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全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全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全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围比实体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城市

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围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

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于现

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

城市个体之间的在联系,共同构建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三节中国市、镇概念统计和口径

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1955年规定聚居10万人以上城镇可以设市,若不足10万,如重要工矿基地等或常住人口2000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人口的居住区可以设置镇建制。

%963年更改为设镇下限提高为3000人,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人口85%以上。

1984年规定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超过2000人,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占全乡人口的10%以上,可以撤乡建镇。

1986年“整县改市”,非农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称为该地区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建制。总人口50万人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gdp以上;50万以上的县,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12万以上,年gdp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市区非农25万以上,gdp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市领导县。

2.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我国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建立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一直以市镇行政界线作为城乡划分的基础。

1955年城镇人口包括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以及城镇型居住区人口。

1990年规定城镇人口由城市人口和镇人口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造成市口径过大,市口径过小。

2000年引入人口密度和建成区延伸原则,从而克服了口径偏大或偏小的问题。

3.市带县体制。

其包括县市在的设区市的市域围,是行政地域概念。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断的产物

1.城市产生的几个阶段。

①第一次大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商品交换,集市出现。

②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社会分工加大,集市变成城市。

其基础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的增多。城市的出现使人们进入阶级社会。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区位基础

1.区域发展的地理作用。

①地理条件:城市形成的基础和背景。

②地理位置:在区域背景的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的影响。

2.我国城市10种区域类型分类。

①滨海城市:优良港湾,便利海运条件,狭窄的滨海平原,背靠低山丘陵。②三角洲

平原城市: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③山前洪积,冲

积平原城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坡度,灌溉条件好,水源丰富。④平原与低

山丘陵相邻接城市。⑤低山丘陵区河谷城市:位于河谷,临河。⑥平原中腹城市⑦

高平原上的城市⑧高原山间和谷底城市:第二阶梯高原上⑨谷底城市⑩高山谷

底城市。

3.区域经济的地理条件。

矿产,淡水,水热,动植物资源丰饶度极其组合,区域设施状况,区域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等,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条件在空间上的结合。

2.大,中,小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围事物的相对关系,从小比例尺上进行分析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从大比例尺上进行分析

3.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进行区分。

①中心位置:一定区域的中心。

②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

权,就会有一个偏于优势地区的重心位置。

③临近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心。

④门户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这个区域的中心位置尝尝

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

中心位置利于区域部联系与管理,门户位置则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

4.海港城市的类型。

海湾(,)岛屿(,)陆连岛(澳门)陆岬(开普敦)

5.铁路位置的分类。

枢纽: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

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的区别。

通过位置:城市有两个方向的对外联系。

端点位置: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

第四节不同城市类型的形成和发展

1.城市的三大类型。

①中心地城市:为满足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如大多数集镇,城

镇,县城。

②交通运输职能城市: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

路枢纽,公路中心。

③专门职能为主城市: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作用下而形成的,

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2.转运功能的三类及转运职能城市前景取决条件。

①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到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②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改变。

③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支付

关税。

港口城市可能包括以上三种转运功能

条件:①经济腹地②后方疏运系统③城市本身的建设

3.专门化城市(规模经济,集聚经济)

其产生和发展强烈以来于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需要,特点是职能单一,对外联系广,但联系容单一。

①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

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原则。

②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都的经济效果向心力,促使城市发

展。

第五节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

两大生产组织形式:国家大公司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城市化定义

1.城市化的定义。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地过程。

是①人口结构②经济结构③地域空间④地域空间生活方式上的转变。

2.弗里德曼阶段城市化。

过程Ⅰ:包括人口和非农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的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过程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展过程

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分类。

①正统城市化:(1)人口和非农活动地域集中(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3)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

②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

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城市中居住大量没有城市化的人。

③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

农业的地域集中。

4.乡村城镇化(我国):村民生活方式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广阔的乡

村小城镇集聚,加速原有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并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

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

1.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两大前提。

①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②剩余农业劳动力。

其最根本的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剩余粮食,剩余劳动力以及土地资源。

2. 城市化与工业化。

①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②劳动过程的连接方式可分为竖向分离和竖向结合。竖向分离的作用,同时大大加大

