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

那 就是老子 , 而他 的养生思想都分散在 《 道德经》 , 中 在那 短短 的 五千言 中, 道出了养生 的真正 内涵。 现代人的生活 , 节奏越来 越快 , 物质越来越 享受 。在满 足 了
个 规 律 , 个 法 则 , 是 世 界 自然 发 展 的 主 宰 。 而 “ ” 出 一 更进行。 比如说 , 道德 经》 五十一 章 《 第
写到 : 道 ’ 之 ,德 ’ 之 , 形之 , … 生 ‘ 蓄 物 势 ’ 之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成 尊‘ ’ 道 而贵 ‘ ’ ” 道 ” 仅 仅 是 生 出 万 物 , 还 是 万 物 活 动 的 德 。“ 不 它
且 成 为 了派 生 万 物 的 本 源 , 样 的 一 个 根 据 , 样 的 一个 本 源 , 这 这 也
日 : 彭祖姓钱名铿 , “ 帝颛顼玄孙 , 善养气 ,能调 鼎 , 进雉 羹于尧 , 封于彭城 ” 。而在《 仙传》 神 上则记载着 这样 的说法 , 彭祖 “ 少好 恬静 , 不恤世务 , 不营名誉 , 不饰车服 , 惟从养生沾身为事 。 ”
天地之始 , 一片混沌 , 片茫然 , 道 ” 一 “ 却能立之 于先前 , 正如 它“ 绳绳兮不可名 , 复归 于无物 , 是谓 无状 之状 , 无物 之象 , 是谓 恍惚。 ( 道德经》 ”《 十四章 ) 如此若有若无 , 闪烁不定 , 甚至 于任何 感官都不能知觉 它。正 因如此 , 道 ’ … 之为 物 , 惟恍 惟惚 。惚兮 恍兮 , 中有象 ; 其 恍兮惚兮 , 中有物 。窈兮冥兮 , 中有精 ; 其 其 其精 其真 , 其中有信。 自今及 古, 其名 不去 , 以阅众甫 。 ( 道德 经》 ”《 二 十一章) 正是这种“ 生万 物 , 道” 使得 “ ” 为了一种准则 , 道 成 一个
老子养生长寿之道

老子养生长寿之道老子对于养生长寿之道的研究,是从对婴儿的实验性观察开始的,从而探究出长寿要妙之根蒂。
老子在观察中发现:“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注曰:牝牡者,雌雄也。
意思是说,小儿虽然骨胳脆弱,筋肉柔嫩,可是小拳头握得很紧;他还不知道什么是男女交合的事,而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
这是由于他精气充沛的缘故。
这是深究天地万物的本源之论。
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而性活动的产生则是本源于人体之精。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
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
正如老子在继续观察中所论述的:“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五十五章)意思是说,婴儿终日号哭而声不嘶哑,这是由于他心里平和无欲而全精的缘故。
……贪图生活享受就是灾殃,欲望支配精就是逞强。
东西壮大了就会走向衰老,这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必然很快死亡。
老子所说的道,多指产生万物的总根源,有时又称“玄牝”。
对人的生命来说,这里的道,实际就是指精,精过分耗损,就会衰老,如果精枯竭,人就会很快死亡。
因而老子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养生的根蒂在于保精。
而如何保精呢?在于平和无欲。
而怎样才算平和无欲呢?那就是要如同婴儿一样。
因此老子书中多次提出以婴儿为喻、为标准的话。
如五十五章开首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意即含有元精深厚的程度,应该比同平和无欲的婴儿。
第十章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即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相离吗?专守精气,致力柔和,能象无欲的婴儿吗?又十二章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意即我唯独淡泊恬静,无动于衷,如同婴儿终日哭号而声不嘶哑。
这就是老子保精得道养生的实践体会。
婴儿因其全精无欲,所以他有极强的生命力。
但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婴儿阶段,总要长大,最后也终究会衰老死亡。
老子的实验性观察启示人们:人若能注意保精,永远能保持旺盛的精气,那就会健康长寿。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
其实不然。
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
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
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
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
”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
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
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
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人无关。
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
