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植物组织含水量及水势的测定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植物的水势是指植物体内水分与纯水之间的差异,是植物水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定植物组织水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水分吸收与运输情况,进而探索植物的适应机制和生理生态学特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探究植物水分状态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鲜嫩的植物叶片、离心管、注射器、测水势仪器(如压力室或压力台秤)等。
2. 实验步骤:a. 收集鲜嫩的植物叶片,并将其快速放入离心管中,避免水分流失。
b. 将离心管中的叶片放入注射器中,并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水分,使叶片完全浸没在水中。
c. 将注射器与测水势仪器连接,并记录初始读数。
d. 通过改变注射器的压力,使水分进入或退出植物叶片,记录每次读数。
e. 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植物组织的水势值。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获得了植物组织的水势值。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
1. 植物组织水势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水分进入植物叶片,测水势仪器的读数逐渐增加,表示植物组织的水势值降低。
相反,当水分从植物叶片流失时,测水势仪器的读数减少,表示植物组织的水势值增加。
这说明植物组织的水势与水分的流动方向密切相关。
2. 影响植物组织水势的因素:植物组织的水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气孔开闭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观察植物组织水势的变化情况。
例如,当提高环境温度时,植物组织的水势值通常会下降,因为高温会增加水分的蒸发速率。
而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中,植物组织的水势值也会下降,因为湿度低会导致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失加剧。
3. 植物的适应机制:植物通过调节水势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在干旱环境中,植物会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来减少水分流失,从而提高植物组织的水势值。
此外,一些植物还会通过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质的合成来增加水分吸收,以维持植物组织的水势平衡。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目的:了解各种植物组织中的水势变化规律,学习测定水势的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植物体内水势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势可以影响水分的吸收和输送。
本实验采用“压延法”来测定不同植物组织(根、茎、叶)的水势大小。
实验步骤:1. 将需要测定水势的植物材料用钳子夹住,轻轻挥动,然后用手指指甲将其切断,割端要尽量平齐,不要碰到虫眼等杂质。
2. 将切口快速放入水中,利用吸水作用使水分上升,排除空气。
3. 将切口快速从水中取出,然后将其放到压延仪内,尽可能保持植物细胞的原有形态。
4. 向下轻压压延仪的拉杆,停留一段时间几秒钟,等到细胞的状况稳定后,读取示数,记录下此时的长度和标尺读数。
5. 再稍微压紧,停2~3秒左右,再读取示数,再记录下此时的长度和标尺读数。
6. 将杆恢复到原位,并将植物组织切口处擦干净。
7. 分别测定不同植物组织的水势。
根据水势的特点,以水分势值为y轴,切口位移长度为x轴,绘制出水势变化的曲线。
实验结果:我们分别测定了菜花根、豌豆茎、玉米叶片的水势变化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植物组织他们的水势大小不同,玉米叶片水势最高,豌豆茎次之,而菜花根的水势最低。
这说明植物的吸收生长需要水分的支持,不同器官的水势不同。
实验结论:本实验内容重点在于掌握测水势的方法和水势的变化规律,同时还有机会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测定出不同植物组织的水势差异信息,说明不同的植物器官在吸水输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实验有效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了我们对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认识。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来研究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动和调节机制。
实验原理:水势是植物中水分的浓度差异所致的物理性质,其大小通过测定植物组织与纯水之间的渗透压差和反渗透压差来确定。
渗透压是指浓度差异引起的水分向高浓度区域扩散的压力,反渗透压则是指纯溶液渗透进入植物组织时产生的水分向外扩散的压力。
植物的水势主要由渗透压和压力势两部分组成,而压力势又由浸渍压和板塞压组成。
实验材料:1.鲜嫩茄果或马铃薯块茎;2.切片刀和玻璃片;3.纯水;4.测水势的装置(例如渗透压计、压力室等)。
实验步骤:1. 将茄果或马铃薯块茎切成薄片(约0.2-0.5 mm厚),并用玻璃片将其夹持在一起。
2.在渗透压计的样品槽中加入足够的纯水,使其淹没住茄果或马铃薯薄片。
3.观察茄果或马铃薯薄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下相应的读数。
4.根据渗透压计的原理,计算出植物组织中的渗透压差和反渗透压差,从而得出植物组织的水势。
实验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茄果或马铃薯薄片会逐渐失去水分,呈现出萎缩的状态。
记录下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绘制出一条曲线,从曲线的斜率和极限值可以计算出植物组织的水势大小。
实验讨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植物组织的水势值,进而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动和调节机制。
植物组织的水势是由渗透压差、反渗透压差和压力势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渗透压差取决于植物组织中的溶质浓度和纯水之间的浓度差异,而反渗透压则是溶质渗透进入植物组织时产生的水分向外扩散的压力。
