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阅读教学两课时内容分配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肖莉

中年级的精读课文,一般都是两课时来完成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两课时分别应该做什么,很多老师并不很明白,而是跟着感觉走,跟着人家走。致使一些第一课时的课教学效率低。第二课时又变成了理性的分析与讲解,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人文色彩的开掘。有些老师干脆把一篇课文一分为二,第一课时学一部分,第二课时再学剩下的部分,其理由是因为课文太长,一课时讲不完。

在公开课、示范课或是参赛课中,更多的老师愿意上第二课时,因为觉得第二课时可展示的内容很丰富。在老师的意识中,第一课时就是一个预习课,读读书,认认字,其他也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第二课经常则经常像叶圣陶先生对荷花的描写一样——“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些问题因此引发我们思考:阅读教学有没有定式,课时的划分有没有标准,阅读教学的两课时是不是可以同样重要,同样精彩……

一、理清关系,分配任务

要探讨两课时的内容分配问题,首先要理清两课时之间的关系。经过思考和实践,我们将阅读教学两课时的关系大致确定如下:

设计教学时,我们要避免每课时单打独斗,而是要找好两课时最佳结合点。只有两课时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第一课时以“教课文”为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生词的含义,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内容,理解表层意思。第二课时以“教阅读”为主,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读懂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等,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段话: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都是在第二课时看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珊瑚的美丽,海参懒洋洋的蠕动和大龙虾的威武。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其实也可放在第一课时处理。 1.结合图片认识珊瑚、大龙虾和海参,认读词语。

2.结合图片了解珊瑚的各种形态,感受怎么像“绽开的花朵”,怎么像“美丽的鹿角”。 3.结合视频资料理解“蠕动”“威武”,理解“蠕”字为什么是虫字旁。并利用词语替换的形式体会“挺”字的含义。

4.读通段落。

以上环节,基本上运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并进行了识字教学。应该说,这些内容都属于明确课文内容的范畴,是在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

在第二课时,我们依旧还要学习这一段,但学习的程度就要有所深入了。

1.自由读段落,数数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

2.选择一个内容,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抓“各种各样”以及两个比喻句体会珊瑚的美丽……

——抓“懒洋洋地蠕动”体会海参的笨拙、有趣……

——抓“划过来,划过去”体会大龙虾的无所畏惧……

3.再读段落,体会这一段在写法上的特点。

作者用三句话介绍了三种海底生物,简单明了,关键是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珊瑚——美丽海参——软软的大龙虾——威武

4.总结写法:抓特点。

第一课时的理解词语,是为第二课时理解内容、形成解释做准备的,第二课时更关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采用的表达方法,这样就将阅读与习作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理解与表达。

第一课时是第二课时学习的基础和准备,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的一个深入探讨与提升。两课时都是在完整学习一篇课文,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能力要求不同而已。这样,学生是在课文中走了两个来回,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确定内容,关注第一课时

重新审视两课时的教学,重新考虑每课时应承担的任务是设计具体教学环节的前提。我们的出发点是:无论多长的课文,都不能人为地将之分割开来,要让学生整体学习一篇完整的课文,第一课时要完整,第二课时依旧要完整。

第二课时,大家研究得已经非常透彻,因此,我们只介绍一下第一课时的具体步骤。第一课时要完成基础层面的学习,一般我们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尝试初读

1.自由读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读词语,结合预习正音、释义。

3.读通句子和段落,要求读正确,会停顿。

之所以叫“尝试初读”,是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为读通课文做好准备。对于有些生词或者长句,或是易读破的地方,应适时提示学生。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以及《白鹅》中“急促不安之相”,学生在停顿上都容易出现问题。学生经常把一个词读破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不了解这个词的含义,也可能是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词。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同样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如《乡下人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

“捣衣”——城市的孩子几乎不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让了解这个词语的孩子介绍一下。

“纺织娘”——这是个昆虫,很多孩子都不熟悉,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听听它的叫声,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这个环节是将课文中陌生的、易错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单提出来,引导学生关注的同时读正确,为后面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扫清文字障碍(读音、词语、词义等)后,要让学生把生字新词较为集中的句段或一些长句、以及第二课时要重点体会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练习朗读。这样学生在朗读全文的时候,问题才会减少很多。

环节二:检查朗读

1.段落的朗读。

2.全文的朗读。

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读书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做到声音响亮,正确流利。

前一个环节是零散的纠正与练习,这时要化零为整。通过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巩固词语学习。正确流利,就包括读音正确,词语连读,自然停顿等等,这些都是读书的基本要求,读书的能力培养也要从这些方面人手。

检查朗诵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看还有哪些汉字读音,哪些词语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关注到的,而学生却存在问题,教师可以及时修正。这个环节既是检查学生对上一个环节的掌握的情况,同时也是教师及时反思自己教学设计的一个时机。

这个环节直接关系到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设计时候可以安排分段指名抽查、同桌互查、小组内检查、全班齐读等形式。学生只有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才能进一步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