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稿(一)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号:SOL12G004 编写日期:2014年2月
第一讲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1、历史渊源:
在传统学术界中,政治经济是相互分离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正在捍卫各自学科的纯正性和独特传统。
为了解决政治学和经济学相分离的学术状况,以解释国际体系中出现的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现实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们开始追溯到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学术传统中。
14-18世纪,西欧进入了一个“大转变时期”,新兴的市场经济使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地出现,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们相信,通过发现自然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科学能够将人们从物质的控制和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随着对人类行为认识的提高,启蒙思想家开始探讨社会科学,他们假定:假如可以发现人类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法则,建立理想社会制度就有了科学的基础。
这种新出现的关于社会的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
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法国作家蒙特莱田在1616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论集》,第一次在英语中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詹姆斯·斯图尔特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探究》。
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家为政府鼓励商业提供政策上的建议,这种观念和政策被称之为“重商主义”。
政治经济学产生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得以飞速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即古典重商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以及古典马克思主义。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中出现的不同学派其实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翻版和修正。
尽管“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复杂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一个概念,并且经常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域,但学者们基本认同政治经济学就是探讨国家和市场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
“现代‘国家’与‘市场’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政治经济学,没有国家和市场就不可能有政治经济学。
没有国家,经济活动的结果将完全由价格机制和市场力量来决定,这是纯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没有市场,经济资源将由国家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来分配,这是纯政治学家的研究领域”。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统就为当代国际关系学者们研究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政治因素)和市场(经济因素)提供了一种理论出发点。
2、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国际关系学界对冷战后期国际社会现实的变革的反思。
冷战初期,有两个事实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非常重要:第一,冷战格局的形成以及对抗的开始。
这种对抗使得权力,特别是军事要素突出,安全问题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两大阵营的形成使得许多国家为了国家主权的安全
不得不加入其中,尽管在安全问题上出现了“免费搭车”现象;第二,自由主义国际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其基础。
国际关系理论在五六十年代具有如下明显特征:国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涉及的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政治权力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权力;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分离的。
在自由主义体系中经济活动必须和政治活动分离。
60年代中期后,国际社会的现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革:
a、两极世界内部矛盾公开化。
西方世界开始分化:英国、法国在核武装问题上与美国讨价还价;戴高乐提出“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思想;法国退出北约军事机构;德国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东方阵营矛盾加剧:苏联的强加控制和模式移植,造成东欧国家与苏联矛盾加剧,如苏南冲突、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
b、发展中国家崛起。
不结盟运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南南合作等。
c、世界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尼克松冲击,又称美元浮动,1971年8月15日,“他用几句简练的话……结束了一个时代从而开始了另一个时代”;日本和美国的贸易摩擦,1965年美日贸易首次出现逆差,争论从纺织品到彩电到小汽车再到高技术产品,最后是日元升值问题,美日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赤字的26.6%;OPEC的胜利;跨国公司的管理。
1974年,加拿大成立了“外国投资审查局”,来管理美国跨国公司对加拿大的投资,各国纷纷仿效。
这几件原本属于经济领域的事件,却对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尼克松冲击对战后形成的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美日贸易摩擦反映了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矛盾,也反映了美国霸权经济实力的衰退;OPEC的胜利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形成的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跨国公司管理说明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关注跨国公司,而且开始从政治上干预跨国公司。
国际体系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既是传统政治学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是新古典经济学难以解释的问题,于是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就出现了将政治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解释这些新问题的倾向,导致了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的利益与权力和世界市场的结构与动力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简言之,有关国家与市场、政治与经济、权力与财富相互作用的理论。
