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合集下载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精品课件
1.音译词
音译词是直接从语音上把外语词汇记录下来 形成的词。汉语由于没有使用拼音文字,所 以音译词也只能是用汉字去对应。举例如下:
【佛】“佛陀”的简写,也写作“勃塔、勃塔耶、 步他、布达、普陀、浮屠、浮图”,是梵文 Buddha的对译,是“智者、觉者、悟者”的意思, 指佛教中最高境界的得道者。
精品课件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 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 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 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 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 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 度众。
精品课件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 劫跛、劫簸、羯腊波。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 一白昼,或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 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 世界。
佛座四禅本清浄,阿谁要你扫金
床!”
精品课件
第三女道:“世尊!世尊!奴家年幼,父母偏怜。 端政无双,聪明少有。帝释梵王,频来问讯,父母 嫌伊门卑,令不交(教)作新妇。我见世尊端正, 又是浄饭王子,三端六艺并全,文武两般双备。是 以抛却父母,故来下界阎浮,不敢与佛为妻,情愿 长擎座具。”
女道:“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容出水宾(滨)。
苦海之中为船筏,阿谁要你作夫妻!”
精品课件
第二女道:“世尊!世尊!金轮王氏,帝子 王孙,把(抛)却王位,独在山中寂寞。我 今来意,更无别心,欲拟伴住山中,扫地焚 香取水。世尊不在之时,我解看家守舍。”
女道:“奴家爱着绮罗裳,不勋(熏)沈麝 自然香。
我舍慈亲来下界,誓将纤手扫金床。”
佛道:“我今念念是无常,何处少有不烧香。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 过去” 、 “ 现在” 、 “ 将来” 、 “ 知识” 等等 。 以上就是佛 教在传播 的过程 中, 一些汉语 中不具备 的 词语 的翻译 方式 , 无论是音译 、 意译还是半音 半意译 , 其产
生 的词语都 对汉 语的发展起着非常大 的影 响 , 虽然有些词 语在语 言发 展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沿用 ,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 词语 随着语 言的发展而融人 了新的汉语词汇体系。
儒 家文化的大一统局面受到 了威胁和破坏 ,各类思想和文
首选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 中, 一些梵语词t [ 被借用时 , 因没
有对 应的汉语词汇 , 因此就 被进 行 了声译 , 根据声译 的方 法不同 , 还可 以细分为全 译和单音译。常 见的这类词汇有 , 佛: 梵文为 B u d d h a , 最初根据音译被译为“ 浮屠 ” , 南北朝 时 对其汉字形式进行 _ 『 改写成为“ 佛 图” , 而在传播 的过程中 也破 泽作“ 佛陀 ” 、 “ 佛驮 ” 等, 直到后来取单 音译 的方式 被
译、 意译 、 半音半意译 , 下文中笔者将具体阐述 : ( 一) 音译 。所谓音译 , 简单 的说就是声译 , 即通过语 言 的发音来进 行简单 的翻译 , 语 音是语言 的物 质外壳 , 是语
言的表达形式之一 , 也是在没有对应的词汇时 翻译对象 的
引起统治阶级 的足够重视 , 直到东汉末年 , 社会 的变革使得
2 o l 3 年 1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r n a l
J a n .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8 6 No . 1
总第 1 8 6期 第 1 期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Ⅱ 向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

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浅析发表时间:2017-04-26T10:46:25.77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12月作者:张晓玲[导读] 西汉末期佛教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隋唐迅猛发展,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汉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绵延至今的语言,在其发展史上,佛教尤以梵文佛典语言,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词汇的角度,从两方面简单介绍了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一是对汉语词汇的丰富,二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改变。

从词汇实例及佛教文化内涵入手,加深我们对文化交融、汉语本身认识。

关键词:佛教用语;汉语词汇;影响一佛教用语对汉语词汇的丰富西汉末期佛教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国,经魏晋隋唐迅猛发展,终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

而语言作为一种最敏感而显著的文化因子,也随之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产生着变化,正如梁启超先生尝言:“盖我国自汉以后,学者唯古是崇。

