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中的艰难行走——解读《伤逝》与《围城》中女性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从《伤逝》看鲁迅爱情观
《伤逝》读后感—鲁迅文学背后的爱情观《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
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
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
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
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這才意识到当初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
浅析《伤逝》女主人公出走的三重困境
浅析《伤逝》女主人公出走的三重困境作者:战荷丹张秀英来源:《祖国》2016年第19期摘要:鲁迅在《伤逝》中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子君,她试图打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追求爱情自由,争取婚姻自主,勇敢的选择离家出走和自己的心中所爱生活在一起。
可是,亦如鲁迅笔下的娜拉一般,子君出走之后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美好生活,她的死让人唏嘘。
她的死无论是对封建文化制度还是对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本身都是一种反思。
父权、夫权、女性经济独立是子君出走后所遭遇的三重困境,也是子君之死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父权夫权经济独立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一直受到关注。
可是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也不能说中国的妇女已经完全摆脱封建制度的阴影,可见在当时压在中国妇女身上的父权和君权两座大山是多么的沉重。
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压迫的觉醒者,她是勇敢的,为了自己的幸福向封建父权发起挑战,却不料陷入了夫权的陷阱,最终在经济窘迫的小天地里固步自封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从一个女战士逐步沦为一个被家庭、丈夫、社会所抛弃的女性。
可悲,可叹。
一、从始至终萦绕的封建父权阴影《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的一篇演讲稿。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敏锐地扑捉到了“娜拉走后会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出娜拉的最终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两年后的一九二五年,鲁迅在他的小说《伤逝》中塑造了一个命运相似的角色:子君。
子君在和涓生交往了半年之后就勇敢地和自己的胞叔和自己的父亲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宣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样勇敢的女性独立人格宣言绝非是当时社会上普通女孩儿能说得出的,就连涓生都觉得子君的思想比他还要透彻和坚强。
可是这样的子君虽然最终也如愿和涓生生活在一起了,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成功而已,封建父权的阴影其实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子君,它像一个阴魂不散的恶魔一样一直萦绕于子君和涓生的生活。
小说《伤逝》解读
小说《伤逝》解读主题理解:《伤逝》是鲁迅创作中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涓生的手记”反映了他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如泣如诉地追悔使作品笼罩着一层暧昧不清的悲剧气氛。
其主题为:《伤逝》作为鲁迅先生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火”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
《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
进一步说,《伤逝》的主题内核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
通过子君与涓生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悲剧,他们还将《伤逝》的意蕴揭示过程分为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生命追求的抉择期等四个阶段。
鲁迅对这部小说的创作主旨的卓然确立和题材的独特处理,体现了他“开掘要深”的创作主张,使小说超越了《娜拉走后怎样》单纯分析社会问题的深度,超过了当时许多同类题材的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小说。
《伤逝》艺术特色:第一,作品采用人物“手记”的第一人称独白的形式,由涓生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真切细致地描述了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全过程,感情沉郁真挚,情节生动逼真,绵延成一个笼罩着浓重悲剧氛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涓生、子君恋爱中的激动、初婚时的幸福、感情破裂后的依恋和追忆,写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小说能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与这种手记体形式是分不开的。
第二,在人物刻画方面,对主要人物的描写重在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对次要人物则侧重于外貌、动作的白描勾勒。
如子君对爱的执着、陶醉,对失爱的恐惧、迷惘,涓生关于爱与不爱的内心争斗,千回百转的悔恨,这些都写得淋漓尽致。
而对于“老东西”、“小东西”这些次要人物,只通过“鲇鱼须”、“鼻尖”的“小平面”和“加厚的雪花膏”等富有特征的外形的勾勒,即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伤逝》文学评价
《伤逝》文学评价《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著名小说,发表于1925年,被认为是鲁迅文学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展现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首先,鲁迅在《伤逝》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主题。
在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婚姻自由的向往。
