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_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合集下载

苏 轼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儒释道的和谐思想

苏 轼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儒释道的和谐思想

苏轼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儒释道的和谐思想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星,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理念,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

儒家思想在苏轼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秉持着儒家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的精神,始终怀着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充分表达了他渴望为国效力、抵御外敌的壮志豪情。

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

同时,苏轼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追求自然、顺应天道的观念在他的作品中时有展现。

《赤壁赋》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传达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世事无常的坦然接受。

苏轼以道家的视角看待人生的起伏,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流转,不必过于执着和烦恼。

而佛教的思想,在苏轼遭遇人生困境时,为他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超脱的智慧。

他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挫折,他以佛教的“无常”观念和“放下”的智慧,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豁达,不为外界的风雨所动摇。

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和谐统一。

在他的人生观中,儒家的积极进取让他在仕途上努力奋进,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道家的顺应自然使他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困境所压垮;佛教的超脱智慧则帮助他在逆境中寻得心灵的安宁,超越痛苦。

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体现了他对高远境界的向往(道家思想),又流露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儒家思想),同时还蕴含着对世事无常的领悟和接受(佛教思想)。

这种复杂而又和谐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苏轼内心深处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运用。

再看他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作者:张永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他被贬黄州,人生转折时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前赤壁赋》儒释道苏轼《前赤壁赋》是苏轼辞赋的代表作,作为经典篇目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前赤壁赋》写于公元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之久,这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转折点,打破了他曾经奉行的“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开始出现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向佛道超然物外思想的转变。

这一真实的人生转变,体现在他在黄州时期所在的作品中。

这一期间创作的《前赤壁赋》,可以清晰地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不同于西方的哲学体系,因为独特的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又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体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北宋之初是儒学、道学、佛学三家思想并存融合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苏轼自然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其弟曾经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写过“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既而读《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

这里对苏轼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做了简要的概述,可以看出,释儒道三种思想一直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中。

“乌台诗案”使苏轼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从差点被处死到遭贬黄州,因祸得福,过上了自由闲适的生活。

这个时候他开始思索起人生的意义。

苏轼在早年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佛家的思想,这从与他交往的一些关系密切的释家朋友可以看出,如佛印、大通禅师等。

但是苏轼对佛学的研究应该起于被贬黄州之后,初到黄州之后,就寓居在定惠禅院,生活在黄州的几个和尚自然地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

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如《前赤壁赋》,据史载,是苏轼与其同乡的道人杨世昌夜游宴饮而作,作者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诗情画意,如梦如幻。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浅谈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作者:黄昱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漸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使宋代士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

作为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散文也成为其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苏轼的散文出发探究苏轼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吸收与转换对于探讨苏轼以及宋代文人处事态度和当时的文学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三教思想散文中国古代文人思想呈现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的对立与融合。

进入宋朝,儒、释、道三教在思想层面上进一步融合,“三教鼎立”的格局逐渐被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所替代。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鼓励文人尽己所能报效国家;佛教则教导文人随缘、淡然;道教追崇归隐和避世。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为士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文化环境,对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转化也让宋代士人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性格,与前此历代(特别是唐代)相比,其思想观念、处世心态与生存方式等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政治,而道家任自然、轻去就的思想和佛家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三教合一”化解了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

作为宋代文人的佼佼者,苏轼无疑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文人的代表,苏轼的豪放豁达的人生观展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具体运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出现过由苏轼及其父、弟创立的以儒为宗,通过融通三教、兼采诸子的蜀学体系。

前人对于苏轼三教思想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从苏轼的诗词入手。

本文拟从苏轼的散文出发,分析苏轼散文里所体现的儒释道三教思想。

苏轼的人生经历十分复杂,自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人生经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

苏轼前期仕途顺利,颇受皇帝重用,因而其诗文更多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包含忧国忧民的思想。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其一生坎坷,仕途起伏。

本文深入探讨苏轼思想中儒释道的融合,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人生态度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体现,揭示他如何在复杂的思想体系下成就非凡的文化贡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一、引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苏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那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豁达的性格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更是儒释道思想在个体身上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苏轼生平及思想背景(一)生平经历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早年踏上仕途,满怀报国之志。

