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泰山(缩版)
《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
孟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李斯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 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姚 鼐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分析赏鉴精彩的写
课内学过的作品有:
《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走进作者
(1732—1815)
字姬传,清代桐城(今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 “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强调“义 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 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 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 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研读——第四段 介绍泰山名胜古迹(人文景观)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岱祠
岱祠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小结: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城市
停留
译文: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
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
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
登泰山记文言字句
登泰山记文言字句《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注释:阳:山的南面。
汶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以:在。
原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yǐng)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diān)。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cú)徕(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翻译: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21-22版:第16课 (2)登泰山记(步步高)
第16课(2)登泰山记认识作者“桐城派”巨擘——姚鼐姓名: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______,人称惜抱先生生卒:1732—1815籍贯:安徽______身份散文家。
主要经历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
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
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
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
主要贡献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________、______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主要作品《惜抱轩诗文集》《古文辞类纂》等。
答案惜抱轩桐城方苞刘大櫆初读文本1.读标题由标题可知,这篇文章是一篇________,应该是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
答案游记游踪(或“空间”)2.读正文(1)诵全文,通文意解释词语诵读提示名句填空(第1段)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应读得顿挫有力。
①文中“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两句,描述了横亘在阳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模糊)失.(缺失)。
僻.(偏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第5段)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裂缝),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诵读这段文字时应重读三组“多”“少”和“皆”“无”等词语。
(第6段)桐城姚鼐记。
(2)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思路导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3.初思考(1)第2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请简要写出作者的登山路线。
2《登泰山记》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作业一、选择类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山之南和水之北皆为阳。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
B.晦,旧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从文中可知,这次观日是在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C.行宫,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蟹六跪而二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挟飞仙以遨游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C.惟江上之清风泰山之阳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不拘于时,学于余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蚓无爪牙之利C.石苍黑色,多平方D.挟飞仙以遨游4.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②及既上,苍山负雪③世皆谓之天门云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A.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相同B.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不同C.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不同D.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相同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阳:山的南面B.古时登山,循东谷人循:顺着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烛光D.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稍:逐渐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
