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核病监测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奶牛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杆菌 ( 牛型 ) 、 结核分枝杆菌 ( 人型) 和禽分枝杆菌 ( 禽型 ) 。该
病病原主要为牛型 , 人型 、 禽型也可引起本病 。 此外还有 冷血 动物型和 鼠型 , 但对人畜都无致病力。 结核杆菌 的形态 , 不同 的型稍有差异 。人 型结核菌是直 的或微 弯的细长杆菌 , 呈单
独或平行相聚排列 , 多为棍棒状 , 间有 分 枝 状 。 牛 型结 核 菌 比
且检测快 , 便 于操 作 。
者将奶 牛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作将如下综述 。
1 细 菌 检 测
3 . 3
一干扰 素试验
添加特异性 P P D至牛血样淋 巴细胞
中, 经 1 6 — 2 4 h培养后 , 致敏淋 巴细胞 , 可释放 一干扰素 , 因 此, 通过 I N F 一 一 E L I S A, 可实现定量测定 。在研究结核杆 菌 与非结核分枝杆菌分子 生物学的过程 中 , 结核杆菌 复合体 与 少部 分致病性 分枝杆 菌 中 , 可见 E S A T 一 6蛋 白 , 大部 分分支 杆菌并不见 E S A T 一 6 蛋 白。因此 , 检测血样 品中 I N F 一 水平 时, 刺激抗原 可选用 E S A T 一 6蛋 白, 用于奶牛结核病诊 断。经 免疫学试验研究表示 , E S A T 一 6蛋 白不仅包含 T细胞 , 而且存 在 B细胞抗原表位 , 对较强 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 具有 诱导 作用 , 可见 , E S A T 一 6蛋 白在诊 断奶牛结 核病方 面 , 具有 较高 的应用价值。
3 . 2 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
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 ( E L I S A) , 通过
抗原抗体反应 ,对 牛结 核分枝杆 菌抗原 的循 环抗体进行 检 测 ,其 中 , L P S( 脂多糖 ) 、 A g 8 5 、 L A M( 脂 阿拉 伯甘露聚糖 ) 、 M P B 5 9 、 C F P 1 0 、 E S A T 一 6等是常用 的检测抗原 。E L I S A中, 可 配合免疫过氧化物酶 , 相较 于传统 E L I S A法 , 该方式成本低 ,
奶牛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品传 染 给 人 和 其 他 动 物 . 害 严 重 . 世 界 动 物 卫 生 危 被
组 织 ( I 列 为 B类动物 疫病 . 国将 其列 为二 类动 物 O E) 我
21 传 统 的结核 菌素 皮 内变 态反 应 ( TP D) . O ,P 0 T是 老 式皮 内变态 反应 .P P D是 目前 公 认最 有 效
通 讯 作 者 : 文平 。 李
此 类方 法均 是 利用 抗 原抗 体反 应 检测 针对 牛 结核
分 枝杆 菌抗 原 的循 环抗 体 [ 目前 用 于检 测 的抗 原有 6 1 。
P D E AT一 P1 P S 6 CF 0 MP 5 B 9 MP 6 B 4 MP 7 B8 、 B 0 MP 0
4 20 ; 2 5 9
3湖南株 洲市 畜牧水产 局 , 洲 . 株
中 图分类号 :8 82 . 2 文献 标识 码 : 文 章编号 :0 4 4 6 (0 9 0 — 0 8 0 ¥5 . 1 3+ A 10 — 2 4 2 0 )4 0 3 — 2 牛结 核病 ( oieT bru s ) 由牛 分枝 杆 菌 引 B v u ee l i 是 n os 起 的 一种慢 性 传染 病『 l 1 。该病 传染 性 强 . 且能 通 过奶 制 有 1%~ 0 0 2 %的病 例结 核菌 培养 失败 同时 由于各种条 件 的影 响 . 阳性 率较难 提 高
疫病 。牛结核病 的诊断大体上可归为两类 : 一是 临床症状
诊断 ; 二是 实验 室诊 断 , 括 细菌 学检 测 , 涂 片镜检 、 包 如
的方 法 。 也是 被世 界 动物 卫生组 织 ( I 确定 的法定 检 O E)
疫方 法 。 被世界各 国接受 和采用 的方 法翻 。它主要是用 提
牛结核病诊断技术研究概况
便 ,是 发现 和防治 结核病 传染 源的重要 诊断依 据 。但是 ,该 方 法缺 乏特异 性 ,不能准 确地鉴 定 出结 核分枝 杆菌 和非典 型 分 枝杆菌。另外 ,结核杆菌生长缓慢 ,在 3 7℃或 不含 C , O 的环 境 下培养 4~8 周才 能生长 。引进 先进设 备可进 行结 核菌快 速 培 养 ,但 费用 昂贵 ,不易 推广普及 ,而且检 出率低 ,敏感 性
牛结 核病 ( oietb ruoi,B B)主要是 由牛型分枝 B vn ec l s T u s 杆菌 ( yoat i oi) M cbc r m bv 引起 的一种严 重的人畜共患慢性 eu s 传染 病 ,以在 多种组 织器 官形成结 核结节 ,继 而结节 中心 干 酪样 坏死 或钙 化为病 理特征 ;病 牛不 出现 明显 的临床 症状或 者 出现一 些非 特异症状 包括 贫血 、消瘦 、体虚 乏力 、精神萎 靡不振 和生产力下 降等 。世界动物卫 生组 织 ( I O E)将牛结核 病列为B 类动物疫 病 ,我 国将 牛结 核病列为二类 动物疫病 。 目
1 细 菌学检查法
敏感性 较高而倍受欢迎 。在早期 的研 究 中,E IA LS 采用 的检测
结核 病 的细 菌学 检 查包 括 涂 片镜 检 、细菌 培 养等 。临 抗 原有牛分 枝杆 菌P D、老结 核菌O P T、牛分 枝杆菌 原生质抗
床和死 亡样 品 中的牛结核 分枝 杆菌可 通过涂 片抗酸 染色 ,镜 原 以及氯化 钾浸 出抗原 ,但 以P D E IA较好 ,敏 感性 和特 P — LS 检并通 过培养 确认 ,涂 片染色 法所需设 备简单 ,操 作方 法简 异性分别可 达到7 %~9 %和7 % 9 %【 0 0 0 5 3 ] 。由于P D P 是一种成
牛结核病研究进展
牛结核病研究进展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在牛身上发生的一种慢性、高传染性疾病。
它不仅对牛的健康造成威胁,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风险。
因此,对牛结核病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对牛结核病研究进展的综述。
1.检测技术的改进:牛结核病的早期检测对于防控传播至人体非常重要。
近年来,各种新的检测技术被开发出来,包括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纳米金传感器等。
这些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帮助早期诊断牛结核病,从而降低其传播风险。
2.病原学研究:牛结核病的病原菌为结核分枝杆菌。
研究人员对其基因组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分析结核菌株间的遗传差异,并研究它们与疾病发展的相关性。
3.免疫学研究:免疫学研究对于理解牛结核病的抗原-抗体反应、免疫机制和免疫逃逸机制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分析牛结核病患牛的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机制,寻找新的免疫标记物,这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疫苗研发。
4.流行病学和传播途径研究:了解牛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研究者可以确定结核病在牛群中的传播模式和规律,进而开展精确的疫情监测和控制工作。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评估了与牛结核病的感染风险相关的环境因素,如农场管理、饲养条件等。
5.疫苗研发:目前,牛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依靠疫苗接种。
然而,现有的疫苗对牛结核病的保护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且接种后易造成阳性反应。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疫苗候选物,包括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
这些研究有望为兽医界提供更有效和安全的疫苗策略。
6.防控措施与政策:除了疫苗接种外,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对于牛结核病的防治也非常重要。
一些国家已采取了全面的牛结核病防控措施,包括早期检测、扑杀感染牛和加强农场管理等。
