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第四章 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一节人口与发展
1.人类进化历史: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2.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革命,人类开始由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活,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加快。
3.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①极低的人口密度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和迁移
4.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5.农业社会的人口特征:
①出生率及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
②高的人口密集度
③定居的村落生活
④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的发展及社会阶层的分化
⑤平均寿命低
6.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系统化、机械化和能量化,从而提高了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并完成财富的积累。
7.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室内和工作去温度级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改善个人卫生、无菌操作法和抗菌发、免疫学等。
)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为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而非由限制生育的避孕方法引起的;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经济因素也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8.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9.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0.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11.人口转变理论:
①法国人口学家兰迪(ndy)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
他总结法国人的口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序列”。
②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W.Notestein)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三个序列分为三个阶段。
③寇尔(A.Coale)进一步深化了人口转变理论,对五个阶段进行了重新命名并提出了哥哥阶段的数量界限。
④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C.P.Blacker)提出人口转变的五阶段模式。
12.人口转变模式:
西北欧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
印度模式:生育控制较弱,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实效不大。
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13.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
②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来源于自然环境;
③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14.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中还包括社会机制的作用,如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文化以及政策等方面。
15.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两重特征:即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16.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17.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容量。
18.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19.经济适度人口: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
20.实力适度人口: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
21.实力适度人口的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人口。
22.探求适度人口数量和适度增长率无疑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①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②就国家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③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来讲,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自然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已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
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使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这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
1.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在过程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人口密度:一般被看做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均数,它掩盖了所计算范围的内部差异,考虑的范围越小,所计算出的人口密度也就越能反映人口分布的真实情况。
3.人口算术密度:也称粗密度,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4.农业人口密度: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
5.营养密度: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6.比较密度:一个地区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
7.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①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水陆、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
②世界人口在各大洲分布也极不平衡
③各大洲内部人口分布也不平衡(非洲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澳大利亚的人口多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俄罗斯人口集中于欧洲部分。
)
8.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
①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
②低平地区和岸边(海岸、河岸)
9.人类大陆: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
10.四个人类大陆:
①东亚和东南亚
②南亚
③欧洲
④北美洲东部
11.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
②社会经济因素
③政治因素
12.人口移动(population movement):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这种移动现象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13.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第的行为。
14.人口迁移的类型:
①从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②从迁移的时间: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
③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有组织移民
15.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E.G.Ravensein)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研究的先驱。
他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
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
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乡村”。
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⑤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⑥大部分迁移的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16.斯托福(S.A.Stouffer)提出的“干预机会”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比。
其实际意义是当附近有机遇时,人们对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各种长处的感知就会变化,即当近处有机会存在时,远处目标的吸引力就会减弱。
17.李(E.S.Lee)国内迁移国内迁移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及国内人们自身的差异有关。
就迁移规模而言,他认为:
①特定的地区内的迁移规模因包括该地区的多样性程度而不同
②迁移规模因人口密度而变化
③迁移规模与克服干预障碍的难度有关
④迁移规模因经济波动而变化
⑤除非严格阻止,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迁移的规模和速度趋于上升
⑥迁移的规模的速度随一国或一地的进步程度而变化
18.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两大类:
①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②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19.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钱。
②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③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第三节人种
1.人种:即人类的种族,在一定区域内,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人种概念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它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2. 划分种族的标志: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郭、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
3.世界种族的划分:按国际上比较统一的看法,将人类分为四大种群和12个种族。
①白色种族群: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第种族
②黄色种族群:蒙古族、美洲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
③黑色种族群: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
④棕色种族群: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克罗尼西亚种族
4.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
5. 在地理人种以下又分地域人种和小人种。
小人种则是地域人种下的单位,是由社会习俗、内部婚配长期形成的人群。
6. 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
①亚洲地理人种(蒙古地理人种)
②欧洲地理人种(高加索地理人种)
③非洲地理人种(尼格罗地理人种)
④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南北美洲的土著人)
⑤印度地理人种
⑥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原居住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人群)
第四节民族
1.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2.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
3.民族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①共同语言
②共同的地域
③共同的经济生活
④共同心里素质
4.分散居住在其它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面积大的可以称为民族省,小的则可称为民族岛。
5.民族邻里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民族邻里或隔坨(ghetto)。
6.民族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
7.我国民族的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
8.民族迁移与集聚:
①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②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
③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
④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⑤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
9.民族聚居区可分为两类:
①民族邻里
②隔坨
10.城市的民族聚居区,一般来说,在空间发展上可以分为四个过程。
第一是核心区阶段,即在城市中第一批移民的落脚点。
一般是位于城市商业区的附近,那里是城市的衰落区,生活条件差,房租比较便宜,适合于经济条件不好的新移民。
他们多是单身,新来时处于半失业状态,生活很不稳定。
当其职业稳定和有了固定的收入时,才有可能把家搬来。
如果新来的移民有较高技术与文化素质,获得较好职务或有了较高的收入,不满足于原有住房条件、需要较好的住房时,他们就想从原核心区转向其边缘地区寻找住处。
如果不受周围地区居民的抵制或反对,这样的民族聚居区就会逐渐向外扩大范围,出现中间地区和边缘地区。
边缘地区是与其它民族居民杂居,相互交错。
中间地区,只有当其聚居区发展较大时,才会出现。
如果当民族聚民区逐渐扩大时,受到周围居民抵制而难以进行,或是由于条件较差,有些人需要离开原来的核心区,选择新的地区予以发展时,就会形成新的聚集点和形成新的民族聚居区。
因此,从核心地区、中间地区、边缘地区到远离核心地区的聚集点的过程,就反映了民族聚居区在城市中的发展过程与空间特点。
11.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①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②西班牙人在垃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③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