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引言概述: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对于历史文献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考察。

本文整理了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历史文献学的考试内容。

正文内容:
一、历史文献学的概述
1.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历史文献的分类和重要性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
1.历史文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历史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
3.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三、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1.历史文献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2.历史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技巧
3.历史文献编辑的流程和内容要点
四、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1.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历史文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3.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
五、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3.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总结: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历史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环境。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述、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大点的小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准备和复习,相信可以在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

(第一章)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孝景帝本纪、孝武帝本纪
《史记》的书
礼书、乐书、历书、律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司马故里;源远流长;迁生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耕牧河山之阳;家徙茂陵;二十壮游;出仕郎中;奉使西
综合
简答
划线 第三节 刘向《别 录 》 与 刘 名词 歆《七略》
列举 问答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8
征巴蜀以南;扈从武帝;负薪塞河;授学于董仲舒;问故于孔安国;私淑至圣先师孔子;受遗命于太史公;李
定,而蒙古之师至矣”。
书厄形成的原因
一是最高统治者毁坏文化的政策,一是农民战争,一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南侵,一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引
起的混战。总之,时代的治乱同历史文献的聚散有着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学术思想发展脉络。 汉代——注经 六朝——义疏 唐人——正义 宋代——义理 元明——空谈 清人——考证
)”。
A.新注 B.笺 C.疏 D.集解
相对来讲,忽略了(
)的功用,好似进入了“走马观花”的怪圈。
A.传注学 B.辨伪学 C.版本学 D.目录学
古籍文字形成错漏的原因,大致有五:
(1)保存不当。(2)传抄失误。(3)擅自改动。(4)因避讳而改字。(5)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意义改文
献。
校勘方法有(
句读
划线
选择
第三节 其他文化 成就对历 史文献学 发展的影 响
列举 名词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3
的政治和道德的使命。这也正是民族整体文化特征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体现。
历史上,最初给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涂上政治和伦理色彩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当时,孔子因
感“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遂采取以述为作的方式,把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编订为书、诗、礼、乐、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
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
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 “传”。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1.蝴蝶装:装帧术语。

印本书最初装订成册的形式。

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一张张对折起来,使之版心向内,单口向外积累下去。

再用一张整纸,顺着折缝的一边,从封面包到封底,并将每页折缝逐一粘贴在包纸上,然后再封面、封底贴上硬纸板,就成了一册书。

由于它翻阅时中间粘着两边各半页,如蝶翅般展开而得名。

蝴蝶装盛行于宋代,是卷轴装的发展,优点是使书口不外露,免受损伤;缺点是读完一页后,须连翻两页才能读到下文,且版心折缝处容易脱落。

2.类书:分类辑录古书中资料以供查检、征引之书。

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和专科型两种。

综合型的兼收各类资料,是类书的主流。

三国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编的《皇览》是最早的一部,以后历代王朝大都继承这种做法。

著名的如:梁代《华林遍略》、北魏《修文殿御览》、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

专科型的大抵只收某种资料,如宋代《册府元龟》专收历代君臣故典轶事,《太平广记》专收传奇故事、野史笔记等。

类书的编制体例以分类为主,也有按韵或其他方法编排的。

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现仅存残卷;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记1万卷,有1.6亿字。

类书说征引的古籍数量很多,版本较早,原书现多散佚,零片碎句借此得以保存,故类书又可供辑佚校勘之用。

3.善本:一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方面均比一般本子精善的图书。

过去常指精加校勘、错误较少之本,后来其标准和范围有所发展。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举了四条:①旧刻:指宋元明遗刊,日远日鲜者;②精本:指刻印精良者;③旧抄:指昔人手写、笔黑精妙者;④旧校:指校雠精审者。

以第四条最重要。

现在善本书的范围,除大部分宋元明刻本外,也包括清代早期精写刻本,传世罕见本(包括太平天国所刻印的),名人学者题跋、批注本以及辛亥革命前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稿本或流传极少的刻、抄本。

4.校勘四法:校勘术语。

今人陈垣著《校勘学释例》第六卷校例中所讲的四种校勘方法,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诒让《契文举例》---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亮文、向达、王崇明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名词解释文献、辨伪、辑译、向、三通、校勘、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

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围的记录文字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与形式历史文献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文献的物质实体,称为文献的载体。

在世界历史上,泥版、纸草、牛皮、龟甲、兽骨、竹木、金石、缣jiān帛类织物直至纸张等等,先后被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于书写和印刷文字,进行社会交往,从而留下了各种载体的文献。

