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_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
•
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军
国主义败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立后,几乎是每5年就对外用兵 一次,直至彻底败亡。1936年法西斯上台,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表 现形式。 今天,日本军国主义仍然有残留。右翼势力极力抹杀在二战中犯下的滔 天大罪,美化侵略,参拜神社等。招致了亚洲国家以及全世界的反对。
•
日本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武 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 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 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武士道对日 本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极其深远,使日 本具有了军国主义思想文化传统。 •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渊源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 士、武家当政及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产生于8、 9世纪,并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于 11世纪开始
起步较晚
• 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却迅速发展为军事封建帝国主 义。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 是以对东北亚弱小邻国进行领土扩张和武装侵略为重要手 段的。正是将自己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迎来了日本的迅 速崛起。 • 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 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 “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即产业革 命的完成均与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相连。 待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日本被纳入军事、 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日本军国主义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 成并发展,其思想渊源为古代、中世纪 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在军国主义意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色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和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财阀对社会控制力的增强、资本输出的加快,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作为后进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色彩在此时表现得尤为显著。
标签:日本帝国主义;军事色彩;封建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伴随着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统治的确立,各国急于对外输出资本,全球性的激烈角逐相继展开。
各帝国主义国家为达到分割世界的目的,既斗争又勾结。
日本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步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走上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道路。
一、资本集中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甲午战争所获得的赔款更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轻工业发展非常迅速,重工业部门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1896年末“企业热”开始呈低落趋势,企业股票猛烈下跌,伴随着这场经济危机,生产更趋集中。
以纺织业为例,1899年纺织公司多达78家,1904年减为43家,其间纺织资本和生产锭数的总额却有了显著的增长[1]160。
虽然企业数目减少了,但企业的资本总额却增加了。
在资本集中的基础上,日俄战争前后垄断资本的数量、规模都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棉花输出卡特尔和由四大啤酒公司组成的卡特尔分别于1906年、1907年成立。
但这种垄断资本并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和产业资本家的自由竞争而使资本日趋集中所形成的,而且轻工业、金融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重工业,这与英美等国的垄断资本有很大不同。
其原因之一在于它是以起步晚、基础薄弱的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的,并且在日本产业资本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扶植和保护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的关系自然十分密切,这可以说是财阀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1900年经济危机时,在政府的奖励下,纺织、银行等产业部门相继进行了合并。
同时,大银行的重要性也迅速的突显,并且大银行通过合并、控股等方式掌握了中小银行的命脉,银行集中的趋势迅速发展。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国主义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明治维新这一历史事件,是近代日本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萌芽的时期。
在不断的自我觉醒与发展中,日本开始吸收了德国、英国等先进国家的知识与技术,也开启了其强盛之路。
这个时期的国家建设成果是显著的,但同时也孕育了日后的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分成了三个阶段,即明治维新阶段、大正民主主义阶段和昭和时期的军国主义阶段。
在明治维新阶段,日本开始探讨如何重视技术和教育,扶持民生,同时也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国家的统一性。
新增银行、发展工业、制造军火等很多政策措施,都奠定了日本强盛的基础。
而在大正民主主义阶段,日本开始探索民主主义,国会制度也逐步建成,实行党派制度,这也为日本民主制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这时的日本是和平发展的,也是国际上得以认可、名列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变,日本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对美国的不满渐渐萌发,日本在二战期间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行为,其中涉及了中国、朝鲜、菲律宾、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给亚洲和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在历史上的极端表现,其触角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和领域,深刻影响着社会和民众。
一方面,日本在战争中走向极端的方式是因为军国主义的思想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渗透,和一批极端的军国主义者的努力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战败国的心理问题,被美国人侵略、被占领的日本,内心的焦虑和不满也在日益升级。
由于社会的内在原因和外界压力,日本后来的国家建设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体现在整个社会文化上的蜕变上。
在军国主义时期中,日本的“国家中心主义”思想日趋明显,将军国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导致了“国家独断主义”的加强,体制逐渐向纵深发展,对民众的管制也逐渐加严。
而在文化方面,日本的文艺、文化、娱乐等方面,开始创作一些舆论导向比较极端的作品,例如《铁流》等作品,其主旨是将战争美化、鼓吹极端民族主义,从而塑造一种“忠诚国家”的价值观。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时间段里,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和军国主义兴起。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军国主义的兴起和影响。
1. 政治篇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明治维新中,日本废除了幕府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并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日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议院、颁布宪法等,推动了日本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政府逐渐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对民主体制的限制增加,这使得日本的政治现代化发展蒙上了阴影。
