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浅析
《罪与罚》:犯罪、救赎与人性探讨
罪与罚:犯罪、救赎与人性探讨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世纪圣彼得堡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罗迪托·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路历程,深入地探讨了犯罪、救赎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讨论。
罪:犯罪行为及其影响犯罪在《罪与罚》中是一个核心主题之一。
拉斯科尔尼科夫因贫困和思想偏激而踏上了犯罪的道路。
小说生动描绘了他所犯下的谋杀案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包括内心的折磨和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通过描述犯罪行为及其影响,作者试图向读者展示权衡个人欲望和社会规范所带来的挣扎和冲突。
罚: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作为一个心理小说,《罪与罚》深入探讨了罪恶和救赎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斯科尔尼科夫以一种犯罪行为背负着巨大的罪恶感,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在整个故事中得以逐渐展现。
同时,小说通过其他角色的形象也表达了对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的思考。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描写向读者传达人性本质中冲突和挣扎的普遍性。
人性:内心世界的剖析与反思《罪与罚》不仅是一部社会和心理描写的小说,更是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及其他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举止,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小说提供了关于个体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和人类存在意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素材。
作者试图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选择和信仰的反思,并探索人性中善恶之间永恒而复杂的纠结。
结论《罪与罚》以其深刻而复杂的犯罪、救赎和人性探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通过对犯罪行为及其影响、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以及人性内心世界的剖析,这部小说引发了无数读者关于道德、责任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欲望与实现社会正义之间,我们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挑战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1.Dostoevsky, F. (1866). Crime and Punishment.2.Jones, M. L., & McDuff, D. (2003). Introduction to Crime andPunishment. In Dostoevsky's Crime and punishmen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pp. 7-33). Routledge.3.Frank, J. S. (2017). Dostoevsky's treatment of the theme of freedomin his novel "Crime and Punishmen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 and Education, 04(01), 7-19.。
对小说《罪与罚》中复调与独白写作手法的探索与研究
对小说《罪与罚》中复调与独白写作手法的探索与研究作者:钟锦宸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对优秀作品的写作手法进行研究是分析该作品的重要环节。
在《罪与罚》中,作者运用了复调与独白的写作手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作品中复调与独白的“微型对话”,研究了复调与独白的“结构框架形式”以及“多旋律感情”。
关键词:《罪与罚》;复调与独白;写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
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该小说的复调与独白的写作手法有着极强的艺术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复调与独白的“微型对话”探索小说中的大型对话涉及大量的声音,这些声音并不是各自独立且封闭的,而是互相聆听且呼应的。
尤其是“微型对话”中,这些声音能够相互反映。
作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向作者展示了拉斯科尼科夫的意识,将自身看作是与拉斯科尼科夫平等的人,共同参与到小说的“微型对话”中。
如此具备代表性的“微型对话”体现了《罪与罚》的复调写作手法[1]。
另外,从整体角度而言,虽然小说的对话性争锋充分体现了复调写作手法,但是《罪与罚》中仍旧存在大量的独白型片段。
比如,最终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选择自首,并开始流放生涯,充分体现了独白体小说的特征。
总的来说,作者应用复调与独白这两种写作手法,对主人公的“微型对话”进行描述,以此体现文章的主要思想。
作者从主人自我对白剖析过程中,从个人精神对话,向着独白对话方向转变,这一潜移默化的转变过程,也说明了心智变化对主人公生活的影响,这一点也属于“微型对话”的表现。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
《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分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和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罗德里亚双重人格;2. 最初杀人动机;3. 后来的内疚和自责。
首先,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罪与罚》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双重人格特征。
他既是一个普通学生,为正义而奋斗,并有志于改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冷酷无情、具有强大欲望和野心的谋杀者。
这种双重性格使得他在实行恶行之前常常感到十分焦虑和苦闷,并且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个“超我”的声音感到恐惧不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初的杀人动机。
他认为自己拥有非凡才能并应该居于高位上,在当时贵族统治下压迫穷苦百姓且获利颇多的涂画商人旺霍夫成为他的牺牲品。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行为是出于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认为通过消灭这样一个社会败类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正是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可怕性。
