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通过对不同文本的比较与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比较阅读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2. 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理解比较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2. 学习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3. 分析比较文本的共性和差异;4. 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5. 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比较阅读的概念,并解释比较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习比较阅读方法与技巧使用示例文本,引导学生学习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如文本分析、材料整理和思维导图等。

3. 分析比较文本的共性和差异找出两篇相关文本中的共性和差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引导学生对比较文本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观点。

5. 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比较阅读的结论,撰写一篇短文,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

六、教学评估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估;2. 学生对比较阅读方法与技巧的运用情况的评估;3. 学生对于文本共性和差异的分析能力的评估;4. 学生对于综合分析与思考的能力的评估;5.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评估。

七、教学扩展1.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2. 结合历史、哲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比较阅读教学;3.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批评性阅读和评价。

八、教学反思通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比较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然而,教学设计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例如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提供更丰富的文本材料等。

九、结语比较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不同文本的比较与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引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比较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设计一节小学语文比较阅读课,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比较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会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比如两个不同品种的苹果。

我会让学生观察、品尝,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两种苹果的不同之处。

1、选择文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阅读的概念,我会选择一段简短的文章,例如两个动物的描述。

这样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对比。

2、阅读理解在学生熟悉了所选文本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阅读理解的活动。

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文本,并找出文本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组织讨论为了加深学生对比较阅读的理解,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新的比较对象,并在小组内分享彼此的观点。

我会提供一些问题,例如他们的比较对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他们对比较对象的看法。

4、撰写比较文章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比较和讨论撰写一篇比较文章。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组织文章结构,表达出比较对象的不同之处,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互评和反思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我会让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比较文章,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今后的进步。

【总结】通过设计这样一节小学语文比较阅读课,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比较思考的能力。

比较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精心设计和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比较思维习惯。

注:此文章描述了一种可能的教学设计,实际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一题材,别样情怀—《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比较意象,品味不同意境。

2.分析手法,体会历史兴衰。

3.倾情诵读,感受诗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比较意象,品味不同意境;倾情诵读,感受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词大多表现乡土生活,描写城市的为数不多。

到了宋朝,文学重心下移,市井文化勃兴,描写城市的诗词开始涌现,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它们都以城市为写作对象,题材相同,但风格和感情却截然相反。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比较阅读,感受一下这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二.初读,把握基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明确:《望海潮》:写了杭州的繁华热闹,读起来感觉愉悦喜庆。

《扬州慢》:写了扬州的萧条冷落,读起来感觉伤感沉重。

三.再读,确定词眼1.两首词中哪一句最能直接体现各自的情感主旨?(包括小序)明确:《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扬州慢》:黍离之悲2. 这两首词的字眼分别是什么明确:《望海潮》:繁华《扬州慢》:空城四.品读,深入探究1.这两首词分别选用了哪些意象,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繁华"和“空城”?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具体要求是:①紧扣文本,抓住两首词中选用的意象进行比较,体会意境的不同;补充完善学案上的表格。

②组长主持讨论,组员积极发言,每组选派一名发言代表人进行展示。

③时间:6 分钟。

表格展示具体如下:2.小结:两首词在意象选取上不同,组合方式不同,所呈现的意境也截然不同:意象上,《望海潮》专门选取美丽富庶的景物,《扬州慢》则把眼前实有意象和古人诗词中的意象叠加,既描写了眼前的萧条败落,也提到了昔日的繁华兴盛;意境上,《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了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哀婉伤感的意境。

艾青诗选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艾青诗选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艾青诗选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比较阅读来深入了解和欣赏艾青的诗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对不同主题、体裁和风格的艾青诗歌进行比较,通过对作品意象、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及对诗歌的艺术性进行全面认知。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 理解并感受艾青的诗作,对其主题、体裁和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诗歌作品的意象、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审美水平;-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2. 教学准备- 确定选用的艾青诗歌,并准备相关课文材料;- 分析和整理诗歌的主题、体裁和风格特点;- 提前准备好学生讨论的问题和引导性的问题,用于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3. 教学过程3.1 引入引入艾青的诗歌作品,简要介绍其生平和代表作品,引发学生对艾青诗歌的兴趣。