科学家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也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牛结核病的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牛结核病的研究进展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检测技术改进、病原学研究、免疫学研究、流行病学和传播途径研究、疫苗研发以及防控措施与政策制定。
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研究进展核心探索
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研究进展核心探索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简称TB)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了牛类的健康和生产。
牛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同样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为防止牛结核病的传播,检疫控制非常重要。
传统的结核病检疫方法包括皮内试验、血清学检测和结直肠检测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就现有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的研究进展和核心探索进行综述。
一、传统牛结核病检疫方法1.皮内试验皮内试验是目前牛结核病检疫的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将结核分枝杆菌弱毒株注射到牛皮下或侧腹部的乳突区域皮下组织中,一定时间后通过皮肤反应或组织反应来检测感染情况。
但是,这种试验的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免疫水平和生产状态等因素,导致其存在一定的误差。
2.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RIA)等。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定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存在来诊断结核病。
但是,这种方法容易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不适合在牛群中使用。
3.结直肠检测结直肠检测是通过检测结直肠内的结核分枝杆菌来判断牛是否感染结核病。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在活体牛上进行,同时具有比较高的检测准确性。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复杂的设备和专业技术支持,费用较高,因此不适合在大规模牛群中使用。
1.基于PCR技术的检测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出极少量的DNA 序列。
因此,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传染性疾病的检测中。
针对牛结核病的检测,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基于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方法,如荧光PCR法、实时PCR法和LAMP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高通量检测,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牛结核病检测方法。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免疫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牛结核病的检测中,如免疫荧光技术(IFT)、免疫磁珠技术(IMT)、磁感应测定技术(MID)和立体免疫层析技术(LFI)等。
奶牛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奶牛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该病传染性强,且能通过奶制品传染给人和其他动物,危害严重,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B 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牛结核病的诊断大体上可归为两类:一是临床症状诊断;二是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学检测,如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动物实验等;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等。
传统的细菌学方法由于繁琐费时、检出率低、灵敏度差,已不能满足当前疫病诊断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发牛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方法,并已经建立了一些快速、准确、可靠的新型检测技术,有些技术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细菌学检测细菌学检查的方法有涂片镜检、细菌培养等。
临床上样品中的牛分枝杆菌可通过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并通过细菌培养做出确认。
涂片抗酸染色法所需材料、设备简单,操作方法简便,是较为普遍应用的方法。
由于此法检出的细菌只能说明有抗酸杆菌存在,而且也不能准确地鉴定出结核分枝杆菌和非典型分枝杆菌,因此,其缺乏特异性。
细菌培养需在37℃培养3~8 周才可生长。
菌落形态粗糙,中心隆起,周围大而边缘不规则,菌落颜色微白。
细菌培养法到目前为止仍被认为是确诊结核的黄金标准。
但牛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有10%~20%的病例结核菌培养失败。
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阳性率较难提高。
2 血清学检测2.1 传统的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OT,PPD)OT 是老式皮内变态反应,PPD 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确定的法定检疫方法,被世界各国接受和采用的方法。
它主要是用提纯的PPD 进行牛皮内接种,于72-96小时后观察有无热、痛、肿胀等反应,对可疑的牛需60d 后再次复检。
该方法检出率和准确率都比较高。
PPD 作为皮肤试验最大的缺点就是易呈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反应。
当感染副结核分枝杆菌等环境分枝杆菌时则可能呈现假阳性反应,即PPD 中大多数蛋白质与其他分枝杆菌和一些无关细菌的相同。
牛结核病的研究概况
牛结核病的研究概况牛结核病是一种由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和其他家畜。
这种疾病对牲畜的健康和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因为人类可以通过与感染了结核病菌的牛接触而感染该疾病。
1.流行病学研究: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感染牛的情况和动物之间的传播途径,以确定牛结核病的流行模式和风险因素。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并提供更好的监测和诊断方法。
2.诊断技术的改进:为了确诊牛结核病,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诊断技术。
目前主要使用的方法包括皮内反应、结核菌分离和遗传学诊断等。
科学家们还致力于发展更快、更准确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牛结核病的早期检测和治疗效果。
3.疫苗研发:疫苗是预防牛结核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经开发了一些候选疫苗,如巴氏疫苗(BCG)和DIVA(差异免疫诊断)疫苗。
这些研究的目标是研制出高效、安全的疫苗,以减少疾病在牲畜中的传播。
4.遗传学研究:研究人员使用基因测序技术对结核分支杆菌进行了广泛的基因组研究。
他们探索了不同的基因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以及与菌株耐药性和毒力相关的基因。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牛结核病的发生机制,并可能为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依据。