横向结合,形成规模效应,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成本不断下降。

3.竖向结合产生的条件。

①可得到技术经济的场合,如钢铁联合企业。

②出于扩大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③打破生产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瓶颈。

4.地方化经济: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量的提高而降低。

5.城市化经济: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生产凉的上升而下降。

6.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不同。

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某个行业规模。城市化经济为城市中的所有企业带来利益,而非只针对某一行业中的企业。

7.竖向分立出现的场合。

①寻求单一产品的规模效应。

②防止企业管理中的矛盾。

③降低劳动成本。

8.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动因。

“推-拉假说”伯格: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两种拉力的结果。

“推-拉假说”:综合迁入地因素,迁出地因素,各种中间障碍,个人因素。

“两部门模型”易斯:不发达经济又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组成,工业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①向心型: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等脑力劳动机关有对端向中心集聚的

特性。

②有些城市设施或部门因为需要宽敞用地防止污染特殊使命等原因向外缘移动或扩

散。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①外延型:城市离心扩展,保持与建成区接壤,渐次向外推进(边缘地带城乡结合部)。

②飞地型:出现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则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①景观型:是传统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覆盖地域空间过程。也称直接城市

化。

②职能型: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的效用,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

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城市功能

区相较于行政区划。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①积极型: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②消极型:即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产生原因: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①自上而下:国家投资于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发其的城市

化。

②自下而上: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生产活动,首先实

现农村人口的职业转化,进而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6.城市化的测度。

主要分为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

1.积聚不经济的主要来源。

主要来自于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拥堵和环境品质下降。

2.近域推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3.郊区化: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

4.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①现代交通设施的延伸推进了城市化。

②工业的扩推进了城市化。

③住宅的扩散推进了城市化。

5.工业区向外扩散的特点。

①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创造的价值要大大超过大型工厂,平面布

局,需占大量土地的工厂只好外迁,以减少土地成本开支。

②某些特殊工厂因占地面积过大,或因安全、环境保护需要,常先于其他厂在外围存

在。

③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这些企业多采用飞地

型城市化在远郊区选址新建。

④工厂外迁最终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围,因为他们需要城市的各项设施和服务。

6.霍尔城市化近域演进模型的特点。P76

城市连续演变过程: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国家由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组成。都市区分为首位城市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都市区由中心市和郊区组成,非都市区为传统农业区。

城市演变五个时期六个阶段(1)流失中的集中(2)绝对集中(3)相对集中(4)相对分散(5)绝对分散(6)流失中的分散

7.再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又恢复增长。其原因为:城市中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城市

为挽回发展颓势,采取大规模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昔日活力。

8.中产阶级化概念及特征。

概念: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家庭的一个过程。

特征:①必须有低收入的居民从他们的街区中被置换出来。②不仅街区的住宅质量提高,而且其人群的社会特征也发生了变化。③街区文化特征的改变,他们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消费品味等文化特性。

9.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由向心集聚走向离心扩散的特定阶段。

10.郊区化的成因:①制造业郊区化②人口郊区化③零售业郊区化④办公郊区化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四节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①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②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加速变化。

③城市化水平省级差异显著。

④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⑤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三大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②大都市化趋势明显。人口超过500万的超级城市和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不

断增加。

③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地区。

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特征:东北向西南延伸1000km,面积10*104 km2,占全国总面积20%,人口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61%,是多核都市带,分为东京、大阪、中京城市圈,与环太平洋工业带相结合。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和城市发展

1.城市经济活动分为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

1.基本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

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可分为:离心型:工业产品等,向心型:旅游业等。

2.非基本部分:满足城市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细分为两

部分,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部分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2.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基本/非基本(简称B/A比)

3.划分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P133

①普查法

②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③残差法

④正常城市法

⑤最小需要量法

4.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①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②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的比