然而,其仕途之路布满荆棘,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如黄州、惠州、儋州等。

这些坎坷的经历成为他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使他在困境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思想渊源苏轼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儒家的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在他早期的诗作和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关心民生疾苦的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北宋时期佛教盛行,苏轼与许多高僧交往密切,对佛教教义有深刻的领悟。

佛教的空观、慈悲为怀等思想逐渐融入他的思维方式。

此外,道家思想的自然、逍遥等观念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他遭遇挫折后,道家思想为他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慰藉。

三、儒释道思想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一)儒家思想与文学创作1.积极入世的情怀2.苏轼在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他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3.道德教化的功能4.他的文章常常蕴含着道德教诲,如《范增论》《留侯论》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播儒家的道德观念,希望能对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 思想和人生智慧。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理趣,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 的结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三种思想的内涵和 影响。
参考内容二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苏轼,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诗词风格以及人生观上。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仁 爱”,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兴衰。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同时也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苏轼还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 他的《前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便体现了对人生的 短暂和无常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再者,苏轼的诗词中亦能看出道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自然、 淡泊的风格,这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借鉴和体现。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追 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不仅现实,具有儒 家的人世精神,同时也蕴含了释家的修行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精神。这种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融合,使苏轼的诗词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也使他的作品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他崇尚自然,追求清静 无为,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本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赤壁赋-儒释道

赤壁赋-儒释道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赏析《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

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

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

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

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

情感波折,层层深入。

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

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

从《前赤壁赋》看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从《前赤壁赋》看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回处也 ; 独登 台 , 无 亲朋 也 。 十 四字之 间 , 含 有八 意 。 ” 准
发愁的时候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借酒浇愁 ,排遣心中
的苦闷 , 可是 , 由于 自己年老多病 , 不得不戒酒 , 这又增 加了一段忧愁。 李白排遣忧愁 尚能举杯 , 而杜甫却连杯
也不 能举 。
确地分析了诗人此时的羁旅之愁 、思乡之愁、伤己之
证 法 中得 出这 样 的结 论 : 从变化的角度看 , 天地 一 刻
死、 穷通 、 进退 、 荣辱等都是相对 的这个道理 , 在看待 自 然和人生上便发生了许多变化 。 《 前赤壁赋》作于苏轼 被贬谪黄州期间 , 此时苏轼 的人生观 已臻完善 , 从中我 们可以看到庄子哲学思想对苏轼看待 自然及看待人生
愁。
伤怀之景 , 万般愁情 , 当用形 象生动 、 准确传神的
文字 写 出来 时 ,一 个忧 国伤 时 的杜 甫形 象就 栩栩 如 生
尾联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上句
的“ 艰难” 直言 自己的现状 , 也暗指 国事的艰难0 此时 , 安史之乱虽 已平定 四年多了, 但国家百事凋敝 , 唐王朝
作, 而在读了《 庄子》 一书后才找到真正与 自己内心契
己 的孤病 之 态 。 “ 百年” 意 为老 年 , 而且 又 是 多病 之 身 。
已变 得千 疮百孔 。 “ 苦” 字 不仅 写 自己的生活 之苦 、 思家 之苦 、羁 旅之 苦 ,也是 写天下 的黎 民百 姓之 苦 。一个 “ 恨” 字, 主要是 表现 他 的忧 国忧 民的思 想 。 而这种 种 的
_ _ _ _ _ _ _ _ _ _ — —
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l 5 6 j 2 0 1 4 年第 5 期( 总第 2 9 1 期)

论苏轼与“道”

论苏轼与“道”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论苏轼与“道”西汉初,统治者为了休养生息以恢复国家元气,曾一度崇尚道家思想,但在武帝独尊儒术后受到排斥。

不过,在儒家名教的严酷桎梏下,一些精神上的感到痛苦,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仍不自觉的把目光投向老庄,从中寻求心理的平衡和精神的寄托。

而“道”完整的说应当包含“道家”和“道教”两个部分,道家是一个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

古代的文士,不少人受到了道家和道教的影响,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就从“道家”和“道教”两个方面,谈一谈苏轼与“道”。