B.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C.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
清朝皇帝多为一世一元,后世习惯以年号称之。
D.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登泰山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说说下列这些句子是怎样既生动又简洁地 描绘泰山景色的?(注意划线字)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
法• ,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使光• 雪的12、山亮而奕 度阳半奕 ,与山传 写阴居神 出雾。日若“光带烛和然”雪。字光名相词映活的用奇为景动。词,显出雪 答• :“居山雾南”水以静北写为动阳,:写出泰雾山的之轻呈阳停聚不动的状 态• 。 山北水南为阴:其阴 写直“山作 接•• 若的2特 写带 高点 出” 峻朔朔一,雄以:、多:伟小阴晦采抓。喻大历用住、,侧特每望写面征月与出烘巧第既云托妙雾一望的烘的天办托具体法。形。描状写,景烘物托很出少泰 •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泰山溪水
第三段重点写(观日出)的过程及日出的景象。作者
观日出的时间是: ( 戊申晦 五鼓
);地点是:
( 日观亭 )。作者按待日出、(日将出)和(日正出)、
(日已出 ) 的顺序,极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
日正出
日已出
第四段略写泰山的(名胜古迹),写 了( 岱祠 )、 (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 道中石刻 ),其目的
姚鼐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 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每一段的内容要点
描
交 代 泰 山 位 置
记 述 登 山 过 程
绘 日 出 美 景
返 记 人 文 景 观
补 写 自 然 景 观
课文第一段,作者概括介绍了( 泰山 )所处的地理位置 和山水形势,点出( 日观峰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作者采用由(面)到(线 )再到(点 )的写法
•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 一位。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 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姚鼐《登泰山记》马第伯《封禅仪记》(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
至中观,留马。
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
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窗窱,如无道径通,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雪。
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
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
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
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
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
遂至天门之下。
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
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
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
牒牒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节选自马第伯《封禅仪记》)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两从者[A]扶挟[B]前人[C]相牵[D]后人[E]见前人[F]履底[G]前人[H]见后人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指横在,与《木兰诗》“木兰当户织”的“当”意思不相同。
5.2《登泰山记》课件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环节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第一段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山的南面山谷的水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
南面 名作状,向西 北面 名作状,向东
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
山的北面山谷的水 在
分界
判断句
南十五里。
壮观日出图 云一线异色,十立者,山 旭日、五彩
须臾成五彩 也
云霞
诸峰回视图
学习任务一:赏美景,鉴手法
活动4.假如要你拍摄这段泰山观日出的小视频,请根据 文章内容,撰写一段解说词。 要求:解说中要有对日出景色的基本介绍,解说得有诗 情画意。
学习任务一:赏美景,鉴手法
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熔 凌晨破晓,举目东方,晨曦渐露,脚下云雾漫漫, 耳畔松涛阵阵; 放眼远眺,山峰隐现,博戏争赌,天边云带异色, 瞬间云霞五彩; 旭日渐出,红光摇荡,喷薄四射,群峰皆被浸染, 大地一片光明。
学习任务一:赏美景,鉴手法
活动2.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幅画面的?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 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拟人:不说白雪覆盖苍山,而说苍山背负白雪,赋予苍山 以生命,新颖传神。 比喻:半山腰雾气环绕,像腰带一般。 化静为动:青山背负冰雪,赋于静态的青山以动感。
学习任务一:赏美景,鉴手法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环节一: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东
济 水
第1段是从什么视角去写泰山?
日观峰
古
北长
南
面城
面
俯瞰的视角
汶第
水
中考文言文阅读赏析_37 登泰山记
〖美文赏读〗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作者介绍〗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省桐城市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登泰山记的原文翻译
登泰山记的原文翻译登泰山记的原文翻译登泰山记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登泰山记的原文翻译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登泰山记的原文翻译资料,欢迎阅读!【原文】登泰山记【朝代】清代【作者】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专题04 同步讲义:《登泰山记》新课预习-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原卷版)
