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免疫接种率算法方案

合集下载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精品PPT资料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精品PPT资料
8
历史回顾(3)
• 2002年,第三次修改常规免疫报表 • 增加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信息
• 2021年,第四次修改常规免疫报表 • 将原表“3-1-2”、“3-1-3”、“3-1-4”取消
,合并为一张报表,增加第二类疫苗报表 。
• 9
接种率报告
接种率报告是指各级接种单位和报告单位,按 照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连续地、系统地将接种 情况按统一的报表格式,逐级汇总和上报的过程。 属于被动监测方式,是计划免疫的基础工作,是进 行监测(监督)和评价的依据。
• 基础免疫第2或第3针(次)的应种人数:是指上次接种时己 完成该疫苗第l或第2针(次)免疫的儿童数,加上次接种时 该疫苗该针(次)应种儿童中未完成接种者。
14
实种人数
指本次接种某疫苗某针(次)应种人数中的实际 接种人数。
15
接种率计算
本次接种某疫苗某针(次)实种人数
接种率= 本次接种某疫苗某针(次)应种人数
• 应种人数应于每次接种前3—5天进行查漏摸底,在查阅 接种卡(册)的基础上,按不同针次统计每种疫苗各针( 次)应种人数;
• 实种人数、接种率应于每次接种结束后3天内,根据对 实际接种人数,按各种疫苗不同针次分别统计实种人数 ,计算接种率;同时统计累计应种人数、累计实种人数 和累计接种率。
20
统计与报告的要求
为规划和实施消灭或消除计划免疫针对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15时
定为“不可信”
OPV1+OPV2+OPV3
在接种单位•的辖区为范围规内,划常住和户口实和外施来人消口中灭的适或龄儿消童。除计划免疫针对疾病提供科学
依据
3
接种率监测
高接种率
低接种率
未报告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方案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方案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方案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监测工作是体现计划免疫接种质量的真实评价。

为了解掌握我乡免疫接种情况,及时发现免疫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制定具体报告监测方案。

一、监测调查对象及内容
全乡辖区内所有常规免疫接种单位均为免疫接种率报告及监测单位,全乡接种报告单位为19个,监测接种率依据各接种点接种报表数据和入户调查0—7岁儿童接种基础或加强免疫真实情况,监测调查内容为新生儿出生建卡建证情况,首针乙肝卡介苗及时接种情况,“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及单苗基础,加强应种实种情况核对。

二、调查方式及监测方法
依据各接种点接种情况、报表统计各苗接种率,得出全乡单苗接种率和四苗全程接种率,或以乡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将全乡由里向外顺时针方向编排序号,然后以抓阄形式决定被检单位,乡防疫组人员下村,由村防疫医生陪同,入组到户,认真详细对每个被查儿童接种情况信息记录在案。

三、接种率报告监测结果评估
每次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监测资料报表认真填写,实事求是,逻辑合理,将每次各村运转报表估算接种率及监测报告质量
进行评价。

R值评价,R值在0.95—1.05之间为可信,0.90—0.95或1.05—1.15为可疑,小于0.90或大于1.15时不可信,D值评价当D≤
0.05时可信,0.05—0.15时可疑,D>0.15时为不可信。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
通过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评估,清楚掌握全乡及各村接种点的真实免疫情况,针对接种率偏低或差距较大的单位,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改正。