5.控制和预防策略:研究人员还致力于开发有效的控制和预防策略,以减少牛结核病的传播风险。
这些策略包括隔离感染动物、测试和筛查有病牲畜,以及规范免疫和治疗方法。
此外,科学家们还试图提高公众对牛结核病的意识,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病。
总之,牛结核病的研究面临着多个挑战,如确诊方法、疫苗设计、流行病学认识和预防控制策略等方面。
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控制和消除这种疾病的传播。
牛结核病监测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牛结核病监测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 m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由人结核分枝杆菌(MTB、牛分枝杆菌(MB、禽型分枝杆菌(M, avium、非洲分枝杆菌以及田鼠分枝杆菌(M,mi croti所引起,统称这些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物(或群。
目前已知,结核病除感染人外还能使50多种哺乳动物和25种禽类感染,牛是最敏感的动物。
牛结核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引起,人结核的10%以上由牛分枝杆菌引起。
每年,世界上大约有3百万人感染牛结核杆菌造成结核病。
中国是世界上感染结核病较高的22个国家之一。
由于牛和人类的关系(牛奶、牛肉及耕牛等较其他动物更为密切,因此,牛结核又是任何其他动物结核病最大的传染源。
其传染和流行严重地影响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可以造成奶牛乳房炎、结核性胸膜炎等疾病,还能造成牛奶产乳率和乳质下降,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牛结核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结核分枝杆菌按其致病力可分为3种型,即人型、牛型和禽型,三者有交*感染现象。
牛型主要侵害牛,其次侵害人、猪、马、绵羊和山羊等,在所有牛种中奶牛最为易感。
牛分枝杆菌共可感染50多种哺乳动物。
本病无季节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农村主要以散发为主,规模化养牛场主要以区域性流行为主。
牛结核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6~45 d,或者更长,通常为慢性。
在感染初期几乎不表现出特有的临床症状。
感染一段时间后,一般日渐消瘦,精神不振,频频咳嗽,毛粗无光,皮肤失去弹性,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等临床症状。
由于牛感染结核病的经过往往比较缓慢,根据动物患病器官的不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各不一致。
牛结核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肺结核、乳房结核、肠道结核、淋巴结核和生殖结核等。
目前,在结核病的监测和诊断中,普遍采用结核菌素皮内实验(TT、细菌痰涂片、细菌的分离培养等传统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适合结核病检测的先进技术,本文就对这些新老技术进行简要的概述。
牛结核病现状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牛结核病,在全球动物卫生组织疾病名录中被评为B级疾病,是当前牛饲养中一个普遍发生的人畜共患疾病,如果有牛发病不但会从家畜内部传播,而且会对牧民产生病毒感染,给牧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也可能带来损失。
因此,我国动物疫病研究技术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疾病的诊断技术研究,提升对牛结核病的方式质量。
本文重点阐述了牛结核病现状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旨在为牛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牛结核病;现状;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牛结核病对爆发于奶牛、使役牛等牛群中,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临床表现上不同生长阶段被传染的病牛呈现病症也有所差异。
近些年,随着我国畜牧行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相关部门对牛结核病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畜牧疫病防治技术人员也在积极对此疾病的治疗防治工作进行探究,从而为推进我国肉牛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防治管理措施,实现降低牛结核病发病概况,确保养殖户、养殖场经济收益不受损失。
1 牛结核病现状牛结核病,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疫病的暴发及传染对牛养殖业的发展及民众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牛结核病从本质上分析,主要是因感染牛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而已引起传染性疫病,病毒可通过患病牲畜将疫病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动物或人的群体中,当前每年因该疫病传染致死人数并不少,大部分暴发疫病感染的区域多为动物、人等群体较为集中且比较偏远的落后地区,牛结核病的传染暴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人口数量、人口流动性的增加都会对牛结核病传染创造有利条件。
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畜牧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员选择投入到畜牧养殖行业中,以此来达到经济收益提升的目标,这也间接地为牛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检疫、扑杀等措施,这些措施能够较好地缓解牛结核病的疫病扩散,但我国仍需要面临较为严峻的疫病防治工作。
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研究进展核心探索
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研究进展核心探索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影响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的健康。
在牛群中,结核病的传播往往通过潜伏感染的牛传播给其他牛,导致牛的死亡率增加,乳制品质量下降,甚至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牛结核病的检疫方法成为保障牛群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目前,牛结核病的检疫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皮内试验和血清学检测。
皮内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注射结核菌蛋白质复合物到牛的皮下,以观察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病。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成本低,但存在一定的误差率,尤其是在慢性感染和抗体阳性动物的检测中。
另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是通过检测牛的血清中的结核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病。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便捷、敏感性高,但也存在一定的误差率,尤其是在一些毛细管凝集试验中。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检疫方法逐渐应用于牛结核病的检测中。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扩增结核菌的基因片段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病。
