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尘埃里开出的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尘埃里开出的花

尘埃里开出的花

--------葛薇龙人物形象分析

关键词:堕落天使爱情执着

正文:

个人不算是张迷,但张爱玲的小说也看了不少,从[1]白流苏,[2]愫细到[3]曹七巧,[4]娇蕊。一个个形象丰满的人物都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不知怎的,却深深被葛薇龙,这个纯洁的堕落天使所吸引了。

薇龙对乔琪的爱是卑微的。她终于与乔琪结了婚,他们的婚姻公平而悲哀,她得到爱,他得到钱。

我之所以喜欢薇龙,是因为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许多自己的影子。

关于爱情。

薇龙说,我爱你,关你什么事?是啊,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她的固执,让我痛心,让我心疼。这是她自己选的路,为了她的爱情,为了一个不爱她的人,把自己困在了奢华的堕落中,把自己的青春,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

我曾经想过,一个人对爱的执妄到底能坚持到多傻的地步?后来明白,并不是爱得有多深,就能有多傻。而是但凡是爱,就无所谓深浅,薇龙是只要能与乔琪一起并取悦他,做什么都无所谓。葛薇龙对乔琪是发自内心的疼惜,乔琪的一个小动作都能引起她内心的颤动与怜爱。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这种感觉,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最后也是因为易先生刹那温柔的表情,而放了他,害死了自己和同伴,这种瞬间的柔情来势汹汹,直抵内心深处,是最不可抵御与防备的。

其实,张爱玲本人深入其间,她对爱的态度,折射到她的作品里,你会看着触目惊心: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看到薇龙最后暗咽眼泪,很担心自己会不会也会选错路,为了自己一厢情愿的固执的爱情,独吞苦果。说到底,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不要把大把的青春浪费在一个不值得的人身上。

不知道是心疼薇龙还是心疼自己。告诉自己,从明天开始,我的爱情,与你无关。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因为一个不相干的人难为了自己。

关于追求。

薇龙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一个身影:聪明,世故,但多少是脆弱的,偶尔觉得寂寞,面对很多事情,事实上,是可以看到结局的,却为了某种自己认为值得的缘由,干脆视而不见,用着某种孩子般的蛮暴天真去孤注一掷。

薇龙的故事。其实

跟当时的香港社会没有太大的关系。即使是现在,你也能找到葛薇龙的影子。

很多人喜欢叫薇龙堕落天使,但我不愿意。她是不是堕落,我不知道,我只是在想,她以她的方式去爱,那段爱本身在旁人眼里那么龌龊,她也知道,却仍旧愿意,她或许是最清醒的那一个。

那些香屑碎,绵软地消散在流金岁月里面,清亮通透地在泛黄的扉页勾勒出一个又一个柔和扭曲的影。薇龙。低到尘埃里去的女子,花开的都是凋零。还有多少葛薇龙呢?

[1]出自《倾城之恋》

[2]出自《沉香屑第二炉香》

[3]出自《金锁记》

[4]出自《红玫瑰与白玫瑰》

篇二:尘埃里开出的花

尘埃里开出的花

——读《1984》有感

沈玉婷

从来不曾想过会是这样的经历:麻木地活着,在以为再不可能遇到真爱的时候遇到,以及以为“总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到最后被投入仁爱部一次次忍受凌迟——渴望子弹穿透脑骨时一切的终结。

1984年,一个被置于巨大时空下的虚构空间里面,蒙上了尘埃的番红花在冷风里萧索凋零。

贯穿整部小说的便是那令人不解的三条标语: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乔治·奥威尔告诉我们:是理智与坚信真理的力量在绝望无边的时刻一点点剥离灵魂。

这是一个不够美的故事,它很冷而且残酷。它揭示给你看: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制造谎言,仁爱部负责拷打,富足部制造饥饿。它娓娓阐述:爱情是反抗,信仰终究敌不过源于内心的恐惧。

可以简化为这样的独白:你是否相信二加二等于四。统治者告诉我们二加二可以等于五,而且必须不等于四。因此,他们可以任意书写历史。

不可想象那些到处泛滥的监控式的电屏,不允许人们拥有任何猜忌、失望的面孔。往往初露端倪,人们已被思想警察抓入监狱,控诉你犯了思想罪。主角温斯顿是悲剧的典型,而他一人的悲剧又被放大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真理部从事修改过去工作的一员,他怀疑党的纯粹性,质疑存在的意义。他想,也许那刻的他们已是死人。随着本文最后他抛弃掉信仰,情感之花落入尘埃,他心里明白:背叛一定存在并且也明白一切不复最初,所有的曾经化为泡影——茱莉亚脸上的疤痕永远无法消除。于是,这短暂的爱情之花也没落了。也许人活着本身就不是一种需要。彼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关怀、友爱、温情,孩子只是工具,有头脑的人们渐次蒸发。在那些空洞的眼穴里我们看不到希望。

事实上,美丽也许在于:我的思想已被征服,我所作的一切以及我的思维都被彻底改造,然而我心底仍有一个模糊的影像——即使所有的美好不在,内心也

会在无意识地期盼。仿佛尘埃中开出的花,也许我会与尘埃同化,但我曾经留下芬芳。

我们仿佛可以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看到同样的感情——为了过去,为了未来,为了一个可能子虚乌有的时代。

这种天才性的设想裹挟着浓浓的悲剧意味不停地在那个创想的1984的伦敦上演。这堪称完美设想,颠覆即意味着新生,而新生永远没有天明。人们总以为是悲剧,然而事实上还存在着绝望与毁灭,也正因为不至于此,所以在凋零的尘埃里总会有鲜花,总有芬芳。

《1984》是本好书,值得品鉴与收藏。

篇三:尘埃里开出鲜花

尘埃里开出鲜花

“低到尘埃里,并且在那里开出花来”。这是张爱玲说的话,很受一些年轻人喜欢,也算是名言了吧。的确,这句话写得很美,很动情。然而,这世上,有多少人愿意“低到尘埃里”,更勿谈“在那里开出花来”?

对于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他们平凡,不富有,只能低在这“尘埃里”。而他们也一直在努力,挣脱出“这尘埃”,能高一点,再高一点。

而那些生活在高处的人,特别是那些身在名利场上的人,有几个肯放低自己,能够“低到尘埃里”?

前不久,单位开展一项活动,在接待某位商人时,安排其与人合住一标准间,而他坚持要住单间,因为不能满足,竟然拂袖而去;某次就餐,有某位官员,因未安排主桌,当场大发雷霆……这样的事情,我经历过太多。

吃要讲究名菜,穿要讲究名牌,做事讲究排场,处处都要面子,住的宾馆要在几个星以上……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不是吗?

你说,这生活中,哪能事事都能如自己所愿?哪里处处都会受人追捧?如不如意,如受冷落,心里则不愉快,甚至大发牌气。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过得累且烦。

老扛着那个又大又臭的架子,老戴着那个又假、又不透气的面子,老抱着那些让人行动不便的浮名和虚荣,岂不过得累且烦?放下来多轻松快乐。

真的,如果能“低到尘埃里”,多好!吃不讲究,饱了就行;穿不讲究,舒适就行;住也不需要几级宾馆,干净卫生也就行;而到某地出差,也未必就要专车,搭个车去也不麻烦多少。这样一来,省了多少钱,自己多自在。

当然,也有一些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