率较低。卫星城非基本小,独立城市非基本大。

③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了城市生产和生活地体系,非基本部分

体系较高。B/A比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则可能还没来的及完善部的服务系统,

B/N比可能比较大。

④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其也有影响。

5.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活动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增加。基本部分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收入。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了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6.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分的每一次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

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第二节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1.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地区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从整体

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

2.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是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3.城市职能的分类方式。P145

①一般描述法

②统计描述法

③统计分析方法

④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⑤多变量分析法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1.首位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3.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4.城市金字塔: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

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5.K值:不同规模等级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

城市数的商(K值)来表示。

6.位序-规模法则。P165

第二节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1.城市规模分布的三种类型: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分布、过渡类型。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分散

1.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

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交换作用,在这种交换作用下,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空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对流:物,人传导:货币辐射:信息

3.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条件。

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

①互补性:一方可以提供某种东西,而另一方对此有需求

②中介机会:设A,B有互补性,位于A,B之间的C能生产或消费货物,C产生中

介机会。中介机会作用:可以节省运输成本,有影响人口移动的过滤作用。

③可运输性:影响可移动性要素运输距离和商品的价值。

4.城市等级体系:不同规模的节点和结节区域结合在一起。

5.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及相互作用模式。p194-P198

6.空间扩散的类型及其区别。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①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地向外做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②等级扩散:不以地理位置为基础,其只产生于人文现象的扩散场合。

③重新区位扩散:人口的重新分布(如移民过程)。

第二节中心地理论

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分别提出。

1.克里斯塔勒学说的中心理论学说。P205

假说前提:在理想地表上,每一点均有接受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他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或服务的地方。

中心地职能(中心货物与服务):在中心地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其是分等级的。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

中心性(中心度):一个地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还包括服务围,从而提出了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

2.廖什景观(六边形网络)。P212

不同等级货物的市场区,可以改变六边形的方向和大小而得到。

第五节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1.城市空间分布的阶段性。

①离散阶段。自给自足,农业为主。

②极化阶段。工业化兴起,中心城市强化。

③扩散阶段。点轴系统形成。

④成熟阶段。点轴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规划体系的提出

1.城镇体系(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

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2.城镇体系具有的特征。

整体性、等级性或等次性、动态性

第二节城镇区域体系规划的基本容

1.城市“五线”管制。

城市绿线:各类绿地围的控制线,绿地围的各种绿地必须进行绿地建设,不得改作他用。

城市紫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围界限

城市蓝线:水系,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给水设施的保护围界限

城市黄线:城市基础设施,各类管线或设施用地的保护围界限

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用地边界线。

第十章城市土地的利用

第一节城市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

1.城市土地的概念。

是城市区域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三个层次,城市建成区土地、城市规划区土地、城市行政区围的土地。

2.城市土地的特征。

①自然特征。包括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②经济特征。包括土地资源稀缺性、区位的效益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

变更的困难性、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③法律特性。

3.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第十一章城市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均质性: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伯吉斯的同心环理论、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p275

3.地租理论:土地的经济地租指利用土地所得报酬,减去成本后的剩余,因此每个行业根

据付租能力竞争,付租能力最高的在中心,其他次之。

第二节城市中心商务区

1.CBD(中心商务区或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务活动进行的地区。

2.相关指数。

CBHI指数=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

CBII指数=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

第三节城市开发区

1.开发区类型:自由港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区

2.开发区的特征。

①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而建的区域,是区域发展政策工具。

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的区域。

③具有部统一性的区域。体系为产业间具有联系;拥有生活、居住、游憩等多样化功

能;统一由一个行政主管单位或公司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等。

④是一个动态、不断演进的区域。

第四节城中村

1.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用地围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

2.城中村的分类。

分类1: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济实力型土地资源充足型

分类2:全包围型半包围型(相交型)外切型飞地相邻型相离型切型

分类3:成熟型成长型初生型

分类4:处于繁荣市区处于市区周边处于远郊

3.城中村的地域特征。

①景观特征:建筑多密度高,层数低,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缺乏规划管理,各类用地杂乱无章,村屋密布,道路不成系统。

