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等;但文化概念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和文化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鉴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④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下))【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下))【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9 章 教学(下)
9.1 复习笔记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①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 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 a.主要特点与功能 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教学制度; 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b.缺陷 第一,班级上课制要求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第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的科学视野的一种教辅活动。 b.意义: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可以满足那
些对某些学科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的求知需要,发展他们的志趣和特长,为国家发现和培养特 殊人才;能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使学生关心文化科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及发展,养成 良好的学风与校风。
第五,将班级上课、分组学习、个别辅导恰当地结合起来;
第六,防止班的人数超限,逐步实现小班教学;
第七,允许成绩优异或有特长的学生跳级、选班或选课等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②课的类型和结构
a.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有两种分法:
第一,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和检查
知识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与初等教育②主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说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主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王道俊、郭文安版本学习教育学笔记记录整理

王道俊、郭文安版本学习教育学笔记记录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看法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究竟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达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使重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能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余社会活动的根本差别。

在不一样时代不一样的人那边,对人的生计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一样的理解与选择,因此对教育业也有不一样的目的和不一样假想与实行。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看法的定义:教育的基本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色:一.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假如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其实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离开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渐普及1 / 222.教育的公共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渐完美三.将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次序性,不均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别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供给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限制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纪特色3.遗传素质的差别性对人的发展有必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拥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面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2 / 22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经过文化知识的传达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愈来愈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限制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遇到必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这就是教育的社会限制性。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中))【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中))【圣才出品】

第8章教学(中)8.1 复习笔记四、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⑤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1)含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知识的价值。

(2)基本要求①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面向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

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2)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得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得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得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得对象与任务教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得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得萌芽、教育学得独立、教育学得发展多样化、教育学得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得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得概念(一)教育得质得规定性教育就是有目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

有目得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得根本区别,就是教育得本质特点。

(二)教育得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得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得作用得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得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得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得对象,也就是学习得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得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得内容与方式。

(三)育得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得特点;现代教育得特点。

1原始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得过程中进行得;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 2 教育得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阶级性得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得生产性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得界定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得地增进人得知识技能,影响人得思想品德,增强人得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得或就是无组织得,系统得或就是零碎得,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得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得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得,业余得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得发展(一)人得发展概述人得发展涵义;1 人类得发展或进化;2 人类个体得成长变化过程。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解析

WORD格式.分享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课后习题前五章答案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

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查阅资料、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绪论 第1章教育的概念
第2章教育与人的发 展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 展
1
第4章教育目的
2
第5章教育制度
3
第6章课程
4
第7章教学(上)
5
第8章教学(中)
1
第9章教学(下)
2
第10章德育
3
第11章美育
4
第12章体育
5
第13任
第16章学校管理
读书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 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版
实践
教育学
郭文安
教材
综合
教学
王道俊
教育学
王道俊 第章
班主任
习题
教育
德育
活动
发展
体育
目的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所著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也可供 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学的师生参考。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之一,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 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 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3.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47.8小时高清视频】4.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配 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本书是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 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大量教育学相关资料,对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 作答和临考冲刺。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德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德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德育10.1 复习笔记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根据现代的教育观,可以将德育定义为: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

学校德育,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德育的特点与地位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具有自己的特点:(1)与其他各育不同,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

(2)与人所面对的其他矛盾不同,德育面对的学生德性发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要素之一,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

它与智育、美育、体育既各有特点,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又各有价值,不可偏废。

3.德育的历史发展(1)中国德育的历史发展①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目的与职责在于道德教化。

学校德育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个人没有独立人格。

②以1905年清朝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为标志,道德教育一育独尊的传统教育日渐式微,智育、美育、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此后,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等,都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学校德育。

在1957年以前,学校德育主要是“五爱”教育、国民公德教育和形势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第11章美育11.1 复习笔记一、美育概述1.美育的概念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从学科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同时美育也容易与其他的一些概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下述概念进行辨析。

(1)美育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属于德育的范畴,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修养,践行道德规范和提高修养来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

美育除了陶冶学生性情、进其人格的完善,还有着独特的任务,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2)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美育功能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宽得多。

艺术教育多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和开展的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等来进行,美育则不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通过其他各科教学、通过观赏大自然来实现,尤其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开展。

(3)美育与情感教育情感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们的快乐情感等同于审美快乐,因为审美愉快并不等于情感的激动,它渗透着审美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又融合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中,这是一种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2.美育理论概述(1)孔子的美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美育的论述,他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游于艺是指学习乐器、音律和才艺,成于乐是指用音乐来完善人的性情的陶冶,兴于诗是指通过学诗来振奋人的精神,艺教、乐教、诗教都是美育的范畴。

孔子提倡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要讲一个人内在的性情气质美和外显的风度文采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好高尚的君子。

这种审美观对我国后来的教育和为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席勒的美育思想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他认为,通过审美,一方面在人的动物式的感性物质欲望中灌注进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使人抽象的理性形式获得具体的血肉,使人能够克服自身的分裂状态而趋向内在的完整与丰富。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

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

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

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考研资料《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 版 王道俊、郭文安

考研资料《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 版 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版王道俊、郭文安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2.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特点:教育学没有形成独立学科,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探讨只是作为个人的教育思想混杂在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学科中,以及对个别教育问题的专门阐述。

