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中镀铜钢接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输电线路中镀铜钢接地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工作经验,介绍镀铜钢接地性能、技术特点,并将其与常规接地进行对比,探讨其安全、经济效益。

关键词:镀铜钢接地;性能

0 引言

目前,国内输电线路的接地体,水平多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垂直采用钢管或角钢。钢材作为接地材料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各类防腐措施对钢材只能起到有限的延缓腐蚀作用,并不能保证完全防腐。而作为钢接地替代品的镀铜接地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1 镀铜钢接地的制造原理和性能

1.1 镀铜钢接地制造原理

镀铜钢接地体钢外表面前期先镀镍,以增强铜分子的电镀紧密性;然后采用先进的电镀工艺镀上铜层。以确保钢芯表面铜层厚度均匀(需达到国际ul467规定)。电镀后的铜与钢要求为分子渗透,达到结合紧密,随意弯折刮擦铜层不剥落的效果。

1.2 镀铜钢接地的性能

由于外层镀铜,因此镀铜钢接地的防腐性将大大优于普通镀锌钢接地,其导电性能也非常优,在同样热稳定性的要求下,镀铜钢接地所需截面只为钢导体的1/2.5。

2 施工进程

镀铜钢接地目前广泛采用放热焊接方式。放热焊接的施工过程为:首先清理导线和模具,并用喷灯加热模具以去除水分,随后把

导线放人模具内,扣紧夹具以固定模具;其次把杯状焊药放入模具内,同时将电子控制器终端夹在点火条上,盖上盖子按下电子控制器,5秒后点火;最后打开模具并移去钢杯,即可见焊接好的接头。

3 镀铜钢接地与传统接地的对比分析

3.1 技术性能对比分析

3.1.1 导电性能

如果设铜的导电率为100%,标准1020钢的导电率仅为l0.8%,那么铜的导电率是钢的10倍左右。尤其在集肤效应下,高频时镀铜钢接地导电性能远优于钢材。

3.1.2 热稳定性

铜的熔点为l083℃,短路时最高允许温度为450℃;而钢的熔点为l510℃,短路时最高允许温度为400℃。因此,接地体截面相同时,铜材热稳定性较好。同等热稳定性能时,钢接地体所需的截面积为铜材的3倍,为30%镀铜钢绞线的2.5倍,为40%镀铜钢绞线的2.8倍。

3.1.3 耐腐性

接地体的腐蚀形式主要有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腐蚀同时存在。铜在土壤中的腐蚀速度大约是钢材的1/10~1/50,耐腐蚀性是镀锌钢的3倍以上.而且电气性能稳定。

铜的表面会产生附着性极强的氧化物(铜绿),能对内部的铜起很好的保护作用。当铜与其它金属(钢结构、水管、气管、电缆护套等)共存地下时,铜作为阴极不会受腐蚀,腐蚀的是后者。

钢接地体接头部位经高温电弧焊接加工后会出现点蚀情况;而铜腐蚀不存在点蚀情况,且寿命相对较长。

3.2 综合对比分析

镀铜钢接地与传统接地各项对比见表1。

表1镀铜钢接地与传统接地各项对比表

焊接特点性能不稳定,接触电阻大,易腐蚀性能稳定,无接触电阻,不易腐蚀

导电性能良好优越,是钢材的8倍

防腐性能一般是镀锌钢的3倍

接地效果不稳定,接地电阻会持续上升很稳定,接地电阻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准

使用年限 10年,需定期维护杆塔寿命周期内免维护

由表1可知,传统接地系统虽然前期投资小,但后期维修费用大,特别是因安全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镀铜钢接地系统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其优越稳定的性能减少和避免了因接地带来的电力安全事故,相应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计的。

4 工程实例

镀锌钢线的导线截面积为:

3o%导电率镀铜钢线的导线截面积为:

式中,为熔断电流,a;s为导体截面积,mm2;t为持续短路时间,s。

已知镀锌圆钢s为113.04mm2,若3o%导电率镀铜钢线s为70mm2,则:

镀铜钢/钢=1.557/1

故70mm2镀铜钢绞线满足设计要求。

5 结束语

合格的镀铜钢接地产品有非常好的耐腐蚀能力、导电能力和热稳定性,其使用寿命可达40年以上,降低了输电线路中因接地造成的电力系统跳闸停电事故,减少了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造成的社会影响。实践证明,镀铜钢接地材料是输电线路接地的一种较好选择,在新建工程及改造项目中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美刚,赵升.浅析输电线路接地装置的腐蚀[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3,21(1):46,48

【2】潘家群.架空输电线路接地线防腐技术[j].电力安全技术,2004(1):42

【3】胡毅.输电线路运行故障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李景禄.接地装置的运行与改造[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王洪泽,杨丹,王梦云.电力系统接地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6】李景禄.现代防雷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