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等;但文化概念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和文化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鉴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④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下))【圣才出品】
第 9 章 教学(下)
9.1 复习笔记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①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 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 a.主要特点与功能 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教学制度; 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b.缺陷 第一,班级上课制要求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第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的科学视野的一种教辅活动。 b.意义: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可以满足那
些对某些学科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的求知需要,发展他们的志趣和特长,为国家发现和培养特 殊人才;能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使学生关心文化科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及发展,养成 良好的学风与校风。
第五,将班级上课、分组学习、个别辅导恰当地结合起来;
第六,防止班的人数超限,逐步实现小班教学;
第七,允许成绩优异或有特长的学生跳级、选班或选课等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②课的类型和结构
a.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有两种分法:
第一,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和检查
知识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与初等教育②主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说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主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
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
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
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教育科学类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阅读教育科学类书籍,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教育现象,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几本教育科学类书籍的读书笔记摘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读书笔记摘抄1.《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学习理论、动机理论、智力理论、个性理论等。
2.《教育社会学》(1)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关注教育制度、教育过程、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社会现象。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政策等。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有教育制度、教育公平、教育机会、教育改革等。
3.《课程与教学论》(1)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科。
(2)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等。
(3)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4)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有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问题的学科。
(2)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
(3)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有逻辑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4)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有教育本质、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
5.《教育技术》(1)教育技术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技术应用的学科,包括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技术、教育应用、教育效果等。
(3)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4)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WORD格式.分享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
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查阅资料、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绪论 第1章教育的概念
第2章教育与人的发 展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 展
1
第4章教育目的
2
第5章教育制度
3
第6章课程
4
第7章教学(上)
5
第8章教学(中)
1
第9章教学(下)
2
第10章德育
3
第11章美育
4
第12章体育
5
第13任
第16章学校管理
读书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 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版
实践
教育学
郭文安
教材
综合
教学
王道俊
教育学
王道俊 第章
班主任
习题
教育
德育
活动
发展
体育
目的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所著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也可供 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学的师生参考。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之一,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 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 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3.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47.8小时高清视频】4.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配 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本书是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 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大量教育学相关资料,对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 作答和临考冲刺。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德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德育10.1 复习笔记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根据现代的教育观,可以将德育定义为: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
学校德育,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德育的特点与地位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具有自己的特点:(1)与其他各育不同,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
(2)与人所面对的其他矛盾不同,德育面对的学生德性发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要素之一,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
它与智育、美育、体育既各有特点,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又各有价值,不可偏废。
3.德育的历史发展(1)中国德育的历史发展①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目的与职责在于道德教化。
学校德育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个人没有独立人格。
②以1905年清朝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为标志,道德教育一育独尊的传统教育日渐式微,智育、美育、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此后,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等,都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学校德育。
在1957年以前,学校德育主要是“五爱”教育、国民公德教育和形势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第11章美育11.1 复习笔记一、美育概述1.美育的概念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从学科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同时美育也容易与其他的一些概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下述概念进行辨析。
(1)美育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属于德育的范畴,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修养,践行道德规范和提高修养来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
美育除了陶冶学生性情、进其人格的完善,还有着独特的任务,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2)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美育功能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宽得多。
艺术教育多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和开展的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等来进行,美育则不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通过其他各科教学、通过观赏大自然来实现,尤其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开展。
(3)美育与情感教育情感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们的快乐情感等同于审美快乐,因为审美愉快并不等于情感的激动,它渗透着审美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又融合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中,这是一种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2.美育理论概述(1)孔子的美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美育的论述,他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游于艺是指学习乐器、音律和才艺,成于乐是指用音乐来完善人的性情的陶冶,兴于诗是指通过学诗来振奋人的精神,艺教、乐教、诗教都是美育的范畴。
孔子提倡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要讲一个人内在的性情气质美和外显的风度文采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好高尚的君子。
这种审美观对我国后来的教育和为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席勒的美育思想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他认为,通过审美,一方面在人的动物式的感性物质欲望中灌注进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使人抽象的理性形式获得具体的血肉,使人能够克服自身的分裂状态而趋向内在的完整与丰富。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11.1复习笔记一、美育的概念1.美育内涵认识分歧的原因(1)从美育的学科归属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
(2)从美育的具体实施来看,由于它与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导致人们有意无意混淆其区别,甚至取消美育。
此外,审美教育的发展水平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教育发展的一般状况的制约。
因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主体就会有不同的美育观。
2.美育内涵的几种主要看法(1)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2)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3)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4)审美教育是精神教育。
3.美育的内涵(1)美育内涵的确定一般而言,只有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并结合人们对美和审美的主张来认识审美教育的属性,才能真正揭示出审美教育的内涵。
①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要求从艺术和美的根本性质入手,并结合艺术和审美在人生实践中的独特作用来决定:a.美育不同于一般的艺术鉴赏或美学理论,它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以充分有效地实现对象的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审美的教育作用为旨归。
b.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它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以艺术和美作为其特殊的教育手段,它既要服从于审美教育的目的,又要以其特殊性反过来制约审美教育的目的。
因此,必须处理好审美与教育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确定审美教育独特内涵的基本出发点。
②美育内涵的确定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a.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性情陶冶、意气风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
