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药书籍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 外科 方言 五官 外科 五官 外科 儿科 方言 儿科 综合 方言 内科 针灸 综合 妇科 医案 妇科 医论 综合 儿科
《幼幼集成》 《卫生宝鉴》 《本草从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儒门事亲》 《外科正宗》 《丹溪心法》 《医学心悟》 《针灸资生经》 《针灸甲乙经》 《审视瑶函》 《外科理例》 《女科经纶》 《温热经纬》
本草 五官 本草 本草 本草 外科 诊治 外科 外科 内科 综合
《医宗金鉴》 《格致余论》 《幼幼新书》 《续名医类案》 《医学入门》 《明医杂着》 《血证论》 《类经》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 《银海精微》 《串雅内外编》 《脾胃论》 《温疫论》 《伤寒明理论》 《冷庐医话》 《时病论》 《伤寒贯珠集》 《医贯》 《外科启玄》 《证治准绳·女科》
《景岳全书》(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着。六十四卷。包括医论、诊断、本草 、方剂、临床各科等。主张人的生气以阳为生,阳难得而易失,既失而难复,所以主张温补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 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 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 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 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 (公元 1830 年)清.王清任(勋臣)着。二卷。作者从访验尸体后所见,提出对于脏腑解 剖的己见。并载自定义方剂、及附方论。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着。二卷。上集论带下、血崩、调经等 38 症,41 方;下集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 40 症,42 方。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 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 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 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 、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 等 。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斋、新甫)着。 一卷。先论口齿、喉舌之证,分为六门, 次论骨鲠、诸虫、体气的治法 ,也分六门,末附方药。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 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 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 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着。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 阐发,论述扼要。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 、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公元 1241 年)宋.施发(政卿)着。三卷。先总论脉法,次辨明 24 种脉的形象和主 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 等 21 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 、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 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斋、新甫)着。二卷。阐述伤科的病症治疗,凡方药、手法 、用具等,都有详细的记述 。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二卷。辨外惑、内伤的区别。凡精神刺激、 饮食不调等引起的疾病为内 伤病,其治疗着重于调理脾胃、说明与六淫外感病的证治有别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 、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景岳全书》
综合
《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金匮
《温热论》 《医学源流论》 《医林改错》 《傅青主女科》 《伤科大成》 《诊家枢要》
内科 医论 医论 妇科 外科 诊治
《本草经集注》
本草
《新修本草》 《口齿类要》 《本草衍义》 《汤液本草》 《本草备要》 《伤科补要》 《察病指南》 《刘涓子鬼遗方》 《正体类要》 《内外伤辨》 《医学纲目》
儿科 综合 本草 方言 综合 外科 综合 综合 针灸 针灸 五官 外科 妇科 内科
《经方实验录》
伤寒、金匮
历代医药书籍概述
概述 《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 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 问答,解释疑难。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 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 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 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 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 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公元 280 年? )晋.王熙(叔和)着。十卷。搜集后汉以前的医学著作,阐述脉象 24 种,并论述脏腑、经络 、病证、治则、预后等。 (公元 588 年)刘宋,雷斅着。三卷。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原书已佚,其内容散 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 (公元 68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 、妇人、小儿 、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公元 752 年)唐.王焘着。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 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 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公元 1742 年)清.吴谦(六吉)等编。九十卷。包括《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 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及“四诊”、“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幼 科”、 “痘疹”、“种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诀。各 (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彦修、丹溪)着。一卷。主张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阐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 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 《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 、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 《明医杂着》(公元 1549 年)明.王纶(节斋)着。六卷。内容为医论、诸证、小儿证治 等,此书也受朱震亨学说的影响。 《血证论》(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着。八卷。阐述气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 其疗法,极有心得。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 人。 《银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 《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 ”(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 《脾胃论》(公元 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三卷。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 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 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 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 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 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 《时病论》(公元 1882 年)清.雷丰(少逸)着。八卷。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 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 重要著作之一。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 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 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 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 “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 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 “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 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 “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 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全书 医论 儿科 医案 综合 综合 内科 经论 伤寒、金匮 五官 方言 内科 内科 伤寒、金匮 医论 内科 伤寒、金匮 医论 外科 妇科
《证治准绳·疡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科
《证治准绳·杂病》
内科
《寿世保元》 《外科精要》 《汤头歌诀》 《原机启微》 《外科精义》 《重楼玉钥》 《伤科汇纂》 《小儿药证直诀》 《时方歌括》 《证治准绳·幼科》 《张氏医通》 《证治准绳·类方》 《类证治裁》 《普济方·针灸》 《医学正传》 《济阴纲目》 《古今医案按》 《妇人大全良方》 《诸病源候论》 《医门法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历代医药书籍概述
名称 《伤寒论》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类型 伤寒、金匮 经论 经论 经论 伤寒、金匮
《神农本草经》
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
《黄帝内经太素》
经论
《濒湖脉学》 《脉经》 《雷公炮炙论》 《千金翼方》 《外台秘要》 《圣济总录》 《肘后备急方》
诊治 诊治 本草 方言 方言 综合 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