专题04《登泰山记》同步教学讲义学习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知识梳理一、文化常识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5.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
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6.了解“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登泰山记》原文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翻译《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导语: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关于《登泰山记》原文翻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必修文言文Ⅰ课文《登泰山记》素材
统编版⾼中语⽂上册必修⽂⾔⽂Ⅰ课⽂《登泰⼭记》素材课⽂7 登泰⼭记⼀、诵读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泰⼭之阳.①(),汶⽔西流;其阴.②(),济⽔东流。
阳⾕..③()皆⼊汶,阴⾕皆⼊济。
当.④()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观峰,在长城南⼗五⾥。
(第2段)余以.①()乾隆三⼗九年⼗⼆⽉,⾃京师乘.②()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越长城之限.③(),⾄于泰安。
是⽉丁未,与知府朱孝纯⼦颍由南麓登。
四⼗五⾥,道皆砌⽯为磴.④(),其级七千有余。
泰⼭正南⾯有三⾕。
中⾕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也。
余始循.⑤()以⼊,道.⑥()少半..⑦(),越中岭,复循西⾕,遂⾄其巅。
古时登⼭,循东⾕⼊,道有天门。
东⾕者,古谓之天门溪⽔,余所不⾄也。
今所经中岭及⼭巅,崖限..⑧()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⑨()不可登。
及既上,苍⼭负.⑩()雪,明烛.?( )天南。
望晚⽇照城郭,汶⽔、徂徕如画,⽽半⼭居.?( )雾若带然。
(第3段)戊申晦.①()五⿎..②()与⼦颍坐⽇观亭待⽇出⼤风扬积雪击⾯亭东⾃⾜下皆云漫稍见云中⽩若樗蒱数⼗⽴者⼭也极天..③()云⼀线异⾊须臾成五采.④()⽇上正⾚如丹.⑤()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此东海也回视⽇观以西峰或.⑥()得⽇或否绛.⑦()皓.⑧()驳.⑨()⾊⽽皆若偻.⑩()(第4段)亭西有岱祠,⼜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观道中⽯刻,⾃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第5段)⼭多⽯,少⼟。
⽯苍⿊⾊,多平⽅,少圜.①()。
少杂树,多松,⽣⽯罅.②(),皆平顶。
冰雪,⽆瀑⽔,⽆鸟兽⾳迹。
⾄⽇观数⾥内⽆树,⽽雪与⼈膝齐。
(第6段)桐城姚鼐记。
答案(1)断句略。
(2)(第1段)①阳:⼭的南⾯②阴:⼭的北⾯③阳⾕:⼭南⾯⼭⾕中的⽔④当:在(第2段)①以:在②乘:这⾥是“冒”的意思③限:界限④磴:⽯阶⑤循:沿着,顺着⑥道:作动词,⾛路⑦少半:不到⼀半⑧崖限:像门槛⼀样的⼭崖⑨⼏:⼏乎⑩负:背?烛:照?居:停留(第3段)①晦:农历每⽉的最后⼀天②五⿎:五更③极天:天边④采:同“彩”,⾊彩⑤丹:朱砂⑥或:有的⑦绛:⼤红⑧皓:⽩⑨驳:杂⑩偻:脊背弯曲的样⼦(第4段)漫:模糊(第5段)①圜:同“圆”,圆形②罅:裂缝⼆、基础梳理1.通假字答案①同“彩”,⾊彩②同“圆”,圆形2.古今异义词答案①到达②平的和⽅形的③晃动3.⼀词多义答案(1)①名词,界限②名词,门槛③名词,限度④动词,限制⑤名词,险阻、阻隔(2)①有的②或许③有时④有⼈4.词类活⽤答案①名词作状语,向西②名词作状语,向东③名词作状语,像门槛⼀样④名词作动词,照⑤名词作动词,⾛路5.特殊句式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者……也②判断句标志词:者……也③判断句标志词:也④判断句标志词:也⑤判断句标志词:也⑥判断句标志词:皆6.⽂化常识(1)泰⼭..之阳.,汶⽔西流;其阴.,济⽔东流泰⼭:⼜名________,位于⼭东省中部,⾪属于泰安市,有“五岳之⾸”“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之称,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存有三谷。
中谷拖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故曰,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进,道存有天门。
东谷者,和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容尼里。
及既上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盼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例如图画,而半山居雾若拎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存有岱祠,又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就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
本文融考证于辞章,布局精严,描写生动,行文洁净明快,为描写泰山景观的名篇。
②阳:山南为阳;其:代词,它,指泰山③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之原山,向西南流,汇入东平湖。
④济水:来源于河南济源县西之王屋山,流经山东。
清代末年,济水河道为黄河所占到。
登泰山记 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作者:姚鼐原文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xx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①泰山:在XX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
本文融考证于辞章,布局精严,描写生动,行文洁净明快,为描写泰山景观的名篇。
②阳:山南为阳;其:代词,它,指泰山③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XX莱芜东北之原山,向西南流,汇入东平湖。
《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若偻:lǚ
须臾:xūyú
人膝xī
【课文解读】
阅读思考1:解释重点词语,口译句子,概括段意。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 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解读】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先
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 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为下 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铺垫。
观
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日观数里无树
第六自然段:交代记游人,游记的常用格式。
1. 2.