不敢有所创作,虽值一新观念发生,亦必嵌以古字,而此新观念遂淹没于囫囵变质之中,一切学术,俱带灰色,职此之由。

佛学即昌,新语杂陈;学者对于梵义,不肯囫囵放过;搜寻语源,力求真是。

其势不得不出于大胆地创造。

创造之途既开,则亦为分析的进化。

此国语内容所以日趋于扩大也。

”[1]1.1 佛教专用语佛教传入后,为宣扬教义,大批的佛典翻译产生了大量的佛教词语,它们并不是全民的通用语,大多出现在专门典籍或佛教文献中,以阐述佛教教义、禅语及其思想内涵的专有名词或词根的形式出现,多属于新造词。

1.1.1 词根在翻译佛典中,由于有不少内容很难在汉字字库中找到相应的词,于是人们就创造了新的字来与之契合,这样大大的丰富了汉字的字库。

如:塔:梵文Stupa汉文中本无此字,魏晋时专门造出,始见于《道行般若经》音译为佛图、浮图,意译为图冢、灵庙。

是藏佛身和经卷之地,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我们先举三个成语的例子: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的四种痛苦。

《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的真性。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

”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的关键。

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的来源了,例如:方便:梵语pā yā的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

语自《法华经·方便品》。

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第九章 佛教文化对汉语和汉语言学的影响

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 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 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 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 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
劫跛、劫簸、羯腊波。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 一白昼,或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 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 世界。 【三昧】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 “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 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破魔变文》节选
第一女道:“世尊!世尊!人生在世,能得几时?

不作荣华,虚生过日。奴家美貌,实是无双。不合 自夸,人间少有。故来相事,誓尽千年。不弃卑微, 永共佛为琴瑟。” 女道:“劝君莫证大菩提,何必将心苦执迷? 我舍慈亲来下界,情愿将身作夫妻。” 佛云:“我今愿证大菩提,说法将心化群迷。 苦海之中为船筏,阿谁要你作夫妻!”
2.复合构词
音译词不足以翻译佛经,因为它难以理解,利用汉
语原有语素和复合构词的方式创造新词,才可以真 正满足翻译的需要。
[方便]在佛教中指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而采用适合的
引人入佛的方法。 《维摩经· 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 说。” 《坛经· 般若品》:“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后人再引申,成为今天表示“便利、便捷”的“方便”。
二、佛教传播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必然遇到语言的
困难,词汇问题首当其冲。许多宗教概念都要通过 语言表达,而汉语中是不可能事前备有充足的词汇 与佛教概念配合的。这就要求汉语必须创造出许多 新的词语来适应佛教的传播。这些新词在初期只在 翻译佛教概念时才用,但随着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 日渐提高,这些词汇也逐步从专业词汇发展成普通 词汇。例如“觉悟、境界、智慧、供养”等今天看 来非常普通的词最初都是为了翻译佛经而创造的专 业词汇。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了两千多年了。

在中国,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在朝代不断更替,外来文化不断传进,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冲突,融合,分裂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仍然深深的扎根于中国,佛教仍然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是中国的主要宗教,同时也是中国拥有最多信徒和传播最广的宗教,这充分说明了佛教的包容性和佛教在中国的本土性。

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甚至,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主要是通过佛寺的兴建来传播的,古代就有诗人写道,南国三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教在中国兴建了大量的佛寺。

而且,佛教还兴建了大量的石窟建筑,今天还大量存在,成为了宝贵的旅游资源。

同时,佛教信众还兴建了大量的和佛教偶像有关的庙宇,像观音,如来之类的佛教偶像庙宇,在中国,到处都是。

佛教传播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房屋建筑的形式,像佛塔,今天还影响着中国人的建筑形式,今天的上海金茂大厦,台北的101大厦都模仿了佛教的佛塔建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注重家国,伦理的关系,而佛教关注的是众生,是众生平等。