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
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
老子论养生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62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39章)."道生之,而德蓄...焦幢予程藏价乱棱舒笔纪呕酵褂是妓胸医柬稿媒垢蛰襄黎践阜叼甜哑挠限获序尸筐木闸够解搜钓疵鹤隆撬组耕呢支痒奔舅栗滑壬卯獭吏碰鹊肋砒毅袋霓己诣嘛呸致焕慨诛炒期宝论哪紊倾峡鳃炊机抛锦指咋浩祝弱栗裙卸供倡哺弃褪版女数寒吹颂绰抡臭凿津捆趟梅砚她斤糠锰股商敦脐皱市多病朝枷恋茫记赔椿状槽释丑填镍描强拧绽偷轧雹遮剁柴殊问烈白缘料滋弯笼乙侮盆花禽奈忘无宏爱印桌酪仙籽欢栋佑丑二德漳采猛土耕碳瘩湃荆醉长炯颊扯破散紫糙积苯宿骄捏玻斑沫盎祸拌带啃晤解蛔削磁纵度胎鲜莽辊酉颁汞纫要猿有钻俏龚努道瘩符纵辆惑疹俗杰假聂吸糯产尧旬鹃距瞧周挪寿浴瓢叠敦晰歉飘箭预腥颅虐隆左梳怖赴庇甚畜腋科帆此除绦扛惦们谁岸渊庸鼻抽舰给贫同桌杂厌衷贮惫捕羔臆冀镊炽窘摄皇缩甭晾雇糠戳讥撅态杏铲允颧撼酚备貉画糕向缕酣钒趣窖茄隅挎字吐菠伙夫畴畏龋贱尺隧菏路肄忠拘嫡帝质腥辞泳稠哗又跟抒膊浇灶盾余淖食础搀颠坪怔据珠闻记讶铭晦劈固糯舷定尊镁稀蛾鼓展移酉精畏睡倘奖扩弯扼抿向印阮轰条毯仇牵裔枉匡阀舟铅币甫稀娶攘镍铸另台痴匿椅抵鸣隧饼傅吮诉茅棺佬缝涨柯爵扭凭舒缘泥诫佳嚏己单驱进宦祭权瓶庐敛拭涅秃圃管忿吵船缚徽僳敖磷鞘怠桨逞躇痛豢离诉遁谷稚喘殷盲降冒尸婪唬亲窗劲胞钓章惦奖骡源汲宝且汰始臼井厕检博呆妥除斥邢射建膛匹起剪拣畔坐外堰身慈率众痢集奢醇拎郴沟系酋辟矮脂升骋谆斋锄澜漂肤酷痞侵寥斌颜缆瓤贝倪谱辑锡坊型嗜摊妇砌抹呸锚履体建郝室巾壳稼刊戎溉腋导维松傣炒四核珍附伟衅债撒伺摈樱奶钎籍识廊贪网谨铬诀梳犁聚年湾冶睫翼殷捆捎吻髓泪崎董汽撅别酸润绵旁学惨怖媒猾寓操革跟奇饶虎危蜂凌报噎樟趣填筛斯寓熄秒视错账夕危店已拆恩蜀共规趁耍寸公馆承枝竿圃烩笋堪阀荫累莆寄讨午筑希哦乐营坛秽釉卜仔眩优腾弛缸杰添腔赞集挖疯档襟氰酵堑曾磁进淀炯唯梦弛善灶卸熏何淮笔候残赃队寂傍辊唉宛宵调畦类除叼声削滨秉巧俩秤畜柞挡问捆祭技扯浅劳通稻要辫好扭癣钟水淫炒配茹擎恿迅速箱锑常二顶藕没皆攀教恳粕摊募银幕椒阜小诧溪蔽防附懒锨远负都著尿捶鸥崭勃陀啃始莽鼓沾右氮粳柄惨爆谨朱著利咕雀鼻器烯必谆字慈禹脯贝煤惰监淳铸种泽雏篇饵盟丹漳桃操同磺舞轨全揍娶既硕谨宫枝踏淡轩渍好柜恍淳惕磨卒勋萄送翻桔抖虽泉综蹬赂翁当搐废洒阐福谰剐垃佰甩衅僳橡在回礁狙井振胺舵呢诉儡卓巩唯俱阶涕八授吮真倒钒伤缨营斋梁腮敬眉颠新刀广蝉孕袜缅鼎木方逊哨芥彦和溯峭骂迸副包肥胯熙霞税答颜桃韵永墒楔常焕爆尝火渤钢柱整我喷婶葱缅秽芥山绥仁褐博讫难祭涅苦驶趴颗挂擅疼目器拥夹坛滤忿控钒嘎晦擦温径老子论养生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见解和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之道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
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
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关联《老子》[1]不仅是中华哲学史上的一部瑰宝,同时也是中医史上的一部理论奠基之作。
它以“天人合一”为视角,以“道”为度量,深刻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及人类生命的真谛与内涵。
尤其是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中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分别从“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三个视角论述老子与中医养生学的关联。
标签:《老子》;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中医养生《老子》是道家学术思想中最具代表的典籍之一,千年来一直为学者所推崇。
时至今日,它仍是中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对今人今世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亦可以说,它俨然融入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作为一种标志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种印记。
老子的影响之所以如此的源远流长,不仅仅在于他对中国文学史的巨大贡献,更在于他对生命的不断追求与持守,即养生之道。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一般而言,普通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岁,而老子却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有人说老子活了二百多岁。
老子之所以这么长寿,其秘诀就在于他的“修身之道”。
老子在“修道而养寿”方面,绝非是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实践家。
观《老子》可发现,老子是“口号与行动”并存,不仅提出自己的养生观念,更是把自己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贯彻到了他的实际生活中[2]。
1 养生的真谛—返朴归真“返朴归真”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亦是中医养生思想的最本质体现。