3.2 第一轮比较阅读选择两首或更多艾青的诗歌,课堂上共同阅读这些诗歌,通过讨论和指导,引导学生聚焦于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这些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与学生有何关联?-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艾青通过何种意象和语言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语言特点:艾青的诗歌语言简练还是华丽?有何特点?如何体现?通过学生的讨论,梳理出每首诗歌的核心主题和突出特点,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主题和特点进行比较。

3.3 第二轮比较阅读选择另外两首或更多艾青的诗歌,重复第一轮的比较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 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在主题、意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它们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艾青诗歌的风格变化:是否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出艾青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通过比较分析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对诗歌作品的整体把握,更深入地理解艾青的诗歌创作。

3.4 总结与交流总结比较阅读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回顾所阅读的诗歌以及比较分析的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复活》《雷雨》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复活》《雷雨》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复活》《雷雨》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梳理把握《复活》《雷雨》课文节选中“重逢”的具体情节。

2.基于“重逢”的具体情节,分析《复活》《雷雨》男女主人公“不识”“相认”的不同态度。

3.理解把握《复活》《雷雨》的主题思想,体会“良知的复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比较“重逢”情节过程中,分析人物面对“苦难’的遮掩和直面。

教学难点:把握两部作品主题,体会“良知的复活”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导入:观察两幅插图,思考女性人物形象。

同是与昔日恋人“重逢”,却是一笑一哭。

一部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89-1899年创作的小说作品,一部是中国作家曹禺于1933年创作的话剧作品,乍看之下,两者似乎毫不相干,但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两个作品中相似的情节:昔日恋人的重逢。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比较阅读《雷雨》和《复活》,品读他们笔下男女主人公“重逢”之时,那两段跨越时空的悲声。

(一)重逢:过去与现在任务一:以“重逢”情节为中心,结合文本,完成表格内容。

思考两部作品男女主人公之间有哪些相似?小结:1.刻画的都是贵族青年和年轻女仆间的爱情悲剧。

身份的巨大差异也将故事的悲剧更加加大。

2.过去:《复活》聂赫留朵夫和《雷雨》周朴园都是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不能满足情感需要下引诱了纯洁、美丽的家中女仆,在情人生子后又因家庭社会的压力始乱终弃,抛弃情人。

3.现在:男主人公依然处于上层,过着体面尊贵的生活,女主人公毫无例外地遭受着生活的凌辱折磨,从事卑贱的职业,委身于粗鄙的男人。

“重逢”对男主人公良知又会是怎样的“盘点”与审判?(二)重逢:遮掩与直面任务二:当昔日的恋人因偶然的“重逢”而相遇,为什么玛斯洛娃和周朴园没有认出昔日恋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雷雨》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

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

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不过也许你会知道。

比较阅读教学的设计

比较阅读教学的设计

比较阅读教学的设计在教育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阅读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比较两种不同的阅读教学设计,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第一种教学设计是传统的线性式阅读教学。

这种教学设计通过给定一篇完整的文章,让学生按照固定的顺序逐段阅读,并理解每个段落的主旨和细节。

这种教学设计的优点是结构清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一步一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然而,线性式阅读教学的缺点是可能过于繁琐和单调,学生在长时间的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兴趣。

第二种教学设计是交互式阅读教学。

这种设计追求师生互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揭示文章的主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推理作者的意图。

交互式阅读教学的优点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

然而,这种教学设计的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因为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引导。

对比两种教学设计,可以发现每种设计在不同的场景中都有其适用性。

传统的线性式阅读教学适用于初学者或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习和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而交互式阅读教学更适用于高年级或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培养他们批判性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然而,仅仅比较两种教学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比如,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图片等,来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合作、讨论和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总之,阅读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线性式阅读教学和交互式阅读教学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并结合其他教学策略进行差异化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案设计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2)能够概括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两篇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尊重作者、珍惜文字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坚强意志。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两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背影》、《春》。

2.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两篇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2)准备PPT,展示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1)讲解《背影》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讲解《春》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发现两篇课文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两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分组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体会。