②社会特征:主体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人口很少。流动人口集中,居民

文化程度不高,治安混乱。

③经济特征:集体经济实力强大;第三产业发达,以发展房屋租赁为村主要经济模式。

4.改造城中村模式。

市镇基础设施带动模式整体搬迁改造模式周转地块改造模式滚动开发改造模式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区空间和感应空间

第一节城市部市场空间结构

1.城市部商业布局分类。

多层次商业中心带状商业网点专门商业区

2.加纳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p298

3.赫夫额的零售引力模式 p300

第二节城市社会空间

1.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相同社会特征任务呢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容在

邻里里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不行即可完成。

2.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3.社会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

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4.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

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广度的变化。

②功能分化。

③社会组织的复杂化

城市地理学理论合辑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第二节城市化机制 p63

1.“推-拉”假说,伯格

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拉力:城市的就业机会,较高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教育机会。推力:农业机器的使用造成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等。

2.“推-拉”假说系统总结,迁移因素包括迁入地、迁出地、中间障碍和个人因素。

3.两部门模型,易斯

不发达经济部门:传统、人口过剩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和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只有工业发展才能吸收劳动力。

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1.霍尔的城市化近域推进模型p76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中心地理论p204

2.廖什景观 p212

3.生长极和核心边缘理论 p221

第十一章城市部地域结构

1.同心环模式,伯吉斯 p274

2.扇形模式,霍伊特

3.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1.商业中心空间模式,加纳p298

2.商品零售引力模式,赫夫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 高中地理知识是学生们要掌握的知识之一,高中地理城市知识你们知道哪些呢?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篇(一) 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

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篇(二)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4、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地理信息系统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 基本概念 地理数据: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数字化表示。(地理数据是与地理环境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梳子、文字、图像和图形的总称。) 地理信息:有关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是对表达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特征:空间、时间、属性)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 GIS的定义: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 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 GIS由哪几部分组成? ①硬件系统:输入设备、处理设备、存储设备和输出设备 ②软件系统:GIS支撑软件、GIS平台软件、GIS应用软件 ③网络: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主要作用信息传输 ④空间数据:是指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数据⑤人员 4. GIS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①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输入②空间数据的编辑与管理③空间数据的处理与转换 ④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⑤空间数据的显示与输出 应用功能:包括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大全