经济和技术变革正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日益加深的经济相互依赖正改变着世界政治的面貌。
世界各国因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经济的能力不同,有的迅速崛起,有的则走向衰落。
但日益增强的世界经济联系并非自动生成,也非不可逆转。
全球化也不仅仅是在经济学定律后面亦步亦趋的产物。
政治因素和政府决策在此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民族国家及其政府在一些领域受到日趋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的
限制和制约。
但是,几百年来,构建世界经济体系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决定仍一直是由民族国家,特别是主导大国作出的。
国家与市场密不可分:国家需要市场,市场也需要国家。
世界经济的兴衰取决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法律规则及其所提供的保护。
长期存在的民族国家间的竞争也促进了国际市场的建立和管理。
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关键历史转折关头,主导国家使用军事力量和外交力量促进世界经济的开放。
在此过程中各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得以释放,社会财富增加,一些国家权力增大,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受到削弱。
三、西方学术界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取得的进展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政治经济学就出现在西方学术界。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就研究议题而言,IPE在西方学术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建、国际政治经济学实证研究、区域化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1、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建
过去三十多年IPE发展有两个最为基本的特征:一是IPE理论范式的创建一直围绕着国际关系理论争论的进展展开的;二是IPE所探讨的现实经验主要是欧美学者关注的现实问题以及为欧美国家所主导的国际体系出现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关系理论一直为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所主导;9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论战的同时,出现了社会建构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但其理论的演进一直受到19世纪以前古典政治经济学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出现了五大理论:沿袭自由主义传统的相互依存理论;沿袭现实主义学术传统的霸权稳定论和国家主义理论;沿袭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关系理论论争的深入,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开始深入发展,诸如对国际机制的研究、霸权和领导权的研究、国家利益以及竞争力的研究等。
2、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是指对那些影响国际体系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经济要素所进行的政治学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响国际体系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经济要素主要包括:国际货币、跨国投资、国际贸易、环境、能源、粮食、发展、国际秩序、全球化、区域化等。
3、区域化研究
区域化研究一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早期的研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区域化相关。
冷战后,随着新一轮区域化思潮的兴起,特别是亚太区域化的兴起,区域化再一次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并与社会建构主义一起,向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挑战,出现了从“理
性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的学术趋向。
4、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与其他三个方面比较,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案例研究,著名的有彼德·卡赞斯坦对发达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比较分析,罗伯特·吉尔平对美国跨国公司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斯蒂芬·克拉斯纳对美国能源政策的分析。
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国际学术界从理性选择、世界体系论、国家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四、IPE的问题和理论
本研究将探讨国家和市场相互作用的逻辑是如何发挥作用,又给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学所解释的问题都是当代国际体系中出现的新问题,所出现的理论是以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翻版和修正。
1、问题解决方式(Problem-solving approach)
该方式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多地被学者们作为一个关于研究什么(what to study),而不是关于如何研究(how to study)的领域而发展的。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一个探究的领域,一些特殊的问题,以及一系列关于国际体系的假设和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体系,而不是指一种特殊的方法或理论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中出现的体现国家与市场相互关系的新问题有:
*政府和国内利益如何影响对外经济政策?
*如何理解政治领导人以及政治制度和操作市场的不同方式?
*政治权力和国际制度在框定贸易流动和资本转让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能力是如何影响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南北发展差距的根源在哪里?
*国内和国际因素是如何影响发展战略的选择?
*国际合作的根源和阻力是什么?
*国际经济竞争的特征是如何变化的?
*如何解释不同的发展战略的成功与失败?
*富国和穷国的政治利益是如何影响外援的成功?
*如何理解南北双方在对外投资和借贷条件方面的讨价还价?
*世界经济开放和稳定的根源何在?换言之,当今贸易相对自由、货币自由兑换、资本流动不受阻碍的世界经济是如何形成的?
*主要国家如何通过塑造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促进国家利益?那些相对较弱的国家如何调整国家政策,使之与主要国家的利益和政策相适应?
*世界经济及国家市场竞争对包括大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构成了哪些挑战?