2. 经济篇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土地改革、税制改革、工业政策等,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日本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之一。
然而,军事优先的政策使得资源过度集中于军事产业,给民生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问题。
3. 军事篇军国主义是近代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核心因素之一。
起初,为了防备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政府对军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追求军事强权的野心与日俱增,走上了扩张侵略的道路。
这一时期,日本先后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发动战争,大规模军事行动导致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破坏,给亚洲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 社会文化篇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军国主义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社会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被冲击,新的思想观念涌现。
军国主义兴起后,日本社会进入了战争状态,战时宣传和国家主义教育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社会充斥着虚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价值观。
这些变化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震荡。
总结起来,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和军国主义兴起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
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_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四期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汤重南 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日本垄断资本不仅与军国主义,而且与封建残余密切结合。
1878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成立及其相对独立的特权地位,标志着日本开始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大体是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
它不是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后,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幕府时代的日本,是封建军国主义国家。
封建武士领主掌握社稷权柄,形成了军事封建专制的统治体制。
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着国家的权力中枢,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残存着封建武士道和“军事立国”的思想。
因此,明治政府领导人本身就成了将封建军国主义与资产阶级军国主义融合起来的媒介。
在明治政府成立后的十年中,日本在“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口号下,从确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藩阀政府、建立军国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军国主义武装部队和警察,直到以西方列强为样板,迷信武力,扩充军备,对亚洲弱小邻国实行侵略扩张,1874年,侵略台湾,翌年挑起侵略朝鲜的“江华岛事件”,1876年更迫使朝鲜订立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孕育进而初步形成了。
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完全确立,大体从陆军卿(国防部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的1878年至签订《日英新通商航海条约》的1894年。
在此期间,明治政府继续贯彻“三大政策”,并确立了近代天皇制。
随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日本近代军国主义体制亦完全确立。
以1880年11月明治政府颁布《处理官营企业条例》为标志,开始殖产兴业第二阶段(1880—1885年)。
这期间以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为主。
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废除各地关卡,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铁路,发展航运、邮政、电报和电话等近代交通通讯事业。
(2)接管幕府和各藩的工矿企业,加以改造和扩充,以形成国有的企业体系;大力创办各种称为“模范工厂”的新式近代企业。
日本的军国主义
日本的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指20世纪日本对军事力量的过度崇拜和国家主义观念的极端发展。
在这段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和军队积极扩张领土,以追求国家的荣耀和权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军国主义的背景、主要特征和影响,探讨这一时期对日本以及整个亚洲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军国主义的背景和起因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根植于近代化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幕府政权的衰落,日本开始追求现代化的道路。
但是,西方列强的优势和对日本的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这引发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培育了军国主义的土壤。
二、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 军事至上:军国主义时期,军队和军方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军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 扩张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追求领土扩张和权力扩张,以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他们发动侵略战争,不断通过武力夺取领土。
3. 种族优越论:日本军国主义宣扬日本民族的优越性,认为日本民族是特殊的、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种族。
这一观念为日本的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提供了合理化的理论基础。
4. 力量威慑:军国主义政权通过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来威慑敌对势力。
他们广泛发展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以保证日本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
三、军国主义的影响1. 内外政治动荡:军国主义的兴起导致日本国内政治的不稳定。
政府主导的决策使得国家陷入了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如与中国的战争以及与美国的冲突。
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丧失个人自由和破坏民主原则的情况。
2. 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通过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日本严重侵犯了亚洲各国的主权和人权,对亚洲地区造成了长期的创伤。
3. 技术和文化传承:军国主义时期,日本为了实现现代化和军事扩张,积极引进和发展了新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
这些技术和装备的传承对日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战后和平:军国主义时期的战争使得日本沉重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军事改革,逐渐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被封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体系中,对外交往十分有限。
然而,随着明治维新的兴起,日本开始追赶西方列强,改革经济、军事和政治制度。
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概念在这段时期开始逐渐形成。
日本的军国主义意识形态在明治时代初期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日本军队被赋予了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大神弥太郎为首的军人集团在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坚信军队是国家的最高荣誉和尊严,认为通过武力扩张可以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国家的威严。
这种军事至上的意识形态在日本国内蔓延开来。
随着日本军队的壮大和军国主义思潮的扩散,日本开始向外扩张,采取侵略政策。
