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我国语言的影响

合集下载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学文化与文学相互影响,而佛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
(1)使国语的内容扩大。

佛学大辞典里的新名词逐渐加入了中国语言系统。

(2)语法及文体发生了变化。

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叠语不少。

而且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也浓,有一种调和而新鲜的感觉,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而且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想象,譬如等等。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

佛学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过译界宗匠,以极美妙的国语翻译后,即使不信佛理,也会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来使其文章更美妙,甚至想像力也不段增加,诠写方法也不期的革新,其直接影响中国文艺的发展,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的影响,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也是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此外如西游记等,更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削作。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文学也是取佛学之精华而吸收的。

文学对佛学的影响主要是,文学促进了佛学的发展,文人们是创作带有佛学的思想,从而传播了佛学思想,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精品课件
1.音译词
音译词是直接从语音上把外语词汇记录下来 形成的词。汉语由于没有使用拼音文字,所 以音译词也只能是用汉字去对应。举例如下:
【佛】“佛陀”的简写,也写作“勃塔、勃塔耶、 步他、布达、普陀、浮屠、浮图”,是梵文 Buddha的对译,是“智者、觉者、悟者”的意思, 指佛教中最高境界的得道者。
精品课件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 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 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 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 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 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 度众。
精品课件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 劫跛、劫簸、羯腊波。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 一白昼,或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 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 世界。
佛座四禅本清浄,阿谁要你扫金
床!”
精品课件
第三女道:“世尊!世尊!奴家年幼,父母偏怜。 端政无双,聪明少有。帝释梵王,频来问讯,父母 嫌伊门卑,令不交(教)作新妇。我见世尊端正, 又是浄饭王子,三端六艺并全,文武两般双备。是 以抛却父母,故来下界阎浮,不敢与佛为妻,情愿 长擎座具。”
女道:“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容出水宾(滨)。
苦海之中为船筏,阿谁要你作夫妻!”
精品课件
第二女道:“世尊!世尊!金轮王氏,帝子 王孙,把(抛)却王位,独在山中寂寞。我 今来意,更无别心,欲拟伴住山中,扫地焚 香取水。世尊不在之时,我解看家守舍。”
女道:“奴家爱着绮罗裳,不勋(熏)沈麝 自然香。
我舍慈亲来下界,誓将纤手扫金床。”
佛道:“我今念念是无常,何处少有不烧香。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那么佛教对我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

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

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

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2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2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2011级13班学生曾文彬指导老师文航生[摘要]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儒、道的吸摄,既经历过兴盛,也遭受过严重的打击 ,同时佛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传播中国化儒教道教吸摄冲突影响Abstract:Han Buddhism into China. Buddhism in China of the process, focusing on Confucianism, Taoism suction intake, both experienced flourished, also suffered a serious blow, while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had a profound impactKeywords Buddhism Spread In China Confucianism Taoism Suction intake Conflict Affect前言佛教因为不排斥低等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讲道深入简出、对信徒既不要求花费大量的金钱从事祭祀,又不要求从事折磨自己的苦行,因而能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个新教派。

到释迦牟尼去世后的一、二个世纪,佛教不但在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传播于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后又逐渐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它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

自汉武帝时期开辟对西域的交通后,西域各国对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但是佛教传入内地的准确时间,至今说法不一。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张骞出使西域时,自大月氏那儿“始闻浮屠之教”。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2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 2 ) 意译的造词方法。如应用修辞学上的比喻方法来创造汉译佛 教词语。例如以“爱”为本体的意译词有“爱火” , 情爱如火, “爱河” , 情欲为害, 如河水之溺人。
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 3) 合璧词的创造。由音译和意译两部分组成的一个译词称为合璧词。汉 译的佛教词语中, 有不少是一半为音译梵文的汉字, 一半是意译的汉字。例 如音译的“魔”与汉字“王”合璧为“魔王” , 意为鬼怪头领。还有诸如 “禅宗” 、“佛法” “僧人” 等词成批产生, 其能产性是惊人的。这种方 法由于能够标识出一个物体和概念的种类, 易于理解, 因此在对西方语言的
四、佛教作品的汉译在翻译方法上对中国语言的 影响
佛教在翻译方法上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在十九、二十世纪, 西方文化入侵中国, 这是继吸收念和术语。
西方的宗教、科技、政治理念需要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
来表达,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了汉语在与印度 语言打交道的几个世纪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源。
一、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其次,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 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 促进了汉 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再次, 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 节化进程。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首先, 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一方面, 历代佛 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 词。仅刘正琰、高名凯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收集的梵文佛教词语 就有1050 条。这些词中有������ 塔������ 、������ 魔������ 、������ 刹那 ������ 这些我们今天仍常用的词。另一方面, 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 赋予了佛教的意义, 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 如:空������ 、解脱������ 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 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 如������ 昙花一现������ 、������ 天花乱坠������ 、������ 作茧自缚������ 、不可思议������ 、������ 五体投地 ������ 、������ 百尺竿头������ 、������ 点石成金������ 等。此外, 汉语的谚 语中也有一些是来自佛教的, 如������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临时抱佛 脚������ 等, 有不少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中国人的语言增添了许 多色彩。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传入近两千年以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以其基本教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文学艺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集儒、佛、道为一体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一、佛教的传入及其教义1、佛教传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1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东汉以来,佛教被看作黄老道术的一种,曹魏早期佛教受到了限制。

