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精编
关于满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调查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报告题目:关于满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实践类型:√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与生产劳动□科技发明□学习参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报告人:付荣昊指导教师:军实践日期: 2015年8月1日关于满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调查--以省双城区乐群乡为例摘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各少数民族分享国家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成果,为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的建设,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政策,以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本次调查以满族较大的聚集地——省双城区乐群乡为例,对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满族文化了解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引言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等省区。
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加剧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断层、失传的危险日益显现。
由于人口较少、文化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在与主流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脆弱就显现出来。
调查分析满族文化的现状,发现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新问题,积极出台保护与传承满族文化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促进满族文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方法(一)访谈及问卷调查本次访谈及问卷调查以双城区乐群乡乐群村的村民为调查对象,对部分村民进行家庭访谈,详细了解满族文化及满族先民事迹。
向村民发放问卷,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二)收集满族文献资料通过对村民的走访,询问一些满族先民遗留的文物及参考资料,收集此类信息,图片等。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1 1 耷
1 6 4 4 年一l 8 4 O 年 抚腰地秧歌、昭陵 四寺躁塔、纛宁寺,佑黻寄、曹霍芹纪念馆 7 十 清柳条边遗址 (二期、三期工程) 1 8 4 0年一1 9 l 1 年 警 口霸j 毫 台、大连旅顺i 奇 束军事防钾体系 、 大鹿岛、阜掌 } 海豢山摩崔造像 4 个 1 9 1 1 至今 医巫闻山{ I 朝主墨蜡像馆、 1 个 整个满族时期 满族剪纸、满族皮影、满族民阊刺绣,满族 民挪故事
一
也有别于汉族的农耕文化, 使其 —个独立的文化类型走 E自我发展 的轨道。后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 使得满族不断迁徙壮大, 为满族文 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 , 在其进入辽沈地区之前的满族共同 体, 还是— 瞄 武力征服而聚集在一起的 “ 居 民”共同体, 那么, 在 进 A辽沈地区之后的满族则开始发展为—个文化的民挨, —个有着鲜 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满族入 关之后, 满族文化得到了更加迅猛 的发 展。入关后, 满族置身于各民挨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众多的影响 因素中, 满族文化的发展主要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制约 , 其—是满族 自 身的传统文化, 其二是汉族文化看 , 这两种文化的制约决定了满族文 化的最 终走向。在这一阶段, 满族文化在 “ 国语骑射”、服饰 、祭 祀、饮食、宗教等方面仍保持民 族特色。而在伦理道德 、 文化教育 和文学艺术方面则充分吸收了满汉文化之精华, 获得了较高的成就。 由表1 描述 , 辽宁省入关前的满族文化资源数量丰富, 尤其是1 6 1 6 年努尔哈赤称汗至1 6 4 4 年清兵入关的时间里, 满族 ^ 在辽宁省的活动 频繁, 给后人留下了古战场、古都城、古城防、宫殿、陵寝、寺庙等 种类丰富、赋存厚重的满族文化资源。因此 , 对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 源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头戏都应集中在入关前的资源上。i l l ,t , , 从
小议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推动文化创新
鼓励满族文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 融合,为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满族文化的 传播和发展,增强辽宁满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THANKS
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不够
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够紧密,旅游产品相对单一,缺乏深度 和广度。
缺乏专业人才
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而目前辽宁省在这方面的人 才储备相对较少,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04
解决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发 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文化资源保护意识
路和产品。
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还 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
辽宁省在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还需要加 强创新思维和商业模式探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和经济效益。
03
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缺乏传承与保Leabharlann 意识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 识较为薄弱,导致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逐渐流失。
推广文化旅游品牌
通过宣传和推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满族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01
满族文化资源丰富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迹、传统民俗、口头传
说等多种形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发展潜力。
02 03
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满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如城 市化、工业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以及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等问题 。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 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近年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特别是在地方民族高校,作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活态教学中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困境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促进地方民族高校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困境分析1.传承机构不足2.人才短缺在地方民族高校中,缺乏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
