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若干思考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问题(3篇)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问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fbb17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9.png)
第1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分析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实验、实习、实训等方面,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关注不足。
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尤其是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导致学生实习机会有限。
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是当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一大问题。
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机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是制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过程评价,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5.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三、对策建议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其次,优化课程设置,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最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0b33ca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c.png)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新工科实践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涵盖了更多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知识,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工科教育的需求,学校和教育机构纷纷探索和实践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将讨论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1. 跨学科融合传统的工科教育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和交叉。
而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则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力求将工程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整合。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出更强的综合能力。
2. 实践与创新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际的项目,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方案,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社会需求导向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构在设计课程和项目时,会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方向,让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
二、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1. 师资队伍建设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
然而目前,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有限,教学方法也不够多样化,这就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 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新工科实践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设计课程和项目。
不过,目前的很多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仍然比较传统,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全面考虑。
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的项目化学习和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 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新工科实践教学需要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的实验室、创客空间,以及校外的社会资源和行业资源。
实践教学体系的存在问题(3篇)
![实践教学体系的存在问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3e9a7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0.png)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体系的存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其原因及对策。
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1)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理论课程脱节,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割裂,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基地、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评价。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时间过短,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内容不一致。
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低。
(2)实践教学教师培训不足。
部分实践教学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培训,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4.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1)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实践教学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的建设。
(2)实践教学经费使用不合理。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使用缺乏科学规划,导致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1. 教育观念滞后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实践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基地、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评价,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165409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c.png)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针对这一主题,本文从新工科实践教学的内涵、特点和发展现状入手,探讨了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思考。
一、新工科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实践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结合学科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内涵包括:实际工程问题驱动的学习过程、跨学科、综合性、跨专业、实践实训等特点。
新工科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学科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目前,新工科实践教学在国内外高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许多高校纷纷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探索了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清华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机器人学习校”等,都是新工科实践教学的典型案例。
而在国内,不少高校也开始开设相应的新工科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 教学体系设计(1)课程设置:建立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包括工程实践、科技创新、跨学科综合实践等。
(2)课程内容:突出实际工程问题的驱动,注重实践性,结合具体的案例和项目,贯穿课程的全过程。
(3)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入跨学科的教育理念,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2. 实施步骤(1)教师培训:高校教师需要对新工科实践教学理念进行深刻理解,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2)物质条件建设: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提供所需的设备和资源支持。
(3)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1. 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实践指导者。
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创新
![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3fd4160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9.png)
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创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肩负着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任。
实践教学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探索和创新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1、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需求脱节目前,部分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仍以验证性实验和课程设计为主,缺乏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创新性实践环节。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和工程环境,导致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
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演示和学生模仿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此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评价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但一些院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存在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
同时,实践教学平台的开放程度不够,学生在课余时间难以充分利用平台进行自主实践。
4、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
许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难以将实际工程经验传授给学生。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创新思路1、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需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开设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式课程,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到实施、验收全过程进行实践。
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01e553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62.png)
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程实践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工科教育体系中。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工科教育中的核心环节。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成长。
其次,建设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工程实践教学需要专门的实验室和设备支持,通过实践环节来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还要与产业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和项目,更好地锻炼实践能力。
第三,工程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工程实践教学不应该仅仅是老师的示范和指导,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最后,工程实践教学应该与教学评价相结合。
工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
总之,工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和完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工科教育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3篇)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2f31b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8.png)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原则、主要内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实践性的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 实践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教学目标,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
3. 实践教学师资:培养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 实践教学条件: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设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5. 实践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2. 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涵盖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3. 实践性原则:实践教学应以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适应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
5. 有效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实效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
2.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设施,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五、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策略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调整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课程质量。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a6a293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7e.png)
99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第 2 期2021 年 2 月 10 日文章编号:1672-5913(2021)02-0099-05中图分类号:G642新工科与课程建设0 引 言近年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变革,也引发了全球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和对卓越创新人才的需求,我国不失时机地推动了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改革行动。
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发展战略[1-2],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
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3]。