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PCR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能够提供快速的检测结果。
PCR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复杂样本的检测,如牛粪便、乳汁等,提高了结核病的监测效率和准确率。
免疫学和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引入也为牛结核病的检疫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来识别和预测牛结核病的感染情况。
基因组学研究显示,牛的遗传背景与结核病的易感性相关,通过遗传标记和基因表达分析可以预测牛的结核病感染风险。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为牛结核病的检疫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快速的方法,并能够提高牛结核病的监测与防控效率。
牛结核病的检疫方法包括传统的皮内试验和血清学检测以及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其他新技术的检测方法。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信牛结核病的检测方法将会更加准确、高效,为保障牛群健康和人类食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牛结核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牛结核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致动物传染性疾病,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牛结核病的防控水平,近年来针对牛结核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牛结核病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1.检测技术的进展:过去,使用皮内试验和血清学检测方法是常用的牛结核病的诊断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准确性有限,易受到非特异性反应的干扰。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逐渐得到应用,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
2.病原学研究:了解牛结核病的病原学特点对于防控牛结核病非常重要。
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牛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分离和鉴定,研究人员发现了牛结核病的毒力因子、抗药性以及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研究为疫苗研发、疾病防控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3.疫苗研发:目前,针对牛结核病的疫苗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一些研究表明,使用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牛结核病的发病率。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牛结核病疫苗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对轻毒化疫苗、BCG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进行了研究。
虽然目前尚未有一种足够有效的疫苗用于牛结核病的预防,但这些疫苗的研发为改进牛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4.环境控制:牛结核病是一种多病原体感染的疾病,长期居留在感染环境中易受到传染。
因此,环境控制对于防控牛结核病非常重要。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改善畜舍环境、控制野生动物与牛的接触以及改变养殖方式等方法,成功地减少了牛结核病的传播。
5.兽医管理和监控:牛结核病的防控还需要加强兽医管理和监控。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建立结核分枝杆菌的监测网络、加强养殖场消毒措施、建立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心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牛结核病的监测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牛结核病的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牛结核病的检测技术,加强病原学研究,推动疫苗的研发,改善环境控制措施,并加强兽医管理和监控工作,以进一步提高牛结核病的防控水平和降低其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的影响。
牛结核病现状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牛结核病现状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牛结核病,对高产奶牛、使役牛等有极强的感染性。
不同年龄牛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不同,染病犊牛多表现迅速消瘦、采食量下降,还出现顽固性的下痢。
而壮年牛则是结核病的高发群体,奶牛染病后会出现泌乳量下降,且乳汁呈现异常的稀薄状;而使役牛存在易疲劳、无力,常发短而干的咳嗽,频繁且表现痛苦,一些患病牛会出现突发性心脏衰竭,严重时患病牛会直接猝死。
基于此,牛结核病将会对牛的生长情况甚至是养殖收益等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牛结核病具有人畜共患特点,其能够对养殖人员造成感染并导致人类死亡。
因此牛肺结核病已经成为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认的能够严重危害人畜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我国消费者对乳制品以及牛源性食品需求量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养牛行业中,推动了养牛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养殖规模的扩大也为各类疫病的传播创设了条件,如牛结核病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受饲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该病又呈现出增长趋势,所以做好牛结核病的防控与治疗工作,依然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
1 牛结核病的现状牛结核病不仅会对牛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长性能发挥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威胁养殖人员的健康,进而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由此,我国公共卫生防疫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对牛结核病的防控工作,不断加强对牛结核病的深入研究,以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促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牛结核病是牛感染牛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而发生的疾病,传染源非常广泛,如病人和病牛可以作为传染源,病牛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排泄物、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等均可能造成病原体传播。
在牛结核病盛行的地区,人类依然饱受该病的危害,因此必须对该病进行有效控制。
此外,受养牛贸易往来的影响,各地区牛的流动日益频繁,加剧了牛结核病的传播范围。
从世卫组织所提供的数据来看,当前全球结核病每年新增800万~1000万人,死亡约300万人,新发病人群中有12%的艾滋病患者,另有3.2%的病人存在耐药性。
特别策划:提高对牛结核病的重视——牛结核病检测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两 端 钝 圆 ,无芽 胞 和荚 膜 ,无 鞭毛 ,