随着剧情发展,拉斯柯尔尼科夫深陷内疚与自责之中。
他开始被艾洛娜·伊万诺芙娜、索菲亚·谢柳纳等周围人们善良无私的形象所打动,并对自己曾经冷酷无情地剥夺了那些生命感到愧疚和折磨。
从此以后,他内心不断受到幻觉和恶梦的困扰,在思想上备受折磨。
总结起来,《罪与罚》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复杂多面的心理状态,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及其带来的后果。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使读者对其行为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共鸣。
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形象人物,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罪恶所带来的痛苦以及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性的现实。
在我看来,《罪与罚》不仅是一部关于犯罪和正义之间冲突的小说,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剖析的作品。
它引发了我们对道德、良知和责任等伦理问题的思考,并迫使我们审视自己是否也可能陷入类似困境中。
从双重人格到最初杀人动机再到后来内疚和自责,该小说给予了读者一个警示:凡事皆有代价,在追求目标时要谨慎选择手段。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复调性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复调性作者:刘夏兰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17期摘要:复调性是陀式小说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复调性”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价值观的平等。
《罪与罚》的复调性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从如何看待强者、如何看待弱者、如何看待社会不平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罪与罚》的复调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价值观的平等性是复调性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复调性;价值观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7-0001-02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巴赫金借用这一音乐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他将古往今来全部小说区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独白”型小说,在这类小说里,人物的塑造、性格的刻画、心理的描写都被纳入了作者的意识中,都在作者的全能全知中得到确定和说明。
另一类就是“复调小说”,这类小说作品中有众多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
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
作者本人的意识不起统治作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类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家。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高峰,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的标志。
这部小说的刻画了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一典型形象,他受西方思潮及拿破仑的影响,脑海中形成了“超人”哲学的理论,人为地把芸芸众生分为“非凡的人”和“平凡的人”。
为了实践这种理论,拉斯科尔尼科夫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且又被迫杀死了撞见犯罪场面的老太婆的妹妹。
杀人后,良心使他深感愧疚,但又一时难以放弃自己“超人”的理论,千方百计试图逃避法律的惩罚。
试论小说《罪与罚》的“复调性”
试论小说《罪与罚》的“复调性”作者:徐颖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7期摘要:“复调小说”是巴赫金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提出的理论。
借助小说《罪与罚》展现“复调小说”理论对话式的形式、静态化的要求以及思想性的目标三个方面的特点,在理解《罪与罚》的深刻内容与人性深度的同时,明晰“复调小说”基本特点。
关键词:“复调小说”;《罪与罚》;对话式;思想性“复调小说”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针对其小说中存在的各种独立意识共存的现象而提出的理论,借用音乐中的术语“复调”而命名。
“复调小说”将他人意识作为自己内心的一个对立话语与自身思想进行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锋,最终展现出的是对于思想的感悟、对于灵魂的思索。
《罪与罚》是一部极为典型的复调小说。
借助小说《罪与罚》可以探究复调文学的一般特点。
一、复调的形式:对话式的解构“复调小说”以其独特的对话式的形式区别于其他的小说结构,给以读者最为直观的冲击。
在大量的双声语中,展现出“复调小说”对话式的思想解构。
这种对话表现在是三个方方面:主人公之间的平等对话通过每个人物的独立意识展现出作品中多样化的价值观,主人公内心意识的自我对话通过“我”与“我”或者“我”与“他者”的对话,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纠结、思想的矛盾与冲突,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使得作者思想成为了主人公思想一个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作者意识与主人公意识的分离。
在《罪与罚》中,“复调性”的意识对话,使得文本中的意识分裂,形成诸如理性的法律规范与感性的犯罪冲动、思想的道德谴责与宗教的灵魂叩问、热忱的利人主义与精致的利己主义等多重“二元对立”,将原本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行解构,从文本结构中抽取对话冲突的力量,形成对于思想意识的思索,对于人性深度的探索。
二、复调的要求:静态化的时空“复调小说”以对话为最为标志性的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形成对话形式的小说都是“复调小说”,“复调小说”还有着特有的要求,即“复调小说”必须具有静态化的时空,这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意识的共时性的特点。
小说讲稿:罪与罚叙事分析
小说讲稿:《罪与罚》叙事分析格非如果没有巴赫金的那本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我们也许不会把《罪与罚》这样的小说和“复调理论”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没有巴赫金,我们一样可以充分理解《罪与罚》的内容、形式、文体、思想观念及其意义,但是巴赫金阐释的烙印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在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无法忽略它,绕开它。