一.苏轼与“道家”苏轼一生行藏用舍的矛盾一直在他身上交织着,儒﹑释﹑道思想伴随着他一生之始终。

他生活的前期,儒家思想为主体,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是支撑他济世的精神信念。

但另一个方面,他的思想之杂也在前期的仕途生活中逐步形成,他走了一条由辟佛老到融佛老的道路。

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

他很倾心于《庄子》,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接触佛老著作。

如其《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一诗就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

”说明他在少年时代就与弟苏澈一边接受儒学教育,一边接受道家与佛家思想的熏陶。

“嗟我昔少年,守道贫非疚。

”“余本田家,少有至丘壑。

”等诗句也体现了这一点。

苏轼谈到自己读道藏经的体会:“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

千岁厌世去,此言乃籧篨。

人皆忽其身,治之用土苴。

何暇及天下,幽忧吾未除。

”他从《庄子·人世间》的“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一语中体会到道存在于心中,空明虚静的心境,就是心斋,这也是体悟大道的关键。

道的本质是用来治理人自身,他的剩余才用来治理国家,至于治理天下只不过是它的土苴而已。

人们忽略了用道来至身,而而斤斤计较于用土苴治天下。

他说自己“何暇及天下”,但毕竟“幽忧吾未除”,忧虑天下之心尚在。

苏 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苏 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苏轼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星,其哲学思想宛如一条深邃的脉络,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之中,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苏轼的哲学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

儒家的积极入世、仁爱为本,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以及佛家的超脱尘世、洞察本心,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种多元融合的哲学思想首先影响了苏轼的创作主题。

他的作品既有关心民生疾苦、抒发报国之志的豪迈篇章,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展现出儒家的担当与进取精神;又有描绘自然山水、追求心灵宁静的悠然之作,像《前赤壁赋》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体现出道家的逍遥与自在。

同时,在经历人生挫折时,他也能以佛家的超脱心态来自我宽慰,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词句。

在创作风格上,苏轼的哲学思想造就了他的豪放与婉约并存、旷达与深沉交织的独特风格。

以其豪放词为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磅礴,尽显豪迈之气,这背后是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后对世事无常的一种豁达认知。

而在婉约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则细腻委婉,情感真挚,蕴含着他对生命的悲悯与珍惜,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也与他的哲学思考息息相关,是他对世间万物的温柔观照。

苏轼的哲学思想还影响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意象运用。

月亮这一意象在他的作品中频繁出现,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成为了传递思念、寄托美好愿望的象征,反映了他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团圆的向往,这其中既有儒家的人伦之情,又有道家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而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里“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月亮又烘托出孤寂、凄凉的氛围,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是佛家超脱尘世的一种隐晦表达。

苏 轼的贬谪经历对他的哲学思想有何影响

苏 轼的贬谪经历对他的哲学思想有何影响

苏轼的贬谪经历对他的哲学思想有何影响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其一生经历了多次贬谪。

这些跌宕起伏的遭遇,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且不可磨灭的影响。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才华横溢。

初入仕途时,他满怀壮志,渴望一展抱负。

然而,命运的波折却接踵而至。

苏轼第一次重要的贬谪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更多地受儒家积极入世、经世济民观念的影响。

他一心想要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祉。

但“乌台诗案”的打击让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在黄州,苏轼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他深刻地意识到官场的险恶和无常,也开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他逐渐从儒家思想的单一影响中走出,开始融合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道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让他在困境中学会了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再执着于功名利禄的追求。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洞察,体现了他道家思想的融入。

佛家的慈悲与超脱,也给予了他心灵上的慰藉。

在黄州期间,他时常与僧人交往,参禅悟道,让内心获得平静和安宁。

这种思想的融合,使他形成了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他不再为一时的荣辱得失而烦恼,而是以一种更加豁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

后来,苏轼又被贬至惠州和儋州。

在这些更为偏远艰苦的地方,他的哲学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惠州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仍能乐观地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儋州,他更是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展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这些贬谪经历让苏轼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

他不再把功名利禄看作是人生的唯一追求,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自由。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快乐。

苏轼的哲学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与儒、释、道三家思想

苏轼与儒、释、道三家思想

苏轼与儒、释、道三家思想作者:高安琪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北宋诗文大家苏轼学识广博,才智卓绝,他广泛吸纳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博采诸家学说思想之机妙。

