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嵌入性_两种取向及其分歧_符平

_嵌入性_两种取向及其分歧_符平
_嵌入性_两种取向及其分歧_符平

/嵌入性0: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符平

提要:本文辨析了波兰尼和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思想,指出他们在市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代表两种不同的学术取向:社会构件论的市场观与社会建构论的市场观。前者系市场的实体嵌入,未给隔离于社会的自主性市场留下任何可能性;后者系市场的形式嵌入,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保留了社会因素无法进入、依自身逻辑运作的硬核。批评者眼中波兰尼的/市场悖论0建基于市场的形式嵌入,而在波兰尼那里实无真正意义上的/脱嵌的市场0存在,这一悖论不过是由其分析技艺所造成的假象。格兰诺维特取向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带回了经济学所缺失的/背景0分析,虽然更具分析力和解释力,但其针对经济学所试图做出的替代性解释却不够彻底。而波兰尼取向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尽管可被赋予厚望,但也还面临着相当艰难的理论与实践困境。

关键词:嵌入性波兰尼格兰诺维特市场与社会关系

一、引言

由波兰尼提出的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经由格兰诺维特的重新表述而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纲领性术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不少学者想当然地认为格氏是受波氏启发,重新定义并进而发展了嵌入性理论(譬如Krippner,2001;Guill n et al.,2002:4)。然而,尽管他们都用同一个概念来定位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但他们对嵌入性的表达和阐释,以及所蕴含的理论立场很不同。而且,格氏在嵌入性问题上与波氏并不存在思想的连续性,更谈不上挖掘、继承和发展。对此,在2002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举行的嵌入性专题研讨会上,格氏说他步波氏之后很不一样地使用嵌入性,并非试图去借用或重新提出这一概念,因为他在采用这个概念之前并没有认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市场秩序中的-惯例.问题研究0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 09CSH027)。感谢郑杭生老师、江立华老师对我的指导。陆汉文教授、闻翔、王楠、林顺利等曾阅读本文初稿并提出宝贵意见,本文的完善也受益于5社会学研究6编辑部的审稿意见,谨此一并致谢。

141

读过波氏的相关论著,而写作论文时则完全忘记波氏也提过这一概念,所以压根就没提及波氏。但在论文初稿的交流阶段,有朋友说他/激活了波兰尼的嵌入性0,他才意识到自己很不同地使用了波氏曾经使用过的这个概念。所以,后来他在论文定稿中提了一笔波氏,但这也只不过

是为了将他的嵌入性与波兰尼区别开来(Krippner et al.,2004)。

1虽然嵌入性概念本身仍然比较模糊,意义指涉具有多重性,逻辑张力也较大,以至于社会学内部对嵌入性也存在诸多争议和分歧,尚未获致共识,但波兰尼和格兰诺维特还是代表了嵌入性思想存在显著分歧的两种学术取向。本文以市场与社会关系为核心,o试图澄清两种取向所暗含的理论立场,对不少学者眼中波兰尼的/市场悖论0加以解释,探讨格兰诺维特取向的本质及其不足,比较分析两种取向的差别所在,以期为反思并超越当代经济社会学的市场研究进路提供一个契机。

二、嵌入性的波兰尼取向:作为社会构件的市场

(一)波兰尼的整体性嵌入思想

嵌入性是社会学对抗、反击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扩张而诞生的概念。而被誉为/嵌入性之父0的波兰尼,其一生的最大贡献可以说是/发现了始终嵌入的市场经济所失去的连续性0(Block,2003)。在波兰尼眼里,市场嵌入于社会是人类历史的本质和普遍逻辑,而经济学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一种陈腐观念,而且对促发自律市场也极具破坏性。他采取唯实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类经济通常都潜藏于人类的社会关系当中,,经济体系嵌入于社会关系0(Polanyi,1957P 1944:46、272),提出了经济的整体性嵌入观。在他看来,经济牢牢地附属于整体社会是其本质所在,市场臣属于其他社会建制(social institution)是跨历史和跨文化的普遍定律(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而142

社会学研究 2009.51

o因为/市场0是与嵌入性最为相关的一个中心概念。巴伯尔甚至称嵌入性概念的学术史

亦可视作是努力去克服、纠正在经济学中所盛行的/市场绝对化0之共同倾向的长期奋斗史(Barber,1995)。

格兰诺维特在这个会议上还公开表示,/近些年很少使用-嵌入性.概念,因为它已被拓展到可指涉任何问题而变得几乎毫无意义0。这引发了与会学者的激烈争议,最后克瑞普纳总结说道,嵌入性概念虽然问题重重,但它无所不在,因而依旧有用,难以弃之。

论文/嵌入性0: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市场的交易(marketing)与家计、互惠和再分配一样,不过是经济生活的诸多制度模式之一。就这一观点,即便对波兰尼的立论依据有过刻薄批评的布罗代尔也还是持肯定态度,而且布罗代尔(2002)对15至18世纪人类物质和经济生活所进行的事无巨细的考察也有力地支撑了波兰尼的观点。在波兰尼那里,市场不仅与其他经济制度模式无高下之分,甚至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其重要性还不及其他制度模式。因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市场尽管也存在,但却是处于社会的边缘位置并受严格管制。他不能容忍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断扩张的市场逻辑,其一生著述的中心议题便是以嵌入性为理论武器对自律市场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

虽然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影响深远,但他并没有给嵌入性下明确定义,这个概念在他的主要著作5大转变6中仅出现过两次,然其所有论著都与之密不可分。因为嵌入性既是他用以辨别人类历史上经济和市场在社会中的位置变化的分析性概念,更是他所秉承的整体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基石。波兰尼在经济和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立场鲜明,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不遗余力,主要来源于他对实体主义经济作为人类经济生活本质的深刻洞识与坚定信念(参见Polanyi,1992P1957)。在他看来,人类生活对自然和他人的依赖关系作为一种事实,相对于/手段)目的0关系的逻辑理性(形式主义经济)来说更为重要。经济学将经济狭隘地等同于理性、自利和效用最大化行为的领域,或直接与市场划等号,严重地扭曲了经济和市场的本质特征。而将经济的形式意义与实质意义叠合在一起,既是一种偶然,也是制度安排的假象。将经济生活简化为只有市场的惟一组织形态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性,这在经济学家那里很常见,但在波兰尼看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比较视野和历史眼光。尤为危险的是,经济学家们将观察到的自律市场视作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将其作为跨历史、跨文化的范畴运用到其他社会中去。

(二)批评者眼中波兰尼的/市场悖论0

不少学者认为波兰尼仍然是在把经济系统视作有别于社会系统的认知下做出结论的,其嵌入性思想恰恰表示他事实上认同了市场是脱嵌的(disembedded),因为他既提出了经济与社会无法隔离的观点,同时又在很多场合将市场经济构想成独立于社会、依其自身规则运作)))

143

社会学研究2009.5

尤其是当波氏声称英国19世纪的市场经济独立于社会是人类历史潮流中的/异常现象0的时候。换言之,当波氏宣称所有的经济嵌入于社会时,他却趋向于将市场交换与市场经济看作是自律和脱嵌的。波氏的嵌入性思想所暗含的前提是把经济本身看成某种/非社会0的东西,市场、市场交换和市场经济仍然是脱嵌的概念(Portes&Sensenbrenner, 1993;Booth,1994;Barber,1995;Krippner,2001;Gemici,2008;沈原, 2007:47)。这便是批评者眼中波氏的/市场悖论0。

更为极端的观点认为,波兰尼并没有将他的嵌入性论题运用到/市场0经济,而是接受了市场概念;其嵌入性是针对商品化和市场社会的一种道德批判而非制度分析,未能将市场真正嵌入社会之中(Lie, 1991)。格兰诺维特则说,用网络视角来考察波兰尼所讨论的那些社会,便会发现经济行动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嵌入于历史上的各种社会,而不是如波兰尼所说的那样,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就必然是/脱嵌的0(Granovetter&Swedberg,2001:12)。从批评者的推导逻辑上来说,波兰尼的嵌入性观点显然存在二律悖反,陷入了自我驳斥的困境,尤其是现代经济脱嵌于社会的观点难以在逻辑上站住脚。

吉米兹主要是从方法论角度对波兰尼的理论主张与方法论意涵之间的张力进行批判。他认为波兰尼在以双重方式同时使用嵌入性,嵌入性也就具有双重意涵:一方面是对经济在社会中位置的理论主张,嵌入性作为一个变量用以阐明经济在多大程度上与社会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作为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嵌入性假设经济与社会只有通过整体主义方法才能进行分析,经济生活只能通过考察它何以构成社会关系和社会建制的一部分方可得以研究。于此,嵌入性既不是一个变量,也不是历史中不同经济形式的特征。因而,吉米兹认为波兰尼在整体主义和制度主义分析之间摇摆:他从一种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整体主义视角得出其极富洞见的观点)))所有经济生活嵌入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建制中;而当他比较市场制度与人类历史中的其他经济方式时,又转向了严格的制度分析,将经济生活简化为物品和服务流动过程中的社会)空间模式(socia-l spatial pattern)。这导致嵌入性作为一个在历史中会变化的层级性概念与其作为一个普遍的方法论准则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悖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吉米兹认为波兰尼的嵌入性内含不可调和的张力,嵌入性只有作为经济社会学的方法论准则用来探索经济生活方显其重大意义。虽然如此,由于作为理论主张的嵌入性

144

论文/嵌入性0: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充满了诸多矛盾和逻辑张力,嵌入性仍无法实现为经济社会学提供有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目标(参见Gemici,2008)。

(三)永恒的嵌入与虚假的脱嵌:波兰尼思想的实质

我认为,/市场嵌入于社会0事实上可沿着两条不同的思路来理解。借助于波兰尼的区分可表述为:一是/实体嵌入0,市场本身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市场交换也由此是社会交换的形式之一),深埋于社会结构之中而体现出相当的社会性,究其本质是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构件(social component)而存在,正如韦伯所说的,经济行动不过是社会行动的特例。1二是/形式嵌入0,将市场看作是经济生活的一种特定组织形式或纯粹的经济关系和制度。这是一种帕森斯理路,市场与社会虽有着各式各样不可分割的关联,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却是社会的非有机组成部分。显然,对市场嵌入的不同理解,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市场与社会关系形态,/社会嵌入市场0也相对应地表现为两种关系模式。波兰尼的批评者都是从第二个思路来理解波氏的嵌入性,即那不过是一种形式嵌入。所有针对嵌入性作为一个理论主张的批评都指向波氏没有将市场本身当作一种社会构件。而波兰尼事实上却是从市场作为社会构件的实体嵌入来阐释市场与社会关系,即承认市场虽是经济的,但它更是社会的,从社会结构中衍生出来,属于社会的经济子系统的一部分,两者相生而不相克。