但到了魏国中期,这种禁令便松弛下来。

魏少帝嘉平(249~254)以后,昙柯迦罗、康僧铠、昙谛等僧人又先后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

东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佛教是由南下和北上两路传入的。

东吴佛教的开创,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中意义重大。

佛教从东吴一开始,便与江南学风之间有了微妙的联系,与儒学靠拢的倾向也很明显。

例如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有着对应的关系: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东晋“佛儒合明”、北朝的“洞窟佛光”、南朝四百八十寺,发展到唐代时期,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唐太宗对佛教虽不热心,但他有许多扶植、利用佛教的表现。

如我们今天还津津乐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以及“唐僧取经”。

随后的宋王朝总结了历史上灭佛和崇佛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适当扶持佛教,“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另一方面又注意对佛教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不致脱离政权的束缚。

宋代佛家世俗化加剧,在思想领域体现为“三教合一”思想和对君主权威的信奉;在庙宇管理上体现为“五山十刹”的划分。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创造

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创造

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创造中国历史上深受佛教和印度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在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本文将探讨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创造,以及这些影响带给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佛教的影响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和建筑中,佛教带来了壁画、雕塑和佛寺等建筑形式,这些形式在中国得到了发扬光大,并演化出自己的风格。

例如,石窟艺术中的悬空式和壁龛式都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创作手法。

在文学和语言学方面,佛教对汉语语境和语言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经典的翻译、传播和学习促进了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发展和改进。

《新唐书》称:“京师艺官,注行藏经一万五千卷。

”佛教在哲学上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的是“无我”,是全人类都有共鸣的思想和智慧的体现。

它强调思惟和权衡好坏、善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和探索人生价值。

佛教传入中国的这些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二、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是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它的美学、建筑和哲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印度古代艺术中的唐卡画和佛像雕塑等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这些艺术形式被中国人吸收、借鉴和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

另外,在印度哲学中宗教、哲学和文化紧密相连。

这种紧密的联系体现在中国文化中的法律制度、道德标准和思想体系中。

例如,在儒家文化中,强调的正义、秩序、礼仪、忠诚等都有着印度哲学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和印度文化元素佛教和印度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们在文化、艺术、哲学、教育等领域经久不衰。

例如,佛教的影响在中国的春节民俗中得到了展示:如灯笼、花灯、年画和烟火等都是以佛教传统为基础的。

而印度文化的影响则表现为风水、易经和中医等其他元素。

除了以上形式的影响外,佛教和印度文化的思想影响也在中国深入影响着教育。

例子如有些高中使用佛教典籍进行中国古代文化探究的课程,以及大学对印度文学、哲学等进行研究的课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起源于西元前6世纪的印度。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它迅速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并对中国社会、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

当时,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导致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增加,传统儒家思想和道教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汉明帝时期,当时一位名叫安世高的西域僧人,带着佛经和佛教教义来到洛阳,传播佛法。

此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展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尤其是在东晋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有许多印度和中亚的僧侣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教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渗透到中国各个阶层和地区。

佛教寺庙相继兴起,成为人们学习修行和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的联系。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僧团。

这些佛寺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宗教中心,也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学习佛教教义和修行。