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霸权地位,并确立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台湾的殖民统治。
之后,日本目光瞄准了更为广阔的亚洲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选择了与英美法等国结盟,参与对德国在东亚的殖民地的占领。
这次战争使得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旅顺、大连等)和太平洋岛屿(马绍尔群岛、帕劳群岛等)建立了殖民地,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日本的帝国主义势力。
随着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日本开始出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氛围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满洲国。
随后,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盟国作战,并进一步侵占东南亚多个地区。
然而,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追求最终以失败告终。
经过世界各国的抵抗,以及核打击等因素的压力,日本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945年,日本投降,其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野心彻底破灭。
回顾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是在国内民族主义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日本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日本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在明治维新后靠国家资本大力扶植、自上而下地实现的,因此几乎没有经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很快就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在政府的保护下,日本的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出现了一些大的垄断资本集团——财阀。
这些财阀的主要代表有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也向帝国主义过渡了。
日本帝国主义的特点——“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日本的近代工业从一开始就操纵在少数特权资本家手中。
他们在转化为垄断资本集团——财阀以后,仍然保留着商业高利贷资本与特权资本的特征,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日本帝国主义的封建性表现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同时并存。
明治政府对地主阶级采取联合的政策,保留了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其目的是要通过它来剥削农民,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由于明治政府实行保护地主的土地政策,农村中半封建的地方剥削制度不仅继续保留,而且有所发展。
其结果是,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垄断资本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即垄断资本家来自封建特权商人或封建大地主。
从1880年开始,明治政府将大部分国营企业以现金出售、分期付款、无偿赠与等形式,向大资本家转让。
如三菱、三井、住友、大仓、古河等,分别在航运、煤矿、金融、制丝、纺织等部门获得了经营特权,逐渐形成为财阀集团。
这些工业资本构成了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的核心。
这些新兴的工业资本家,并不是由一般的手工业工场主成长而来的,而是同藩阀、官僚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政商”,在国家直接扶植下发展起来的。
这就使日本的资本主义,无论在经济结构以及在经营管理制度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封建性质。
例如三井财阀的前身是江户幕府时代的钱庄三井组;有的本身兼为大地主,例如三菱财阀就占有2000多町步的土地,是日本最大的地主之一;以皇族为代表的贵族阶级,不仅继续占有大量土地,而且投资金融业,拥有巨额的股票。
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
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肖传林On the Shaping of Japan Militarism on Modern Time【作者】肖传林湖北大学马列课部,讲师武汉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走向大规模侵略扩张之路的,遭受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我认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为日本帝国主义走向这条道路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所以有必要对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进行研究。
一、天皇制与近代军国主义在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过程中,天皇制起了极大作用。
天皇制的确立,为对外掠夺的帝国主义开辟了道路。
天皇制是在大化改新时期确立的,但它被神化了。
日本古书《古事记》和《日本书记》把第一任天皇说成是“天照大神”的子孙,神化天皇,以表明天皇是日本的注定的统治者。
1192年幕府制度确立以前,天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幕府成立以后,天皇大权旁落,但是幕府将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仍然要借助天皇的神威。
明治维新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确定了近代天皇制。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就使天皇制近代化、法律化。
并赋予天皇极大的权力。
它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总揽统治大权”,“组织海陆军”,“自行宣战,讲和及缔结各种条约”等等。
通过宪法,天皇掌握至高无上的大权,面不负任何责任。
特别是关于军队、外交等方面的规定,使军队成为天皇手中的玩物,天皇可以任意发动对外战争。
日本虽经过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但与西方相比很不相同,日本的国会只管审议预算,咨询和追认内阁等各种事务程序,至于国会的召开、体会和解散等完全听命于天皇,本身没有什么权力。
例如,1890年爆发的日本第一次经济危机引起了众议院与政府之间的激烈冲突。
1893年3月召开的第四届议会对要求巨款建造海军的海军当局不信任,拒绝批准扩军预算。
为制裁议会,政府发表天皇敕书,宣布天皇从自己的私囊中献出30万日元来,建造海军,并且命令扣除国家官吏薪俸的1/10来完成这一“爱国的目标”。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政策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政策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政策,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理解现代日本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日本的背景、触发军国主义的因素、军国主义的特点以及帝国主义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日本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整体上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而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才开始逐渐摆脱封闭状态。
明治维新为日本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知识、技术和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体制,使得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触发军国主义的因素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兴起源于明治维新之后,其中有几个重要因素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首先,明治维新打破了旧体制,使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迅速西化,使日本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压迫。
这种压迫感促使日本开始崇尚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保护国家安全。
其次,日本的军国主义也与自明治维新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密切相关。
日本人开始强化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国家自豪感。
再者,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也使得日本产生了一种自卫意识,认为通过建设强大军事力量可以抵御外敌。
三、军国主义的特点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崛起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军国主义在政治上表现为军队与政府的紧密结合,权力高度集中。
军事指导者拥有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政府被军队控制,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和政策。
