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的德性与学校德育 (一)教学目标 理解和区分学校德育中的几
德育原理课程(五)资料
4、选择功能 即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或类型在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元的价值观、多重的社会角色等方面,为其发 展提供多种参照和选择的可能。
第二节
班级德育与班主任素质
二、班主任的职责(任务)
2009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
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并无必然的联系。
(3)道德课程的教学按照学科课程展开,与其他相关学科,如 语文、历史、社会等之间的界限及关联性无从把握,在道德课程专
任教师并不具备道德教学技能的情况下,德育课程的教学往往流于
形式。
第一节
学校德育基本组织形式
(二)间接的道德教学 又称全面主义,即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
动以及学校整体生活之中,向学生间接传递道德价值,体验
学中,只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就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
而且能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 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的内容,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而 且充满着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在音、体、美等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健与美的教育,锻炼学生坚 强的意志,陶冶学生的品德和情操。
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
第一节
学校德育基本组织形式
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的,因为各科教材 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教育的专门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
向、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导向作用。 语文、历史、外语等人文科学,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社会思想,在教
和行为习惯等。
《教育学》课件之德育(精选)
《教育学》课件之德育(精选)一、教学内容1. 德育的定义与意义:阐述德育的基本概念,分析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德育的目标与任务:介绍德育的目标设定,探讨德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任务。
3. 德育的原理与方法:探讨德育的工作原理,分析各种德育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适用性建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德育的定义与意义,认识到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明确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3. 帮助学生掌握德育的原理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德育的定义与意义。
2. 德育的目标与任务。
3. 德育的原理与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道德故事,引发学生对德育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德育的定义与意义,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德育的原理与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德育实践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德育相关题目,让学生现场作答,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德育1. 定义与意义2. 目标与任务3. 原理与方法4. 实践与案例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德育的定义与意义。
2. 请列举两个德育的目标与任务。
4. 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德育工作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德育的定义与意义、目标与任务、原理与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但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实际操作的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提高他们的德育工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德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3.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4. 德育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重点关注德育的定义与意义、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德育的原理与方法这三个部分。
德育学科知识点总结
德育学科知识点总结德育学科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德育教育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公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德育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德育的内涵、目标、内容、方法等,以供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参考。
一、德育的内涵德育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
通过品德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2. 社会责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明白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懂得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3. 科学文明教育科学文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和科学态度,使其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学会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
4. 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互助互爱等,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良好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5.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如自尊、自信、自律等,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德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其明白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良的行为,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2. 培养良好的品德品质德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勤奋、勇敢、坚强等,使其具有健康的人格。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德育还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4. 促进心理健康德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如积极乐观、自信自尊、适应能力等。
【发展战略】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的发展
天道:自然事物事实如何的规律;人道,社会行为 应该如何的规则。
伦理学意义上的道,指人之所以为人应该遵循的行 为准则。
左边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
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 意。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
现代理念:建构主义、生成说
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 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 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 提升的教育活动。
二、 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
一、习俗性的德育 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
德为教育内容的道德教育形态 。 习俗性的德育首先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以前,
理教育、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 政治教育:政治观点、信念、信仰 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大德育”概念的合理性
三大基本板块 从实际出发 传统和经验 当前国际教育改革趋势
大德育的弊端
1、无所不包的对象等于取消了概念本身 2、在理论上无法在同一个语境下对话 3、在实践中让德育承受了无法承担的任
(一)“德育”一词的由来---近代术语 合成词: Moral Education 教育学(pedagogy ) 斯宾塞《教育论》(1860)把教育分为
tellectu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在中国的发展
1904王国维 德育智育美育 介绍叔本华的思想
其次,“宗教或类宗教”特性还指德育 内容和方式的宗教性 。
西方:信仰,进入天堂;
中国:“存天理,灭人欲”
3、经验性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第一节德育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
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1、强调基础性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全面性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第三节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
