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D.降低了灯芯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化学就在生活中,以下对生活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补铁酱油:酱油中含有铁单质
B.轮胎爆炸: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食物腐败: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与O2能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补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选项说法错误;
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
C.反应①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①可用于工业生产大量食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钠能够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镁失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说明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①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生成物,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详解】
A、图中标志是易燃物,与燃烧有关,故A错。
B、图中标志是禁止携带火种,与燃烧有关,故B错。
C、图中标志是易燃氧化物,与燃烧有关,故C错。
D、图中标志是节约用水,与燃烧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5.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瘦肉精”属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详解】
A、实验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15.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A.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发为航空燃油
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常产生气体污染物和烟尘等产生雾霾,但化石燃料属于重要的能源,不可能禁止,A错误。
试题分析: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可燃物。选B。
考点:灭火的原理。
点评:灭火的原理有:1、隔离空气;2、隔离可燃物;3、降低可燃物温度。
7.小林査阅资料获得有关物质燃烧的新信息:①2Na+Cl2 2NaCl ②2Mg+CO2 2MgO+C,由此形成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11.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B、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此选项错误;
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应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此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一氧化碳有毒,此选项错误。故选C。
14.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D、钠在氯气中燃烧能够生成氯化钠,但是不能用于生产食盐,这是因为钠有强烈的腐蚀性,氯气有毒,并且生产成本很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详解】
A、发生火灾时砍掉或清理掉大火前面的树枝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覆土法,可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故B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C不正确;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灭火的原理有:清除可燃物、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点睛】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17.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②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D.实验中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使得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故选C.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正确;
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错误;
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灯芯的着火点,故错误。故选B。
D、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是含C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6.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
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温度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
【答案】B
【解析】
13.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B.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气体之一
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所以都具有毒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此选项错误;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10.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发生森林大火,火灾夺走了30位救火英雄的生命。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没有氧气了,白磷就不能燃烧了,故A错误,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错误,实验2中白磷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了,而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D错误,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B正确。
考点:化学与环境
16.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答案】A
【解析】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B、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以防煤气中毒,故B错误;C、燃气泄漏时不应点火检查,以防爆炸,故C错误;D、森林游玩时不应乱扔烟头,以防火灾,故D错误。
考点:燃烧的条件
18.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且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油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火灾初期,可选用覆土法,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飞机播撤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D
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
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A.混合物B.单质C.氧化物D.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通常所说的“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瘦肉精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选项说法错误;
C、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点睛】
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2、灭火的原理:除去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4.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故选D
12.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
A.300gB.50gC.100gD.150g
【答案】A
【解析】
【详解】
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 ×100%)=300g。故选A。
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D.降低了灯芯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化学就在生活中,以下对生活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补铁酱油:酱油中含有铁单质
B.轮胎爆炸: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食物腐败: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与O2能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补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选项说法错误;
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
C.反应①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①可用于工业生产大量食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钠能够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镁失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说明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①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生成物,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详解】
A、图中标志是易燃物,与燃烧有关,故A错。
B、图中标志是禁止携带火种,与燃烧有关,故B错。
C、图中标志是易燃氧化物,与燃烧有关,故C错。
D、图中标志是节约用水,与燃烧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5.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瘦肉精”属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详解】
A、实验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15.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A.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发为航空燃油
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常产生气体污染物和烟尘等产生雾霾,但化石燃料属于重要的能源,不可能禁止,A错误。
试题分析: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可燃物。选B。
考点:灭火的原理。
点评:灭火的原理有:1、隔离空气;2、隔离可燃物;3、降低可燃物温度。
7.小林査阅资料获得有关物质燃烧的新信息:①2Na+Cl2 2NaCl ②2Mg+CO2 2MgO+C,由此形成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11.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B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C错误;
B、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此选项错误;
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应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此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一氧化碳有毒,此选项错误。故选C。
14.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D、钠在氯气中燃烧能够生成氯化钠,但是不能用于生产食盐,这是因为钠有强烈的腐蚀性,氯气有毒,并且生产成本很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详解】
A、发生火灾时砍掉或清理掉大火前面的树枝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覆土法,可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故B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C不正确;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灭火的原理有:清除可燃物、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点睛】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17.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②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D.实验中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使得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故选C.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正确;
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错误;
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灯芯的着火点,故错误。故选B。
D、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是含C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6.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
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温度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
【答案】B
【解析】
13.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B.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气体之一
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所以都具有毒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此选项错误;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10.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发生森林大火,火灾夺走了30位救火英雄的生命。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没有氧气了,白磷就不能燃烧了,故A错误,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错误,实验2中白磷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了,而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D错误,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B正确。
考点:化学与环境
16.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答案】A
【解析】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B、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以防煤气中毒,故B错误;C、燃气泄漏时不应点火检查,以防爆炸,故C错误;D、森林游玩时不应乱扔烟头,以防火灾,故D错误。
考点:燃烧的条件
18.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且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油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火灾初期,可选用覆土法,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飞机播撤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D
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
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A.混合物B.单质C.氧化物D.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通常所说的“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瘦肉精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选项说法错误;
C、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点睛】
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2、灭火的原理:除去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4.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
故选D
12.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
A.300gB.50gC.100gD.150g
【答案】A
【解析】
【详解】
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 ×100%)=300g。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