主 ,规 模化养牛场主要以区域性流 不运动 ,革兰 氏染 色呈阳性 。人型
1 6~ 4 5d,或者 更长 ,通 常为 慢性 。 在 感 染 初 期 几 乎 不 表 现 出特 有 的 临 而粗 , 禽型小 而粗 , 而且 略具 多形性 。
目前 已知 ,结核 病除 感染人 外还 行 为主 。 牛 结 核 病 的 潜 伏 期 一 般 为 结 核 杆 菌 细长 而 稍 弯 曲,牛 型 略 短 本 菌 由于 细 胞壁 中含 有 大量 的 糖脂 , 普 通 的 染 色方 法 很 难 使 其 着 染 。通 行 染 色 ,抗 酸 杆 菌呈 特 征性 的 红 色 ,
身 心健 康 。牛 结 核 病 被 国际 兽 疫 局 定 为 B类 传 染 病 ,我 国将 其 列 入 二 类 动物 疫病 。 结 核分 枝杆菌 按其致 病 力可分 为
菌生长缓慢,特 别是初代培养,一
般需 1 0~ 3 能 看 到 菌 落 。 其 0 d才
的发展,出现 了很多适合结核病检 生长 速度依次为禽分枝杆菌 ,结核
、
检测诊 断技术的概述
( ) 一 细菌学检测技术
1 结核杆 菌的生物 学特征 。结核杆 . 菌大小为 02 . I x1 . ~05 T . I 5~40 . m,
( , coi M mi t)所 引 起 , 统 称 这 些 病 均 可 发 生 , 在 农 村 主 要 以 散 发 为 r 原 为结核 分枝杆 菌 复合物 ( 或群 ) 。 能 使 5 多 种 哺 乳 动 物 和 2 种 禽 类 O 5 感 染 ,牛 是 最 敏 感 的 动 物 。牛 结 核 主 要 由牛 分 枝 杆 菌 引起 ,人 结 核 的
牛结核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2021年5月第3期(总第208期)草食家畜(双月刊) 10.16863/ki.1003-6377.2021.03.007牛结核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罗鹏飞1,王金泉2*,舒展1(1.新疆阿勒泰地区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阿勒泰836500;2.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摘要:牛结核病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等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不仅会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还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传染病是国内外迫切需要解决的严重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
目前,牛结核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其通用的诊断方法是采用牛型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根据测量的皮厚差进行结果判定,在基层应用较为普遍,也是国家检测牛结核病的行业标准,但该方法的缺点是操作时间长达72h,要2次抓牛测量其皮厚度,对试验牛的应激反应和生产干扰较大,且检测人员的操作易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在实际生产当中应用不同诊断方法进行牛结核检测对克服试验误差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牛结核新型诊断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IFN-γ释放试验(IGR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序列扩增技术(NASBA)、全基因组测序法(WGS)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等被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结核病诊断,使该病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得到很大提高。
但现实中需要从价格、实用性等生产角度出发,选择出最佳诊断方法。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由于结核病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分离现象,无论是牛型结核菌素PPP皮内变态反应试验、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还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都难以准确无误地诊断牛结核病,因此确诊牛结核病比较理想的方法是2种或2种以上方法的联合使用。
关键词:牛结核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77(2021)03-0039-06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M bovis)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袁溶英(2019年)研究了牛结核病临床症状,其临床上一般难以发现典型症状和病变[1]。
牛结核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 细 菌学检查法
目前 ,国 内实验 室对 牛结 核病 的诊 断主要 采用 涂 片镜
检法和细菌培养法 。涂片镜检法具有简单、快速、价廉等 优势 ,对牛结核病 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被广泛 应 用于 牛结 核病 的快 速诊 断 。细菌 培养 法具有 较高 的灵 敏 度 ,可 以用 于检测 到 含有 少量 牛分 枝杆 菌 的样 品 。但是 , 其 检测 所需 时 间较长 ,需 培养 4~ 8 周 才能在 固体 培养 基 上观察到牛分枝杆菌菌落 , 此外进行药验实验还需要 3~4 周的时间 ,这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
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时,致敏的淋巴细胞就会释放大剂 量的 ^ y干扰素 ( I F N 一 ),释放 的 干扰 素与牛结核 分枝杆菌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关性 ,通过 I F N 一 检测手段
2 分子生物学 方法
2 . 1 聚合 酶 链式 反应 法 聚合 酶链 式反 应法 ,因其 具有 灵敏 、高效 和快 断 、 检测和鉴 定等方 面 。
注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P P D,经 7 2 h 后 观 察 炎 症 反应 , 对疑似反应牛进行二次皮 内注射 , 再经 7 2 h 观察反应结果。 牛 结 核分 支 杆 菌 P P D皮 内 变态 反 应 虽然 对 操 作 技 术要 求 不高 ,但是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而且具有较高 的非特 异性 ,经 常造成误杀 ,因此在牛结核病的实际临床诊断 中效果 不佳 。 3 . 2 间接 酶联 免疫 吸 附法 ( 间接 E L I S A法 ) E L I S A法是使酶标记 的抗原抗体反应在 固相表面进 行 ,通过 显 色 反 应 来 检 测相 应 的抗 原 或 抗 体 的 技 术 ,该 方法具有快速、简便 、灵敏性 高、特异性强等优势 ,可 以大 规 模 的 应用 于流 行 病 学 的 临 床诊 断 。 目前 ,国 内外 已将 E L I S A法 成 功应 用 于检 测 牛 结 核 分枝 杆 菌 。但 是 , 结 核 杆 菌 的抗 原 性 较 弱 以及共 同抗 原 决 定 簇 的存 在都 会 对 检 测 结 果 产 生 干 扰 ,影 响 临 床 诊 断 。 目前 ,此 法应 用 广 泛 ,是 较理 想 的临床 诊 断方法 之一 。
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研究进展核心探索
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研究进展核心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交往的增多,动物病害的防治变得越来越重要,鉴于人类和牲畜之间的紧密联系,牛结核病已成为一项全球性问题。
牛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接触和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是结核杆菌,它能影响牛的全身系统,导致牛的减产和提前下乳。
为了控制牛结核病的传播,检疫工作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旨在分析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研究的进展和核心探索。