这些传承人才需要具备对满族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以及传统技艺的专业技能。
实际情况是,地方民族高校缺少这样的人才,使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传承环境恶劣地方民族高校的传承环境也经常面临恶劣的挑战。
缺乏实践场景、传承设备陈旧、传承工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等问题,使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二、出路探讨地方民族高校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的建设,为传承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与环境。
这包括建立专门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配备专业的传承人员和设备,并开展传承工作宣传和培训活动。
2.专业人才培养地方民族高校应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并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地方民族高校应当改善传承环境,包括增加实践场景、更新传承设备、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
4.加强国际交流地方民族高校在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还应加强国际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促进传承工作的创新和提升。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 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一、引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在地方民族高校,如何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教学中,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困境和出路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二、困境1. 文化遗产的日益丧失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丧失。
传统的民间乐舞、手工艺、民俗等文化元素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年轻一代对这些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也日益淡薄。
地方民族高校所在的地区,原本是满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如今却面临文化断层的情况。
2. 教学内容缺乏满族文化元素在地方民族高校,教学内容大多是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来设置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融入其中。
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大多来自于非民族地区,对满族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满族文化的元素,学生们难以获得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了解和传承。
3. 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由于现实的种种环境和条件限制,地方民族高校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
学校往往没有专门的课程或活动来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对文化传承的理念和方法也缺乏统一的认识,导致传承工作不够有序和系统化。
三、出路1.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文化元素地方民族高校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满族文化元素的内容。
可以设置专门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满族的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2.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传播文化价值学校可以积极搭建满族文化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和乡土文化传承人来校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艺,举办文化节、展览、演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亲身体验中感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3. 引入实践教学,增强传承能力学校应该引入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
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村落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传承能力和责任感。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 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提速,地方民族高校在传承与弘扬本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此地方民族高校在开展教学、研究以及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困境与挑战。
本文将以地方民族高校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讨其在活态教学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出路和建议。
一、困境分析1.资源匮乏地方民族高校通常位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学校本身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经济投入有限,难以保障教学、研究和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尤其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大量的物质和人力资源,资源匮乏给传承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2.人才缺乏活态教学传承需要一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传统技能的师资队伍,在地方民族高校,这样的人才并不多见。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涉及到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多个领域,要想找到全面了解并精通这些技艺的教师并不容易。
3.社会环境影响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冲突。
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也给地方民族高校的活态教学传承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出路与建议1.加大经济投入为了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地方民族高校应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更多的经济投入。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项目资助,提高学校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投入,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
2.引进外部专业教师针对人才缺乏的问题,地方民族高校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专业教师来弥补这一不足。
可以邀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老师前来执教,也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或文化机构合作的方式来引进相关教学人才。