马市坪乡卫生院
2008年1月。

指标43计划免疫接种率(5分) - 医学全在线-国家医学考试网

指标43计划免疫接种率(5分) - 医学全在线-国家医学考试网


月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表
(各级通用)
填表日期:_____月_____日 填表人:_________ 接种剂次数 序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疫苗名称 肺炎 7 价疫苗 出血热疫苗 钩体疫苗 炭疽疫苗 狂犬病疫苗 抗狂犬病血清 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伤寒疫苗 痢疾疫苗 布氏菌疫苗 鼠疫疫苗 霍乱疫苗 森林脑炎疫苗 登革热疫苗 气管炎疫苗 接种剂次数
• 《广东省免疫规划工作考核评估方案 》(粤卫办〔2007〕
36号)
快速评估法特点:
1、能快速、真实地了解当地儿童的预防接 种情况,尤其是近期的接种情况。 2、主要用于对当地近期开展接种情况的评 价、强化免疫评价、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 评价以及上级对下级单位的突击检查等。
三、接种率评价
• 报告接种率评价 • 调查接种率评价
29 28
12 12
41 40
14 13
55 53
15 14
70 67
14 14
84 81
13 13
97 94
Total immunized DTP3
疫苗使用量比较法(1)
估算疫苗使用量:根据每次冷链运转 报告接种的人次数及疫苗的损耗系数,估 算出预期疫苗使用量,再与疫苗实际使用 量进行比较。 预期疫苗使用量 = 每人次接种剂量× 接种人次数×损耗系数
低接种率,低脱漏率 免疫服务可及性?
DTP1 coverage DTP3 coverage
Total immunized DTP1
6 4
6 4
4 3
10 7
6 6
16 13
6 6

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方案

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方案篇一:20xx年接种率调查方案20xx年xxx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调查方案一、调查目的1、了解我县适龄儿童(包括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加强免疫和乙肝首针及时接种情况。

2、了解我县适龄儿童接种率、预防接种证卡持有率、免疫监测与管理水平,研究和解决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管理策略与服务模式。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01、调查对象:(1)抽取20xx年7月1日至20xx年6月30日期间出生的儿童,即满一岁的儿童。

(2)卡证持有率调查:抽取20xx年7月1日至20xx 年6月30日出生的儿童。

在被调查行政村中,随机抽取7名儿童,共抽查30个行政村,全县共计调查210名儿童,三、调查内容1、适龄儿童计划免疫八种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合格率。

2、脊灰疫苗及时率和乙肝疫苗的首针及时率。

3、建卡率、建证率。

四、调查项目及说明1、接种日期以接种证为准。

无证者以接种卡为准,卡上如有涂改或逻辑错误视为无效。

对每名儿童的合格接种判断只能选择接种证或接种卡一种方式。

不能一种疫苗以接种证为准,另外一种疫苗以接种卡为准。

2、基础免疫合格接种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记录。

(2)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

(3)接种针(剂)次间隔不缩短(≥28天)。

(4)基础免疫在12月龄内完成。

(5)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

3、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hepb首针接种者判为首针及时。

脊灰疫苗在2~5月龄按规定完成接种判为及时接种。

4、乙脑、流脑根据年龄和集中接种时间判定,全程合格为合格。

.xxx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二○一四年八月十日篇二:20xx年全国接种率调查和免疫规划管理调查方案-20xx070920xx年全国接种率调查和免疫规划管理检查方案《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xx]57号)提出“20xx年全国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的目标。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及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要点介绍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及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要点介绍

预防接种卡、证的建立和管理
建立—“全面、及时、准确、细致”
‫‏‬基层接种人员定期了解本地区新生儿出生情况,加强与各部
门合作和联系;要在儿童出生后尽快建卡建证;准确记录儿 童的出生日期,换算成公历;填写完整、不能漏项
使用—“正确使用、妥善保管”
‫‏‬正确使用,如实记录、详细填写 ‫‏‬定期整卡 ‫‏‬妥善保管、建立制度(建卡、转卡、整卡制度等)
• 2014年12月31日前,乡级单位纳入该系统。
疫苗出入库信息报告时限
• 县、乡级应在上一级疾控机构下发疫苗后1 周内进行确认入库,并于出入库实际操作 完成后1周内进行系统出库。
• 县级出库类型:下发/售出、退回上级、报 废
• 乡级出库类型:下发/售出、退回上级、使 用、报废
年度计划管理
– 年度计划(采购计划):县级、乡级分 别在每年6月和5月底前向上一级疾控机 构报告下一年度计划。
常规免疫报表
档案 内容
存档 方式
上报 时限
国家免疫规划疫 苗常规接种情况报 表
二类疫苗接种情 况统计表
接种率总结
分项目、按 年度存档
报表每月5日 前(系统) 纸质:填写常 规报表时要到村 级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常规免疫监测系统难以掌握基层真实接种情况, 报告接种率高(99.99%)估算接种率成疑问? (人口估算150%,疫苗估算60%)( “分母-分 子问题”完整性差、“笔头接种”现象,无法信 服) 1岁以内疫苗接种率高,其他年龄接种率低 城区交叉接种、流动儿童管理困难 。。。。。。。

