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望色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二、望色

中医诊断学二、望色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 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 如乌羽者生” 这些色泽,都是有生 气的表现;(病色、善色)
(一) 原理
1.望色诊病的原理 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 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另外面部 皮肤薄嫩外露,易于观察。
人体的肤色随精气的充养而光彩于 外,而精气又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 产生。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 的表现。
《望诊遵经》:“有气不患无色,有 色不可无气也”。
临床上不论出现哪种色,凡有色有 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 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
五色之中,凡明润含蓄为气至,晦 暗暴露为气不至。
气与色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 断病情轻重和预后吉凶比色更重要。
(二)色与泽的意义
望面色
颜色 光泽
生理:脏腑精气外荣 病理:脏腑精气盛衰
病情轻重和预后 例如
面色润泽--精气未衰 晦暗枯槁--精气已衰
(三)常色与病色
特点:红黄隐隐, 明润含蓄
☆常 色 正常生
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意义:精充神旺
1、 主色
与生俱来 基本不变
2、 客色
季节 气候 环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色
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特点: 晦暗 暴露 1、善色---光明润泽
(血液) (精气)
色--- 色调变化(属血)分青赤黄白 黑五种
属性——阴 意义
生理:血液盛衰 运行情况 病理:疾病性质 脏腑疾病
例如《灵枢 ·五色》:
青黑为痛 黄赤为热 白为寒 五色分属五脏,当五脏有病时,
可显露相应的颜色。
泽——光泽、明度变化(属气)指肤 色的荣润与枯槁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是中医学的四大诊断方法,也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

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的四种观察方法,中医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疾病的诊断信息,对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的具体内容。

一、望:望是指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来获取疾病诊断的信息。

望诊主要包括望舌、望色、望形态、望脉象等方面。

1. 望舌: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体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例如,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热病机,苔白薄可能表示虚寒病机。

2. 望色:中医师观察患者的面色和唇色来了解疾病的表现。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或寒凝有关。

3. 望形态:中医师观察患者的体态和面部表情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例如,体态倦怠、面容憔悴可能表示气虚体虚等。

4. 望脉象:中医师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变化。

例如,脉滑数可能表示阳虚,脉涩可能表示阻滞。

二、闻:闻是指中医师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闻诊主要包括闻声音、闻呼吸、闻臭等方面。

1. 闻声音:中医师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如咳嗽声、呼吸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变化。

例如,咳嗽有痰声可能表示痰湿阻肺。

2. 闻呼吸:中医师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例如,呼吸急促可能与气滞有关。

3. 闻臭:中医师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疾病的特点。

例如,大便臭秽可能表示湿热病机。

三、问:问是指中医师与患者进行交流,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方面的内容,来获取疾病的相关信息。

问诊主要包括病情问询、病史询问、症状详询等方面。

1. 病情问询:中医师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疾病的发展情况来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程。

2. 病史询问:中医师通过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方面的内容来获取疾病的可能因素和相关背景信息。

3. 症状详询:中医师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疼痛位置等方面的内容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

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

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

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

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

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

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

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

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

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

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

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

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

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

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黄色:主湿证、虚证。

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

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

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第一章 望诊

第一章 望诊

面部名称 现用 名称 额
所候 《灵枢· 五色》 脏腑 名称
庭(颜) 首面 咽喉 肺 心 肝 胆
面部名称 现用 名称 鼻尖
所候 《灵枢· 五色》 脏腑 名称
肝下(面王) 脾 小肠 胃 大肠 肾 膀胱 子处
眉心上 阙上 眉心 鼻根 鼻柱 阙中 阙下(下极) 下极之下(直 下)
鼻翼旁 面王以上 鼻翼 方上
面 色
神 情 体 态 语 言 饮 食
久不能食 突然索食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二、望色