我认为,巴赫金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用一种新颖而别致的方法对陀氏的创作进行了有效的阐释,重要的是他通过对陀氏作品的分析建立了一个新的叙事理论的话语模式,并对西方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巴赫金“复调理论”与西方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学,接受美学声气相通;从最近的米兰•昆德拉身上(他也是一个“复调小说”的迷恋者),似乎也可以听到巴赫金的回声。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后世的追随者公认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山鼻祖,巴赫金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我们在课堂上全面解读这部小说是不现实的,同时我也不想把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再复述一遍.我们今天分析《罪与罚》这部小说主要想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作者与人物的关系,这是小说叙事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这个问题不弄清楚,我们也许会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结构方式和文体特点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实际上,在我所看到的许多陀氏的解读文章中,这种误解始终存在。
其次是《罪与罚》的情节设置,或者说“情节”在陀氏的小说中究竟承担着何种作用,我们还想顺便讨论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大众文化,尤其是传媒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想谈一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叙事上与众不同的某些特点或习惯以及对后世小说艺术的影响。
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
我们在上堂课中曾讨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在我看来,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有许多叙事代言人,他的人物虽然有独立的思想、行为模式和性格特征,但这些人物大都处于作者的严密控制之下,也就是说,作者永远要比他笔下的主人公高明一些,而且从彼埃尔,安德烈公爵,列文,伊凡•伊里奇等人物的身上,我们总是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作者的影子,听到作者的声音,在某些方面,这些出现在不同小说中的人物也存在着内在联系。
罪与罚犯罪与罪恶的心理剖析
罪与罚犯罪与罪恶的心理剖析罪与罚,作为一部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犯罪与罪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罪犯内心的心理斗争。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罗迪翁·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心理描写,探讨罪犯内心的纷扰与挣扎。
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创造罗迪翁·罗斯托洛夫斯基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一个犯罪者内心的矛盾与分裂。
首先,罗斯托洛夫斯基作为一个智慧与理智并存的人物,心中经常充满着思考与纠结。
他的理智告诉他犯罪是错误的,是需要受到惩罚的,然而他的欲望与冲动却让他屡屡违背理性的判断。
这种内心的对抗使得罗斯托洛夫斯基犯罪后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精神困境。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心理描写,更加深入地刻画了他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在犯罪之后,罗斯托洛夫斯基不断陷入一种内疚的情绪中,他无法摆脱对罪行的深深懊悔与负罪感。
罪犯的内心纷扰使得他产生了强烈的自责与内疚,这种心理的困扰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痛苦与折磨。
此外,罗斯托洛夫斯基对罪恶的心理感受也是作者塑造其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小说中,罗斯托洛夫斯基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并没有逃避或否认,相反,他积极地面对罪恶,并试图以受罚来洗涤自己的灵魂。
这种罪恶感的体验与内心的挣扎使得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与反思。
然而,罗斯托洛夫斯基内心的纷扰与挣扎并非单纯地停留在犯罪行为上,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探究与自我审视。
通过罗斯托洛夫斯基这一复杂人物的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入分析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性。
他认识到人内心的黑暗面与欲望,同时也表达出对人类内在的力量与智慧的积极展望。
综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通过主人公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心理描写,深刻地剖析了罪犯内心的纷扰与挣扎。
通过对他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描绘,展现出犯罪者内心复杂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剖析不仅启示了读者对罪犯行为的理解,也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因此成为了世界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心理描写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与追捧。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浅析.ppt
4.复调小说浅析
[俄]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什么是复调小说?复调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欧洲的 一种音乐体裁,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 都按自己的声部进行。巴赫金根据这一原理剖析陀 氏的作品,尤以《罪与罚》为例,指出了陀氏小说 与欧洲传统独白式小说的区别——小说的复调性。
陀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创作思维领域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 的革命,为现代派的到来开了先河。 创作视角:俯视 平视 作者的声音 与主人公的声音平等每一个人人物的思想都是独 立体 而并不屈从于作者的统一思想
拿破仑理论平凡人与不平凡人拉斯科尔尼科夫要做一个不受法律道德约束的超人斯维德里加依洛夫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死卡捷琳娜最后疯了爱像火花似的在拉斯客人尼科夫心里燃烧起来突然像一场大火烧遍了他全身拉斯科尔你科夫心里的一切立刻软化了他泪如雨下他怎么站着就怎么扑到在地上他跪在广场中心趴在地上怀着快乐和幸福吻了吻这片肮脏的土地
That`s all! Thank you!