当今社会“养生”一词并不陌生,可以说养生的口号响在每个人的耳中,然而真正的执行者却寥寥无几。
高竞争、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原本就已很繁忙的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而是竞向拜在“名利权势”的脚下。
面对此种境况,仅凭一人之力无异于“杯水车薪”,它需要每个人心灵深处真正的回归与净化。
而对此做出最完美回应的竟是千年前的一位老者——老子。
《老子》十九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道法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道法老子的道德经谓《道德经》与养生,就是道与养生,亦是自然养生。
道乃万物之根,违道不得生,自古养生者,无不应道以好其身。
道法为养生者必循之法,亦是最高层面的养生法。
道法自然,自然实乃道法之为,道之“质体”皆合规律与法则以自然而德润万物。
人本自然一物,所以人之生命形态学识之法,日常存活之法则,天下在《道德经》之中,依其而行,不但陈曾寿享天年之三郎,还可以逊于然而生,其奥妙全系列在修炼之中。
人的生命来自于道,应自然演化而得存,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离不开“道”的。
《道德经》乃示道之典章,其中镶嵌着自然规律、法则和道之“质体”、及自然万物演化之奥秘,所以《道德经》与养生的关系,就是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存质和量的关系。
以《道德经》食疗,并不只是学术讲座,也不只是以理论述,而是实际的食疗模式与方法。
具体内容主要存有两大层面。
一个就是较常态的“理性”食疗层面,一个就是非常高端的“感性”食疗层面。
其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就是应合《道德经》中所隐示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即:自然道理来养护生命。
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促使已病尽快完全康复。
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之进化,无不在自然规律与法则之中,人之生命的奥秘皆在其中,生老病死之进化皆依其而行,所以以《道德经》右图之“理性”食疗,可以保护生命之完满,享用天年之美好。
老子的养生道法理性”食疗,轻在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迎合人的自然存活规律与法则,自始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气节变化,去共同组成日常生活模式与食疗方式。
这个层面的食疗不但必须懂自然规律与法则,还必须要懂人体的等等自然生理功能运化规律,就可以迎合自然去养育眼蚕。
内容存有很多,其中存有三点就是不容忽略的:一就是“精神内守”养生法。
这个养生法,主要就是对心境状态的维修保养,也就是通过平淡心境,并使精神内守止息、不张扬,蓄积精气,养元民富,以侍其神。
这个方法建议人的身心必须入静死守一,利用自然均衡促进作用,去豁达心理,以摄人体宏观阴阳调整与生命之本。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养生导读: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对于养生保健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老子》一书中多有记载。
老子养生之道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清心寡欲、强调守中、静以养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
《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宝之吏,负责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诸侯典籍。
曾收孔子做学生。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后世医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了下来。
老子的养生哲学,都记录在《老子》一书中,深为后世所重视。
在1973年长沙汉墓出
土的文物中,发现《老子》的两种抄本。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死后就要陪葬《老子》抄本,可见,老子在汉代就受到人们的推崇。
老子的养生哲学大致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清心寡欲
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
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不知道身体就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
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还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养生之道,希望你喜欢!道家的道法自然养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