批评者们往往从波兰尼那里推导出,伴随19世纪以降市场经济的兴起,市场成功地脱嵌于社会并开始支配社会的运行。恰如布洛克所指出的:/这种误读遮掩了波兰尼观点的独创性与理论的丰富性,波兰尼的确说过古典经济学家试图去创建一个经济成功地脱嵌了的社会,而且他们也鼓励政治家去追求这个目标。然而,波兰尼同样坚持认为他们未曾也不会实现这个目标。事实上,他反复论道,完全脱嵌和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不过是乌托邦想象,而且多处暗示了-脱嵌的经济.和脱嵌的自律市场决然不会成为现实,指明自由主义者所拥护的市场社

1虽然我在这里将市场视作社会机器的一个运行组件,但在一些针对经济学的极端批评者看来,市场甚至连社会机器的运行组件都算不上。这些学者认为,市场即使特征明显,也只不过是被动的、偶然出现的特征而已。市场只是社会机器的外部表象,这些外部表象的运作恰恰表明,另有一种表象之下的深刻的内部运动。在他们看来,市场/买与卖的表象0仅仅是特定的、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伪装,是社会结构的/面纱0(科尔曼,2007:23)。

145

会只是一种意识形态0(Block,2001)。虽然波氏说19世纪后自律市场开始脱嵌于社会,但这也是以与国家政治媾和在一起为条件的,政治运

作和制度安排为市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尽管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在

19世纪英国社会里显得本末倒置,因为人们错误地将形式主义经济当成经济的真谛,导致社会逻辑反过来臣服于市场逻辑;但即便在这种情景下,对于市场社会来说,国家维系市场逻辑及其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也是必要条件。

/脱嵌0的说法不过是波兰尼为阐明其思想主张的一种技巧性措辞和论证策略,只因为/嵌入0并非历史某一阶段或特定社会的特征。当我们跳出波兰尼的/树木0俯瞰其/森林0时便可发现其一以贯之的观点:只

有永恒的嵌入事实,而无真正意义上的/脱嵌0存在。o针对嵌入与脱嵌

之内部矛盾的批评,由于将市场的嵌入性看作是一种/形式嵌入0,也就从根本上忽视了波兰尼的/市场作为一种社会构件0的理论意涵。

对于脱嵌的市场甚或市场社会,波兰尼所要表达的是社会错位(dislocation)下畸形的市场与社会关系(前提是市场仍然作为社会构件而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偏居一隅的市场反过来侵蚀了社会空间)))如同哈贝马斯所说的/生活世界的内在殖民化0,其地位由边缘移至中心。市场社会的情形是:市场湮没了社会(一种极端情况),市场变得以社会的惟一组织逻辑而存在,不仅整合了人类的生计领域,还整合了社会,导致真正的社会空间日渐逼仄;人性自身的价值被诋毁、抹煞,而交换价值至上的理念得到宣扬并被实践。按波兰尼的说法,/市场制度的运作不仅仅-影响.社会的其他部分,而是起着决定作用0(Polanyi,1996P 1947),即形成了市场原则主导整体社会运行的局面,不是市场附着于社会,而是社会从属于市场机制)))这正是经济自由主义者的理想愿景。但波兰尼认为市场社会即便产生也只不过是政治的创造,更准确地说,是在民族国家的干预和控制之下所形成的,并非自146

社会学研究 2009.51

o波兰尼在5大转变6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自律市场的观点是绝对的乌托邦,除非消灭社会中

人与自然要素,否则这种制度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存在0(Polanyi,1957P 1944:3)。布洛克指出,波兰尼在这里采用/乌托邦0的说法并非意指一个不好的社会,而是意指一个不可能的社会(Bloc k,2003)。

/市场转型0论争中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0、/政治市场论0、/权力变形论0等便支撑并延伸了波兰尼的观点(参见边燕杰主编,2002)。而布洛维的工厂民族志更是从一种波兰尼式的思路,揭示了国家政治与生产政治的互动关系,阐释了工厂内部的生产关系如何与政治因素和社会关系纠缠在一起(Burawoy,1985)。

论文/嵌入性0: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发自生。姑且不论国家替市场创造了生长空间,市场所需的关键性要素也离不开国家权力的运作。只有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干预才能使原本不是商品的劳动力、土地和货币实现商品化。正是国家与自由市场的意识形态一道提升了市场逻辑在社会中的地位,共同促使虚拟商品能够被合法地带进市场,使其能自由买卖并被市场所支配。故在波兰尼及其追随者看来,真正的市场社会的创造和再生产,恰恰需要国家扮演更积极的干预角色,因为它要求撤回社会对人的保护,迫使人们出卖自己的劳力,祛除对土地买卖和货币使用的管制。市场秩序的维系等诸多其他方面,也需要积极的国家角色,否则整个社会无疑将陷入霍布斯式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无序状态,市场也就会失去生存之本。可见,即便是理想形式的市场,也是彻底的社会建制,反映了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复杂炼金术)))这些因素恰恰构成了经济的基础。缺乏社会因素的捭阖互动与历史性流变,任何形式的市场都不可能诞生。退一步说,市场社会)))假设存在的话,尤其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本身来削弱国家对市场的控制,提供维系其存在的制度构架。因此,所谓的/自律市场0本身受到诸多制度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支撑,显然也是嵌入社会的。

波兰尼深刻地认识到,自律市场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并不能取代社会的物质再生产的中心地位(Lacher,1999)。而脱嵌的自律市场意味着市场逻辑无限扩张、大行其道,不仅主导了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主导了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因此陷入被宰制甚至被吞没的境地。国家创造了市场经济,但市场原则与社会运行的基础捆绑在一起、相互依存后,市场反过来/挟持0国家、号令整体社会。这也就意味着,僭越边界、自行其是的市场逻辑彻底改变了历史中真实的人、市场与社会关系。但在波兰尼看来,这种情景却远离了/社会的真实0,因为它扼杀了人的社会性,亦与社会契约相背离。波兰尼强调/人作为社会存在是跨越时空的亘古本性,而人的天赋秉性也是人类社会维系生存的必要的前提条件0(Polanyi,1957P1944:46),力图说明/社会0首先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人类自己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人类仅仅作为商品媒介而存在的社会。/有机联结的社会0与/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个体安全0,在波兰尼眼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尽管他因此而背负了某种/道德的0批评。

波兰尼坦然道出了这样一个悖论:市场经济在国家干预的前提下创造了市场社会,但市场社会一旦诞生,只有社会接受其附属角色,市

147

社会学研究2009.5

场才能按照效率和稀缺性的标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而对市场机制的任何保护主义和国家干预都会扰乱市场平衡并危及社会的生计,于是社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但他始终坚信市场与社会无法割裂开来,因为包括经济行为在内的一切人类行为都是社会性地形塑和定义的,所有的经济制度都嵌入社会关系与社会建制之中。于是,他同时也不无乐观地认为,社会并未因受此威胁而萎缩,而将以其自身的双重运动来纠正这种错位,通过/旨在对抗(完全)受市场控制的经济之危害的深层次运动,,来制止市场朝向其确切方向的持续扩张0(Polanyi,1957P 1944:76、130),使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回归常态,引导市场朝健康的道路发展。换言之,市场社会也需要保持某种嵌入的阈值。

因此,嵌入与脱嵌的市场,并非市场形态的二元划分,而只是指涉市场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同位置。脱嵌不能被理解为市场与社会变得分离开来,而只是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模式发生了变化。更进一步说,应将脱嵌视作波兰尼用以描述市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隐喻式的分析方法和策略(不同于作为分析性概念的嵌入),或者说,这不过是他的一种分析技艺而已,而分析对象仍是市场在社会中的位置问题。市场作为一种社会构件也是一种隐喻。蕴含在这种隐喻式分析方法中的假设)))脱嵌市场的存在(或市场经济与社会是一种二律悖反的关系),波兰尼论证它作为一种理论建构在现实中未曾而且永远不会发生。自律市场、自由市场也都是虚假的概念,并无与其对应的现实存在。在布洛克、萨默斯看来,隐喻是波兰尼在方法上的重要贡献之一。隐喻的利用是绝对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基于历史事实固然如此的缘故,而是在于解释大规模历史变迁时需要一种可以理解的、能把一系列具体步骤连接在一起的框架(布洛克、萨默斯,2007)。

正如布洛克、萨默斯所说(2007),隐喻只能在启发的意义下进行操作,它并不能用来支撑观点本身。但这种隐喻的虚构本质极易模糊人们的视野,脱嵌的市场更易被当作一个具有解释力和分析性的实体概念加以接受,即视市场的结构和逻辑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这会导致研究者错误地将分析对象与研究策略、研究假设混淆在一起,将人为构造的概念工具视作真实世界的现实存在并运用到经验分析之中(譬如王绍光,2008),使得具有隐喻意味的/脱嵌的市场0从表面上看来是一种/客观实在0。然而,波兰尼尽管构造了/脱嵌0的概念,并用以剖析19世纪/脱嵌的0市场体系的起源、历史独特性及其后果,但/脱嵌0却并非

148

论文/嵌入性0: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一个实体概念,而是波兰尼为了论证嵌入的普适性逻辑而树立的一个虚假的靶子。所以,诸如/经济是否并在何种环境下会-脱嵌.于社会0之类的问题在波兰尼那里实际上是虚假设问,经济和市场的嵌入与脱嵌不过是一对虚假对立的概念。所以,批评者眼中波兰尼的/市场悖论0不过是波氏研究市场与社会关系时的分析技艺所造成的假象。1

三、嵌入性的格兰诺维特取向:作为社会建构的市场

(一)格兰诺维特的关系网络嵌入

自从格兰诺维特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0 (Granovetter,1985)的著名论文中,提出市场中的经济行动必定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观点后,对经济行为与市场的嵌入性研究便蔚成风气。而格氏的论文亦成为/新经济社会学0兴起的标志,嵌入性的术语便昭示着这个新流派的理论旨趣及其独特性,被后来的研究者频繁引证。格氏提出嵌入性,与他读研究生期间对劳动力市场中的人际关系研究密不可分。在1970年代,他分别发表了论文5弱关系的力量6和专著5找工作6,论证了网络关系对于个人求职的重要性(Granovetter,1973, 1974),但没有使用嵌入性概念。在1985年的论文中,格兰诺维特批判经济学的不同学派殊途同归,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社会结构、简化了原本复杂的人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释了/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结构0(社会结构被视作持续运转的人际网络)的观点(Granovetter,1985)。他的嵌入性思想的要旨在于,将人看作是嵌入于具体的、持续运转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并假设建立在亲属或朋友关系、信任或其他友好关系之上的社会网络维持着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由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

1我在这里基于学理分析解释了批评者眼中的波兰尼悖论。布洛克则在承认波兰尼的理论张力和悖论的前提下替他开脱过,认为张力和悖论主要源于波兰尼理论取向的变化。

1930年代末,波兰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拟定了大纲,但后来在写作时,虚假商品、嵌入的经济等新概念的引进将其思想导向了新的方向。此外,存在缺陷的5大转变6书稿匆匆完成后,他又来不及解决那些问题。布洛克根据波兰尼致友人的信件内容(信中原文是/In spite of deficienci es of presentation-war condi ti ons forced me to rush it to conclusion)the book has not been overlooked,,0)说,由于波兰尼急于试图影响战后诸多问题的处理,因而写作5大转变6时为自己设定了定稿期限,即赶在/二战0结束前付梓发表(见Block, 2003)。布洛克的此番解释,实际上反而抹煞了波兰尼思想的巨大价值。