佛教具有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佛教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还提倡勤奋修行和精神提升,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佛教的传入,许多印度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引入中国,如佛教造像、佛教音乐和佛教绘画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九章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第九章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 劫跛、劫簸、羯腊波。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 一白昼,或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 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 世界。
【三昧】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 “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 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三、佛教传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为使佛教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汉语必须充 实自己的词汇系统。前面我们已经充分说明。 在这个充实的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其实不止 于词汇系统,汉语的语法系统也受到了影响。
为适应广泛传播佛教而产生的新词语,绝大部分都 是双音节的复合形式。这些双音节复合词又由于佛 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高频率的使用。这种应用在客 观上大大推动了汉语词语由单音节为主向双音节为 主的发展。我们知道,双音节词为主,复合词为主, 这是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语法结构上的一个重要 区别。双音节化带动的不仅是词汇内部的发展,而 且影响到句法关系的政变。现代汉语中“大于、小 于、等于、用于、勇于、敢于、善于、长于、乐于” 等格式已经非常发达。这种双音节化对汉语语法发 展的影响,可以说怎样强调也不过分。
四、佛教传播与汉语音韵学
关于 反切:
“反切”是中国在输入拉丁字母之前最具有影响 力的汉语拼音工具,反切方法也是在佛教文化背 景下诞生的。
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直音法),随着魏晋南
[一尘不染]佛教中把“色香味声触法”叫做 “六尘”,认为六尘污染了人的“六根”, 即“眼耳舌鼻身意”,人就很难修行,必须 做到真性清净不为所染。后世以“一尘不染” 形容清正廉洁,品德高尚。
[井中捞月]“井中捞月”出自佛经《僧祗律》中一个 比喻故事:“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 奈,国名伽尸。于空间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 到乙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 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 当共出之,末令世间长夜冥。共作议言:月何能出? 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 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 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这个故事的 本义是告诫信众,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对佛教 的错误理解,那些错误的理解如同猴子相信了再井 中可以打捞月亮一样,结果是害人害已。后来衍生 成“水中捞月”,比喻做一些徒劳无益的事情。

佛教语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语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早在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佛教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理想境界。

而这其中带有的人文关怀正与儒家的人本观念相契合,其中的“涅”的理想境界也带有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的影子。

可以看出,佛教起初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终于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中一只不可或缺的脉络。

因此佛教语言的整个中华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许多文人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大诗人王维,就有“诗佛”的称号,他的诗中不乏佛家学派里禅宗的思想,如著名的《过香积寺》中就有“安禅制毒龙”一句,“毒龙”指妄心,“安禅”指一种修行手段,此二词都是佛家术语,用在此诗中却显得一气呵成,可以说诗为佛教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佛学也为美学开拓了巨大的疆域。

苏轼也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他自号“东坡居士”,“居士”二字,本是佛门用语。

苏轼自青年时期就开始习佛,被贬黄州之后,更大量阅读佛家典籍,希望从中求得心灵的平静,也寻求一种更加平和的人生态度。

在贬谪这段时间内,他结识了名僧佛印。

佛印的思想对苏轼也有一定的影响,佛教语言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经里说“不离诸法而得涅槃”。

又因为诸法无边,顾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此推知涅槃之道在于表现一种轮回。

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

“一切众生,有无始际,由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当只轮回,爱为根本。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

皆因爱生,命因欲丧,众生爱命,还依欲本。

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而辨圆觉;彼园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譬如动目,能摇浈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云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

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是因为云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运行到地球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也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一样。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商人和僧侣的来往,逐渐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开来。

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立在西北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等。

2. 官方推广: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得到皇室的支持和推广。

曹操、曹丕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4. 地方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传播到南方和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佛教以禅宗为主,强调内心的冥想和修行;西南地区的佛教则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等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2. 社会影响: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僧侣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了帮助和救助。

佛教的教义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3. 宗教融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儒教等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李芳萍(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12)【作者简介】李芳萍(1960-),女,辽宁沈阳人,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文化研究。

佛教的发源地是古印度,在两汉时期才被引入中国,至此便一直延续下来,在中国的宗教文明以及社会文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两汉时期,佛教刚传入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没有引起统治阶级的足够重视,直到东汉末年,社会的变革使得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局面受到了威胁和破坏,各类思想和文化形式开展逐渐的展露头角,佛教才得以发展起来。

统治阶级也对这种形象丰富和系统严密的意识形态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发现佛教所传达的关于前世、现世、来世的理论和人生观,能够作为思想统治的有力工具,因此,佛教文化在统治阶级的宣传和推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此,佛教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的发展后,佛教文化已经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的结合起来,并在融合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对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下文中笔者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最早期是通过东汉译佛典的形式进行的,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汉到北宋(公元25年—1127年)所翻译出来的佛典总共有一千四百多部,总字数可达六千一百万之多。

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词汇量是非常巨大的,而由于印度语言和汉语之间的构成形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了许多汉语借词的出现。

这类借词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汉语中对该类事物或者表达形式的缺失,而这些借词随着佛教典籍的传播,从最开始的佛教用词逐渐的融入了汉语的大环境当中,其中一部分甚至成为了通用语。