然而,由于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局限,他们的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其次,鲁迅在《伤逝》中刻画了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形象。
涓生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角色,他既受到新思想的启发,又受到旧思想的束缚。
而子君则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不惜离家出走。
然而,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也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青年的思想和处境。
此外,鲁迅在《伤逝》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他通过倒叙和内心独白等手法,深入刻画了涓生和子君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最后,鲁迅在《伤逝》中通过个人的情感悲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对于个人自由和爱情的限制,以及封建思想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
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性和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总的来说,《伤逝》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鲁迅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困境,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探讨。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启示意义。
它启示我们应当珍视个人自由和爱情的价值,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局限。
在当今社会,鲁迅的这部作品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首先,《伤逝》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着追求爱情与婚姻的难题。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婚姻却需要更多的责任和承诺。
浅析《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
浅析鲁迅《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封建纲常和伦理道德。
“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
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
然而,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
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
在那个时代,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抬得起头来。
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
正因如此,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
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也是因为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
在那个沉滞的封建社会里,“恋爱是自由的”是不会出现的,如果人们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那么就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的、腐朽的制度。
其次,他们的意识不够觉醒,不能把个人的命运与人民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鲁迅在《伤逝》中把爱情和人生理想联系了起来。
爱情本来是可以使人获得精神力量的一种美好幸福的感情,真正的爱情使人看到世界的美,看到生活中的诗意。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摘要:“五四”退潮后,作家们对“五四”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鲁迅的《伤逝》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涓生与子君的婚恋悲剧反映了“五四”个性解放自身的困境,表达了鲁迅对盛行的“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时代思潮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启蒙式恋爱婚姻生活幻灭的悲剧《伤逝》创作于1925年10月,正值“五四”退潮时期。
激情狂热退却后,作家们开始了对“五四”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时代思潮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
“五四个性解放集中反映了现代个性意识的时代本质,表现了现代个性的自我觉醒的过程和唤醒民众的使命感……个性解放从要求恋爱自由发端。
”[1]而当这种极度理想化的恋爱自由、个性解放遭遇现实的壁垒,就会暴露它的虚妄与启蒙者自身的缺陷。
《伤逝》即通过涓生和子君的悲剧表现了这一反思。
一、先天不足的启蒙式恋爱“五四作品中恋爱的主人公,如涓生和子君,他们大多是接受了新思想的未婚男女青年。
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反封建思想和相互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的。
这种真挚的爱是出自觉醒了的个性对正常的自然的人生权利的追求,有着鲜明的反封建主义。
”[2]毋庸置疑,涓生与子君的感情出于共同的反封建立场,但他们的恋情缺乏一种相互理解的信赖,而且恰恰是这种理解的缺乏造成了这段恋情的先天不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首先,“身份”的不平等。
这里的“身份”并非指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是涓生与子君相遇相恋时角色的不平等。
显然,作为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涓生自然地担当起了高高在上的启蒙导师的角色,子君则是有待启蒙与唤醒的他者。
这种潜在的师生关系,使他们相恋时无法冷静、深入地了解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角色剥落后那个鲜活真实的自我与彼此。
在婚姻的日常琐屑中,慢慢显现的真实的自我在彼此眼中成了不堪忍受的陌生人。
其次是,恋爱心理的不纯粹。