②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特点: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这时教育学有了基本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体罚、主张尊重儿童;反对经院式的烦琐教学方法、提倡实验、启发和直观的教学法。

③科学教育学创建与发展阶段。

特点:第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思想给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第二,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给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这时教育学真正步入了科学的殿堂,并日益完善。

3.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什么?《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4.教育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和人物有哪些?①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

②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③《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④《教育论》—英国教育家斯宾塞①原始社会的特点:教育形式简单,内容贫乏,但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同时,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们共同劳动,平等分配,因而受教育权利均等。

②奴隶社会的特点:学校成为奴隶主阶级培养自己子弟成为统治人才的场所。

奴隶阶级的子弟只能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学习生产技能,受教育只是奴隶子弟的特权。

从此,教育便有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

③封建社会的特点:教育的目的是为地主阶级培养忠君为政的士大夫。

教育的内容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等,主要向学生灌输“三纲”、“五常”等封建的伦理观点,宣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王道俊 郭文安编)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王道俊 郭文安编)
教育作为一种促进年轻一代成长的影响,一开始就是一种依靠人类 特有的意识进行的双向能动的互动;促进受教育者主动地积极地发展;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同儿童在生活与交往中受到的客观存在对儿童 的影响与刺激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 主要区别(补充)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 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 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 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 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 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 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 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 系统。


重点重难点:教育概念、形态的理解、教育诸要 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教学


教学时数:2学时
案例: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 (王友)正想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 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 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 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 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 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 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 管怎么说,我用泥块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 结束了。”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11.1 复习笔记一、美育概述1.美育的概念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从学科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同时美育也容易与其他的一些概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下述概念进行辨析。

(1)美育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属于德育的范畴,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修养,践行道德规范和提高修养来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

美育除了陶冶学生性情、进其人格的完善,还有着独特的任务,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2)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美育功能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宽得多。

艺术教育多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和开展的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等来进行,美育则不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通过其他各科教学、通过观赏大自然来实现,尤其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开展。

(3)美育与情感教育情感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们的快乐情感等同于审美快乐,因为审美愉快并不等于情感的激动,它渗透着审美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又融合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中,这是一种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2.美育理论概述(1)孔子的美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美育的论述,他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游于艺是指学习乐器、音律和才艺,成于乐是指用音乐来完善人的性情的陶冶,兴于诗是指通过学诗来振奋人的精神,艺教、乐教、诗教都是美育的范畴。

孔子提倡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要讲一个人内在的性情气质美和外显的风度文采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好高尚的君子。

这种审美观对我国后来的教育和为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席勒的美育思想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他认为,通过审美,一方面在人的动物式的感性物质欲望中灌注进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使人抽象的理性形式获得具体的血肉,使人能够克服自身的分裂状态而趋向内在的完整与丰富。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就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三)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2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的或就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就是零碎的,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1 人类的发展或进化;2 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2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 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 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2)能动性 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的发展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这是人的发展区 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 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 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它 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 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 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 (1)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方面。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 地发生变化。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人的发展。否认社会生活条件 和教育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 部世界。根据其性质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儿童发展的环境是儿童个体 所生存和活动于其中的,经过一代一代的前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活动为后代所创造的那个环 境,它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是社会生活环境,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 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是不能选择的。 但是,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力度却因人而异,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即使是初生儿,他也本能地会通过哭闹来影响、调动他的母亲和亲人,以改善他的生活处境;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 作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即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因此,对环境概念的理解不能一般化、抽象化、静态化,应该对其作深入、具体而动态 的分析,应当把环境与人的生活和活动联系起来理解。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主任【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主任【圣才出品】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1)基本内容 ①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德、智、体的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 性格,他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 ②了解学生集体情况,它是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全班学生的 年龄、性别、家庭等一般情况,以及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貌,班风与传统等。 (2)主要方法 ①观察。观察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班主任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劳动、课外 活动和课余生活中去,才能全面而真实地观察到学生的各种表现。 ②谈话。与学生的谈话方式很多,班主任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谈话时,班主任的态度 要亲切、和蔼、真诚;内容应当能增进学生的知识,富有教育意义;方式上要注意引导学生 敢于敞开思想,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③分析书面材料。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大致有学生档案资料、班级记录资料和学生个人 写的资料三类。分析资料可以掌握学生德、智、体、美及其家庭、社会交往等全面情况,可
4 / 2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以了解他们的每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与趋势。 ④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适用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或弄清有关学生教育的某个问
题。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此外,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友、任课教师、母校教师和原 班主任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根据具体调查任务来确定。调查的种类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 调查。
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
传统。
(2)学生群体
①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a.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哦能够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制约力量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的教育总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四个层次——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二个内容结构——身心素质,社会价值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一.教育目的收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二.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停息那个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P11我国通行的教育目的的规范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一.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2.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二.坚持全面发展三.培养独立个性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基础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五个组成部分,既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第五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及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学制的演变:P122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第六章课程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能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目标: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P157第七章教学(上)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性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教学过程的性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二.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1.明确问题2.深入探究3.作出结论三.结语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累计的偏向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第八章教学(中)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原则含义及基本要求: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好和学生认识防止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

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发展性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是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讲究语言艺术谈话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讨论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研究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