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合集下载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检验科)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检验科)

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第1页共7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序危害实验活动所传播病原微生是否可以预病原菌名称程度需生物安全致病性稳定性暴露后的潜在后果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号途径物的宿主防和治疗分类实验室级别1大肠埃希菌第三二致病菌呼吸、对理化因素人腹泻 , 肠外化脓性炎可以预防和预防 : 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血液、抵抗力不强症 , 败血症 , 脑膜炎。

治疗类, 头孢类等抗生素。

泌尿2沙门菌属第三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生存人伤寒可以预防和预防 : 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能力较强治疗类 , 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3甲、乙、丙型副第三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预防 : 疫苗。

治疗:喹诺酮伤寒沙门菌类存在较长时治疗类 , 氯霉素,磺胺类,头孢间类等抗生素。

4鼠伤寒沙门菌第三二致病菌肠道、环境中稳定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喹诺酮类 , 氯霉素,类粪口存在较长时治疗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间(须做药敏)。

5亚利桑那沙门菌第三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人和动物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 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类存在较长时治疗素(须做药敏)间6志贺菌属第三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可存人细菌性痢疾可以预防和预防 : 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在 10-20 天治疗类, 头孢类等抗生素。

7迟钝爱德华菌第三二条件致泌尿、冷血动物体人和动物呼吸道,泌尿道,伤可以预防和治疗 : 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类病菌生殖内稳定存在口感染,脑膜炎,败治疗测(须做药敏)血症8变形菌属第三二条件致泌尿、环境中稳定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可以预防和治疗 : 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类病菌伤口、存在口感染,脑膜炎,败治疗测(须做药敏)血液血症。

9其他肠杆菌第三二条件致泌尿、环境中稳定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可以预防和治疗 : 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类病菌伤口、存在口感染,脑膜炎,败治疗测(须做药敏)血液血症。

10多杀巴斯特菌第三二条件致伤口动物口腔稳人和动物动物咬伤造成的局可以预防和治疗 : 先锋霉素, , 红霉素类病菌定存在部感染,慢性肺病,治疗类, 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全身系统性疾病。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01
病毒:如流感病毒、艾滋病毒等
02
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等
03
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
04
其他:如朊病毒、类病毒等
05
危害程度分级
轻度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轻微影响
中度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重度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风险评估步骤
风险评估指标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报告撰写
风险控制
评估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效果
及时调整风险控制措施
评估结果
风险等级
低风险:病原微生物危害较小,可采取一般防护措施
中风险:病原微生物危害中等,需采取加强防护措施
02
高风险:病原微生物危害较大,需采取严格防护措施
01
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02
加强实验人员培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03
定期进行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04
感谢您耐心观看
极高风险:病原微生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特殊防护措施
04
应对措施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人员安全
定期进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及时采取措施
加强实验室消毒和废弃物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
提高实验人员防护意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
5.
4.
3.
2.
1.
改进建议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3
2
1
4
5
评估方法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 评估目的本评估报告旨在评估实验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 评估范围本评估报告涵盖实验室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危害,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病毒、真菌等。

3. 评估内容3.1 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列出实验室内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对其潜在的危害进行评估。

3.2 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评估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并分析其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3.3 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评估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包括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等因素,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

3.4 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防护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内的通风设施、个人防护装备、消毒措施等,以降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

3.5 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的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事故的报告和处置流程、人员的撤离和隔离措施、事故后的清理和消毒措施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病原微生物事故。

4.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内容,得出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的评估结果,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

5. 结论根据评估结果,总结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的主要特点和风险,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并强调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6. 参考文献列出本评估报告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备注:本评估报告仅供参考,具体的评估内容和措施应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山丹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蜡样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假结核棒状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志贺氏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阴沟肠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检验科)精选全文完整版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检验科)精选全文完整版
14
铜绿假单胞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插管
广泛分布,抵抗力强