50
2
40
3
45
4
55
5
50
6
48
50
45

国家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管理办法

国家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管理办法

苗,
性,≥1:320 计算保 者占 75%
护水平
间接血凝试验 白喉类毒 锡克氏试验

抗毒素≥0.01IU/ml ≥80% 96 小时判定,局部反 阴转率≥80% 应直径≤10mm 为阴 性
破 伤 风 类 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毒素
抗毒素≥0.01IU/ml ≥85%
微量血球凝集抑制试验 血凝抑制抗体≥1:2 ≥85%
1.2 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告 接种单位每半年将本责任区内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受种人数
向所属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报告内容见
《附件五》表 3-1-5、表 3-1-6。 1.3 接种率调查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或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定期
对本行政区域内儿童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进行抽样调查。 1.3.1 调查内容 1.3.1.1 适龄儿童建卡率、建证率,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 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合格接种率和“五苗”全程覆盖率,乙肝疫苗 首剂及时接种率,卡介苗疤痕率等; 1.3.1.2 不合格接种原因; 1.3.1.3 未接种原因。 1.3.2 调查方法 1.3.2.1 评价县级以上单位接种率:组群抽样法,具体方法参见有关 材料。 1.3.2.2 评价乡级接种率:批质量保证抽样法,具体方法参见有关材 料。 1.4 接种率评价 1.4.1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报告接种率的评价 1.4.1.1 评价内容及方法 (1)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评价 ①及时率: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比例。 ②完整率:在规定时限内实际报告以及无漏项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 的比例。 ③正确率:报表中无逻辑性、技术性错误的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 比例。 (2)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可靠性评价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PPT参考课件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PPT参考课件
6
相关基本概念
应种人数
包括户籍儿童及外来儿童 达到规定免疫月龄的儿童 + 上次漏种儿童
7
相相关关基基本本概概念念
应种人数、实种人数与接种率
基础免疫
BCG、MV、OPV1、DPT1、HBV1 OPV2/3、DPT2/3、HBV2/3
加强免疫
OPV加强:1.5-2岁 , 4岁 DPT加强 : 1.5-2岁 MV加强 : 7岁
对接种率是否 达到某一标准 作出判断
特 点 方法较为复杂
样本量小
样本量大
较为经济
较多人力、物力
21
接种率调查主要评价内容
接种率完成情况 建卡、建证情况 影响接种率的原因分析 纵向比较,评价工作进展
22
接种率调查主要评价指标
建卡率、建证率 BCG卡痕率 单项疫苗接种率 “四苗”全程接种率 OPV、DPT单苗脱漏率 未接种原因和不合格接种原因的比、率
10
表1

月常规免疫完成情况记录表
接种点使用,囊括接种过程最基本信息 每一记录对应一个免疫接种儿童 某种疫苗某针次基础/加强免疫 相应位置填写 / / 应种
98/9/23 实种
编号: 接种证或卡编号, 无者以X表示
11
表2
___年____月常规免疫接种情况报表
接种点使用 基本人口信息: 仅在每年第1次报表时填写 信息为儿童人数 基础/加强免疫 疫苗种类及剂次
乡级以上使用(包括乡级) 加强免疫接种情况 本月(次)及当年免疫接种信息
15
报告流程图
接种单位 乡级 县级 地级 省级 国家
接种 表1
表3-1 表3-3
表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完成接种 后5日内