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
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一章德育概述、德育过程
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能够为理想的实现不懈努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理想教育包括 ①生活理想 ②职业理想 ③社会理想 注意: ①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②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德育的任务
德育任务
①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①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 ②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④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处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时,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开展集体教育,要注意:
德育的功能、意义
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 (三)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四)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德育原理课程(一)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古代为“惪”(悳 ),本义为“得”。 《说文解字》曰:“得即德也”。“惪,外得于 人,内得于心也。” 引申为“道德品质”或“品 德”。(善德施与他人,表现为“礼”;善念存于 己心表现为“德”)可是,一个人的心如何才能得 到正直的品德呢? 那就是必须“循道而得(德)”。因此,朱熹 才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恩之心;“德”当事人之言行表现。 目前,濮阳市委有关部门决定授予孟瑞鹏“濮阳市见义 勇为模范”称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追认孟瑞鹏为中共党员。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3、特点 (1)非强制性
在积极意义上,道德则是要促使一个人的行为利 会行为尽可能做到不去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 要依靠个体良心和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是一种非 人利己,既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平等、自由、和平,又 乃至害人害己。(即不做坏事) 有益于促进每个社会成员(包括自己)都获得幸福、 强制性规范。发掘潜力和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即做有益于社 会、有益于他人或自己的事) 在消极意义上,道德无非就是要促使一个人的社 与法律不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主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落水儿童母亲:“良心上过不去,不希望孩子的成长受 影响”。孩子知道我说谎话了,她哭个不停。我跟孩子说 “妈妈错了,妈妈不是好妈妈,从今以后再也不违背自己良 心。”我女儿还说,老师曾教过她,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 子,不要撒谎。我听女儿说这话,难受死了。
以上案例中的“道”即知恩图报、对别人的帮助要有感
第一节 第二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育功能与学校德育意义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纽约审判”:
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小儿科医生,他和另外两位朋友向一个爱尔兰人
德育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德育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第一章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学校德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
学校教育如何进行,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之争。
直接法主张,学校德育应该设立课程,以体现德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间接法则主张,德育应由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和其他各门学科共同承担,不需要设一门独立的课程。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德育的课程化问题,既关系德育课程的建设,更关系学校德育工作的全局。
第一节德育的一个论争课题一,美国学校德育课程的发展和争论美国学校德育课程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意义。
美国现代学校德育形成于十九世纪末,其时,社会化大生产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促进了学校德育改革。
特别是近百年来美国领世界经济发展之先,美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新旧价值观剧烈冲撞。
道德教育要不要专门设置课程道德教育能不能通过专门的课程来进行美国学校从原先的宗教化向注重现实生活的现代德育转变过程中上述问题成为教肓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以杜威为代表的德育理论,对德育课程化持否定和反对的观点。
杜威认为,不应简单地把德育作为一种课程,企图通过训诫、口号、誓言、信条、准则和例示、问答教学等方法,来向学生灌输某些固定的具体道德规范和美德概念,成办无休止的说教;而应使德育与所有课程结合起来,任何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都具有德育意义。
二,我国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的争论对于学校设置对于课程的争论,在我国也同样存在。
虽然在我国各类学校德育课程长期开设,但是对此也有不同的意见。
这种意见认为,德育不能靠德育课程进行,德育课程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作用,学校德育有德育工作就可以了,德育可以渗透在其他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第二节中国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一,清末年间中学的德育课程清末时期,中国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引进并推动了新式学堂制度的建立。
在新式学堂中,按照学料相对固定地设置课程。
光绪年间,中学就己设有修身一科。
按学科从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教育。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
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
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
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质。
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德育校本》教案
《德育校本》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道德与德育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道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明确德育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道德的概念、德育的意义、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活动:讲解道德与德育的基本概念,分析德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道德与德育的认识。
三、第二章:家庭德育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沟通,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2. 教学内容:家庭德育的作用、家庭德育的方法、家庭德育的实践。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活动:讲解家庭德育的基本知识,分析家庭德育的成功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家庭德育的心得。
四、第三章:学校德育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的校园道德意识。
2. 教学内容:学校德育的目标、学校德育的内容、学校德育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活动:讲解学校德育的基本知识,分析学校德育的成功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校德育的体会。
五、第四章:社会德育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德育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 教学内容:社会德育的含义、社会德育的途径、社会德育的实践。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活动:讲解社会德育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德育的成功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社会德育的感悟。
六、第五章:自我德育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德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2. 教学内容:自我德育的含义、自我德育的方法、自我德育的实践。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活动:讲解自我德育的基本知识,分析自我德育的成功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我德育的经验。
第一章 人的德性与学校德育
三、德育
(一)人性观: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人性观: 续故事,析观念 ●续故事 析观念
一朵花 四颗糖 拾金不昧的差生
1、历史上关于人性的论争
●下面人性假设有什么不同?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 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有之。 有之。” --孟子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 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 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3、道德的本质