载体不同,文献的制作方式也不同。

以物质载体分类文献,应包括制作技术。

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可区分为八大物质技术类别。

八大类目是:①甲骨文献;②金石文献;③简牍文献;④缣帛文献;⑤抄本文献(同一种书,抄本越多,歧义也就越多,人们的版本意识也就越强烈。

);这五种不同物质载体文献,是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文献原意,口耳相授)⑥雕版印刷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的雕版技术文献,也是传统版本学研究的主体;(什么是板本?P266)⑦活字印刷与现代技术印刷文献,也是以纸为载体的近现代技术印刷文献;⑧以现代技术为载体的文献,指摆脱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即音像、微缩与机读文献。

印刷术通行前的文献形式1、甲骨文献以甲骨为载体的文献称甲骨文献。

甲,指龟甲,包括腹甲、背甲,以腹甲为主;骨,指兽骨,包括牛骨、鹿骨、羊骨、猪骨、马骨等,而以牛骨为主,特别是水牛的肩胛骨。

(相对柔软)(1)、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献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献,它主要是商代后期殷人占卜的记录。

商人信鬼,巫术、祈禳(瓤)、占卜和祭祀是商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以占卜和祭祀为商代最常见的两种早期宗教行为。

商代的占卜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生育等等无所不占。

占卜使用后的甲骨,一般要加以慎重地埋藏,近年来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很多都是成坑出土,表明是商人有意识地保存起来的。

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占卜之外,祭祀也是商代宗教生活的重要方面,卜辞记载的商代祭祀名目有几十种之多,一年360天中商王几乎无日不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包括先王、先公、先妣(比)等祖先神以及日、月、星辰等各种自然神,祭祀的内容有献黍、献酒、献牛羊、献人牲等,祭祀的目的则有祈福、祈年、祈寿、禳灾、报恩、求雨、去病等各个方面。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12.《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13.《经典释文》:是隋末唐初著名的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陆德明在校理群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校勘学巨著。共30卷,综考诸书源流,各为叙论。一部集汉魏六朝音义,校勘成果之大成的著作。贡献:“朱墨别异”、“摘字为音”、博采异说。书中的校勘理论和方法被后代继承,成为历史文献校勘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编年体(392-397):在中国历史文献纵多体裁中最先形成,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排比记述史事。内容以叙事为主,兼载人物和言论,叙事方法以顺叙为主,间或追述往事,预诉后果。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8.六经:是儒家经典的统称,亦称六学、六艺、六籍。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六经》进行了整理,对文献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9.《别录》《七略》:书名。《别录》为西汉刘向在主持整理国家图书藏书时, 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
14.《三国志注》:南北朝时宋文帝令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三国志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是以补阙、备异、矫妄、论辩四者相结合的。所引材料首尾完备,而且都注明了出处。保存史料、丰富注史的方法、发展史学批评,开创了一种史注新法,对传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3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3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甲骨文名词解释: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提出的考证古史的方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后陈寅恪先生论二重证据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重证据法的价值根本在于它开拓了史料的来源,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二、《尚书》一、名词解释:1.《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故秦博士济南伏胜口授29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

文帝时晁错用汉隶写定,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除《书序》外,《今文尚书》实际只有28篇。

2.《古文尚书》:相传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经孔安国用今文校读,较《今文尚书》多16篇,因为是用汉以前古文字抄写的,故名《古文尚书》,当时虽未列入学官,但己私下传授。

已佚,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

今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尚书传》是东晋梅赜所献,唐初被奉为经典,后经几代学者的相继考证、辨伪,现学术界已公认它是伪作。

二、《尚书·牧誓》译文:时当甲子这天拂晓,周武王及早来到商都郊外一处名叫牧野的地方,举行战前誓师。

周武王左手握定黄灿灿的圆口大斧,右手持住白晃晃的带穗军旗,高声说道:“远道辛苦了,将士们!”周武王率众宣誓说:“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众官员: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各路将士。

高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矛,跟我参加宣誓。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刘向: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后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2.今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

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

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

篇章也有不同。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

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

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

趋近混于一同。

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复习.docx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复习.docx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1、蝴蝶装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

五代到宋盛行。

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

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而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贝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而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

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來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

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釆用蝴蝶装。

2、校勘四法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木来对勘。

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木做底木,然后用其他异木逐字逐旬地进行校勘,并记英异同。

本校法:以本书校对本书,即本书的前后文字互勘,比较界同,判断其中错误。

在无异木口J供对勘,或无他书可供比勘的情况下,专从木书的上下文着手,互相比较推寻,发现底本的的讹误才盾之处。

他校法:同一事用其他的书来比勘。

(所采前人之书,后人所引之书,同吋之书并载的内容)(他校法中所言的他廿,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木帖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木卩相关的典籍类仏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対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的讹误。