*国家如何寻求实现经济稳定和开放?如何应对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意识形态分析方式(Ideological analysis approach)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也出现了三种相应的思潮,即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主要继承了政治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即相互依存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
认为,一种最适应的经济是世界市场经济,所有其他的安排,诸如区域贸易安排都是次好。
最彻底的自由主义观点认为,世界将会从一种仍然受政治因素左右的不完全世界经济转化成完全的、一体化的和自我调节的世界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而形成的两大理论,依附论(dependence theory)和世界体系论(world system theory)。
假定:在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存在着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结构,核心地区是指资本积累速度快、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地区;而边缘地区则是指资本积累速度慢、劳动力密集型地区。
这种结构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国际体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在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之间存在的不等价交换是资本主义国际体系得以延续的动力,在这种结构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依附性发展。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继承了重商主义传统并对其加以修正,主要是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和国家主义理论(statist theory),或称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或称经济现实主义(economic realism)。
这些理论也吸收了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新现实主义观点:不但重视国家因素,而且也重视非国家因素;不但重视军事力量,也重视非军事力量。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特别集中在国家体系以及国际政治关系在世界经济组织中的用。
五、研究方法
1、经济和社会历史法(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approach)
大量已经发表的经济和社会历史的著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概念和理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社会史的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经济和社会历史的研究,进而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社会革命、霸权国家的兴衰、战争以及不平等发展等进行研究。
其二,比较社会史的研究。
与经济和社会史偏重于国家和市场的研究有所区别的是,比较社会史的研究更多地偏重于国家和阶级制度的研究。
2、国际机制分析方法(International regime analysis)
一般地,国际机制是指一个体系内限制、规范并且使其参与者的行为合法化的一系列规则、规定、章程或者程序,离开这些规则、规定、章程或程序,其参与者的行为被这个体系内的其他参与者看作是不合法的。
国际机制主要有五个特征:
首先,国际机制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国际机制的存在主要是作为参与者对合法化、合适或者道德行为的一种理解、希望以及信念。
其次,一种国际机制包括恰当的决策程序网络。
第三,国际机制不但要包括它所支持的主要规则
的特征,而且还要包括那些显示正常或异常的行为的规则。
第四,每一个机制都有许多精英,他们是机制的实践者,民族国家的政府是许多国际机制的主要各方成员,官僚机构或其中的个人通过发明和维持某些机制来主宰国际关系的问题领域(issue-areas)。
最后,国际机制存在于国际关系的每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领域之中,有非常明晰的行为规范。
国际机制分析法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学中非常盛行的方法。
自由主义者将其用来分析殖民主义、粮食、国际经济机制的变化,或是国际石油机制的变化、国际货币机制的变化、相互依存等;而现实主义则将其用来分析第三世界对国际机制转化的要求。
3、公共选择方法(Public choice analysis)
主要来源于自由主义理论。
这种方法最初起源于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其著作《集体行为的逻辑》(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中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联盟行为所作的经济分析。
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共产品(public goods)问题,所以这种方法被称为公共选择方法(public choice)。
由于这种方法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所以也称为理性选择方法(rational choice analysis)。
公共选择按照一般的定义就是“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的理论”,即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分析政治过程,力图将“理性人”或“经济人”的范式扩展到政治问题研究中。
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有三:第一,个人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和逻辑起点。
这种分析假定个人对刺激所作出的反映是理性的,即每个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都在追求效用最大化,因而每个个人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测的。
第二,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分析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的变化来解释。
个人的偏好被假定是持续的,而且个人被假定能够依其偏好比较选择各种相互替代的方案,实现其最优选择。
第三,公共选择强调分析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即任何理论假设和命题都是可以在实际中得以检验,即结论必须产生一个能经受经济或政治检验的命题。
学者们将公共选择方法应用于公共物品分析、联盟和搭便车现象、政治经济模型、关税和贸易限制、国际组织等等。
公共选择方法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公共选择方法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即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一般的政治问题。
第二,其优势在于,这种分析基于一个明确的和统一的人类行为理论,同时也基于一个能够进行理论解释和经验证实的技术工具。