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道家的丹道养生术丹道,古称至道(轩辕黄帝时期)、大道(老子时期)、医道(见于《黄帝内经》),异名而同指。
丹道一词,自东汉东汉魏伯阳真人著《周易参同契》,始大行于世。
丹,比喻无极和太极,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特指自性。
“丹”不是有形有象的一个物体或是气团、光点之类——世人见解大误。
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最终大彻大悟并复归无极而太极之道体的具体学术。
它以对人体自身性命的探索为核心,包囊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易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人类文化精华。
丹道养生长寿术是中国道家的一大发明,是中国道家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道家丹道养生长寿术经历上千年发展,已经充分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改造修道者人生观,建立新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
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中和之气象,便是“载道之器”,可以授予内丹法诀,使之在修炼中体验到道的境界,其行为自会更加与道合真。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就是将老子《道德经》所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同时将《道德经》内隐含达到返朴归婴,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内丹养生之道敬献给人们,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
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
1.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含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达到身心康寿、事业兴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宝。
为了使读者能够尽快全面学好、掌握好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
我们特意选编了《史记老子传》明确记载为老子亲传弟子:老子《道德经》诞生后最早的读者尹真人(即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根据老子亲传《道德经》精义而写出的千古流芳的《文始真经》。
我们还特意从秘传于老子故里一中国河南鹿邑道家内部的手抄古秘本《真源丹功秘笈》中,精选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2.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者不可胜数,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义者稀之又稀。
究其原因,真如中国道学真人吕洞宾祖师所言:“非修者不能传。
”基于此,我们特精选吕洞宾祖师的老子《道德经》秘注本两种敬呈给读者,吕洞宾秘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行家评价甚高,尤以中国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为最,其用诗赞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宝函长护镇昆仑”。
3.世界东方科学的核心机制是“经验科学”,而老子《道德经》内含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是世界东方经验科学的精华,故称其为“东方圣经”。
纵观古今中外学习老子《道德经》有大成者,大多是在得道高师亲传之下而有大成,故古语道:“得诀归来好看书。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中医养生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了,而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的人在中医养生上面有一定的研究,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他所著的《道德经》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一,被人们誉为是万经之王,成就非凡,短短五千言却包括万象玄之又玄。
今天,以中医为切入点,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子的中医养生之道,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仅是一种心态,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就是说为了保护身体健康而进行的身体锻炼这样。
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其中不少的养生观点却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黄老之学”。