涓生选择子君不能排除自我空虚的因素,“在这一年前,这寂静和空虚时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3]。
结合《伤逝》阅读,谈谈你的爱情、婚姻观
结合《伤逝》阅读,谈谈你的爱
情、婚姻观
《伤逝》是一部充满了爱和失去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婚姻的痛苦、不舍与牺牲。
从小我就有一种热爱婚姻的感情,即使家庭很贫困,也渴望有一天能有一段真正的爱情婚姻,也不希望自己只能做到结婚而已,而是要有一段永恒的爱情婚姻。
读完《伤逝》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和婚姻之间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必须要有一种坚强的信念,才能拥有一段真正的爱情婚姻。
从《伤逝》中,我可以感受到爱情婚姻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忠贞,更是两个人在一起承担责任、分享喜悦的坚实基础。
尽管婚姻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就一定会有办法去解决,比如保持互相尊重、鼓励、信任、包容等。
只有用真心对待婚姻,才能拥有一段真正的爱情婚姻。
在爱情婚姻方面,我的观点是:要坚持爱情,只有真心的爱情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真心的爱情,才能拥有一段真正的爱情婚姻。
只有当两个人都能坚持自己的爱情,才能够承受婚姻中的一切考验,才能让婚姻变得更坚固。
另
外,爱情婚姻也需要每一方都能够尊重对方,在婚姻中要学会去沟通、理解、支持、关心。
真正的爱情婚姻需要夫妻双方的不断努力,这样才能让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只有努力去经营,才能让婚姻更加稳定,才能让爱情永存。
当然,在爱情婚姻中,不可避免的还有一些挫折,但只要夫妻双方能够坦荡地面对,就一定能够共同战胜困难,让爱情婚姻变得更加美好。
总而言之,真正的爱情婚姻需要双方的不懈努力,只有真心的爱情,才能让婚姻更加稳定,才能让婚姻永恒。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小说中的子君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和涓生同居,展现了她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
然而,她的勇敢和坚定并没有换来幸福的结局。
在涓生失业后,子君的生活变得艰难,她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忙碌,逐渐失去了自我。
同时,她也无法理解涓生的内心世界,无法给予他真正的支持和理解。
最终,子君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涓生是一个自私、懦弱的男性形象。
他在爱情中追求自由和独立,却不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
当子君为了他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时,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她造成了伤害。
当他失业后,他将责任归咎于子君,认为是她的存在影响了他的生活。
他对子君的爱也逐渐消失,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他们的爱情建立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考虑和规划。
他们追求自由和独立,却没有意识到自由和独立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
他们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
子君过于软弱和依赖他人,而涓生则过于自私和懦弱。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相互支持和理解,最终导致了爱情的破裂。
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受到了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的压力,他们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无法摆脱经济上的困境,这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完《伤逝》,我对子君和涓生的命运感到悲哀,同时也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深的思考。
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爱情中,我们需要相互支持和理解,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现实生活的因素,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婚姻是一种承诺和责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经营。
在婚姻中,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个性和选择,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沟通和妥协,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伤逝》是一部深刻的爱情小说,它通过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同时也对爱情和婚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性婚恋观中文摘要女性的婚恋观一直是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妇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育的生长点。
关于女性婚恋观的论作不断出现,也涌现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鲁迅的《伤逝》。
从当代社会看,当代女性很少再受封建礼教的压制,社会和经济地位也相应提高,理应会摆脱子君的爱情悲剧而得到幸福。
但在婚恋已高度自由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却深陷另一个困境——即侧重经济因素的婚恋观束缚女性婚恋并使之畸形发展。
表面上这与子君的悲剧并无联系,但侧重经济因素实质上是当代女性人格不独立的外化表现。
事出同因,可见这亦是悲剧。
子君的悲剧和当代女性的婚恋困境产生的实因都是人格不独立。
可见,人格独立对当代女性树立正确婚恋观以及引发其探索能够走出婚恋困境的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当代女性幸福婚恋的基础及其解放的真正出路。
