书。
又有全集型、选集型别集:个人的作品集。
11.版本:(广义)即一种书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12.重刻本:据原刻本重新刻印的本子。
翻刻本:也称覆刻本。
根据原版重新翻刻印刷的书。
聚珍本:即活字版印本。
乾隆因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
经折装本:又叫折子装。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帧形式。
蝴蝶装本: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然后将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
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纳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
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
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
包括:《发表于 2009-08-24 02:36:44 引用 1 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
全书100卷。
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
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
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
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
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古典文献名词解释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着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一,名词解释1.文献: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采用新体裁,对古籍所做的研究、注释。
不属于古籍,算作对古籍的整理研究。
2.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典文献的产生、发展、典藏、整理、检索与利用的学问。
3.目录:将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和预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式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目录的编撰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4.校勘: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以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火用其他方法考定文字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
5.载体:承载文献的物体。
6.版本:一部书因编辑、传抄、刻版、排版和装订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成为版本学。
分为版本目录学和版本鉴定两个方面。
7.善本:最初含义:精于多次校勘,错误少的本子。
一曰旧刻,二曰精本,三曰旧抄,四曰旧校。
今义:1978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确立了善本标准,包含了三性九条: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
在现存的古籍中凡具备这三性或虽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一二,有流传尚少者均可称为善本。
8.稿本:凡是著者写订,而尚未复印的书稿。
9.写本:指某些古籍原来成书时就是以手写形式流传的。
10.衍文:古籍在传抄、勘刻的过程中误增的字,也叫“衍字,衍”。
脱文:古籍在传抄中脱落的字。
误字:在传抄中写错的字。
倒文:原文词语顺序被颠倒,也叫“倒乙”,“乙倒”,“乙文”。
错简:一枚简片或数枚简片错乱,篇幅较大,因简片绳子断裂,重新装订时造成的错误。
11.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2.丛书: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1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期。
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14.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15.牌记:有的线装书往往在卷末或其他空白处刻上出版单位的标记、广告等统称牌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填空题+名词解释文献最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其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则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主要包括目录、版本与校勘三方面内容。
其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尚书》、《周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金石时代、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纸质)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在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__(展堂)、___(观堂)、___和___。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___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青铜器,金文则指商周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___的《通典》、___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总集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总集和别集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而《诗经》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___宗命___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___组织人编纂的《皇览》,而唐代___的《政典》则是最早的政书。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永乐大典。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字形为主,而词典则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
古典文献学_复习资料
古典⽂献学_复习资料1 .⽂献”定义⽂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约相当于今⽇之谓“活字典”。
(⽂章、典策)⽂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夫)现代定义:“⽂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段记录⼈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帛、纸张、胶⽚、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献学”定义古典⽂献学:研究我国古典⽂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法及其利⽤的⼀门学科。
⽂献学是以⽂献和⽂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的是为了更好的利⽤和保存⽂献资料。
版本、⽬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献学出现⼀些新的趋向,分⽀⽂献学和专科⽂献学受到重视,如⽂学⽂献学、⽂学批评⽂献学、⽂献⽬录学等。
古典⽂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献。
古典⽂献,⼀般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和⼿抄的古籍⽂献,同时包括⽂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字材料,均属古典⽂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献学的主要范围:⽬录、版本与校勘古典⽂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献学的意义⼤⽽⾔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化;对国家历史政治⽂化之重⼤意义。
⼩⽽⾔之,对个⼈了解历史⽂化,从事学术研究,⽂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及其弟⼦(⼦夏等)⽂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献的破坏③西汉对⽂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等)④司马迁特殊的⽂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等⼤儒的⽂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铁琴铜剑楼: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位于常熟市区以东古里镇。
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创始人瞿绍基,瞿氏(后代)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
2、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对“文献”作了解释。
(P1)2、文物是否文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注录总则》给文献学下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P2)4、古典文献学:以研究古代典籍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P4)5、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因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又因其最早出土于殷墟,故又称“殷墟甲骨文”、“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6、刘鹗于1903年将其收集的约5000片甲骨拓印成书,名曰《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献的专书。
朴学大师孙诒让得此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便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
(P11)7、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8、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因文字内容是歌咏贵族狩猎生活,故又称作猎碣。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被称为“石刻之祖”。
9、康有为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文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10、诅楚文:是秦国石刻。
记载战国时期秦楚交战,秦国祭神时对楚国的诅咒,故名。
是与石鼓文齐名的先秦石刻文。
1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4年(175),蔡邕有感于当时的经书辗转传抄,难免有误,奏请刊刻石经。
按照灵帝的昭示,蔡邕等人用隶书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6部书写上石,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作为经书的标准本。
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因只有隶书一种字体)。
(多选)p2512、竹简须将青皮刮去,用火炙干,炙烤时,竹片上渗出水珠,似汗珠,这叫“杀青”、“汗青”或“汗简”。
(P27)13、帛书:即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
古典文献学复习要点