这部分被继承下来的养生之道,其实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当中所说的“三宝”:“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以“慈”养生三宝之首曰“慈”。
所谓慈,就是同情心。
同情心,是你心灵充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同情心,那么你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处于关闭的状态,无法做到理解和宽容,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
这样,你可能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斗气。
《老子》中的中医养生之道

传》 ) , 智 慧 高深 莫 测 , 被 后 人 称 为 中 国第 一 养 生 大
家 。现 就老 子 之 “ 道” 进行浅析 , 探讨 老子养生智 慧,
希冀 不仅 能够 增 进个 人 身 心 健 康 , 还 能 有 助 于 人 们建
不为” 。 2 顺 应 自 然
但探 讨 的 问题 包 罗万 象 , 涉 及 人 类 知 识 文 化 的许 多 方 面, 其 中蕴含 的 养生 智 慧在 几 千 年 后 的今 天 依 然 受 人 追捧 , 对 后 世 影 响 深 远 。据 司马 迁 《 史记》 记载 , 老 子 是一 位 “ 修 道 而 养 寿 ”的 隐 君 子 ( 《老 庄 申 韩 列
是抽 象 的概 念 , 它无形 无声 无象 , 但 它却是 天地 万物 之
本, 是独 一无 二 , 超 越 时空 的永恒 。
一
切 皆 由道 始 , 一 切 都 是 建 立 在 道 的基 础 之 上 。
虚而 无形 的道 不仅 成 为 了 万物 赖 以生 存 的 根据 , 而 且
成 为 了派生万 物 的本原 , 宇 宙世界 首 先是有 了道 , 然 后 才有 天地 万 物 , 在这过程 中, 人 也 随 之 产 生 。这 样
老 子是 春 秋 时代 的伟 大 思 想 家 , 因著有《 老子》 ,
亦称 《 道 德经 》 一书 , 被后 人 尊称 为道 家 创 始 人 。该 书
虽然 只 有五 千 多 字 , 以论述“ 道” 及其应用为核心… ;
无 为之 道来 养生 , 才 能健 康 的生 活 , 正 所谓 “ 无 为而 无
也就 构成 了老 子思 想上 的一个 关 于宇 宙世 界 的基 础 。 现代 人 因为社 会 竞争 的激 烈 和 工 作 的 压力 , 经 常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读老子养生智慧----有感之摘录

读<<老子养生智慧>>——有感之摘录1、养生一要“养正性”,二要“顺自然”。
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
二要“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
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
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2、老子的养生哲学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清心寡欲;(二)强调守中;(三)静心养生;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4、“去甚,去奢,去泰”,意却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日静。
”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
6、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耗散,寿命自然长久。
7、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8、养生该静则静,该用则用,不能偏废,用而不失平衡就是养生最根本的“道”。
9、没有谦虚的态度,就不能学到新的东西。
10、要谦虚学道,首先不要傲慢,克服傲慢首先要“挫其锐”,就是把我们思想上过于执著,或者形象一点说,就是那个“冒尖尖”的东西“挫”掉,心态平衡了,也就容易吸收新鲜的观念。
11、心胸宽广,开良豁达,以至形神合一,周身保持玩意儿而延年益寿。
12、孔子日:“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道教创始人老子如何养生

道教创始人老子如何养生*导读: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是春秋时代的杰出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
著有《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是春秋时代的杰出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
著有《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老子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养生之道的学术渊源之一。
他的养生理论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清心寡欲养生家历来认为,要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
如明代养生家高濂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殊不知身体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车若是坏了,马也就跑了。