而女性要实现人格独立,既需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经济因素;当代女性婚恋观;人格独立From Tragedy to Tragedy---the Introspection of Contemporary Female Marriage by the Tragedy of Zijun in Gone LoveAbstractThe female marriage has always been the issue that appealed much concern of the society. It has become the eternal issue of literature and, also the breach of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vegetative point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Works concerning the women’s marriage arise ceaselessly, including some far—reaching productions such as The Gone Love by Lu Xun. Contemporary women rarely suppress by feudal ethical code in modern society as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have been raised relatively. That means they ought to get rid of love tragedy to gain the happiness they deserve. Nowadays though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riage highly freedom, more and more women up to the chin the other dilemma--------view on love and marriage which particular empress on the economic factors fetter contemporary female marriage and go to deformed development. Seemingly, it has nothing concern about the tragedy of Zi jun, empress on economic factors actually turn out to be extern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women who lack of dependency. Both two kinds of marriages share the same reason, which we can say they both tragedy.The reason to the tragedy of Zijun and the marriage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women are lack of dependency on their own characters. Thus it is clear that, character independency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temporary women building their proper view of marriage and triggering the way out from the marriage predicament. Independency is base of contemporary happy marriage and also the real outlet for women. While women who want to realiz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she not only needs the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but also the concerns of the whole society.Key words: the Gone Love, love tragedy, economic factors, contemporary women’s view of love and marriage, personality independence前言《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结合鲁迅的《伤逝》谈谈婚姻爱情观
结合鲁迅的《伤逝》谈谈婚姻爱情观对于鲁迅,很多人的印象都是“犀利的笔触”,“一人骂遍几乎整个民国文人”,“最懂中国人的人”······不管鲁迅的头衔有多少,大家对于他的认知似乎就是毛主席所说的那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个真正的猛士。
然而即使再猛的勇士,也依然要面对人在生活中需要感性的部分:婚姻与爱情。
即使鲁迅也不例外。
1925年,鲁迅发表短篇小说《伤逝》。
在这部小说里,鲁迅先生一改往日犀利的笔锋,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温柔笔触。
那么,鲁迅为何要写这篇小说?这篇小说,又讲了什么样的爱情婚姻故事?对当下男女的恋爱婚姻,又有什么启示?一、美好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
涓生出生在普通人家,住在简陋的会馆里,但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青年。
子君是封建家庭的小姐,生活富足,吃穿用度都是那个时代里最好的,她穿皮鞋和格子衫,擦雪花膏,洋气又优雅。
生活在不同世界里的两个人本没有交集的机会,可涓生和子君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都有着一颗渴望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的心。
相似的灵魂将两个人牵引到了一起,他们不期而遇。
家境优渥、性情高傲、有逆反心理、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妙龄女子,遇到了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格调的优秀青年,相遇时,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
太多的契合点,让涓生和子君都以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灵魂知己,爱情也在两个人之间滋生出来,并迅速生根发芽,无限蔓延。
面对父母的反对,子君丝毫没有想过父母反对的原因,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在父母面前,她坚决地、沉静地说出了——“这是我自己的事,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句话让涓生感到震惊,他在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觉醒的曙光。
就这样,涓生和子君不顾身份,不顾家庭和社会的禁锢,打破了世俗,坚定而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二、自由恋爱、婚姻他们先是到处寻找住所,经过一番辛苦,他们才将住所确定下来。
论《围城》和《伤逝》中女性的自我危机
论《围城》和《伤逝》中女性的自我危机作者:马焱佳来源:《大观》2016年第07期摘要:《围城》和《伤逝》都对五四过后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进行了批判。