3.创新教学方式对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地方民族高校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开设相关文化艺术课程或者成立相关的社团组织,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满族文创产业发展趋势
满族文创产业发展趋势满族文创产业发展趋势摘要:满族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满族文创产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取得了快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满族文创产业的概念、历史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满族文创产业发展的趋势,包括文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区域合作与产业链协同等。
同时,提出了促进满族文创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满族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满族文化、文创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建议一、满族文创产业的概念和历史发展满族文创产业是指以满族文化为核心内容,以文化创意、创新设计和创业创新为主要形式的产业。
满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满族文化具有自身特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商业价值。
满族文创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代,清朝是满族的统治者,满族文化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变迁,满族文化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推广。
直到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满族文化得到了重新关注和发展。
满族文创产业也从此开始蓬勃发展。
二、满族文创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目前,满族文创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较为活跃,但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文创产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满族文创产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品和品牌建设不够成熟。
满族文创产品虽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大部分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竞争力有限。
满族文创品牌的建设也存在薄弱环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低。
2. 文创产业链不完整。
满族文创产业链中的设计、制作、销售环节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产业链协同机制。
这导致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 文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满族文创产业缺乏创新能力,产品创新和设计创新不足。
这使得满族文创产品难以与其他文创产品相竞争,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辽宁省满族文艺演出行业政策发展状况及改革思路
·
93 ·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
约 43 亿元,其中满族文艺演出行业的 财政支出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可以看出, 政府对满文 艺演出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一些地区和部门管理机 构无专职工作机构,无固定工作人员, 工作缺少主动性和连续性,难以落实责 任。
Public Management
公共管理
辽宁省满族文艺演出行业政策发展状况及改革思路
于浩彤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辽宁省满族以其独一无二的文艺演出、瓜果美食、传统习俗等文化资源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加上近年 来辽宁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当地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本研究通过多种研究方法与研究途径,对满族文 艺演出行业做了一系列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一系列探讨和研究,能够依托文化产业政策帮助满族文艺演出行 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满族 文艺演出行业 政府管理 政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之 2003 年由 3500 万元增至 7400 万元, 全省演出团队和个人赴境外演出批次从 2004 年的 87 批次上升到 180 批次。 1.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文 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指出,文化产业政 策的制定、规划、改革是深化各省文化 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党的十五届 五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强调,辽宁 省针对当地文化产业颁布了《辽宁省文 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 转制为企业的规定》,以沈阳为腹地, 致力于满族文艺演出行业、民族文化产 业、新兴文化产业等的特色开发和品牌 塑造,“大力发展以小品、二人转、剪 纸、皮影戏等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 为满族文艺演出行业打造良好、健康的 发展环境。
满族传统文化今天现状
摘要:文化变迁研究一直是中国民族学所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内容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的保存、保护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对满族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满族;传统文化;文化变迁。
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常态。
通过文化的更迭变迁,原有的旧的文化形态才能进步与更新。
[1]文化变迁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
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满族聚居区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我们对于现阶段满族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保存、保护方面有了比较清楚的掌握和认识,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满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做出更新的判断和思考。
一、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文化也称之为物态文化或显形文化。
满族传统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居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1.满族传统服饰被现代服饰取代。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比较容易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文化的整体变迁往往都是最先有服饰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满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统称旗袍)、马褂、坎肩、套裤、兜肚、靰鞡等,满族男子多带瓜皮帽,女性多为扇形冠,即俗称的“旗头”。
这是由于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和林海雪原的广袤大地上,四季分明,冬季较长,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服饰的用料和款式。