3.面部脏腑分候
1
天庭面首, 阙上喉咽, 阙中印堂, 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 年寿候肝, 两傍候胆, 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 颧下大肠, 颧内小府, 面王子膀,
2
当颧候肩, 颧外候臂, 颧外之下, 乃候手位, 根傍乳膺, 绳上候背, 牙车下股, 膝胫足位。第一章源自望诊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三)望神的内容
得 神
目 光 两目灵活 明亮有神 面色红润 含蓄不露 神志清晰 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 反应灵敏 语言清晰 对答如流 饮食如常
少 神
两目晦滞 目光乏神 面色少华 色淡不荣 精神不振 思维迟钝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声低懒言 食欲减退
失 神
假 神
两目晦暗 原本目光晦暗 瞳神呆滞 突然浮光暴露 面色无华 本为面色晦暗 晦暗暴露 突然颧红如妆 精神萎靡 本已神昏 意识模糊 突然神识似清 形体羸瘦 久病卧床不起 反应迟钝 忽思活动 低微断续 本不言语 言语矢伦 突然言语不休 毫无食欲
颧骨下 中央 颊 人中 夹大肠 面王以下
鼻柱旁 肝部左右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二、望色

(三)病色
平人 五 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 脏 肝 心 脾 肺 肾 有华 无病 如苍璧之泽 如白裹朱 如罗裹雄黄 如鹅羽 如重漆色 无华 将病 如蓝 如赭 如黄土 如盐 如地苍

中医诊断学 望色

中医诊断学 望色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血瘀证、久瘀
水形人主色——稍黑 冬 季 客 色——稍黑 肾病真脏色——面黑暴露、枯槁晦暗 心 病 难 治——面黑无华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小 结
黑 青 黄 白 赤
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脾虚、湿证
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热证,亦可见戴阳证
望色十法
3、面部分候脏腑
《灵枢· 五色》划分法
庭——首面 阙上——咽喉 阙中(印堂)——肺 阙下(下极、山根)——心 下极之下(年寿)——肝 肝部左右——胆 肝下(鼻端,准头、面 王)——脾
方上(即鼻翼)——胃 中央(颧下)——大肠 挟大肠(颊部下方)— —肾 面王以上(即鼻端两旁 上方)候小肠 面王以下(即人中部位) 候膀胱、胞宫
《素问· 刺热》篇划分方法
前额—庭、 颜 眉间——阙 鼻——明堂 颊侧——藩 耳门——蔽
左颊——肝 右颊——肺 额——心 鼻——脾 颏——肾
(四)常色与病色
常色 即正常的、无病的面色。 特点是明润、含蓄中国人属黄种人,其 正常面色(即正色)是红黄隐隐、明润 含蓄。 病色 指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特点是晦暗、暴露。病色可反映不同性 质的疾病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 色 】
脾虚、湿证
脾虚机体失养
湿 邪 内 蕴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色 萎 黄
脾胃气虚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黄 虚 浮
脾虚湿胜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 疸
阳 黄
阴 黄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苍黄、腹筋起而胀
脾虚肝郁 血瘀水停
土形人主色——稍黄 长夏季客色——稍黄 脾病真脏色——面黄暴露、枯槁晦暗 肾 病 难 治——面黄无华

望诊十法口诀

望诊十法口诀

望诊十法口诀摘要:一、望诊十法简介1.望诊的定义2.十法口诀的内容二、望诊的重要性1.中医诊断的基础2.病情初步判断的手段三、十法口诀的具体内容1.望神2.望色3.望形态4.望五官5.望舌6.望脉7.望皮肤8.望排泄物9.望小儿指纹10.望妇女带下四、十法口诀在临床中的应用1.病例分析2.诊断与治疗五、望诊与现代化技术结合的前景1.提高诊断准确率2.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正文:望诊十法口诀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概括了望诊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医初学者和非专业人士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望诊,顾名思义,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变化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十法口诀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五官、望舌、望脉、望皮肤、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和望妇女带下十个方面,全面覆盖了望诊的主要内容。

望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基础,也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寒热、虚实等的第一步。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接下来的问诊和脉诊提供依据。

十法口诀的具体内容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五官、望舌、望脉、望皮肤、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和望妇女带下。

其中,望神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表情等,以判断患者的病程和病情;望色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盛衰;望形态主要观察患者的体型、肢体等,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变部位;望五官主要观察患者的五官功能,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望舌主要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等,以判断患者的脏腑虚实;望脉主要观察患者的脉象,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望皮肤主要观察患者的皮肤色泽、弹性等,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望排泄物主要观察患者的尿液、粪便等,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望小儿指纹主要观察小儿食指指纹,以判断小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望妇女带下主要观察妇女的带下情况,以判断妇女的生殖系统健康状况。

