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之技巧类、意境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讲稿
诗歌鉴赏历来是让我们同学头疼的一个类型题,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参照课改区近几年的命题趋势,诗歌鉴赏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变为现在的11分,因此尽管一直以来,我们同学对于诗歌鉴赏题“想说爱它不容易”,我们也还是要在2010年高考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就结合近三年来宁海卷的几道诗歌鉴赏题,分析一下这类题型的几种主要的类型及其答题方法,以便我们在今后遇到这一题型的时候思路能够更加清楚,答题能够更加规范。
分析意象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答题步骤:①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分析技巧型: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题李世南画扇》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人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
这首诗好在不单单写出了静态的画,而是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诗人是这样构思的: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通过想像,加深形象,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鉴赏】: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
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像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像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绝句二首①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②。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③。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④。
①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峡。二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且严武又先有信邀请,便于三月间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
②迟日,春天的太阳。《诗经·七月》:“春日迟迟”。
③逾,同愈,更加的意思。欲,如,像。然,同燃。梁元帝《宫殿名诗》:“林间花欲燃”。北周庾信《奉和赵王隐士诗》:“山花焰火然”。王维《辋川别业》:“水上桃花红欲然”。三句均未写出红花与其映衬背景的颜色对比,故皆不如杜甫此句凝练精警。
④看,眼看,行将。这是当时的俗语。
这是两首即景抒情的小诗。作者此时生活暂有依托,心情较先时舒畅许多,故眼中的万物亦皆闲适自得,这从第一首所描绘的明媚和谐的景物中可以看出。但暮年飘泊、依人作客之感仍难以完全挥去,第二首的结尾两句所流露的正是这样一种惆怅的心境。
第一首写融融春日里草堂周围的景象,四句皆对。首句的“迟日江山丽”点明时令,是泛写春景,“丽”字总概出这两首诗的景物特征。春日的骄阳冉冉升起,和煦明媚的春光洒满了山脉、河流、原野、村庄,一切都显得那么明丽而富有生机。诗人采用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轮廓,而后再用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各异的景物来具体描绘。第二句写原野上到处是盛开的鲜花,如茵的芳草,在惠暖的春风里散发出沁人的馨香。“花草”二字,可以使人联想到春日原野上斑斓绚丽的色彩,春风的吹拂更使这醉人的香气充盈天地。在前两句中,“丽”与“迟日”,“香”与“春风”,都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三四句由写景到写物,宛如细腻的工笔画。在这惠风和畅、大地回春之际,往来穿梭的燕子正在衔泥叼草,营筑新巢;不远处的江边,一对对鸳鸯正睡在和暖的沙滩上;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泥土湿融,燕子方可翻飞筑巢;江边沙暖,鸳鸯始能恣意憨睡。而这一切又都是骀荡春风吹拂下的景象,是对“迟日江山丽”的具体渲染。“飞”、“睡”两字,不但细致生动地刻画出它们的不同形态,而且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这幅“江山丽日图”更加和谐灵动。诗人对草堂周围的春景的细致描绘,也就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细细品味,反映出复托身有所的悠闲欣喜心情。
第二首在刻画明丽春景的同时,抒发了暮年飘荡羁泊、难返故乡的愁思。春天的锦江水碧波荡漾,鸥鸟在水面上自由地飞翔觅食,碧绿澄澈的江水将鸥鸟的羽毛衬托得更加洁白耀眼。在葱郁的青山下,成片的红花铺满原野,竞相绽放,青翠的山林将盛开的红花比衬得更加鲜艳似火,仿佛马上要燃烧起来。诗人以极见锤炼功力的“碧”、“白”和“青”、“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