参考文献: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岳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诗学与访谈》 巴赫金 著 白春仁 顾亚玲 等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5.对位结构法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很好地运用 了对位结构法: 拉斯科尔尼科夫 索尼雅 拉斯科尔尼科夫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 拉斯科尔尼科夫 波尔菲里
总结:
《红与黑》中的于连其实与拉斯科尔尼科夫 有着某种共通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誉为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伟 That`s all!Thank you! 大作家,我认为非常有道理,因为他教会许 多作家如何写小说。 余华、苏童、美国的威廉· 福克纳都曾受其影 响,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克里斯默斯与 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有共通之处。
苍穹龙骑
《罪与罚》中的复调与独白问题初探
2016年第4期(总第77期)2016年8月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Vol.16 NO.4Aug.2016《罪与罚》中的复调与独白问题初探范 晔(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曾借《罪与罚》为例,阐释了该小说的复调性特质。
《罪与罚》是一部复调小说,但其中的独白性特质也相当突出。
对此进行研究,可对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中关于复调型小说与独白型小说的界定标准问题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罪与罚》;复调;独白中图分类号:I5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4-0060-04收稿日期:2016-06-06作者简介:范晔,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文化。
一巴赫金在其复调理论中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和以往的独白体小说不同的复调型小说。
《罪与罚》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被巴赫金认为具有典型的复调型小说特征而参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的复调性特质说明。
在《罪与罚》中,各个主要人物身上,都有着自己的声音——信奉自己那一套“哲学”的拉斯科尼科夫、身为 “东正教观念” 化身的索尼亚、“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的拥护者预审员波尔菲里、极端个人主义与“边沁主义” 的代表人物卢仁以及无耻哲学的践行者地主斯维德里加依洛夫……[1]作为典型的复调型小说,《罪与罚》在巴赫金的笔下被揭示出它所具的复调性。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这样举例:拉斯科尼科夫在得知自己的妹妹因为想让自己的家人摆脱贫穷的苦恼,而打算嫁给卢仁时,他的心理及言行活动就体现了典型的复调性特点。
巴赫金写道,“小说中未来的这些主要主人公,全已在拉斯科尼科夫的意识中得到了反映,纳入了他全面对话式的内心独白中;他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真理’、自己的生活立场。
《罪与罚》与“复调性”
Your company slogan
流放与苦役
1850-1859年,陀思
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的
鄂木斯克服苦役四年,又
在边防服兵役五年。
Your company slogan
世界观激变
重回彼得堡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 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创立并宣传“土壤 派”理论。他认为,贵族和平民无法沟 通,平民缺乏接受革命的基础,即没有 革命的土壤。解决俄国问题的出路只有 忍耐、顺从和笃信宗教。此后,他皈依 了宗教,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
Your company slogan
成名作
1846年1月,《穷 人》在《祖国纪事》上 发表,受到了广泛的好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 举成名。
Your company slogan
二、“复调性”的呈现
“复调性”之一:人物形象的平等
创作由来: 《罪与罚》给作者带来世界性声誉,取材于《时代》杂志连 载的一个案例,一位法国青年拉谢尼耶夫因杀害了一个老年 妇女而入狱。 主要人物: 拉斯柯尔尼科夫——穷大学生,杀人犯; 冬尼娅——拉斯柯尔尼科夫至妹,为了哥哥被迫嫁给卢 仁; 马美拉多夫——城市贫民,失业,酗酒,车祸而死; 索尼娅——马美拉多夫之女,为全家生计,被迫卖身;
一、“复调”与“复调性”
作为音乐术语,‚复调‛(polyphony)与‚主调‛ (homophony)相对; ‚复调‛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组成,各 个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彼此形成和声关系,和谐 统一成整体; ‚复调‛从本质上排斥单声调,拒斥一言堂, 提倡对话性。
Your company slogan
拉斯柯尔尼科夫 (《罪与罚》插图)
Your company slogan
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
《罪与罚》赏析
《罪与罚》赏析《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该小说进行深度赏析,探讨其中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罪与罚》以犯罪与惩罚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夫斯基的故事,展现了罪恶与良知的斗争。
小说中,罗斯托夫斯基因贫困与压迫而产生犯罪的念头,并最终选择将自己罪行公诸于众。
作者通过这一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其引人入胜之处。
罗斯托夫斯基这一主角形象既具有普通人的复杂性,又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他的内心扭曲与罪恶之行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出人性的多面性。