但在今天,这些传统服饰已经很难觅得踪影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只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一户老人家里见到了以前留下的灰色粗布长袍,但当时这件长袍已经被老人剪成两段,准备做坐垫,让我们觉得非常可惜。
据我们了解,在新宾腰站村还有少量的满族传统服饰,但也多放于衣柜中,平时很少有人穿,只在节日等表演节目是会穿。
据吉林乌拉街镇韩屯关秉正老人(男84岁)介绍,他小时候是穿满族长袍的,村里的满族人家里条件稍好些的都穿满族服装,妇女穿旗袍。
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变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百家论剑0
S INC CE E&T C O O YIF R TON E HN L G O MA I N
21 0 1年
第1 3期
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变迁 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于海峰 ( 宁省 民族宗教 问题研 究 中心 辽宁 辽 沈阳 10 3 ) 1 0 3
【 摘 要】 随着 当代 中国社会“ 五化” 深入 发展 , 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呈现 出新的发展趋 势。 笔者通过 对东北地 区满族聚 集区的 实地调研 。 对 满族 传 统 文 化 中的 物 质 文 化 、 度 文 化 和精 神 文化 变 迁现 状 进 行 考 察和 分 析 , 为 当代 东北 地 区满 族 传 统 文化 的 变 迁 呈 现 出物 质 文 化 “ 史 制 认 历
化 ” 制 度 文化 “ 代 化 ”精 神 文化 “ 、 现 、 时代 化 ” 的发 展 趋 势 。
【 关键词 】 满族 ; 中 国社 会 工 业 化 、 信息 化 、 镇 化 、 场 化 、 际 化 深 入 肩 。 子 马 褂 形 制 同男 式 , 女 式 马 褂 边施 纹 彩 , 用 花边 镶 饰 。 中 城 市 国 女 但 并 新 发展 , 同 民族 文 化 彼 此 问相 互 影 响 越 来 越 深 入 . 代 文 化 对 传 统 文 国 成 立初 期 , 不 现 以长 袍 、 褂 、 肩 为 主 要 特 点 的 满族 传统 服 饰 在 民 间仍 马 坎 化 的影 响 也 越 来越 大 。 族 传 统 文化 也 受 到 异 族 文化 以及 现 代 文 化 更 是 流 行 , 满 满族 男女 多 有 穿 着 者 。2 0世 纪 5 0年代 后 期 , 中山 装 、 干部 服 、 强烈 、 直 接 的文 化 冲 击 而 发 生 变迁 , 呈 现 出 新 的 发展 趋 势 。 更 并 军 服 、 民装 、 装 和 时装 代替 了传 统 的 长袍 和 马褂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 人 西 笔 者通 过对 辽 宁 、 林 、 龙江 三 省 满 族 聚 居 地 区 的 实 地调 研 . 各 种新 式 时 装 和 流 行 服饰 彻 底 代 替 了 满 族传 统 服饰 。 吉 黑 认 为当代东北地区满族传统文化正处在物质 文化 、 制度文化 、 精神文化 时至 今 日 , 族 传 统服 饰 已经 不 是 满族 人 日常服 饰 。满 族 旗 袍 逐 满 三 个 层 面 上 的 文 化 符 号 的 更 替 以及 满 族 传 统文 化 体 系 现 代 化 的重 新 渐 成 为 满 族 人 在 重 要节 庆 日或 礼 仪 场 合穿 着 的礼 服 , 为 表 示 自我 民 成
鞍山岫岩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鞍山岫岩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王楚然江海旭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4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也得到飞快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旅游已经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族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备受关注,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焦点,同时也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以鞍山岫岩满族文化旅游为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满族文化旅游发展提出诸多对策建议,希望对当地满族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对策研究;鞍山岫岩在人文旅游资源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具有突出的民族特点、浓厚的民族文化文芬、独特的民族风情等,以此来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旅游者慕名而来。
目前来看,国际旅游的发展中越来越注重弘扬民族文化,民俗旅游所拥有的覆盖范围非常的广阔,在旅游发展中很多方面都会体现出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
我国属于文化大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相对于发展民俗旅游更加具有优势,所以说更应该合理的把民俗文化与旅游相互结合在一起,通过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鞍山岫岩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人口相对比较稀少,当地所拥有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属于辽宁为数不多的满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虽然鞍山岫岩满族文化旅游业处于发展初期,自身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但是鞍山岫岩满族文化旅游抓住了旅游发展良好机遇,抓住了民俗这个发展特色,与当前旅游业共同发展。
可以说,鞍山岫岩满族文化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好,对当地的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鞍山岫岩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一)鞍山岫岩满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满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指具有满族文化性质的能够起到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旅游开发资源,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辽宁省从清代康熙年间就备受关注,这为现代辽宁鞍山岫岩满族文化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遗留下来的非常珍贵的满族文化遗存。
满族文化调研报告
满族文化调研报告满族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使其在多元文化的中国拥有独特的地位。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满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情况。
二、满族的历史和起源满族源自中国东北的满洲地区,起源于辽代。
在清代,满族成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
清朝时期,满族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满族的语言和文字满语是满洲语族中的主要语言,属于通古斯语系。
满语产生于元朝至明朝时期,清朝时期成为满族的正式文字,但随着清朝的瓦解,满语的使用逐渐减少,如今只有少数满族人能够流利地讲满语。
满汉文是满族人使用的另一种文字,是以汉字为基础创制的书面文字。
四、满族的宗教和信仰满族人信仰的主要宗教是萨满教和满族族教。
萨满教起源于古代满族人的宗教信仰,崇拜自然力量和祖先灵魂。
满族族教是满龙拜祖灵的一种宗教形式,崇奉先祖和天地神明。
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宗教信仰,满族人还存在佛教和道教的信仰。
五、满族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满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节日。
满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具有独特的特点,如满族大胡琴演奏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阿古达舞的独特舞姿和华丽的服饰,锡伯剧的形式和表演风格等。