149

社会学研究2009.5

市场的缺陷之一在于脱离了经验世界中丰富的人际关系,所以格兰诺维特正是在这方面弥补了他们的重大缺失。

不仅个体的经济行动受到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经济制度等更大的经济模式同样莫能例外。即使在相同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如果社会结构不一样,其结果也会显著不同。格兰诺维特以1880年至1925年美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为例,解释了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并非最有效的模式为什么在当时的几种备选模式中得以胜出,论证了电力模式的选择和塑造起源于友谊、相似经历、共同依赖、公司连锁(corporate interlocks)和新的社会关系的积极创造,而并非出于最大化理性。电力模式正是通过社会网络的资源动员和影响,从而社会性地建构起来的(Granovetter&McGuire,1998)。在格兰诺维特及其追随者看来,其他市场现象,譬如用工、定价、生产力和市场创新等,都无不受到嵌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的影响(Granovetter,1988,2005;Uzzi&Lancaster, 2004;Yakubovich et al.,2005)。

(二)格兰诺维特取向的拓展:关系网络嵌入的具体研究

格兰诺维特断然没有想到其嵌入性论文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响,以至于影响了经济社会学其后20年的发展走向,并为经济社会学确立了一条毋庸置疑的路线,即探究市场和经济行为是如何社会性地建构起来的。许多学者关注市场中的关系特征和网络联接,通过大量的经验研究进一步发展了关系网络嵌入观)))尽管格兰诺维特本人并不将网络嵌入视作嵌入性的惟一方式。1但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嵌入性概念如此受欢迎的确在于它与网络理论存在密切关联,因为网络理论既可以具体操作化并在经验基础上做出模型,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相关理论。

1后来有学者将嵌入性区分为四种形式:结构嵌入(行动者之间的物质特征与结构关系)、认知嵌入(引领经济逻辑的结构化的心智过程)、文化嵌入(形塑经济目标的共享信念与价值观)与政治嵌入(限制经济权力的国家角色与制度法规,很多情况下与制度嵌入同义)(Zukin&Di M aggio,1990)。结构嵌入与关系网络嵌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仅指涉人际关系,还强调关系网络叠加之后在总体上所呈现的结构性特征。另有学者基于经济地理学角度强调全球化时代嵌入性的空间逻辑,认为经济活动嵌入于不同地域尺度的社会网络、文化和制度环境中,在本质上具有空间属性,进而提出/空间嵌入0的观点(Hess, 2004)。此外,还有其他/@@嵌入0的提法。当然,格兰诺维特虽然承认嵌入层次和嵌入形式的多样性,但也显然对将各种问题都与嵌入性牵连起来的/滥用0现象极为不满。

150

论文/嵌入性0: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基于格兰诺维特的睿识,后来的研究者探讨了嵌入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提高经济绩效的诸多情形。但问题是,格氏嵌入性的操作性研究路向是不明晰的(刘世定,1999)。对格氏的嵌入性进行具体操作化、提升理论分析性进而推动这一概念向纵深发展,他的学生乌兹功不可没。在一项针对23个女性服装厂的民族志研究中,乌兹试图超越嵌入性概念的纲领性宣言层面,将其操作化并具体地研究嵌入性与网络结构究竟如何影响经济行动。这项经验研究表明,嵌入性是一种塑造动机和期望并且促进协调适应的交换逻辑,这个逻辑的独特性在于行动者并不自私地追求眼前利益,而是集中在培育长期的合作关系。因而,嵌入性把行动者的动机从直接经济利润的狭窄追求转向通过信任和互惠充实关系(这从经验上证明了格兰诺维特的行动者拥有多元动机的观点,表明行动者不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主义的,而是在自利与合作之间摇摆)。乌兹遂认为,企业如果与一个由既有紧密联结又有市场交易关系的伙伴企业所混合构成的网络保持一种强联结关系,那么它就拥有更大的生存机会(Uzzi,1996)。在后来一项有些类似的研究中,乌兹考察了公司如何及以何等代价获得融资的问题。在该项研究中,他把社会嵌入性看作一个变量,集中探讨网络中的关系特征和链结结构如何影响一个公司获得贷款,以及降低借贷成本的能力。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即时性和非个人化的臂距关系(arm.s length tie),即市场关系;另一种是有着情感关联、稳定的嵌入关系。他的研究发现,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商业交易嵌入社会依附(social attachments)的程度越深,他们之间信任和互惠的期望就越有利于交易的进行,嵌入关系与臂距关系混合存在更会追加市场利益(Uzzi,1999)。总的来看,乌兹在格氏的基础上深入阐发了关系网络之于市场的作用,说明了市场的成功产生和运作都依赖于社会关系网络。

经由乌兹等学者的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嵌入性逐渐显现出其较强的理论解释力。但研究者往往只是将经济学所忽视或当作/背景0处理的关系网络因素补充进了市场分析,而对市场本身未加质疑,因而只是补充完善了经济学解释的不足(见本文第四部分的分析)。

一些学者研究经济合同问题时亦如此。如刘世定的一项研究揭示,经营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签订的合同是关系合同,合同嵌入于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关系合同假设合同是不完善的,需要人际关系来弥补(刘世定,1999)。他的研究试图表明,纯粹的经济关系不足以维持

151

社会学研究2009.5

合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只有社会关系加入其中,才能避免不确定性因素给今后的市场交易所带来的矛盾、冲突和背叛,达到稳定经济关系和长久合作的目的。因而,订立契约和合同前的社会关系降低了不可预测的市场变化和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周雪光等学者基于北京和广州620家企业877份合同资料的研究也得出了与刘世定大体相同的结论,认为企业之间的合同虽是市场中的经济关系,但被深深地嵌入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之中(Zhou et al.,2003)。在影响合同关系的社会因素中,周雪光等人添加了制度性关联的变量,可以说结合了关系嵌入与政治嵌入。

(三)格兰诺维特取向的延伸:市场的政治与文化嵌入

尽管格兰诺维特指责经济学家即便严肃地对待社会关系,也仍然将它从其历史及相对于其他关系的位置)))即从可被称之为关系的历史和结构的嵌入性中抽离出来(Granovetter,1985),但其关系网络嵌入观恰恰也给经济生活中社会关系的角色赋予了过高的期望,有忽视其他社会结构因素之嫌)))而波兰尼正是因为对将经济与社会的其他部分区别对待极为不满才提出嵌入性思想的。格兰诺维特取向的嵌入性在强调经济与人际关系网络不可分离的同时,明显地忽视了政治、文化和制度因素对经济行动的影响。因此,面对关系网络嵌入之下的丰硕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指责遵循这种路线的研究缺乏对市场交换的社会先决条件(如财产权观念、支配结构与交易规则等)的考察,一味地关注于嵌入市场并使其高度抽象,却将社会内容从社会结构中抽离掉了;同时过于倚重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关系角色而回避了对市场中的历史、文化和权力等因素的分析,无法从宏观上把握经济现象(Zukin&DiMa ggio,1990;Swedberg,1994;Fligstein,1996;Lie,1997; Zelizer,1988,1992;Spillman,1999;Krippner,2001)。这些缺憾使格兰诺维特取向下的嵌入性及其相关研究饱受批评,但经由政治嵌入和文化嵌入的视角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弗雷格斯坦和泽利泽等人带回了网络分析所缺失的一些社会内容。在格兰诺维特看来,这些学者虽未采取网络分析法,但与持网络嵌入观的学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或相似性,因为他们都认为所有经济行为都有社会背景,正是这个社会背景对经济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斯威德伯格,2003:146)。也就是说,政治与文化嵌入(以及其他诸如制度嵌入之类的视角)同样也隶属

152

论文/嵌入性0: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于格兰诺维特取向。

政治)文化嵌入视角下的市场建构观,当属弗雷格斯坦的研究最具影响。弗氏的政治嵌入意指影响经济和市场的政治力量。他曾提出/市场即政治0的隐喻来考察在市场形成、发展、稳定和转型的不同阶段中政治是如何运作的(Fligstein,1996);之后又试图以/政治)文化方法0来形成社会学研究市场的一般路径。/政治)文化方法0的要义,一方面在于将现代市场的建构和经济建设看作国家建设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卷入市场的诸多行动者如工人、资本家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既为稳定市场的形成创造了产权、治理结构和交易规则等制度条件,也促成了国家建设;另一方面在于市场本身创造了嵌入于当地文化)))限定了既定市场的竞争将如何开展)))的控制观,即一系列关于市场如何运行的认知理念和惯例。市场行动者对控制观的争夺赋予了市场高度的政治性,而厂商观察彼此定价和生产行为的经济过程亦被弗氏视作一种政治过程。由此,市场制度的产生便是一个政治和文化的议程。弗氏通过他本人及其合作者对劳动力市场、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和全球贸易等的系列研究,一直都在论证这个理论观点(参见Fligstein,1990;弗雷格斯坦,2008)。譬如,人们通常认为美国政府不会卷入经济活动特别是企业竞争,而即使干预,也应该只是维持市场中的竞争秩序。但弗氏的经验研究表明,新兴的市场和产业缺乏政府与稳定的社会结构的支持是不可能产生的,美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市场活动,甚至直接推动了一些新兴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他还进一步指出,政府和企业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对成功亦依赖于这种关联(linkages),对美国经济成功或失败的任何解释如果不将这个情况考虑进去,至少是不充分的,甚至是误导的(Fligstein,2003)。

弗氏的研究揭示,国家不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担当市场中不同社会行动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调节者或仲裁者的角色,而且也以各种独特且可能隐蔽的方式改变着市场中的博弈秩序。其主旨观点为: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存在于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政治力量影响市场行动者的行为倾向和选择,因而是市场的内生变量之一。藉此启发是:国家既来源于社会,也潜藏于市场,这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或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发展中国家或社会主义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基本事实。即使在所谓自由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也不存在脱嵌于国家运作和干预的市场经济,嵌入政治的市场经济才是现实社会的真实。

153

社会学研究2009.5

市场中的文化和价值观等因素历来被学者们所认可,但又极其排斥。因为这些因素无法纳入实证主义范式中去加以验证,而且文化解释往往显得过于宽泛。此外,市场的嵌入性解释缺乏文化考量,也被认为是由于经济社会学家停留于一个毫无创造性的文化概念所致(an impoverished notion of culture)(Spillman,1999)。而以对市场的文化建构著称的泽利泽基于文化角度的市场研究开启了一条可能的进路。