不彻底性的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主要女性角色悲剧的解读,以现代女性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女性只有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格魅力的提升来化解自我危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关键词:伤逝;围城;现代女性;自我危机钱钟书的《围城》和鲁迅的《伤逝》通过描绘历史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感情生活,通过女性形象子君和孙柔嘉在爱情婚姻这一人生舞台上的悲剧结局,对当时女性解放的不彻底进行了批判。
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地位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知识的增加而改变,这首先表现在她们走出家门的意愿并不是像男人那样自由自在扬名露脸,而是为了有资格做这类“新男人”的“新太太”。
在那个陈旧的价值观念已接近崩溃,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的时代,尽管她们走出闺门求学求职、大胆追求理想的爱情,逃脱了中国数千年来被父母、家庭操纵安排的旧式婚姻,但她们的心态仍然是传统的,思考的还是如何维系家庭的安定,如何把握婚姻。
这不仅是由于现代女性接受的西方文化深入尚浅造成,也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对她们自我价值定位的局限所致,进而产生一种女性自我危机,错误的认识自我,忽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沉积已久的依附心理使其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特征。
两部作品中都有突出的女性自我危机。
《伤逝》中的子君因为涓生的“启蒙”而具有了现代女性的特点,但仅仅单一地表现为对爱的自主选择和觉醒,《围城》中的孙柔嘉则是受到西方女权主义带来的新式思想影响的同时,不自觉地又身处于传统文化的禁锢之中。
因此,子君同柔嘉都只在形式上独立,来满足自己内心逐渐萌芽的反抗意识,实则并没有认识到作为现代女性的自我危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可知女性同样存在着自我实现的需求,女性的自我危机即是女性如何从自身的幼稚通向人的自我完善,女性如何最大限度提升自我价值和人格特征,这是女性生存的选择,女性需要一种更有创造性的生存环境,一种更为和谐的文化氛围。
从影片《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从影片《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摘要】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荡气回肠,是一曲主张个性解放,张扬婚姻自主的赞歌。
鲁迅从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主人公恋爱、同居、破灭的过程,全剧充满着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
涓生的婚变经历折射了鲁迅的婚恋观,他以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完成的喜剧结局作为出发点,从由喜到悲的婚恋变换转折向人们昭示了那个年代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根本和规则。
【关键词】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经济独立;婚恋观一、关于婚姻自由与经济独立涓生和子君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结合后在经济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软弱和无计可施。
其原因是:子君只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将奋斗目标局限于婚姻自主,局限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破裂。
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以喂油鸡和养狗阿随来遮盖平庸,为油鸡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以填补空虚。
平庸和空虚使爱情渐渐褪色,导致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体贴,甚至子君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子君为失去油鸡和狗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
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狭隘的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冲击的,涓生虽然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漠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
鲁迅正是通过主人公经济困顿方面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狭隘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狭隘个性解放思想又使他们在经济压迫下离异而酿成了悲剧的原因。
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影片从正面着力表现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获得了自主婚姻后的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物质矛盾导致自主婚姻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出了婚姻自由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婚姻自由解放的根本。
如何解读鲁迅的《伤逝》,鲁迅作品《伤逝》赏析
如何解读鲁迅的《伤逝》,鲁迅作品《伤逝》赏析《伤逝》是鲁迅惟一的爱情**。
它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子君内是受过“ ... 容”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她以个性解放为思想**,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
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
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
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丧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
但子君及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侷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做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