此外,满族还有自己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凝聚了满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六、满族的服饰和食物满族人的服饰多为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样式,尤其是女性的传统服饰,如锦缎、绣花和配饰等。
满族的传统食物以肉类、米饭和面食为主,如大米饭、肉饼和千层饼等,这些食物代表着满族人丰富的农业文化和独特的饮食习惯。
七、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满族文化面临着衰败和流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满族文化,我们应该注重满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加强对满族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和传承,同时对满族的宗教信仰和节日进行保护和宣传。
八、结语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满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 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地方民族高校而言,如何活态地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讨地方民族高校在传承和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族人民民族精神与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满族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书法、民间工艺、传统饮食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形式在长期的演化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对于满族社会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民族高校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在当代社会,地方民族高校面临着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责任和挑战。
由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影响,满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侵蚀,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危险。
地方民族高校要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
地方民族高校在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传承方式单一、传承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族高校需要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地方民族高校应该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起完备的文化数据库和档案资料,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地整理和保护。
地方民族高校应该尽快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师资队伍,创新传承方式,建立和完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地方民族高校应该积极与文化机构、专家学者、传统工艺人进行合作,开展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合保护和传承,建立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丰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暑期调查报告——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为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号:10083056姓名:关畅摘要:作为在清朝政权的发源地之一,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担负起了传承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各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满族文化在那个地点,不但面临机遇,也遇到了专门多挑战。
关键词:永陵镇满族传统民俗文化进展现状爱护措施一.差不多情形1.满族概况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
满族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
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都市,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要紧聚居区已建立伊通、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等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假设干个满族乡。
2.新宾县概况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搭界,南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为邻,西与抚顺市相连,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毗壤。
新宾是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介于北纬41°14′10″至41°58′50″,东经124°15′56″至125°27′46″之间,属于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全境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最狭处35公里,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共辖15个乡镇、14个国营林场、180个行政村,73个农、林、畜场,800多个人参场。
县人民政府驻新宾镇,距抚顺110公里,距沈阳170公里。
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 0 1 4年 第 2期
边疆 经济与 文化
THE BORDER E CON0MY AND CUⅢ RE
No . 2 . 2 01 4 Ge n e r a 1 . No . 1 2 2
( 总第 1 2 2期 )
【 边疆经济 】
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发 展现 状、 问 题与对 策研究
辽宁省政府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直高度重视 ,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 支持 。2 0 0 4年经第 2 8 届世 界遗产 大会通 过 ,沈 阳故宫 、昭陵 、福 陵和清永 陵列入 《 世界遗 产名 勇 ,本溪 永 隆泉满 族传统酒 工艺 和风城 满族荷包 作为满族 非物质 文化遗产 已被列 人 国家级 和省级 非 物质文 化遗 产名 录。这就标志着满族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际和国家层面的高度 ,广受各界关注和重视。为推动这些项 目 的有效保护和传承,省内各级文化部门、民族行政部门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 ,用以开展宣传和展示满族 文化 活动 ,有的项 目参加 了 2 0 1 0年 的上海世 博会 ,有 的还到 台湾参 加 “ 关 东风 情宝 岛行 ”等海 内外 活动 , 这些政府层面的努力 ,充分展示了满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 也为满族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的机遇。 辽 宁满族 文 化产 业蓬 勃 发展 、方 兴 未艾 。其发 展 方式 有公 益性 和盈 利 性 之分 。迄 今 为止 ,辽 宁 省有 “ 清初三陵” ( 福陵、昭陵、清永陵) 、 “ 七寺四塔” ( 七寺 :广慈寺、法论寺 、长宁寺 、永光寺、实胜寺、 玛 哈 噶啦喇楼 、延 寿寺 ;四塔 :东塔 、西塔 、南塔 、北塔) 、辽 阳博物馆 、本溪市 博物馆 、沈 阳故宫 、满族 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等公益性满族文化产业项 目,都设有关于满族传统文化专题的陈列展览 ,开展有关 满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 。同时,也形成了许多商业性满族文化产业 ,其发展形式主要以产业 园区为主 , 如,满族本溪县满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区 ( 天龙洞) 、辽宁宽甸满族 自治县产业园区、本溪剪纸文化创意产业 园、辽宁省岫岩满族文化风情园等 , 发展满族文化创意产业 ,其具体的发展理念和水平各不相同。另外 , 还 有 中华 满族风情 园 、满族 老街等产业 发展模式 。 满族 文化 的特色 产业 ,有 岫岩 、新 宾 、锦 州 医巫 闾 山、西 丰等 的满族 剪纸 ;岫岩 、锦州 满族 刺绣 ;抚 顺市凤城满族荷包等满族传统特色产业。而满族饮食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更是丰富多彩 ,有傲龙酒业 ( 抚顺 市) 、辽宁道光廿五集 团满族酿酒有限责任公 司, 而最有名的要数满族酒文化产业的典型代表老龙 口酒厂。 当然 ,辽 宁满族文化产业在影视、艺术等领域也涌现出诸多创意佳作 , 有 《 满汉全席》 、 《 红楼梦》 、 瓯 娠f 等电影和电视剧作品;满族神话舞剧 珠溉》 ;满族京剧和歌剧 觫 熙 出政》 、 《 酒魂》等民族文 化艺 术佳 品 。也有满族 秧歌 、八角鼓 、子弟 书等文化 艺术产 品 ,这些文 化产业 形式 的不 断发 展丰 富和完 善 了满 族文化 产业结 构 ,为满族 文化产业 结构 的合理 而充分 的发展 注入 了新 的活力 。