“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进一步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等计划政策相继出台,各高校纷纷响应并迅速行动起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跨学科的研究院与新工科专业等新形态不断推出,一场“新工科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正在形成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4]。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与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徐晓飞1, 2,沈 毅1,钟诗胜2(1.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9)摘 要:分析与总结我国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及其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介绍新工科建设方案与实践经验,并对我国深化新工科建设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模式;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新工科“Π型”方案第一作者简介:徐晓飞,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成员,研究方向为软件服务工程、服务计算、企业智能计算、软件工程等,***************.cn。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d7fc2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9.png)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中的参与度不高,表现为对项目的兴趣不高、对工作任务的完成缺乏积极性。
2.缺乏跨学科合作: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一般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交叉合作,但是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跨学科合作。
3.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创新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学生在实践中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团队合作能力不足:工程实践创新项目需要学生具备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学生在项目中团队合作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完成团队任务。
二、对策措施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合理的项目选题、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工程实践创新项目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其中。
2.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跨学科合作,可以在项目中设置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要求,促进学生之间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3.创新思维培养: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开展团队合作训练: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中,可以设置团队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的团队评估和互评来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
5.加强指导和辅导:针对学生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中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总结和经验交流,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6.提供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项目资源支持,包括设备、设施、实验室等,以及相关的图书、文献等参考资料,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7.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评价体系,评价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评价,还要注重过程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举措(3篇)
![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举措(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e7674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4.png)
第1篇一、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1. 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创新创业等环节,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 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应占总学时的30%以上,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同时,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1. 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创新创业等。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设计等实践活动。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效果。
3. 企业实践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
企业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现状,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优化实践教学资源1.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应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2. 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资源库应包括实验指导书、实验视频、案例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同时,实践教学资源库应定期更新,确保资源的时效性。
3. 建设在线实践教学平台在线实践教学平台应提供实验、实训、设计等在线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线实践教学平台还应具备互动交流功能,方便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四、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实践教学师资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 引进企业实践专家与企业合作,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指导。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3篇)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9ce25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70.png)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思路。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1. 以学生为中心。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关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1. 整体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研工作、学生就业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层次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层次性原则,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
3. 开放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开放性原则,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4. 创新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指导。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
![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389b13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b.png)
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工科的出现,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也发生了变化。
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
首先,实践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
实践教学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
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其次,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
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结合新工科的特点,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注重实践的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
此外,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实施。
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最后,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评价。
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以及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以及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总之,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应该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bfc1c1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7.png)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概况 (4)1.1 课程内容设置 (5)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6)1.3 师资队伍建设 (7)1.4 课程评估与反馈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9)2.1 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 (10)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12)2.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13)2.4 课程评估机制不完善 (14)三、新工科视域下的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 (16)1.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融合 (18)1.1 引入新技术、新工艺 (19)1.2 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 (20)1.3 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的创新与改造 (21)2. 课程建设目标 (22)2.1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23)2.2 提升课程质量与效益 (24)2.3 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 (25)四、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6)1. 课程内容更新与优化 (27)1.1 融入新技术标准与规范 (29)1.2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29)1.3 优化课程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 (31)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32)2.1 引入线上教学资源与平台 (34)2.2 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35)2.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37)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策略 (38)一、内容描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特点,传统工科专业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旨在探讨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地方高校如何对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工科人才。
大学实践教学的想法建议(3篇)
![大学实践教学的想法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ee39e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d.png)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想法和建议,以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实际工程和社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2. 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4. 适应社会发展: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当前大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设施落后,实验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2.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教师数量不足,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单一,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想法和建议1.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改善实践教学设施,提高实验设备水平。
-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2.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结合行业需求,调整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确保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 开发实践教学案例,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 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3.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 对实践教学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 鼓励实践教学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提升实践经验。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7504bf7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f.png)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新工科”是指新一代工程技术学科,包括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工科教育模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纷纷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纷纷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2.开展产学研合作。
地方高校积极开展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将实际需求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推进课程改革。
地方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课程改革,推动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设符合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提倡创新创业。
地方高校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增设相关课程并建立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上种种改革表明,地方高校教学模式正在向着更加实践、更加创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在地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1.实践基地不足。
地方高校实践基地相对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师资力量不足。
新工科教育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但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教师。
3.课程体系滞后。
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和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工科的发展。
4.学生就业压力大。
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率相对较低。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3篇)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16a47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15.png)
第1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套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本文旨在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适应社会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内容1. 实践教学课程: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实验、实习、实训等。