儒、道、释三家思想不仅对苏轼的性情塑造和人生体悟有重要影响,还在其文学观念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轼将三家思想的诸多方面转化入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苏轼;道家;文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1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04-0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文坛的一颗巨星,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天才,在诗、词、文等领域均堪称大家。

苏轼丰富的生活实践、政治经历、学术思想、艺术创作以及豁达的胸襟、独具魅力的人格都备受后人推崇。

宋人王十朋《百家注东坡先生诗序》记载:“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

……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

”①广博的学识,卓越的才智,使苏轼能够广泛吸纳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博采诸家学说思想之机妙。

苏轼一生与儒、释、道都有很深的渊源,他学贯“三家”,幼年时就由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

到比冠之年,更是博通经史。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论及苏轼所学时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谓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从中可见苏轼思想的发展演变。

早年,儒学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苏轼早期的论著大都以儒学为宗,以实用为务,事实上,他经世济民的理想一生都未放弃。

儒学是苏轼出仕从政的主导思想,他强调“圣人一于仁”(《书义》),“先王谨于礼”(《论语义》),提出以“礼、乐、刑政教化”“论道经邦”(《策略》二),怀有经世济民、致君尧舜的抱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主张治国济世“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摘要:自道家学派形成以来,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影响深远,有关“道”的哲学思想和思辨也深刻融入古代文人的人生观和文学审美思想当中。

关键词:道家思想;古代文人;人生观;文学审美道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以其博大精深的思辩内涵、古朴恢宏、神奇玄妙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水源头之一。

道家学派是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该学派以道为核心,把合于道作为终极追求目标,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常以高蹈隐逸之士的心态关怀世情。

与其他各家相比,他们对社会的观察和体认更冷静、更清醒,也更为深刻。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道家思想已经融化和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1.对中国古代文人人生观的影响(一)以自然为法则的人生观。

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身运转的规律,而人立于天地之间,人的命运同样也是受自然之道制约。

人在生活中,要善于把握和遵循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以自然为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万物的自然为法则。

老子认为,能够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才具有大的胸怀,方能包容万象。

世间万事万物的跌宕起伏,都是在随法则而自然运转着。

在道的永恒法则面前,人向来都是顺势而生,所有的创造都是自然法则下的产物。

受此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天知命,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二)不为物役的人生追求。

道家思想认为,在人生旅途中,囿于自然规律,拥有基本的生存物质才能生存和发展,但是人不能被物欲所累,不能过多的追求身外之物。

庄子说: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传统文化对苏 轼的创作有何影响

传统文化对苏 轼的创作有何影响

传统文化对苏轼的创作有何影响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作品风格多样、内涵丰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创作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了他的诗词文赋,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关注社会民生,主张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苏轼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一生都怀有报国之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百姓谋福祉。

在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例如,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他渴望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壮志豪情。

又如在《吴中田妇叹》中,他描绘了农民遭受天灾和苛政双重压迫的悲惨境遇,反映出他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道家思想也是苏轼创作的重要源泉。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超脱。

苏轼在仕途不顺、遭遇挫折时,常常从道家思想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脱。

他的《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宇宙万物变化无常的豁达认知。

道家的自由超脱观念使苏轼在困境中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为世俗的荣辱得失所困扰,从而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一种超脱旷达的境界。

佛教文化对苏轼的创作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的觉悟和超脱尘世的烦恼。

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对佛教的教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诗词中常常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例如《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展现了他在风雨中坦然前行、不为外界干扰所动的心境,这种心境的形成与佛教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学经典也为苏轼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人生感悟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人生感悟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人生感悟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的春天,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现湖北黄冈)当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这年的阳春三月,苏轼和朋友到清泉寺游玩。

山下溪边的小草刚发芽,漫步在林间小径,听着鸟儿欢快的歌声,心情特别的愉悦,有感而写下此诗词。

这首词充分表达苏轼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阕描写暮春三月,兰溪的优美景色。

蕲水的清泉寺刚好在兰溪旁边,兰溪水潺潺向西流。

山下溪边的兰草刚刚抽出幼芽,浸润在清澈的溪水中。

松林之间的沙路已被清泉冲刷得一尘不染,特别的干净。

傍晚,细雨缤纷,时常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好一派春意怏然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漫步在清新的绿荫小路,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心情得到了放松,忘记了仕途的失意,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写诗的灵感便由此顿生。

