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 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 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在此期间体内可能 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 完全清除,许多患者的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 时间,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血清中的 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
感染后,大多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 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 转变为健康携带者。
(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 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 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感染后,病原 体清除,感染者获得巩固免疫。小部分则 转变为恢复期携带者。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 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 肿大。
(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轻重 及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亚急性、 慢性、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 典型及非典型等。典型相当于中型或 普通型,非典型则可轻可重,极轻者 可照常工作,又称逍遥型。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传染病学总论
民间机构、学术团体和企业之间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开展广泛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重大疫情频发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重 大疫情,如埃博拉病毒、登革热 、寨卡病毒等,对人类社会造成 严重影响。
新发传染病的挑战与机遇
1 2 3
挑战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快速传播、高致死率和高传 染性等特点,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
机遇
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也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促 进了抗病毒药物、疫苗和诊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治疗原则
传染病的治疗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治疗并发症”的 原则,根据病原体种类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选择
针对细菌性传染病,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患者 生理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病毒药物选择
针对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 和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可试用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心理干预
传染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 良情绪,应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疏 导,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05
传染病的现状与未来
全球传染病概况
传染病种类繁多
全球范围内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 传染病,包括病毒、细菌、寄生 虫等引起的疾病。
地域性差异
不同地区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存在 显著差异,与社会经济、自然环 境、人口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03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建立健全的传染病 监测和报告系统
通过定期收集、分析和发布传染 病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并控制传 染源。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传染病学总论
监测与预警
对传染病进行监测和预 警是预防和控制疫情的 重要手段,需要不断提 高监测技术、加强信息 共享和预警机制建设。
国际合作
传染病的传播不受国界 限制,国际合作对于有 效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需要加强国际卫生合作 与交流。
国际卫生合作与交流
疫情信息共享
各国之间应加强疫情信息共享,及时通报疫情动态,以便采取 联合应对措施。
现状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部分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一些新发和再现传 染病不断出现,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等,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02
传染病的发生机制
病原体的致病机制
病原体突破防线
01
病原体通过接触、空气、生物媒介等途径进入人体,并突破人
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防线,从而感染人体。
病原体增殖与毒素作用
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础上,特异性免疫应答得以启动,通过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 特异性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以达到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记忆和再次应答。
免疫病理反应
免疫应答在清除病原体时,也可能导致宿主自身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病情 。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通过飞沫、尘埃等空气传播介质, 病原体可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如流 感、结核病等。
和治疗提供依据。
02
预警机制
根据监测数据和疫情发展态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
护措施。
03
动态评估
对疫情进行动态评估,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确保
预防和控制效果的最大化。
04
常见传染病类型
病毒感染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头痛 等。
艾滋病
传染病学总论(第一、二部分)
社区防控
加强社区管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如消毒、 通风、测温等。
公共卫生干预
疫情监测
建立疫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公共卫生宣传
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 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传播情况和危 险因素。
报告制度和流程
报告制度
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包括法定传染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应按 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报告流程
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例后,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至所在地疾控机构。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报告卡进行审核 、登记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04
接触传播
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获得感染, 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易感人群
1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 感性。
2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 免疫状况、营养状况、生活习惯和暴露史等。
3