常规免疫接种率算法方案

常规免疫接种率算法方案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算法方案一、目的规范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的有关算法技术问题,统一以乡为单位常规免疫接种率(手工)报告和通过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软件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直报两种方式报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附表6-1)”的算法,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质量。

二、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相关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方案》。

三、接种率算法(一)报告单位接种单位或乡级防保组织,包括部署了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客户端的接种单位。

(二)报告对象1. 报告对象为接种报告单位在报告月底在册管理的所有0~6岁儿童。

在报告月底之前经核实已迁出的儿童,由迁入单位报告。

2. 报告对象根据户籍类型,分为【本地】和【流动】两类进行接种率报告。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在暂居地居住满3个月的≤6岁儿童。

接种单位已迁入的在册儿童,如迁入时间<3个月,可分为【流动】或【本地】儿童进行接种率报告管理。

(三)报告时间报告单位在次月5日前,报告上月(报告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附表6-1)”。

(四)实种统计算法1. 报告月底在册的儿童,在报告月接种的疫苗/剂次。

2. 对报告对象在报告月接种的所有疫苗/剂次进行报告,包括在其他接种单位接种的疫苗/剂次。

3. 在产科接种单位接种的卡介苗、乙肝疫苗第1剂,由接种报告单位在新生儿建卡月统计报告。

乙肝疫苗第1剂及时标准为接种日期≤出生日期+1 天。

4. 符合常规免疫程序的查漏补种疫苗/剂次,作为实种剂次统计报告。

标识为强化、补充免疫的疫苗/剂次,不在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中进行报告!如某疫苗同时作为常规和强化的剂次,按常规免疫剂次报告。

5. 根据免疫程序提前接种的疫苗/剂次,按照未接种处理,不进行报告。

6. 使用脊灰灭活疫苗(IPV)、无细胞百白破-Hib联合疫苗(DTaP-Hib)、无细胞百白破-Hib/IPV联合疫苗(DTap-IPV/Hib)、ACYW135型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ACYW135)、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CV-AC)替代常规免疫疫苗/剂次时,采用以下报告管理规则:(1)在信息系统的记录中,标记为【替代】。

疫苗全程接种率计算方法

疫苗全程接种率计算方法

疫苗全程接种率计算方法
疫苗全程接种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有多少人完成了
接种疫苗的全部流程。

全程接种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确定时间段:首先,需要确定统计的时间段,这可以是一天、一周、一个月或一年等。

计算接种人数:接着,统计在时间段内接种疫苗的人数。

这个数据可以从疫苗接种记录中获得。

计算总人数:然后,统计时间段内应该接种疫苗的总人数。

这个数据可以从疫苗接种计划或其他数据源获得。

计算全程接种率:最后,将接种人数除以总人数,即可得到全程接种率。

全程接种率的计算公式为:
全程接种率 = (接种人数 / 总人数)* 100%
例如,如果在一周内有 1000 人接种疫苗,而在这周内应
该接种疫苗的总人数为 1500 人,则全程接种率为:全程接种率 = (1000 / 1500) * 100% = 66.7%。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Word 格式(67KB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Word 格式(67KB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背景
现行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系统不完善
---- 基本概念理解混淆 ---- 信息量较少 ---- 报告周期长
工作要求提高
—— 监测质量 —— 信息管理 —— 规范化和科学化
目的
完善现行接种率报告系统 提高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利用 满足计划免疫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
表1

月常规免疫完成情况记录表
接种点使用,囊括接种过程最基本信息 每一记录对应一个免疫接种儿童 某种疫苗某针次基础/加强免疫 相应位置填写 / / 应种
98/9/23 实种
编号: 接种证或卡编号, 无者以X表示
表2
___年____月常规免疫接种情况报表
接种点使用 基本人口信息: 仅在每年第1次报表时填写 信息为儿童人数 基础/加强免疫 疫苗种类及剂次
接种率的监测与评价
是否有常规免疫报告


