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合集下载

乌拉满族秧歌发展现状

乌拉满族秧歌发展现状

乌拉满族秧歌发展现状乌拉满族秧歌是乌拉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民间舞蹈艺术的代表之一。

乌拉满族秧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乌拉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乌拉满族秧歌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乌拉满族秧歌起源于乌拉满族民间丰收仪式,通过舞蹈的方式来向上天祈福,感谢大自然赐予的丰收。

秧歌舞者们身着传统的乌拉满族服饰,跳跃、旋转、扭动身体,配合鼓点和歌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乌拉满族秧歌以其独特的动作和节奏,给人以热情奔放、欢快活泼的感觉,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乌拉满族秧歌的传统形式逐渐被淡忘。

很多年轻一代对乌拉满族秧歌的认识和了解有所不足,更不用说会跳乌拉满族秧歌了。

同时,乌拉满族秧歌的传承者也难以找到合适的继承人。

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音乐和舞蹈形式,乌拉满族秧歌的传统魅力在一些人看来已经落伍。

为了保护和传承乌拉满族秧歌,乌拉满族秧歌的相关部门和乌拉满族文化爱好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乌拉满族秧歌的相关培训班在一些地方得以建立,有兴趣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参加这些培训班来学习乌拉满族秧歌舞蹈。

同时,乌拉满族秧歌的表演也得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乌拉满族秧歌。

乌拉满族秧歌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政府支持。

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乌拉满族秧歌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乌拉满族秧歌也得到了一些专业文化机构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对乌拉满族秧歌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为其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虽然乌拉满族秧歌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但是通过相关部门和乌拉满族文化爱好者们的努力,乌拉满族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正在取得一定的成果。

乌拉满族秧歌作为乌拉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仍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

相信随着更多人对乌拉满族秧歌的了解和喜爱,乌拉满族秧歌将能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

北方少数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多重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了深厚的历史和传统。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许多困境。

本文将分析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随着历史的演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

在城市化、现代化以及新型文明的影响下,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消逝。

在此背景下,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边缘化,缺乏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传承。

由于现代化文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期挤压,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失落或已经被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少数民族青年无法获得他们的文化教育和传承,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仅仅是因为外来文化流行,少数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大量的忠实用户。

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虽然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好的趋势和迹象,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

例如:蒙古族的呼麦、彝族的“三通”、藏族的藏南歌舞、满族的老鹰舞等,这些民族舞蹈、歌曲、传统音乐等文化作品的展示,更为广大的群众参加,接收和欣赏。

并且,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在政府支持下开始搞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

三、解决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的方案1. 增强文化传承的意识文化传承固然依赖于影响力和政策引导,但更应该重视的是文化自发的力量。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并支持少数民族自主进行文化创建和传承。

2.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推广和普及广泛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课程,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代表作品的基础知识。

对于少数民族青年尤其是城市少数民族青年,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通过普及文化作品和无形文化遗产,使城市年轻人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

浅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

浅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摘要:由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的冲击下,一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绝迹和失传的重大危机。

本文通过分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和失传的原因,臆在唤醒众人,保护和挽救正在面临灭亡和失传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亡;传承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宽广,幅员辽阔,物藏丰富,民族非物质文化缤纷多彩,满族亦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能够对满族文化有深刻了解和研究的人越来越少,不免使人担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

满族在历史上曾是北方一个弱小的民族,它能够迅速的崛起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给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留下了一笔丰富且宝贵的历史文化。

满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它的发展与壮大有其必然的原因,艰苦创业、不断开拓进取,这种精神是满族不断发展与强大的重要精神动力。

满族也是一个能够包容和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民族,它的包容和创新发展了满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种民族特有的文化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岁月如歌,早已没有了当初那么辉煌灿烂,苟延残喘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还要面临灭亡和失传的困境。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亡的原因(1)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

首先,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频繁往来,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远远大于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程度,更不用说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的,追求时尚的喜好随之也在改变。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传统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格不能迎合现代人的欣赏标准,自然就不能被人们欣赏水准所接受。

第三,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学习的环境差强人意。

现而今能够潜心研究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屈指可数,再加上时代流行色彩的冲击,这更使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如履薄冰。

第四,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国际化,许多传承或者了解、学习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远离故乡而谋求发展,造成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流失。