(需耍古代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文例、历史、制度等多方面知识手段)(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冇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

)对古今校勘方法的总结系统全血,缜密清晰,至今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

3、类书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

类书的产牛早于丛书,一般认为《皇览》是我国古代笫一部类书。

类书的编纂基本上采用辑录原书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的方法,在保存古代佚书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古代版本资料方面,以及在古籍校勘方面具冇巨大的价值。

但有些类书基本上是在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所引资料未必都是从原始文献摘录而来,辗转引录,不及核校,存在引文脱误、书名错乱等缺陷,故使用时尤需注意。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诒让《契文举例》---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亮文、向达、王崇明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名词解释文献、辨伪、辑译、向、三通、校勘、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

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围的记录文字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复习题一、掌握和熟悉基本常识1,后汉熹平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堪称文献传播之大事。

2,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

3,旋风装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的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4,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5,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

它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以刻印主体论,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6,卷轴装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

7,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8,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9,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0,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容量大。

11,张之洞《书目答问》为近代目录名作。

12,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本校。

13,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14,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方面内容。

二、基本概念要熟悉和掌握1,善本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2,讹、脱、衍、倒说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反切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

此法注音即反切法。

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4,经折装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1、“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

☆概念:“文”在古意中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耆旧先贤的事迹经历。

现代广义的文献的概念是: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从情报学角度的概念是: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做文献。

内涵变化: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在我国关文献概念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至元代,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的专著《文献通考》面世。

自孔子至元·马端临均把“文献”概念的内涵表述为可作叙事、论事佐证的古今典籍及圣贤的言论,即文献兼指书和人。

此说至今仍有影响。

后来,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或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和资料性。

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概念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知识。

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知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

《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

在国外,文献一词首先由法国保罗·奥特勒于1905年提出,随后流传于世。

其中英语的“文献”与“情报”的最初含义交叉,后来才分开。

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文献概念则是《汉俄英情报学词典》中的解释:文献是“包括固定情报以及用于传递和使用情报的物质客体。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

(第一章)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献学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名词解释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

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出现在中国古书上,是从《论语》开始的。

过去封建学者们所强调的“征文考献”,便是说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取证于书本记载,一方面探索于老耆旧言论。

用“文献”二字自名其著述,起于宋末元初的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文献学的概念,广义、狭义;历史文献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是在文献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为了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献,就必须对文献的特点、生产方式和整理方法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文献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关于历史文献,目前大致有三种解释。

一种是将历史文献等同于文献或古典文献。

第二种解释是把历史文献视为文献或史料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其专业属性和内容特性。

第三种看法是历史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谢玉杰、王继光认为:“广义历史文献,系指一切文献;狭义历史文献即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历史学记注与撰述的典籍是狭义历史文献的主体。

”具体地讲,历史文献只是文献中的一个类别或组成部分,它有着特定的时间界限和内容范围。

历史文献的时间范围应以三代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宜。

就内容范围而言,历史文献必须同时具备历史价值(或曰史料价值)和文字资料两大要素。

广义上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一般是以“历史”的时间概念来划分范围,因此只要是1919年以前的典籍都属于“历史文献”,细分起来,包括史学方面的传统文献(狭义历史文献)、文学史文献、哲学史文献、经济史文献、军事史文献、教育史文献、中医史文献等等。

而狭义的历史文献学,则以“历史”的学科概念(即“史学”)来界定其研究范围和对象,从而与文学史文献、哲学史文献、经济史文献、军事史文献、教育史文献、中医史文献等相区分,而仅仅以史学方面的古籍,即以四部中的“史部”书籍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而历史文献,首先,从时间概念来看,一切文献都是各种知识的记录。

时间就好像一个链条,过去时间中产生的文献叫历史文献。

这个时间链条,是极不稳定且稍纵即逝的。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变迁以及最初人类会活动发展的过程,内容涵盖十分广泛。

广义的历史文献,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

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各个阶段分类分录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

章学诚:字实斋。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乾隆四十三年进士。

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所著《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

与同时代其他在文献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学者相比,章学诚的贡献更为全面更为突出,他不仅是实践家,而且对于文献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更为清醒,更有系统理论方面的建树。

所撰《校雠通义》,集中体现出他在文献学方面理论建树。

十通、九通习惯上称《通志》、《文献通考》、《通典》为“三通”;清代乾隆年间,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朝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

所谓的伪书,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一部书的一般公认的著者并不真实,二是所题著作时代伪托、伪书出现原因:一、在封建社会,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崇拜古人而鄙视同时的人;二、每逢统治阶级下诏求书,或者说明献书有赏,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大夫们便乘时制造伪书,行欺牟利。