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探求。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去掉唤醒,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各人有各人的读解,不能以他人的读解代替你的读解,在于你自己如何读解,不必人云亦云。
鲁迅作品《伤逝》赏析《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
《伤逝》不同于当时流行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
鲁迅用**形式,把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络起来,以启示广大青年拜托个性解放和个人束缚,探索新的路。
《伤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接受了“ ... ”时期个性解放的新女性。
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因此,她庄严的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伤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子君,一个勇敢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不顾世俗的眼光,毅然与涓生走到了一起。
他们最初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在那个小小的出租屋里,他们相互依偎,彼此温暖。
子君为了爱情,放弃了原本舒适的生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与涓生的共同生活中。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生活的琐碎和压力逐渐消磨了他们的激情。
涓生失去了工作,经济上的拮据让他们的日子变得艰难。
子君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活力,她开始陷入家务的繁琐中,变得沉默寡言。
而涓生,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也变得越来越自私和懦弱。
记得有一次,他们为了节省开支,子君不得不精打细算地安排每一顿饭。
那天,子君在菜市场为了几毛钱和摊主讨价还价了好久,她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疲惫。
回到家,她默默地做好饭菜,等着涓生回来。
涓生却因为工作的不顺利,心情烦躁,对着子君发了一通脾气。
子君默默地承受着,眼里闪烁着泪花。
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子君心中的委屈和痛苦。
还有一次,子君生病了,身体虚弱得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
可家里已经没有钱去请医生了,涓生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子君强忍着病痛,还安慰涓生说自己没事。
看着她苍白的脸色和干裂的嘴唇,我真的好心疼子君。
他们的爱情在现实的重压下逐渐失去了光彩。
涓生最终选择了离开子君,他以为这样可以让彼此解脱。
但他不知道,他的离开对于子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子君在绝望中回到了那个曾经让她逃离的家,最终在孤独和痛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回想他们曾经的誓言和承诺,如今都已化作泡影。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就像空中楼阁,看似美好,却不堪一击。
同时,我也为子君感到悲哀。
她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爱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珍惜和回报。
她的命运让我明白,女性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能失去自我,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
伤逝读后感800字
伤逝读后感800字《伤逝》读后感。
《伤逝》是一部由张爱玲所著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女子的爱情和婚姻的描述,展现了女性在旧中国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广受好评。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其中的情感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苏丽的女子,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却因为家庭的变故而嫁给了一个并不富有的男子。
在婚后,她发现自己并不爱这个丈夫,却又无法摆脱婚姻的束缚。
她的内心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不满,但她却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种无奈和痛苦让人深感心疼。
通过苏丽的故事,张爱玲展现了旧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困境。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她们的人生几乎完全受制于男性。
无论是父亲、丈夫还是儿子,女性都需要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
而一旦结婚,女性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成为丈夫和家庭的附属品。
这种社会现象让人深感不平,也让我对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除了对社会问题的触动,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深受感动。
苏丽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失望,展现了一个女性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她渴望被爱,渴望拥有自己的幸福,但却又无法摆脱婚姻的束缚。
这种痛苦和无奈让人心疼,也让我对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爱情并不是简单的甜蜜和浪漫,它还包含着责任和牺牲,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维系。
在读完《伤逝》之后,我对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她通过对一个女子的爱情和婚姻的描写,展现了旧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和无奈,也让我对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同时,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对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实的写照,让人深感震撼。