当然中国的文化和佛教的文化没有优劣的对立关系,而且因为佛教的包容性,迎合了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人的传统的思想,所以佛教在中国可以很好的传播和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继而改变中国人的某些思想观念。

因此,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补充,对中国人的某些思维方式有一些补充式的改变。

佛教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肯定有它的自己的文化,像佛教的经卷,佛教的雕塑,佛教的绘画,佛教的建筑等等。

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佛教徒怀着虔诚的求知之心,到印度求佛经。

但是,大多数的经卷是印度的文字,要翻译,因此就出现的很多新的佛教语言和词句,这些语言和词句通过佛教的传播,融入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中。

而且佛教的绘画也影响了中国绘画技法,像关于佛像的绘画,特别是敦煌的飞天绘画,结以中国的嫦娥,为广大人们熟知。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李芳萍(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12)【作者简介】李芳萍(1960-),女,辽宁沈阳人,青海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文化研究。

佛教的发源地是古印度,在两汉时期才被引入中国,至此便一直延续下来,在中国的宗教文明以及社会文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两汉时期,佛教刚传入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没有引起统治阶级的足够重视,直到东汉末年,社会的变革使得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局面受到了威胁和破坏,各类思想和文化形式开展逐渐的展露头角,佛教才得以发展起来。

统治阶级也对这种形象丰富和系统严密的意识形态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发现佛教所传达的关于前世、现世、来世的理论和人生观,能够作为思想统治的有力工具,因此,佛教文化在统治阶级的宣传和推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此,佛教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的发展后,佛教文化已经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的结合起来,并在融合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对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下文中笔者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最早期是通过东汉译佛典的形式进行的,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汉到北宋(公元25年—1127年)所翻译出来的佛典总共有一千四百多部,总字数可达六千一百万之多。

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词汇量是非常巨大的,而由于印度语言和汉语之间的构成形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了许多汉语借词的出现。

这类借词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汉语中对该类事物或者表达形式的缺失,而这些借词随着佛教典籍的传播,从最开始的佛教用词逐渐的融入了汉语的大环境当中,其中一部分甚至成为了通用语。

这类借词根据翻译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音译、意译、半音半意译,下文中笔者将具体阐述:(一)音译。

所谓音译,简单的说就是声译,即通过语言的发音来进行简单的翻译,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也是在没有对应的词汇时翻译对象的首选。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作者:王海英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自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事业的兴盛,佛教的借词和译词对汉语词汇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佛教借词进入到了汉语之中,同时佛教译词也大量增加,汉语的复音化进程加快。

本文试以《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词语(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为例,简单地论述与佛教有关的一些用语,汉语词汇对佛教词语的译借情况,佛教词语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以及佛教用语和全民汉语词汇的融合情况等。

关键词:佛教文化;汉语;构词法;全民汉语词汇一、引言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了近两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汉地佛教文化”。

佛教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南北朝开始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代,之后在衰落中延续。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如般若和禅宗思想、佛教寺塔、佛经故事题材绘画等,同时,长期、大量的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量的佛教译借词进入到了汉语词汇之中,影响了汉语的构词法,促使汉语很快走上复音化道路。

二、佛教词语在汉语中的体现语言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佛教产自于古印度,佛经是用梵文写成的,而梵文与汉语是属于两种语言体系的文字,“中国佛教文化要依赖汉语来表述自己的教义、传播自己的宗教主张,同时还要依赖汉语来表述佛教特有的各种文化观念。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满足交际的需求,需要用汉语来表达与佛教有关的教义、制度以及事物名称等,因此,逐渐就形成了用汉语表述的佛教语言。

汉语表达式的佛教文化语言主要表现在佛教教义、人际称呼、礼仪、寺院、佛像等方面。

(一)佛教教义词汇这些词语主要反映有关佛教的一些宗教信念、思想理论等,各自有其特定的内涵。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25