满族医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满族医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满族医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摘要】满族医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满族医学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从历史渊源和特点、现状分析、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教育培训与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合作努力,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满族医学文化,确保其传统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加强教育培训和学术研究可以为满族医学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希望通过各方努力,满族医学文化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满族医学文化、保护与传承、历史渊源、特点、现状、保护、传承、现实意义、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教育培训、学术研究、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满族医学文化的重要性满族医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治疗特点。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族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满族医学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医学传统,维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

满族医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借鉴和吸收满族医学文化中的传统医疗方法和药物,有助于丰富现代医学理论体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满族医学文化也是满族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保护和传承满族医学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满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鉴,推动多元文化共存的进程。

保护和传承满族医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满族医学文化的保护工作,加大对相关机构和人才的支持力度,共同努力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都能从中受益,共同分享。

2. 正文2.1 历史渊源和特点满族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特点。

满族风俗调研报告

满族风俗调研报告

满族风俗调研报告满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特征。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讨满族的风俗文化,并分析其对满族社会发展的影响。

满族的婚姻制度是满族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族中,通常是父母之间商议,然后由媒人来牵线搭桥。

婚礼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仪式,如迎亲、彩礼、饯别等。

这些仪式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象征,旨在加深男女双方的情感联系,并对婚姻生活表示祝福。

满族的婚姻制度注重宗族的传承和家庭的稳定,也体现了满族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价值观。

满族的居住习俗也是其独特风俗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上,满族人民建筑的住宅多为土木结构,以山水为背景,建筑形式独特而美丽。

同时,满族人民对居住环境的布局和装饰也非常讲究,如精心布置的石墩、木头纹样等,都展现了满族人民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满族的居住习俗反映了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美的追求。

满族的服饰文化是满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上,满族人民的日常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富有民族特色和装饰性。

在特殊的场合,满族人民会身着传统的满族礼服,如满服、乌拉犀(玉希達)等,展示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满族的服饰文化不仅彰显了满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个性,也体现了满族社会的等级和地位制度。

满族的节日习俗也是满族风俗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满族还有一些独立的节日,如清华节、撒尔哈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赛马等。

这些活动既是满族人民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满族民族文化和加强社会凝聚力的方式。

满族的节日习俗反映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满族的风俗文化是满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满族的风俗文化不仅展示了其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也对满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满族的风俗文化将继续演变和发展,为满族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讲授暑期观察陈诉——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为例学院:化学与质料科学学院专业:高分子质料与工程学号:10083056姓名:关畅摘要:作为在清朝政权的起源地之一,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不但记载了历史,更担负起了传承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种种文化的融合历程中,满族文化在这个地方,不光面临机会,也遇到了许多挑战。

要害词:永陵镇满族传统民俗文化生长现状掩护步伐一.根本情况1.满族表面满族是中国最陈腐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创建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

满族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更名满洲族。

目前满族人口凌驾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都会,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创建伊通、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等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

2.新宾县表面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搭界,南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为邻,西与抚顺市相连,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毗壤。

新宾是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阵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介于北纬41°14′10″至41°58′50″,东经124°15′56″至125°27′46″之间,属于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阵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全境工具长10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最狭处35公里,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共辖15个乡镇、14个国营林场、180个行政村,73个农、林、畜场,800多小我私家参场。

县人民政府驻新宾镇,距抚顺110公里,距沈阳170公里。

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而满族特色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其独特的饮食方式和传统的烹饪技艺也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满族特色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和被边缘化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对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研究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研究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满族特色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特点、传承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饮食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振兴和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保护和传承满族特色饮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为地方文化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振兴与传承。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独特饮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和总结满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历史意义。

满族历史及现状

满族历史及现状

满清
1635年11月22日,后金国汗 皇太极颁布了一项极为重要的 命令。自此以后,“满洲”作 为正式的民族称谓被固定下来 并统一使用。直到今天,满族 将这一天视为自己民族的诞生 日,称为“颁金节”。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 思宗自缢身亡。旋即,满蒙八 旗铁骑入关,席卷大江南北, 彻底推翻了统治疆域比元代大 为缩小的明朝,建立起辽阔的 大清帝国。清王朝成为中国历 史上最后一个,也是统治时间 最长久的少数民族中央统一政 权。直至1911辛亥革命,持续 了260多年。
清朝定都北京以后,满洲八旗的主力则按 旗驻扎在北京城内外,人们称之为“禁旅 八旗”。除正阳门外,北京的八个城门都 有八旗兵驻防。
满族与北京
满语语法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北京 方言的影响,如表达过去进行时时态的 “……来着”,表示“不过……而已”之意 的“罢了”(来自满语助词dabala)等。
满族面临的问题
黑水靺鞨
靺鞨部落中的另一部分黑水部 分布很广,其生活地域在今黑 龙江省爱辉县以东、依兰县以 北、直临大海的黑龙江下游地 区。唐玄宗时,又设黑水军、 黑水府。渤海国被灭以后,黑 水靺鞨向南迁移,《辽史》中 契丹人称其为“女直(女真) ”(《辽史》称“女真”为“ 女直”是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 之讳)。此后靺鞨这一称谓便 被“女真”所取代。
目录
靺鞨(mò hé)人
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公 元前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 肃慎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 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到了北朝 和隋唐时期,肃慎的后人被称为“ 勿吉”和“靺鞨”。他们与中原王 朝不仅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且也 有了密切的政治联系。 公元7世纪末,因为战乱一部分靺 鞨人东迁,后定居于松花江上游、 长白山之北,建立了“震国”,唐 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自此以后便以“渤海”为号。 唐中期,渤海统一了拂涅、号室等 部,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 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 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渤海建国 200多年,后被辽政权所灭。