5. 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讲解,总结两篇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撰写一篇关于两篇课文比较阅读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比较阅读方面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理清诗歌脉络,初步把握诗歌情感。

2.把握意象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作者的青春理想,并结合时代背景升华自己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学习郭沫若感时忧国与思考未来的优秀品质,以及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青春过后,生命就会加速。

萧伯纳说过:“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珍惜人生只有一次的青春,让青春更有价值。

我校准备举办以“青春之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二、学习任务课前预习任务(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

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

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学步骤: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讲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比较阅读做好铺垫。

2.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师可以选择两篇相关的文章,或者两个角度来比较同一篇文章。

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 这两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个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有何异同?- 你认为哪个角度更能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3. 学生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上一步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

4. 学生展示和总结请学生代表各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对比较阅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提问,进一步巩固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相关的比较阅读材料(可以是文学作品、科技文章、历史事件等)- 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讲台或投影仪等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检查学生对比较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情况-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和总结,分析他们对比较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学反思:根据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如更换比较阅读的材料、提出更深入的问题等,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结:通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

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的英语能力发展。

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比较困难的一环。

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辨别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2. 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3. 掌握比较文言文中的常用比较句式;4. 运用比较句式来分析和比较文言文中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段文言文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激发思考:a. 你觉得这段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之处?b. 你能否理解这段文言文的意思?2. 关键词汇辨析让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文言文,选出其中的关键词汇,并分析其意义。

随后,每个小组可以向其他小组汇报他们选出的关键词汇的意义。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会加深对文言文中关键词汇的理解。

3. 句子结构分析让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探讨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类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句,并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句子结构,加深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4. 比较句式掌握让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式,例如“如何如何”,“不如不如”,“胜过胜过”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和意义。

5. 比较分析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比较句式,选择一段文言文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书写比较分析的段落。

教师可以在此环节提供指导,并进行指导性评价。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 对学生的关键词汇选择和分析进行评价;2. 对学生的句子结构分析进行评价;3. 对学生的比较句式运用进行评价;4. 对学生的比较分析段落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其他类型的文言文比较阅读,如对比文学作品的风格、对比古代各地的礼仪习俗等等。

六、总结通过本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结构,提高阅读能力,并掌握比较句式的运用。

语文中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中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中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比和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本文将介绍一种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一、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将能够:1. 提取并理解文本的核心内容;2. 分析和对比不同文本的文体、结构、语言特点等;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选择两篇或多篇适合比较的文本,例如同一主题下的两篇诗歌、两个同类型的故事等;2. 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包括文本原文、辅助解读材料等;3. 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图片或者提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境?”“你们对这个话题有什么了解?”等等。

2. 文本阅读在这一阶段,教师将分发给学生阅读文本,并针对文本的理解、主题、情感等方面提出问题。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答案,积极参与文本解读的过程。

3. 文本比较学生阅读完两篇或多篇文本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两篇文本的主题是否相似?有何异同?- 两篇文本各自的文体、语言特点是什么?对表达有何影响?- 两篇文本的结构有何异同?对理解文本有何帮助?- 你更倾向于哪一篇文本?为什么?4. 总结归纳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比较阅读对你们理解文本有何帮助?- 通过比较阅读,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你们打算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策略?四、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对比较阅读的掌握程度;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反馈,评价学生对比较阅读教学的理解和应用。

五、延伸拓展完成比较阅读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写作或创作活动。

例如,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比较阅读的读后感,或者根据两篇文本的共同特点创作一个小故事等。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承平盛世与劫后孤城——《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感悟诗词韵律之美。

2.品味赏析,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把握情感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

3.感悟诗词内涵,将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思考融入诗意的表达。

教学重难点:1.品味赏析,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把握情感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

2.感悟诗词内涵,将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思考融入诗意的表达。

教法学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古诗有:“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些城市的美,已经深深地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

古时的杭州有多美?《望海潮》流传至金国,金主完颜亮听了之后,非常倾慕如此美丽的风景,于是就南下攻宋,一度攻占扬州,这次入侵给扬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于是就有了《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将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做比较阅读,感受承平盛世与劫后孤城,一起来探究词作背后的家国情怀。