1. 检疫历史在病原体学的历史中,牛结核病始终受到关注,最古老的实验方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早期,检测牛结核病的方法主要基于症状、死亡率和肉类品质等因素。
然而,这些廉价但不准确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牛肉贸易的需求。
2. 检疫现状现在,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ELISA、皮下试验和核酸检测等方法。
2.1 血清ELISA血清ELISA是通过检测牛结核病血清中的结核分泌抗原(PPD)抗体来诊断结核病的一种方法。
它迅速、简便、经济,已广泛用于牛群中结核病的筛查和确认诊断。
为了提高ELISA抗体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人员针对每个物种都进行了ELISA试验的精细化工作。
然而,因 ELISA 有一定的误报率,美国和欧盟已加强了检疫规定,禁止用 ELISA单独作为结核病的诊断标准。
2.2 皮下试验皮下试验是一种用结核分泌素(PPD)注射牛后检测反应的方法。
由于结核分泌素比结核菌抗原更容易检测,且不会导致非特异性反应,因此它已成为欧洲大陆公认的最准确的结核病检测方法之一。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时间消耗长、注射方式较痛苦等问题,因此不适合大规模检测。
2.3 核酸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核酸检测成为有效的检测方法之一。
PCR技术可以检测结核菌DNA,从而检测结核病,且对反应时间和结果的准确性有很高的保障。
然而,PCR技术的限制在于其需要完整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设施,这使得它在现场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3. 最新进展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牛结核病的检测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牛结核病流行病学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们 正常 饮 食 中 的比例 加大 , 造成 结核 病人 的 攀升 , 导致 人畜
间 结核 病 的相 互 传播 , 际 上 由牛 型分 枝 杆 菌 弓 起 的人 结 国 1
种人 畜 共 患 的慢 性消 耗 性 传染 病 , 通 过病 畜 传 播 给 人 可
类 或其他 动 物 。 牛结核 病 感 染宿 主谱 广 , 乎可 以 感染 所 几 有 的温 血 脊 椎动 物 , 传播 流 行 不但 影 响 到 畜牧 业 的持 续 其
稳定 发 展 , 更严 重影响 着人 类 的身心健 康 和社 会公 共安全 。
度大 , 因此 早期 可 靠 诊断 是 防控 本 病 的 重要 措 施 。 同时 , 结
核 杆 菌 极 难培 养 , 病原 菌 的体 外培 养 和鉴 定 难 于 有效 实 对 施 , 此结核 病 的诊 断技 术 定位 于免 疫学 或血 清学 检 测 , 因 目
前世 界 上用于 牛 结核 病 的成熟 可 靠的诊 断 或检 测技 术仅 有
提 纯 结 核菌 素 皮肤 接 种试 验 ( 括颈 部 P D皮 试 和尾 根 皱 包 P 褶 部 P D皮试 ) P 和 干 扰 素 E IA试 验 。 LS
结 核 菌 素 提 纯 蛋 白 衍 生 物 ( P 试 验 一 直 应 用 于 动 物 P D) 和 人 结 核 病 的 免 疫 诊 断 法 , 界 动 物 卫 生 组 织 ( I 和 我 国 世 O E)
的 发 生 。 于 野 生 动 物 獾 、 牛 、 子 、 狸 等 动 物 结 核 病 的 由 野 猴 狐
之 攀升 。9 9年 、9 5年 和 1 9 17 18 9 0年 3次 全 国结 核病 流 行病
学调 查 显 示 , 由牛 型 分枝 杆 菌 导致 的结核 病 所 占的比 例 分 别 为 38 42 .%、 .%和 64 此 后 虽然 未 有全 国性 的调查 统 计 .%。 数 据 见 诸报 道 , 而 地 方 性 的疫 情 调 查 结 果 不容 乐 观 , 然 因 此牛结 核病 疫情 正 受到 日益广泛 而 密切 的关注 。
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研究进展核心探索
研究与探讨Y1232019年3月·下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研究进展核心探索布于努尔其其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畜牧兽医站,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830000)摘 要 牛结核病作为一种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会极大的影响畜牧业的生产,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这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广泛流行于许多国家,为此需要做好与牛分支杆菌有关,为此做好检疫工作至关重要。
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关于该病检疫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关键词 牛结核病;检疫方法;研究进展;核心探索牛结核病是一种传染疾病,可经吸入含菌气溶胶或食用受污染的乳制品而从牛传染到人身上,这是一种最为古老的疾病,会对人类与动物健康而造成极大的威胁,且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1]。
当下,该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形式比较严峻,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牛达5000万头,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30多亿美元左右,更是很难精确的统计野生动物的带菌情况。
1 抗酸染色法病料涂片后进行抗酸染色,使用显微镜对抗酸性杆菌进行镜检,本菌细胞壁包含肽聚糖与特殊糖脂,革兰氏染色在糖脂的干扰下很难进行着染,但是对于30ml/L 的石碳酸酒精脱色作用能够进行有效的抵抗,抗酸染色呈现红色,齐尼二氏、荧光抗酸染色法均为主要的染色法。
若抗酸性染色微生物存在于组织内,且组织学病变比较典型,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初步诊断。
尽管抗酸染色法不会产生较高的阳性率,但是这是传染检测方法之一,具有一系列优点,如假阳性率不高、价格便宜、操作简单等,可在牛场中直接开展,因此所具有的实用价值较高[2]。
2 细菌分离培养关于分支杆菌的分离可以采用选择性培养基,鉴定时可以再次进行培养与生化试验,检疫时可利用核酸探针与聚合酶链式反应。
若存在其他特殊原因或培养物被污染的情况,则可以进行豚鼠接种的方式,通过再次分离鉴定的方式证实。
罗杰及其改良二氏培养基、小川与丙酮酸培养基比较常用,然而结核菌在上述培养基中的分裂时间较长,通常分裂一次需要14-15小时,由此会延长病原学检查周五,菌落看到通常需要10-30天的时间,所取得阳性率不高,在临床上不具备适用性[3]。
牛结核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第3 2卷
第 2期
2 l
吴位 珩 杨 莉 吴位 雄。 廖 梅 杨茂 生 贾惠瑁
( .贵州 省 畜 牧 兽 医研 究 所 1 .贵 州 省 畜 禽 品 种 改 良站 50 0 2 施 秉 县 畜 牧 局 3 5 05 . 4 .贵 阳 市 花 溪 区 兽 防 站 )
_ 于 19 3 89年建立伊始 , 人们就一直利 用它来 检测牛结 核
病 。我 国 目前常用 的结核菌素多为纯化蛋 白质 衍生物 ( ui P r — l r e ei t e P 也称提纯结核菌素) f dpo i drai ,P D, e tn r v 作为致敏原 ,
故 又 称 为 P D 皮 内试 验 。 方 法 是 : 射 P D 前 以 卡 尺 测 量 P 注 P
11 涂 片 、 色 、 检 . 染 镜 可 采 用 直 接 抹 片 和 浓 缩 抹 片 。 其 中
将 A 5菌株超声裂解 , N 取培 养液上 清进行 抗原包被 , 用标 记 过 氧 化 物 酶 的抗 牛 I 的 二 抗 与 显 色 底 物 , 牛血 清 标 本 进 g G 对 行 E IA检测 , 敏感性 为 4 . % , LS 其 7 5 特异性 高达 9 . %‘ 。 44 8 J 另有利用经过氧化物酶标记 的单 克隆抗体 , 检测牛分枝杆 菌 ( MP 7 ) 如 B 0 的免疫 过 氧化 物酶试 验检 测 法, 与传统 检测 方 法相 比, 其优点是 检测速 度快 、 成本低 、 操作 简便 , 在检测 分 枝杆 菌混 合感染时尤其 出色 。