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满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族群。

本次社会历史调查旨在探究满族的起源、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及未来发展等问题。

一、满族的起源满族的起源至今仍有很多争议。

传说中,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是满族始祖,但也有学者认为满族的起源较为复杂,可能与古代东北游牧民族有关。

在历史上,满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证明其拥有独立的族群身份。

二、传统文化满族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歌、音乐、舞蹈等文艺形式被称为“满洲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满族的传统手工艺也非常发达,例如草编、刺绣、剪纸等,至今仍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

除此之外,满族还有许多不同于汉族的饮食文化,如传统的烤全羊和艾叶包鸡等,这些独特的美食在当地人中非常受欢迎。

三、社会结构满族的社会结构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很多变化。

在清朝统治时期,满洲地区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并且满族拥有特权阶层,可以享受一些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待遇。

而在现代社会中,满族已经与汉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四、未来发展满族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把握机遇,与其他民族一同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满族也需要继续探索和把握自己的文化特色,积极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用文化影响力扩大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结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社会结构。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满族已经经历了很多变化,现在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发展路上,满族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把握时代机遇,迎接挑战,继续为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辽宁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

辽宁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

辽宁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作者:郎萍王炳寅王丽娜来源:《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年第02期摘要:近几年,辽宁省的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需要在保护满族文化的前提下来开发满族文化旅游。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辽宁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改变辽宁省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将满族文化更好的发扬传承。

关键词: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一、辽宁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辽宁省的满族地区有很多,满族文化历史悠久。

截至目前,辽宁省各个地区的满族旅游项目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体系,在文化旅游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满族文化历史发展。

满族文化旅游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有历史文化古迹,还有民族风俗、饮食文化等,给游客带来了更大的新鲜感。

满族文化开发现状。

目前,满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的特征,旅游的开发者大多本着赢利的目的,忽略了文化的传播,这使得我们的满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二、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文化游成为了一大热点,前往的游客越来越多,但这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此外,满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同化,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辽宁省满族文化的发展,而且给全国的游客带来了负面宣传。

(一)存在同化现象随着满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全国各个地方的人慕名来此,旅游者的行为习惯和穿着打扮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地居民,为了追求时尚潮流,当地居民开始模仿游客的穿衣搭配,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当地的旅游开发者在旅游开发方面,也借鉴不同地区的开发方式,使得当地旅游产业由于开发形式的相似,慢慢走向同化,在民族特色整合和旅游开发上都缺少自己的独特性,以至于满族文化旅游渐渐被同化的现象。

(二)缺乏知名品牌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状况不是特别令人满意,满族的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览价值,但就目前满族地区的开发状况来看,,满族文化的开发还缺少一个知名品牌来打响,这就导致在宣传中,无法产生品牌效应,很多人在想到满族产品时,脑海中没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和形象。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

满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份,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关于满族文化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对满族历史的研究也往往都会涉及到文化方面。

满族文化研究不断发展,其成果也很丰富。

关键词:满族;满族文化;萨满文化;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学术界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涉及的对象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现阶段,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大多倾向于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分析,也就是将满族文化概括为满族总体的生存方式或者生活样态,即满族趋于整合的文化——“文化模式”,认为满族文化就是满族人的生存方式与形象,即满族的国民性。

也有学者将满族文化归结为单一的文化模式,是指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体系,或者由共有主观文化要素体系与每一种亚文化体系的典型主观要素拼接组合而成的体系。