其次,军国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为军工业的迅速发展。
以日本海军的扩张为例,海军需要大量的军舰和武器装备,这导致了日本国内军事工业的繁荣。
此外,军国主义还在教育、宣传等方面对民众进行了广泛的影响,强调国家主义和军队的荣誉。
四、帝国主义政策随着军国主义的兴起,日本开始展开帝国主义政策,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相继征服了朝鲜、台湾和中国的一些地区,成为东亚地区的霸主。
此后,日本又发动了侵略战争,例如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这些军事行动为日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国家结构与政治制度研究
近代日本的国家结构与政治制度研究近代日本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部分的研究对于理解日本现代化的历史和进程以及现代日本社会和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代日本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进行研究: 恢复时期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明治维新时期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战前时期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
恢复时期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恢复时期指的是嘉永、安政、万延这三个时期,即1853年到1868年之间,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还是以封建豪族的统治为主,各地的豪族们实行着“封建割据”和“地方自治”的政策,国家的统一性非常差。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朝廷虽然存在,但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主导权,实权全部在豪族的手中。
同时,豪族们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也是十分强烈的,这也给日本未来政治制度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明治维新时期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明治维新时期指的是1868年到1912年之间,这一时期的日本经历了一次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变。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日本开始迈向现代化进程。
在明治维新后的第一年,日本就通过了《五箇条之誓法》,宣布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这一法律标志着日本政治制度的开始改革。
之后,日本陆续颁布了宪法、选举法和法律体系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奠定了日本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政治制度由绝对君主制渐渐变化为君主立宪制,天皇的权力逐渐减弱,政府的权力逐渐增强。
同时,日本还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
战前时期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战前时期指的是1912年到1945年之间,这一时期的日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这些事件不仅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同时也对日本的国家结构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日本实行了极端民族主义政策,国家开始走向集权化和军事化的道路。
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
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日本军国主义,指的是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军国主义思想,渊源为日本古代武士道精神。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从其形成、确立到发展、演变的每个阶段,均有其相应的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经济基础。
日本军国主义从孕育、形成到完全确立阶段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带有过渡性的近代土地所有制,即具有日本特点的半封建的寄生地主土地所有制和逐渐资本主义化、两重性表现较为突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明治维新初期所进行的经济改革中,地税改革是一项根本性的改革。
通过地税改革,确立了近代土地税制度,最后从法律上废除了幕藩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但也正是通过地税改革在农村建立起寄生地主所有制,这种体现父系家长统治的宗法社会关系,逐渐发展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支柱。
而且在地税改革后,农民未能获得土地,陷于贫困破产境地,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使国内市场极为狭小,从而成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的重要经济根源之一。
为在日本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这项重大的经济改革政策。
其具体方针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产兴业政策的实施,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采取军国主义路线奠定了经济基础。
其中,明治初期的一批“政商”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的10年中,日本在“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口号下,从确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藩阀政府、建立军国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军国主义武装部队和警察,直到以西方为样板,迷信武力,扩充军备,对亚洲弱小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孕育进而初步形成了。
在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完全确立阶段,明治政府继续贯彻“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确立了近代天皇制。
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汤重南
【期刊名称】《日本研究》
【年(卷),期】1999(000)004
【总页数】9页(P58-66)
【作者】汤重南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4
【相关文献】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色彩 [J], 王云翠
2.论晚清军事变革的内在制约因素——以近代日本军事变革为参照的考察 [J], 韩文琦
3.近代日本"封建"概念的形成及中国历史分期的提出 [J], 冯天瑜
4.浅谈日本帝国主义对牡丹江的军事侵略 [J], 张兆庶;李建华;陈学良
5.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到军事封建社会主义——俄国近五百年的历史脉络透视 [J], 高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现代日本
近现代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1.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 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 式和管理体制 2.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 美国的“核保护伞”。中国军费开支占1.36%(官方数据) 3.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上升到 6%~7%,1980年达到7.2%。 4.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 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 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
近现代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 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 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汽车、电 子学、造船以及钢铁等产业在世界大战之后有很大的成长。第一产业5.0%,第二产业-29.5%,第三产业-64.3% GNP(国民生产总值)于1965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 国,1968年超过前联邦德国,跃居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二位。仅仅20 多年的时间,二战中一败涂地的日本便以经济大国的面目重新崛起。 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美国所占比重分别为33.4%、 25.0%和20.2%,欧洲所占比重分别为38.7%、50.2%和33.4%,我国 所占比重仅分别为1.1%、2.0%和4.6%。 日本制造业主要构成 包含消费性电子,汽车,半导体,光纤,光电, 多媒体,影印机,高级食品.
