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土地的誓言》(人教版)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学目标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导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方法预习----研讨------分层巩固训练导学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端木蕻良,族,原名曹汉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怪诞()默契()污秽()镐头()蚱蜢()3、解释词语:炽痛:嗥鸣:谰语:亘古:污秽: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九一八”事件?(二)、学生诵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1、划出喜欢的句子,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2)、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4)、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为什么不用“飘荡”或“回响”过“我的欢笑”之类语句,而用“埋葬”呢?)(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富激情地朗读。
学生活动备注小结这堂课我学到了我懂得了板书作业三、分层巩固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huì泛làn怪dàn斑lán lán语gèn古háo鸣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我走到哪里,我睡得很沉,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7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7 土地的誓言【明确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难点)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原名,(籍贯)人。
现代作家。
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被称为。
2、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泛滥.()镐.头()召.唤()白桦.()默契.()亘.古()田垄.()污秽.()怪诞.()蚱蜢..()()4、解释下列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5、整体感知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词语内涵、修辞表达以及思想内容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试举例谈谈。
【当堂反馈】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拓展提升】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3、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新课导入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离开那片曾生养过他们、给过他们幸福与快乐的黑土地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炽.痛(chì) 嗥.鸣(háo) 怪诞.(dàn) 亘.古(gèn)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默契.(qì)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 呻吟.(yín)山涧.(jiàn)斑斓.(lán)丰饶.(ráo)耻辱.(rǔ)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3.作者链接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聚焦】“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一句的含义有哪些?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
作者这一种联想是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难点突破】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走进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
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背景追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拓展链接】关于土地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死无葬身之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面朝黄土背朝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强龙不压地头蛇;【自主学习案】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痛(chì)嗥.鸣(háo)斑斓..(bān lán)污秽.(huì)怪诞.(dàn)亘.古(gèn)田垄.(lǒng)2.辨析下列字形谛:(dì)谛听梁:(liáng)栋梁三尺蹄:(tí)马蹄粱:(liáng)高梁踊:(yǒng)踊跃诞:(dàn)怪诞涌:(yǒng)涌现涎:(xián)垂涎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炽痛:热烈而深切。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呼告手法的情感表达作用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3个多月,我国东北全境便已沦陷。
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用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
文体简介------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
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土地的誓言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积累字词。
2、《土地的誓言》作者_______,原名。
文章题目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深入研讨】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
2、朗读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向我们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3、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四、【语言品析】
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的含义?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五、【阅读积累】
文中有很多描写非常优美,把你喜欢的语句试着背下来,作为今后写作的素材。
六、【我的疑问】
把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记下来。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听读课文,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增强我们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走进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
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
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
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
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的最大灾难。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学习过程:预习检测给加粗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二、朗读课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这是一片______的土地(独立思考)2.作者抒发什么情感,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合作探究)三、拓展延伸“九一八”事迹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书面表达)四、达标检测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加线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文学常识填空2、《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 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4、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合作探究】5、有情朗诵,整体感知6、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难答疑】7、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8、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反馈拓展】9、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2、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预习自测】1、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合作探究】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
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人教版
7、土地的誓言导学案课题土地的誓言课型新授导学内容: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导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学习程序与内容学习调控一、导入: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
同时介绍背景,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介绍作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炽()痛嗥()鸣谰()语怪诞()亘()古辗()着辘辘()污秽()镐()头默契()三、整体感知1、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回答问题: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明确: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1、文中写了具有怎样景色的土地(默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明确:“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东北哪些特有的景色和物产?明确: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
抓住这些景物能充分体现东北地区的地域特征。
3、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作者回忆起故乡的景色,似乎听到了故乡的呼唤。
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
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
9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1、了解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20世纪30年代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2、写作背景:背景资料: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
以此为借口,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
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当感情达到最高峰时,把想象中的人事物,都当做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唤、倾诉。
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其表达作用是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排比:就是把意思相连,句法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排比的表达作用是前置作业:一、收集有关“九一八“事件的资料。
二、深情朗读,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温馨提示:可以从词语、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思考三、运用本文学到的抒情方法,写一段话来赞美自己的家乡。
(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呼告等手法)四、收集爱国思乡的诗歌。
《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6篇)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
(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
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感知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资料链接】端木蕻良,(191292——199610)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家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
【自主学习】听读文,扫通阅读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亘古()怪诞()默契()田垄()污秽()镐头()谰语()泛滥()辗着()丰饶()2、释词炽痛:嗥鸣:亘古:怪诞:斑斓:谰语:污秽:默契:3再读文,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列举了哪些东北景色、物产?为什么要列举这些?2品味语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读一读,并联系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将任务分配到小组,否则无法完成)(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4)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6)、“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交流展示】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给词语释义的情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重点研读“对东北特产”的描写。)出示复述要求:①抓住重点字词,情节完整。②语言流畅,声情并茂。
出示评价要求:①是否抓住重点字词,情节是否完整。②语言表达是否生动形象,有感情。
提出思考问题:本文中哪个情节最感人,为什么?