与此同时,小说中还有一系列精彩的次要角色,如索尼雅、白发老太婆等,这些角色的塑造丰满了故事情节,使读者对小说情节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技巧方面的运用也是《罪与罚》的一大亮点。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展开,这种叙事形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罗斯托夫斯基的内心世界,并对其所做出的选择和行为进行思考。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以及人物对话来丰富故事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还灵活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如雨水和阴影等符号,增添了小说的深度和张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罪与罚》对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通过罗斯托夫斯基的犯罪行为和内心挣扎,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探讨人们在压迫和贫困中的行为准则。
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环境给人带来无尽的压力和痛苦,使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做出各种选择。
这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引发了对伦理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思想深邃、充满人性矛盾的作品。
通过对罗斯托夫斯基的故事展开,小说中涉及到众多的主题和问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运用各种文学技巧,作者将故事情节展现得生动有趣。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
从对话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学 ,而终身学 习是 自我完善与提高 ,教 师 的标准之一就是教 育与引导 ,教会学 生 ,使得学生养成终身学 习的习惯 ,就
是 说 ,刚 进 入 校 门 的学 生 没 有 终 身 学 习
பைடு நூலகம்
关于教师的教育标准 ,说起来似乎 很简单 ,条理很清楚 ,但是 ,真正去实 现教师教育标准 的要求 , 是十分艰难的 ,
斯基作 品中的人物都有 自己的观点 ,人
物 的观 点各 自发 展 ,相 互 对 话 , 自由辩 驳 ,正 是 在 这 种 自由 的 对 话 中 ,真 正 的 思 想 得 以产 生 。 陀 思 妥 耶夫 斯 基 作 品 的 “ 话 ” 包 对
的小说 、 ‘ 全面对话 ’的小说 ,即复调 小说 。”在构成复调性 的艺术特色 中尤 为引人注 目的是 “ 对话” 。陀思妥耶夫
当 年 1 0名 学 生 只有 4名 能够 进 人 大 学 0
学 习,习惯说法是 “ 精英教育 ”。高中
读书时 , 每晚 2 点休息 , 3 早上 5 点起床 , 到操场跑上 80米 ,吃饭 ,下课休息 , 0 午休 ,其余时间全部在教室里度过 ,而 且是认真学习。为什么成绩不理想 ,我
括人物之间 的对话 和主人公 内心独 白。
我 的体 会 ,从 学 生 角 度 畅 想 一 下 学 习方 法 比学 习更 重 要 。我 上 高 中一 年 级 的 时 候 ,学 习 非 常 努 力 ,非 常 用 功 ,但 是 成
还有教语 文的高老 师 ,他是 我们 的
班 主 任 ,他 告 诉 我 们 “ 电影 法 ” ,就 过 是 白天 老 师 讲 过 的重 要 内容 ,晚 上 躺 在
多 种 多 样 的 方 法 ,就 像 文 艺 形 式 多 种 多 样 一 样 。 师 生 互 动 必 不 可 少 ,学 生 全 身 心 的 投 入 也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 只有 这 样 , 才 有 可能 学 会 知 识 和会 学 知 识 。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赏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内容梗概彼得堡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而辍学很久了。
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理论,即人分为两种——为所欲为的强者和任人宰割的可怜虫。
这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得知他的妹妹杜尼雅因不堪地主老爷的纠缠已辞掉了家庭教师工作,并打算嫁给她并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以帮助她亲爱的哥哥继续大学学业。
“人必须有一条路可走!”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心实践自己的理论,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
不料在杀人之后,他突然病倒了,不断被梦魇折磨着,整日神思恍惚。
更使他痛苦的是,自己与整个世界隔绝起来,再也没有朋友和亲人。
母亲和妹妹的到来,不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反而使他极为痛苦,他感到她们跟他隔着一道幕布,相距非常遥远。
拉斯柯尔尼科夫真切地感到:我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拉斯柯尔尼科夫极力挣扎,一方面跟警察周旋,逃避惩罚;另一方面极力帮助贫困的酒鬼马尔美拉陀夫一家,企图证明自己仍然生活在人们中间。
他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女儿索尼雅——一个被迫出卖肉体以养活年幼弟妹的姑娘。
索尼雅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尽种种屈辱,但她的灵魂是纯洁的。
她坚信人应该相信上帝,决不能因自己贫穷而杀人。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一起读《福音书》。
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在她面前跪了下来,说:“我不是向你膜拜,而是向苦难膜拜。
”在索尼雅的感化和督促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来到了警察局自首:“是我用斧头砍死了放高利贷老太婆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
他被判处二级苦役八年,索尼雅也跟随他前往西伯利亚。
在宽阔、荒凉的鄂毕河边,拉斯柯尔尼科夫望着滚滚河水,心潮起伏。
他屈服了,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罪,只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承认自己不是强者,而是一只虫豸。