三、封建社会的学者们,有彼此轻视、互相攻击的恶习。

四、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不独论学有门户之争,势同水火,而有关政治的斗争,更加厉害。

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战国之末、西汉之初、西汉之末、魏晋之交、两晋至六朝、明中叶以后。

伪书种类:全部伪、部分伪、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版本伪。

南朝刘宋裴松之所作《三国志注》不同于以往的史注,独具一格。

裴松之认为陈寿《三国志》“失之于略,时有脱漏”,于是收集三国史料凡一百五十余种,充实陈寿之书,体现出《三国志注》的重点是补充史料和考订史实。

梁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不拘于词语的诠释,广搜材料,全注引经史杂著四百余种,诗赋杂文七十余种,对原书所述内容,或是加以充实,或是发其含蕴,或是考其当否,或是纠其谬误。

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是第一部突出地理特色的注释典籍。

《水经》原文极简,只记述一百三十七条水流,而记每条水流亦寥寥数语而已。

为什么要做考证、意义考证,又称考据。

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

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考证不是单一、独立的一种方法,而是与整理、搜集史料的其它方法密切相连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诸方法的综合运用。

我国史书浩如烟海,所包括的史事材料极其丰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的见闻、认识范围有限等等各种复杂的原因,文献中所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往往谬误百出。

因此,欲对历史某事作出论断,必先搞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

意义不祥,自补。

校勘(简答、填空、论述)文献校勘主要还是古籍校勘,其他近代以来新加入文献领域的内容,如出土简帛、文书档案等,在校勘方面也仍要使用传统的古籍校勘方法。

而这种校勘,自刘向、刘歆父子以来,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范。

校勘的目的是恢复作者原稿的本来面貌。

古籍的致误原因(即为什么和今天出版物不同):一、除个别明人和少数清人著作尚有原稿,绝大多数原稿都没能流传下来,因而不可能如同今天出版社的做法,利用原稿来校对;二、流传下来的古籍一般是刻本或抄本,还有少量活字本,但不论刻本或活字本,差错都远远超过今天的出版物,而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抄错的现象就更多。

三、古籍流传至今,一种书往往会有多种刻本或抄本等不同版本,各种版本之间也往往会存在文字歧异出入、甚至内容多少繁简都会不同。

古籍的错误类型:误(讹)、衍、脱、倒。

从事校勘的要求:一、要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有些素养,并对通行的、常见的古籍,务求比较精熟;二、需要按照校勘工作规范,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三、要有严肃正确的态度,一定要谨慎从事,慎而又慎,必须明确,校书的目的是恢复原书本来面目,而不是替前人改文章。

校勘四法①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

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②本校法:是用一部书的本身进行校勘,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找出其中差异,从而发现并改正错误。

③他校法:就是用与本书相关的其他书籍进行校勘。

④理校法:在校勘时,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

运用分析、类比、综合等手段,据理推断文献中的错误。

校勘的依据一、龟甲、金石刻辞、汉初竹简、帛书,和六朝隋唐写卷等实物载体,都足以作为校勘古书的依据,它们较任何刻本的时代都要早得多,可靠性也就更大。

二、可从多种古书中找出许多内容相同的篇章,作为校勘的依据。

三、可依据较早的传注去校订正文。

四、还可依靠类书和旧注所引古书,来校订今日通行本的错误和脱落。

但是必须指出:古人引书,不一定完全符合于原文,做到一字不差。

特别是在引用之际,有节略其辞的,也有引用书意的。

注释种类(传、注、章句、集解、释、正义、直解、笺)传:注释的一种重要形式。

解释传经义的书称之为“传”,传是转述的意思,也就是解说经义以传示后人。

先秦已开始使用,例如“春秋三传”。

如果是集诸家之说以注经,则叫“集传”。

注:古代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叫法。

最早在西汉就有了以注为名的书籍了。

在多家注释基础上进行注释,称为集注,如《孟子集注》、《老子集注》等。

刘知几指出传与注的共同点是以训诂为主,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注就是郑玄的《三礼》注。

章句:传注的一种。

与传注比较简明不同,它往往比较繁琐,是对古书进行逐句逐章地加以详细注释的一种体例。

它的特点除了解释词义外,还注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并在每章的末尾总括此章的内容要旨。

集解:解就是解释的意思,集众家之“解”,则称“集解”。

“解”这种名称在东汉用得最多。

疏、正义、直解:①最早以“疏”为书名的是三国时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②到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叫“义疏”的注释体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