词的下阕是诗人有感而发的议论。

“谁道人生无再少?”难道人老了,就不会再回到年少时?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年少对于每个人就只有一次,这是不可以改变的自然规律。

虽然年轻不可重来,但是我们可以保持一颗年轻积极向上的心。

因此,词人发出了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尽管年纪大了,也要自强不息、积极向上。

所以,不要在老年时,感叹时光流逝。

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词人不服老的自白,他对生活、未来充满了追求与向往。

同时,也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苏 轼的文学作品如何体现儒释道的哲学精髓

苏 轼的文学作品如何体现儒释道的哲学精髓

苏轼的文学作品如何体现儒释道的哲学精髓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作品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蕴含着儒释道三家哲学的深邃精髓。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卓越的才华,将这些哲学思想融入诗词文赋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境界。

儒家思想在苏轼的作品中体现为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秉持忠义。

他始终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渴望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尽显其渴望驰骋疆场、抵御外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动写照。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但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未曾放弃对民生的关怀。

在徐州任知州时,他亲率军民抗洪,保一方平安;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造福百姓。

他的这些作为,以及在作品中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注,如《吴中田妇叹》中“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充分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

而在仕途遭遇挫折时,苏轼也能以儒家的坚韧与豁达来自我激励。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他从容淡定,毫不畏惧,展现出了儒家的刚毅与乐观。

释家思想则为苏轼的作品注入了超脱与平和。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苏轼在佛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宁静。

他深知世间万物皆无常,荣辱得失皆虚幻。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虚幻的领悟。

然而,苏轼的超脱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在看透世间万象后,依然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将人生比作飞鸿踏雪,虽留痕迹,却不必执着,体现了一种不为世俗所累的超脱境界。

道家思想在苏轼的作品中表现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自由。

百家讲坛笔记摘抄苏轼(3篇)

百家讲坛笔记摘抄苏轼(3篇)

第1篇一、引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成就尤为突出,尤以诗、词、文、赋见长。

在《百家讲坛》中,专家学者对苏轼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进行了深入剖析,以下为笔记摘抄。

二、生平事迹1. 家世背景苏轼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著名文学家。

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2. 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进士,后任官至翰林学士。

在官场生涯中,他屡遭贬谪,曾贬至黄州、惠州、儋州等地。

3. 艺术成就苏轼擅长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多种艺术形式。

其中,书法以行书、楷书见长,绘画以山水画为主,诗词以豪放派著称,散文则以文赋见长。

三、文学成就1. 诗词苏轼的诗词以豪放派为主,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为部分诗词摘抄:(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文赋苏轼的文赋以豪放、奔放著称,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下为部分文赋摘抄:(1)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1期2010年2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28 No.1Feb.2010

收稿日期:2009209221

作者简介:高纯林(1933— ),男,高级讲师。

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高纯林(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摘要:苏轼生活在北宋朝后期,他走的道路和当时的官场争斗,促使其思想体系在发展变化中变得复杂而丰富。其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是主体,又含佛老思想。文章从他生活、交往、诗文作品及名人评论等多方面论述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关键词:苏轼;道家思想;佛老思想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10)01-0004-03

  苏轼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思革新、善创造、一心为国为民、政绩斐然的好官,又是一个思想家、水利学家、医学家、美食家,更是一个文学艺术全才。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朝后期,他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官场争斗,促使他的思想体系在发展变化中变得复杂而丰富;也正是这种复杂和丰富,才使他能在不同时期的尖锐的思想、政治斗争中度过难关,最终取得胜利,获得丰硕成果,成就为千年伟人。苏轼的思想体系的主要成分是儒家的,但又有佛老思想的渗透。就像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中注入了一条条清溪、一股股暖流。他有名儒大官欧阳修、司马光、张方平等人为至友,又有佛印、参寥子、罗浮等和尚与杨世昌、吴复古、陆惟谦等道士为好朋友。这就使他在平顺得意时或身处逆境中都应对自如,保持清醒的头脑、高亮的气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国为民作出重大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难以计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人解释“正清和”时说:“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1]扉页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孔子伦理观念的第一个,即内心无愧、精神上的健康和丰满。修身旨在身心健康,正心加修身即自爱,自我完善;有了自爱,才能爱家(齐家),爱国(治国),爱全人类(平天下)。……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正,

