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

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

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

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得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得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得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得对象与任务教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得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得萌芽、教育学得独立、教育学得发展多样化、教育学得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得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得概念(一)教育得质得规定性教育就是有目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

有目得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得根本区别,就是教育得本质特点。

(二)教育得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得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得作用得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得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得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得对象,也就是学习得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得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得内容与方式。

(三)育得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得特点;现代教育得特点。

1原始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得过程中进行得;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 2 教育得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阶级性得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得生产性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得界定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得地增进人得知识技能,影响人得思想品德,增强人得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得或就是无组织得,系统得或就是零碎得,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得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得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得,业余得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得发展(一)人得发展概述人得发展涵义;1 人类得发展或进化;2 人类个体得成长变化过程。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查阅资料、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答案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答案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答案【篇一: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三)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1 人类的发展或进化;2 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课程【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课程【圣才出品】

第6章课程6.1复习笔记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与意义(1)课程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①课程即教学科目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

但只关注教学科目势必会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②课程即学习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从理论上讲,这一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此外,这一课程定义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主张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需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以巴西的弗雷尔为代表的教育家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的地位,或归咎于自己天性无能。

所以,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地步。

⑤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所谓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绪论 第1章教育的概念
第2章教育与人的发 展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 展
1
第4章教育目的
2
第5章教育制度
3
第6章课程
4
第7章教学(上)
5
第8章教学(中)
1
第9章教学(下)
2
第10章德育
3
第11章美育
4
第12章体育
5
第13任
第16章学校管理
读书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 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版
实践
教育学
郭文安
教材
综合
教学
王道俊
教育学
王道俊 第章
班主任
习题
教育
德育
活动
发展
体育
目的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所著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也可供 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学的师生参考。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之一,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 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 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3.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47.8小时高清视频】4.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配 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本书是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 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大量教育学相关资料,对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 作答和临考冲刺。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题解答绪论0.1 复笔记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是为了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艺术。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教育学的研究应当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性的客观性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也是人们的一种有价值追求的活动系统。

教育学研究在改革、创育的活动中往往注重求得多种可能与统一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

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充满天赋、灵性、潜能、能动、好奇与生气的活动,是一种艺术,最具创造性和个性的艺术。

为了正确地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深刻地领悟研究教育学的价值和任务,还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1)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教育工作准则,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

2)教育学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宝贵的,但是它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零碎的。

教育经验蕴含着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但是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

人们研究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所要研究的是教育经验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

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批判我国教育遗产,吸取外国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观念、原则和方法,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书编写时,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路。

教育学在古代社会处于萌芽阶段,还未成为独立学科。

在这个阶段,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研究还不够完整。

王道俊教育学学习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学习笔记

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学习笔记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第11章美育11.1 复习笔记一、美育概述1.美育的概念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从学科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同时美育也容易与其他的一些概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下述概念进行辨析。

(1)美育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属于德育的范畴,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修养,践行道德规范和提高修养来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

美育除了陶冶学生性情、进其人格的完善,还有着独特的任务,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2)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美育功能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宽得多。

艺术教育多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和开展的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等来进行,美育则不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通过其他各科教学、通过观赏大自然来实现,尤其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开展。

(3)美育与情感教育情感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们的快乐情感等同于审美快乐,因为审美愉快并不等于情感的激动,它渗透着审美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又融合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中,这是一种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2.美育理论概述(1)孔子的美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美育的论述,他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游于艺是指学习乐器、音律和才艺,成于乐是指用音乐来完善人的性情的陶冶,兴于诗是指通过学诗来振奋人的精神,艺教、乐教、诗教都是美育的范畴。

孔子提倡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要讲一个人内在的性情气质美和外显的风度文采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好高尚的君子。

这种审美观对我国后来的教育和为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席勒的美育思想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他认为,通过审美,一方面在人的动物式的感性物质欲望中灌注进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使人抽象的理性形式获得具体的血肉,使人能够克服自身的分裂状态而趋向内在的完整与丰富。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考试重点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指人类有意识地通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主指学校教育。

指在专门的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由专业人员承担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体系完整、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3、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教育4、古代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内容是古典人文类学科和治世之术,具有鲜明的保守性。

4)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教学方法是灌输和死记硬背。

5)出现了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萌芽,但未形成体系。

5、人类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已有“序校”殷商、西周有“学”等、6、现代教育的特点:具有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了广大的大众化道路目的的科学性班级授课为最基本形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6、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① 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②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精选全文完整版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1)含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2)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①原始社会,教育主要起着劳动经验和生活规范的传承作用;②古代社会,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不受重视。

③至近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依旧受到重视,但经济功能被不断强化与彰显,文化功能则相对衰落。

④现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人的合理生存与人的全面发展。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1)含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2)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①原始社会,教育主要起着劳动经验和生活规范的传承作用;②古代社会,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不受重视。

③至近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依旧受到重视,但经济功能被不断强化与彰显,文化功能则相对衰落。

④现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人的合理生存与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社会进步越来越要求充分认识与全面发挥教育的多种社会变迁功能。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就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三)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2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的或就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就是零碎的,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1 人类的发展或进化;2 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的)【圣才出品】第4章教育⽬的4.1 复习笔记⼀、教育⽬的概述1.教育⽬的的概念教育⽬的是对教育活动所需要培养的⼈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它体现⼀定社会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界定和要求,也体现了⼈⾃⾝发展所应该达到的⽔准和⾼度。

(1)从内涵上看,教育⽬的有⼴义和狭义之分①⼴义的教育⽬的是指存在于⼴泛的⼈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②狭义的教育⽬的是指在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的。

它由政府提出,并反映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明确⽽稳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作以及⼈的成长和⼈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

(2)实施教育⽬的对学校教育的意义①定向作⽤。

教育⽬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发展的根本⽅向,是学校教育⼯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其全过程。

②调控作⽤。

教育⽬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式起调节和控制作⽤。

③评价作⽤。

教育⽬的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2.教育⽬的的建构教育⽬的是教育活动主体的⽬的,是主体建构出来的。

⼈们建构教育⽬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是⼈的发展的实然与应然的统⼀。

(1)教育⽬的的建构需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

教育⽬的必须依据现实的社会⽣活、⽣产、分⼯、交往状况以及它的发展需求来建构,才能培养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才。

①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官吏和学者,为政治服务,注重伦理。

②近现代社会,教育则要培养从事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也要培养出⼀⼤批具有⼀定科学⽂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门⼈才,以此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

③当今社会,新科技⾰命的浪潮推动⽣产⼒的迅速发展,从⽽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急剧变⾰,对教育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2)教育⽬的的建构还需要反映⼈的发展规律,遵循⼈的发展的可能与限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欧阳光明(2021.03.07)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哦能够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制约力量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的教育总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四个层次——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二个内容结构——身心素质,社会价值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一.教育目的收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二.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停息那个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P11我国通行的教育目的的规范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一.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2.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二.坚持全面发展三.培养独立个性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基础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五个组成部分,既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第五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及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学制的演变:P122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第六章课程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能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目标: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P157第七章教学(上)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性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教学过程的性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二.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1.明确问题2.深入探究3.作出结论三.结语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累计的偏向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第八章教学(中)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原则含义及基本要求: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好和学生认识防止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

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发展性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是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讲究语言艺术谈话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讨论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研究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