第三,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某些特别的方面,公共选择方法能够分离出一些相对简单的关系,并使得对这些简单的关系的分析称为可能,在一些复杂的问题领域得出真知灼见的分析。
第四,公共选择方法强调对现实的研究,所以它派生的命题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检验的。
第五,公共选择方法是跨学科的,综合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和政治方面,但使用的却是一种简单的理论研究方法。
六、国家和市场间关系的历史演变
本章将重点讨论国家和市场间关系在19世纪和20世纪两次全球化时期的发展变化,随后将探讨这一关系的两个侧面:国家对市场组织的影响和市场对国家的影响。
1、两次全球化时期
19世纪中叶,世界进入了第一次全球化时期。
在交通和生产技术革命以及稳定的金本位制等因素的推动下,贸易和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
当时在制造业、金融和海军实力上都领先于世的英国是这一进程背后的推动力量。
自1846年废除谷物法这一标志性事件开始,英国在整个维多利亚时期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
1860年签订的科布登-切维利尔条约标志着其它国家已开始接受自由贸易。
该条约不仅降低了法国的关税,而且使最惠国条款为世人所知。
在这一“黄金时期”的随后二十年中,所有欧洲国家事实上都通过一系列双边协定降低了关税。
同时,这一时期的英国各届政府都通过内容广泛的一系列商业协定支持市场开放;伦敦的各大银行纷纷将资金投往国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英国皇家海军为世界市场的开放和畅通无阻地获取资源提供了保障。
其结果是,货物、资本和人员前所未有地顺畅流动,并出现了第一个真正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
1900年时,人们完全有理由满怀信心地迎接一个世界经济继续开放的新世纪。
19世纪全球化的倡导者们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促进增长,使国家可以预期从和平稳定的国家间关系中获益。
然而各国力量对比的迅速变化,升级为欧洲列强间的战略对抗,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到1914年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彻底崩溃。
当今在技术革命和发达工业国倡导的贸易与资本自由化的推动下,世界迎来了第二次全球化大发展时期。
美国运用其地缘政治力量,通过建立多边制度、支持贸易谈判、向外国产品和服务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弘扬商业自由主义,推动开放的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为支持市场开放,美国和其它国家一道创立了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其它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组织。
关贸总协定本着多边主义和非歧视原则,在战后积极推动了多个回合的贸易谈判,使关税从战前的最高水平逐渐回落。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引领这一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体制继续深入发展,并精心设计了新的贸易争端解决程序。
这两次全球化都表现为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显著增加。
第一次全球化时期,出口年均增速(3.5%)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的增长幅度(2.7%),出口在世界生产中的份额1913年达到高峰,直到1970年才被超过。
19世纪经济增长的另一推动因素是,资本从英国和欧洲大陆向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大规模流动,世界范围
内的资本流动受到的限制很少。
市场开放也得益于金本位制的实施,使各国货币兑换方便,价格稳定。
二战后,世界主要贸易国在降低贸易壁垒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关税从1946年约占进口货物总值40%的水平降低到90年代约为5%。
过去几十年,随着贸易自由化以及交通、通信成本的降低,国际商务往来激增,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全方位、大幅度增加。
国家间的货物和服务贸易都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使世界发达国家间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
伴随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来的是主要国家间更为和平和合作的关系,很难想象各国政府会愿意使经济相互依赖带来的就业机会和财富处于风险之中。
但是一战的爆发清楚地说明,经济相互依赖和市场的开放流动并非世界政治的最终决定力量或底线。
尽管今天的全球化特征与一战前有很大不同,相互联系的贸易、金融和投资与工业社会和国际制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管理与稳定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
然而,市场的要求常常起伏不定,国家间的地缘政治斗争也不一定会遵循理性的市场规律。
2、国家权力、利益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国家权力大小最终取决于它所在社会财富的多寡和生产率的高低。
因而,国家领导人往往热衷于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并寻找途径,利用其所带的财富,实现地缘政治目标。
多个世纪以来,欧洲大陆进行的战争,从多个方面塑造了英法及其他国家政府的财政结构和政治结构。
那些税收效率最高、银行体系最稳定的国家往往更有能力为战争筹集资金,组建军队。
例如19世纪晚期的日本,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以及冷战期间的美国。
世界主要国家还利用对外经济关系,促进地缘政治目标的实现。
二战后,美国以经济为工具与多个亚欧国家建立了冷战安全伙伴关系。
美国政府还通过鼓励日本向美国市场出口,积极寻求将其纳入西方世界经济体系,进而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最终使日本成为其在亚洲最重要的安全伙伴。
美国还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安全协定,鼓励战后西欧一体化和共同发展,这样可以促进西欧各国经济增长,缓和政治上的不稳定,消除社会主义蔓延的机会;使西欧在贸易和安全上成为美国可靠的伙伴。
美国经济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关系,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部分原因在于预期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加深会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产生政治影响。
各国还将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作为谋求政治控制和安全政策的工具。
例如,美国热衷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法国在欧洲推动的经济一体化(尤其将自己与西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各国政府通常还要关注贸易投资协定对国内工人和企业经济状况所产生的影响。
政府进行自由贸易化谈判时,往往十分注重贸易协定对本国企业的影响。
无处不在的私营部门院外活动集团也对政府的决策和谈判施加影响。
世界各国政府都要考虑国内利益集团的要求。
例如,韩国国内农业组织的压力对进口稻米征收了高额关税;战后日本自民党严重依赖农村农业利益集团的支持,因而对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