将满族文化模式既看做单一的文化模式,又看做各类文化模式的复合体系。

满族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满族文化向来处于发展和变化过程中。

目前,学界对于满族文化内涵、形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的民居建造、饮食文化、剪纸艺术、萨满教文化等表现形式的探析。

相对而言,对于满族内容的综合性分析比较稀缺,现有的研究可以将满族文化分为:1.满族文学和艺术满族文学是满族及其先人共同创造的文学,满族文学是由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及满洲文学组成的。

满族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神话、萨满神歌、传说、故事,说唱文学以及众多的作家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无疑是满族及其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

满族先人文学包括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时间上是指从远古到公元 1644 年这一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满族的原始神话、早期传说以及古歌、萨满神歌等均浮现在这一时期。

艺术方面首先体现在满族人的书画艺术方面,满族的书法艺术到清代时呈现极盛景象。

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_崔广彬

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_崔广彬

满族研究2007年 第1期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崔广彬 郑 岩(大连大学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要:辽宁省是满族的发祥地和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满族文化丰富而绚丽多彩。

满族民俗文化已成为辽宁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被开发。

但是,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着民俗文化被同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雷同严重,旅游商品开发不够、人才缺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步伐。

辽宁满族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要准确定位客源市场,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特色产品,政府部门要从多方面对满族民俗旅游进行政策扶持。

关键词: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辽宁旅游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7)01-0031-08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某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文化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辽宁做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拥有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资源。

充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辽宁的民俗文化旅游,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一、辽宁省发展满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资源情况辽宁省是满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域,也是清王朝的发祥地,在全国近1000万的满族人口中,辽宁占600多万。

满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情习俗,成为今天内涵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文化。

辽宁的满族民俗文化不但是满族文化的体现,在今天更具有了旅游开发的价值,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满族萨满音乐文化是指满族传统音乐与萨满教信仰相结合的音乐艺术形式。

萨满教是满族传统宗教,主要信仰自然神以及祖先灵魂,它在满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满族萨满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满族萨满音乐以其悠扬、舒缓、古老而神秘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它通过使用特定的乐器,如角琴、锣鼓、马头琴等,以及特殊的和声和节奏,表达了满族民间宗教仪式的意义和情感。

这种音乐风格传承了满族古老的音乐传统,并融合了萨满教信仰的元素,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满族萨满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艺术形式,更是满族文化的镜像和传承。

它通过歌曲、乐曲和舞蹈等表现形式,传达了满族人民对大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崇拜。

它展示了满族人民对生活、疾病、婚姻等方面问题的认知和思考,体现了满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满族萨满音乐文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在满族社会中,萨满音乐被视为与神灵交流和祈福的重要媒介。

满族萨满音乐常常出现在重要的社会仪式和庆祝活动中,如婚礼、葬礼、祈福等。

它既是社会团结的象征,也是满族人民对生活和未来的期许。

因此,满族萨满音乐文化对于满族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代化的冲击,满族萨满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难。

年轻一代的满族人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和信仰,导致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后继乏人,传统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技艺也逐渐失传。

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商业化的泛滥也给满族萨满音乐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保护和传承满族萨满音乐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鼓励学校开设相关的音乐艺术课程,提高民众对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赫图阿拉城为例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赫图阿拉城为例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74界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赫图阿拉城为例李文颖 余杨(辽宁传媒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摘 要:满族,原称满洲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汉族文化的冲击和同化,满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危机。

本文以赫图阿拉城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满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困境分析以及创新发展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满族文化;传承发展满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满族不断被汉化,新传播方式的出现能够有效的为文化传承提供机会。

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人们对满族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发展意识,是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助力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下满族的文化传承现状新媒体在传播中有着明显大于传统媒体的优势。

它以电子设备为载体,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根据所接收到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实时交流。

相比于传统媒体,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 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更加吸引受众注意力。

[1]网站依是当前传播环境下满族文化传播的基石, 虚拟社区是满族文化传播的活动场, 社交网络为满族文化传播者的趣缘创造传播力, 移动新媒体是满族文化传播的延伸。

[2]吉祥满族网是目前最大的满族网站,是网友搜寻满族知识的一大主力。

除此之外,满语在线翻译、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以及各平台自媒体都以不同方式让人们了解着满族文化,但是目前在新媒体传播方面还是不够完善,效果不够明显,有些平台甚至搁置已久。

例如赫图阿拉城官方微博,人们无法从微博获得该旅游景区的最新消息,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景区客流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满族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的困境(一)汉族文化的冲击同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满族独有的传统文化受到汉族强势的冲击,被同化的同时,其独特性也逐渐消失。