b.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确定美育的内涵,必须同时兼顾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两个方面,把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为确定审美教育的内涵找到坚实的立足点。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王道俊 郭文安编)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 主要区别(补充)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 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 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 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 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 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 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 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 系统。
重点重难点:教育概念、形态的理解、教育诸要 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教学
教学时数:2学时
案例: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 (王友)正想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 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 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 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 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 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 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 管怎么说,我用泥块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 结束了。”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11.1 复习笔记一、美育概述1.美育的概念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从学科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同时美育也容易与其他的一些概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下述概念进行辨析。
(1)美育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属于德育的范畴,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修养,践行道德规范和提高修养来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
美育除了陶冶学生性情、进其人格的完善,还有着独特的任务,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2)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美育功能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宽得多。
艺术教育多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和开展的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等来进行,美育则不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通过其他各科教学、通过观赏大自然来实现,尤其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开展。
(3)美育与情感教育情感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们的快乐情感等同于审美快乐,因为审美愉快并不等于情感的激动,它渗透着审美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又融合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中,这是一种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2.美育理论概述(1)孔子的美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美育的论述,他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游于艺是指学习乐器、音律和才艺,成于乐是指用音乐来完善人的性情的陶冶,兴于诗是指通过学诗来振奋人的精神,艺教、乐教、诗教都是美育的范畴。
孔子提倡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要讲一个人内在的性情气质美和外显的风度文采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好高尚的君子。
这种审美观对我国后来的教育和为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席勒的美育思想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他认为,通过审美,一方面在人的动物式的感性物质欲望中灌注进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使人抽象的理性形式获得具体的血肉,使人能够克服自身的分裂状态而趋向内在的完整与丰富。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就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三)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2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的或就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就是零碎的,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1 人类的发展或进化;2 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 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 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2)能动性 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的发展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这是人的发展区 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 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 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它 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 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 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 (1)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方面。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 地发生变化。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人的发展。否认社会生活条件 和教育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 部世界。根据其性质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儿童发展的环境是儿童个体 所生存和活动于其中的,经过一代一代的前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活动为后代所创造的那个环 境,它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是社会生活环境,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 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是不能选择的。 但是,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力度却因人而异,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即使是初生儿,他也本能地会通过哭闹来影响、调动他的母亲和亲人,以改善他的生活处境;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 作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即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因此,对环境概念的理解不能一般化、抽象化、静态化,应该对其作深入、具体而动态 的分析,应当把环境与人的生活和活动联系起来理解。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主任【圣才出品】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1)基本内容 ①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德、智、体的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 性格,他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 ②了解学生集体情况,它是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全班学生的 年龄、性别、家庭等一般情况,以及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貌,班风与传统等。 (2)主要方法 ①观察。观察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班主任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劳动、课外 活动和课余生活中去,才能全面而真实地观察到学生的各种表现。 ②谈话。与学生的谈话方式很多,班主任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谈话时,班主任的态度 要亲切、和蔼、真诚;内容应当能增进学生的知识,富有教育意义;方式上要注意引导学生 敢于敞开思想,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③分析书面材料。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大致有学生档案资料、班级记录资料和学生个人 写的资料三类。分析资料可以掌握学生德、智、体、美及其家庭、社会交往等全面情况,可
4 / 2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以了解他们的每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与趋势。 ④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适用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或弄清有关学生教育的某个问
题。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此外,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友、任课教师、母校教师和原 班主任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根据具体调查任务来确定。调查的种类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 调查。
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
传统。
(2)学生群体
①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a.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一.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 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 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 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二. 坚持全面发展
三. 培养独立个性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基础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
五个组成部分,既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第五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四个层次——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二个内容结构——身心素质,社会价值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收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二. 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停息那个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P11
3.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哦能够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制约力量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 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未来教育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一.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 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 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一. 古代教育
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 现代教育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
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 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 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 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的教育总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 要求。)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2.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4.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5.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的经济功能:
2.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 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 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 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 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 如各种相关的教育,强制性。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及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 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学制的演变:P122
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第六章 课程
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 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能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