易感人群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 数量和比例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和持续时间。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 威胁。
04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与技术
临床表现与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 时间、特点、伴随症状等,结合 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病原学检查 通过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 检测等方法,直接检测病原体或 其遗传物质,是确诊传染病的金 标准。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病原 体类型、感染程度及机体免疫状 况。
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
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
21
㈣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原体在人体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 继续生长、繁殖,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 态,并可能向体外排出。 ➢共同点:可以成为传染源。如伤寒、细菌 性痢疾、霍乱、流脑和乙型肝炎等
受体与小肠细胞结合
26
毒力(Virulence)
➢ 毒素 外毒素:白喉杆菌 破伤风杆菌 内毒素:伤寒杆菌 菌痢杆菌
➢ 毒力因子:穿透、侵袭及溶组织能力
27
外毒素
外毒素:革兰阳性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 到细胞外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毒性物质。
➢ 蛋白质成分,对热较不稳定; ➢ 有亲组织性,引起特定病变; ➢ 反应较专一; ➢ 毒性强,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
37
⒊ 免疫机制:麻疹可抑制细胞免疫;艾滋病 直接破坏T细胞;结核病可通过Ⅳ型变态反 应导致组织损伤。
38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 (一)发热:内源性致热源刺激体温调定中枢,把 恒温点调高
➢ (二)急性期改变: 1.蛋白代谢改变:C-反应蛋白↑ 2.糖代谢改变:血糖↑ ⒊内分泌改变:ACTH介导的糖皮质激素和类固醇
➢ 呼吸道传播:由飞沫、气溶胶等传播 ➢ 消化道传播:食物、饮用水受病原体污染 ➢ 接触传播:接触疫水、被污染的土壤 ➢ 虫媒传播:又称节肢动物传播(通过叮咬) ➢ 血液、体液传播:输血和血液制品、
不洁注射、分娩、性接触等
45
人群易感性 (population susceptibility)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易感 染该种传染病的特定人群。
2024年度传染病学总论
2024/2/2
5
传染病分类方法
01
02
03
04
按病原体种类分类
如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 病等。
按传播途径分类
如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 病等。
按病程长短分类
如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等 。
按病情轻重分类
如一般传染病、重大传染病等 。
2024/2/2
6
流行病学原理及应用
流行病学原理
研究疾病分布特征、流行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科学。
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2024/2/2
03
实施疫苗接种计划
按照疫苗接种政策,有计划地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加强疫苗接种后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确保接种效果和安全性。
12
03 传染病诊断方法 与标准
2024/2/2
13
临床表现及体征识别
沟通渠道
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多种方式建立快速、高效的沟通渠道,确 保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
保密要求
在信息共享和沟通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保护患者隐私和 信息安全。
26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预案制定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指挥、通讯联络、现场处置、医疗救 治、物资保障等工作要求。
报告内容
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 果、已采取的措施等信息。
报告要求
确保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 漏报。
2024/2/2
25
信息共享和沟通渠道
2024/2/2
完整word版,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就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伤。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出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行。
后遗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肾综合征出血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伤,临床表现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伤为主要表现。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隔离: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减少等。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以肺结核最常见,主要病变为结核结节,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
(精品课件)传染病学总论
隔离治疗
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少 病毒传播。
消毒和防护
对环境和物品进行定期消毒,医 务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做好个人防
护。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水平
接种疫苗
根据疫情形势和疫苗供应情况,为易感人群接种 疫苗,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加强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 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作用和耐药性等问题。
03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安
全性;同时,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技术也将为传染病治疗提供更
多可能性。
06 预防策略与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疫情报告和监测
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和监测制度 ,及时发现并控制传染源,防止
疫情扩散。
主要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流行规律、预防措施 等方面。
传染病学研究意义
有助于深入了解传染病的本质和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同 时,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02 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
描述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 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历史
自古以来,传染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 重要威胁。历史上多次爆发大规模传 染病,如鼠疫、天花、霍乱等。
传染病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传染病得 到了有效控制。然而,新的传染病不 断出现,如艾滋病、SARS、新冠肺炎 等,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传染病学研究内容与意义
传染病学研究内容
改善营养状况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完整版-2024鲜版
起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等感染。
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02
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是一类特殊的微生物,可引起斑疹伤寒、
梅毒等疾病。
真菌等
03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可引起皮肤感染、内脏感染等