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对立面是‘浊’。老子强调扬清激浊,按照自然规律来建立社会秩序,使人性回归自然宁静、朴素纯真、无欲不争、‘无为而无不为’,

最终实现天下大治。……释迦用和气扫除戾气。释迦是和尚,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字意可推衍为‘一切众生皆平等’……”[1]扉页正、清、和,在苏轼身上得到全面体现。“中国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有:既追求个体的独立气节,又讲究对他人的仁爱情义;既有修齐治平的入世抱负和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

又有超然物我的洒脱精神和琴棋书画的艺术追求。”[1]9千年伟人苏东坡是最具这种人文精神的典范。苏轼能“融合百家,兼采佛老”[2]172,“善于

融会三家,圆通以应物”[2]220。本文只就道家思想对苏轼影响的多方面表现谈点自己的看法,求教于专家与读者。

一、幼年时期所受教育的影响苏轼的祖父苏序是宋代眉山有点文化和见第1期高纯林: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识,大度豁达、乐善好施的农民,信道学,被世人称为端正道人(据2009年第2期《苏轼研究》孙开中文)。苏轼幼年常随祖父出入道观,苏序教育孙子时又不能不流露出道教思想来。苏轼八岁时被祖父送到天庆观跟道士张易简学习,因而他自幼爱读《道德经》。祖父性格豪爽、豁达大度,对幼年苏轼也是有影响的(据《放鹤亭》第2期第6页惠光启文)。老子说:“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说明王公贵族若能守“道”,大小事情都好办了。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就是说统治者采取宽厚的政策,民风就会纯朴;统治者若采取严厉的苛政,民心就会“不古”[3]32章。苏轼在为官执政时处处为民着想,希望朝廷不要太多地损害百姓的利益,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的影响,也有道教理论对他的影响。二、青少年时代经典著作的熏陶在青少年时期的大量阅读中,苏轼对《庄子》有特殊的兴趣。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其兄小时候看庄子的书,就曾经叹息道:“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也。”[4]97、[5]十八册223庄子里有一个故事特别打动他。庄子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见庄子正在敲着簸箕唱歌,惠施说他也太过分了,妻子为他生了孩子,苦了一辈子,他不哭也就罢了,为什么还高兴得唱歌?庄子说了一大套人由生到死,从无到有,再由有回归到无,顺其自然的道理[4]97。在蜀中苏轼曾同成都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游。“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辩说法,‘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2]219他的文集中就收录不同时期给宝月大师的书信八封。从中可以看出,两人确实是知心朋友。我们不妨看看他在黄州写的一封:“此间诸事,请问清师即详也。清久游外方,练事多能,可喜,可喜!海惠及隆大师,各惟安胜?每念乡舍,神爽飞去。然近来颇常斋居养气,自觉神凝身轻,他日天恩放停,幅巾杖屦,尚可放浪于岷峨间也。知吾兄亦清健,发不白,更请自爱,晚岁为道友也……”[5]《第十三册》354在读四书五经时,除孔孟对他有影响外,还受到庄周、屈原、陶渊明、李白等人的事迹和思想感染。庄周是道教创始人之一。陶渊明也受过道教影响,他的辞官归隐和许多诗文就是明证。李白是笃信道教的。他自称“太白”,也可说是崇尚庄周,崇尚太白金星。从《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可见苏轼对李白的敬佩:“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身,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作诗一笑君应闻。”何薳《春渚纪闻》卷六:“士之所尚忠义气节,不以摛词摘句为胜。唐室宦官用事,呼吸之间,杀生随之。李太白以天挺之才,自结明主,意有所疾,杀身不顾。……先生作《太白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一:李杜画像,古今诗人题咏多矣。(略)若李太白,其高气盖世,千载之下,犹可叹想,则东坡居士之赞尽之矣。”[5]第九册112-113屈原、李白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语言诗文充满想象,善用比喻,优美而又有气魄。苏轼的文章风格及表现方法,受以上三人的影响是明显的。他的为文之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长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5]十三册505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就是说:“道”创造了万物,但它从来不强制、不干预万物的成长,而是顺其自然,让万物按照各自的本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由此可察觉道教理论对苏轼文学创作思想的积极作用。苏轼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老庄的写作方法。钱钟书说:“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在中国散文家里所喜欢的周庄和韩愈都用这个手法:例如庄周的《天运》篇连用刍狗已陈、舟行陆、车行水、猿狙衣服桔槁、柤梨橘柚、丑人学西施六个比喻来说明不合时宜。”我们来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犹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象,错综利落……”[6]