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任选其一,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评价时注意结合文章主旨;注意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
时习
1、阅读拓展:端木《大地的海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景: 故土呼唤 乡愁难忘
情: (热血喷涌) (誓要解放)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作者情感。
指导学生认识细节描写并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其作用。
形象分析: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点拨: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3.组内探究体现作者热爱家乡的地方。
4.根据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
对子复述练习。
组间交流:
边看图片边复述课文。
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朗读第一自然段。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备习中的质疑,小组内交流后提出来,供研习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学生可能从各个角度发言,显示出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教师要灵活处理。
研习
精读研讨,理解课文主旨。
我们看到了一群的家乡。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形象。感受形象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主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课题9《土地的誓言》课型自读课课时1课时5、除了对故土的强烈思念之外,本文还表达了哪些情感?二、研读与赏析1、思考、回答两个问题:①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表情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②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三、课堂小结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四、达标检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痛()嗥鸣()田垄()亘古()谰语()斑lán()怪dàn ()污huì()默qì()泛làn()二.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形容词。
(不必拘泥于原文,只要搭配得当即可。
)()的高粱()的鹿群()的山雕()的原野学习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2、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预习导学1、了解并记住背景及作者简介: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写于十周年,作者,原名,有长篇小说代表作《》《》等课题的意思是。
2、请标注出下列加横线字的正确的读音:端木蕻良()炽痛()泛滥()嗥鸣()斑斓()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3、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空白处。
(1)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______________(A、奔涌 B、喷射 C、喷涌)着血液一样。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是一部描写中国青年在斗争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成长的经典小说。
本文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学习,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为同学们提供导学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说的重点内容。
一、故事简介小说以1927年的南昌起义为背景,讲述了青年农民黄天霸因为家境贫困、对黑暴势力的不满和对母亲的情感,走上了斗争的道路。
在探险队队长的带领下,黄天霸忍受了无数的磨难和折磨,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二、初步了解1. 分组讨论:你们在小学时都学习过关于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吗?大家知道这场起义有哪些具体内容吗?2. 形成小组笔记,将大家的了解情况进行梳理,并分享给小组的其他成员。
三、阅读指导1. 本书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因此需要大家注意时间线的变化以及不同情况下人物的变化。
2. 本书讲述了黄天霸的成长经历,因此需要注意黄天霸内心世界的变化。
3. 需要大家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小说中的性格转变。
有哪些人物经历了剧烈的性格变化?这些变化有何意义?四、深入探究1. 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来表达这一主题的?2. 本书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3. 在本书中,“誓言”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你认为“誓言”对于革命事业、个人成长等方面有何作用?4. 小说中有一些普通人为了梦想而付出了很多,比如探险队队员们。
他们的付出对于本书的主题有何启示?五、总结思考1. 该小说中有哪些人物形象最让你印象深刻?他们的性格转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黄天霸的成長过程对于大家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3.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于个人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上就是本文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小说《土地的誓言》的导学案分享。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该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有助于在学习中掌握该小说的要点《土地的誓言》是一部描写土地改革和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奋斗和牺牲精神的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预习导学*自主学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________,________ 作家。
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要提问:【课内导读*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
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训练反馈.巩固提高】五、达标检测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
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5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反思:在沙漠中心【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国作家_______。
其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辐()射筛()糠打嗝()乙醚()犁铧()虫豸()躯壳()真谛()噎住()jié()毛lí()明口干舌zào()遮bì()3、阅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要提问:【合作探究】1、在沙漠中心,“我”遭受到哪些痛苦和煎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面对这些痛苦,作者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书中找出来并写在下面(提示:从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几个方面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9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4、“我喜欢的不是危险。
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既然作者不喜欢危险,喜欢生命,为什么却选择这样一种时刻有生命危险的职业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当堂训练】1、根据词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1)用智慧和勇气进行争斗。
()(2)佛教指世间一切生灵;后指众多的普通的百姓。
()(3)自以为是自己是正确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4)死在值得死的地方。
指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2、选词填空。
(1)干渴产生的_______(反应、反映)多奇怪啊!(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_______(躲闪、躲避、躲藏)它的来犯。
(3)我感觉平静,一种_______(失去、丧失、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
3、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___________问题,______________问题,___________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4、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
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反思:孙权劝学【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有自己的感悟。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知识链接】1、出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zuǎn)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赵顼xū,宋朝第六位皇帝.)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人物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建邺、建业、建康均为今天的南京)。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卒,代领其军。
暗袭荆州,擒杀关羽,因此名扬三国。
【自主预习】1. 根据提示朗读课文: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有责怪的意思,反问语气)C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叹语气)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有些自豪)2.在文中找成语:比喻人学识尚浅。
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目相待()3.解释:但.()当涉猎..()即更刮.见.()往事耳卿今者才略..()蒙乃.()始就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要提问:【合作探究】1.翻译全文,特别注意下列句子: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卿言多务,孰若孤?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课本剧边排边演,你敢吗?3、就你对课文的了解,完成下面的板书。
一说必要:孙权劝学二说自己:先:吕蒙 学后:一说:鲁肃 学 一做:4、选老师:孙权、吕蒙、鲁肃三人你会选谁作老师,向他学些什么?【当堂训练】1.解释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过: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2、用原句填空《孙权劝学》劝的原因是 ;学习方法是 ;劝的语言是 ;劝的成果是 。
【拓展延伸】1、《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分别是用吕蒙这个 面例子,和 这个 面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 很重要。
2、练笔:以《仲永遇到吕蒙》为题写一段话。
反 思:安塞腰鼓【知识链接】1、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走进作者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
【课时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自主学习】1、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给加线字注音。
瞳仁()亢奋()羁绊()山崖()冗杂()烧灼()磅礴()淋漓()戛然()闭塞()束缚()2、解词:大彻大悟:;惊心动魄:;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3、填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地搏击着,()地搏击着。
它()着你,()着你,()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我的问题。
【课内导学﹒合作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要求: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2、文章按“鼓响前————”可分成3大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训练反馈﹒巩固提高】下面几个句子,是对排比修辞方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排比是结构上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构成,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B、排比是侧重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C、运用排比可以是句子两两相对,句式整齐,可以由两个句子构成,也可由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D、运用排比的目的是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使被描写对象形象、生动2.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