泥泞中的艰难行走——解读《伤逝》与《围城》中女性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泥泞中的艰难行走——解读《伤逝》与《围城》中女性的爱
情和婚姻生活
谢莎
【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1)001
【摘要】本文以<伤逝>与<围城>中的恋爱婚姻状况为切入点,剖析文本中男女主人公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试图进一步探索五四之后女性生存真相,从女性的生存困境中发现了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谢莎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理想与现实碰撞中的女性情感悲剧——重读《伤逝》的爱情故事 [J], 陈斌斌;
2.淇水:女性爱情婚姻生活的见证者——《诗经·卫风·氓》中“淇”意象探究 [J], 苏天武
3.爱情来了,女性的自由在哪里——基于伊利格瑞的理论解读《又来了,爱情》中莱辛的女性观 [J], 史忆
4.理想与现实碰撞中的女性情感悲剧——重读《伤逝》的爱情故事 [J], 陈斌斌
5.分析《伤逝》和《苹果树》中女性爱情悲剧成因的异同 [J], 王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逝读后对爱情和婚姻的启示
伤逝读后对爱情和婚姻的启示
《伤逝》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重新恋爱的夫妇之间的感情纠葛。
当主人公南希和她的前夫马克重新在一起时,他们发现他们对对方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而是期待彼此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这种不合理的期望是他们的感情破裂的根源。
《伤逝》的故事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爱情和婚姻的内涵。
爱情并不是一种满足自我的期望,而是互相理解和尊重,可以使彼此更加快乐、支持和信任。
当两个人开始交往时,他们要明白对方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发现他们的共同点,而不是抱怨他们的不同点。
同样,婚姻也不是一种满足自己的需求。
婚姻是由两个自由人自愿结合在一起而成的,而不是由一方支配另一方。
因此,婚姻中的双方都应该尊重对方的意见,尊重对方的感受,并在较大的愿望中达成共识。
他们应该以建立友谊为基础,把爱情看作是彼此交流的桥梁,而不是理所当然的权利。
最后,爱情和婚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双方都应该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期望对方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只有当双方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对方感觉到被尊重,才能让爱情和婚姻真正长久。
拆书-《伤逝》我从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有关爱情婚姻的小说中读到了什么
《伤逝》我从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有关爱情婚姻的小说中读到了什么女性自由的幻灭!这是这篇文章突出表现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而,有些可怕的是,专文里的女性子君,她的想法及行为让瞎子惊觉,“子君”也并不只是仅存在胡适先生帝国时代的时代。
凡所女性所阅,怕是莫不无记得此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义务。
”为女性知如此,尚在如此社会,不可谓知识青年与进步,个性解放女性独立。
然何以开始说出如此宣言追求的女子,渐渐却变成了一个庸俗浅薄的家庭主妇,更是则结尾落寞早逝?曾以自由恋爱起始,后则幻灭了自由。
我们以子君为中心,辅以之身边人物事来看人君甚至是我们现今不少一下子发生的婚恋悲剧。
一:子君中国经济上的不独立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在写《伤逝》之前,曾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做过一个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
针对“五四”时期许多女性盲从易卜生笔下的娜拉的勇敢追求浪漫爱情这一风尚,鲁迅先生以其独有的深刻警戒这些学生们:“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为钱所卖掉”,“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女性要是想实现自己的独立,自由的生活,经济权是为前提。
而文中的子君呢,由家中所及,不过些首饰。
工作家用,仍只是依附于涓生而存在。
当涓生被辞退后,又翻译书籍碰壁,家中缺少生活所基本必需。
两相矛盾所激,也就此,导火索引。
二:子君、涓生“何”爱在文中,子君和涓生相交友时的场景描述为:在这里,子君是作为涓生的听众和崇拜者出现的。
泰戈尔所宣扬的泛爱论自然是包括男女之爱。
易卜生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则要求女性摆脱在建议家庭中所处的玩偶地位,冲出家庭牢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在涓生的一步步自我向子君的诉说诱导下,子君才勇敢的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义务”。
即因爱情而起思想,而并不为子昭所自身带有。
在文中,涓生向子君告白的场景描述为:“我只记得那时前些年的十几天......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之上上见过的方法了”,“即使我自己以为荒诞,甚而可鄙的,她也毫不以为可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柔嘉 的聚 散 中探 索 彼 时 女性 在 爱 情 与婚 姻 中 的生 存
真相。
五 四大潮风起 云涌 , 女性 渐渐觉 醒 , 识 到 了 自己身 认 处 的地位 , 并决 心摆脱 被束缚 的命 运 ,娜 拉 》 《 仿佛 烛照 了 中国女性 的 自由、 解放之路 。鲁 迅是有着深 刻思想 的文化 战士, 他对女性 的关 注热切 而深 沉 , 温 暖的 目光 含着希 他 望 与隐忧 , 追随着子 君们 出走后 的背 影, 视喧 嚣后惨烈 注 的真相 。他看到 了中 国的男权话 语正 在为 “ 娜拉 出走 ” 盲
君 , 已经在“ 的召唤下 离“ 却 爱” 涓生 的子君 ” 行渐远 。子 渐
君是 自由的, 我 是我 自己 的, 们谁 都没 有 干涉 我 的权 “ 他 利” 这里的“ , 他们” 也一定 包 括涓 生。 自由的子 君无法 配
合涓生的要求 , 她的被弃 就成 为必然 。 涓生惊异于子君 的变化 , 时以怒 色相 待, 不 也许正 如
求 的勇气 和实 行 的毅 力。更糟 糕 的_3是他 甚 至 缺乏 原 _ 1 _
则, 总是被事情推着走 。从 留学 到归 国, 从爱情 到婚姻 , 从 教育到事业 , 方鸿渐总是处 于无 所适从 的境地 。与 方鸿渐 相反 , 孙柔嘉却显 出 了 自主 谋事 , 独立 承担人 生 的现代 女
谢 莎