5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三、遭受排挤、打击、迫害,

身处逆境中自学领悟

苏轼一生饱经忧患,备受挫折,但是他不失自信,乐观豁达,自觉探求解脱人生痛苦的方式。老庄超然自适的精神对他有着激励作用。被贬谪黄州以后,他开始钻研佛道。“道家的神秘修炼法,

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修炼得到的目标,就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7]199-200“他学道术,特取其健身御病之法,以‘使真气云行体中,瘴冷安能近人’(《与王定国》)。”[2]220此时“佛道的超尘遁世思想日有增益”。“他无例外地受着传统儒家思想教育,而对佛、道又濡染甚深。”[2]219在黄州时与胡道师交往甚密,离开黄州了,还有信件来往,《三苏全书》第十三册就收录了苏轼给胡道师的四封信,可见他们相知的情感之深。从他写的《安国寺记》可以看出,他除了钻研佛经,练习打坐,还到道观闭关,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7]200。“他在给王巩的信里,道出他对修炼各方面的看法:‘安道软朱砂膏,轼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子由昨来陈相别,面色殊清润,目光炯然。夜中行气脐腹间,隆隆如雷声。……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轼观之,唯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似觉有功。幸信此语。使气流行体中,痒痛安能近人也?’”[7]200-201他还向朋友推荐他的修炼方法。在给族兄子明的信中说:“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皆是供吾家乐事也。”[5]十三册298那时他生活很艰苦,精神上却很愉快。此时所作不朽之文《前赤壁赋》,充分展示了他要在山川风月中获得自我超脱的心路。他要在茫茫万顷江波中,驾一叶扁舟随风飘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灵魂归于美妙大自然之中。在清心寡欲中得到心神宁静。当然,苏轼的超脱又不同于庄子的逍遥。庄子是要出世遁世;苏轼是要入世。他对人生从没放弃追求[8]。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他写的《定风波》被后人称为“东坡人格形成过程中所漏泄出的一缕夺目的光芒”[9]699。请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9]698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诗人在归途中突然遇雨,风雨吹打竹叶发出沙沙之声。行进在道中的众人慌慌张张,狼狈避雨,却有一人不慌不忙,缓缓前行,而且口中还吟唱着,这就是诗人东坡。多么潇洒,多么浪漫,哪里像是刚被贬谪到荒凉之处曾经是高官的人?别人“狼狈”,他为何“不觉”?而且吟唱着,感到穿着草鞋拄根竹杖比骑马还好。他高兴地向前行,不久就到了无风无雨无烈日的美好境界。这正是他此时暂避激烈的政治风雨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也是他研习佛老的收获。在词《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写道:“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对现实环境不满的心境下,他想去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融化在大自然之中。读到此,我们会自然地想起他另外的诗句,如:“我欲乘风归去”(《水调歌头・中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在《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中他写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生,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9]681在他的诗词中,我们看出他与道教的关系甚密,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在《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诗中,更直接写出与道士交往之密:“桑麻已另落,藻荇复消沉。园宅在人境,岁时伤我心。强穿南埭路,遥望北山岑。欲与道人语,跨鞍聊一寻。”[5]第十册35-36在词《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有“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赞钱的非凡夫俗子、淡泊功利、超然物外,如秋日青竹般的高洁情操,也就表现出自己的高风亮节与淡泊超然。被贬谪海南时写的《和陶连雨独饮》第二首:“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床头伯雅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