绪论 简述GIS的理解(需具体说明)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解决方案 GIS的概念 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用户、空间数据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是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手段来解决复杂的规划、管理和地理相关问题,例如城市规划、商业选址、环境评估、资源管理、灾害监测、全球变化。 地理信息的定义 理解1: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 理解2: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理解3:一切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它起源于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具有存储、分析与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 地理信息的特点 空间分布性:地理信息的定位特征多维性:单点多重属性信息动态性(时间性):随时间动态变化数据量大:具有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间特征 地理信息含义 “有地理参照的信息”(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Information)或者,“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GIS的定义、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具有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地理数据功能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地理坐标为骨干的信息系统。 GIS的组成 ①系统硬件 GIS主机:大型、中型、小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微型计算机 GIS外部设备:输入设备:数字化仪、扫描仪、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全站仪等;输出设备:绘图仪、打印机、图形显示终端等;数据存贮与传送设备:磁带机、光盘机、活动硬盘、U盘、MP3等 GIS网络设备:布线系统、网桥、路由器、交换机等 硬件的三种应用模式 单机模式: 由基本外设、处理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 适用于小型GIS建设 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不方便 局域网模式: 部门或单位内部GIS建设 专线连接 资源共享较方便 广域网模式: 用户分布地域广泛,不适合专线连接 公共通讯连接 资源共享方便 局部范围为局域网,通过若干通道与广域网连接 ②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主要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标准外设的驱动软件,目前流行的有DOS、Windows98/Nnt/2000/XP、UNIX 等。系统软件关系到GIS软件和开发语言使用的有效性,是GIS软硬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软件 数据库软件 流行数据库软件主要有Oracle、Sybase、Informix、DB2、SQL Server、Ingress等。 Oracle、Informix、Ingress等关系数据库管理软件都相继增加了空间数据类型。而ESRI公司的SDE(Spatial Database Engine)也是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 图形平台 某些GIS软件中图形处理平台。如AutoDesk公司开发的基于AutoCAD的AutoMap GIS软件、Intergraph公司的基于MicroStation的MGE GIS软件 ③空间数据是GIS的血液 GIS的操作对象为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特征:空间参考、属性、时间数据; 空间数据组织:矢量结构、栅格结构。 ④管理人员 GIS的开发是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 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是GIS工程及应用成功的关键。 不但对GIS的技术和功能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要具备组织管理管理的能力。 技术培训、硬件维护与更新、系统升级、数据更新、文档管理、数据共享建设等。 GIS 功能:采集、处理、分析、查询、管理、显示、输出空间查询:位置查询、属性查询、拓扑查询 空间查询是最基本的分析功能,包括从空间位置检索空间物体和从属性条件检索空间物体 空间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几何量测、地图分析、叠置分析、统计分析、决策分析 缓冲区分析:解决近邻度问题 缓冲区分析就是对一组或一类地物按缓冲的距离条件,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然后将这个图层与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网络分析:解决路径分析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GIS中的网络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线状要素组成的,是对城市网络的抽象。 叠加分析:解决设施的选址问题 把同一地区的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层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形运算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空间图形和属性的过程。 GIS的产生和发展(选择或判断) 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Tom linson创造了GIS系统 ①60年代起步阶段②70年代巩固阶段③80年代突破阶段④90年代产业化阶段⑤21世纪网络化阶段 简述GIS的建模过程:了解目的(实际问题);准备所需数据,建立所需空间数据库;建模;查询和分析;生成报表。 举例说明GIS可应用的行业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就是人们应用GIS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和自然资源及环境等多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掌握城乡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过程的演变规律,使它成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多目标开发的依据,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气象部门、环境评估、宏观决策、规划决策、A VHRR、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电信资源管理、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公安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医疗机构信息查询 GIS的地学基础 GIS中为什么要考虑地图投影 地理坐标为球面坐标,不方便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参数的量算与分析。 地球椭球体为不可展曲面 地图为平面,符合视觉心理,并易于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量算和各种空间分析 地球椭球体是不可展曲面,而地图是一个平面,当球面展开为平面时必然产生破裂或褶皱。“地图投影”就是要解决球面不可展的矛盾。 地图投影 由于球面上一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经度、纬度)表示,而平面上是用直角坐标(纵坐标、横坐标)或者极坐标(极径、极角)表示,所以要想将地球表面上的点转移到平面上,必须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地理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在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保证地图精确度的重要的数学基础之一。 地图投影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长度变形 地图投影分类 投影面及球面的位置: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2、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3、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4、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6、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8、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0、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1、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2、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3、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4、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5、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6、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7、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18、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19、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大全