泰突 山出 之泰 冬山 的苍 静劲 美峻
峭 的 面 貌
【课文小结】
【行文思路】 【写作特色】
一、交待泰山位置 二、记述登山过程 三、描绘日出美景 四、返记人文景观 五、补写自然景观
1、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2、语言简洁、生动。 3、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登泰山记
(二)通假: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 ……的时候) 2.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 数) 3.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登泰山记
(三)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5.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耀)
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 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 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 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 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 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第20篇 《登泰山记》(原卷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20篇《登泰山记》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
亭西有()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
少杂树,多松,生石(),皆平顶。
冰雪,无()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河南郑州·三模】在姚鼐《登泰山记》中,“(),()”用拟人和比喻写作者刚登上泰山山顶时看到的景观。
2.【2024·广西·二模】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描摹色彩,用语简洁,寥寥几字,就将红日初升、霞光四射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2023·福建宁德·一模】《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乾隆皇帝是怎样登泰山的?
乾隆皇帝是怎样登泰山的?
高学文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正> 清乾隆皇帝是著名玩山游水皇帝,曾六下江南,多次过泰山,登“南天门”。
那么,他是怎样登泰山的呢?近读《魏源集》中“泰山日观峰古封禅坛歌”,诗中云:“我朝黄屋来向东,高高下下四离宫,天桥六百卅丈穹。
不求仙,不告功,不侈金泥玉树封,但勒御碑万丈崇”。
诗后有一小注:“乾隆中东巡,登泰山,自麓至顶建驻驿宫四
【总页数】1页(P48-48)
【作者】高学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
【相关文献】
1.走向文言文品读深处的路径——以《登泰山记》为例 [J], 高欢
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J], 王冬梅
3.《登泰山记》的心志探究 [J], 宋海龙
4.化用"义理说"探索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以《登泰山记》为例 [J], 张宇
5.失意文人的精神突围——《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J], 李秀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与泰山展陈列大纲
前言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从部落酋长的原始崇拜到历代帝王的巡狩封禅,泰山始终是王者与上天对话的地方。
祭泰山以告天,成为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大礼。
以封禅祭祀为代表的泰山帝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文化现象。
在纷至沓来的历代帝王中,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来泰安次数最多的皇帝。
第一单元:孝亲礼岱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雍正第四子。
24岁即帝位,在位60年,年号乾隆,后传位于第十五子顒琰。
乾隆帝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在位时间仅比其祖父康熙少一年而居第二。
乾隆帝自幼聪慧,知识广博,才能卓越。