近现代日本政治
中日政治改革比较 3)政策措施: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 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 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 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 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 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中外联合力量的绞杀 下,终归失败
现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
现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它也是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的重要参与者。
本文将探讨现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源于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
在这场维新运动中,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日本实现了快速现代化,并迅速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二、军国主义崛起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兴起与军队的权力抬头密切相关。
明治维新后,政府迅速强化军队,并将其视为国家强大的象征。
日本军队的崛起导致了日本社会对武力和战争的推崇,军人开始垄断国家决策,并对政府施加影响。
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国民。
通过灌输民众思想,政府将日本人视为独特的种族,鼓励他们为国家的荣耀而战斗。
这种民族主义思想为日本的军事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帝国主义扩张日本的帝国主义扩张始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击败了中国,获得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并获得了台湾作为赔款。
此后,日本开始向其他亚洲国家扩张。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第一个高潮。
这场战争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并获得了对中国东北部领土的控制。
此后,日本继续扩张,并在1910年吞并了朝鲜。
四、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原因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明治维新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军队的地位。
其次,日本民族主义思想对军国主义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西方列强对亚洲的殖民地扩张也激发了日本的帝国主义野心,他们试图通过扩张来保护自己免受外国的压迫。
五、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影响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对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日本的军国主义引发了对战争的迷恋,并对世界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战争,给亚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与苦难。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事实力
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事实力近代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走向自由、民主、繁荣和强大,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与军事实力的崛起。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几个方面来探讨近代日本的国家建设与军事实力。
一、政治建设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结束了日本长达两个世纪的封闭政策,开创了日本向现代化的转型。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现代化。
首先,明治政府废除了日本的封建制度,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国家逐渐走向民主化。
其次,政府进行了财政改革,发布了多项金融政策,加强了国家的财政管理。
另外,由于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实行了土地改革,进行了广泛的社会福利事业,为国家稳定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建设近代日本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新政策、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由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工业化,政府通过强制推行工业化政策,为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积累了巨大的动力。
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则为日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
三、文化传承尽管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但是文化传承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日本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社会文化的传承方面也有所创造。
尽管日本受到封闭政策的束缚,但是日本尤其是京都、大阪和东京等大城市,仍然保留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比如金阁寺、银阁寺和京都故宫等,许多这些遗产至今仍然活跃在日本文化的心脏之中。
另外,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还涵盖了许多艺术文化,例如狮子舞、茶道、和服和浴室等,都是在现代日本文化中得到保护和传承的。
四、军事实力作为一个充满野心和野心的国家,日本不满于国内矛盾,他们决定扩张其领土。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日本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这就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日本军国主义
⽇本军国主义明治维新改⾰不彻底政治上掌握统治⼤权的多是封建武⼠出⾝者,武⼠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
旧武⼠等级不复存在,⼀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量。
1871年时,中央9省(部)官吏87%是⼠族,⾄1880年时,中央及地⽅官吏的74%仍是⼠族。
统治集团中的⾻⼲多是武⼠出⾝者。
⼠族及⼠族出⾝者极⾃然地成为推动⽇本军国主义产⽣发展的主要社会⼒量。
在经济原因⽅⾯,由于地税改⾰和⼠族授产等改⾰,使农村⼟地制度(寄⽣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国内市场狭⼩。
⼜使⼤批⼠族⽆法⽣存⽽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怀不满的农民、⼠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使他们成为军国⽇本的基本社会⼒量。
⽇本资本主义起步晚⽇本实现民族独⽴,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是以对东北亚弱⼩邻国进⾏领⼟扩张和武装侵略为重要⼿段的。