1《辞海》: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2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4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5“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郑鹤声、郑鹤春兄弟。
两人1928年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6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问,也就是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
7目录、版本与校勘: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8目录学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9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10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11伪书:是指某种文献现存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属时代并非真实的,存在着作假情况。
12辑佚: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就叫做辑佚。
13清代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是其门而入。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14学习版本学的重要性:首先有助于读书,它使我们知道读书要重视版本,应选择善本,读书不注重版本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正确理解。
其次有助于引书和校书。
我们在写作和研究中经常要引用文献,而引用文献必须注意版本,这里既有文献学的专门训练,又有学术规范的一般要求。
至于用各种版本来校书,对于版本学的讲究,更无需多言。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名词解释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 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
(P92)10、私人藏书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
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
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始于南朝宋齐之时。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
如唐代有名的三家:吴竞《西斋书目》、蒋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P93/94/96)11、丛书目录:丛书是一种按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
这种形式很便于利用。
(P96/97)12、禁毁书目录:古代统治者因为政治或某种其他原因常销毁或禁止发行阅读某些书籍,为这类书籍所编制的目录称为“禁毁书目录”。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
(P98)13、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云“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而不是图书分类。
所以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与当时校书分工的门类相同。
(P84)14、别录:西汉末年汉成帝之时,刘向等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图书与目录编制工作。
刘向对所校各书校定新本,编写篇次,撰写一篇撮述全书大意的叙录,然后奏上。
当时,他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
可知《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P77)15、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
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渊源,叙述篇章次弟。
(P95)16、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
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7类有小序,即语孟类(卷三)、小学类(卷三)、起居注类(卷四)、时令类(卷六)、农家类(卷十)、阴阳家类(卷十二)和音乐类(卷十四)。
这些小序着重说明分类增设的原因,或叙述著录内容的分合变化,也反映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图。
17、通志艺文略: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
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
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
18、文献通考经籍志:郑樵著,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 ,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 ,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
《艺文略》在著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 ,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 ,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19、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为钟嗣成著,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 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
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纪昀主编。
编纂《四书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乾隆四十六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
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21、书目答问:《书目答问》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
是作者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
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
22、目录学发微:余嘉锡所作,其认为目录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书对目录学的发展源流各种体制的利弊得失、历代书目的类例沿革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被杨树达先生誉为“透辟精审”之作。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1.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板(也称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另我们似可对“版本”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态。
(中国古籍版本学)2.寫本:又称手写本,是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3.刻本:在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
4.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
5.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的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这种稿本又称为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
6.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
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
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些难见的珍本便依赖抄本得以保存。
根据时代可以分为唐抄本、宋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
时代难以确定的古代抄本统称为旧抄本。
7.善本: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来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后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8.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
如宋刻三十卷本臣注《文选》、宋刻《昌黎先生集考异》等都是孤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9.活字本: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根据制造活字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10.影印本: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影印本具有能够保持作品原貌、出版周期短、制作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它的版本价值主要依赖所影印的原本的价值。
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以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
11.卷軸裝:又叫卷子装。
(中国古籍版本学)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为卷子。
卷轴装虽然有容量大的特点,但卷面过长,翻阅极不方便。
12.旋風裝:又称“龙鳞装”。
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旋风装不仅缩短了卷子的长度,而且增大了卷子的容量,且便于翻检。
但是旋风装的散叶在卷曲后可能很难平复展开,反而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因而这种形式后来也没有被普遍采用。
13.梵夾裝: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页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圆孔,在再逐页穿过每页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圆孔。
绳头打起比圆孔大的疙瘩,以防脱出。
这种装帧方式是两板相夹,又是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
14.經折裝:一名折子装。
是唐代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装订形式。
其制作方法是将写好的长条折子,按照特定的行数,就像折扇那样均匀地折叠成长方形折子,再在前后分别加上两块硬纸片,保护封面和封底。
(中国古籍版本学)15.蝴蝶裝:由经折装演变而来。
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再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16.包背裝: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
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上,外面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
这种形式的包背装也有其缺点:一是单口与包背纸的粘连比较费事,且粘连不牢则容易脱离散乱;二是为了粘连牢固使用过多的浆糊则容易造成生虫生霉,不利于书籍的保存。
17.線裝: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18.版面界欄: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边栏”或“左右栏”,它们确定了版面的大小。
19.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20.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
(中国古籍版本学)21.魚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