清朝统治下的满洲文化传承与发展
清朝统治下的满洲文化传承与发展满洲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特色。
清朝统治下,满洲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从满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满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满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于满族人民的历史进程。
在清朝统治下,满族成为主导的统治者。
作为统治者,满族人民努力维护和传承满洲文化,不断弘扬满洲文化的特点和精华。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满洲文化的精髓融入统治体系中,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满洲文化形态。
在传承满洲文化的过程中,满族人民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术研究。
他们注重培养子女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能够自觉传承并弘扬满洲文化。
此外,满族人民还重视学术研究,以进一步挖掘满洲文化的内涵。
他们建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校,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满洲文化学者,为满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满洲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在清朝统治下,满洲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影响。
清朝统治下,满洲人民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活动,与其他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沟通。
这种交流促进了满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使满洲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对满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洲文化与汉族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满洲文化的内涵,也为各个民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同时,满洲文化的交流对于国际社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朝时期,满洲人民通过对外政策和外交活动,使世界各国对满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
满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和传承满洲文化,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满洲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尽管满洲文化在现代社会已不再是主流文化,但其对现代社会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满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世代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满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研究
文中通过实地调查,手,深入分析其满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从 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观念、资源的开发、传承的方式三个角度分 析满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政府和个人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的重视度有待提高;杨泡满族乡的满族文化资源没有得到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形成产业化;传承方式不够完善,没有 系统化和规范化。
满族文化的传承现状研究
珲春市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其满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其中杨 泡满族乡拥有着相对浓厚的满族文化气息,比如满族的语言、剪 纸、民居等等。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家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频繁。在民族融合、社会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满 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些危机,比如萨满文化的消失、传统民居 逐渐被现代住宅取代、满族的特色饮食逐渐不受重视、满族语 言和文字渐渐地销声匿迹等等。
同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政府和个人应该高度 重视满族文化的传承;同时政府还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合 理开发和利用满族文化资源,使满族文化资源产业化;传承方式 应该系统化,从家庭、学校、场馆建设、媒体等方面系统而规范 地传承满族文化。本文对满族文化现状、以及在满族文化传承 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高度总结,以期见微知著,通过对 杨泡满族乡的个案调查,找到杨泡乡满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探索 出适合满族文化传承的模式。
丰宁县发展满族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建议
2019年7月下半月刊丰宁县发展满族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建议李凤银随着旅游产业逐步繁荣发展,随着文化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愈发受到高度重视。
丰宁满族人口众多、满族文化底蕴厚重,满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如何,今后应如何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目的在于促进丰宁满族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
一、发展现状尽管满族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但丰宁的满族文化旅游至今还没发展起来,其现状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尚处自发状态经过持续努力,丰宁已初步形成了“一极、双核、两带、六板块”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虽然在节日、相关活动当中也开展一些满族文化的静态展览与活态展演,但都处在零散的自发状态。
既没与周边县市形成联动开发,也没在县内形成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链。
(二)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虽然丰宁的满族文化资源丰富,但还未形成专业的满族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档次低,体验感也不强。