泽利泽批评嵌入的结构视角遮掩了市场中多种多样的价值和规范的角色与作用,长期关注文化如何灌注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之中的问题。对她来说,市场深深地嵌入于各种文化和结构设置之中,而理性行动者不仅处于一个社会性地建构起来的市场,也处于一个文化性地建构起来的市场之中)))市场和产品本身即是一种浸染了基于共识之上的意义的文化事物,是这些意义的符号或表达;他们不仅根据市场供需来调整其决策和行动,也根据其所属的特殊(亚)文化来行动。泽氏虽然通过一系列的经验研究论证了市场形成的文化根基与市场构成的多元成分,但并不主张一种彻底的市场文化论,而是呼吁/多元市场0(multiple markets)模型,即,将市场视作是文化、结构和经济因素的互动。在她看来,这种交互作用的模型不仅避免了经济学的绝对主义,而且也排除了经济过程分析中的文化绝对主义或社会结构简化论(Zelizer,1988)。泽氏认为典型的经济现象如货币,也与历史性变化的意义系统和社会关系结构相互依赖(Zelizer,1993)。她特别关注消费品对于人们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市场交换关系又如何被产品背后的文化意义所建构。她认为消费者既要确定其所购商品的效用和销售者的可信度,也要确信产品的道德性,因为消费者不仅要求产品有用,而且要求产品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所以,道德问题潜藏于新市场的创造当中。泽氏最初研究了生命保险何以成为一种商品的问题。美国早期的生命保险业在创建市场中面临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生命定价招致了人们普遍的反感和抵制。因而,这个市场的创建首先就必须消除保险购买者的道德模糊感。通过生命保险及后来的儿童定价研究,泽氏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如何约束、限制并形塑市场,论证了经济制度中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揭示了社会的理性化和商品化之局限所在,认为市场往往要受社会道德和神圣价值的改造(参见Zelizer,1988,1992,2005;泽利泽,2008)。

154

论文/嵌入性0: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四、两种学术取向的比较

从对人性假设的理论起点上来看,嵌入性的以上两种取向并无不同,两者都拒绝纯粹自私自利、崇尚物质利益、追求效用最大化且能独立地做出决策的经济人假设,将人的本质看作是社会人,即假定市场行动者有着自主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同时又受到社会结构约束,他们的行动并非在真空中进行,而是依赖于动态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环境。而且,两种不同取向的矛头都直指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的理解,力图说明市场不能仅仅被认定为价格机制或交换理论,不能抹煞任何市场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存在的丰富意涵。乃至,若要说后续的市场社会学研究存在一个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都致力于考察现实中的市场来论证市场的本质是社会学的范畴,建构真实世界里作为/社会实在0的市场学说。1尽管如此,两种取向的分歧却要远大于共识。

格兰诺维特取向下的嵌入性实际上是一种/形式嵌入0,即认为市场虽然要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诸多影响,但却是社会的非有机组成部分,市场中总存在那么一个不受社会影响、社会因素无法进入的/硬核0部分。格氏的嵌入性建立在对经济学的行动模型(个体理性选择)的批判基础之上,这涉及到如何理解行动的内部结构问题。而概念本身却意指行动者的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旨在说明外部的结构变量如何影响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行动与结构怎样交互作用。这与行动的内部结构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事实上,格氏全部著作都在强调社会关系对于/经济过程0多么重要,其中心主旨正如他的一篇总结性论文的

1需要反省的是,社会学在市场研究上虽然积极寻求与经济学对话,但两学科的起点却大不一样。社会学的起点在于作为经验范畴的marke tplace,而经济学的起点在于作为形式逻辑的market。经济学的吊诡在于,虽然市场历来被当作其基本概念和核心议题,市场这个字频繁地出现在其文献当中,但经济学史中对这一概念的详尽论述却是缺席的(Barber,1995;

沈原,2007:36)。怀特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不存在一个新古典的市场理论,存在的只是一种交换理论(参见斯威德伯格,2003:443)。经济学家并没有否认这一事实。科斯便说过,尽管经济学家声称是在研究市场的运作,但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却是市场价格如何决定,而完全忽略了对市场本身的讨论(参见弗鲁博顿、芮切特,2006:363)。一个共识是,市场在经济学那里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核心,经济学的市场学说归根到底都是有关市场的理论(theories of marke ts),而不是市场理论(market theory)。但经济社会学在市场问题上却也并没有比经济学做得更好。有论者便认为,嵌入性的概念恰恰使经济社会学家将市场本身视为理所当然,结果是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一样,对作为一个真正的理论对象的市场缺乏详细阐述(Krippner,2001)。

155

社会学研究2009.5

标题所示:社会结构对经济结果的影响(Granove tter,2005)。格氏只是从市场的外部来看待市场和经济行为,预设了经济与社会在本质上存在领域区隔,这也就将市场的某一硬核与社会隔离开来1,而他及其追随者要论证的便是/经济的0行动、过程和制度等是如何与/社会0相关联的问题。在泽利泽看来,这不过是一种/扩充0矫正法(/add-on0 corrective technique),通过揭露经济生活中的非经济因素来/纠正0经济学模型的局限(Zelizer,1988)。因而,格兰诺维特的嵌入观并没有对市场的经济学范畴实现彻底的社会学替代。譬如,就与市场密切关联的/效率0来说,格氏认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本身是有效率的或者说会产生、增进效率,他并没有对效率生成和建构的社会逻辑追本溯源。

反观波兰尼,他同时从市场的内、外部关系来阐释、论证市场嵌入社会的普遍逻辑,由此彻底戳穿了市场的非社会性。就此,有学者便指出,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关注的基本上是原子论的问题,坚持包括经济行动在内的所有社会行动的关系本质,却保留了完全的自主性经济;波兰尼主要处理和批判的则是自主性经济,其整体主义分析法未给自主性经济留下任何可能性(Krippner&Alvarez,2007)。据此,格兰诺维特只是在强嵌入性与极端的理性个体主义之间定位嵌入性,进而/未能领悟到所有经济都置于更大的社会系统的重要性0(Barber,1995)。而波兰尼却始终将市场的实体嵌入当作讨论的起点和目标。

从研究层次上来看,如果说波兰尼取向停留于社会理论层面的宣称的话,那么,格兰诺维特取向则是一个试图连接宏观与微观的中层理论,更容易在经验研究中得到运用。前者是思想性的,虽能给人们带来诸多智识上的启发,但难以作为分析性和操作性的概念工具应用到具体的经验研究;而后者是分析性的,旨在探讨行动者(个体抑或组织)如何嵌入处于社会下位的关系网络或政治文化,对解决中、微观的具体问题富有助益。可以说,对嵌入性的研究层次越高,就越难清晰界定和精确测量。

就概念内涵来说,格兰诺维特简化了社会因素,将波兰尼那里影响经济的诸多复杂社会因素简化到只有关系网络的单一要素,也忽视了

1因而,贝克尔特认为嵌入性思想与其说是对经济学的批判,不如说是一个建议,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提出一种目的性和策略性行动的理论,所以嵌入性的提出原本可为经济学的理性行动模型提供另一种替代方案,但事实上却并未带来多大的理论进步(参见Beckert,2003)。

156

论文/嵌入性0: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波氏那里经济形式的多样性和历史性,而这却影响到后来的许多经济社会学者狭隘地沉迷于对市场进行定量的网络结构分析,更有人将此当作惟一而且充分的解释变量,其他诸如互惠与再分配之类的经济形式也全都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对于网络结构分析的弊端,格兰诺维特有自知之明。他后来也声明,/经济社会学只做社会网分析是极端而且错误的想法,将嵌入的人际关系网络作为一种近因分析策略才是目的,但嵌入性的提法本身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即使市场未与人际关系纠缠在一起,也仍嵌入在更高层次的制度框架、文化以及一系列的规则和情景之中0(Krippner et al.,2004)。尽管如此,如今经济学在方法上日渐炉火纯青,对现实世界也变得敏感起来。格氏建基于将经济学视为工具)简化主义视野的批评,或许需要重新修正。

而且,格兰诺维特只说要将经济过程/嵌入0到持续运转的人际关系结构中去分析,对被嵌入的经济行动关注甚少,也没有深入阐释究竟何种社会关系怎样影响经济行动。这相对于波兰尼来说并没有太大进步。不过他们都论及了经济动机的问题。格兰诺维特否认那种驱使人类行为的纯粹而不变的动机,但并不拒绝经济学的经济动机和效用最大化。他承认利益是经济行动的驱动力,可也同时给经济行动附加上一个假设,即经济行动同样也是一种社会行动,故不存在能解释所有行动策略的某种核心动机。格兰诺维特反复强调人在社会互动中有着多元而混杂的行动动机(而且是具有多重目标的社会关系之固有的一部分),经济目标通常与对社交、赞许、地位和权力的追求交织在一起,故很难从纯粹的自利角度来描述人类行动(Granove tter,1988,1992, 2002)。波兰尼赋予非经济动机更高的地位和期望。他不仅强调社会性的优先地位,而且将社会性认定为经济行动的终极基础,认为激励人类行为的是他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人们的动机只在特殊情况下才被物质满足的需求决定0(Polanyi,1957P1944:153),/人们并非以通过占有私有财产来维护个人利益(为基准)来行动,而是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资产而行动,,经济系统依靠非经济动机得以运转0(Polanyi,1957P1944:46)。对波兰尼而言,市场在一个健康社会里的角色是边缘性的,人们对获利的追求只发生在财富决定社会地位的场域。获利动机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是一个给定的假设,格兰诺维特也没有从源头上对此质疑,但这在波兰尼那里却是成问题的。在波兰尼看来,正是土地、劳动力和货币的商品化产生了稀缺性,才迫使人们

157

社会学研究2009.5

只有通过服从市场规则才能获得生计来源。也就是说,获利动机本身就是社会运作的产物。

格兰诺维特取向的市场研究,旨在说明作为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市场运作和经济结果。但问题在于,这些研究都将市场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社会建构,但始终没有认真地对作为一个理论对象的市场概念加以深入诠释。斯维德伯格批评道,网络方法成为了探索关系的一般方法,但没有提出(新的)市场理论(Swedberg,2005)。乌兹将嵌入性进一步操作化并应用到经验研究之中,在格氏的基础上虽有所推进却毫无实质性的理论突破。乌兹对嵌入性关系与臂距关系的区分是他最大的创新之一,但这里面)))乃至整个新经济社会学)))却蛰伏着市场的社会建构论的硬伤:市场中总存在那么一个最为坚硬的硬核是脱离于社会而存在的。乌兹的臂距关系与市场相互定义,在与社会性隔离的臂距关系中预设了嵌入性关系的缺席,同时嵌入性关系又完全拒绝了市场逻辑。于是,只有存在嵌入性关系的地方,经济行动才具有社会性,更多地受伦理、地位、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而较少受到私利最大化的动机驱动。由此,便给市场留下了一个社会关系无法进入的领域。

格兰诺维特批评经济学分析存在/去背景化0的重大缺陷,他及其追随者便将/背景0带回了分析之中(且以此为重点)。尽管他们深入研究了市场的形成、运作和发展如何嵌入广阔的社会环境的问题)))而且贡献甚大,但其针对经济学而试图做出的替代性解释却是不彻底的。这一脉络的分析策略之实质,是在承认市场存在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硬核的前提下,揭露更大的交易部分何以通过社会因素得以开展,因而只是弥补或修正经济学解释。