( 安徽 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 0 3 3 0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 文以《 本 伤逝》 围城 》 与《 中的 恋爱婚 姻状 况为切入 点, 剖析 文本 中男女主人公 在这 一过 程 中的心理状
态, 图进一步探 索五四之后女性生存真相 , 试 从女性的生存 困境 中发现 了女 性解放 的不彻底性 。
失恋继之以失业 , 正需 要女 性温 柔安 抚 的时刻 , 孙柔 嘉适 时出现 了。弗洛姆在 《 的艺术 》 爱 中说 : 爱有 一种 “ 生有 共
的, 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 的权利 !作 为“ 拉 出走 ” ” 娜 这一 现 代人 生理念 的推崇者 , 涓生欣 喜地看 到子君 把他 的言语 转
全人类 , 爱一切生命 , 连同油鸡 和阿随。同样 , 柔嘉婚后 孙 承担起一个应该首先由丈夫 负责 的家庭 , 她激 发方鸿渐对 生活 的勇气 , 劝告他 自力更生 , 希望他 能主动面对生 活 , 而
不 能 总 是 被 事 情 推 着走 。
在 自由与博爱的实践上 , 子君 已将她 的启 蒙导师涓生
涓生、 方鸿渐两个人 都是受西 方启蒙思想 影响 的青 年 知 识分子 , 鲁迅 和钱钟 书将他 们放置 于爱情婚姻 这一人 生 舞 台上 , 管语境生成年代 不 同, 尽 但他们 分别走进 围城 , 又
各 自步 出围城 , 似乎在相 同的人生轨迹 中演绎 了相 同的爱
性 品格 。杨绛先生 曾这样 评价 孙柔 嘉 : 她受 过 的高等 教 “
3 4
谢
莎: 泞 中的 艰 难行 走 — — 解 读《 泥 伤逝 》 《 与 围城 》 中女 性 的 爱 情 和婚 姻 生 活
种提高生命力 和潜能 的体验 使我充 满 了欢 乐 。因为 我作 如果说涓生 的“ 蒙” 子君具有 了现 代女性 的特 点 启 使 的话 , 那么这种 “ 现代性” 在子君那 里也 主要 体现为“ 的 爱”
方鸿渐所说 , 婚后才发现 自己娶 的不是原来那个 人 。而定 婚后的方鸿渐发现 , 本以为那 个需要事 事请教 自己的孙 柔
实”期望有一份纯粹的爱 。子君在涓生 说出“ , 无爱” 之后 ,
她 可以为 了“ 一而终” 从 选择麻木地 留下 , 者与负心人 同 或
归 于尽 。但 对 她 来 说 没 有 至 爱 , 宁死 。 毋
至此 , 两个 文本 中的两段 感情都 在主动牵 引被动 的模 式下进入到主动 方想 要 的阶段 : 子君 与 涓生 同居 ; 方鸿 渐 与孙柔嘉结婚 。不同的仅 仅是其 中主动 者一为男性 , 为 一
涓生作为现代知 识分 子 , 处于 旧价值 已死 , 新价值 还 未诞生的虚空之中。尽 管他身处强 势话语 中心 , 他并没 但 能成功地扮演传 统社 会所 赋予男 人 的英雄 角色 。身 为一 名卑微的小公务员 , 他沉默 而委顿 。但五 四时代毕竟 是理
第 l卷 第 1 l 期
2 0 年 2月 09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JU N L F H ZO N E S Y 0 R A U H U I RI OC U V T
Vo . 1 No 1 11 . Fb 09 e .2 0
泥 泞 中的艰 难 行 走
解读《 逝 》 围城 》 伤 与《 中女 性 的爱情 和婚 姻 生活
化 为 行 动 的力 量 。而 且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君 的 决 绝 和 勇 子
机体结合” 的形 式 , 的双方 互相需 要 , 爱 其一 方 主动 , 另一
气更反哺 了涓生 , 成为涓生 自我确证 、 自我肯定 的依 据 , 成 为他勇气和力 量 的源泉 , 为他存 在 价值 的佐证 。 由此 , 成 涓生对子君的倾慕 换成 了一种依赖 。 方鸿渐聪 明善 良, 到众 多女性 的青 睐 , 受 他妙语 连珠 、 机智幽默 。但 他 不是 任何 意 义上 的英雄 , 他也 不 想 做英
力 量 和 彻 底 的 自 由 , 现 在 她 眼 前 的 是 整 个 世 界 , 不 是 呈 而 缩 小 为 仅 仅 两 个 人 的存 在 空 间 。是 通 过 爱 一 个 人 , 而 爱 进
择、 沉迷于“ 的世界 。“ ” 了她 的信 仰 , 爱” 爱 成 正是 “ ” 爱 使 她勇敢地从叔父家摔 门而出 , 在冷眼中住进 吉兆胡 同。 子君是娜拉式的新女性 , 可是理想 的爱情总归要 以 日 常生活的形式落实 。也只有这样 , 个人 才不会被抽象 的 口 号和消极 的看客所抹杀 。以涓生 为家庭经济 的支柱 , 君 子 自愿担当生活 , 操持 家务 , 对子 君来说 , 家务 、 吃饭 、 油鸡 饲 之类 正是对“ ” 爱 的一种生 活化 的实践 与承 担。当涓生 在 貌似深刻地感慨 着“ 人必 生活 着 , 才有所 附丽 ” 爱 的时候 , 身体力行这一生活哲理的恰恰是子君 。 不管多么伟大浪漫 、 惊世 骇俗 的爱情 一旦转化 为具 体 的婚姻 , 它浪漫的光环都 将不可避 免地被遮蔽 。叛逆 的爱 情依然需要一个合理而稳定 的归宿 , 这就是婚姻 。而婚 姻 包括着具体 的衣食起 居 , 这不仅 需要 一定 的物质 基础 , 更 需要夫妻双方付 出巨大的精力 和牺 牲 , 其结果势必 在一定 程度上消耗动 人 的爱 情 、 磨损人 最可 贵 的个 性 , 最终失 去 了两性间神 秘 的面纱 。而务 实 的子君波澜 不惊 地从爱 情 的云端走下 , 步入平实的婚姻 。 但是平 实的婚姻生活使得 涓生失望之极 , 他无 法忍受 激情的消退 。他 依然 希望从 子君 身上看 到并汲 取前进 的 动力与勇气 , 维 持精 神 导师 的心 理优 势 。而 此 时 的子 并
想主义高举 的时代 , 时代 本身赋予 了涓生 向 自己理想 挺进 的契机和行为空 间。涓生 生命 的拐点 自与 子君 的相识 开 始, 子君 的到来的确使会馆 的破屋充满 生机 。子君仰 慕并 追随涓生 的新 思想 , 在交 往半 年后 , 君说 : 我 是我 自己 子 “
女性 。尽管这样 , 应该 明确 的是两个男 主人公都 同样是无 力独 自面对生活 的人 , 并且 他们 的爱 情本 质并 不单 纯 : 仗 着子君 , 涓生不 仅暂 时成功 地逃 避寂 寞和 空虚 ; 方鸿 渐在
自觉 。首 先 表 现 为 “ ” 意 识 的 觉 醒 、 “ ” 自主 选 爱 的 对 爱 的
为流溢 、 消耗 、 活着 的我 而体验 着我 自身 , 因此是 快乐 的。
给 予 比接 受 更 快 乐 , 不 是 因 为 它 是 一 种 被 剥 夺 。 而 是 因 并
为在给予的行 为 中表 示 了我生命 的存在 。[2与此对 应 , ,1 , 4 3 子君在给予 , 涓生在 索取 ; 孙柔 嘉在 给予 , 方鸿渐 在索 取。 在全身心地给予中 , 子君前所未有 地感受到 了 自身蕴蓄 的
育, 没什么特长 , 可也不笨 ; 不是 美人 , 可也不丑 ; 没有什 么
情悲剧 。然而 , 如托尔斯 泰所 说 : 幸福 的家庭 总是 相似 的, 不幸 的家庭各有 各 的不幸 。在 同样 尖锐 的矛盾 冲 突和无 可逃避 的人生困境后是 两个不尽相 同的故事 , 故事 本身则
彰显 了两位作家深刻的社会 洞察 力。
兴趣 , 却有 自己的主张 。孙柔嘉真心 喜欢方鸿 渐 , 以“ ” 又 天
真” 自饰 ; 而方鸿渐却被她幼稚 、 懦弱 的样子 , 把他“ 所有 温 柔 的保护心全给她 引起 来 了” 。正如赵 辛 楣所 说 , 方鸿 渐
“ 就像 那条鲸鱼 , 张开 了口” 而 方鸿渐“ , 这糊涂 虫就像送 上 门去 的那条船 。难怪司马长风感 慨 :理 想的爱情 , ” “ 多归 虚 妄 , 姻多是不 由 自己的遇合 。 289 婚 ”[9 9 3-
道德冲突和人性冲突 , 作家们从 这一角度 去探索女 性的精 神 向度 , 佳作辈 出。鲁 迅 的《 逝 》 伤 和钱钟 书 的《 围城 》 冷 ,
静地观照历史转 型期知识分 子 的感情 生活 , 客观描绘 他们 精神历程和心灵轨 迹 , 本文试 图从 涓生 和子 君 、 方鸿渐 和
代社会残酷 的生存 竞争 和严 重 的精神危 机而 缺乏 与之对 抗所应有的理性 、 信仰 、 热情 和力量 。杨绛 先生 曾经说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