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化组
【70号教案】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教材内容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代谢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五)难点突破
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线,以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为载体,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再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推测肾小
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思考:
比较尿液和进入肾的血液的成分的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
1.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
2.你发现肾小囊中有哪些物质?
3.由此你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作用。
1.你发现尿液中没有中和,说明了它们被全部重新吸收了。
2.你推测被重吸收回到血液中的物质还会有和等。
板书设计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排泄——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一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皮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四、尿的形成:
五、尿的排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泌尿系统的组成。
其二是尿的形成。
就宏观而言,泌尿系统的组成是学生熟知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但微观上,具体到肾单位,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注意适时出示挂图,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肾脏的过滤作用,结合生活经验,便于理解,也为后面讲解肾小球、肾小囊壁的作用打下基础。
特
别强调血液流经肾单位时,要经过两次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它们里面流的都是动脉血;要经过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尿的形成过程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因此教师不急于阐述尿液形成的完整过程,而是以点连线,先以资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连起各知识点,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了教师全盘托出,学生全盘接受的模式。
尿的排出过程这一知识点较简单,让学生自己描述,教师补充。
最后,教师提示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
就能力训练而言,本节用多种方式(挂图、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71号教案】
第五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尿的形成和尿的排出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来认识一下泌尿系统的组成,关于肾脏的结构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本图Ⅳ-42 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来认识一下肾脏的内部结构,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三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和分泌、排泄作用。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如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
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3) 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四、重点和难点
(1)尿的形成过程;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五、教学难点
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
七、课前准备
教师:泌尿系统组成的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一个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利用都应利于突出与尿液形成有关的结构即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及肾脏中的毛细血管。
通过分析这些结构的特点,结合数据分析推测,使学生深刻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推测能力,“尿的排出过程”应与泌尿系统的结构相呼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生动而直观地感知。
再从分析尿液成分入手,使学生感悟排尿对人体的意义,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九、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对尿液的形成,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比较难理解,要通过图片、Flash动画、实物等直观的认识来掌握。
思考:
比较尿液和进入肾的血液的成分的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
1.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
2.你发现肾小囊中有哪些物质?
3.由此你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作用。
十、板书设计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肾小球
肾脏:肾单位肾小囊(形成尿液)
肾小管
输尿管(输送尿液)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二、尿的形成
: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有用物质
三、尿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暂存)尿道体外
四、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
调节人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
功能。
排泄: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尿素等物质排出体外
的过程。
五、排泄和排遗
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72号教案】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课在设计上力图体现《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立足于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用“尿的形成”的演示动画视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交流、合作、体验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均选自学生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基础知识,意在面向
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更易于学生接受。
通过学习,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已有经验,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使生物教学更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
2.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以“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探究和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新知。
贯彻“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兼顾个体差异,给每位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亲历、感悟,愉快地学习。
积极构建平等、互动,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平等中的“首席”。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以及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学好了尿的形成和排出,才能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三个部分进行编写,安排了两个有主题的活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已经非常熟悉,但对肾脏的结构和尿在肾脏中的形成过程并不清楚,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尿液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清楚的、理论的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继而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表,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不同作用,从而突破“尿的形成过程”这一教学难点。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有十二个教学班,我带六个教学班,各班有五十五人左右,男女生比例也不相同。
通过将近一年的生物学习,我和学生之间由陌生变得熟悉,我们之间的配合也日渐默契。
我喜欢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同学。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技能,但对新知识还是有畏难情绪。
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于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尿在肾脏中形成的生理过程还不清楚。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
“泌尿系统的组成”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一教学内容只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从整体上有感性认识就可以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一个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利用都围绕肾单位的结构这一主题。
通过分析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的特点,利用图表数据分析推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尿形成的两个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推断能力。
“尿的排出过程”与泌尿系统的结构互相照应,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生动而直观地感知。
从分析尿液成分入手,使学生感悟排尿对人体的意义,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理念
1. 用“关爱生命,关注健康”这一主题将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并贯穿始终,在教学中凸显人文关怀。
授课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关爱学生生命,关注学生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教学活动设计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体现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终生发展”的先进教学理念,也体现了教师全面的生物专业素养,对这些专业素养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合理运用,在本课教学中做了一些胆的尝试。
2. 师生交流、互动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选择,对重点内容的突破,难点的突破有很好的辅助的作用。
在教学中力求有效的整合各种素材,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达到以下几个作用:
⑴加快教学环节的衔接(省时);
⑵营造课堂教学的意境(设景)
⑶强化多方位的感官体验(冲觉);
⑷使知识的获得体现动态发展(递进)
⑸使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初始更清晰(直观)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将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
即创设连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体系,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主动探究式的接受学习,完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
五、学法引领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的健康密切联系、直接想关的。
倡导由知识接受型→主动探究型,理解型→实践活动型的转变。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概述尿的形成过程。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从数据到结果,推测尿液的形成
过程,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学突破
设计两个课堂活动,一个是观察与思考: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一个是资料分析与探究:血液、尿液的成分?肾单位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也已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组成、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七、学习环境资源
◆教师准备
泌尿系统的模型、已解剖好的猪肾脏、肾单位的结构模型、PPT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例及相关尿液化验单、血液透析和肾移植资料。
八、课时分配一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过程
每天课间,同学们会“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
物”---田世国,他之所以成
名震撼人心之处在哪?