2. 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毕业实践教学等。
3. 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4. 实践教学师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实践教学体系方法1. 项目驱动法: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模拟训练法: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 产学研结合法: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评价1. 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
2. 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关于工程教育体系的思考
![关于工程教育体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762460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e.png)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泛,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这些 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为个 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发展趋势
信息化技术将进一步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资源的 共享和优化,实现教育公平。同时,信息化技术还将助力工 程教育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
国际化视野下的工程教育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交流 与合作成为推动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参与国际工程 教育认证,开展跨国人才培养等方式,可以 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工程教育的国 际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未来,我国工程教 育将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 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02
工程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
课程设置
总结词
课程设置是工程教育体系的基础,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
详细描述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强调工程实践的重要性。此外,应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及 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纳入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同时,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 化,避免重复和不必要的课程,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实践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更多的实践 基地和实验室,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
学生。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
与产业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更多的实习
和就业机会。
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 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推进实践教学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推进实践教学创新的探索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48b1222ed630b1c59eeb56a.png)
推进实践教学创新的探索与思考摘要:全面推进实践教学,加强顶层设计是关键,课程教学是主渠道,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是很好的切入点,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是必要手段,加强创业教育是新渠道。
要把提高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整体设计中,要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两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把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最高目标。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中,我们重点探索解决“提高什么”和“怎么提高”这样两个问题。
我们着眼于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突出提高“五种能力”的培养,即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于“怎么提高”能力的问题,我们决定把全面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一个重点,为解决“怎么提高”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认识。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是推动实践教学的关键。
要结合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突破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从领导、组织、计划、基地、经费等方面进行系统完整的设计,构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制度体系。
要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整体设计中。
1以人为本,实行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体制。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贯彻“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要围绕能力培养这个核心,通盘考虑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将学术氛围的营造、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通盘考虑,把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实行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体制。
2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第一学期设置专业导读性课程,请专业名师讲授,为学生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提供指引。
在课程结构上,增加微观实务课程、实验课程和创业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3篇)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f46e0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6.png)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内容、方法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1. 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2.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助于高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4.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容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如军事训练、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
(2)专业实践课程: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
(3)综合实践课程:如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
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若干思考
摘要:本文围绕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能力;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06-02
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其教学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实践教学组织者必须在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与创新,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发挥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立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多数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生产、科研领域从事工艺改进、技术更新、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根据地方工科院校学生群体特征和就业方向,应从以下四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体系:
1.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并了解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设计、加工、制造、检验、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等各个基本要素;学会科研领域中的理论验证、数据获取、形成报告等基本方法;掌握生产、科研中最基本的仪器设
备操作流程、技术规范、加工手段和使用技巧。
其能力特征主要集中在记忆理解层面和身体操作层面。
2.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基础上,能够针对生产、科研等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调研分析、数据处理、设计执行、归纳总结、阐述论点等。
其能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既定计划任务的理解、执行、调整与完成的能力。
3.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大学阶段的教育不能过高强调学生在学习阶段所取得的应用性、创造性成果,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深入思考、大胆假设、敢于实践的创新行为习惯。
4.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与巩固的重要时期。
因此,实践教学还必须承担起学生的品德与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规范教育的任务。
在参与生产劳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生动的真实体验,使学生学会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待人诚信,团结协作;学会面对困难自我调解,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勇于面对挫折、坚持不懈的求实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二、构建扬长教育观下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传统实践教学在课程类别、层次、内容等方面,设置单一,讲求
整体化教学,但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学习实践过程中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因此,要树立扬长教育观,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一个在内容、形式、方式等方面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业务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等层面,建立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工程教育、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并做到实践与创新训练四年不断线。
2.建立多模块课程群。
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相结合,为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群体提供合理的多模块的实践课程平台,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改革和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
3.实现课内外教学相结合。
将传统的第一课堂如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及社会实际工作与活动中,做到一、二、三课堂相结合、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计划内与计划外相结合。
加大实践课程平台的开放力度,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特长出发,在实践课程选择、项目选择、时间、场所等方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条件和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强化以真实情境体验为特征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境体验,重视和强调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运用、反思、批判能力培养,是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
1.努力创建自然真实的情境体验。
脱离生产、科研、社会工作等实际的教学,无法培养出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组织者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社会有效资源,通过实习实训、情境模拟、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式,拓宽学生参与科研、生产及社会工作的渠道和机会,在真实或仿真的自然场景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问题,开展项目式、批判性教学。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高级应用型人才重要的能力特征。
创新来源于问题,来源于对现存模式的质疑、批判、改进。
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并引入合适的实际问题或项目,吸引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产生深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在互相讨论、质疑、争辩、设计、加工、制作等一系列环节中,允许学生犯错,并通过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学生可以不断尝试、失败、接受反馈、敢于再尝试的实践教学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创新实践学习氛围。
3.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学生能力、范围、规模、师资等方面的变化,使得原有的、单一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已很适应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因此,实践教学组织者要根据教学条件的变化,探索
并实践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做到集中式与分散式教学相结合、调研式与顶岗式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等,在课程时间、实践场所、实践内容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规范管理。
四、建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效果考核体系
教学组织者应尽量从学生的特长、能力、潜力等不同角度对学生学习实践效果进行全方位的准确评价,使每一个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客观的、积极的考核结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与创新的内在动机。
1.改革传统单一的应试型考核模式。
减少或淡化对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固定的程序化和操作层面上的考核,转以从学生的思维、创意、方法和效果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考核内容、标准、方式等方面,注重学生的提高与改进评价。
2.改进单一的成绩分布模式。
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让每位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客观、真实的评价。
让成绩评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持续激励作用,而不是一次性的一锤定音式考核。
3.适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
适当组织学生参与对自身学习实践效果的评价,可以体现对学生的充分信任,赋予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更多的自我掌控权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和创新的内在潜力,并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积极改进、勇于实践与创新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肯·贝恩(ken bain).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老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罗玲玲.大学生创造力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海峰(1972-),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副研究员,长春工业大学,主要从事高校实践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