追随波兰尼的布洛克也犯下同样的错误。布洛克试图通过重构市场概念来实现嵌入性的创新。1他将市场当作能用来衡量特定社会和历史时期的/市场性0(marketness)的变量,给出了一个从/高市场性0 (对应于经济理论中的竞争性市场,价格因素主导市场,其他因素无法干预)到/低市场性0(对应于组织科层制)的连续谱,从市场性的高层次

1克瑞普纳曾一语中的地指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任何交易都是社会性的:斗争和冲突的历史凝结在每一次市场交易之中,因为它生产出了拥有对其自身和对以特定社会规则而非其他规则来进行交换的社会有一定理解的行动者。进而,国家、文化与政治包含在每一次市场行动之中,这些因素并不是不定地(variably)只对某些类型的市场施加影响,而对其他市场没有影响(Kri ppner et al.,2004)。

158

论文/嵌入性0: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到低层次,非价格因素的重要性逐渐增大(参见布洛克,2001)。问题是,社会因素只有从连续谱的高市场性一端移向低市场性一端的时候才会进入,因而非社会的(asocial)市场构造依旧保留完整,即,仍存在完全基于理性选择模型的市场交易硬核。

与波兰尼取向相比较而言,格兰诺维特取向下的嵌入性更具分析力和解释力,但都不同程度地裁剪、割裂了市场多维和整体嵌入的社会事实。虽然两种取向都增进了人们对市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但波兰尼取向似乎走得更远。一旦从波兰尼的思路来研究作为具体社会对象的市场,或许将会对经济学形成真正的挑战。波兰尼自己并没有提出过/实体嵌入0这一说法。我从他那天才般的论述中析出这样一种视角,其目的不仅在于澄清人们以往对波兰尼思想的误解,更在于试图为社会学研究经济问题寻找新的学术实践的可能性。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市场总归具有经济属性及与之相互关联、渗透着的其他诸多属性,体现出深刻的/总体性0事实特征。问题不是这种事实的现实存在,而是怎样对其加以恰当的解释和分析。但在波兰尼及其追随者那里,实体嵌入的视角在操作性研究路向上尚模糊不清,因为他们并没有发展出一个能通过经验方法加以验证的体系。这也是波兰尼思想虽备受推崇,但相关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还较为少见的主要原因。

最后,有必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不同于经济学将市场当作逻辑模型,社会学将市场视作经验世界的组成部分和历史性的嵌入现象,这是两个学科的重要分野(Biggart,2002:XIV)。实际上,在奠定经济学基础的学者如斯密、休谟等人那里,经济和市场从来都未曾真正/脱嵌0过社会。但现在的主流经济学者却或偏离或误解了他们前辈的思想传统。而即便经济学家不承认市场的嵌入性,某些经济学的思想和经济学家的言论还是影响了国家政策,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思想直接推动了一些国家市场经济的建立,这本身即是市场嵌入社会的明证,表明了一种意识形态或社会力量建构了市场。更进一步说,经济学自身实际上也变相地认同了嵌入性思想。主流经济学从理性人的本体出发,认为决策者终将做出最佳选择,并且这个最佳选择是针对决策者自身立场而非外人或客观立场而言。然而,经济学对待决策者如何做出于己而言的最佳决策)))即行动者如何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做出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却是相当社会学化的,即承认决策者确实要受到其个人的认知、经验、时间、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等内部条件及他人、制度、

159

社会学研究2009.5

政策、文化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换言之,经济学事实上也承认了行动者的理性和决策要受到情景制约、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思想。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学对经济学的影响也在日渐增大。1

五、结语

虽然同样是试图将社会学视角引入市场分析,当代经济社会学理论范式却体现出诸多不同的研究路径。遵循扩展路径的学者信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认为对其稍加改造就可用以分析经济学所未曾涉猎过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一路径的集大成者是试图通过理性选择理论来重构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科尔曼。这一路径现在已经基本上被主流经济社会学抛弃。在我看来,嵌入性的格兰诺维特取向和波兰尼取向分别体现出了背景路径和替代路径。背景路径对原本被经济学当作既定假设或不变量来处理的权力、制度和文化因素进行分析、论证,旨在说明这些社会因素在市场分析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非常重要。这一路径经由格兰诺维特的范式革新而带来了20年左右的黄金时期,但自本世纪以来,已显示出从一个发展高峰开始走下坡路的迹象。替代路径是完全借助社会学的理论思路和解释框架来研究经济问题,而不仅仅停留于对经济学解释的补充论证。这应该说是经济社会学研究市场问题的努力方向,其意义不仅在于能增进我们对复杂市场问题的理解,而且或有可能颠覆经济学与社会学目前由制度划分所规定的学科关系。

1以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和贝克尔为例。阿克洛夫以其PSA-经济学而闻名于社会学界,他非常重视经济学之外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释经济问题的价值,主动地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吸纳进经济学模型。在美国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的主题发言中,作为会长的阿克洛夫犀利地批评道,经济学家一味追求俭省的建模(由手段变成了目的),拒绝考虑那些影响甚至决定决策者如何行动的规范,乃至于当今的经济学方法论在其本质上创造了一个偏见经济学(biased ec onomics)。阿克洛夫大力推崇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经验主义路径,呼吁其同行以通过细致观察得来的结果用作建模的基础(Akerl of,2007)。

而贝克尔历来被认为是推行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标杆人物,他坚信经济学方法的普适性,以向其他学科输出经济学知识而著称。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他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制度规范与社会结构因素对市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将这些因素当作/外生变量0。尽管他仍然固守理性选择的经济分析,但已开始将社会因素吸收进对市场行为的分析之中(参见Becker&Murphy,2001)。

160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QG/ZHD09-7.5.3-2014 A版1.目的和范围 为在接收、生产、交付及安装的所有阶段对产品及其检验和试验状态进行适当标识,防止混用,在需要时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实现可追溯的目的,编制本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原辅材料,铸件产品及其检验和试验状态的标识和必要追溯。 2.引用文件 QG/ZHD09-4.2.4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3.术语和定义 3.1 本程序引用GB/T 1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中的有关术语。 4.职责 4.1 本程序由质量管理部归口管理。 4.2 采购部仓库保管员负责采购物资标识及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的施加和管理。4.3 生产车间负责产品标识的施加和移植,质量管理部检验员负责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的施加。 4.4 各生产车间和仓库保管员应保护好各类标识不受损。 4.5 质量管理部负责对标识和追溯性的全面监督和检查。 5 程序内容 5.1 产品标识的方式和编号方法 5.1.1 产品标识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铸字、油漆书写、文件记录、挂标签或标牌等种类。 5.1.2 编号由类别号、年代号及顺序号组成 a)公司代号表示方法 泰州润骐防务科技有限公司代号:R 小圆筒 01 大圆盘 02 小圆盘 03 枣核1 04 枣核2 05 枣核3 06

大风帽 07 小风帽 08 …… 以此类推,特殊产品(如大圆筒)按照客户要求编制炉号。 5.2 采购物资标识方法 铸造熔炼用原辅材料的化学成份必须提供给炉前。 ·铸造用原辅材料(指铁合金、生铁、镍板等)购进公司后,按程序送检至质量管理部相关检验员、同时附送质保书; ·经检验合格后的原辅材料,相关检验员出具“物资质量验收入库单”(JL10-03),同时出具加盖本公司质量检验专用章的化学成份报告传递至仓库保管员; ·仓库保管员首次发放同成份同批次的材料时,必须同时将上述化学成份报告传递至领料人; ·领料人必须及时将化学成份报告交至电炉炉长手中; ·炉长根据成份报告进行配料,直到该种成份的材料用完为止。 5.2.2所有铸造用原辅材料必须采用挂标签或标牌的方法标明名称和规格。 5.3 生产过程产品标识 5.3.1 铸件标识 a)铸造车间根据生产安全部的铸件计划按顺序设定所生产铸件的冶炼炉号、铸件号,同时出具“铸造车间生产调度通知单”(JL08-01)交相关检验员,铸件号应直接铸制于本体上的图纸规定位置。 b)铸件合格后,相关检验员依据生产调度通知单上冶炼炉号、铸件号、零件图号、名称及材质、数量做好相关记录,并出具“产品入库单”(JL10-17)和质量保证书; c)有追溯性要求的产品零件,生产安全部根据用户规定在铸件计划上注明零件编号,生产班组负责根据生产计划用白漆在铸件上醒目部位加注零件编号,检验员做好记录; d)有机械性能要求的产品零件还需提供试棒毛坯,由生产班组在试棒毛坯上加注编号,检验合格后,检验员做好检验合格标识。 5.4 标识控制 5.4.1 标识应与生产原始凭证、质量记录相一致。 5.4.2 生产制造过程中零件标识被去除时,应由此道工序操作者用记号笔、油漆或钢字码将其移植,相关检验员监督其实施。 5.4.3 后续工序操作者应监督前道工序产品标识,当发现未加标识或标识不清时,应返回 前道工序操作者,通过追查记录等补加正确标识,确难分辨时应重新标识。5.4.4 产品零件上的标识应该清晰、牢固、易于辨认,不因下雨、生锈等原因而被消除。 5.5 追溯办法 铸件的追溯通过图号名称及铸件号追查到“铸件最终检验记录”(JL10-19)“炉前冶炼(浇注)检验记录”(JL10-12)“铸件热处理检验记录”(JL10-13)等,最终追查到生产班组。 5.6 检验和试验状态的标识 5.6.1 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可分为四类: a)待检---产品未经检验和试验的状态标识; b)合格---产品经检验和试验判定为合格的状态标识;

网络嵌入的文献述评与发展动态分析

网络嵌入的文献述评与发展动态分析 彭正银包凤耐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222) 摘要:由于市场环境的较高不确定性与嵌入过程的复杂性,多数企业集团、战略联盟等网络化组织,在成立之初的关系较为融洽,但在嵌入过程中多存在关系松散,甚至裂解的问题,造成企业网络组织运行效率低下。网络嵌入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行为,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中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系统研究嵌入概念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嵌入的形成、影响因素、过程控制三个角度构建了网络嵌入的内容体系,分析了网络嵌入的发展动态。 关键词:关系嵌入;结构嵌入;网络密度;结构洞 Literature Review and Development Analysis on Network Embeddedness Peng Zhengyin, Bao Fengnai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2) Abstract: As the high uncertainty of market environment and complexity of embedding procedure, most network organizations, as enterprise group and strategic alliance, are established harmoniously, but getting looser and looser in the process of embeddedness, and even get cracking. This phenomenon causes the enterprise network organization operation efficiency low. As a special kind of enterprise behavior, network embeddedness cause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ttention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concept origination and deep meaning on embeddednes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content system of embeddedness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i.e. formation,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cess controlling. It also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embeddedness. Keywords: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Network density; Structural holes 网络的嵌入性特征会对网络治理机制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网络嵌入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观点。近年来,大量文献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网络嵌入问题的研究不断涌现,相关研究揭示出嵌入的特征、影响因素等,并尝试挖掘嵌入因素对网络治理机制的影响(Jones, 1997)。本文从嵌入性的概念提出为源头,深入探讨嵌入性的理论属性与过程控制,厘清嵌入性的基本研究脉络,并对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 一、嵌入概念的提出及其涵义 嵌入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Polanyi(1944)的《大变革》(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一书中,他指出“经济作为一个过程,是嵌入在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之中的”,但当时该观点并未得到强烈的反响。后来,Granovetter(1985)批判性地继承Polanyi关于嵌入的思想,将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嵌入微观化到个体和集体行为,认为人类行为嵌入在具体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推动了嵌入理论发展成为主流观点。Granovetter(1985)提出“弱嵌入性”的概念,扩展了嵌入性的范畴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型的阐述,他将“嵌入”定义为:经济的行为和结果被行为人的双边(社会)关系和整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所影响,并