来 共 计 发 病 牛 1611头 , 亡 1 7 4 5 死 1 3头 , 理 阳性 牛 2 6 5 处 40 8 头 , 结 核 病 给 我 国 的养 牛 业 造 成 了 巨大 的 损 失 J 随 着 我 牛 。 国 经 济 的 高 速 发 展 , 民 的生 活 水 平 迅 速 提 高 , 肉 、 奶 及 人 牛 牛 奶 制 品 需 求 量 急 速 攀 升 , 之 带 动 了养 牛 业 的 迅 猛 发 展 , 随 牛
牛结核病诊断技术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牛结核病诊断技术的建立与初步应用牛结核病诊断技术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引言结核病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不仅影响人类健康,还对牛群的发展和农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及早发现和治疗牛结核病对于防止疾病传播,确保牛肉质量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牛结核病诊断技术的建立与初步应用,包括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和传统诊断方法等。
一、免疫学诊断方法1.皮内反应法皮内反应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其原理基于Mycobacterium bovis感染后,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导致特异性的皮内反应。
该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但缺点是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2.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是通过检测动物体内抗结核抗体的水平来诊断牛结核病。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凝试验等。
这些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高,可以检测出早期感染,但缺点是需要实验室条件和专业的操作,以及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1.聚合酶链反应(PCR)PCR是一种高效、敏感和特异性的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出低水平的Mycobacterium bovis DNA。
该方法通过扩增目标DNA片段来进行检测,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但是,PCR方法在野外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设备和技术支持。
2.实时荧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是PCR技术的一种改进方法,其实时检测功能使得结果更加准确和可信。
该方法可以实现迅速、可靠地测定目标DNA的数量,并能够进行多扩增位点的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应用在牛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中表现出良好的前景。
三、传统诊断方法1.客户免疫荧光试验(CIDT)CIDT是一种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结核病特异性抗体水平的方法,主要用于牛群的检测。
其使用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然而,CIDT的缺点是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结核病监测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 m)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由人结核分枝杆菌(MTB)、牛分枝杆菌(MB)、禽型分枝杆菌(M, avium)、非洲分枝杆菌以及田鼠分枝杆菌(M,mi croti)所引起,统称这些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物(或群)。
目前已知,结核病除感染人外还能使50多种哺乳动物和25种禽类感染,牛是最敏感的动物。
牛结核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引起,人结核的10%以上由牛分枝杆菌引起。
每年,世界上大约有3百万人感染牛结核杆菌造成结核病。
中国是世界上感染结核病较高的22个国家之一。
由于牛和人类的关系(牛奶、牛肉及耕牛等)较其他动物更为密切,因此,牛结核又是任何其他动物结核病最大的传染源。
其传染和流行严重地影响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可以造成奶牛乳房炎、结核性胸膜炎等疾病,还能造成牛奶产乳率和乳质下降,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牛结核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结核分枝杆菌按其致病力可分为3种型,即人型、牛型和禽型,三者有交*感染现象。
牛型主要侵害牛,其次侵害人、猪、马、绵羊和山羊等,在所有牛种中奶牛最为易感。
牛分枝杆菌共可感染50多种哺乳动物。
本病无季节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农村主要以散发为主,规模化养牛场主要以区域性流行为主。
牛结核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6~45 d,或者更长,通常为慢性。
在感染初期几乎不表现出特有的临床症状。
感染一段时间后,一般日渐消瘦,精神不振,频频咳嗽,毛粗无光,皮肤失去弹性,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等临床症状。
由于牛感染结核病的经过往往比较缓慢,根据动物患病器官的不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各不一致。
牛结核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肺结核、乳房结核、肠道结核、淋巴结核和生殖结核等。
目前,在结核病的监测和诊断中,普遍采用结核菌素皮内实验(TT)、细菌痰涂片、细菌的分离培养等传统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适合结核病检测的先进技术,本文就对这些新老技术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检测诊断技术的概述(一)细菌学检测技术1.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结核杆菌大小为0.2~0.5 μm×1.5~4.0 μm,两端钝圆,无芽胞和荚膜,无鞭毛,不运动,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人型结核杆菌细长而稍弯曲,牛型略短而粗,禽型小而粗,而且略具多形性。
本菌由于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糖脂,普通的染色方法很难使其着染。
通常采用萋尔-尼尔逊抗酸染色法进行染色,抗酸杆菌呈特征性的红色,而其它细菌和细胞呈蓝色。
2.结核杆菌的培养特性。
通常采集患病动物的尿液、痰、胸水、腹水、脓液或伤口分泌物和肺、淋巴结等有典型钙化灶的病变器官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
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对营养要求严格,常用罗杰二氏培养基、改良的罗杰二氏培养基、丙酮酸培养基和小川培养基培养。
最适生长温度为37℃~37.5℃。
本菌生长缓慢,特别是初代培养,一般需10-30d才能看到菌落。
其生长速度依次为禽分支杆菌,结核分支杆菌,牛分支杆菌。
菌落粗糙、隆起、不透明、边缘不整齐,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
在液体培养基里,因菌体含类脂而具疏水性,形成浮于液面有皱褶的菌膜。
传统的结核杆菌临床诊断一般依赖于细菌学方法,其中痰涂片抗酸染色法快速,但灵敏度低,特异性差,需要观察者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且至少需要有大于5×106/L的细菌才能检测到阳性结果,而且无法区分MTB和非MTB感染,同时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
此方法培养时间较长(至少2个月),已很难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但是不论是何种检测技术最终的完全确诊还要以罗杰(L-J)固体培养法为金标准。