再加上日趋严重的同化现象,所以,至今还没打造出反映本地满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
(三)缺乏专业人才目前,丰宁各旅游景区从管理到服务,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都明显偏低,相关人才明显匮乏。
(四)基础设施有待加强虽然借力河北省第三届旅发大会的推动,硬件已有所改善,但与未来开展文化旅游的应有要求相比,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大力度。
二、对策建议(一)依托资源,科学规划1.独特的资源禀赋丰宁发展满族文化旅游具有如下资源优势。
(1)良好的区位优势。
丰宁北靠内蒙,南邻京津,县城距北京交界仅仅18公里,可以说坐拥京津市场。
(2)便利的交通条件。
丰宁现有国道111、112、省道半虎线、御大线和张承高速等公路;已与北京实现京丰公交一体化运营;虎蓝、张唐两条铁路已通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3)丰富的自然资源。
丰宁境内山川、森林、草原、峡谷、温泉、古洞、奇松以及沙地等旅游资源呈多样化分布,这在国内其他县区极为少见。
京北第一草原获得了“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称号;在丰宁发现的世界最原始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更是震惊世界;近期在四岔口乡又发现了1.3亿年前大型恐龙化石。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 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
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引言满族是中国五大民族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包括满族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流失。
地方民族高校是传承和弘扬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活态教学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
本文将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切入点,探讨地方民族高校在活态教学中的困境和出路。
一、活态教学的困境1. 缺乏传统师承传统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傅与徒弟的口传心授,然而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已经越来越少见。
地方民族高校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时,面临着缺乏传统师承的困境,学生很难得到真正有经验的师傅的传授。
2. 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地方民族高校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方式,而活态教学的机会较少。
学生很难亲身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魅力,这对于他们的传承和理解都是不利的。
3. 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们更多地接触到的是流行文化和现代娱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
地方民族高校的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较低,这也是活态教学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地方民族高校可以积极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包括寻找有经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与当地的非遗保护组织合作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促进活态教学的开展。
2. 开设实践课程地方民族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的方式,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身体验其中的魅力。
比如开设民族音乐演奏、民族舞蹈表演等实践课程,让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 增加课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课外活动,如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比赛、传统音乐舞蹈表演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传承意识。
4. 开展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非遗保护组织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近距离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暑期调查报告——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为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号:姓名:关畅摘要:作为在清朝政权的发源地之一,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担负起了传承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各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满族文化在这个地方,不但面临机遇,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关键词:永陵镇满族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保护措施一.基本情况1.满族概况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
满族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
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伊通、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等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
2.新宾县概况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搭界,南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为邻,西与抚顺市相连,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毗壤。
新宾是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介于北纬41°14′10″至41°58′50″,东经124°15′56″至125°27′46″之间,属于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全境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最狭处35公里,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共辖15个乡镇、14个国营林场、180个行政村,73个农、林、畜场,800多个人参场。
县人民政府驻新宾镇,距抚顺110公里,距沈阳170公里。
为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目前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新宾赫图阿拉城登极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奠定了清王朝268年的基业。
由于新宾在满族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所以这里的满族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以永陵镇的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的满族文化最有研究价值。
3.永陵镇概况永陵镇隶属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28度18分,北纬41度43分。
辽宁省东北部新宾满族自治县中部,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的故乡,因其境内的清永陵而得名。
拥有以世界文化遗产关外三陵之首——清永陵和全国AAAA级景区清朝第一都城——赫图阿拉城为代表的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
全镇万人口中,满族人口占75%,被誉为“中华满族第一镇”。
