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网络文化凭借其开放性、兼容性、超时空性的特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
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辩证关系、与先进文化辩证关系、以及网络文化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就能深入理解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所发挥的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的作用、教化作用、提供和谐环境的作用以及塑造民族心理的作用,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标签: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建设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领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07年4月23日召开的会议中也特别强调了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要性。
一、正确把握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来讲,网络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的产生依赖于物质载体,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的文化。
它集个体、文化、信息三位一体,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因而。
网络文化具有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如:交互性、时代性等。
同时,它也具有传统文化所没有的一些特质,即开放性、兼容性、超时空性。
正是由于这些特质使网络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使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要使这个过程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必须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文化基础。
网络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和利用前人遗留下来的精神成果。
研究当前的网络文化必须追溯到它赖以生成的历史基础——中国传统文化。
离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就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体系;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就不能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更无法给予当前网络文化发展以正确的价值取向。
其次,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
网络文化包容了传统文明状态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因素,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多元共存。
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流与对话,形成文化共享,为各种文化形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它能够并结合现实的政治经济条件,把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且,网络文化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人们能跨越地界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能使人们在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和竞争中加深对人类文明的理解,并不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是一个继承
和发展的有机统一体,是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建设与先进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正如陈先达先生所说:“我们很难把文化与文明截然分开来。
文明中肯定表现了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因为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而文化的发展则也肯定表现了不同时期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从社会形态角度来说,这两者可有区别。
”文明是表示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它是人类活动积极成果,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而文化属于社会结构的概念,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与政治、经济一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有机体。
网络文化虽然是一种精神生产的产物,但它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包含了一些落后、腐朽的元素,因而不能直接将其归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
所以,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二,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们精神生产的积极成果,自然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网络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极为重要的阵地,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这就关系到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要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文化的先进性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它只是相对于一定时代而言,不是永恒不变的,正如社会形态的更替一样。
”这就要求网络文化建设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前进;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兼容并蓄多种文化模式与文化形态。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网络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吸收外来文化内容和技术的同时,必须采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大胆利用一切有利于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成果;所谓实事求,就是对外来文化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要理解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就要理解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辩证法。
网络文化是一个处在联系发展之中的有机统一体。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根据唯物辩证法,任何特定的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网络文化也不例外。
一方面,从网络文化发展本身来看,网络将全球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各种信息集合在一起,供人们去浏览、比较、选择,在这种开放中。
知识和信息的密集程度空前集中,使网络文化实现了个体获取信息权利的平等和资源共享。
个体可以不受阶级、等级的制约,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参与到网络文化中来,并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平等的交流。
可以说,网络文化为人们
提供了平等、自主的文化参与机会,并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充分体现了网络文化中的个性。
在这种开放中,知识和信息的密集程度空前集中,使网络文化实现了资源共享,这又体现了网络文化的一种共性、普遍性。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文化建设有社会主义的个性,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共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都对文化作了科学的预见性。
因此,在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这为我们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规律,为我国这样一个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道路。
再次,马克思主义指出文化要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这为我国当前的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方针。
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产,这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
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把知识重新用指导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前进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所以,我国的网络文化应该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共性和个性、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四、大力发挥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
第一,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了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的作用。
首先,网络文化凭借其多向互动性和多向交往性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
它囊括了全球文化的一切元素,为各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不仅使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在碰撞和竞争中得到发展,更使文化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传播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这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世界文明的传承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网络文化在内容上实现了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兼容,并且催生了多种新的文化形态,如: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艺术作品等。
这些文化形式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文化载体,给人类多国别、多民族、多领域的文化交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人类本身的交往水平达到质的飞跃,这就更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了教化作用。
陈先达先生说:“文化的教化功能是文化诸多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文化是人创造的,但人又生活于文化之中,不断孕育出受这种文化‘化’出来的人。
”所以说,网络文化虽然是人类创造的,但同时它对人类有着深刻的教化意义。
首先,它为人们吸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人们能利用互联网更加便捷地获取各方知识和文化。
进而带动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民族科学分化素质的提高。
其次。
网络文化建设的信息化和开放化使人们的视野空前开阔。
思维更加活跃,使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人们可以在网络文化建设这一平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性,不仅培养了人们文化信息平等共享的价值观。
而且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经济相辅相成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仅产生了网络文化,更使网络文化反过
来继续推动着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前,信息革命带来的巨变,使全球经济经历着一场革命,革命的实质是从机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换,全球经济正朝着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的方向转型。
在这种新的经济范式中,科技、信息、智力、创造力成为最关键的资源。
毫无疑问,网络经济在新的经济范式中占据重要地位。
网络更通过它的快捷性、易操作性、跨地域性的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经济中来,更促使网络经济迅速占领市场。
网络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网络文化的繁荣,同时,网络文化建设也不断为网络经济的顺利运行创造着良好的文化空间,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的增长与文化的繁荣也就必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的空间。
第四,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了塑造民族意识的作用。
一方面,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能够把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以网络为媒介把这种传统文明传播出去,塑造我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并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传承把整个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民族号召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
这样,不仅能时刻警惕腐朽思想的侵蚀,更能保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不受西方“文化殖民”的侵略,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强大的民族意识。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更应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