。此外,还有一些未知的微生物可能引起新的传染病。
11
03 传染病流行病学 特征
2024/3/27
12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空间分布
描述传染病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地区性、城乡差别和 人群聚集性等。
人群分布
描述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民族 和免疫状况等。
2024/3/27
14
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监测系统的建立
构建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包 括病例报告、实验室检测、流行 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等。
预警机制的实施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监测数 据,建立预警模型,及时发现并 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应对措施的制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和疫情形 势,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 隔离治疗、疫苗接种、健康教育 和社会动员等。
2024/3/27
15
04 传染病临床表现 及诊断依据
2024/3/27
16
各类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概述
2024/3/27
29
疫情报告和处置流程优化
2024/3/27
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上报、不瞒 报、不漏报。
处置流程规范
制定科学合理的疫情处置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确保 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信息化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高疫情监测预警和处置效 率。
传染病学总论-文档资料
传染源
• 病人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 空气传播 • 水的传播 • 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 虫媒传播 • 土壤传播 • 血液制品
人群易感性
•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感染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自然因素 • 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
• 病原体
• 传染性
• 流行病学特征
丙类传染病
• 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 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管理传染源
• 甲类:强制管理 6小时,12小时 • 乙类:严格管理 12小时 24小时 • 丙类:监测管理
• 治疗病人、携带者 • 动物
切断传播途径
• 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 胞
• 体液因子:细胞因子、补体、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 细胞免疫 • T细胞介导
• 体液免疫 • B细胞介导 IgG IgM IgA IgD IgE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 直接侵犯 • 毒素作用 • 免疫机制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及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 • 对症治疗 • 康复治疗 • 中医及中药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 管理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 甲类 • 乙类 • 丙类 • 共35种
传染病分类
• 鼠疫 • 霍乱
甲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 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 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 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 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传染病学传染病总论
VS
并发症
传染病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心 内膜炎、脑膜炎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加 重病情并增加治疗难度。因此,对于严重 的传染病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并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抗感染治疗与药物管理
抗感染治疗
抗感染治疗是传染病治疗的核心,包括抗 生素、抗病毒药物等。选择合适的抗感染 药物需要根据病情和病因进行,同时需要 考虑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 应等因素。
阐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和策略,以及针对不同传染
病的免疫保护水平要求。
疫苗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03
讨论疫苗接种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卫生习惯与环境消毒
手卫生与个人防护
强调勤洗手、使用洗手液、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 性。
环境消毒措施
介绍针对公共场所、家庭、医疗机构等不同场所的消毒方法和注 意事项,以及针对空气、表面和物品的消毒方法。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它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组成。免疫系统通过产生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应答来清除病原体, 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免疫记忆。
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策略
预防策略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等。疫苗接种是最 为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之一,但疫苗接种并非一劳永逸,需要定期复种以维持抗体水平。
感染症状
传染病通常伴随着明显的感染症状,如咳嗽、乏力、胸闷、呼吸急促、喉咙疼痛等。这些症状是由于病原体侵 入人体后引起的,需要及时治疗以减轻病情和防止病情恶化。
系统性症状与并发症
系统性症状
一些传染病会引起全身性的症状,如头痛 、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寒战、恶心、呕 吐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病原体释放的 毒素或免疫反应引起的。系统性症状需要 对症治疗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传染病学总论
整理ppt
1
总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整理ppt
2
前言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粒、病毒、衣原体、 立克次体、衣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 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科造 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 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 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整理ppt
3
前言
历史上传染病对人类造成很 大的灾难。 • 鼠疫、霍乱、天花、疟疾、 血吸虫病和黑热病广泛流 行 • 新中国成立后,天花得到 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 灭。
整理ppt
10
一、感染的概念
“新发突发传染病”:新的病原体:如HIV 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 感病毒引起的疾病。
“再现传染病”: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如 结核病由于种种原因在局部地区流行。
难治性耐药菌株感染:光谱抗生素的滥用 诱发细菌耐药基因突变
整理ppt
11
一、感染的概念:多种形式的感染 情况
病毒性肝炎 • 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整,理ppt最后在某脏器定居。 26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三)排出途径
• 单一途径:志贺菌,粪便 • 多种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粪便,飞沫 • 叮咬或输血:疟原虫
整理ppt