例如语言的流失,满语已经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概念,除了老一辈和专门研究语言的人,即使土生土长的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居民会说满语的也寥寥无几。

清朝满族统治下的多元文化

清朝满族统治下的多元文化

清朝满族统治下的多元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满族在中国统治的时期。

在清朝满族统治下,中国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清朝以其庞大的疆域和开明的统治政策,给中原文化和满族文化的融合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宗教、语言、服饰和艺术四个方面,探讨清朝满族统治下的多元文化情况。

一、宗教在清朝满族统治下,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着众多的宗教信仰,这些宗教信仰既有汉族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并存,也有满族的满族教信仰和藏传佛教的传入。

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容忍政策,保护各种宗教信仰的自由。

在这种环境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国均得到发展。

例如,康熙皇帝曾亲自赐号南京大报恩寺的觉玄为"千岁活佛",并大力支持佛教的传播;顺治皇帝也筹备修建了北京的颐和园,并在其中修建了一座佛寺,以示对佛教的尊重。

通过宗教信仰的多元存在,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得以和谐共存,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借鉴与交流。

二、语言清朝满族统治下,汉语和满语成为了主要的交流工具。

作为统治者的满族,普通满族人民使用满语,而与汉族人民之间则主要使用汉语。

为了减少满、汉两族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礙,清朝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来推广普通话。

例如,在八旗军队中,满语被主要用作军事指挥和内部交流,而与汉族士兵交流则需要使用汉语。

同时,满汉文化的融合也导致了许多汉族和满族人民双语并用的情况,这种双语环境的存在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满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服饰在清朝满族统治下,服饰成为了不同族群文化差异的重要标志。

满族统治者以满族的传统服饰示人,例如著名的“袍褂”和“满额”。

而汉族人民也穿着传统的汉服。

然而,由于清朝推崇的是满族文化,因此一些统治阶层和地方官员也采纳了满族传统服饰。

这种服饰的多元并存,既展示了满、汉两族的差异,也反映了满、汉两族在清朝统治下的融合与交流。

四、艺术在清朝满族统治下,满、汉两族的艺术在相互影响与融合中取得了独特的发展。

满语文化考察报告

满语文化考察报告

满语文化考察报告一、引言满语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

满语作为满族人的母语,承载着满族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对满语文化进行考察,探索其语言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二、满语的语言特点1. 基本特征满语属于通古斯语系,是一种屈折语。

其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名词和动词都有格变化。

满语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如字母“e”在满语中表示复数,而“i”则表示过去时。

满语的发音特点独特,如鼻音、喉音等。

2. 影响与变迁满语在清朝时期曾是官方语言,对汉语、朝鲜语等语言有着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汉语的普及,满语的使用人数逐渐减少,满语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三、满语的历史渊源1. 起源与发展满语起源于满洲,最早的满语文献可追溯到17世纪。

满洲人在清朝建立后,满语成为了满族贵族和官员的官方语言。

满语在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文化传承与保护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满语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满语文化,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开设满语课程,培养满语教师和研究人员。

同时,满族人也通过文化节日、舞蹈、音乐等形式,传承和弘扬满语文化。

四、满语文化的特色1. 文学与艺术满语文学是满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

满语音乐和舞蹈也是满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满族花鼓舞、满族大秧歌等。

2. 民俗与节庆满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

如满族的婚俗、葬礼等仪式,以及农历的满族传统节日,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等。

这些民俗和节庆活动体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五、满语文化的现状与未来1. 现状满语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困境。

满语的使用者越来越少,满语文化的传统知识和技能面临着丧失的风险。

满语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亟待加强。

2. 未来展望为了保护和传承满语文化,应加强满语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培养更多的满语教师和研究人员。

满族调研报告

满族调研报告

满族调研报告满族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满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满族现状,探究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以及满族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份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满族文化传承情况、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问卷,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在满族聚居地进行调查。

其次,我们还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深入了解满族人民的生活状况、信仰观念和社会参与情况。

三、调研结果分析1. 满族人口统计学信息根据统计数据,满族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但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满族人口仍处于相对较少的地位。

满族群体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其中以辽宁省和吉林省人口最多。

2. 满族文化传承情况满族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包括歌舞、服饰、戏曲等。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下降,满族文化正面临着被忽视和丢失的危险。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满族人民对于满族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需要加强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社会经济状况满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就业机会相对有限,收入水平较低。

同时,由于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完善,满族人民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面临一些困难。