督导调查,规定报告 根据实际出生率估算接种率
与报告接种率不符
与报告接种率基本相符
抽样调查核实报告接种率 近一年本辖区疾病发生情况


抽样调查 承认报告接种率
评价方法(1)--图表法
累计应接种数
定期绘制监测图表
累计接种率
300
100%
275
250
225 理论值
定为“可信”
定为“可疑” 定为“不可信”
其它评价方法
• 估算疫苗使用量 • 出生率监测 • 针对疾病的发病情况 • 接种率调查 • 强化免疫资料 • 免疫监测资料 • 疾病监测(如AFP监测)资料
相关基本概念
应种人数
包括户籍儿童及外来儿童 达到规定免疫月龄的儿童 + 上次漏种儿童

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抽样方法

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抽样方法

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抽样方法抽样方法对于调查研究至关重要,因为通过抽样,我们可以从整体中选择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此来推断整体的特征。

以下是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中常用的抽样方法:1.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最常见和经典的抽样方法之一、在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中,可以使用随机数字表或随机数字生成器来生成一组随机数,然后根据这些随机数选择调查对象。

2.分层抽样:分层抽样是将人群按照特定的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类,然后从每个分类中进行随机抽样。

在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中,可以将人群按照年龄、性别、地区等因素进行分层,然后从每个分层中随机抽取样本。

3.系统抽样:系统抽样是在人群中选择固定间隔的个体作为样本。

在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中,可以在接种点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然后按照这个时间间隔选择接种的个体作为样本。

4.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将人群按照特定的群体或单位进行划分,然后从每个群体或单位中选择全部或部分进行调查。

在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中,可以将人群按照接种点或接种单位进行划分,然后从每个接种点或接种单位中选择全部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5.方便抽样:方便抽样是根据调查者的方便或个人判断选择调查对象。

在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中,这种抽样方法可能被用于选择接种点或接种单位进行调查,但可能不具备代表性。

总的来说,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中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

每种抽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抽样方法需要考虑实际情况、资源限制和调查目的。

同时,在进行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时,还需要确保抽样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与评价

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与评价
• 由医院建立儿童预防接种证,将儿童信息转给疾控机构,再由 疾控机构将儿童信息传给乡镇(村)接种门诊(点)
• 由医院接种对儿童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及告知后续疫苗 或针次应当在哪里去接种的信息
• 或儿童家长报销在当地(卫生院)报销住院分娩费用时,可以 同时登记儿童信息,然后可立即将信息转给接种门诊(点)
• 常规免疫监测实行月报告 • 乡镇街道防保组织每月5日前收集辖区内接种单位上报的表格后进行汇总,
汇总的合计数留档,并将分接种单位的表格上报县级疾控机构。 • 县级疾控机构每月10日前将乡级上报的分接种单位的表格录入或导入“中
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v4.0.3.2) 并上报。 • 市级疾控机构每月15日前利用“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可信” “可疑”
“不可信”
22
接种数据分析报告
要求每月对常规免疫数据进行分析,包括: • 一般性评价
– 及时性:是否在规定时限报告 – 完整性:是否所有接种单位(县)报告 – 准确性:数据有无错误(数字错误和逻辑错误)
• 数据可靠性评价
– D值、R值、脱漏值(DO%)
• 存在问题 • 采取的措施和效果
• 人口资料 • 冷链设备资料
27
3.1 数据录入
• 县级每月5-10日录入数据
– 打开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简称监测软件) – 依次点击“接种率监测”“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报表” – 在打开的界面中录入数据进行数据录入 – 录入完成后核实无误,上传数据到省级服务器。
注意:县级在打开一个新的月份时会提示“本月报表 没有产生,请点击“制表”按钮,生成本月报表”
28
29
30
31
32
33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1.背景根据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需要,1994年,全国开始建立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系统。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该系统的建立对于加强计划免疫管理和提高免疫接种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现行的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系统尚不完善,存在着报告周期较长、信息量较少、对接种“人次数”的理解混淆、统计方法有争议等问题,造成报告质量偏差较大,从而影响到准确评价接种率的动态趋势。