物联网时代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物联网时代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电子系统的智能化与集群化 我们从电子系统的时代变革中,可以明显看出电子系统的智能化、集群化趋势。传统电子系统,是孤立的泛性产品系统(没有归一化内核);智能电子系统,是归一化微控制器内核基础上智能产品系统,并从单个产品走向集群(分布式集群、总线集群、局域网集群);物联网电子时代的嵌入式系统,是普遍具有互联网接入功能的智能电子系统,有紧耦合与松耦合接入两种状态。松耦合的智能电子系统是一个独立的产品系统,通常在网下使用,需要时接入,如手机、桌面电脑、智能家电等;紧耦合的智能电子系统与互联网构成一个物联网应用系统,如市政交通管理系统、小区物业安全管理的实时监视电子系统。目前,传统电子系统基本被淘汰,智能电子系统与物联网电子系统会长期并存。 与3个电子时代相对应的开发环境变迁,是产品开发的平台化与可靠性设计内容的变迁。 传统电子时代是电子工程师单打独斗的时代,电

子产品的功能性设计、低功耗设计、可靠性设计完全依靠电子工程师的聪明才智,由电子工程师独立完成。 智能电子时代,产品硬件体系设计是电子工程师在微控制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功能模块基础上的配置设计;产品的软件体系设计是集成开发环境、操作系统、计算机工程方法基础上的应用程序设计。微控制器、集成电路、集成开发环境、操作系统、计算机工程方法等,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平台。这些平台不只是简单的知识集成,而是具有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个体脑力劳动的知识力量平台。例如,原先设计一个数据采集系统时,电子工程师必须了解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设计的知识与技术,如今,有了A/D 转换芯片,便可省去电子工程师的这部分脑力劳动。又如,没有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时,电子工程师设计嵌入式程序时,必须认真考虑多任务系统程序的实时协调与管理,有了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所有这些任务的协调与管理都由操作系统依靠协议自动实现。因此,智能电子时代的电子产品系统设计,进入到人工智能的平台化开发时代。 与智力替代的平台开发模式相对应的是可靠性设计内容的变迁。传统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完全依靠电子工程师的精心设计。智能电子时代,电子系统的可靠

网络中立的利益交锋

最近以来,“网络中立(NetNeutmlitv)”的话题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网络、报刊、电视等各种媒体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报道,并且有政治集团和利益集团参与其中,从业界热点逐渐成为社会热点。 所谓“网络中立”就是保持互联网的自由和开放,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访问的内容、运行的应用、使用的设备,以及相应的服务提供商,网络平等地传输数据。 当前,不仅在美国这个Inte卜net的发源地,有关“网络中立”的辩论与博弈愈演愈烈,而且在世界其他地方,类似问题也不断出现和尖锐化。P2P视频业务和voIP等与“网络中立”相关的开放、低价甚至是免费的互联网服务与电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鲜明地摆在了各国的政府、行业管制机构以及所有网络与信息服务提供者面前,需要认真思索、不断探究,在网络发展的十字路口上迈好关键一步。 “网络中立"争论的实际起因 随着P2P等耗费大量带宽的应用的逐渐普及,带宽需求急剧增大,运营商需要不断大量投 资、迅速扩容来解决网络拥塞问 题。而与此同时,运营商却没有 从P2P业务中获得任何收入,反 而要面临VoIP对原有话音业务 的蚕食。在G009le、Yah00、Skype 等收益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提供 宽带网的电信公司的利润却出 现下降。 2005年11月,美国最大的 本地运营商AT&TCEO爱德华率 先发表言论,想要改变这种状 况,爱德华称,“他们(指互联网 巨头)没有光纤,他们没有线路, 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免费使用 我们的线路,Go091e、Yahoo、Vonage 或其他想要免费使用管道的人 都是疯子”。2006年年初,Verizon 的副总裁约翰接着声称:“网络 建设者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建设 和维护网络,Google除了出廉价 的服务器,想要免费搭乘,他们 在享受本应由服务提供商享受 的免费午餐……”。-很快,美国的 几大地方贝尔运营商和提供 Cablemodem业务的有线电视公司 进行了联合,要建设“分层的互 联网(tieredIntemet)”,要向内容 提供商收取额外费用(premium), 要视互联网业务提供商交费情 况决定传送其内容的质量。他们 认为,作为过去几年中IP网络的 最主要的投资与建设者,他们需 要应得的投资回报。宽带运营商 的言论立刻受到了互联网界的 强烈反对,他们提出了“网络中 立”的立法建议,想从法律的层 面要求宽带运营商开放网络,平 等对待所有互联网业务量。于是 在美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 “网络中立”的辩论。 在过去,业务量的增长是平 稳和可以预计的。但是,由于 VoIP、视频和多媒体的应用,带 宽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运营 商扩容压力很大。例如,AT&T已 经在计划到2010年将骨干网的 带宽扩大到100Gbit/s。A‘r&T目 前已经把网络升级到40Git/s,但 是带宽很快被耗尽,需要不断扩 容。在某个PoP点,80个波长的 40Gbit/sDwDN已经用了全部容 量的25%。不仅如此,而且“电话 业巨头沦为纯粹的宽带销售商” 的危险越来越大。正如AT&T的 CEO抱怨的:“一些人想让AT&T 作为一个笨重的管道,并要保持 这个管道越来越大”。因此, AT&T提出:在“四车道”的高速 路上建设高占用的“第五条车 道”(无质量保障的公路)的想 法。 一'一

基于双重网络嵌入的中国农民工创业成长机制及路径研究

基于双重网络嵌入的中国农民工创业成长机制及路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1173093)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劳动大军的地位已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全国总工会课题组,2010)。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较前一年度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4533万人,增长3.5%,在农民工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呈现出外出农民工增加,本地农民工减少的显著特点(国家统计局,2009)。据青年创业网的调查,在我国8900万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中,约4000万左右有创业愿望。在城市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释放的双重压力下,农民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已进入到党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决策视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的政策得到多次重申,期望通过农民工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这体现了农民工创业成长问题的时代紧迫性。 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农民工创业似乎遥不可及,最多无非是摆个早点摊,开个小面馆等小本生意。但现实的发展正在颠覆这样的观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练,我国农民工已经和一般意义上的“农民”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反映在职业选择、生活方式、价值观、财富积累等方面。农民工队伍中存在大量具备“技术、管理经验、资金积累、风险意识”的潜在企业家,并正在积极加入到创业大军中来。根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公布的数据,早在2006年,我国1.2亿外出农民工中就有近500万人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进行创业,从事的行业与外出务工时相一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企业总数占到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1/5,如果加上跨区域留城创业部分,数量会有显著增加,更何况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已经接近1.5亿人。本项目申请人在2004-2010年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程中,曾获得西部地区特色产业集群中近400个小企业样本资料,行业涉及服装生产、再生纸品生产、陶瓷生产、配套零部件生产等,这些企业大多是由农民工创办的。这种现象在企业集群较为密集的发达地区更为普遍,说明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创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目前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农民工在创业成长过程中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嬗变,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促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不可忽略的力量,这体现了农民工创业成长问题的现实性。 温家宝总理曾用三句话描述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一是他们许多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二是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对农业生产不熟悉;三是他们许多人没有解决户籍问题。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的群体特殊性,导致他们在创业问题上面临着“留城创业”还是“返乡创业”的两难选择: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作用,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留城创业”缺乏来自社会网络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返乡创业”不仅情感上难以接受,而且以自己在城市务工行业经验(主要是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为基础的创业活动,在农村难以获得产业网络中分工合作的收益。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偏离,对创业成长形成制约,这体现了农民工创业成长问题的复杂性。 尽管创业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但研究者们大多将目光投向高科技创业、大学

嵌入式软件安全设计理念

嵌入式软件安全设计理念 嵌入式软件应用场合、硬件平台及操作系统的多样性,使嵌入式软件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可能出现未知、不可预测的状况,即其潜在风险往往比通用PC机的软件要高。由于嵌入式软件应用场合特殊,往往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运行,高可靠性和安全性自然成为嵌入式系统的重要指标。在设计初期排查各种可能的风险,投入较低并可获得高回报。最终的产品质量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下面借鉴安全管理学思想,列举一些生活实例说明嵌入式软件设计的安全 嵌入式软件应用场合、硬件平台及操作系统的多样性,使嵌入式软件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可能出现未知、不可预测的状况,即其潜在风险往往比通用PC机的软件要高。由于嵌入式软件应用场合特殊,往往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运行,高可靠性和安全性自然成为嵌入式系统的重要指标。 在设计初期排查各种可能的风险,投入较低并可获得高回报。最终的产品质量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下面借鉴安全管理学思想,列举一些生活实例说明嵌入式软件设计的安全理念。 1 围墙问题 学校修筑围墙,有一个问题——到底需要的高度是多少?过低,很容易翻越围墙进出,起不到围墙的屏障作用;过高,翻越的人滑落容易伤亡,这也不是修筑围墙的初衷。程序设计中的程序运行异常好比非法进出校园。一方面需要防止程序异常,这就类似修了围墙。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围墙高度:围墙过高,轻易不出问题,但一出就是大问题。比如数据通信传输程序,加入CRC冗余校验。如果数据传输出现校验错误,CRC冗余校验可能恢复错误的数据。但是如果在设计测试初期就使用CRC校验,并且程序中没有警告信息,就有可能将错误延续到产品发布阶段。产品到现场出问题那就严重了。还有一个例子,看门狗程序是为了程序异常时自动重启恢复系统。如果在程序测试期间就使用看门狗,同样会屏蔽测试期间的程序跑飞、死机等问题,是不利于发现程序缺陷的。 2 修裤脚问题 给孩子买了条裤子,试穿后发现裤子长了些,于是很精确地测量出需要截去10cm。问题出现了,妈妈动手改好了之后,奶奶也给改短了10 cm,接下来的情景可想而知。这就是沟通问题,某成员在对某对象实施某行为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标记,使得其他成员未得到准确信息,带来下一步行为的失误。 程序设计中同样也有类似问题。比如某进程对一个临界资源进行访问,并且没有任何标记,如果另一进程也访问该资源就会造成资源访问的冲突。通过信号量互斥保护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个例子是在内存申请和释放方面。比如函数funA()调用funB(),在funA()或funB()中动态申请一段内存空间,并且将指向该内存的指针传给另一函数,在funA()或funB()中都可以释放内存。但是一定注意,需要沟通在哪个函数里进行,尤其当这两个函数分别由两个人完成的时候。不能出现两个函数都释放该内存或都不释放该内存的情况。

