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二 章
中 国 文 化 研 究
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
中国有悠久的农业文明 。黄河流域已知的最早 的农业文化是距今七八 千年前的河南裴李岗文 化和河北磁山文化,属 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 化。其中出土的石器多 为石铲、石镰、石磨盘 和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和 粮食加工的工具,已进 入了锄耕农业阶段。
经济的繁盛
(一)农业科学的发展
(二)其他行业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 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 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经济剥削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 经济及新因素的成长
半两钱在战国秦铸行,初为圆钱,后改为方孔圆钱。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半两钱。 西汉武帝把铸钱权力收归政府,由钟官、辨铜、均输 三官铸五铢钱。
宋初,四川地区商业繁荣,交易扩大,于是有些商 人私做储券,代表铜钱流通。这种铜钱称为交子。
交子
银票
到了明代,以贵金属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完全确立。
(二)重农抑商政策
2、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3、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即鱼鳞图册)
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抑制兼并,维护 小农经济,巩固封建政权的统治,但只起到鼓励农民 垦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3.工商业的发展
(一)货币演变及货币制度
货币约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春秋战国逐渐进入货币 时代。但货币种类繁多,扇贝、珠玉、金银、皮、刀、 布、圆钱皆可为货币。
(二)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 (1)北方战乱导致北民南迁,从而给南方带去先进 的农业技术及其大量劳动力 (2)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4)历代人民对南方的不断开发 (5)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
二、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长期对垒
1.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 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先进的中 原农耕人处于被打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 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1.井田制
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 故称井田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井田制的特点
(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即土地国有 (2)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 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
B、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战国时期
(1)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原因) ② 频繁的战争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 ③ 各国的税制改革——直接原因
第四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 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严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海禁和闭关锁 国政策妨碍中 外交流和国际 市场的扩大
资金
劳动力
国内 市场 国际 市场
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 态
1. 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土地分封,但原则上诸侯贵族只有使用权,而无 所有权 农业生产以集体劳动为主→井田制 2.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3.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发达较早,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和大一统中央集权 国家的需要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 抑商政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也是中国农业文化的摇篮。与高温 多雨、河湖密布的自然条件相适应,这里较 早发展了以稻为主的水田农业。距今将近 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其遗址发 现了稻壳堆,是目前所知的亚洲最古老的稻 作遗存。
(二)经济重心南移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魏晋南北朝时,经 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到南宋时江 南经济超过北方。 1、过程 (1)东汉末年—东晋南朝:自西晋“八王之乱”后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则安定,人口流动带来的生 产技术和经验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 (2)唐中叶—五代时期:安史之乱及其唐之后的五 代战乱,使大量人口南迁,加速南方发展,全国经 济重心南移呈开始趋势 (3)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辽、西夏战乱,金灭辽 、灭北宋,迫使大量人口南下,南宋时期经济重心 南移成为定局。
1、概念
主张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 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并为历代王朝沿用。
2、目的
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 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表现
(1)统治者坚守“重本抑末”的治国思想 (2)对民营商业,商税繁重,关卡林立 (3)歧视商人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 (5)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3、陶瓷业
商周时期出现原 始瓷器;魏晋时期南 方盛产青瓷,北方制 造出白瓷;唐时期出 现唐三彩。
4、造船业
唐朝时,能制造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海船,还能制造使用 推进器的各型战舰,这是世界 上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 形。
(三)、经济的繁盛
中华大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 勇敢的劳动人民,祖先们世代不息的 顽强拼搏,辛苦耕耘,推动者中国的 农耕经济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不断进 步。至公元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 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育,繁荣富 庶;中国的农耕文化,仍然居于世界 领先地位,值得自豪。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 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农不 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 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 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 ——太史公的《史记 •货殖列传》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 成分。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 清时期演变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 隶制经济残余,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 制度,历代不绝(明代藩王勋戚经济)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 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 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 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 明以前中国与海外的经济往来多建 立在“宾服四夷”的基础上。明中叶以 后,东南沿海私人对外贸易有长足的进 步。但是,政府对海外贸易有严格控制 。
2.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这两者通过迁徙、聚合 、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 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 耕人那里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 文化技术,促使其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丝绸之路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 经济成分
远古时代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为 乡族经济,由此而产生的乡族组织和宗法观念,对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再如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亦长期并存于农耕经济之中。
鲁国“初税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质上承认 土地私有合法化;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井田制瓦解的影响
土地所有制关系变化(公田 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 私田) 地主;奴隶 农民)
交税方式的变化(交纳贡赋
交纳地租)
2.其它土地制度
1、三国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即招抚流民耕种田地, 以筹措军粮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本 末 农业 手工业 商 业
(一)、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时期
原始社会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 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氏族集体所有制
(土地公有)
奴隶社会 (夏商周)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土地国有)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后)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
土地国有制 地主所有制 自耕农所有制
4、评价
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手工业的发展
主要行业
1、冶铸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春秋战 国时期出现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魏晋时期百炼钢技 术相当成熟;明以后冶铸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2、纺织业 商周时期出现织物及刺绣;曹魏时期设有专门 的纺织机构;唐朝时期丝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朝 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
土地买卖制度 和高额地租吸 引商业资本买 田置地,影响 资本的积累。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束缚在土地上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缺乏国内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