简述GIS 的理解(需具体说明)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 解决方案 GIS 的概念 GIS 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用户、空间数据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 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 是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手段来解决复杂的规划、 管理和地理相关问题,例如城市规划、商业 选址、环境评估、资源管理、灾害监测、全球变化。 地理信息的定义 理解1: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 理解2: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 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理解3: 一切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它起源于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 具有存储、分析与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 地理信息的特点 空间分布性:地理信息的定位特征 多维性:单点多重属性信息 动态性(时间性):随时间动 态变化 数据量大:具有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间特征 地理信息含义 “有地理参照的信息" (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Information ) 或者,“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 GIS 的定义、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具有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显示 和输 出地理数据功能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 种以地理坐标为骨干的信息系统。 GIS 的组成 ① 系统硬件 GIS 主机:大型、中型、小型机,工作站 /服务器、微型计 算机 GIS 外部设备:输入设备:数字化仪、扫描仪、解析和数 字摄影测量设备、全站仪等;输出设备:绘图仪、打印机、图 形显示终端等;数据存贮与传送设备:磁带机、光盘机、活动 硬盘、U 盘、MP3等 GIS 网络设备:布线系统、网桥、路由器、交换机等 硬件的三种应用模式 单机模式: 由基本外设、处理 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 适用于小型GIS 建设 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不方便 局域网模式: 部门或单位内部 GIS 建设 专线连接 资源共享较方便 广域网模式: 用户分布地域广泛,不适合专线连接 公共通讯连接 资源共享方便 局部范围为局域网,通过若干通道与广域网连接 ②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主要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标准外设的 驱动软件,目前流行的有 DOS 、Windows98/Nnt/2000/XP 、UNIX 等。系统软件关系到 GIS 软件和开发语言使用的有效性,是 GIS 中为什么要考虑地图投影 地理坐标为球面坐标,不方便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参 数的量算与分析。 地球椭球体为不可展曲面 地图为平面,符合视觉心理,并易于进行距离、方位、 面 积等量算和各种空间分析 地球椭球体是不可展曲面,而地图是一个平面,当球面 展 开为平面时必然产生破裂或褶皱。 地图投影”就是要解决球面 不可展的矛盾。 地图投影 由于球面上一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 (经度、纬度)表示, 而平面上是用直角坐标(纵坐标、横坐标)或者极坐标(极径、极 角)表示,所以要想将地球表面上的点转移到平面上, 必须采用 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地理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之 投影变形性质: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 常见变形性质的确定 ① 同纬度带内梯形面积不等的投影肯定不是等积投影 ② 经纬网不是处处正交的投影肯定不是等角投影 ③ 投影为直线的经线(中央经线)上纬距不等的投影肯定不是等距投影 地理空间实体 的三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点:由单个栅格表达。 线:由沿线走向有相同属性取值的一串相邻栅格表达。 面:聚集在一起的具有相同属性取值的一片栅格表达。 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属性特征:描述空间对象的特性,即是什么,如对象的类别、等级、名称、数量等。 空 间特征:描述空间对象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互关系,又称几何特征和拓扑特征,前 者用经纬度、坐标表示,后者如交通学院与电力学院相邻等。 时间特征:描述空间对象随时间的变化 地理坐标:采用经纬度(0,入)来确定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的 平面直角坐标系:首先定义一个原点(0,0)及x ,y 轴方向, 然后通过(x,y )值确定某个地理实体的位置。 常用地图投影 中国图 全国图:正轴圆锥投影 海图:墨卡托投影 地 形图: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分带) 大洲图:亚洲图:斜轴方位投影 欧洲图:彭纳投影 半球图:南北半球(或两极)图:正轴方位投影 东西半 绪论 GIS 软硬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软件 数据库软件 流行数据库软件主要有 Oracle 、Sybase Informix 、DB2、SQL Server 、Ingress 等。 Oracle 、Informix 、Ingress 等关系数据库管理软件都相继增加 了空间 数据类型。而 ESRI 公司的 SDE ( Spatial Database Engine ) 也是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 图形平台 某些GIS 软件中图形处理平台。如 AutoDesk 公司开发的基 于 AutoCAD 的 AutoMap GIS 软件、In tergraph 公司的基于 MicroStation 的 MGE GIS 软件 ③ 空间数据是GIS 的血液 GIS 的操作对象为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特征:空间参考、属性、时间数据; 空间数据组织:矢量结构、栅格结构。 ④ 管理人员 GIS 的开发是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 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是 GIS 工程及应用成功的关键。 不但对GIS 的技术和功能有足够的了解, 而且要具备组织 管理管理的能力。 技术培训、硬件维护与更新、系统升级、数据更新、文档 管理、数据共享建设等。 GIS 功能:采集、处理、分析、查询、管理、显示、输出 空间查询:位 置查询、属性查询、拓扑查询 空间查询是最基本的分析功能,包括从空间位置检索空间物体和从属性条件检索 空间物体 空间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几何量测、地图分析、叠置分析、 统计分析、决策分析 缓冲区分析:解决近邻度问题 缓冲区分析就是对一组或一类地物按缓冲的距离条件, 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然 后将这个图层与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网络分析:解决路径分析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GIS 中的网络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线状要素组成的,是对城市网络的抽象。 叠加分析:解决设施的选址问题 把同一地区的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层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形运算和属性运算, 产生 新的空间图形和属性的过程。 GIS 的产生和发展(选择或判断) 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 Tom linson 创造了 GIS 系统 ①60年代起步阶段②70年代巩固阶段③80年代突破阶段④90年 代产业化阶 段⑤21世纪网络化阶段 简述GIS 的建模过程:了解目的(实际问题);准备所需数据,建立所需空间数据库;建模;查询和 分析;生成报表。 举例说明GIS 可应用的行业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就是人们应用 GIS 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和自然资源及环境等多种信息 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掌握城乡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 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 空间过程的演变规律,使它成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多目标开发的依据, 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 气象部门、环境评估、宏观决策、规划决策、 AVHRR 、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电信资源管理、 GIS 的地学基础 间的关系。这种在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 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保证地图精确度的重要 的数学基础之一。 地图投影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长度变形 地图投影分类 投影面及球面的位置: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地理信息系统重点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重点总结