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

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 实证分析 张方华 (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本文有效整合社会网络、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三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以知识 获取为中间变量,构建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探究关系型嵌入和结构型嵌入影响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并进而影响创新绩效的微观机理,并通过长三角地区270家本土企业的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企业通过对组织网络的关系型嵌入和结构型嵌入能够有效提高外部知识的获取效应,从而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试图为本土企业如何通过网络嵌入提高知识获取能力以及创新绩效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嵌入;知识获取;创新绩效;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0)04-0110-10 【工商管理】 一、引言 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社会嵌入性,即嵌入在它与外部组织建立的各种关系网络之中。通过这些网络渠道,企业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资金等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Granovetter ,1985)。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交流越多,信息和知识交流的频率和广度就越大,这种知识共享机制不断得到强化,进而推动企业不仅可以获取内部化那些显性知识,同时也可以吸收那些对创新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绩效。 Granovetter (1973)将网络间的关系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强联系通过频繁紧密的联系获取他人已有的信息资源,弱联系可以提供异质性的信息和知识等资源;Hansen (1999)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角度研究了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问题后指出,弱联系在跨组织信息传播上具有渠道优势,它能为行为人带来更多不重复的外部信息,因而在信息搜寻和共享上具有特殊价值;Dyer and Nobeoka (2000)通过对日本和美国汽车制造公司的知识转移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丰田公司生产网络知识的转移效率最高,原因是网络内成员之间的强联系不断促进共享生产与信息,并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Chesbrough (2003)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开放的本质就是有效获取和利用外部的信息和知识等创新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来提高创新绩效。许多文献资料表明,企业在网络中的嵌入性决定了它的经济性和创新绩效(Owen- [收稿日期]2010-02-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FDI 主导的地方产业集群中当地企业的进入障碍、升级困境及其突破”(批准号70773079)。 [作者简介]张方华(1966—),男,江苏溧阳人,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2010年4月 第4期(总265期)Apr.,2010No.4 ChinaIndustrialEconomics 110

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可靠性设计

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可靠性设计 主讲:Kenny(电子工程硕士,研究领域:电子产品系统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技术)课程对象: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工程师。 【课程背景】 嵌入式系统可靠性设计,比拼的不是谁的设计更高明,而是谁的设计更少犯错误,而且因为软、硬件的专业背景差异,两个专业设计师之间的不了解,也会导致接口部分容易出现一些可靠性问题。 本课程采用逆向思维方式,从嵌入式系统设计的负面问题角度入手,总结剖析了嵌入式设计师易犯的错误点和接口部分的问题点,以期在设计中能提前加以预防。漏洞堵住了,跑冒滴漏自然不再发生。 【培训内容】 第一部分:嵌入式系统及硬件可靠性设计 第一章:可靠性设计基础 1.1、可靠性定义 1.2、环境应力分析 1.3、人机交互分析 1.4、关联设备互动分析 1.5、过渡过程应力 1.6、负载波动分析 1.7、单一故障分析 1.8、可靠性预计分析 1.9、判据标准 1.10电子、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可靠性模型; 1.11系统失效率的影响要素; 第二章:可靠性设计规范 2.1降额设计规范 降额等级、降额注意事项、降额因子降额参数的确定方法 2.2电路热设计规范

强制风冷、传导散热的热设计计算及热设计工艺规范 2.3电路安全性设计规范; 电路安全容错性机制、SFC分析、SFC下输出保证可靠的判据和解决方法… 2.4EMC设计规范 电压容限控制、常用器件的高频等效特性、信号分析、布线、阻抗匹配、屏蔽、滤波、接地… 2.5PCB设计规范 板卡级的布线、布局工艺 第三章:器件失效规律与分析方法 3.1持续性应力与浪涌应力的区别 3.2电压应力与电流应力的故障现象区别 3.3MSD与机械应力损伤的特征、成因、解决措施 3.4基于端口特性阻抗曲线的失效测试分析方法 3.5常用器件失效机理、失效特征、应对措施 第二部分:嵌入式系统器件选型与工程计算 第一章:工程计算基础 1.1容差分析方法 1.2拉氏变换的物理含义与电路设计应用 1.3微积分与电路设计的应用 1.4概率论数理统计提升电子产品质量的应用方法 1.5基础代数的电路设计工程计算应用(代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 1.6datasheet参数解读及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第二章:工程计算与器件选型 2.1电源模块设计与选型计算 电感电容选型计算 2.2电源输入端口器件选型计算 保险丝、NTC电阻、TVS/压敏电阻、储能电容、接插件、二极管的选型计算 2.3信号输入/输出端口的匹配器件计算选型 上拉/下拉电阻、限流/分压电阻、阻抗匹配电阻、磁珠、退耦电容的选型计算

_嵌入性_理论及其在中国研究中的发展

社会学 嵌入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研究中的发展 刘? 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波兰尼提出嵌入概念之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格兰诺维特重新详细地解释了这一概念,形成了完整的嵌入性理论,奠定了新经济社会 学的理论基础。由于嵌入性理论在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更具实用性,很快就在中国传播,应用领域不断延伸扩展。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该理论也在不断修正中完善。??关键词:嵌入性;经济行动;强连带优势 ??中图分类号:K920 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8444(2010)04 0507 05 收稿日期:2010 05 17 作者简介:刘巍(1986 ),男,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 嵌入!(e mbeddedness ,又译作镶嵌#)是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其考察经济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出发点。这一概念最初由人类学家波兰尼(Polanyi)于1944年在?伟大的转折%一书中提出,后经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 ark G ranovetter)的系统阐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嵌入性理论已经成功地解释了经济领域和社会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现象,该理论因此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其应用领域不断延伸扩展。鉴于嵌入性理论极其强大的解释力和应用上的广泛性,本文将在回顾嵌入性问题的由来及格兰诺维特理论贡献的基础上,对嵌入性理论在中国社会中的相关应用研究进行述评。 一、嵌入性问题的提出 ??嵌入性问题最初并不是社会学研究者提出 的。尽管在社会学传统中,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有诸多论述,如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 axW eber)曾经将秩序分为经济的、社会的与政治的秩序,认为三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但学者们大都采用了二元视角,过多强调了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区别,在研究中并不 注重探讨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关联。同时,由于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具有强大的话语权,也造成了许多社会学研究者将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分析人类行为的基本出发点。 嵌入性问题的提出源于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人类学界的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的核心是人类学者对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波兰尼是这场争论的发起人和主要领导者。他认为,经济学强制性地将理性算计、自利和效用最大化规定为行动者的所有出发点,严重扭曲了经济和市场的本质特征。为此,波兰尼提出了 嵌入性!概念,认为市场嵌入于社会是人类历史的本质和普遍逻辑,经济牢牢地附属于整体社会是其本质所在,并且,经济行为者的理性概念也不是所有经济形式都必须具备的因素,例如,在互惠、再分配与交换三种关系形式中,前两者中就不能说存在所谓市场价格。 在波兰尼看来,嵌入性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保证经济秩序所必需的。在?伟大的转折%一书中,波兰尼详细讨论了前工业社会中经济是如何是嵌入社会、宗教以及政治制度之中的。他认为,人类的经济是嵌入在制度之中的,包括经济的与非经济的制度。这里非经济制度至关 507

浅谈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

浅谈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 1 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的两次重大变革 20世纪初,人类进入到电子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系统出现了两次巨大的变革,即从传统电子到智能电子与从智能电子到网络电子的变革。前者是微控制器(MCU)诞生后,嵌入式系统带来的变革,后者是物联网时代智能电子系统普遍入网后带来的变革。传统电子时代,只有可靠性概念,没有安全性概念;智能电子时代,诞生了安全性包容设计;网络电子时代,电子系统的安全性设计提升到空前高度。传统电子时代,没有安全性设计概念,可靠性与安全性是统一的。因为,这一时期的电子系统只有正常与失效两种状态。正常即可靠,可安全使用;失效即无法工作,也无安全可言。 智能电子时代,由于有MCU 的介入,众多功能可由软件实现。软件介入后对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有两个重大影响:一个是软件介入后系统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出现了正常、失效之间出错概率的多值可靠性;另一个是软件可主动实现系统的可靠性管理。前者引发了多值可靠性设计概念,后者帯来了可靠性控制的设计内容。这时的智能电子系统,借助于集成电路的不断进化、人工智能的可靠性控制与封闭的体系结构,无论是可靠性还是安全性都到达了空前高度。 网络电子时代,由于智能电子系统普遍具有网络接入功能,智能电子系统对外部开放的后果是,所有网络安全问题都会带入到智能电子系统中。病毒入侵、恶意攻击等网络犯罪成为网络电子系统的不安全

因素,安全性设计提升到空前高度。防入侵、防攻击成为网络电子系统安全性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下面以汽车电子为例,来描述电子系统可靠性、安全性设计的变革。老爷车时代,是传统电子时代,无论是仪表系统,还是发动机点火系统都只能由分立电子元件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元器件失效都会导致汽车瘫痪。电子工程师通过精心挑选每个元器件、可靠的电路设计与精心工艺制作,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现代汽车时代是智能电子时代,在汽车电子中,高可靠的集成电路、分布式总线技术、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软件的可靠性管理、重要组件的冗余技术等,保证了汽车电子系统高可靠地运行;还可以通过汽车运行中的各种工况监测(如发动机运行工况监测、车胎压力监测等),确保汽车的安全运行。 自动驾驶汽车时代是网络电子时代,每辆汽车都与互联网相连。人们在享受自动驾驶方便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风险。病毒入侵、恶意攻击成为自动驾驶汽车电子系统的最大安全隐患,网络电子的安全性设计将成为主要设计内容。 2 嵌入式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 与传统电子的泛性结构不同,所有智能电子系统都含有归一化智力内核(微控制器)。由于嵌入式系统的软件介入,智能电子系统有了可主动出击的可靠性管理设计。这种主动的管理设计,既能保证智能电子系统达到安全、可靠的最佳状态,又能为网络电子系统安全性(防病毒入侵、恶意攻击)设计提供重要手段。因此,在讨论智能电子时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1.目的 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各阶段检验的产品按规定的方法标识,确保在需要时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实现追溯,确保只有合格品才能转入下序或出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全过程中检验、实验状态的控制及产品生产和出厂过程中对产品的标识。 3.引用文件 ISO 9001:2000 7.5生产和服务提供 《质量手册》7.5章 4.定义 无 5.职责 5.1质检科负责产品标识的制定并对与标识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追溯,负责各 种检验、试验状态的判定及标识形式的制定与审批。 5.2各生产班组负责制造过程中检验状态的标识及产品标识的使用和保管。5.3质检科负责进货及最终检验、试验状态的标识及标识的管理。 5.4仓库管理员负责库存物品检验状态的标识及标识的管理,并正确使用和保 管好各种物品标识。 6.程序内容 6.1质检科制定产品及其状态标识,相关部门使用产品及其状态标识。 6.2各种标识要求不易脱落或丢失、破碎,字迹要清楚。产品标识可以用标签、 标牌。标识的主要内容反映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或地点、方位 等。产品状态标识可用如下方式表示:标签(如合格证)、印章(如合格 率、不合格品率)、区域、标牌、各种记录(如工艺流程单)等。 6.3当产品无标识或标识不清时,由质检科会同相关部门查明原因后补加相应 识。 6.4对供方提供的原料或本厂生产的最终产品均由质检科质检员执行《监视和 测量控制程序》,并进行相应标识。其质量记录中应对标识作相应记录。 对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控制程序》。 6.5生产车间在制造过程完成时,应在产品包装箱内及外包装箱上按有关规定 放置产品标识。 6.6 产品标识应具有可追溯性,当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追溯时,由质检科依据标