27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直接损伤:
• 借助其机械运动及其分泌的酶直接破坏组织 • 通过细胞病变而使细胞溶解:脊髓灰质炎病毒 • 通过诱发炎症过程而引起组织坏死:鼠疫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起源、流行、传播规律、防控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科学。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概念、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重大传染病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总论。
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指的是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
传染病通过气溶胶、飞沫、接触、血液、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具有传播性和感染性。
传染病学旨在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途径、感染机制等,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常见的途径包括空气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经消化道传播、经血液传播、经性传播、经昆虫传播等。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来确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多种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是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意识。
其次是加强卫生监测和防控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监测、报告和溯源机制。
同时,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此外,疫苗接种、个人防护、隔离措施等也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四、重大传染病传染病中有一些具有严重危害的重大传染病,如艾滋病、肺结核、疟疾、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
这些传染病具有传播广泛、死亡率高等特点,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是传染病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五、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染病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未来的传染病学研究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建立更加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管理体系,实现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二是推动传染病疫苗研发,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问题;四是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传染病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综上所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起源、流行、传播规律、防控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历史回顾 ——古老的疾病
公元前 3700 年,古埃及雕像上 患脊髓灰质炎下肢麻痹的牧师
公元前 1196 年,古埃及 木乃伊脸面上的脓泡性病灶
三千多年前,我国甲骨文中记载 的“虫”“蛊”“疟疾”等疾病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3
Hale Waihona Puke 传染病学总论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阮冰
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科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学习意义及重要性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 本方法 熟悉传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 认识突发或新发传染病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0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4. 感染病学理论的形成
1884 “Koch法则”——证病律
① 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 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中 不存在
Scientist Fleming Waksman Abraham Isaacs unknown unknown David Ho ( 何大一 )
1998 unknown
achievement penicillin streptomycin cephalosporin interferon Amphotericin B praziquantel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Lamivudine to hepatitis B
? 消灭或基本控制 —— smallpox, poliomyelitis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9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3.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现和应用
Year 1928 1942 1961 1957 1960 1978 1996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7
人感染H7N9病毒的溯源
? 人感染 H7N9 病毒与活禽市场鸡分离的 病毒高度同源( 同源性超过 99.4% ), 活禽市场是人类感染H7N9 的主要源头
?1977-1978 俄罗斯流感
? 病毒类型 H1N1
? 2009年甲型H1N1流感 ? 病毒类型新型 H1N1 ,206个国家 /地区出现 实验室确诊病例,确诊病例 53万多例,死 亡6260例
1918 年 流感大流行 期间的医院
急诊室
1957 年 亚洲暴发大规模
流感
1969 年 香港流感暴发
5
传染病暴发的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
? H7N9 病毒复制系统重要基因出现突变, 如PB2 Asp701Asn ,更容易感染哺乳 动物
? H7N9 重症患者有类似SARS 病毒感染的 细胞因子风暴,而轻症患者无此现象
LANCET ,April, 2013
8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2. 免疫学的兴起
Year
Scientist
1796 Jenner
1880 Pastear
1890 Behring & Kitasato
1921 Calmette & Guerin
1969 Blumberg
1986 unknown
achievement smallpox vaccine vaccines against anthrax, rabies Diphtheria antitoxin B.C.G.Vaccine hepatitis B vaccine from human plasma 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
近百年流感流行状况
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性
? 1918-1919 西班牙流感 ? 病毒类型 H1N1,通过参战的士兵传 遍世界 ,大约 4000 万人死亡
? 1957-1958 亚洲流感 ? 病毒类型 H2N2,死亡人数约 200万
? 1968-1969 香港流感 ? 病毒类型 H3N2,死亡人数约 3.4万
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瘟疫 pestilence
? plague, smallpox, cholera, influenza,
malaria, schistosomiasis, kala-azar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4
传染病只能控制,不可能彻底消灭 传染病的暴发与人类侵犯自然相关 忽略对传染病的防控将带来新、老疾病的流行 历史常常重演,使传染病的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6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1. 微生物的发现
Year
Scientist
1683 Hoek
1876 Koch
1880 Pastear
1880 1892 1898 1965 1970
Laveran Ivanowsk Beijerinck Blumberg Dane
achievement found bacteria bacteria of anthrax, cholera, tuberculosis Ferment & rotten is related with microbe; Pasteurizarion plasmodium filterable virus pick up the virus HBsAg HBV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