这类借词根据翻译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音译、意译、半音半意译,下文中笔者将具体阐述:(一)音译。

所谓音译,简单的说就是声译,即通过语言的发音来进行简单的翻译,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也是在没有对应的词汇时翻译对象的首选。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

论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影响胡聪(江西农业大学人文院文学091 20093397)摘要: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期间,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对汉语言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汉语的词汇,语法、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引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社会生活。

毋庸置疑,佛教文化的输入是导致汉语词汇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充实了汉语词汇这个大家族,丰富了汉语词汇构造的方式,而且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

可见,佛教在汉语词汇、语法、甚至修辞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直到今日,人们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汉语中的佛教词汇。

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一)音译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汇的声音表达形式。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便产生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或是全译后的简称。

例如: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kasa^va。

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

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

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

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梵语bodhi,巴利语同。

意译觉、智、知、道。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

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

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

一般认为它于两汉时期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佛教中的“空”的思想与中国本土道儒的“道”“天”思想非常接近。

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只会,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至于宋明理学,在“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佛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哲学开端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然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

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本人以及谭嗣同等。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来“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

二佛教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佛教为史学增加了新的记录和研究对象,丰富了史书的题材,同时史学材料也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

佛教语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语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语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东汉末年,佛教经典随着鸠摩罗什等佛法弘传者传人中国,翻译经典遂成为表达佛法思想的首要工作。

由于中国与印度在文化、风俗等之间的差异性颇大,想要找到适当的对译词实非易事,译经师们本着对佛法义理的掌握及自己在文学上的素养,在字字句句中仔细推敲下,更冀望以最贴切的文字词汇来阐扬佛法真正的意蕴。

因此,在佛典翻译的阶段中,不但使佛教的法身慧命得以绵延,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词汇,甚至影响到中国文学、艺术、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恶不赦,七手八脚,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等。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产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全唐诗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唐宋以来文人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2、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王维、韦应物。

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白居易、苏轼等。

3、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4、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如唐代诗僧寒山、宋朝重显、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2、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达起来,出现了象吴道子著名的宗教画家。

3、佛教音乐作为音乐娱乐形式,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受到广泛推广。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我们先举三个成语的例子: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的四种痛苦。

《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的真性。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

”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的关键。

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的来源了,例如:方便:梵语pā yā的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

语自《法华经·方便品》。

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论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唐朝玄奘苦心取经,再到近代鸿一法师宣扬佛教,佛教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演绎了一段段历史,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而它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深远而巨大的。

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化。

我不是专业研究佛学的人,我只能用我自己的话,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它对于“我”、“心”、“性”、“气”等关于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认识过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方面的思辨,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机械唯物主义的同时,对唯心主义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作了评价。

他指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佛教中关于“空有”、“生灭”“轮回”等都是辩证法中的宝贵遗产。

在中外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中,佛学成为我国该时期哲学主要思想潮流之一。

佛教思想被儒家和道家吸收后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教合一”的局面,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兴盛。

二、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

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佛教传入与文化融合

佛教传入与文化融合

佛教传入与文化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前期,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

此后,随着佛教经典和文化的传播,其影响逐渐扩散到了全国各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佛教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度的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佛教传入中国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阐述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并由中国汲取和发展的宗教文化系统,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当时汉武帝派遣使节赴西域,结缘佛教。

随着两千多年的传播与发展,佛教适应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民俗,形成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也被称作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最初的形式是目犍连所创立的部洛迦,后朝代的佛教逐渐发展成了不同的教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贡献,影响全球。

中国佛教不仅汲取了印度佛教的基本理论和经典,还通过交流和创新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深度的互动与融合。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寺庙和僧侣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传播佛教知识,还创作了大量佛教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启示佛教文化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语言、文学、艺术、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语言方面,佛教多使用梵文和巴利文,这些语言随着佛教的传入有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词汇。

在文学方面,佛教文化推动了许多散文和诗歌的创作,如李白的《禅思》,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开始更加关注情感与精神世界,努力探求自我意识,反省人生意义。

佛教影响了道德观念,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和道德修养。

在艺术领域,岩石刻画、佛像、佛教建筑等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采用了佛教的审美标准和表现手法,形成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启示是深刻和持续的。

首先,佛教教义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世俗人性和佛性相辅相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我国语言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近2000年,吸引无数教徒,创立众多的佛教组织,并兴建数万个寺庙。

佛教在历史上影响十分广泛,并深深渗透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大约是在公元前六世纪。