正是将⾃⼰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迎来了⽇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明开化”三⼤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
“强兵富国”路线的推⾏,使⽇本⼯业化的实现即产业⾰命的完成均与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俄战争紧密相连。
待⽇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起,⽇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本被纳⼊军事、战争轨道,进⼊从战争⾛向更⼤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本军国主义思想是⼀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其来源之⼀是武⼠道精神,来源之⼆是⽇本神道教、佛教以及儒学中的封建糟粕,来源之三是皇国、神国史观,进⼊近现代以后,⼜加上了从西⽅引进的⼀些所谓理论体系,因此,是封建主义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腐朽、反动思想糟粕的拼凑,其拼凑的内容和混乱的表述往往使⼈难以分类和把握其逻辑层次。
这⼀庞杂的精神体系为⽇本军国主义者所利⽤,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造成了巨⼤的灾难。
1、武⼠道是⽇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精神渊源武⼠道既是⽇本武⼠的⼈⽣观和世界观,⼜是武⼠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及⾏为准则。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是我国的古老邻邦。
两国自西晋以来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题。
然而,到了近代,日本与中国却变成了侵略国与被侵略国。
这就不得不提日本近代走上的军国主义道路。
说到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对中国的侵略危害,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非常奇特的社会变革。
这次变革,既给日本带来了全面开放学习西方的社会效果,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天皇军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甚至直接促进了日本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如果说此前日本的军国主义只是一种趋向或者停留在理论上,那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彻底实践了它。
因此,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可以让我们更多了解到所谓的“日本军国主义”。
要讨论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从内容上看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却迅速发展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这直接归功于明治政府推行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
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
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
它为战争服务的作用不言而喻,这就成为近代日本穷兵黩武的重要基础。
“殖产兴业”是指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汗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但是由于经济方面改革不彻底,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这便又加速了日本的对外侵略,加剧其军国主义程度。
“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
教育上提出“和魂洋才”,以本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主,鼓吹“忠君”等武士道精神。
这一时期的武士道,对内作为精神工具,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的思想;对外则鼓舞日本国民踏上了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国事封建帝国主义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明治政权建立后,并未废除与欧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仍受着外国的奴役,并时刻有被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明治政府从加快资本主义发展,增强军事力量,免除被西方侵吞的危险出发,充分发挥了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参于经济活动,建立国有工厂,扶植私人特权资本,推进工业革命,因此,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一)19世纪70-80年代国家扶植下资本主义的发展。
1、政府为了诱导私人事业采用西方工厂制度和先进技术设备,建立了一批模范工厂。
日本的工业革命与西方其它国家不同,它是自上而下开始的。
第一批近代企业是由政府建立的。
明治政权建立后,接收了过去将军和大名所设的封建性的企业,接着从西方国家买进技术装备,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改组和改造,并陆续兴办了一大批国有企业。
其中主要包括四大类。
①兵工厂,火药厂和造船厂等军事工业,这是国有工业的重点;②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
这个部门既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又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条件,政府十分重视。
从1872年起,明治政府就开始修筑东京到横滨的铁路。
到1894年,国有铁路已达929公里。
③创办了十余处金银、铜、煤矿,以增加国家的金银产量和资源基础。
④建立新式的棉、丝纺织工业,上述企业为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明治政府采取鼓励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
明治政府在采榨取农民和工人血汗建立一批工业企业以后,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和困难,鼓励和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1880年颁布了向私人出让除军火工业以外的国有工业企业的规定。
结果,绝大部分企业廉价的转让到了大“政商”(即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大商人)手里。
例如,三井取得了幌内煤矿,三池煤矿,新町纺织厂,富冈缫丝厂;三菱取得了长崎造船厂,神户造船所,高岛煤矿,佐渡金矿,生野银矿等等。
企业的售价往往只是原投资额的1/3到1/2。
有的大政商从政府买到企业后转手卖掉就获利几倍。
现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
现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近代以来,日本一直被世界视为一个充满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的国家。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不断扩张,通过侵略行为实施帝国主义政策。
其后,日本蜕变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以追求霸权。
本文将探讨现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背景,以及其影响。