局部化脓性炎症,心内膜炎,一岁以下小儿流行性严重腹泻。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庆大酶素,多粘菌素。
15
其他非发酵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插管
广泛分布,抵抗力强

局部化脓性炎症,心内膜炎,一岁以下小儿流行性严重腹泻。
可以预防和治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序号
病原菌名称
危害程度分类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致病性
传播
途径
稳定性
病原微生物的宿主
暴露后的潜在后果
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大肠埃希菌
第三类

致病菌
呼吸、血液、泌尿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腹泻,肠外化脓性炎症,败血症,脑膜炎。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保肝并抗病毒治疗。
52
丙型肝炎病毒
第三类

致病
血液
对热敏感,有机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丙肝
可以预防和但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预防:疫苗。治疗:保肝并抗病毒治疗。
53
丁型肝炎病毒
第三类

致病
血液
可被有效消毒剂很快灭活

丁肝
可以预防和但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预防:疫苗.治疗:保肝并抗病毒治疗。
54
戊型肝炎病毒
19
葡萄球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血液、粪口、伤口、泌尿

病原微生物传播风险评估报告

病原微生物传播风险评估报告

病原微生物传播风险评估报告1. 摘要本报告旨在评估病原微生物传播的相关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防控措施。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分析,结合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数据,我们对其传播风险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2. 引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风险程度,对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进行评估,以帮助保护公共卫生安全,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3. 评估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包括文献回顾、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等。

根据相关定量指标和流行病学数据,我们对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感染力和致病性进行了综合评估。

4. 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在本报告中,我们对几种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特性进行了重点分析。

这些病原微生物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我们详细考察了它们的传播途径、存活能力、感染对象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的信息。

5.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是其传播风险的重要因素。

本报告列举了不同病原微生物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直接接触、食物水源、虫媒传播等。

我们分析了各个传播途径的可能性和相应的控制策略。

6. 传播风险评估结果针对每种病原微生物,我们进行了综合评估,并给出了相应的传播风险等级。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明确了不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7. 防控措施为了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本报告给出了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建议。

包括加强传染病监测与预警、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护能力、改善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并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8. 结论本报告通过对病原微生物传播风险的评估,明确了各种传播途径和感染力的特点。

同时,给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建议,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我们希望该报告能够为公共卫生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以上是病原微生物传播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 年3 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 ,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 - 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2.1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口感染,脑膜炎,败
血症。
可以预防和
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
测(须做药敏)
9
其他肠杆菌
第三


条件致
病菌
泌尿、
伤口、
血液
环境中稳定
存在

呼吸道,泌尿道,伤
口感染,脑膜炎,败
血症。
可以预防和
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
测(须做药敏)


病原菌名称
危害
程度
分类
实验活动所
需生物安全
实验室级别
致病性
传播
途径
防和治疗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伤口
病组织
肤病.
28
麻风分枝杆菌
第三


致病菌
呼吸
体外难存活

麻风病
可以预防和
治疗

细菌性痢疾
可以预防和
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喹诺酮类,
头孢类等抗生素。
7
迟钝爱德华菌
第三


条件致
病菌
泌尿、
生殖
冷血动物体
内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呼吸道,泌尿道,伤
口感染,脑膜炎,败
血症
可以预防和
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
测(须做药敏)
8
变形菌属
第三


条件致
病菌
泌尿、
伤口、
血液
环境中稳定
存在

呼吸道,泌尿道,伤


条件致
病菌
医院感
染、插

广泛分布,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模板1、生物风险评估依据1、生物风险评估依据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2、生物风险评估要素1)病原微生物特征;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3)实验活动人员;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3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3.2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评估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2)实验活动的类型包括:标本或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医疗废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等。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检验科)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检验科)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先锋霉素,,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11
霍乱弧菌
第二类

条件致病菌
粪口
环境中可存在3周

可从无症状到致死性腹泻。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2
类志贺气单胞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伤口、呼吸
环境中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腹泻,伤口感染,败血症,呼吸道及眼部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致病菌
肠道、粪口
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