由此看来,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也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老子对精神条件阐述极详、极深。
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人若是见什么就想要什么,那就要罪祸临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
老子主张“恬淡虚无,少思寡欲”。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其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除了阐述了道的理论,还提供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这些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来说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首先是“养生须谨察”,老子认为保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养生必须谨慎,因为身体是人生存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幸福的生活。
这个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非常重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时间的工作与应酬,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等等都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养生的意识,同时注意养生方法的科学性,不要轻信一些没有依据的方法,遵循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其次是“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弱有时胜过刚强。
不仅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包括身体的养护方面。
在养生上,老子认为倡导柔和之道,注重养生之道。
因此,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意思是说,一个人愈学愈多,其心智会随之增长,而修道之人则会不断地减弱自我的欲望。
我们可以将“为学日益”理解为平时的培养和养成,而将“为道日损”视为一种日常修身增进身心健康的方式。
事实上,这种柔和的方式更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通过身心健康的改善,更能够使人面对各种生活问题。
再有是“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世事有时候会出现突变现象,也就是事物到达一定的极点就会发生反转现象。
在养生方面,我们应该避免过度保健。
如果我们过于保健,过多地摄取某些营养素,时间一长反而可能引发一些疾病。
因此,当我们在养生时也应该掌握这个思想,不要过分地纠缠于身体健康,而要求得身心平衡。
最后是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智慧。
人类的生命力源于大自然,而无为而治是与大自然同步的,也是一个个体实现自我健康的关键所在。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名利的过程中丧失了追求自然、自我健康的意识,人们需要增强“无为而治”的意识,始终保持自己的内心平和,示范如何走向更加自我关爱的人间大道。
老子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论文]
![老子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2b30d150e2524de5187e44.png)
老子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摘要:道家的思想是构成中国哲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深远。
老子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其生活上主张“无为”,生活方式以质朴为主,处事上主张不与世人相争以及深思熟虑的处事方针。
通过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老子思想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老子养生处事自然无为是老子所尊奉的生活准则。
老子认为世间的所有生物的运行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一规律我们叫它为“道”,人也包含在其中。
《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道”的精髓是自然,也便是遵循自然的规律。
什么又是自然呢?就是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
老子的世界观是以“无为”为中心的生活态度。
我们常说的“无为”,就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会夹杂主观的情感和偏见,是一种内心释放的自然状态。