一、日本的帝国主义政策19世纪末,世界列强分割地球的浪潮席卷亚洲。
为了避免沦为殖民地,日本开始实行现代化改革,以提升国力。
1871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推动现代化进程,并逐渐学习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
日本的帝国主义政策自明治时期开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朝鲜的侵略。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台湾和部分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开启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此后,日本还侵略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华北地区以及满洲国,实施殖民统治。
除了侵略中国,日本还对其他亚洲国家发起侵略。
日本对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进行了殖民统治,使其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日本通过武力和殖民政策,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实施帝国主义政策。
二、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随着日本对外扩张,其国内形成了强大的军国主义氛围。
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观念是强调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利益和荣耀的重要性,以及将实施侵略作为国家政策的合理性。
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发展离不开军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日本的军事领导层将“国家利益至上”作为当务之急,并将国家与军队紧密结合。
军国主义思想主张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的利益,这些思想得以在日本迅速传播,形成强大的军国主义舆论。
日本军国主义的集中表现是对于武器的大规模发展。
军事工业在日本得到高度重视,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提供了强大支持。
军国主义政策在日本民众间广泛普及,战争成为民族荣誉和国家发展的一部分。
三、现代日本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影响现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政策对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国内而言,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政策导致了日本社会的极度军事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四期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汤重南 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日本垄断资本不仅与军国主义,而且与封建残余密切结合。
1878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成立及其相对独立的特权地位,标志着日本开始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大体是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
它不是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后,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幕府时代的日本,是封建军国主义国家。
封建武士领主掌握社稷权柄,形成了军事封建专制的统治体制。
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着国家的权力中枢,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残存着封建武士道和“军事立国”的思想。
因此,明治政府领导人本身就成了将封建军国主义与资产阶级军国主义融合起来的媒介。
在明治政府成立后的十年中,日本在“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口号下,从确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藩阀政府、建立军国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军国主义武装部队和警察,直到以西方列强为样板,迷信武力,扩充军备,对亚洲弱小邻国实行侵略扩张,1874年,侵略台湾,翌年挑起侵略朝鲜的“江华岛事件”,1876年更迫使朝鲜订立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孕育进而初步形成了。
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完全确立,大体从陆军卿(国防部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的1878年至签订《日英新通商航海条约》的1894年。
在此期间,明治政府继续贯彻“三大政策”,并确立了近代天皇制。
随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日本近代军国主义体制亦完全确立。
以1880年11月明治政府颁布《处理官营企业条例》为标志,开始殖产兴业第二阶段(1880—1885年)。
这期间以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为主。
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废除各地关卡,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铁路,发展航运、邮政、电报和电话等近代交通通讯事业。
(2)接管幕府和各藩的工矿企业,加以改造和扩充,以形成国有的企业体系;大力创办各种称为“模范工厂”的新式近代企业。
(3)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原有技术和工具;注意创办民品工业。
(4)采用奖励、保护等多种方式,鼓励优质新产品和发明创新:举办交流会、博览会以推广先进技术。
(5)推行“劝农”政策,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农牧业品种和经营管理制度;结合“士族授产”的“劝业”,使大批原封建武士从事农垦。
(6)扶植与保护私人资本,促进私人企业发展。
从1880年11月起,决定将军工、铸币、通讯、铁道、印刷等特殊部门以外的官营企业廉价处理给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权大资本家。
(7)奖励国产,鼓励国货出口。
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植下, 1886—1890年间,在日本出现了早期产业革命热潮。
它几乎扩展到一切主要工业部门,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异常迅猛。
到甲午战争(1894—1895年)前后,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产业革命开始后,外贸亦急剧发展,外贸额在10年间几乎翻两番,且以出超为主。
在国家把国营企业、矿山处理给大资本家后,集中力量扩充和发展不在处理之列的军事工业部门,即一大批生产、制造军火和军舰的陆海军工厂,以及铁道、通讯等一系列有军事意义的企业。
国家专营军工后,军事经济急速发展,不仅机器生产水平提高很快,军工生产技术也有空前发展。
1880年日本陆军少佐(校)村田经芳设计了新式步枪,接近当时国际水平,并很快从1885年起每年生产出二、三万支村田步枪,炫耀于甲午战争中。
日本产业革命从一开始就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地加以组织和推进的,从而使日本几乎不曾有过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亦使日本国家资本的作用表现得极为突出,起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使私人资本日益依附于日本国家权力,而且也决定了以后国家资本在日本资本主义中的特殊作用和特殊地位。