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须做药敏)。
5
亚利桑那沙门菌
第三类

致病菌
粪口
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
人和动物
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须做药敏)
6
志贺菌属
第三类

致病菌
粪口
环境中可存在10-20天
39
假丝酵母菌属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血液、接触、肠道
环境广泛中稳定存在

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各种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
40
镰刀菌属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呼吸
土壤和植物上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角膜炎 ,甲癣,伤口感染,鼻窦炎,足菌肿病,内眼炎,腹膜炎,心内膜炎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
可以预防和但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治疗:抗病毒治疗。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一、引言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的引言部分应简要介绍评估的目的和背景,说明评估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基本背景信息,如实验室的位置、规模和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等。

二、评估对象评估对象部分应对实验室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进行详细描述,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来源、传播途径、病原性和毒力,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等。

三、评估方法评估方法部分应详细描述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和过程,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的步骤。

评估方法应基于科学原理和国际标准,并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四、危害评估危害评估部分应对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包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进行分析和预测。

评估应考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感染途径、毒力、暴露水平和易感人群等因素。

五、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部分应基于危害评估的结果,对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评估应考虑实验室的安全措施、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等因素,以确定实验室的风险等级和风险控制措施。

六、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部分应提出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管理建议,以减少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和风险。

措施和建议应基于科学原理和最佳实践,并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七、结论结论部分应总结评估的结果和建议,强调实验室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和风险,并提出改进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八、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部分应列出评估过程中所使用的参考文献和数据源,以便读者查阅和验证评估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九、附录附录部分可以包括评估过程中所使用的表格、图表、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评估的过程和结果。

以上是一份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的模板,根据任务要求,我提供了详细的内容描述,并控制在1500字左右。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3.1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3.1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可以预防和但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治疗:抗病毒治疗。
48
柯萨齐病毒
第三类

可致病
粪口
对热敏感,低温可长期存在
人和动物
手足口病,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肌痛,结膜炎,与扩张性心肌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有病因学联系。
可以预防和但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预防:切断传播途径,疫苗。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22
肠球菌属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泌尿
环境广泛中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泌尿道感染,腹腔和盆腔感染,伤口感染,菌血症,心内膜炎,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
23
马红球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泌尿、伤口、血液
环境中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各种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13
假单胞菌属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插管
广泛分布,抵抗力强

局部化脓性炎症,心内膜炎,一岁以下小儿流行性严重腹泻。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庆大霉素,多粘菌素。
14
铜绿假单胞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医院感染、插管
广泛分布,抵抗力强

局部化脓性炎症,心内膜炎,一岁以下小儿流行性严重腹泻。
49
登革病毒
第三类

可致病
蚊虫叮咬
宿主体内可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等
可以预防和但无有效抗病毒药物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模版)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模版)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模版)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表单位名称: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实验活动简述:本评估表用于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风险。

下面的内容将涉及实验级别、病原微生物特征、预防和治疗措施、实验室感染报道、设施设备因素等方面。

实验级别:请在相应的方框中打勾。

病原微生物特征:请填写病原微生物名称、危害程度分类、对人感染剂量、传播途径、环境中的稳定性、消毒、灭菌方法等信息。

预防和治疗措施:请填写是否为人畜共患病原体、治疗药物、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传播、媒介、接触、母婴传播、性传播、稳定性等信息。

实验室感染报道:请填写是否有实验室感染报道。

实验活动的评估:请填写实验活动标准、操作程序、应急预案、样品类型、感染因子的浓度、一次操作最大样品量、感染性物质易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气溶胶防范措施、溢洒风险、锐器使用、涉及遗传修饰生物体、动物感染实验、废物处理程序等信息。

设施设备因素评估:请填写危险化学品、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压力蒸汽灭菌器、离心机、实验室符合标准要求、年检周期、灭菌效果验证、手防护装备、躯体防护装备、乳胶手套、特殊手套等信息。