4. 满族群体的社会参与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满族群体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的社会参与度较低。

相对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满族人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决策的机会较少,缺乏代表性。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 加强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通过加强满族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满族人民对于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同时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满族文化。

2. 改善满族群体的社会经济状况。

加大对满族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提升满族人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3. 提高满族人民的社会参与度。

鼓励和支持满族人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决策,提高满族群体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代表性。

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的思考

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的思考

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的思考【摘要】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然而在现代社会,受到了许多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我们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推动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强教育培训,培养音乐人才,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满族音乐文化。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同时要注重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我们建议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满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加强意识,建立体系,传统音乐,创新,教育培训,人才培养,现代科技,传播,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可追溯至古老的满洲国时期。

满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表现形式而闻名,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满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逐渐失去了传承和推广的渠道,许多珍贵的传统曲目和演奏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当今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只有加强对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推动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强教育培训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满族音乐文化,才能确保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问题意识满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民族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满族音乐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在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其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满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保护面临严重的风险。

清朝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清朝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清朝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满族统治的王朝。

在清朝的统治下,满族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清朝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满族统治者的文化传承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王朝统治,注重继承和发扬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贵族之间世代流传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其中,满族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要形式,以纸本为载体,富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

满族统治者还努力保留满语,弘扬满族语言文化。

他们在政府内部实行以满语为主的工作语言,举行各种庆典和活动也都使用满语进行,这使得满语在满族社会中得到了延续传承。

二、满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演变满族传统服饰在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朝满族贵族妇女常穿着色彩鲜艳、样式庄重的旗袍,被誉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典范。

传统旗袍由于其独特的剪裁和精致的刺绣工艺,成为满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满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满族服饰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如今,一些具有现代元素的设计被引入到满族传统服饰中,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也促进了满族服饰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满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满族音乐与舞蹈在清朝时期发展得十分繁荣。

满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演奏方式,展现了满族民俗文化的魅力。

满族舞蹈则以其华丽的舞姿和动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满族音乐与舞蹈在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在满族社会中得到传承,也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到其他民族和地区。

现代的满族音乐表演和舞蹈团队依然活跃在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推动了满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四、满族传统节日与宗教信仰清朝时期,满族保留并庆祝了一系列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在满族社会中成为家庭团聚和民众娱乐活动的重要场合,不仅传承了满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凝聚了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满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和道教,这些宗教信仰也得到了满族贵族的传承与弘扬。

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保护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资源,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满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当前面临的保护与传承困境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满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满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音乐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包括歌曲、舞蹈、器乐等多种形式。

满族歌曲多以慷慨激昂的方式表达战争、爱情、生活等主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感染力。

满族舞蹈则以其热烈奔放、动作优美、节奏明快而著称,表现了满族人民豪迈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而满族器乐则是具有独特音色和韵味,如马头琴、箫、笛、锣鼓等乐器,都能够深深打动人心。

二、当前面临的保护与传承困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满族音乐文化面临着一些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多满族传统音乐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些满族音乐文化资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侵蚀和改变,丧失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受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些传统文化场所和传统艺人生存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挑战,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三、应采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资源,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加强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文化档案和数据库,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充分的依据。

开展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和挖掘工作,建立一支专业的音乐传承队伍,不断搜集和整理各地区不同的满族音乐艺术形式,推动其传承和弘扬。

建立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机制,加强对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重点保护和管理,保护满族音乐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地位。

加强满族音乐文化的宣传推广,通过举办音乐会、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形式,向社会大众宣传满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四、个人的责任和参与除了政府和社会机构的积极行动外,个人也应该有意识地参与到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暑期调查报告——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为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姓名:关畅摘要:作为在清朝政权的发源地之一,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担负起了传承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各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满族文化在这个地方,不但面临机遇,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关键词:永陵镇满族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保护措施一.基本情况1.满族概况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

满族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

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伊通、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等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

2.新宾县概况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东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搭界,南与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为邻,西与抚顺市相连,北与清原满族自治县毗壤。

新宾是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介于北纬41°14′10″至41°58′50″,东经124°15′56″至125°27′46″之间,属于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全境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最狭处35公里,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共辖15个乡镇、14个国营林场、180个行政村,73个农、林、畜场,800多个人参场。

县人民政府驻新宾镇,距抚顺110公里,距沈阳170公里。

为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目前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新宾赫图阿拉城登极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奠定了清王朝268年的基业。

由于新宾在满族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所以这里的满族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以永陵镇的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两景区的满族文化最有研究价值。