握,为肾功能概念的形成建立牢固的结构基础。
四、尿的排出和意义肾小囊中尿液中
9896
0.030.00 0.100.00 0.72 1.10 0.03 1.80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五、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梳理线索。
十、检测反馈
1. 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 )
A.呼出二氧化碳
B.排汗
C.食物残渣排出
D.排尿
2.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
A.肾小囊
B.肾单位
C.肾小管
D.肾小球
3. 肾单位的组成部分中,不包括 ( )
A.肾动脉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肾小管
4. 原尿和血液相比,主要区别是原尿中不含 ( )
A.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B.血细胞和葡萄糖
C.尿素和尿酸
D.血细胞和无机盐
5. 肾小球能滤过,肾小管不能吸收的是 ( )
A.葡萄糖
B.水
C.无机盐
D.尿素
6. 在无外伤的情况下,当尿中同时出现红细胞和蛋白质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 )
A.肾小管
B.肾小球
C.肾小囊
D.集合管
7. 肾单位形成的尿液,排到体外的途径依次是①膀胱②输尿管③肾脏④尿道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8.下列有关排尿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排出废物
B.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C.排出食物残渣
D.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一、板书设计
第一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尿的形成
肾小球2. 尿的形成
1. 肾单位肾小囊血液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
肾小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液
3. 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三、排泄和排遗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分析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观察尿的形成示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和获得信息的能力,比较表格中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的差别,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积极、灵活、主动,使教师对生物课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不足的地方使学生对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尤其是肾脏病变知之甚微,缺乏生活必备常识,在最后的知识迁移和扩展上略感吃力。
生物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给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训练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能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完成自主探究,并具有一定的自我研修和自学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然而要真正将这些目标一一落实在每堂课,仅有的40分钟时间显得匆匆、太匆匆,要求教师一定要抛开功利教育的思想,轻什么重什么,顾眼前还是为将来。
应付会考还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仍然是初中生物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首要矛盾!
附:教学流程图
【73号教案】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
[难点分析]
一、本节难点为: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可分解为两个难点
难点之一:肾单位的结构难点之二: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
二、难点的突破策略
1.画图引导学生认识肾单位的结构
2.用红毛线球和气球制作肾单位模型,巩固学生对肾单位的认识。
3.通过资料分析,得出尿液的形成经历了滤过和重吸收等两个生理过程。
4.画图和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将滤过和重吸收两过程动态化,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方法] 画图法、分析法、多媒体教学、问题解决法、讲授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的制作、肾单位模型的制作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外。
简单讲解:排泄和排遗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人每天都要排尿。
尿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呢?
进行新课
一、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讨论:1、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想像一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学生观察、想像并说出自已的推测。
(肾动脉—>肾内小动脉—>肾内毛细血管网—>肾内小静脉—>肾静脉)(肾内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2、你推测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推测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二、尿的形成 (一)、肾单位的结构
1、观察图片说出肾单位三部分的结构名称及特点
2、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肾小囊象什么?肾小管的特点?
3、师展示肾单位的结构模型。
并在黑板上画图指导学生画肾单位的结构图。
4、用手势表示肾单位。
(二)、尿的形成 1、资料分析
讨论:1.比较尿液与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诊断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毛细血管
出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单
位
入球小动脉
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尿的形成有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画图:尿的形成过程
3、展示Flash 课件尿形成的两个过程
4、尿的形成过程:
血液
肾小囊中的原尿 有用的 血液 剩下的 尿液
5、举例说明一个人若得了肾衰竭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肾脏移植。
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田世国,就是他为他敬爱的母亲捐献了他的一个肾。
三、尿的排出
1、尿由肾单位 肾盂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体外
2、意义: 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课堂小结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3、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途径及意义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和基础训练
滤过作用
原尿 肾小球 肾小囊
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
毛细血管
重吸收作用
尿液
静脉
动脉 集合管
出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 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 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 排出尿液 二、尿的形成
1
、肾单位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一端包裹肾小球 另一端连肾小管 肾小管:细长弯曲 外缠绕毛细血管 2、尿的形成:
血液 肾小囊中的原尿 有用的 血液 剩下的 尿液 三、尿的排出
课后反思
1.收获
收获之一:通过画肾单位图和演示肾单位的模型,全体学生确实掌握了肾单位的结构。
收获之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种液体的数据,学生自己总结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
通过画
尿的形成图,学生理解尿的形成的动态过程。
收获之三: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讨论等。
2.困惑:
我认为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本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然而若要真正落实下去,一堂课的时间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将无暇顾及书后的练习,即使有的课时间充裕,但也无法顾及大容量的生物基础训练上的题目。
然而为了应付会考,我们教师不得不占用那可怜的有限的课时,战胜本应属于学生进行活动的时间,我深深地感到落实新课程理念可真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