(1)内涵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 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来调节人与 其他存在物之间的心理意识、原 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2)层次 道德包括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 (3)特性 非强制性 社会历史制约性
二、德性
参见P5 讨论: 1、你如何理解德性?教材的“德性”内涵 与你的理解是否相同? 2、试概括教材探讨德性的基本思路
性善论
性恶论 性无善恶说(白板说)
2、“人性可善”:新的人性观
(1)人性的复杂性 1)价值预设、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事实命题 2)人性的综合性-是人的生物属性与精神属性综合运动 的结果 人性可善” (2)“人性可善”的依据
心理学实验(联系感\向善禀赋)
(3)“人性可善”的意义
作为一种价值预设,“新性善论”或“人性可善”是一种有待实现的 理想,是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现代德育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德育概述、目标、内容
●第二部分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德育的概述、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内涵一、德育的含义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望多”:要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二、德育的性质1、德育的性质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德育具有社会性(2)德育具有历史性(3)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4)德育具有继承性三、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咋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发生的影响。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概念与功能德育目标是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
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价,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德育目标要求5、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总体目标2、学段目标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第三节德育内容一、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构成(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4)爱国主义教育(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民主法治和纪律教育(8)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9)青春期教育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2、德育内容的新课题(1)生命教育(2)公民教育(3)信仰教育(4)生态伦理教育(5)媒介素养教育(6)诚信教育二、我国学校各阶段的德育内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
(完整)《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名词解释1-10章
- 1 –A - 1 –B - 1 –C - 1 -D一章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用道德准则对别人或对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又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人鉴定意见。
写实法:又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又叫操行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
(完整word版)《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教师招聘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之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第一章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大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P245• 德育有大德育和小德育。
• 小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 大德育是指广义上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 A. 公民意识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可以直接向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素养。
• B.通过德育可以形成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3、德育对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A. 德育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B. 德育能够激发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第二节德育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稍作了解即可)(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小学阶段的目标2、初中阶段的目标3、高中阶段的目标• 1、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1993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 就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P2482、初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德育第一课教案设计方案
德育第一课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德育,明确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德育的含义和重要性;2.学习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四、教学内容1.什么是德育?德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情感熏陶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2.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德育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德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3.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1)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父母要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2)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3)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友爱、奉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教育引导:老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课堂教育: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性和意义。
(3)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价值和世界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1)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懂得珍惜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美好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的德性与学校德育
(一)教学目标
理解和区分学校德育中的几个基本概念,认识学校德育的主要功能,分析学校德育在当今时代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背景,领会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
(二)重、难点
重点:德育、学校德育的定义;德育功能;当今时代学校德育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背景;小学德育的意义
难点:道德与德性、德性与德育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道德、德性与德育:道德、德性、德育、学校德育的定义;道德与德性、德性与德育的关系;德育与公民教育、礼仪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关系;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德育的功能与小学德育的意义:德育的个体功能;德育的社会功能;学校德育的缘由;小学德育的意义
德育价值的重现与现代学校德育观的确立:德育价值重现的社会背景;几种现代学校德育观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以讲授为主,辅之以谈话、课堂讨论,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与德性、德性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思考当代时代德育价值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背景。
(六)考核要求
识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规范教育、公民教育、礼仪教育的定义;反德育的不同表现;几种现代学校德育观
理解:德育、学校德育的定义;德育与公民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关系;对非德育、反德育的理解;德育的功能;小学德育的意义
应用:分析学校德育在当今时代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背景与重要意义;阐述个人对“学校德育无用论(或主导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