3.永陵镇概况永陵镇隶属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28度18分,北纬41度43分。

辽宁省东北部新宾满族自治县中部,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的故乡,因其境内的清永陵而得名。

拥有以世界文化遗产关外三陵之首——清永陵和全国AAAA级景区清朝第一都城——赫图阿拉城为代表的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

全镇万人口中,满族人口占75%,被誉为“中华满族第一镇”。

4.赫图阿拉城概况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西距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永陵5公里。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小山岗,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努尔哈赤始建城堡于此。

2年后,又增修外城。

内城周2千米,努尔哈赤及其亲族居住。

外城周千米,居住精悍部卒。

外城北门外,铁匠、弓匠分区居住。

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即汗位,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定都于此。

今仅内、外城城墙有部分残存,城门遗迹尚清晰可辨,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

5.清永陵概况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起连山脚下,始建于1598年。

清天聪8年(1634年)称兴京陵,顺治16年(1659年)尊为永陵。

在陵内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及他的伯父和叔父,辈分位居关外三陵之首,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

清永陵不仅以神奇的风水,丰富的内涵,重要的价值闻名于世,而且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

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发展现状1.赫图阿拉城情况赫图阿拉城从内城开始走起,第一站到达的是一个传统满族农家小院。

门外有石碾,门内有石磨,据说这二者有转运神碾和神磨之称,有转运和镇宅之意。

院子用矮篱笆隔开,菜园子里有酱缸,种有紫苏,这些都是满族传统的小吃及小吃的原料。

房子的烟囱在屋外,高门槛,门楣上贴有挂笺,门两侧挂有满语书写的对联。

墙上供有灶王爷。

进屋之后首先是厨房,墙上挂有摆放未熟面食的帘子,筛选五谷杂粮的簸箕,还有一些小农具等。

四角有四口大锅,进门左手侧,也就是西侧第一口锅上也挂有灶王爷的画像。

厨房两侧是东西屋,屋内又分南北炕。

房梁上挂着摇篮,摇篮内放有虎头枕。

炕边放有泥火盆,在当时的年代,泥火盆冬季用来取暖,其他季节用来保存火种。

炕沿边放一陶盆,内有做靰鞡鞋的模具,嘎拉哈,和口袋。

窗台上放有缠线板、洗衣锤等。

炕梢有炕柜,炕柜上有黑腰被和满绣枕头。

西墙侧供有先祖牌位,牌位旁写有家谱。

再来说说这枕顶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它吸收、借鉴了我国中原苏绣、蜀绣、汀绣、广绣这四大名绣之长,几百年来一直植根于满族人民生活之中。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针法行云流水,套针、抢针、乱针、长针各显其能,锁针、花针、扎针、纳针综合并举,其中蕴含着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概、凝练的艺术语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展现了满族先民古朴的民风习俗和八旗女人们的智慧。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了传统的生活习惯。

这院子本是努尔哈赤舅舅的国舅府,现在由国舅府的后人掌管,大家都尊称老人为“冷姨”。

冷姨和所有传统的满族人一样热情、淳朴,不过也已经不懂满语。

在她向我介绍满族传统习俗时,也纠正了一个被很多人错误理解的习俗。

她说,东北三大怪中的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其实应该把大姑娘说成是小媳妇。

这并不是部分人理解的农忙时抽袋烟解乏,而是小媳妇为了孝敬婆婆,替婆婆点烟。

又因为当时女子出嫁年龄较小,所以外人便把小媳妇误会成了大姑娘。

离开农家小院,就到了文庙。

这是努尔哈赤为加速后金政权封建化进程,广泛吸收融合汉文化的产物。

正方挂有“万世师表”的匾额,内供孔子。

东侧两厢房一次是观音殿和关公殿。

其他房子已禁止参观。

但据导游说,文庙院内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三种文化。

接下来比较大的景点就是汗王寝宫和汗宫大衙门。

汗宫大衙门为八角亭,是后金政权的金銮殿。

汗王寝宫系有高台建筑,石滴皿楹,进深二间,前有长廊,为硬山式青瓦建筑,木体结构。

金銮殿后有以萨满神堂。

金銮殿、汗王寝宫以及萨满神堂的前台皆为13个台阶。

作者虽不知何故,但却注意到这与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

出了内城,到达外城后,直奔满族博物馆。

路上还经过了靰鞡鞋和嘎啦哈的模型。

满族博物馆分为八个展厅,分别从农业、渔猎、手工、建筑、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介绍满族。