————————————————————————————————作者:————————————————————————————————日期: ?

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导读:本章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的概念。 1.信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 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它不随载体的物理设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2.信息的特点:客观性,实用性,传输性,共享性。 3.数据: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 别的符号。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不是信息。4.地理数据: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 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 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的总称。 5.地理信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 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地理 数据的解释。 6.地理信息的特性:区域性、多维结构特性、动 态变化的特性。 7.地理数据(或空间数据)的特征:属性特征、 几何特征、时态特征。 8.信息系统的类型: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 统、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9.地理信息系统:以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 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空间和地理分布有 关的空间信息系统。 10.地理信息系统特征: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 和输出多种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 2>.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 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 析方法。3>.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计算 机系统的支持。 11.地理信息系统分类:1)按范围:全球,区域, 国家,城市GIS;2)按维度:二维,三维,四维,时 态GIS;3)按内容:综合,专题。 12.地理信息系统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 软件系统,地理数据,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13.地理信息系统核心问题:位置、条件、变化趋 势、模式、模型。 14.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数据采集、监测与编辑;数 据处理;数据存储与组织;空间查询与分析; 图形与交互显示。 15.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自80年代初开 始,以1980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 立的全国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为标志。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地理信息系统重点

地理信息系统 1.数据和信息的定义:数据是人类认识过程的直接记录或原始素材,而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是对数据加工后的有认识意义的结果。 2.信息的特性:客观性、实用性、传输性、共享性 3.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①空间位置特征②属性特征③时态特征 4.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几个主要特点(不能只写五个标题): ①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的特殊复杂性 地理信息系统的属性数据或信息,是除空间位置及关系以外,所有描述地物自然或人文属性的定义或定量的数据或信息,正相当于一般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和信息。 ②必须具备科学可视化功能 可视化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而一般信息系统可以没有可视化功能,这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可视化,或科学可视化,已成为现代科学中的热门话题,指通过图形图像等可以看见并认证的手段,来形象表现科学数据的构架和内涵。大量研究表明,可视化能极大地提高信息、知识的理解和传播效率。 ③区域性和多层次 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为处理对象;而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又通常以区域为单位来组织,因此,区域性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天然特征。地理信息系统还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层次性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层次,地球上的区域层次是很多的。另一个是描述地理要素的专题层次,或图层。 ④数据量较大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量大,第一来自于它的区域性、多层次特点;第二也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可视化表达所必须的图形图像数据,而图形图像数据所涉及的数据量经常是很大的。 ⑤注重空间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和所有信息系统一样,必须具备分析功能,以提取有用之信息。但是,地理信息系统有自己独特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中最核心、最重要概念之一。空间分析指一切涉及空间位置要素的分析或区域性分析,用以提取地理空间信息乃至关于地物时空分布、组合、联系和发展的知识。 5.地理信息系统与一般计算机制图系统的区别: ①有无空间分析功能 ②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形处理偏重于地理空间中的自然形态及其关系;而一般制图系统更擅长规则 的、有数学表达的形体的图形处理,因而非常适合于工程设计及工程图绘制。 6.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①数据采集和输入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