可现在,他想:为什么苦役犯们都憎恨我却热爱索尼雅,把这个年轻瘦弱的姑娘当作母亲一样尊敬呢?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研究综述1930年,《罪与罚》首次由韦丛芜译为中文出版,自此以来中国已出现了几十种中译本。
《罪与罚》中的心理分析与道德救赎
《罪与罚》中的心理分析与道德救赎《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心理剖析和对道德困境的探索而闻名于世。
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及其内心的挣扎与救赎展开,呈现了一幅人性的复杂画卷。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动机并非出于简单的贪婪或恶意,而是源于他独特的“超人理论”。
他认为自己是超越常规道德规范的“非凡之人”,有权为了实现所谓的伟大目标而跨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这种理论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极度自负和对自身价值的过高估计。
然而,在实施犯罪的那一刻,他的心理状态却并非如他所预期的那般坚定和冷酷。
相反,他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混乱之中。
犯罪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时刻担心罪行被揭露,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这种紧张不仅源于对法律制裁的恐惧,更来自于内心道德良知的谴责。
他试图用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试图说服自己是为了更崇高的目的而行凶,但每一次的自我说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他的内心被罪恶感所侵蚀,无法获得片刻的安宁。
与此同时,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梦境成为了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
在梦中,他常常陷入各种恐怖和混乱的场景,这些梦境揭示了他潜意识中对自己罪行的深深恐惧和懊悔。
例如,他梦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瘟疫的世界,人们都在受苦受难,而这一切似乎都是他的罪行所带来的后果。
这些梦境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精神痛苦,使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罪恶。
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状态也不断发生变化。
索尼娅,这个善良而坚韧的女子,成为了他走向救赎的关键人物。
索尼娅虽然出身贫寒,被迫从事着不光彩的职业,但她却拥有着一颗纯洁而高尚的心灵。
她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同情和关爱,让他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
在索尼娅的影响下,拉斯柯尔尼科夫逐渐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重新思考道德和良知的价值。
索尼娅的宗教信仰也对拉斯柯尔尼科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坚信通过忏悔和受苦,可以获得灵魂的救赎。
《罪与罚》心理分析
罪与罚心理分析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主人公罪犯罗迪昂·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心理独白为主线,通过对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和分析,深入展示了一个罪犯的内心契机和煎熬,引发了读者对罪恶和道义的思考。
本文将对《罪与罚》中的心理描写进行分析,以探讨作品主题和对罪犯心理状态的深入理解。
自我矛盾的罗斯托洛夫斯基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内心独白深入展现了他强烈的自我矛盾。
从一开始,他表现出自卑感和自大狂妄感的明显冲突。
他深刻自责自己的罪行,同时又十分坚信自己是一个独特且超然的人物。
在他的内心世界中,他追求重新建立自己的定位,同时又对自己的罪行充满了痛苦的自责。
这种矛盾的心理冲突成为整个小说的核心。
犯罪与良心的斗争《罪与罚》中,罗斯托洛夫斯基因为杀人而深陷内心的痛苦斗争。
他的内心世界被罪行所占据,良心的折磨使他无法逃避。
通过对罗斯托洛夫斯基内心活动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示了一个罪犯面对罪恶行为引发的心理困惑。
他试图找到合理化自己行为的理由,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良心的谴责。
社会环境与心理压力《罪与罚》中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罗斯托洛夫斯基犯罪的决定和后续行动。
贫困、不公平和社会压迫使罗斯托洛夫斯基陷入绝望的境地。
他的犯罪可以被视为对社会秩序的反抗,但同时也是他对社会压力的无力反抗的表现。
这种社会环境对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内心变化与道德觉醒随着故事的发展,罗斯托洛夫斯基的内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他与索尼娅的接触中,罗斯托洛夫斯基逐渐感受到了内心的温暖和对道德觉醒的渴望。
他试图通过与索尼娅的关系重建道德和良心的联系,逐渐摆脱内心的黑暗。
这种内心变化和道德觉醒的描写给读者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对罪犯的深入思考。
忏悔与救赎在小说的结尾,罗斯托洛夫斯基最终选择了自我忏悔和救赎。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意识到了罪行带来的痛苦。
通过与索尼娅的沟通,他逐渐领悟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和对道德的追求。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以小说《罪与罚》为例
简析陀氏的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以小说《罪与罚》为例摘要:以小说《罪与罚》为例,分别从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史上的继承性与开拓性特色。
在人物塑造上陀氏继承并发展了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小人物”文学传统,着力表现城市贫民的病态,塑造病态人物;并在心理探索中运用梦境幻觉、变态心理、无意识行为等多种艺术手法交融,来表现人物紧张、尖锐的深层心理,代表作《罪与罚》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显示出作者“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