2.清永陵情况第二天前往清永陵。

关外三陵之首的永陵,占地面积不是很大。

大门采用了少有的栅栏门。

栅栏门和四碑亭之间的两厢房,现在分别做文物展和陵主人介绍只用。

四碑亭墙横雕有飞龙,竖雕有坐龙。

坐龙为龙头狗身,以狗的姿势坐立。

这据说缘于智犬在大火中救了努尔哈赤的性命,陵园内不能雕有狗,所以便雕为坐龙。

这在清朝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再向后走,前往启运门。

两侧厢房分别为做贡品的膳房和果房。

启运门两侧的墙上雕有龙的图案。

双侧双面,共四条龙。

启运门下的青砖已被玻璃保护起来。

启运门是进入方城的唯一门户,门阔三楹,中为神门,皇帝和皇后分别走东西便门,官员出入为东便门,司事人走西便门。

现在中门已关闭,游客进出都走东西两便门。

过了启运门,就是启运殿,建于明末,内供有四皇四后的神牌神位。

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来此拜谒。

3.永陵镇旅游设施情况永陵镇镇内没有旅游景点,但是饮食很有满族特色,很多家沿街小吃打着满族八碟八碗的牌子,口味也很正宗。

三.发展窘境及原因赫图阿拉城和清永陵不仅传承了满族文化,更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宣扬的满族文化。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永陵镇正在发展的旅游事业背后,却也面临着窘境。

经过田野调查,笔者发现了两景区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不足首先,景区的的开发情况。

景区交通并不十分方便。

抚顺市和新宾县前往永陵镇的公路正在新建,永陵镇没有铁路,公路客运站简陋而且车次路线都较少,公共交通并不方便。

永陵镇内到达各景区的交通也并不便利,这体现在两点。

其一,指示牌数量不够,对于徒步从镇内前往景区的游客,没有恰当的方向指示;其二而对于乘车前往的游客,来往打车也并不方便。

景区内的卫生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公共卫生设施的简陋和少人打理。

景区的部分建筑保护的不够妥善。

例如,不少房屋已经长出很高的青草;永陵外的下马碑更是直接在公路旁的荒草丛中出现裂痕;赫图阿拉城外城的满族街建筑残破,已几乎荒废。

景区内满族博物馆中展品较少,甚至存在解释牌摆错位置的情况。

景区工作人员虽然态度很好,但是难免出现有散漫的情况,很多景点少有、没有工作人员;永陵内的建筑周围,随处可见工作人员的生活用品。

景区周围住宿并不方便。

一是住宿地点几乎全部都在镇上,离景区较远;二是住宿条件欠佳,成规模的宾馆酒店太少。

还有一个有待推敲的问题是,永陵镇内很多以狗肉为主的饭店。

这与满族人不吃狗肉的习俗背道而驰。

这种情况出现在满族文化旅游为主的地方,多少还是有些不协调的。

在满族自治地区,尤其是满族文化游景点周围,经济发展是不是也应参考、尊重民族习俗?其次,赫图阿拉城虽然大体上保存了满族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但是不少细节仍被现代化,比如在农家小院的厨房里出现了白色陶瓷的水槽,与建筑整体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

第三,在文庙、关公庙、萨满神堂以及永陵中,全部由和尚看管。

这不仅是对文化的混淆,也亵渎了不同的文化。

这些和尚对游客的态度分为两种,进香者可简略参观院内建筑,对不进香者态度恶劣粗鲁,并禁止其在院内建筑间走动。

这些不仅对景区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也会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应有的误解。

第四,导游的措辞并不严谨。

虽然相比较其他清朝遗迹景点而言这两处景点游客不多,但是导游也应做到严谨认真,在很多概念和名词的阐述解释上,不应出现纰漏和错误。

作者认为,新宾的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是以上四点,会给原本就并不十分景气的景区增加没有必要的负面影响。

2.产生窘境的原因对于以上几点不足,作者试概括出了这样几点原因:(1)主观原因:观念落后,意识淡薄保护意识的缺乏。

(2)客观原因:民俗文化资源流失。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社会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的加剧,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资源迅速消亡,民间艺术日渐衰落。

①民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如枕顶刺绣、剪纸等,在景区内未见到相关艺人。

说部、秧歌等传统民俗活动也未见踪影。

②民间习俗流失严重。

在永陵镇随机问询的一些居民中,对传统习俗大都一知半解,大范围看,这不利于满族习俗的传承,小范围看,也会让游客对满族习俗产生朦胧的印象,甚至误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