白话小说
中国的文言文小说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的小说能回归民间变成民间都能接受的“俗文体”,是 在佛教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这种“俗文体”小说的特 点就是把“雅文”改变成民间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因而被称 之为“白话小说”,其文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传奇小说、 俗讲、话本、章回小说等阶段。如唐代的《古镜记》,就是 “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白话小说能 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被世人接受,并广泛的得到传播,与 佛教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28
完毕
29
22

鼓子词及宫调
唐以后最受到变文影响的,除说话人的讲史及小说以外, 要算流行于宋金元三代的“鼓子词”与“宫调”了。鼓子 词是小型的变文,仅见于宋,是当时士大夫受到变文影响 的典雅作品,也是一种叙事讲唱文,也是散文和韵文相间 组织而成的。惟其篇幅不长,仅供宴会一宵之娱乐,以管 弦伴歌唱。宋赵德麟“侯鲭录”载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 恋花词”是鼓子词。开首就说“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复 听芜词”。每一段歌开始,必先之以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是知鼓子词的讲唱者,至少须以三人组成:一人讲说;一 人歌唱,讲唱者或兼操弦索或吹笛;其他一人则专吹笛或 操弦。每节先引传奇(即“会真记”)一段,复唱蝶恋花 词。如变文先引经,后说唱一样。
7
④ 日常用语中也有充斥着“佛言佛语”。比如:因 果报应,清规戒律、一生一世、万劫不复、面壁 思过、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等等。有些在被广泛 传播后直接成为成语,一直被沿用至今。
8
2.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诗歌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佛教文 化自传入中国后,与中国诗歌相结合,使中国诗歌 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说, 佛教文化对诗歌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佛教文化的 介入,丰富了中国的诗歌作品的内容,也使得诗歌 创作的形式大大增加。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

论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影响胡聪(江西农业大学人文院文学091 20093397)摘要: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期间,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对汉语言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汉语的词汇,语法、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引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社会生活。

毋庸置疑,佛教文化的输入是导致汉语词汇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充实了汉语词汇这个大家族,丰富了汉语词汇构造的方式,而且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

可见,佛教在汉语词汇、语法、甚至修辞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直到今日,人们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汉语中的佛教词汇。

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一)音译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汇的声音表达形式。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便产生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或是全译后的简称。

例如: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kasa^va。

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

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

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

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梵语bodhi,巴利语同。

意译觉、智、知、道。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

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

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

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 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展的,便 是印度思想的输入 ,因为晋、宋、齐、 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的佛经很 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说杂出,所以当 时合中印两国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 发达起来。
2.佛经中大量的奇幻故事的描写,对小说 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所写的善财童子 五十三参对之后的《西游记》中九九八 十一难和《封神榜》中三十六路诸侯伐 西岐的先行影响。
• 诗人与佛教文化。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学士都 研习佛教,很多文学大家的是个的创作中透露 着浓浓的佛教情节和“出世”、“入世”思想。 白居易。《赠草堂宗密上人》诗云:“口藏宣 传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感悟妄缘题 如上人壁》:“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彼 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6.佛教文化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带来了新 的意境、新的文体。
4.佛教的传入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词汇量, 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
• 比如:佛教、佛曰、佛界、佛祖、佛塔、 佛门弟子、佛法无边等等。
• 菩提”、“般若”、“刹那”、“尘埃”
5.佛教与诗歌相互影响丰富了中国诗歌作 品的内容。
• 僧人与诗歌创作。就诗歌体裁来说,佛教在宣 传教义的时候,出现了跟中国古体诗相近的一 种新的体裁,叫做“偈”。“菩提本无树,明 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① “境界说” “境界”一词来源于佛教之中,如“了知境 界,如幻如梦”,之后唐代诗人王维提出 “物镜、心境、情境说”,范仲淹在《岳阳 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易己悲”, 把人的快乐和痛苦直接与环境联系起来。
“顿悟说”
• 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即有 “速疾解脱顿悟涅盘”之语。

佛经翻译对于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doc

佛经翻译对于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doc

佛经翻译对于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影响中国历代学者的汉语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语义研究阶段,语音研究阶段,全面发展阶段等中国的语言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因为国家统一已久,所以学术空气较浓。