同时,陀氏还丰富了“复调小说”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性与开拓性;《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中后期杰出的俄国作家,他以思想的复杂、艺术的创新构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座高峰。
创作中,他在人物塑造、心理探索、复调结构等方面继承与开拓,形成特色,并在代表作《罪与罚》大量表达。
一、人物塑造方面的继承性与开拓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并发展19世纪俄国作家批判现实主义特征,将普遍社会意识问题探索这一心理探索过程推向极至;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小人物”文学传统,着力表现城市的病态,塑造病态人物,形成独树一帜的病态主题。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俄国作家,尤其是19世纪作家,他们着力探索的主题是普遍的社会意识问题,人的意识的发展、变化及与之相应的意义在小说家们的视野中占着首要地位。
表现于创作中就是对俄罗斯的道德意识的不懈追求与探索。
在这种探索与追求中,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历程中的几座里程碑。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将这一心理探索过程推向极至的继承者,但同时,他在小说《罪与罚》等作品中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活动、心理流程、下意识、潜意识等,与同时代的俄国小说相比,又表达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性的善恶之辩:《罪与罚》研究
人性的善恶之辩:《罪与罚》研究概述《罪与罚》是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内心挣扎以及善恶边界模糊的问题。
本文将对《罪与罚》中人性善恶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人性的多面性在《罪与罚》中,作者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形象化的角色,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拉斯柯尔尼科夫既有良善和慈悲心,同时也饱受着自己内心黑暗面的折磨。
他在行动上表现出冷血无情之时,反而更能引发读者对他内心纠结和矛盾感的关注。
这种对立面使得拉斯柯尔尼科夫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象,引发了关于人性本质和道德选择的深入思考。
善与恶的边界模糊作为小说的核心问题,善与恶的边界在《罪与罚》中被深入探讨。
拉斯柯尔尼科夫出于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愤怒和复仇欲望,策划了一次谋杀。
然而,在犯下罪行后,他内心开始悬而未决地辩论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内心挣扎和对善恶定义的思考,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人性本质和伦理标准地平台。
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罪与罚》描绘了十九世纪俄国贫困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无法满足基本需求和人际关系紊乱的问题。
这种环境使得很多人选择犯罪或堕落,并推动了拉斯柯尔尼科夫走上了犯罪道路。
作者通过描述社会环境的黑暗面,使读者更加明白人性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微妙关系。
道德责任和救赎《罪与罚》中,作者对于道德责任和救赎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犯下罪行后感到内心的折磨,并最终选择向警察自首,并承担起自己的罪责。
这种主动坦诚和求得救赎的行为,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改变和道德判断的思考。
结论《罪与罚》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故事,深度揭示了人性善恶之辩。
小说中展现了人性多面性、善与恶边界模糊等问题,并通过社会环境、道德责任以及救赎来加深对此的思考。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复杂性及其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我们在面临道德困境时所要面对的挑战。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浅析.ppt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浅析
主讲人:林培源
讲述内容:
1.作者简介 2.故事梗概 3.人物分析——[罪与罚] 4.复调小说浅析 5.对位结构法
[总——结]
1.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简介
1821 出生 1846 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 1849 沙皇逮捕 陀氏与小组成员被判死刑 流放西伯利亚 苦役 1865 开始杂志上连载《罪与罚》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理论”: 拿破仑理论 “平凡人”与“不平凡人” 拉斯科尔尼科夫要做一个不受法律道德约束的 “超人”
3.人物分析——[罪与罚]
[ 罚] : 索尼雅 波利菲尔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 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死) 卡捷琳娜(最后疯了)
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救赎
索尼雅:咱们一块去受苦,一同背负十字架 爱“像火花似的在拉斯客人尼科夫心里燃烧 起来,突然像一场大火烧遍了他全身,拉斯 科尔你科夫心里的一切立刻软化了,他泪如 雨下,他怎么站着,就怎么扑到在地上,他 跪在广场中心,趴在地上,怀着快乐和幸福 吻了吻这片肮脏的土地。” 拉氏的罪,最终在流放和索尼雅的感怀中, 投奔入上帝的怀中,在宗教中寻求解脱。
4.复调小说浅析
[俄]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什么是复调小说?复调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欧洲的 一种音乐体裁,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 都按自己的声部进行。巴赫金根据这一原理剖析陀 氏的作品,尤以《罪与罚》为例,指出了陀氏小说 与欧洲传统独白式小说的区别——小说的复调性。