佛教在古印度流行了1800多年,并在东方文明史上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东方佛教文化圈”。

这个东方佛教文化圈所包括的地理范围有: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朝鲜、日本,甚至还可扩大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蒙古,以及苏联的亚洲地区。

佛教初传入中国,相传是在东汉明帝的时候。

但是,不少史学家认为,早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佛教便已传入中国。

根据是《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说大月氏直接派僧侣来中国首都向博士弟子口授佛教《浮屠经》。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大致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经中亚细亚传入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一条是海路,通过南海路线而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是从西晋时代开始流传开来的。

据《释氏稽古略》卷一载,西晋时,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修建佛寺180所,有僧尼3700余人,初步形成佛教传播的中心地区。

东晋十六国时期,尽管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南北对峙,而佛教却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
提倡下,下层群众的热情向往中,蓬勃发展起来。

史载,南朝梁代最兴盛时,佛寺多达2846所;而僧尼之多,达82700多入。

当时的梁武帝三次到同泰寺拾身,不务朝政,要出家当和尚。

群臣苦于国无君主,便先后捐出四万万钱的巨款,把他从寺里赎回来。

皇帝成了虔诚的佛教徒,百姓岂有不受影响呢?于是社会上信佛的风气炽盛。

隋唐时代,既是佛教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同时又是佛教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时期。

隋文帝结束南北对立局面,统一中国之后,大力扶持佛教的发展。

霎时间,新增加的僧人多达50多万人。

唐高祖即位后,依然大力提倡信佛。

唐代中叶,佛教在唐代统治者的支持下发展达到极盛。

寺院比唐初增加一倍以上。

当时,“富户强丁多削发”为僧人。

寺院大量侵占民田,扩充庄园,形成巨大的寺院经济。

唐睿宗时,辛替否曾指出当时佛寺占有社会财产的严重状况:“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旧唐书〃辛替否传》)这便形成尖锐的社会矛盾。

至唐武宗时,开始不断出现灭佛事件。

从会昌二年到五年,总共拆毁寺庙约4600所,僧尼还俗达26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

这是对佛教发展的一次空前沉重的打击。

从此,佛教由极盛而进入衰微,结束鼎盛阶段。

隋唐佛教文化的兴盛,突出地表现在佛经翻译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隋唐以前,安世高(安息人)、鸠摩罗什(龟兹人)、佛驮跋陀罗(尼泊尔人)都是很有名的佛经翻译家。

其中,鸠摩罗什是成就最大的翻译巨匠。

他所译的佛经共35部294卷。

译文优美,成绩辉煌。

鸠摩罗什还建立500多人参与的译场制度,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

唐代,著名的僧人玄奘以深厚
的学养和顽强的毅力,大量译传佛经,译著多达75部,1335卷,取得卓著的成就。

笔者据有关材料统计,隋唐所译的佛典,共有431部,2421卷。

凡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都被翻译出来。

学者们指出,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隋唐的译经都大大超过前代。

隋唐以后,佛教在衰落中延续。

宋、明、清各代的统治者,大都采取保护与限制相结合的方针,使佛教在延续中发展,但已失去昔日的强劲势头。

佛教的宗教思想是很庞大芜杂的,它的宗教观富有哲学色彩和伦理色彩,并具有缜密的逻辑理论。

佛教以其宗教思想为核心,形成自己的宗教文化圈,建立一套严格的戒律制度和仪轨制度,作为僧人修持的行为规范。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相渗透和相组合,从而产生具有中国政治文化色彩的“汉地佛教文化圈”。

佛教的伦理思想以人生为苦,因而提出一套去恶从善,“解脱”、“出世”的伦理道德准则,然而,这与儒家的家族观念,孝亲观念是相悖的。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这与儒家的名分思想也是相抵触的。

可以说,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以及民族心理的挑战。

然而,佛教在伦理观中提倡一套心性修养,“诸恶勿作”、“自觉觉人”、“自利利他”的主张,并不与儒家的伦理观相颉颃,而是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在这方面,佛教与儒家是可调和的。

总之,佛教与儒家的伦理观既有尖锐矛盾、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补充、互相吸收调和的一面。

在历史上,汉译佛教经典中,不乏有人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删去佛经中不合儒家伦理观的某些部分,而有意识地增加儒家的思想内容。

总之,佛教在中国影响深远,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交参互函,并形成有中国色彩的“汉地佛教文化”。

这种汉地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发展变化产生广泛的影响。

它大大丰富汉语的词汇,并形成佛教文化圈。

它还影响汉语的一些表述结构,对汉语音韵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开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