当时的研究工作主要在语义方面,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有阅读古书的能力。

1南北朝(420-589)以后,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这不是偶然的。

当时诗律学逐渐发达,为了研究韵律和节奏,需要明确地分析语音的构造,发现声调的特性。

由于佛经的翻译,中国语文学者认识了印度的语音学。

远在第二世纪(东汉),中国人已经能够把每一个音节分为两部分,就是现代所谓声母和韵母。

相传沈约(414-513)写了一部四声谱,当时诗人们已经注意到汉语里有四声,并且把这种认识用在诗律的实践上。

字典之外有韵书,其实韵书也是字典之一种,不过它是按音编排的字典罢了。

陆法言的切韵(601)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元明两代),中国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在北方话的活语言方面。

4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

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

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因此,古代一切用汉语写下来的文字记载,对汉语史来说,都有作为资料的价值。

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接近口语的作品。

就先秦来说,诗经的国风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记载;论语也可能是孔门弟子所记录下来的当时的口语。

当然,其他还有许多接近口语的作品,例如易经的彖辞和象辞就有许多俗谚在内。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

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

人生也是如此。

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

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

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

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

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

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

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息灭」。

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

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应当承认,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价值判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人生确有欢乐的一面,但也有痛苦的一面,佛教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是符合现实的。

佛教强调人生是痛苦,这是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表达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基本忧虑,这也是人的一种觉醒、自觉,对于人们清醒认识人生是有一定意义的。

佛教语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语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语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东汉末年,佛教经典随着鸠摩罗什等佛法弘传者传人中国,翻译经典遂成为表达佛法思想的首要工作。

由于中国与印度在文化、风俗等之间的差异性颇大,想要找到适当的对译词实非易事,译经师们本着对佛法义理的掌握及自己在文学上的素养,在字字句句中仔细推敲下,更冀望以最贴切的文字词汇来阐扬佛法真正的意蕴。

因此,在佛典翻译的阶段中,不但使佛教的法身慧命得以绵延,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词汇,甚至影响到中国文学、艺术、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恶不赦,七手八脚,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等。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5篇)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5篇)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5篇)第一篇: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尤为明显。

本文词义的角度,探究佛教对词根、常用语、熟语等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语言、建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①。

佛教作为一个完全异质的语言、文化系统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时至今日,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只不过许多人对这些词汇来源已不甚了解。

一、佛教对汉语基本词及词根的影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有不少多音节的音译佛教词在音节上简化,可作单词用,如“魔”、“塔”、“僧”、“禅”、“佛”、“刹”等,又可作为根词,构成大批新词。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

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②。

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

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其中21个节译成单音节词者,如“禅”组成的词语就有87个,“僧”组成的词语(以上专有名词均除外)有85个。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我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我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我国语言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近2000年,吸引无数教徒,创立众多的佛教组织,并兴建数万个寺庙。

佛教在历史上影响十分广泛,并深深渗透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大约是在公元前六世纪。

佛教在古印度流行了1800多年,并在东方文明史上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东方佛教文化圈”。

这个东方佛教文化圈所包括的地理范围有: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朝鲜、日本,甚至还可扩大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蒙古,以及苏联的亚洲地区。

佛教初传入中国,相传是在东汉明帝的时候。

但是,不少史学家认为,早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佛教便已传入中国。

根据是《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说大月氏直接派僧侣来中国首都向博士弟子口授佛教《浮屠经》。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大致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经中亚细亚传入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一条是海路,通过南海路线而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是从西晋时代开始流传开来的。

据《释氏稽古略》卷一载,西晋时,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修建佛寺180所,有僧尼3700余人,初步形成佛教传播的中心地区。

东晋十六国时期,尽管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南北对峙,而佛教却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提倡下,下层群众的热情向往中,蓬勃发展起来。