针对各地在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和监测中存在的问题,经讨论论证对现行的报告系统进行了修订,制订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其目的是完善接种率监测报告系统,提高报告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利用,满足计划免疫工作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需要。

2.接种率报告2.1目的接种率报告是指各级接种单位和报告单位,按照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连续地、系统地将接种情况按统一的报表格式,逐级汇总和上报的过程。

它属于被动监测方法,是计划免疫的基础工作,也是进行监测(监督)和评价的依据。

其主要目的是:1)动态监测接种率的变化趋势,系统地收集和评价接种完成情况,及时分析薄弱地区和免疫空白点;2)有效地监督各级计划免疫工作质量;3)为及时调整免疫策略和措施提供必要的信息;4)为规划和实施消灭或消除计划免疫针对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2报表形式接种率报告的报表以卫生部颁布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中所规定的报表格式为准。

包括:表1 各接种点常规免疫完成情况记录表,适用于接种点登记汇总;表2 各接种点常规免疫接种情况报表,由表1汇总上报至乡级单位;表3 (分表3-1、表3-2、表3-3)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由乡级及乡级以上单位逐级统计上报。

上述表格是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最基本的统计报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免疫接种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项目。

2.3统计方法2.3.1当月(次)接种率的统计1)应种人数:在接种单位的辖区范围内,常住户口和外来人口的适龄儿童。

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抽样方法

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抽样方法

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抽样方法免疫规划接种率是评估一些区域或国家的人群中进行免疫接种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这个比例的高低与免疫计划的效果密切相关,也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免疫的重视程度。

因此,对免疫规划接种率进行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抽样方法,随机抽样法,并阐述如何采用该方法进行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

随机抽样法是一种常用的抽样方法,其特点是在总体中每个个体被选入样本的概率是相等的,从而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在进行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随机抽样:第一步:确定调查目标和调查地区。

明确要调查的免疫规划接种率,确定目标人群和调查地区的范围。

第二步:制定调查计划。

确定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制定调查表格或问卷,并确定调查人员的培训和分工。

第三步:确定样本容量。

根据免疫规划接种率的期望值和信赖水平,通过样本容量计算确定需要调查的样本数量。

例如,当期望的免疫规划接种率为80%,且希望在95%的置信水平下得到具有一定精度的结果时,可以借助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所需的样本容量。

第四步:选择样本。

根据确定的样本容量,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样本。

随机抽样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也可以通过使用随机数表和随机数生成器进行。

确保每个个体有相同的机会被选为样本。

第五步:进行调查。

将制定的调查表格或问卷发送给选定的样本,并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填写。

可以选择英文或本地语言提供问卷,以便更好地与受访者沟通。

总之,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是非常重要的,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可以确保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可以有效进行免疫规划接种率的调查,并生成相应的分析报告,为制定和优化免疫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管理办法

国家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管理办法

麻疹疫苗 ELISA 法
或有 4 倍及以上增长 IgG≥1:200 或有 4 ≥85%
倍及以上增长
2.4 监测频度及分工 2.4.1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对全省的监测工作提出计划,进 行质量控制,同时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成功率监测。分析监
测结果,进行总结反馈。
2.4.2 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布置
(3)累计接种率计算 某疫苗(某剂次)累计接种率=某疫苗某针(次)累计实种人数/
该疫苗(该剂次)累计应种人数×100% 1.1.3 报告程序、时间及内容:见表 6—1。
表 6—1 接种率报告的时间及要求
报告单 报告程 上报 报告时
报告要求与内容