在临床实践中,望诊十法口诀为医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失神
▪ 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 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 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 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 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 邪盛神乱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 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皆属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 亦属病重。
中医诊断学
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如 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观 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中医 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 特别是面部、舌体等与脏腑的关系最密切,局 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 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其体表相应 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观察神、色、形、态 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情况,而且 可作为分析气血、脏腑等生理病理状况的依据 之一。
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 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 熟悉生理,以常衡变。 ▪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诊的内容
▪ 全身望诊:神、色、形态 ▪ 局部望诊:头颈、五官、皮肤、二阴 ▪ 望舌:舌体、舌苔 ▪ 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大便、小
便 ▪ 望小儿指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 原理: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部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 意义: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病邪的性质

色泽正常——脏腑气血未伤,预后较好

色泽失常——脏腑气血耗伤,预后较差

中医望色十法口诀

中医望色十法口诀

中医望色十法口诀中医望色十法口诀,是古代中医在治病诊断中使用的一种望诊方法,是一种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的生理现象,来了解内部病理情况的方法。

该口诀是中医医师在望诊时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包含了眼部、面部、肌肤、唇舌等方面的观察内容,可以帮助医师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目色诊察,看眼珠子的颜色、大小、运动等情况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二、鼻色嗅察,观察鼻头、鼻翼、鼻孔的颜色,感受鼻息等来判断身体加病情况。

三、唇色观察,观察唇色的深淡、滋润度、红润度等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四、舌象摸察,观察舌质、舌苔、舌色等来判断身体内部病变情况。

五、头面上色,观察头面的色泽,判断出血液循环、经络、气血方面的问题。

六、须髯发指,观察须髯、鬓发、头发、手指甲等,可推断诸多疾病。

七、声音闻察,听病人说话的语调、音调、哽咽等情况,判断病人的体质健康水平。

八、发汗出风,观察皮肤出汗状况、出汗部位、出汗量等,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

九、目系根源,通过观察眼神、眼泪、睫毛、眼球在眼眶中的位置等来推断身体状况。

十、肌肤凝神,观察肌肤的厚薄、光泽度、皮肤弹性等情况,来判断身体内部气血状况。

以上十法,是中医医师在诊断中用到的基本方法,十分精准、简单易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观察身体的外部状况,来判断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身体问题,提前预防或治疗疾病。

比如,在观察唇色时,如果发现唇色偏暗,可能是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可以通过膳食调理、中草药生腌制的饮食法来帮助调节体内气血;如果观察舌象,发现舌苔颜色较白,可能是湿热内盛的症状,可通过中草药的排毒和祛湿来改善症状。

总之,中医望色十法口诀是中医学经典知识之一,对于中医医师诊断和治疗疾病有很大帮助。

对于日常人们来说,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关注自己身体状况,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面部望诊歌诀

面部望诊歌诀

面部望诊歌诀
面部望诊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颜色、形态、肌肤等特征来辅助诊断疾病。

下面是面部望诊的一些歌诀:
1.望色:面色鲜红证内有热,面色苍白则虚寒,面色青紫为寒凝,面色黄赤为热病。

2.望舌:舌头淡白证气虚,舌面红绛则内有热,舌头浅黄可见内热,舌头青紫则血瘀不畅。

3.望气:面色浮肿证湿气重,口干舌燥则内有热,呼吸急促为肺热,瘦身消瘦证外有虚。

4.望目:目赤火热证内有热,目黄洁白证肝火旺,目无神光可见气血虚。

通过面部望诊,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但是,面部望诊只是中医诊断的其中一种方法,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患者的病史、体检等综合判断,才能确诊和治疗疾病。