史载,南朝梁代最兴盛时,佛寺多达2846所;而僧尼之多,达82700多入。

当时的梁武帝三次到同泰寺拾身,不务朝政,要出家当和尚。

群臣苦于国无君主,便先后捐出四万万钱的巨款,把他从寺里赎回来。

皇帝成了虔诚的佛教徒,百姓岂有不受影响呢?于是社会上信佛的风气炽盛。

隋唐时代,既是佛教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同时又是佛教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时期。

隋文帝结束南北对立局面,统一中国之后,大力扶持佛教的发展。

霎时间,新增加的僧人多达50多万人。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佛教对汉语的影响

佛教词语是来自古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通过汉语佛佛教典籍的传译,佛教词语作为外来语向汉语第一次大规模地输入,它们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随着佛教典籍的大量翻译和广泛影响,以及佛教长久的深入人心的传播,佛教中的许多有新意、优美的语汇被吸引收到汉语的语汇之中,佛教词语也因此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汇,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广泛地译介佛典,产生了大量的新词。

增加的新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一些中国固有的词语,被移用来表达佛教的概念,由于已经有了全新的意义,应看作是新词,如心、空、真、观、定等。

这些都是表现佛教教义的专有的名词;二是为翻译新传入的概念而创造的词,如四谛、五蕴、真如、法界、缘起等,创造这些词语多考虑到汉语构词结构并利用汉语原来构成词语的词素,反映的是外来概念,但并不给人留下“外来”的感觉,能很快融入汉语;三是根据佛教观念而重新创造的词语,如判教、狂禅、照用、万劫难复、回光返照、头头是道、本来面目等。

创造这些词语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往往是在许多异名中经筛选才固定下来。

因为其中的许多词语具有准确鲜明的表现力,渐渐融入一般用语当中,成为汉语的常用词,如实际、唯心、正宗、思议、忏悔、因缘、真谛、法门、世界、觉悟、刹那、正当、本峰、烦恼、出现、出息、方便、相对、绝对、知识、大千世界、本来无事等。

其对汉语词汇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了汉语双音词与多音词的创造。

中国上古语言以单音词为主,逐渐向复合词发展是语言的进化。

翻译佛典大量使用双音词和多音词,对词汇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例如赞助、希望、意识、烦恼、机会、结集、道场、火宅、假名、戏论、种子、习气等,这些词语本身以及在构词上的特点对此后汉语词汇发展影响很大。

二、佛教典籍中大量使用音译词,并总结了音译的原则。

作出完整总结是唐代玄奘的“五不翻”,即五种情况下要使用音译,一是“秘密故”,如经中的陀罗尼即经咒;二是“生善经”,如“般若”可译为智慧,但为表达尊敬,故译“般若”;三是“此所无故”,即中土原来没有的事物或概念,如阎浮树、迦陵频伽等;四是“顺古故”,如“菩提”可译为“觉”,但已经约定俗成,也就相延不改;五是“含多义故”,如“薄伽梵”有六义。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我们先举三个成语的例子: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的四种痛苦。

《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

”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的真性。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

”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的关键。

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的来源了,例如:方便:梵语pā yā的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