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佩戴各种个体防护装备,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这些装备包括医用白大衣、手术服、连体服和隔离衣等。

同时,医用防护口罩、半脸式面罩和全脸式面罩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护装备。

呼吸防护是个体防护装备中的重要一环。

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装备是一种常见的防护装备。

但是,在使用前需要进行适合性检验,以确保其能够有效防护。

眼面部防护装备也是必须的。

这些装备包括眼镜、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等。

此外,足部防护装备也不能忽视。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在使用压缩气体或液氮时,需要额外的正压防护装备。

在使用这些装备前,需要先进行合格性检验。

此外,在医疗工作中,一些设备的合格性也需要检验。

例如,摇床、培养箱等设备以及废物、废水处理设备都需要进行检验。

防护区的密闭性、压力、温度与气流控制也需要检验。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检验科)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检验科)
第三类

致病菌
呼吸道
环境中较稳定

感染(伤口,呼吸道,泌尿道,伤口,败血症,腹膜炎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
35
放线杆菌属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呼吸、泌尿道、伤口
可在正常人体呼吸和泌尿道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牙周感染和系统性感染(心内膜炎,脑内脓肿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呼吸、血液
正常人体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结膜炎,鼻窦炎,中耳炎,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须做药敏)
31
阴道加德纳菌
第三类

致病菌
接触(性)
正常人直肠,孕期妇女阴道稳定存在

细菌性阴道炎
可以预防和治疗
甲硝唑(局部感染),氨苄青霉素(全身感染)
治疗:青霉素类,头孢类,甲硝唑,亚胺培南。
38
厌氧消化链球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伤口
厌氧条件下稳定

各种头颈部感染,妇科感染,腹腔感染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
其他厌氧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伤口
厌氧条件下稳定

各种头颈部感染,妇科感染,腹腔感染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硝基咪唑类,部分头孢类,碳青霉烯类。

细菌性痢疾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7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在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之前,为了保障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必须进行一项风险评估。

本报告旨在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实验目的和方法本实验旨在研究某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致病机制。

实验方法包括培养病原微生物、观察其生长情况以及进行感染性实验等。

二、风险评估1.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可能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实验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可能会通过实验人员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感染。

2. 实验操作风险:实验人员在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时,可能会发生操作不当、事故或意外,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泄漏、扩散或传播。

3. 实验设备风险:实验设备可能存在故障或操作不当的风险,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泄漏或扩散。

4. 实验环境风险:实验室环境条件的不合理或不稳定,如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可能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

三、风险控制措施1. 实验室管理措施:(1)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使用规范、实验人员操作规程、实验室卫生消毒措施等。

(2)配备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2. 个人防护措施:(1)实验人员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实验服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

(2)实验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人员,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3. 实验操作措施:(1)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和泄漏。

(2)在进行感染性实验时,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4. 实验设备措施:(1)确保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修,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的病原微生物泄漏。

(2)定期进行实验设备的维护和消毒,保证实验设备的清洁和安全。

5. 实验环境措施:(1)保持实验室环境的稳定和适宜条件,如温度、湿度、通风等,以保证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受到控制。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报告第二版文件编号:XXX-XXX-PG生效日期:XXXX年XX月XX日XXX医院XXX科目录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1. 细菌的传播与致病鲍曼不动杆菌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是人类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的正常菌群,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也科成为重症科室的定植菌,可引起各种感染和医院感染。

是不动杆菌菌种感染率最高的,可引起腹膜炎、脑膜炎、骨髓炎和关节炎菌血症和肺炎等。

鲍曼不动杆菌已经发现看多重耐药菌株,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在中国台湾地区大25%,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地区大20%左右,所以每个分离菌株都应进行药敏试验。

2.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本菌为革兰阴性球状或球杆菌,约~μm×~μm,单个或成对排列有时成丝状或呈短链状,无芽胞及鞭毛,无动力,有荚膜。