中医7诊法

中医7诊法

常见病脉
浮沉定表里,迟数定寒热,虚实定虚实。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 表证,多见于各种疾病的初期。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 里证。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 60次)。主寒证或阳虚。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 虚脉:指下空虚,搏动无力。主虚证(机体功
能衰弱,对疾病反应性降低)。 实脉:应指有力,长大而坚。主实证。
第七章 诊法
诊法即诊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一、望诊:
(一)望神:神气旺衰,神志异常 (二)望面色:青、赤、黄、白、黑 (三)望形态 (四)望头颈肢体皮肤 (五)望排出物 (六)望小儿指纹 (七)望舌
五色主病
青色──主寒证、疼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实热、虚热) 黄色──主脾虚、湿证 白色──主虚证(血、气、阳虚)、寒证、
失血、夺气 黑色──主肾虚、水饮、血瘀
舌诊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Fra bibliotek1、舌质
舌色:淡白、红、绛、青紫。 舌形:胖瘦、裂纹、齿痕、芒刺。 舌态:强硬、痿软、歪斜、颤动。
2、舌苔 苔色:白、黄、灰黑 苔质:厚薄、燥润、腐腻、花剥、无苔
二、闻诊
(一)听声音: 语声、呼吸、咳嗽、呃逆、喛气
(二)嗅气味
三、问诊
四、切诊
(一)按诊
皮肤、手足、胸腹
(二)脉诊 部位和方法: 寸关尺三部,浮中沉取共九候。
正常脉象
正常人的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三部 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 (60---90次/分) ,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 律一致,尺脉沉取有力。 有胃:不浮不沉,一息四至,从容和缓,节 律一致 有神:应指柔和有力 有根:尺脉沉取有力

中医四诊――望诊

中医四诊――望诊

中医四诊――望诊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

踯卧喜静,多属寒证。

烦躁喜动,多属热症。

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

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黑证热证,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苔薄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

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之望神色

望诊之望神色

望诊
望诊在儿科诊法中占重要地位,中医学认为体表与内脏有着密切联系。

“有诸内,必形诸外”,小儿肌肤嫩薄,反应灵敏,脏腑病证每能反映到体表来,因此,可通过望诊以察脏腑的寒热虚实。

望神色
望神色包括
1、精神状态
2、面部气色
健康表现:精神振作,目有光彩,表情活泼,面有笑容的,即使有病,也多轻浅。

有病表现:精神疲惫,两目无神,举动呆钝,皱眉苦脸,为有病的表现
面部色诊,总以润泽为佳,枯槁无华为不良。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而有光泽,为气血充沛,健康无病。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

午后颧红,为阳虚内热、久病伤阴之证。

面呈黄色,多属有湿。

乍白乍黄,多属脾虚疳积。

面呈青色,多属寒、痛、瘀、惊风等病证。

面呈黑色,多属寒、痛、中邪毒。

望诊的方法原理

望诊的方法原理

望诊的方法原理望诊是中医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诊断。

其原理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在表现,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病因、病情以及疾病所在器官的病理变化等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望诊主要分为望色、望舌、望脉三个方面。

其中,望色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面色与五脏是相互对应的,通过观察面色可以初步了解患者五脏的功能和疾病的变化情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相关,面色红润可能与热证相关。

望舌是观察患者舌头的形态、色泽以及舌苔的厚度、质地等。

在中医理论中,舌象反映了人体脏腑、精血、气机等方面的状况。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度,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脏腑的变化。

例如,舌苔厚重可以与痰湿、内热相关,舌苔薄白可以与气虚、阳虚相关。

望脉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浮、沉、细、滑、洪、弦、代等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病情变化。

例如,脉浮可能与外邪入侵相关,脉细可能与气虚相关。

望诊的方法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气血之间、阴阳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当人体受到外邪的侵袭或内部机能失调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出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望诊的方法原理还涉及到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承受外邪的侵袭或内部机能失调。

而这些环境条件包括气候、饮食、作息、精神等多个方面。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体质、环境条件以及疾病变化的综合情况,辅助医生进行辨证论治。

总之,望诊是一种通过观察患者外在表现来判断疾病情况的中医诊断方法。

其原理主要包括观察色泽、舌苔以及脉象,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病因、病情以及疾病所在器官的病理变化等信息。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望色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望色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望色同学们上午好,现在上课。