序 表式 间
村级(接 村→乡 表 接 种 完 接种单位在完成每次接种后,于 5
种)后 1 个月,卡介苗完成接种后 12 周的儿童。 2.2 监测人数 每种疫苗 30~50 人。 2.3 检验方法、判定标准及免疫成功率指标 见表 6—2,具体检验方法参见有关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和其他参考 资料。
表 6-2 疫苗免疫成功率检验方法、阳性判定标准及免疫成功率指标
疫苗 检 验 方 法
阳 性 判 定 标 准 免疫成功率
1.2 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告 接种单位每半年将本责任区内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受种人数
向所属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报告内容见
《附件五》表 3-1-5、表 3-1-6。 1.3 接种率调查
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或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定期
对本行政区域内儿童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进行抽样调查。 1.3.1 调查内容 1.3.1.1 适龄儿童建卡率、建证率,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 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合格接种率和“五苗”全程覆盖率,乙肝疫苗 首剂及时接种率,卡介苗疤痕率等; 1.3.1.2 不合格接种原因; 1.3.1.3 未接种原因。 1.3.2 调查方法 1.3.2.1 评价县级以上单位接种率:组群抽样法,具体方法参见有关 材料。 1.3.2.2 评价乡级接种率:批质量保证抽样法,具体方法参见有关材 料。 1.4 接种率评价 1.4.1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报告接种率的评价 1.4.1.1 评价内容及方法 (1)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评价 ①及时率: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比例。 ②完整率:在规定时限内实际报告以及无漏项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 的比例。 ③正确率:报表中无逻辑性、技术性错误的单位数占应报告单位数的 比例。 (2)常规报告接种率的可靠性评价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差值比较 D= | 估计接种率 — 报告接种率 |
差值比较 < 0.05 0.050.15 > 0.15
可信 可疑 不可信
评价方法(4):比值(R) 评价
R= 3MV(或BCG) / OPV或DPT
0.95 <R <1.05时,
0.90 R <0.95, 或 1.05 <R <1 .15时,
R < 0.90 或 R >1.15时,
定为“可信”
定为“可疑” 定为“不可信”
其它评价方法
估算疫苗使用量 出生率监测 针对疾病的发病情况 接种率调查 强化免疫资料 免疫监测资料 疾病监测(如AFP监测)资料
脊灰
25 24 25 … …
疫苗
25 49 79 … …
当月接种人数 当月累计接种人数
评价方法(2) 监测
100
80
接 种 60 率 (%) 40
20
0
乡1
乡2
乡3
乡4
报告单位乡
........
乡 10
报告接种率 估算接种率
评价方法(3):差值(D)评价
估测接种率=(报告接种人数/估计应接种人数)*100
表3-1 表3-3
双月 30 日前
表3-2
工作要求
1. 报告信息必须完整: 基本人口信息,部分省BCG接种信息 2. 对录入过程进行常规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 及时传送数据 4. 定期对各县接种率进行分析, 关注低接种率地区
如条件允许,建议绘制地图。
接种率调查
一、 目 的 二、 方 法 三、 内 容
接种率的监测与评价
是否有常规免疫报告

接种率 实施方案

接种率 实施方案

接种率实施方案接种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疫苗的接种人数占目标人群总数的比例。

提高接种率是保障公众健康、预防疫情传播的重要举措。

下面是一份接种率实施方案,旨在提高疫苗接种率。

一、目标群体的确定1. 根据疾病特点以及公共卫生需求,确定该疫苗的目标接种人群。

2. 制定详细的目标人群范围,包括年龄、职业、地域等方面。

二、宣传教育1. 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包括宣传材料的设计和生产,宣传活动的组织和推广等。

2. 利用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社交媒体等。

3. 制定宣传口号和标语,提高接种疫苗的意识和重要性。

4. 开展接种疫苗的宣传讲座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和了解。

三、提供便利的接种条件和服务1. 尽量在居民附近设立接种点,方便居民接种疫苗。

2. 完善预约系统,提供线上、电话等多种方式,方便居民预约接种。

3. 提供接种疫苗的时间选择,包括工作日、周末、晚间等,满足不同居民的需要。

4. 增加接种疫苗的医务人员数量,提高接种效率。

四、加强疫苗供应和管理1. 与疫苗生产企业加强合作,确保疫苗的供应充足。

2. 建立健全的疫苗物流管理系统,保证疫苗运输的安全和及时性。

3. 加强疫苗质量管理,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监测和评估1. 建立信息采集和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接种率的情况。