严格好氧,在20~30℃生长,大部分菌株最适生长温度33~45℃。

在所有普通综合培养基上均能生长。

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

3.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来自与临床的各种标本如血液、尿液、脓汁、下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脑脊液等。

涂片镜检:细菌培养阳性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接收临床标本后痰、灌洗液、支气管刷检物及脑脊液接种于血平板、中国蓝、巧克力平板上,其他体液及分泌物标本接种于血平板上.生化鉴定:氧化酶阴性。

4. 细菌的防治鉴定出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进行治疗在实验室以及病房中注意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触鲍曼菌株5. 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操作要求:5.1.1 实验时,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5.1.2 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

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5.1.3 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溅出。

5.1.4 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使用过的一次性针、注射器、玻片、加样枪头等放入加有一定浓度的84消毒液锐器盒中浸泡消毒。

5.1.5 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夹子或镊子,放入加有一定浓度的84消毒液锐器盒中浸泡消毒。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探究其细菌学特性。

同时,通过对潜在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保护环境。

二、实验所用病原微生物本次实验所用的病原微生物为大肠杆菌,其为常见的肠道细菌,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感染病菌。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培养基2.仪器设备:安全柜、显微镜、平板计数器、离心机等。

3.试剂:乙醇、甲醛。

四、实验风险评估1.感染风险分析本次实验所用的病原微生物为大肠杆菌,该细菌常见于肠道中,如果无意中接触或者误食,可能会引起人体感染。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尤其注意洗手卫生和实验场所的消毒,以避免实验操作中的感染风险。

2.毒性分析大肠杆菌一般不会引起人体严重的中毒,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使用的培养基、试剂或仪器设备未经消毒,可能会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从而引起中毒。

因此,在实验操作前,要先对实验设备和试剂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实验操作中的交叉感染。

本次实验操作涉及到培养基和微生物的传播,如果不注意操作规程,可能会污染实验场所,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在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场所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实验操作中的环境污染。

五、安全操作指南1.操作前洗手在操作前,工作人员要彻底洗手,避免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操作中,通过手部传播风险。

2.佩戴防护手套在实验操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佩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细菌或感染源。

3.使用消毒剂在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病原微生物交叉感染。

4.注意环境卫生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实验场所的环境卫生,避免环境污染和实验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5.及时清理和处理废弃物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废弃物和细菌培养物要及时清理和处理,避免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风险。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细菌性痢疾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7
迟钝爱德华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泌尿、生殖
冷血动物体内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
8
变形菌属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泌尿、伤口、血液
环境中稳定存在

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36
星状诺卡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伤口
环境中稳定存在

免疫力低下患者易受感染,表现为肺部及全身播散性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阿米卡星,头孢氨噻,环丙沙星,红霉素,美满霉素。
37
产气荚膜梭菌
第三类

致病菌
伤口、土壤
环境中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临床各种感染,气性坏疽,菌血症,食物中毒,肠坏死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胃肠外糖肽和亚胺培南至少3周,然后口服利副平加大环内脂类或四环素类
24
马隐秘杆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伤口

儿童咽炎,伤口及软组织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青霉素类,红霉素类,四环素类
25
艰难梭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食物中毒、院内感染
环境中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抗生素性腹泻,假膜性结肠炎,败血症等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抗结核药物(但必须做药敏)
28
麻风分枝杆菌
第三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1、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2、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1)病原微生物特征;
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3)实验活动人员;
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3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
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
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3.2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评估
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2)实验活动的类型包括:标本或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医疗废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等。