首先把上一次讲课的内容简单复习一下。

我们上一次主要是讲望神,神是精气的外露,神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神是整个生命活动的总体状态的一种总评估,总的概括。

望神主要是从眼睛、神情、色泽和体态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观察,两目、面色、神情和体态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神,我们把它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和神乱五种类型。

得神是一种好的表现,说明精气充沛,身体健康,即使患病也比较轻,预后比较好。

少神讲的(是)神气不足,说明精气虚衰,精气不足,脏气虚弱,患病多半指的虚弱证。

失神是病情很严重,有两种情况的失神,一种是精亏神衰而失神,精亏神衰,精气衰竭了,神气要衰亡;第二种是邪盛神乱的失神,是由于邪闭心神所导致的神志昏迷。

第四种是讲的假神,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一些假象,暂时的精神“好转”,要见亲人,想吃饮食,想活动等等,是一种假象,我们叫做“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要注意鉴别假神和真正的重病的好转。

神乱就是讲的精神错乱,神情不正常,主要包括了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突然昏倒,等等这样一些表现。

应当注意比较一下,神志错乱和邪盛神乱而失常的区别,邪盛神乱是讲的全身病情严重,邪气很重,邪闭了心神;这个神志错乱是讲的暂时性的精神不太正常,一般来说不是神志昏迷,而是错乱,当然痫病它也出现昏迷。

它整个全身情况不像邪盛神闭的那样的以神志昏迷为突出表现。

在望神的时候,我们应当要注意,要学生注意一些问题,一个是要“一会即觉”。

我们俗话说是一见钟情,我们应该是一见、一望就能够知神,病人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有神无神,还是少神还是失神。

要(有)一种迅速敏捷的综合判断的这样一种观察判断能力,就是第一印象。

一见钟情就是第一印象,并没有经过认真地详细地考验。

那我们观察病人的时候也是,一进来以后,给他(形成)一个总的印象。

病人也可能没说话,也没有描述病情,但我们给他(形成)一个总印象。

中医望色、望神图集

中医望色、望神图集

2、望龈
牙龈淡红润泽——胃气充盛,气血旺盛 牙龈淡白——多是血虚 牙龈红肿疼痛——多为胃火上炎 牙龈出血且疼痛——胃热出血 牙龈出血且痛不甚——气虚,或虚火
五、望咽喉—肺、胃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 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明显:属虚证。 有黄白色脓点,甚则溃烂:肺胃热毒壅盛。
六、望斑疹
1、斑——阴斑、阳斑
意义 瘀血
病机:血行不畅 表现:青紫
舌形
1.老嫩
舌诊

含义:
老舌:舌体肌肉纹理粗糙。

嫩舌:舌体肌肉纹理细腻娇嫩。
主病:

老舌:主实证、热证
嫩舌:主虚证、寒证

老舌
嫩舌
舌诊
2.胖大舌
舌象:舌体宽大而厚。
主病:舌淡白而胖——脾肾阳虚,水湿痰饮内蕴
舌体深红而胖——心脾积热
齿痕舌:
表现: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痕迹 意义:脾虚,水湿内盛
苔质---干湿适中,有根
(六)望舌质 舌神:主要指舌的荣枯。
舌诊
舌质荣润 有神
舌质干枯 无神
舌 色
淡白
红 绛 紫 青
(一) 淡红舌
表现:舌色淡红,白中透红
意义:见于正常人 病情较轻 机理:气血调和 气血轻度损伤
(二) 淡白色
机理:舌络失充 意义: 虚证、寒证
淡白而瘦薄 淡白而胖嫩
表现:较正常 浅淡,或全无血 色
表现:斑色深红,点大成片状,平铺于皮肤下,
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病机:胃热炽盛,入于血分 2、疹——麻疹、风疹 表现:色红或紫红,点小如粟粒,高出于皮肤, 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病机:肺部郁热,累及血分
病情
症状
病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黑 干 焦
肾 阴 虚
肾精久耗,阴虚火旺,
虚火灼阴,机体失养。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眼眶周围黑
肾虚水饮内停 寒湿带下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血瘀日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肾虚、寒证、剧痛、水饮、血瘀
小 结
黑 青 黄 白 赤
寒证、痛证、气滞、血瘀、惊风
脾虚、湿证
《灵枢·五色》