活动二:诗词阅读指导1.读作者与背景2.初读,读韵律、基调3.细读,读内容、手法、情感4.品味古人经典,厚植家国情怀活动三:阅读指导过程阅读指导一:读作者、读背景1.了解作者,包括名字号、籍贯、代表作品、创作特点,评价等。

2.了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

柳永(约987——约1053),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又因他曾做过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姜夔(1155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使高中语文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主题和结构,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经典文学作品或相关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供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 提供辅助材料,如导读、背景知识介绍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步骤及方法:一、导入1.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比较阅读的重要性,并解释其概念和目的。

2. 展示两篇不同文本的片段,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文本分析1. 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对选定的文本进行分析,包括主题、情节、人物关系、语言特点等方面的比较。

2. 学生根据导读和背景知识,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解读。

三、比较分析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两篇不同的文本进行比较。

2. 小组内成员就各自选择的文本展开讨论,比较其共同点和差异,讨论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3. 每组从小组讨论中选取代表发表意见,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和辩论。

四、总结与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文本之间的共性和特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 学生归纳出比较阅读的优点和对个人阅读能力的提升。

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激励学生继续进行比较阅读。

五、拓展应用1. 学生可以尝试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其他文本,如广告、新闻文章等。

2. 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思维方式,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包括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比较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展示,互相评价和讨论。

3. 可以进行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比较阅读的心得体会和对选定文本的分析。

总结: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主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素养。

高考诗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诗歌比较阅读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准确理解与分析高考文学类题材中的诗歌;2. 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诗歌的鉴赏力与批判思维;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种不同类型的诗歌,并精选与高考题材相关的诗歌;2. 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形式、诗歌的语言特点等;3.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堂教具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未知的诗歌标题,并引导学生根据标题猜测诗歌内容。

然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猜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诗歌的比较阅读来更好地理解与分析诗歌的内涵。

步骤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比较阅读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两首不同风格的诗歌,要求同一小组的学生通过文本对比,分析两首诗歌在语言、形式、主题等方面的异同;2.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并整理出讨论结果;3. 学生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带领全班共同探讨两首诗歌的比较与分析。

步骤三:深化学生的诗歌阅读理解能力1. 教师再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篇高中课文中包含的诗歌,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2. 学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外的讨论,探究诗歌与作者的关系,解读诗歌所传达的主题与情感;3. 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探究结果进行展示,教师引导全班共同思考并提供必要的补充解释。

步骤四: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1. 教师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诗歌类型和风格;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并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诗歌创作风格与主题;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代表性的诗人与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如积极性、主动性、分析能力等;2. 学生的汇报和展示评价,如理解准确性、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3. 学生个人笔记或撰写的观后感的评价,如文辞优美程度、观点独到程度、思维全面性等。

以“比较阅读”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

以“比较阅读”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

以“比较阅读”为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比较阅读的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较阅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阅读的技巧,对不同的文本进行分析和比较。

3. 学生能够通过比较阅读提升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比较阅读的概念,解释其在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2.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已学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推断等。

探究比较阅读: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两篇相关主题的短文,并要求他们进行比较阅读。

2. 学生阅读短文并记录关键信息,包括主题、观点、论据等。

3.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讨论两篇短文之间的异同点。

比较阅读技巧讲解:1.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用的比较阅读技巧,如对比、细节比较、主题比较等。

2. 教师通过示范和实例讲解这些技巧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3. 学生在小组内运用这些技巧,对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

创造性比较阅读:1. 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在小组内自行查找与主题相关的文本材料。

2. 学生阅读文本材料,使用比较阅读技巧,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

3.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比较结果,讨论不同观点和角度。

评价与反思:1. 学生将自己的比较阅读笔记整理成报告或演讲,并向全班展示。

2. 教师和同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在比较阅读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思考。

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比较阅读的练习,拓展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2. 学生可以参与书评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升对不同文本之间的理解和批判能力。