陀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创作思维领域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 的革命,为现代派的到来开了先河。 创作视角:俯视 平视 作者的声音 与主人公的声音平等每一个人人物的思想都是独 立体 而并不屈从于作者的统一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物分析 3.人物分析——[罪与罚] 人物分析 [罪与罚]
凶手: [罪]:凶手:拉斯柯尔尼科夫 无政府主义者 被害者 :高利贷老太婆阿廖娜 丽扎韦塔
[心理原因]: 心理原因] “我想做拿破仑,所以我杀了人”. 我想做拿破仑,所以我杀了人” “权力只给予敢于俯身去拾取的人,这只需要一个条件:仅仅一个 权力只给予敢于俯身去拾取的人, 权力只给予敢于俯身去拾取的人 这只需要一个条件: 条件:胆大妄为。” 条件:胆大妄为。 我同大家一样是只虱子,还是一个人? “我同大家一样是只虱子,还是一个人?” 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 : “现在我知道,谁聪明、强硬、谁就是他们的统治者,谁胆大妄为, 现在我知道, 现在我知道 谁聪明、强硬、谁就是他们的统治者,谁胆大妄为, 谁就被认为是对的,谁对许多事抱蔑视态度,谁就是立法者。 谁就被认为是对的,谁对许多事抱蔑视态度,谁就是立法者。”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理论”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理论”: 拿破仑理论 “平凡人”与“不平凡人” 拉斯科尔尼科夫要做一个不受法律道德约束的 “超人”
3.人物分析 3.人物分析——[罪与罚] 人物分析 [罪与罚]
[ 罚] : 索尼雅 波利菲尔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 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死) 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死) 卡捷琳娜(最后疯了) 卡捷琳娜(最后疯了)
陀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创作思维领域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 的革命,为现代派的到来开了先河。 的革命,为现代派的到来开了先河。 创作视角: 创作视角:俯视 平视 作者的声音 与主人公的声音平等每一个人人物的思想都是独 立体 而并不屈从于作者的统一思想
5.对位结构法 5.对位结构法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很好地运用 了对位结构法: 拉斯科尔尼科夫 索尼雅 拉斯科尔尼科夫 斯维德里加依洛夫 拉斯科尔尼科夫 波尔菲里
关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救赎
索尼雅:咱们一块去受苦,一同背负十字架 爱“像火花似的在拉斯客人尼科夫心里燃烧 起来,突然像一场大火烧遍了他全身,拉斯 科尔你科夫心里的一切立刻软化了,他泪如 雨下,他怎么站着,就怎么扑到在地上,他 跪在广场中心,趴在地上,怀着快乐和幸福 吻了吻这片肮脏的土地。” 拉氏的罪,最终在流放和索尼雅的感怀中, 投奔入上帝的怀中,在宗教中寻求解脱。
4.复调小说浅析 4.复调小说浅析
[俄]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俄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什么是复调小说? 什么是复调小说?复调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欧洲的 一种音乐体裁,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 都按自己的声部进行。巴赫金根据这一原理剖析陀 氏的作品,尤以《罪与罚》为例,指出了陀氏小说 与欧洲传统独白式小说的区别——小说的复调性。
[总——结]
1.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简介 陀思妥耶夫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 1849 沙皇逮捕 陀氏与小组成员被判死刑 流放西伯利亚 苦役 1865 开始杂志上连载《罪与罚》
2.主要人物 故事梗概 主要人物
男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以下简称拉氏) 男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以下简称拉氏) 女主人公:索尼雅( 女主人公:索尼雅(娅) 九等文官: 其妻子卡捷琳娜(索尼雅继母) 九等文官:马尔美拉陀夫 其妻子卡捷琳娜(索尼雅继母) 被害者: 放高利贷老太婆(阿廖娜) 被害者: 放高利贷老太婆(阿廖娜) 其妹: 其妹:丽扎韦塔 拉氏妹妹: 拉氏母亲: 拉氏妹妹:杜尼雅 拉氏母亲:亚历山大罗夫娜 地主: 地主:斯维德里加依洛夫 资产阶级市侩:卢仁(杜尼雅追求者) 资产阶级市侩:卢仁(杜尼雅追求者) 预审官: 预审官:波尔菲里 其他人:拉祖米兴(最后与杜尼雅结婚) 其他人:拉祖米兴(最后与杜尼雅结婚)左西莫夫等
《罪与罚》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浅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浅析
主讲人: 主讲人:林培源
讲述内容:
1.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2.故事梗概 2.故事梗概 3.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罪与罚] 3.人物分析——[罪与罚] 4.复调小说浅析 4.复调小说浅析 5.对位结构法 5.对位结构法
That`s all! Thank you!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罪与罚》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岳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诗学与访谈》 《诗学与访谈》 巴赫金 著 白春仁 顾亚玲 等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总结:
《红与黑》中的于连其实与拉斯科尔尼科夫 有着某种共通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誉为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伟 That`s all!Thank you! 大作家,我认为非常有道理,因为他教会许 多作家如何写小说。 余华、苏童、美国的威廉·福克纳都曾受其影 响,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克里斯默斯与 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有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