心 脾 肾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青黑 黄赤
痛 热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赤 色 】
热证,亦可见戴阳证
面部脉络扩张 气 血 充 盈 虚 阳 上 越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满面通红
实热证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午后两颧潮红
阴虚证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见于气滞腹痛、寒滞肝脉等病证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久病 面 色 与 口 唇 青 紫
心气、阳虚衰或 心血瘀阻 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心 心 阳 暴 阳 脱
突见面色青灰、
暴 脱
口唇青紫,
肢冷脉微。 见真心痛等病人。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心 肝 阳 暴 郁 脱
面色青黄(苍黄)
脾 虚
胁下每有癥积作痛
• 主色: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
• 客色: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正 常变化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绪, 饮食饥饱等 。
病色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特点:晦暗、暴露。 晦暗:皮肤枯槁发暗而无光泽— 脏腑精气已 衰,胃气不能上荣。 暴露:色泽鲜明的显露在外,病色外现或真 脏 色外露。—反映不同性质、不同脏腑的病变。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惊风或欲作惊风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黑 色 】
肾虚、寒证、水饮、 瘀血、剧痛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肾 阳 虚或 剧 痛 肾 阳 虚 衰
水 寒 内 盛
血 失 温 养
脉 络 拘 急
血 行 不 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黑 暗 淡或黧黑
肾 阳 虚
阳虚火衰, 水寒不化, 浊阴上泛。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 色 】
脾虚、湿证
脾虚机体失养
湿 邪 内蕴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色 萎 黄
脾胃气虚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黄 虚 浮
脾虚湿盛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 疸
阳 黄
阴 黄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青 色 】
寒证、气滞、瘀血、痛证、惊风
经 脉 阻 滞
气血不通
面色淡青或青黑
阴寒内盛、痛剧
• 善色 :面色光明润泽者, 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 属新病、轻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证,易治。 • 恶色:凡面色枯槁晦暗者, 说明脏腑精气已变, 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五色组成】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临床意义】
脏腑
五 色
病性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额——心 鼻——脾 颏——肾 左颊——肝 右颊——肺
明堂脏腑色部
庭——首面 阙上(眉心上)——咽喉 阙中(眉心)——肺 阙下(鼻根)——心 下极之下(鼻柱)——肝 肝部左右(鼻柱旁)——胆 肝下(鼻尖)——脾
方上(鼻翼)——胃 中央(颧下)——大肠 挟大肠(颊部下方)— —肾 面王以上(鼻端两旁上 方) ——小肠 面王以下(人中部 位) ——膀胱、胞宫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 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 病情的方法。
《灵枢》:“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 所病矣。”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 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 泽的变化,用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素问》:“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 阳。”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2、面部分候脏腑
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 或病轻;
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 临床诊病必须将气与色结合起来, 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 就色与泽而言,泽的多少与有无, 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 • 气至色不至者生、有气不患无色 • 色至气不至者死、有色不可无气
颜面五脏色部
久病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
戴阳证
下元虚衰 真阳上越 病重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白 色 】
虚证、寒证、失血
气 虚 血 少
阳 虚 寒 盛 气血不能上充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血虚证或失血证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 色

阳虚或阳虚水泛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苍白
阴寒内盛、 或气血暴脱, 亡阳
虚证、寒证、失血
热证,亦可见戴阳证
• 1、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 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 3、排除干扰,辨别假象 • 光线 昼夜 情绪 饮食
3、望面色的诊断意义
(1)皮肤的颜色:分为赤、白、黄、青、黑五 色。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面部血脉丰富,皮肤薄嫰,易于观察。 脏腑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 变化反映于外。面部是色诊的主要部位。
(2)皮肤的光泽:指肤色的荣润与枯槁。 主要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轻重和 预后有重要意义。
(1). 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2). 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 (3). 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 (4). 可以预测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常色:即健康人面部的色泽。 特点:明润、含蓄 明润:光明润泽—神气的表现。精充神旺, 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含蓄:红黄隐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 别显露—胃气充足、精气内含而不外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