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与思考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12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报告里提出了一个深刻影响中国的"大政策"。他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留在农村的农民们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稳固的物质条件,而背井离乡远赴城市的农民们,更是让“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已经实现,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历史欠债的归还也有了物质基础,基于迈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及城市反哺条件的成熟,国家将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战略,现代化战略的第二步已然迈出坚定的步伐。

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有人提出新农村的概念,但此次两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中的关键词是全面、协调。由此,“三农”发展也就更受关注

90年代末期,中央就把农业问题的政策提法改变为“三农”问题的政策提法,更多强调的是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何保护农民权益。

迈入新世纪,多年累积下来的农村的整体发展问题——包括教育的问题,医疗的问题,村容村貌的问题,村级管理的问题乃至农民负担的问题,包括土地问题等等,又都先后表现出来。

加入WTO以来,小规模的家庭组织模式与全球化大市场的新矛盾就凸现出来。中国的农业要走出国门,除了依靠价格优势外,产业规模化道路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的瓶颈。同时,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屡因质量问题遭反倾销制裁的农产品也亟需从基础设施到生产观念的转变。

此外,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举措,也

是协调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有效途径。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对建国以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历史欠债的归还也有了物质基础。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一五”规划,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幅新蓝图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依照这20字蓝图,“十一五”的农村建设将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富裕农民;只有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富裕农民,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并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在消除二元结构的方案上,到底是通过户籍政策和土地政策推动农村人口的快速城市化,还是立足现行二元结构的基础上改善农村面貌,引起学界争议。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学者提倡与其将钱都用在城市化建设上,不如将1/10的钱用在农村建设上。

中央在务实的基础上,借鉴上个世纪70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在不改变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建设。这也就意味着新农村的建设将以“村”为主体,在与市场经济的衔接上不会将单个农户强行推入市场,而是农户协作的方式进入市场。

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正是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并以此提出了五大目标:

一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村的生产力有新的发展;二是要使农民生活有明显改善;三是要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四是要使农村的社会事业有明显的发展;五是要使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显然,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与20字方针是对应的,并且都指向了农民奔小康、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城镇化的“三农”问题。

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要切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快建立粮食核心产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大种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

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壮大和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那么,如何建设新农村呢?又如何加大对三农投入呢?

首先是政府投入。

中央政府支农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支出、国家固定建设投资以及金融资金三个部分,中央的指导思路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无论是财政的支出还是国家固定资产的投资,以及各个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投向,都应该逐步增加,而且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地方政府对支农的投入倾斜也是资金来源的一部分,特别是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投资的比重是目前切实可效的政策取向。

其次是社会投入。

在财政政策已经从积极转向稳健的背景下,光靠中央财政增加支农投入难度很大,地方政府又因早年的农村公共事业、乡镇企业潮造成负债,因而引入社会投资,特别是将资本市场引入农村,既能解决农村贷款难的现状。又为城市反哺农村提供了有效途径。

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不会走向形式主义?哪些实惠农民可以期待?

在资金使用效率方面,政府支农资金以不同的名目由各个中央部门支配,缺乏有效的监督,使用效率低下,交叉和重复严重,不能形

成“合力”,因而今年两会上大部制改革将会对此作出讨论。

在资金使用方向方面,第一是加大对科研的支持;第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保护好土地,提高地力,提高抗灾能力,建设水利设施等;第三是政府服务,像防控禽流感、动物疫病防治。

新农村建设备受公众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不但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村容村貌也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各地涌现出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但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承受的污染负荷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日渐显现。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