网络关系嵌入_创新扩散与旅游企业创新绩效

2014年10月第28卷第5期 旅游科学 T ouris m S cie nce Oct.,2014 Vol.28,No.5 中图分类号F 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14)-05-0068-11 网络关系嵌入、创新扩散与旅游企业创新绩效 姚云浩 高启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 摘 要: 作为服务业创新的重要分支,旅游业创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企业创新绩效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还很缺乏。本文以嵌入性理论为切入点,构建 了旅游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四川剑门蜀道核心景区(剑门关)周边旅游企业为样本,运用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关系嵌入性如何通过创新扩散来影响旅游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企业网络的强关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间互惠程度和关系的持久性与创新绩效正相关,创新扩散在旅游企业关系嵌入和创新绩效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网络关系嵌入;创新扩散;创新绩效;旅游企业 收稿日期:2014-03-03;修订日期:2014-08-1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官产学合作研发对我国区域创新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3YJ012)。作者简介:姚云浩(1988-),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业创新、 经济发展与创新管理,E-mail :yunhaoyao@126.com 。高启杰(1963-),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 发展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与创新管理。 旅游业创新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一直以来却被工业技术创新研究所 掩盖(王君正,吴贵生,2008)。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旅游创新研究将沿着聚合(converging )与发散(diverging )两条主线进行(Hjalager ,2010;宋慧林,宋海岩, 2013),一是靠近主流传统工业创新的发展轨迹,学习传统创新研究的研究假设和方法以促使旅游研究者在主流创新学术界找到一席之地;二是强调旅游创新的特殊性,即采用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跨学科方法扩大旅游创新的研究视角。经济社会学视角下“嵌入性”理论认为,旅游企业的创新活动嵌入在企业的关系网络之中,旅游企业的网络关系特征将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运用嵌入性理论来解释网络关系对旅游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推动旅游业创新聚合与发散研究的一个很好的理论切入点。 但网络关系嵌入性具体是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如何,尚未获得一致结论。第一类观点认为关系嵌入性对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Larson ,1992;Moran ,2005;谢洪明,等, 2012);第二类观点认为关系嵌入性与创新绩效呈反向关系(Granovetter , 1973);第三类观点认为关系嵌入性与创新绩效呈倒U 型关系DOI:10.16323/https://www.360docs.net/doc/9f7440113.html,ki.lykx.2014.05.007

嵌入式系统的安全与实现

2007.9(中旬刊) 在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安全性问题一般最后才被考虑。嵌入系统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往往以产品的快速上市为目标,而将安全性问题留待最后或将来的版本升级时解决。这也不无道理,因为高级别的安全性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并延迟上市时间。 有些情况下,嵌入式系统一开始就需要高级别的安全性。例如:金融部门的销售终端对嵌入式系统安全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其他情况下,安全性设计被用来保护嵌入系统开发公司本身利益。安全应用则能有效的阻止逆向工程设计,防止产品被仿制。 一、嵌入式系统的安全 1.数据的安全 嵌入式系统内部的数据信息安全,可通过各种成熟的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程序来实现,所以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程序的选择很关键,它直接决定着数据的安全。加密环节的强度,可通过密钥的长度来实现。这些是设计人员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因而数据安全常常并不是安全应用中的薄弱环节。 2.密钥安全 安全性不仅仅取决于加密环节。设想这样一种场景,张三和李四各有一部只能彼此通信的安全电话。电话的加密措施牢不可破,即使使用当今世界所有的计算能力,也需要一个世纪才能破解。那么,薄弱环节在哪儿呢?电话!如果攻击者控制了其中的一个电话,他或她就可以佯装张三或李四,立刻得到他们的秘密信息。攻击者甚至用不着偷电话,只要趁张三或李四不觉,简单地安装一个窃听装置就可以了。 在此场景中,加密措施并未被攻破,而是执行加密的设备,或者“密钥”,安全性被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在嵌入式系统中,密钥通常是一个很大的密码,被加密程序用来加密信息或认证数据。所以,一个安全嵌入式系统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该密钥。如果系统遭到攻击,必须清除该密钥,防止其落入攻击者之手。密钥的破坏使设备无法工作,避免攻击者获取敏感信息,例如银行帐号和密码。 为保证密钥的安全性,密钥应永不离开嵌入式系统的边界,否则就为攻击者攻破设备的安全屏障提供了捷径。设计专门的存储器保存密钥的做法不可取,因为微控制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通信是可见的。最安全的做法是使密钥停留在处理器内部,并用它实现数据的加密和认证。这就是说,系统微控制器需要有内部的非易失存储器。 3.IC引线和塑料封装的安全 即使密钥数据只保存在微控制器中,攻击者还是有可能发现安全信息。例如,如果攻击者可以访问微控制器地址和数据总线,他就可以通过插入指令的办法使密钥数据暴露于外部I/O口。 更高级的攻击者还可以移除微控制器的塑料封装,使用微探针读取内部存储器的内容。所以,安全系统需要采取措施阻止这种访问,甚至在必要时令微控制器擦除其存储器内容。应对这一安全挑战的一个简单方法是将整个“敏感区域”(例如微控制器、时钟和存储器)密封在某种足够牢靠的材料内,可能需要将印制板上的一块区域用塑料填充或用金属罩覆盖。感应线装置可以用来感测高温或外壳的移动。 二、嵌入式系统的实现 由于目前很多文章对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程序设计讨论颇多,在此就不再讨论它的实现问题,而将重点放在后两个问题上。 要解决密钥及IC引线和塑料封装的安全,最好的方法是在IC制造时就予以考虑和实现。这有利于降低设计人员的设计强度、提高安全性和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如:Dallas公司生产的DS5250芯片。它可以协助设计者实现高度安全的系统。 DS5250芯片介绍: 1.使用NVSRAM存储敏感信息和密钥 它利用一个很小的廉价电池供电,就可以使关键数据保持长达数年时间。一旦芯片的入侵侦测电路被触发,关键数据也极易被瞬间擦除。 2.电池供电的入侵侦测 DS5250有多个电池供电的入侵传感器。无需微控制器处于活动状态即可对入侵事件作出反应。利用其片上温度和电压传感器,DS5250可以侦测故障注入攻击手段。当工作电压或温度超出微控制器工作范围,DS5250立即清除其内部NVSRAM。这种机制消除了攻击者获取任何密钥数据的机会。 3.塑料封装入侵侦测 为阻止对NVSRAM单元的微探针探测,DS5250的硅片顶层设置了一层超细网格。如果网格线被短路,DS5250即触发自毁,清除密钥数据。DS5250还提供了允许外电路触发自毁的输入。这样系统可以实现多层保护。 4.加密的代码空间 最初装载系统时,DS5250使用一个随机生成的3DES密钥将指令代码加密后再存储到外部存储器中。这可避免攻击者向DS5250加入恶意代码并运行之,也可阻止对应用进行逆向工程及设备非法仿制。代码中可加入完整性检查,以侦测攻击者改变程序代码的企图。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看到,想获取DS5250中密钥并非易事。 三、结束语 安全系统设计是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而要强化已有设计的安全性更难。密钥保护是安全系统设计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专门有密钥保护设计的芯片,可为敏感数据提供最高安全等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瓦伊德著.嵌入式系统设计.北航大学出版社,2004.9. [2]DALLAS著.DALLASMAXIMEngineeringJournal.NO.59.2007.3. [3]DALLAS著.DS5250High-SpeedSecureMicrocontroller.2007.3. 嵌入式系统的安全与实现 □蔡红辉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区)湖北?武汉430050) 摘要本文讨论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嵌入式系统的安全问题,并给出了一种简单的实现方法,可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安全等级。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密钥封装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9-217-01 理工科研 217

美国废除“网络中立性”法案的案例分析

一、背景 “网络中立性”法案是对网络服务提供商传输数据的一种限制。从技术层面讲,网络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可以控制数据传输的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数据传输的先后顺序。从结果上看,运营商的这种数据传输控制权力能够直接影响到互联网用户访问的网络内容,控制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同时,运营商也成为实际上决定互联网巨头竞争成败的关键角色。为了防止运营商滥用这种数据控制的权力以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2015年2月26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网络中立性(Net Neutrality)”法案。该法案旨在确保运营商提供相同的速度载入所有合法的网络内容,以保证互联网公司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受益于该法案,互联网用户得以按照自由意志、自主选择服务提供商、接入设备和具体访问网络内容等。 政治分歧是导致美国“网络中立性”法案在短期内立与废的直接原因。在2015年以前,“网络中立性”问题仍停留在技术层面,联邦政府的强势介入使得这一技术问题迅速法律化。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直都坚持“网络中立性”原则。正是在奥巴马总统的支持与推动下,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开始起草涉及“网络

中立性”的草案,并最终于2015年通过。现任总统特朗普则是“网络中立性”的反对者,他将奥巴马大力推动法案通过的行为视为是总统行政权力的滥用与扩张,主张废除该法案。两位总统的分歧还向下延伸到具体的技术官僚和机构。奥巴马任总统时期,任命Tom Wheeler为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此时的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要持支持“网络中立性”立场。等到特朗普总统就任,把委员会主席迅速换成持相同观点的Ajit Pai,后者立即主导了法案的废弃过程。由此可见,美国政治人物的政治分歧直接动摇了“网络中立性”法案的稳定性。 数据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现代社会,数据已经不是简单的企业和政府调研分析的对象,而是数字经济、数据时代的基本单元。未来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学习等科技发展,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此次法案废除争议的核心载体是数据,正反双方都意识到了用好数据的巨大潜力。反对废除法案者担心网络服务提供商会利用优势地位控制数据的流动,进而左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支持废除法案者则认为法案实际上限制了数据的流动性,更为有效的数据不能脱颖而出。二者都十分重视数据的影响,分歧在于数据的控制者及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