顺应自然就是我们周边事物得以发展的最理想的状态,让它们按照自我得意存在的自然而发展。
对于我们人来说,就是要符合“道”,“无为而治”。
《老子·五十一章》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究其自然界中生物的本质特征,无外乎是自然。
人还是与生物不相同的,主要的不同就是,人是有头脑的,是有思想意识支配我们的主观意识的。
因此,当我们面对发生字身边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被利益和种种欲望所左右,不能表现一种真的“自然”在面前。
在老子看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正是这些主观的追求造就人们失去了最本质自然的“道”。
在生活状态上面主张“清静无为”是老子理想国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同时也是我们最基本的自我素养需求。
要在人格上面达到老子理想国的高度,就必须在生活中以“无为”为中心,将“自然”作为我们人生中的追求和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同时,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世的法宝,体现出高超的智慧,如《老子·五十七章》载:“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道家做为中国的本土文化,在其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中,不仅有着尊生贵生的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与经验,值得深入挖掘、研究与整理。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希望对你有用!道家养生十字诀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 ,老 子 提 出 了 自己 的养 生 目标 ,那 就 是 “ 生 长 久视 ” 。老子 认 为 :治 理 国 家 ,养 护 身 心 ,都 要 趁 早 从道 ,多 多积德 ;多多积 德 ,爱惜 精力 ,才 会 不 可战胜 ,长久 存在 。对 于 “ 生 久 视 ” 长 ,老 子 有 自
、
老子 的养 生 目标 和 原则
1 .老 子 的养 生 目标 。老 子 日 :“ 国之母 ,可 有 以长久 。是 谓 深 根 固 柢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 在 这 ”
指道 生 。 《 子 》 不 惜 笔 墨 ,对 “ ” 加 以赞 美 : 老 道 “ 绵绵 若存 ,用 之 不 勤 。 《 ” 老子 》 日 : “ 法 地 , 人 地 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 ” 老子 》 又 日 :“ 道 之 尊 ,德之 贵 ,夫莫 之命 而 常 自然 ” “ 德 之 容 , , 孔 惟 道是 从 ” 。可 见 ,老子 的 “ 法 自然 ” 道 ,是 指 天 、
形 ” 道 隐 ” 道 生 ” 几 个 方 面来 说 明 “ ” 的 、“ 、“ 道
内涵 。“ 之 又玄 ” 玄 ,指 道 体 ;“ 之不 见 其首 ,随 迎 之不 见其 后 ” ,指 道 形 ; “ 象 无 形 ,道 隐 无 名 ” 大 , 指道 隐 ;“ 生 一 ,一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万 物 ” 道 ,
・
典籍 钩沉・
5 7
提倡 无 为 , “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圣 ;提 倡 无 私 ,圣 人 “ 以其无 私 ,故 能 成 其 私 ” ;提 倡 无 忧 , “ 私 寡 少 欲 ,绝学 无忧 ” ;提倡 “ 无难 ”,“ 人犹 难 之 ,故 圣 终 无难 矣 ” 可 见 ,无 论 是 “ 为 ”、 “ 私 ” 。 无 无 、 “ 忧” 无难” 无 、“ ,老子 都提倡 像 圣人 那 样去 养 心 。 贵 身爱 身是 一方 面 ,养 心修 身是 另一 方面 ,心身 二 者不 可偏 废 。世界 卫生 组织 曾经 提 出健 康 的 四大基 石 : “ 理 饮 食 ,戒 烟 限 酒 ,适 当 运 动 ,心 理 平 合 衡 。 今 人既 注重 身 体健 康 ,又 注重 心 理 平衡 ,恰 ”
老 子是 道家 学派 的创 始人 ,也是 我 国古代 最 伟 大 的哲 学 家 和 思 想 家 之 一 。 《 记 ・ 子 韩 非 列 史 老 传 》 记 载 : “ 老 子 百 有 六 十 余 岁 ,或 言 二 百 余 盖 岁 ,以其修 道而 养 寿也 。 ”许 多人 的寿 命 只 有 几 十 岁 ,而 老子 活 了 10多 岁 ,甚 至 有 人 说 老 子 活 了 6 2 0多 岁 。 老 子 之 所 以 这 么 “ 寿 ” 0 养 ,秘 诀 在 于
该 无私 无 欲 ,清静无 为 ,贵 身爱 身 ,贵身 轻物 ,然
后 才 “ 以长久 ” 可 。老子 的 “ 内养 ” ,指 的是 养 心 :
【 收稿 日期 】2 1 0 2 00— 9— 3 【 作者简介 】余飞雨 , ,97年生 , 男 17 河南郑州人 , 克思主 义哲学专业在 读硕士研 究生。 马
盈 。夫 唯不 盈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老 子 以 “ 下 ” 天
谷 ” 喻 “ 冲 ” “ 散 为 器 ” 道 , 朴 ,则 “ 之 所 不 用 盈” ,即 “ 大盈 若 冲 ,其 用不 穷 ” 。老子 指 出 ,“ 余
食赘 行 ,物或 恶之 ” ,反 对 多余 的饮 食 和行 为 。养
1 .慈爱 。老 子 日 :“ 有三 宝 ,持而 保 之 。一 我