作为一位政治家,他勤于理事,始终不懈,独揽大权,能谋有断。
乾隆帝非常孝敬自已的生母钮祜禄氏,他出巡时常常奉太后以行。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第一次来泰山,即陪母亲同行,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最后一次巡幸山东并登上泰山,乾隆帝前后10次来泰安,其中6次登上泰山顶,礼祀碧霞祠。
一代天子的遗迹遍布泰山上下,昭示着乾隆皇帝与泰山的一段不解缘。
照片:A-1 泰山十八盘
A-2 乾隆统治时期,清王朝国力鼎盛,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我国封建时期的最高峰。
图为乾隆画像A-3 乾隆生母钮祜禄氏(1691-1777年),后尊为孝圣宪皇后。
她分别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亲临泰山。
她的“泰山灵岳,坤德资生”思想,对乾隆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图为孝圣宪皇后朝服像
A-4 乾隆帝皇后富察氏(1711-1748年),谥号孝贤纯皇后。
乾隆十三年(1748年)曾随同乾隆帝东巡至泰山。
图为乾隆帝皇后富察
氏像
A-5 乾隆帝对富察氏恩爱有加,曾赞其: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
乾隆帝曾亲自陪同皇后赴岱顶碧霞宫拈香,为皇后祈福。
图为碧霞祠全景
A-6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迎接次年乾隆帝及皇太后驾临泰山,于岱顶建行宫,乾隆帝亲题“云巢”额,云巢行宫不久即圮。
图为岱顶鸟瞰。
A-7 历代帝王举行封禅祭祀仪式,均具有宗教与政治的双重意义,乾隆朝也不例外。
因此,乾隆帝履行一套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灵敬意的同时,以期保佑自已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图为仿清祭祀表演
第二单元:游岱遗迹
清代的泰山祭祀已趋于世俗化,乾隆皇帝在《谒岱庙作》诗中写道“肃拜无私祷,抒诚心始安”,说明其祭泰山神的动机:一是为民祈福,一是求得心理安定。
乾隆皇帝祭祀泰山的活动,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游览观景的成份越来越浓,其足迹也就因此遍布泰山上下。
照片:B-1 乾隆南巡骑马图
B-2 灵岩山,位于泰山西北,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为方山,又名玉符山。
方山下的灵岩寺,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千年古刹,早在唐宋之际就被誉为天下寺院“四绝”之首。
乾隆皇帝曾八至灵岩,并御题八景,留有八题灵岩八景等诗。
图为灵岩方山
B-3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下令在灵岩甘露泉西建爱山楼行宫,作为其临幸灵岩时的驻跸之地。
图为乾隆所题“甘露泉”
B-4 灵岩寺爱山楼行宫考据复原图
B-5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抚臣富明安在泰山南麓建白鹤泉行宫,其后乾隆来泰安多驻跸此处。
图为白鹤泉坊,其西为白鹤泉行宫。
B-6白鹤泉乾隆行宫考据复原图
B-7岱庙天贶殿前东御碑亭,内为乾隆诗碑。
碑上四面刻有乾隆
十三年(1748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作的五首谒岱庙诗。
B-8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第一次谒岱庙时所题“大德曰生”匾额,悬挂于天贶殿门内。
B-9乾隆重修岱庙记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撰文并书。
碑文记载“岁庚寅(1770年)为朕六十庆辰,至辛卯(1771年)恭逢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于时九宇胪欢,百灵介祉”,遂下令重修岱庙及岱顶碧霞祠。
此碑现置岱庙天贶殿东南。
B-10清《泰山志》中所载重修碧霞元君庙碑记,与乾隆重修岱庙记碑同为乾隆帝撰文并书。
均系为庆祝其六十庆辰(1770年),其母第二年八十大寿(1771年),重修岱顶碧霞祠及岱庙后所作。
碑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立岱顶碧霞祠,今佚。
第三单元:御赐珍宝
乾隆皇帝多次祭拜泰山的同时,也慷慨馈赠泰山大量珍宝。
据《岱览•颁赐》、《泰山志•盛典记》记载,自乾隆七年至乾隆六十年,包括皇太后在内,朝廷共御赐岱庙祭器30余次,达344件之多。
这些祭器精美珍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沉香狮子、温凉玉圭、黄釉青花葫芦瓶被称为泰山“镇山三宝”。
沉香狮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御赐岱庙,泰山三宝之一。
沉香狮子为一对,用沉香树根雕刻粘合而成。
沉香木产于广东省及南亚诸国,自汉代以来就被视为名贵木材与香料。
此对沉香狮子利用树根的天然造型,将狮子雕凿得形神兼备。