4.赫图阿拉城概况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西距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永陵5公里。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小山岗,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努尔哈赤始建城堡于此。
2年后,又增修外城。
内城周2千米,努尔哈赤及其亲族居住。
外城周千米,居住精悍部卒。
外城北门外,铁匠、弓匠分区居住。
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即汗位,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定都于此。
今仅内、外城城墙有部分残存,城门遗迹尚清晰可辨,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
5.清永陵概况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起连山脚下,始建于1598年。
清天聪8年(1634年)称兴京陵,顺治16年(1659年)尊为永陵。
在陵内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及他的伯父和叔父,辈分位居关外三陵之首,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
清永陵不仅以神奇的风水,丰富的内涵,重要的价值闻名于世,而且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
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发展现状1.赫图阿拉城情况赫图阿拉城从内城开始走起,第一站到达的是一个传统满族农家小院。
门外有石碾,门内有石磨,据说这二者有转运神碾和神磨之称,有转运和镇宅之意。
院子用矮篱笆隔开,菜园子里有酱缸,种有紫苏,这些都是满族传统的小吃及小吃的原料。
房子的烟囱在屋外,高门槛,门楣上贴有挂笺,门两侧挂有满语书写的对联。
墙上供有灶王爷。
进屋之后首先是厨房,墙上挂有摆放未熟面食的帘子,筛选五谷杂粮的簸箕,还有一些小农具等。
四角有四口大锅,进门左手侧,也就是西侧第一口锅上也挂有灶王爷的画像。
厨房两侧是东西屋,屋内又分南北炕。
房梁上挂着摇篮,摇篮内放有虎头枕。
炕边放有泥火盆,在当时的年代,泥火盆冬季用来取暖,其他季节用来保存火种。
炕沿边放一陶盆,内有做靰鞡鞋的模具,嘎拉哈,和口袋。
窗台上放有缠线板、洗衣锤等。
炕梢有炕柜,炕柜上有黑腰被和满绣枕头。
西墙侧供有先祖牌位,牌位旁写有家谱。
再来说说这枕顶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它吸收、借鉴了我国中原苏绣、蜀绣、汀绣、广绣这四大名绣之长,几百年来一直植根于满族人民生活之中。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针法行云流水,套针、抢针、乱针、长针各显其能,锁针、花针、扎针、纳针综合并举,其中蕴含着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概、凝练的艺术语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展现了满族先民古朴的民风习俗和八旗女人们的智慧。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了传统的生活习惯。
这院子本是努尔哈赤舅舅的国舅府,现在由国舅府的后人掌管,大家都尊称老人为“冷姨”。
冷姨和所有传统的满族人一样热情、淳朴,不过也已经不懂满语。
在她向我介绍满族传统习俗时,也纠正了一个被很多人错误理解的习俗。
她说,东北三大怪中的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其实应该把大姑娘说成是小媳妇。
这并不是部分人理解的农忙时抽袋烟解乏,而是小媳妇为了孝敬婆婆,替婆婆点烟。
又因为当时女子出嫁年龄较小,所以外人便把小媳妇误会成了大姑娘。
离开农家小院,就到了文庙。
这是努尔哈赤为加速后金政权封建化进程,广泛吸收融合汉文化的产物。
正方挂有“万世师表”的匾额,内供孔子。
东侧两厢房一次是观音殿和关公殿。
其他房子已禁止参观。
但据导游说,文庙院内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三种文化。
接下来比较大的景点就是汗王寝宫和汗宫大衙门。
汗宫大衙门为八角亭,是后金政权的金銮殿。
汗王寝宫系有高台建筑,石滴皿楹,进深二间,前有长廊,为硬山式青瓦建筑,木体结构。
金銮殿后有以萨满神堂。
金銮殿、汗王寝宫以及萨满神堂的前台皆为13个台阶。
作者虽不知何故,但却注意到这与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
出了内城,到达外城后,直奔满族博物馆。
路上还经过了靰鞡鞋和嘎啦哈的模型。
满族博物馆分为八个展厅,分别从农业、渔猎、手工、建筑、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介绍满族。
2.清永陵情况第二天前往清永陵。
关外三陵之首的永陵,占地面积不是很大。
大门采用了少有的栅栏门。
栅栏门和四碑亭之间的两厢房,现在分别做文物展和陵主人介绍只用。
四碑亭墙横雕有飞龙,竖雕有坐龙。
坐龙为龙头狗身,以狗的姿势坐立。
这据说缘于智犬在大火中救了努尔哈赤的性命,陵园内不能雕有狗,所以便雕为坐龙。
这在清朝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再向后走,前往启运门。
两侧厢房分别为做贡品的膳房和果房。
启运门两侧的墙上雕有龙的图案。
双侧双面,共四条龙。
启运门下的青砖已被玻璃保护起来。
启运门是进入方城的唯一门户,门阔三楹,中为神门,皇帝和皇后分别走东西便门,官员出入为东便门,司事人走西便门。
现在中门已关闭,游客进出都走东西两便门。
过了启运门,就是启运殿,建于明末,内供有四皇四后的神牌神位。
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来此拜谒。
3.永陵镇旅游设施情况永陵镇镇内没有旅游景点,但是饮食很有满族特色,很多家沿街小吃打着满族八碟八碗的牌子,口味也很正宗。
三.发展窘境及原因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不仅传承了满族文化,更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宣扬的满族文化。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永陵镇正在发展的旅游事业背后,却也面临着窘境。
经过田野调查,笔者发现了两景区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不足首先,景区的的开发情况。
景区交通并不十分方便。
抚顺市和新宾县前往永陵镇的公路正在新建,永陵镇没有铁路,公路客运站简陋而且车次路线都较少,公共交通并不方便。
永陵镇内到达各景区的交通也并不便利,这体现在两点。
其一,指示牌数量不够,对于徒步从镇内前往景区的游客,没有恰当的方向指示;其二而对于乘车前往的游客,来往打车也并不方便。
景区内的卫生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公共卫生设施的简陋和少人打理。
景区的部分建筑保护的不够妥善。
例如,不少房屋已经长出很高的青草;永陵外的下马碑更是直接在公路旁的荒草丛中出现裂痕;赫图阿拉城外城的满族街建筑残破,已几乎荒废。
景区内满族博物馆中展品较少,甚至存在解释牌摆错位置的情况。
景区工作人员虽然态度很好,但是难免出现有散漫的情况,很多景点少有、没有工作人员;永陵内的建筑周围,随处可见工作人员的生活用品。
景区周围住宿并不方便。
一是住宿地点几乎全部都在镇上,离景区较远;二是住宿条件欠佳,成规模的宾馆酒店太少。
还有一个有待推敲的问题是,永陵镇内很多以狗肉为主的饭店。
这与满族人不吃狗肉的习俗背道而驰。
这种情况出现在满族文化旅游为主的地方,多少还是有些不协调的。
在满族自治地区,尤其是满族文化游景点周围,经济发展是不是也应参考、尊重民族习俗其次,赫图阿拉城虽然大体上保存了满族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但是不少细节仍被现代化,比如在农家小院的厨房里出现了白色陶瓷的水槽,与建筑整体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
第三,在文庙、关公庙、萨满神堂以及永陵中,全部由和尚看管。
这不仅是对文化的混淆,也亵渎了不同的文化。
这些和尚对游客的态度分为两种,进香者可简略参观院内建筑,对不进香者态度恶劣粗鲁,并禁止其在院内建筑间走动。
这些不仅对景区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也会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应有的误解。
第四,导游的措辞并不严谨。
虽然相比较其他清朝遗迹景点而言这两处景点游客不多,但是导游也应做到严谨认真,在很多概念和名词的阐述解释上,不应出现纰漏和错误。
作者认为,新宾的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是以上四点,会给原本就并不十分景气的景区增加没有必要的负面影响。
2.产生窘境的原因对于以上几点不足,作者试概括出了这样几点原因:(1)主观原因:观念落后,意识淡薄保护意识的缺乏。
(2)客观原因:民俗文化资源流失。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社会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的加剧,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资源迅速消亡,民间艺术日渐衰落。
①民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