3)实验活动风险影响因素:
3a.气溶胶产生:离心、旋转、匀浆、接种环等。

b.潜在伤害:注射器等锐器、酒精灯、玻璃器皿等。

c.标本的浓缩:来自临床、现场、培养、浓缩等。

d.毒株和细胞:野毒、减毒、疫苗株、毒素产生等。

e.操作指导书。

4) 病原微生物动物实验风险因素
a.标准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程序。

b.化学消毒剂选择、配置和使用。

c.物理消毒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d.各种实验材料、器具,尤其是锐器处理。

e.动物实验动物及其排泄物处理。

5) 废弃物处理风险影响因素
:a.标准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程序。

b.化学消毒剂选择、配置和使用。

c.物理消毒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d.各种实验材料、器具,尤其是锐器处理。

e.动物实验动物及其排泄物处理。

3.3实验活动人员要求评估
1)健康状况和健康历史、耐药和过敏。

2)人员资质和心里素质。

3)生物安全知识。

4)微生物学专业知识。

5)操作设施设备技能。

6)免疫状况。

7)培训状况。

8)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3.4设施、环境和设备因素要求评估
1)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应等级的设施。

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设备。

3)实验室检测相关设备。

4)应急设施。

5)设施设备管理、维护、校准和检验。

3.5风险评估结论(降低风险的措施):
1)病原微生物风险分类
2)实验活动与相应的设施设备要求
3)个人防护装备要求
4)人员生物安全和专业技术资质要求
5)人员健康和素质要求
6)预防和治疗措施要求
7)菌(毒)种和实验活动等风险管理要求
8)应急预案和措施要求
4、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审核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的适宜性与科学性,并做出评估结论。

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3.1 实验室应建立并维持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识别、风险评估
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

实验室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
3.1.1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时,实验室应进行生物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
应考虑(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
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
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
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b)适用时,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
c)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不限于生物因素),包括所有进
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
d)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
e)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
f)人员相关的风险,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
g)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
h)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
i)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
j)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
k)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
l)确定可接受的风险;
m)适用时,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
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
n)适用时,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
o)适用时,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
p)适用时,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q)适用时,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
r)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3.1.2 应事先对所有拟从事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
水灾、火灾、自然灾害等的风险进行评估。

3.1.3 风险评估应由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限于本机构内部的人员)进行。

3.1.4 应记录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编审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等。

3.1.5 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或对风险评估报告复审,评估的周期应根据实验室活动和
风险特征而确定。

3.1.6 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或欲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室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应事先或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3.1.7 操作超常规量或从事特殊活动时,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其生物安全
防护要求,适用时,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3.1.8 当发生事件、事故等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3.1.9 当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3.1.10 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时宜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如果可行),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降低潜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备。

3.1.11 危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常规
运行,而且适用于对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

3.1.12 除考虑实验室自身活动的风险外,还应考虑外部人员活动、使用外部提供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风险。

3.1.13 实验室应有机制监控其所要求的活动,以确保相关要求及时并有效地得以实施。

3.2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的复杂程度决定于实验室所存在危险的特性,适用时,实验室不一定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3.3 风险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

3.4 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3.5 风险评估报告应得到实验室所在机构生物安全主管部门的批准;对未列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生物因子的风险评估报告,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
部门的批准。

临床紧急用血制度
1、输血科在遇临床急需用血时应及时与区血液中心联系,以示血液中心提前作好发血的准备工作。

2、输血科一定要按医院制定的贮血计划贮备各种血液制品,血液室所贮备的血液一旦用完必须立即到市血液中心取回备用血液,保证全院用血需要和病人的安全。

3、输血室工作人员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4、输血科工作人员在临床紧急用血时必须派专人跟车取血,以便交通堵塞时采取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将血液及时、安全地取回医院,以保证临床抢救病人的需要,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确保全院医疗安全。

紧急发血原则
1在紧急情况下,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临床医生在比较等待血交叉试验完成后时间延误的危险性和输入未交叉试验血液的危害性后,可直接申请未进行血交叉试验或完成部分交叉试验的血液,但必须填写未交叉试验的提血单并阐述临床的紧急情况。

2.如有时间完成病人的ABO&RH血型检测,可给ABO&RH血型相合的血制品。

以前的血型记录不作为发放何种血制品的依据。

3.尽快完成血交叉试验,如在试验的任何一步发现不相合,应迅速通知主管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