狮子是民间传统的吉祥物,质地又是名贵的沉香木,足见乾隆帝对泰山的敬奉之意。
温凉玉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御赐岱庙,泰山三宝之一。
温凉玉圭是乾隆皇帝为恭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八十八大寿,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东巡泰山拜谒岱庙时御赐。
圭由上下两截组成,以手摩之,上凉下温,故名“温凉玉圭”。
玉圭上截的上部浮雕由曲线连接的三个圆状体,分别代表日、月、星辰,下部浮雕海水江崖图;下截阴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玉圭是礼器中的一种,《周礼•
春官•大宗伯》载“以青圭礼东方”。
乾隆帝以青玉为圭礼奉泰山,是严格遵循传统礼制进行的。
黄釉青花葫芦瓶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御赐岱庙,泰山三宝之一。
黄釉青花葫芦瓶为明嘉靖年间景德镇御窑烧制,此瓶底釉嫩黄光润,烧制难度大;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紫;葫芦造型古朴敦厚,寓意吉祥,可谓瓷中珍品。
照片:C-1 泥金法轮乾隆年间御赐岱庙
C-2 银质錾胎珐琅五供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赐岱庙
C-3 贲巴壶乾隆年间御赐岱庙
C-4 铜胎画珐琅饕餮纹香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御赐岱庙C-5 霁蓝开光粉彩婴戏瓶乾隆年间御赐岱庙
C-6 铜胎掐丝珐琅天神八宝乾隆年间御赐岱庙
C-7 铜胎鎏金七珍乾隆年间御赐岱庙
C-8 黄缎龙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御赐岱庙
C-9 剔红缠枝莲高足碗乾隆年间御赐岱庙
第四单元:咏岱诗画
乾隆皇帝多才多艺,喜吟诗,善写字,能作画。
他10次来泰安,共留有泰山诗咏170余首。
乾隆的书法介乎行、草之间,自然流畅,潇洒俊逸。
他写的泰山诗,表达了对泰山拔地通天、雄伟盖世气魄的倾倒折服,抒发了一代帝王对泰山的关爱之情。
照片:D-1 乾隆着汉服作诗图
D-2 乾隆十三年(1748年)《咏朝阳洞诗》,刻于泰山御风崖石壁上,字径三尺,俗称“万丈碑”。
嵌于其上的“乾隆御笔”和“擒藻为春”两方印章(尺寸40cm×40cm),为乾隆印中之巨制。
图为乾隆咏朝阳洞诗摩崖题刻
D-3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南巡回銮过泰安,拜谒岱
庙后,对连理柏极为欣赏。
回宫后,凭记忆绘制了一幅汉柏连理图。
图为乾隆御制汉柏之图碑,碑阴及碑侧分别刻有三首乾隆帝题咏汉柏诗。
D-4 岱庙环咏亭,据明代查志隆《名贤遗迹记》中记载“盖四面垣墙,俱石刻先代名贤题咏联翩,而亭宇介于其中。
瞻顾诸所题咏,若环绕焉,故因以命名也。
”环咏亭是集历代名人石刻之处,一度成为乾隆帝的驻跸之所。
乾隆帝题有四首环咏亭诗,足见其对此亭的喜爱。
图为环咏亭遗址
D-5 泰山五大夫松,据《史记》记载为秦代所封。
今存两株松树为清代补植。
图为五大夫松及五大夫松坊。
D-6 乾隆咏五大夫松诗,刻于泰山五松亭西北崖壁。
表:乾隆历次来泰安
据《清史稿•高宗纪》及清地方志《岱览》、《泰山志》记载,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间,曾先后十次来泰安,六次登岱顶祀碧霞祠。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东巡,壬午驻跸泰安府,癸未祭岱岳庙,礼毕,奉皇太后登岱。
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南巡,丙戍驻跸泰安府,祀东岳。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自徐州阅河回銮至泰安,谒岱庙,登岱顶祀碧霞元君。
驻跸灵岩,登玉符最高峰。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四月,南巡回銮过泰安,十九日谒岱庙,二十日登岱祀碧霞元君。
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南巡过泰安,派工部侍郎五福致祭。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东巡,二月二十四日驻跸泰安白鹤泉行宫,二十五日谒岱庙,赐玉圭。
二十六日登岱顶祀碧霞元君。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东巡,驻跸泰安白鹤泉行宫,谒岱庙,十五日遣官祭泰山神,是日登岱顶祀碧霞元君。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南巡过泰安,二十六日驻跸白鹤泉行宫,二十七日谒岱庙、遥参亭。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南巡,二月壬戍至泰安,谒岱庙行礼。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东巡,至泰安,谒岱庙,驻跸泰安白鹤泉行宫,初五日登岱顶祀碧霞元君。
初七日复谒岱庙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