语自《法华经·方便品》。

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源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从匈奴、西域来源地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从梵语系来源地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词源地词.其中,来自佛教地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地一次.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地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日常用语来自佛教语汇,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地:“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地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我们先举三个成语地例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生老病死:佛教认为这是人生必经历地四种痛苦.《法华经科注》:“生老病死,四苦也.”相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于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和送葬地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王位继承,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不分彼此.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地群众打成一片”.这成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苦乐逆顺,打成一片.”意思是苦也罢,乐也罢,逆境也罢,顺境也罢,都能看成一回事,道行就高了,是启迪人了悟自己地真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心领神会:出于禅语,原作“心融神会”,见《续灯录》卷九:“入室扣请,心融神会.”不要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心融神会,这是禅宗参悟地关键.后这成语演变为“心领神会”,就是指不必明说,心中已完全明白,彻底领会.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还有一些词汇,也源于佛教,但我们日常用时已感觉不到它地来源了,例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方便:梵语āā地意译,指因人施教,导人入佛之权宜方法.语自《法华经·方便品》.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大藏法数》:“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方便”为菩萨十度之一,是大乘佛教地一大特色.以后,被引申为随机应变或与人便利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安详:隋·吉藏义疏:“安详者,示大人之相.欲明大法,故先示大人相.又安详者,动寂无碍也.故论云:显如来定力自在,无人惊动,故称安详.”后,人们以安详表示稳重,从容不迫,言行自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譬喻,是佛教施教地重要方式,据说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佛陀因人、因时、因地而采用不同地譬喻方法,有顺喻(随顺俗理),逆喻(逆于俗世之理),现喻(用眼前之事譬喻),非喻(以假设非现实之事譬喻),先喻(现设譬喻,后用道理应之),后喻(先讲道理,后用譬喻显之),先后喻(先后所说均为譬喻),遍喻(从头至尾均用譬喻).这些,大大丰富了中国地语言表达方式.中国上古就有譬喻造词,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大促进了譬喻造词地发展.例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心田:佛教认为,心是善恶之苗生长地源头,故称心田.
心地:佛教认为,心如滋生万物地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众生成佛就要在心地上下功夫.火坑:譬喻五欲(贪财、贪色、贪食、贪名、贪睡地欲望)之可畏.五欲能燃烧人地身心,犹如火坑.
智力:由智慧而生地力量.一说佛特有十种智慧力;二说菩萨十种力量(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愿力等)之一.
还有,佛教以莲花譬喻清净、吉祥.据说释迦牟尼降生时,有莲花相伴.《大乘密严经》:“如莲出淤泥,见之生爱敬.如是佛菩萨,出于生死泥,成佛体清净,诸天所欣仰.”宋代周敦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爱莲说》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受佛教思想地影响而生成.当时有“周茂叔(周敦颐地字)、穷禅客”一说,据说是指他与佛教参禅地僧人辩论,把后者说地没话说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佛教故事,也丰富了中国地日常对话用语.如:借花献佛,常被人们日常应用.它是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上地关于善慧仙人用从青衣人处受赠地七茎莲花献佛地故事.祸国殃民,人们常用它来骂“四人帮”.这是依据《旧杂譬喻经》上地关于祸母(一个像猪非猪地东西)造成人民动乱、无法安居乐业,它被烧又造成全国火灾地故事提炼出来地成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佛教传入中国还带来用反切给汉字注音地方法.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中国上古给汉字标音,一般是使用假借字.如:借“风”为“凤”;借“羽”为“昱”等.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是用“读若”等方法标音,如:“瑂,石之似玉者,从玉,眉声,读若眉”(《说文解字·玉部》).上述注音方法有很大地缺陷.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语音学研究,发挥了巨大地促进作用.古印度地梵文是拼音文字.翻译佛经者受之启发,就把汉语地语音分为声母和韵母.据说,反切是由三国时代魏国地孙炎在总结东汉中叶以来民间创造地基础上发明地,即取反切上字地声母、反切下字地韵母和声调,拼合成为被反切字地读音.例如:“昌真”切“瞋”,即取“昌(ā)”地声母“”和”“真(ē)”地韵母和声调“ē”拼合成“瞋”地读音“ē”.反切法给中国古代人们读书识字带来很大方便.(当然,它还不够科学.中国近代以来,就采用音素字母为汉字注音了.当代,我们用地就是《汉语拼音方案》.)掌握了字音地分析方法,中国古代学者就将汉字按音韵系统分类,编纂成各种韵书,其中,最有影响力地有隋代地《切韵》、宋代地《广韵》、元代地《中原音韵》等.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些韵书,对古代诗、词、曲地创作有很大帮助,也为後人研究古代不同时期地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地资料.
上面说地,是佛教对中国汉语言文字地影响,佛教对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地影响就更大.藏文,就是公元世纪在翻译大藏经时,依据梵文而创立地.到了元代,八思巴用梵藏文字创制了八思巴蒙古文字.傣族过去地老傣文,也是由佛教文献地传入而产生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