教学资源:1. 相关主题的短文或文章。

2. 比较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示范材料。

3. 学生整理的比较阅读笔记和报告。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将在比较阅读的单元中学习到重要的阅读技巧和批判思维能力,并能运用这些技巧对不同的文本进行分析和比较。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登泰山记》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登泰山记》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赏山水美景,寻心灵突围——《赤壁赋》《登泰山记》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两篇作品,赏析不同景物的特色,感受作品展现的独特的山水自然之美。

2.通过比较进一步分析两篇作品行文思路的不同,感受《赤壁赋》中的景、情、理的结合,揣摩《登泰山记》的情景关系。

3.比较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之际面对山水不同的情感态度,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学习古代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不同体例散文的不同特点,比较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之际面对山水不同的情感态度。

教学方法点拨法,讲授法,主题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前置任务:1.通读两篇文章,对文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批注。

2.疏通两篇课文文意。

3.了解两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一、情境导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游览胜迹,与自然接触,总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天我们就在文字中去登山临水,感受自然情怀,感受别样的趣味。

二、课堂活动任务一:诵读文本感不同自由诵读两篇课文,从语言、写景、情感等角度谈谈你对两篇课文的整体感受。

1.诵读《赤壁赋》,交流诵读感受。

点拨:(1)语言——抑扬顿挫(2)写景——空灵缥缈(3)情感——乐悲豁达2.诵读《登泰山记》,交流诵读感受。

点拨:(1)语言——雅洁精准(2)写景——雄浑壮丽(3)情感——内敛自豪任务二:梳理文脉品风景1.填写基本信息2.梳理文章结构《赤壁赋》的外在形式是一篇游记。

开头就交代时间(“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地点(“游于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事由(“泛舟”)。

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

而且以“月出”起,以“东方之既白”(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

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一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

六年级语文下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文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同时提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 加深对不同文本的理解和记忆,提高阅读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对事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升思维逻辑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选择:选择两篇或多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其中一篇为课文,其他为补充材料,内容与课文相关但有所差异。

2. 比较理解: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课文和补充材料,分析比较差异,辨别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法。

3. 语言表达:通过比较阅读,启发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比较阅读,并展开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思维碰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比较阅读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比较的兴趣。

2. 文本介绍:简要介绍课文和补充材料的内容,强调比较阅读的重要性和目的。

3. 首次阅读:让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课文,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4. 比较分析:学生讨论并记录下课文和补充材料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并思考不同表达方法的原因。

5. 二次阅读: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并互相交换阅读材料,重新理解和分析。

6. 写作输出:要求学生根据比较分析的结果,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观察。

7. 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讨论和互动,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8. 总结反思:教师总结比较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资源1. 课文和补充材料:教师根据具体教材选择适当的课文和相关补充材料,保证内容和水平匹配。

2. 学生笔记和作品: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产生的笔记和写作材料。

二年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二年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4
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比较两篇文本
1.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2. 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小组合作探究法
1. 分组讨论两篇文本的异同点2.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3. 引导学生从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情况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1. 深化文本理解2. 拓展学生视野
联系实际讨论法
1.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探讨文本中的启示和教训2.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创意表达
通过学生讨论、发言、创意表达等情况评价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7
总结归纳
回顾本课内容,归纳学习要点结归纳法
1. 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学习收获2. 教师归纳总结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5
深入解读
深入解读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1. 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提问引导法
1. 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3.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通过提问、讨论、发言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拓展延伸
结合实际,探讨文本启示
二年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序号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1
导入新课
引入比较阅读的概念
1. 激发学生对比较阅读的兴趣2. 初步了解比较阅读的方法
情境导入法
通过讲述两个相似但不同的故事或文章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引入比较阅读的概念
观察学生反应,评估导入效果
2
选择文本

氓与离骚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氓与离骚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氓与离骚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氓》与《离骚》这两篇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比较《氓》与《离骚》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意境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氓》、课文《离骚》、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氓》与《离骚》的书籍封面,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于这两篇作品有何了解。

比较主题:请学生读完《氓》和《离骚》,小组讨论后,通过全班讨论的方式,总结出他们的主题分别是什么,并比较两篇作品的主题异同。

比较结构:请学生分析《氓》和《离骚》的结构差异。

引导学生注意这两篇作品的篇幅、章节划分等方面的差异,并思考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对于表达主题的影响。