(二)免疫学检测技术结核分支杆菌是细胞内寄生菌,因此机体抵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在机体感染了结核分支杆菌后,最早在机体内引起的是细胞免疫;而体液免疫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缓慢的增强;细胞免疫在结核杆菌感染的后期又不表现出来,所以要准确的判断动物所处的感染期,以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
1.结核菌素皮内试验(TT)。
用各种提纯的结核菌素(PP D)皮内注射动物,一段时间后根据皮厚差来判断结核病的一种方法。
目前该方法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且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诊断牛结核病的唯一方法。
该方法检出率和准确性都比较高,但用该方法不能区分致病性分支杆菌和非致病性分支杆菌感染,更不能区分致病性结核杆菌的型、在用BCG免疫的地区或国家,不能区分自然感染和免疫个体、对感染严重的个体有可能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在一段时间内(30d),由于迟发性变态反应(DTH)不能重复进行、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否则严重影响结果。
同时此技术操作要求较高,主观性比较大,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2.间接ELISA法(iELISA)。
根据抗原在固体支持物上的吸附性及抗原抗体的特异性与酶的高效性的原理而设计的方法。
该方法简单易行,无需特殊精密仪器;能够大规模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且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特点,所以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方面研究最多,目前该方法主要作为PPD的一个补充。
但该方法由于观察对象不同、检测使用抗原不同、质量控制困难等影响了该实验的结果,导致其结果差异较大。
早期采用PPD作为检测抗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蛋白在体外获得并用于诊断抗原的研究。
该方法较PPD-ELISA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有所下降。
据报告ELISA法检测结核抗体的敏感性为62.0%~94.7%,特异性为91.2%~94.0%。
因此,目前此法仍不失为结核病、特别是肺外结核诊断中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之一。
3.免疫斑点测定法。
即以硝酸纤维膜代替免疫滴定板,以特异的结核菌抗原致敏结合在纤维膜带上,再与检测血清反应,继之以酶标记的抗牛IgG偶联反应后进行显色反应,用肉眼或光密度计与标准斑点比较,此法更易施行。
有人认为可作为初筛试验。
目前已有商品采用胶体金与蛋白质A结合物代替酶与第二抗体偶联,可在数分钟至20 min内完成。
4.免疫印迹法。
是利用SDS-P A GE技术与酶的高敏感性相结合的技术。
首先用SDS-P A GE把蛋白按分子量分开,再把分开的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用检测血清来进行中和反应。
继之以酶标记的抗牛IgG偶联物,再加底物显色,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此法过于复杂,但有助于新抗原的鉴定的研究。
陆学东等以此技术检测496例结核病,610例正常人的及非结核病病人的血清,其敏感性90%,特异性96%。
优于同时进行的ELISA法。
作者还发现30~43KDa多肽成分是主要的诊断抗原成分。
5.淋巴细胞增生实验。
致敏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在特异性抗原的刺激下,可使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增生性反应。
然后用同位素或5-溴脱氧尿苷标记,配合流式细胞仪,可对其进行识别和计数。
通过测定外周血循环中的增生淋巴细胞的比例可了解淋巴细胞增生的程度,间接反映淋巴细胞被特异性抗原致敏的情况,从而分析动物机体对结核杆菌的细胞免疫状态。
该方法试验耗时而且前期准备以及试验操作都比较复杂,比如需要较长的孵育期和要使用放射性核苷酸,所以在常规的牛结核病诊断中并不被采用,而仅仅用于野生动物以及动物园动物的检测。
6. IFN-γ检测法。
IFN-γ又称Ⅱ型干扰素,是一种由C D4+TH1、CD8+T型细胞以及NK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不仅具有Ⅰ型IF N(α-干扰素、β-干扰素)的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促进MHCⅡ类抗原表达、增强A PC细胞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T细胞辅助抗体产生和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的能力等诸多免疫调节活性。
其原理是当从感染牛获得的致敏淋巴细胞再次遇到牛提纯结核菌素(主要是MTB特异性的蛋白抗原(如ESAT-6、CFP-10) ),可以在体外模拟延迟型过敏反应(D TH),从而使得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相对大剂量的γ干扰素。
而γ干扰素可以用IF N-γ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检测到,没有感染的牛,其淋巴细胞再次遇到抗原时,并不释放γ干扰素。
因此,检测到γ干扰素与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接触具有相关性。
检测方法是将试验牛的血液淋巴细胞培育,加入特异性的抗原一起孵育16~24 h,致敏的淋巴细胞释放出IF N-γ,以IFN-γ-ELISA 进行定量测定。
体外IFN-γ释放反应除特异性较高外,还有以下一些优点,结果较为客观,24~48 h可完成,不会激发记忆性免疫反应。
但其最大的缺点是价格昂贵,因而短时间内较难普遍推广。
γ-干扰素测定法的广泛性田间试验己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阿根廷、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完成,并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认可为正式试验。
目前已有20多万头经过测试,本法敏感性为77%~93.6%,而相对于PPD试验的敏感性为65.6%~84.4%,特异性为98.1%。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1.结核杆菌的基因组特征。
牛分支杆菌AF2122/97基因序列全长4,345,492 bp,其中GC 含量为65.63%,含有3952个编码蛋白的基因,一个噬菌体和42个插入元件。
其基因组在核酸水平上与人型结核分支杆菌有大于99.95%的同源性,二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线性相关,但并未表现出广泛的易位、重复或翻转。
在牛结核分支杆菌基因组中有11处基因缺失,大小范围为1~12.7 kb。
研究发现,人型复合分枝杆菌(包括人结核分枝杆菌、牛结核分枝杆菌、非洲型分枝杆菌以及田鼠分枝杆菌)中存在一些插入序列(IS)可作为探针用于结核病的诊断,同时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人型复合分枝杆菌能进行种水平的鉴定分型研究。
研究最广泛的是与肠杆科中插入片段相类似的插入基因片段,包括IS6110,IS986和IS987。
这些基因片段都只存在于人型复合分枝杆菌中, 并以多拷贝形式出现。
近年发现人型复合分枝杆菌中还含有第二类插入序列IS1081, 它与IS6110极为不同, 但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IS256相似。
IS1081也只存在于人型复合分枝杆菌中,拷贝数为6个。
2.用于结核病检测的主要分子生物学技术。
用于结核病的诊断技术主要有核酸扩增技术、基因探针技术、PCR与基因探针相结合的技术、DNA指纹图谱检测法、基因测序法和生物芯片技术等。
(1)核酸扩增技术。
PCR是一种根据核酸复制原理采用分子技术模拟细胞内核酸复制过程的DNA或RN A体外扩增技术。
1989年,Hance等最先报道将PCR技术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TB)的检测。
PCR检测方法的突出特点是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1~100fg纯化的分枝杆菌D NA, 相当于1~20个MTB, 与传统的痰涂片抗酸染色和MTB培养方法相比,其敏感性得到了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