2. 定期对接种率进行评估,分析影响接种率的因素。

3.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

六、合作与支持1. 加强与社区、学校、医院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宣传和推广疫苗接种工作。

2. 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疫苗接种工作。

3. 组织疫苗接种培训班,提高医务人员的接种技能和意识。

总之,提高接种率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通过宣传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和服务、加强疫苗供应和管理、监测和评估以及合作与支持等措施,可以提高疫苗接种率,达到有效预防疾病传播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算法方案
一、目的
规范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的有关算法技术问题,统一以乡为单位常规免疫接种率(手工)报告和通过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软件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直报两种方式报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附表6-1)”的算法,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质量。

二、依据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相关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方案》。

三、接种率算法
(一)报告单位
接种单位或乡级防保组织,包括部署了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客户端的接种单位。

(二)报告对象
1. 报告对象为接种报告单位在报告月底在册管理的所有0~6岁儿童。

在报告月底之前经核实已迁出的儿童,由迁入单位报告。

2. 报告对象根据户籍类型,分为【本地】和【流动】两类进行接种率报告。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在暂居地居住满3个月的≤6岁儿童。

接种单位已迁入的在册儿童,如迁入时间<3个月,可分为【流动】或【本地】儿童进行接种率报告管理。

(三)报告时间
报告单位在次月5日前,报告上月(报告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附表6-1)”。

(四)实种统计算法
1. 报告月底在册的儿童,在报告月接种的疫苗/剂次。

2. 对报告对象在报告月接种的所有疫苗/剂次进行报告,包括在其他接种单位接种的疫苗/剂次。

3. 在产科接种单位接种的卡介苗、乙肝疫苗第1剂,由接种报告单位在新生儿建卡月统计报告。

乙肝疫苗第1剂及时标准为接种日期≤出生日期+1 天。

4. 符合常规免疫程序的查漏补种疫苗/剂次,作为实种剂次统计报告。

标识为强化、补充免疫的疫苗/剂次,不在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中进行报告!如某疫苗同时作为常规和强化的剂次,按常规免疫剂次报告。

5. 根据免疫程序提前接种的疫苗/剂次,按照未接种处理,不进
行报告。

6. 使用脊灰灭活疫苗(IPV)、无细胞百白破-Hib联合疫苗(DTaP-Hib)、无细胞百白破-Hib/IPV联合疫苗(DTap-IPV/Hib)、ACYW135型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ACYW135)、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CV-AC)替代常规免疫疫苗/剂次时,采用以下报告管理规则:
(1)在信息系统的记录中,标记为【替代】。

(2)替代报告方式:
1)IPV:替代OPV,按照剂次报告
2)DPT-Hib:替代DPT,按照剂次报告
3)DTap-IPV/Hib:替代OPV、DPT,按剂次报告
4)MPV-ACYW135:替代A+C群流脑多糖疫苗,按剂次报告
5)MCV-AC:<3岁儿童替代A群流脑多糖疫苗,≥3岁儿童替代A+C 群流脑多糖疫苗;均按照剂次报告。

6)替代疫苗同时按照第二类疫苗进行报告。

(3)以上替代报告方式,仅用于接种率报告,不作为免疫程序的依据。

7. 乙脑、甲肝减毒和灭活疫苗,分别按照减毒、灭活疫苗,按
剂次顺序报告。

(四)应种统计算法
1. 根据免疫程序起始月年龄、剂次间隔等,计算分疫苗/剂次应种对象。

2. 禁忌证对象一律纳入应种统计。

3. 应种对象的统计报告持续到完成该疫苗/剂次接种的报告月,如在7岁前一直未应种对象的统计可持续到6岁。

4. 对于按照以上设定超出应种对象(<7岁儿童)统计报告儿童的查漏补种,在报告月完成的免疫规划疫苗/剂次接种,按照疫苗剂次“应种+1,实种+1”统计报告。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