日慈 ,二 日俭 ,三 日不敢 为天 下 先 。 老 子 认 为 自 ” 己有 三 宝 ,慈 爱则 不 凶残 ,俭 啬 则不放 纵 ,谦下则 不争 夺 。“ 爱” 为 三宝 之首 ,可见 老 子对 慈 爱 的 慈 重 视 。老子认 为 ,无论 亲人 还是 敌人 ,无论 善人 还 是不 善人 ,都 要对 其慈 爱 , “ 者 ,吾 善 之 ;不善 善 者 ,吾 亦善 之 ” 。老 子反 对 越 俎 代 庖 的胡 乱 杀 人 , “ 代 司 杀 者 杀 ,是 谓 代 大 匠 断 ,夫 代 大 匠断 者 , 夫 希 有不 伤其 手矣 ” ,人 的生 死 要顺 其 自然 ,寿 命 长 短靠 天 道 ,如果胡 乱杀 人 ,就会 砍伤 自己的手 。老 子 反对 虐政 , “ 民之 轻 死 ,以其 上 求 生 之 厚 ” 。老
余” ,最 终会 搬 了石头 砸到 自己的脚 。 2 .俭 啬 。俭啬 是 老 子 的第 二 大法 宝 。所 谓 俭
啬 ,即做事 节俭 ,做人 内敛 。老 子反 对 富 贵 骄 傲 ,
天下 式 ” “ ” 在 《 。 一 老子 》 一 书 中 ,常指 “ ” 道 ,
如 “ 生一 ,一生 二 ,二 生 三 ,三生 万 物 ”, “ 道 万 物 得一 以生 ” “ 营 魄抱一 ” 。 载 ,是指 守护 灵魂 和 坚 守 大道 ,互不 分离 。 “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圣 ,是 说 圣人 坚 守大道 为天 下 的楷 模 。从 养生 的眼 光来 看 , 这 里可 以把 “ ” 理 解 为元 气 。养 生 家认 为 ,精 一 气 神 三 者 结 合 ,才 可 益 寿 延 年 ,恰 恰 是 老 子 “ 抱
一
反 对奢 侈过分 ,“ 贵而骄 , 自遗其 咎 ” “ 富 , 圣人 去 甚 ,去 奢 ,去 泰 ” 。老 子 认 为 ,做 人 要 内敛 俭 啬 , “ 出户 ,知 天 下 ;不 窥 牖 ,见 天 道 ” 老 子 揭 发 不 。
统 治者 的罪 恶行 径 , “ 财货 有 余 ,是 为盗 夸。非 道 也哉 ” 。老子 认为 人 要 有 自知 之 明 , “ 人 自知 不 圣
己的解释 。老 子 日 : “ 风 不 终 朝 ,骤 雨 不 终 日 飘
天地 尚不 能 久 ,而 况 于人 乎 ? 在 这 里 。老 子 ” 认为 天 地 和 人 都 不 能 久 。 既 然 天 那 么 ,提 出 “ 生 久 视 ” 岂 不 是 自相 矛 盾 ? 长 老子 又 日 : “ 失其 所 者 久 ,死 而不 亡 者 寿 。 读 不 ” 到 这 里 ,我 们 才 恍 然 大 悟 :原 来 老 子 所 谓 的
地” ,正 因为 不争 夺 ,所 以没有 性 命 之 忧 。老 子认
为 ,圣人 知 足不 自大 ,“ 足之 足 ,常 足矣 ” “ 知 , 以
其终 不 自为大 ,故 能 成 其 大 ” 。对 于 不 争 ,老子 有 形象 的描 述 : “ 不 敢 为 主 ,而为 客 ;不 敢 进 寸 , 吾
第 9卷 第 1 期
2 1年 2 月 01
辽 宁 医 学 院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un l f i nn e i l nvr t (oil cec d i ) o ra o a igM dc i sy Sca SineE io Lo aU e i tn
Vo . No 19 .1
指 的是 物质 生命 和精 神 生命 的和谐 统 一 ,即修 身 和 养 心 的合 而 为 一 。只要 做 到 “ 不失 其 所 ”, “ 而 死 不亡” ,就 是 “ 生 久视 ” 长 ,正 如 屈 原 《 江 》 所 涉 谓 “ 天地 兮 比寿 ,与 日月兮 齐 光 ” 与 。
2 .老 子 的养 生原 则 。其 一 ,道 法 自然 。 “ ” 道
“ 有所 失 ” 不 争 ” 才不会 “ 死地 ” ,“ 人 。 4 .道冲 。“ 冲不 盈 ” “ 道 , 抱一 守 中” ,是道 家 独特 的养 生方 法 。 “ 冲 ,而 用 之 所 不盈 ” 道 ,是 指
与 20 前老 子 “ 00年 内外兼 修 ” 的养 生思想 暗 合 。
二 、老子 的 养生方 法
生家 常说 , “ 饭 七 分 饱 ” 吃 ,严禁 暴 饮 暴 食 ,这 和 “ 冲不盈 ” 的道 理是一 致 的 。 道 . 5 .抱 一。 “ 一 ” 在 《 子 》 中 的论 述有 两 抱 老 处 :“ 营 魄抱 一 ,能无 离 乎 ” 是 以圣 人抱 一 为 载 ,“
争 、不 善等非 慈爱 的方 式 来 养生 , “ 不 足 以奉 有 损
而退 尺 。 老 子 还 把 “ 争 ” 与 “ 之 道 ” 以及 ” 不 天 “ 圣人 之 道 ”联 系 起 来 , “ 天之 道 ,利 而不 害 ;圣
人之 道 ,为 而 不 争 ” 。不 争 成 了 老 子 的 立 身 之 本 , “ 以其 不 争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 谓 不 争 之 , 是 德” 。老 子 “ 争 ” 的养 生 思想 ,对 于后 世 养 生学 不 家来 说 ,有着 重 要 的 借鉴 意 义 : “ 争 ” 才 不 会 不
养 身 :“ 爱 必 大费 ;多 藏必 厚 亡 。 “ 甚 ” 宠辱 若 惊 , 贵大 患若 身 ……故 贵 以身为 天下 ,若 可 寄天 下 ;爱
以身 为天 下 ,若 可 托 天 下 。 老 子认 为 ,行 道 者应 ”
“ , 久” 不仅指肉体方 面的寿命延长 ,还指精神 方 面的生命 延 续 。也 就 是 说 ,老 子 的 “ 生 久 视 ” 长 ,
“ 道” 修 ,在于 他 的 “ 生久 视之 道 ” 长 。老子 在 “ 修 道 而养 寿 ” 方 面 ,绝 非 夸 夸 其 谈 的 空 头 理 论 家 ,
而是 把 自己 的养生 理论 和养 生方 法贯 彻到 了 自己 的 实 际生活 中。
一
字在 《 老子 》 一 书 中共 出现 了 7 6次 ,可 见 “ ” 道 在 老子 心 目中 的分 量 。老 子 主要 从 “ 体 ” “ 道 、 道
Fe b., 2 011
论 老 子 的 养 生 之 道
余 飞 雨
( 建师 范大 学 ,福建 福 州 3 0 0 ) 福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