比较修辞手法:请学生辨别《氓》和《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和作用。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归纳出这些修辞手法在两篇作品中的运用方式和表现形式。

比较意境:请学生感受《氓》和《离骚》所营造的意境。

让学生写下他们在阅读时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意象,然后进行交流和比较。

引导学生思考两篇作品所呈现的意境是否有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巩固合作:请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展示方案,将他们对于《氓》和《离骚》的比较成果进行展示。

每组可以选择一种形式,如PPT、海报、口头表演等方式来呈现。

拓展延伸: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与《氓》和《离骚》进行比较,探究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

鼓励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结反思:通过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他们对于《氓》与《离骚》的比较有深层次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比较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文学鉴赏的收获和启示。

评价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展示内容给予评价,同时也可以布置一篇关于《氓》和《离骚》比较的写作任务,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这两篇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探究”《农夫和蛇》教学设计
胭脂湖街道中心学校邹炳南
课前预习:
1.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2.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3.复述两则故事。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寓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做一个善良而又智慧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内容。

评价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复述两则故事(表情、语气要准确)。

2.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就两则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4.辩论时正反双方是否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
5.编成小剧本,当堂表演,要求形象自然,贴切文章内容,能很好地体现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当你和几个同学走在小路上,突然有人说有蛇,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害怕……)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两篇与蛇有关的故事,看看故事中的蛇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板书:农夫——蛇——农夫)
二、预习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隆()冬冻僵()胸脯()怜悯()
窜()出来劈()开纠缠()后患()无穷
2.文学常识:
(1)《农夫和蛇》选自,主要为民间流传的以为主的寓言。

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国籍)寓言作家所作,他被后人誉为“”。

(2)寓言,是用的故事寄寓的道理,给人以。

寓言篇幅一般比较,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或。

参考:(1)《伊索寓言》古希腊动物希腊伊索寓言之父(2)假托意味深长启示短小动植物其他事物。

3.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复述两则故事(表情、语气要准确)。

复述评价: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第一则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第二则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三、合作竞学:
1.农夫救了蛇,按照常理蛇应该怎么做?结果呢?这是为什么?
参考:知恩图报。

咬死了农夫。

恶人本性难改。

2.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这个善良的农夫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报呢?
参考:因为怜悯恶人。

3.第二则故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参考:农夫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蛇不赞成。

蛇具有凶狠恶毒的本性。

学生圈点评议,谈出自己的看法。

4.两则故事中的农夫和蛇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板书:1善良不分善恶 2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凶狠恶毒 3善良宽容不明智
5.这两则语言的寓意分别是什么?是否就限于各自结尾说的那些话?
参考:(1)第一则寓言的寓意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

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2)第二则寓言的寓意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

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

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

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四、交流释疑:
1.两则寓言的结尾是否分别将“毒蛇”误写成了“恶人”和“仇人”?为什么?
参考:没有误写。

作者借蛇写人,实际上就是借毒蛇的恶毒、六亲不认、恩将仇报来讽刺那些像毒蛇一样的恶人,告诫人们不要怜悯恶人,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

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

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

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2.辩论:面对冻僵的毒蛇可以救吗?(正方:不能救。

反方:可以救。


教师参与交流,指出:善良必须和智慧相联系,善良最终会战胜邪恶。

3.穿越时空:你作为农夫来到了古希腊,当毒蛇拒绝和解后,你打算怎么做呢?
自由发言,指出:继续斗争,不向恶人妥协屈服。

宽容是化解一切仇恨的最好办法,谅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恶人的本性也会慢慢改变的。

……
五、巩固反馈:
1.谈谈你学完本课后有什么收获?
提示:可从感受、写法、做人道理等方面谈收获。

2.作业:改寓言,编剧本。

同学们自由组合,就你最喜欢的一则寓言进行改编,编成小剧本,下一节课当堂表演,要求形象自然,贴切文章内容,能很好地体现寓意。

总结: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希
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会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板书设计:
救求和
农夫————————蛇————————农夫
咬不和解
善良忘恩负义善良
不分善恶恩将仇报宽容
凶狠恶毒不明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