而且由于日本产业革命开始之时,西方各国的产业革命都已基本完成。
当时,日本还处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束缚之下,半殖民地危机的威胁依然存在,这就决定了日本只能以极高的速度进行产业革命,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吸取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现成成果,迅速完成日本产业革命。
日本产业革命的实际进程表明,一方面,日本是首先以军工生产为主建立近代的国营重工业,同时以国营重工业的军工企业带动了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实现了工业化。
这就造成了日本资本主义一开始便依靠国营工业(以军工生产为主)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局面。
从而使日本资本主义从形成伊始就带有军事性质。
军事工业在日本产业结构中始终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起着中枢作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的一大特点。
另一方面,日本的产业革命是依靠对内残酷剥削压榨,对外侵略掠夺来不断推进的。
对农民的重税盘剥,对工人的残酷榨取,都是众所周知的。
由此在日本近代史上出现了寄生地主制的确立和日本寄生地主又往往兼有资本家身分的独特现象。
至于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和掠夺,既成为日本产业革命进展的条件,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这样,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带有疯狂的侵略性和掠夺性,从而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
明治政府于1879年又迈出教育改革的第二步,即制定47条的《教育令》,废除学区制,将小学设置、管理权下放地方,学制缩短,教学内容简化。
翌年又修改《教育令》,加强对教育的监管权,使就学率迅速提高,1883年达51%。
1885年实行内阁制,森有礼首任文部大臣,他先后主持制定、公布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等学校令》和《师范学校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使教育改革进入确立近代教育体制的第三阶段。
上述教育法令的推行,基本上确立了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普及率及中学、大学都有极迅速的发展,成果极为显著。
但教育改革的同时,日本政府亦注意加强为巩固近代天皇制统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1879年8月明治天皇在侍讲元田永孚的帮助下,以元田名义拟就并发表《教育大旨》,开始干预教育改革。
1890年10月发布的《教育敕语》,更进而将忠于天皇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与此同时,规定“神道”为国教,建立起一整套军国主义教育制度,向全体国民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主要是尊崇天皇和皇室的“尊皇思想”,加强军事教育及训练的“武国思想”和相信天皇为人间活神的“神国思想”。
使军国主义教育成为军国主义统治体制的重要支柱。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天皇制的反动权威,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
《教育敕语》,以天皇诏书的形式,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纳入天皇制军国主义教育的轨道。
它还要求全体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以维护“国体之精华”,并称“教育之渊源亦实在于此”。
它还要求全体臣民“一旦有缓急,则应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
而所谓“天壤无穷之皇运”,就是日本军国主义鼓吹的“大和魂”的真谛,即日本天皇是“神”的子孙,日本是“神国”,自“神代”以来“皇运万世一系”,绵绵无穷。
在日本军国主义看来,这样的“神国”就应该统治世界,称霸世界,这样的“皇运”就应该不断用武力来维系和扩大,也就是要用武力征服全球。
因此《教育敕语》颁发后,军国主义当局一直把它奉为神物,使其神圣化普及化,按军国主义的需要进行宣传解释和贯彻。
日本军国主义在社会教育方面,主要是抓军队和“在乡军人”(退伍军人)组织。
由于实行普遍的义务役制,适龄的国民都要当兵,军国主义当局就在军队里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和训练。
早在1882年明治政府就颁布了《军人敕谕》,以天皇诏书形式,要求军队作为直属天皇的“皇军”,不仅不能过问政治,更要遵守“忠节”、“武勇”等武士道规范。
同时又学习德国军国主义的做法,用皮鞭纪律来维持这种兵营内的军国主义教育和训练。
军人一旦退伍,名曰“在乡军人”,要在所在地成为军国主义的义务教员和宣传员。
他们不仅帮助训练地方青年,而且有不少人被派到中小学校里充当军训教官。
因此,军国主义当局很重视“在乡军人”组织,曾经以天皇名义发布诏书,给“在乡军人”组织打气。
日本军国主义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宗法式家长统治,在家庭里贯彻《教育敕语》中宣扬的“孔孟之教”的“纲常伦理”。
日本在忠孝方面特别强调以忠为先,即要求各个家长率领子侄们效忠天皇。
在长期的对外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一旦有人死在前线,家长都要在家里进行“效忠皇国光荣”的教育,捧着骨灰匣而不准举哀。
在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校教育,也自有特点。
军国主义当局除抓军队(包括各级军事学校)外,特别重视通过正规的国民教育,在学校里进行军国主义思想教育。
其突出的做法有两条:一是由国家的文教部门(文部省)抓教科书的编审工作,将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塞进中小学(主要是小学)的各种课本(修身、国语、国史等等);二是在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实施军事训练和武道科目(如剑道、柔道等)训练。
明治政府所推行的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诸策之首,而且亦迅速发展为强兵富国。
对此,日本军国之父山县有朋在1880年11月上呈天皇的奏文中说得十分清楚:“兵强,国民志气始可旺,国民自由始可言,国民权力始可论,交际平行始可保,互市始可制,国民劳力始可积,然后国民之富贵始可守”,“兵之多寡”重于“国之贫富”,扩充军备乃“燃眉之急”。
推行强兵富国路线的结果,经济的确高速度发展了,但这种发展具有浓厚的军事性质和军国主义色彩。
日本工业化的实现、产业革命的完成是与侵略中国、朝鲜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更导致日本国民经济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战争—经济军事化—更大的战争—经济更加军事化……。
这部战争机器不停地运转,只有到彻底败亡才被迫停止下来,经济亦终将崩溃。
1877年日本政府镇压了士族叛乱,稳定了国内局势后,便于1878年12月制定了《参谋本部条例》。
条例将参谋本部(原为参谋局)从陆军省(相当于部)中独立出来,成为直属于天皇的专门独掌作战、用兵军令大权的机关,从而形成了军令权与军政权分离的军事二元制。
1878年以陆军卿山县有朋名义发布的《军人训诫》,要求军人必须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向军人灌输绝对尊崇天皇的思想;还特别提倡封建的“武士道”精神,宣扬军人精神的根本在于“忠诚”、“勇敢”、“服从”。
1881年建立了宪兵制度,1882年又以天皇名义发布《军人敕谕》,再度重申军人应绝对遵守“武士道”的“忠节”、“武勇”、“礼仪”等。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西方列强带给日本的半殖民地危机的克服,日本的富国强兵很快演变为一条赤裸裸的军国主义路线:对内实行专政和镇压,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日本从1885年开始加紧扩充军备。
到1893年前后,日本陆军扩军计划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