压力势则是由浸渍压和板塞压共同形成的,其大小受到植物细胞壁的性质和细胞内液体压力的影响。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测定茄果或马铃薯薄片的水势,研究了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动和调节机制。
通过观察薄片的萎缩情况并记录读数,得出了植物组织的水势大小。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组织的水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渗透压差、反渗透压差和压力势等。
这些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调节机制以及水分平衡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植物含水量的测定实验目的:掌握测定植物组织的含水量的方法实验原理:利用水遇热蒸发为水蒸汽的原理,可用加热烘干法来测定植物组织中的含水量。
植物组织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常以鲜重或干重 % 表示,有时也以相对含水量 % (或称饱和含水量 % )表示。
后者更能表明它的生理意义。
实验材料与设备:(一)材料:植物鲜组织。
(二)仪器设备:天平(感量1/1000g);烘箱;干燥器;剪刀;搪瓷盘;塑料袋;纸袋;吸水纸等。
实验步骤:⒈鲜重测定迅速剪取植物材料,装入已知重量的容器(或塑料袋)中,带入室内,用分析天平称取鲜重(FW)。
⒉干重测定提前把烘箱打开,温度升至100~105℃。
把称过鲜重的植物材料装入纸袋中,放入烘箱内,100~105℃杀青10min,然后把烘箱的温度降到70~80℃左右,烘至恒重。
取出纸袋和材料,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干重(DW)。
⒊饱和鲜重测定将称过鲜重的植物材料浸入水中,数小时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立即称重;再次将材料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次取出,吸干表面水分,称鲜重,直到两次称重的结果基本相等,最后的结果即为饱和鲜重(SFW)。
若事先已知达到水分饱和所用的时间,则可一次取得饱和鲜重的测量定值。
⒋取得以上数据后,按公式计算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
思考题:测定饱和含水量时,植物材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过短或过长会出现什么问题?实验名称: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实验目的:学会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实验原理:将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当找到某一浓度的溶液与植物组织之间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时,则可认为此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溶液的水势。
因溶液的浓度是已知的,可以根据公式算出其渗透压,取其负值,为溶液的渗透势(ψπ),即代表植物的水势(ψw)。
ψw=ψπ=-P=-iCRT实验材料与设备:(一)材料:小白菜或其它作物叶片(二)仪器设备:1.带塞青霉素小瓶12个;2.带有橡皮管的注射针头;3.镊子;4.打孔器5.培养皿。
植物生理学 实验报告--实验1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1、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组织中水分状况的一种表示方法及用于测定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2、实验原理植物组织的水分状况可用水势来表示。
植物体细胞之间、组织之间以及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水分移动方向都由水势差决定。
将植物组织放在已知水势的一系列溶液中,如果植物组织的水势(Ψcell)小于某一溶液的水势(Ψout),则组织吸水,反之组织失水。
若两者相等,水分交换保持动态平衡。
组织的吸水或失水会使溶液的浓度、密度、电导率以及组织本身的体积与质量发生变化。
根据这些参数的变化情况可确定与植物组织等水势的溶液。
液体交换法测定水势的方法有很多种,本实验练习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并初步观察其变化情况。
小液流法测定水势的原理判据△Ψ=Ψout-Ψcell组织的水分得失外液的密度变化△Ψ>0吸水升高△Ψ<0失水降低△Ψ=0平衡不变使用器材用滴管测定外液的密度变化适用的材料叶片或碎的组织3、仪器和试剂试管,试管架,移液管,滴管,打孔机或单面刀片,镊子,解剖针,棉花,吸水纸;0.05-0.4mol/L CaCl2溶液,甲烯蓝;土豆4、实验步骤①将16支试管清洗干净,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编号顺序倒置于试管架上,控净水分。
②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氯化钙溶液(0.05、0.1、0.15、0.2、0.25、0.3、0.35、0.4mol/L),分别注入八支实验组试管中,各10ml左右(体积约为试管的2/3处)。
再将实验组各试管溶液的2/3倒入对应编号的对照组试管中。
两组试管均加盖棉塞。
③将土豆用单面刀片切成0.5cm见方的小块。
将植物组织混匀,分成八份,放入实验组各试管中。
放置20min以上,期间多次摇动实验组试管,以促进水分平衡。
④用解剖针沾取甲烯蓝粉末给实验组各试管染色,摇匀,用滴管由低浓度向高难度顺序吸取实验组的染色液滴移入对照组对应浓度试管内,观察液滴升降变化并记录。
⑤水势计算Ψcell=Ψout=-icRT式中:为植物细胞水势;为外界溶液渗透势;i为解离系数,氯化钙为2.6;c为溶液浓度,单位mol/L;R为摩尔气体常数,0.0083 (L·MPa)/(mol·K);T为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即273+t,t为试验温度。
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水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植物利用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通过细胞间隙的连续性,将水分输送到整个植物体内。
植物水势是衡量植物体内水分状态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植物组织的水势,探究植物的水分调节机制。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植物:一种是具有肉质叶片的多肉植物,一种是叶片表面覆盖厚厚的毛发的植物,还有一种是常见的绿色叶片植物。
我们首先收集了这些植物的叶片样本,并将它们分别放入三个不同浓度的脱离酒精的甘油溶液中,以模拟不同的水势环境。
然后,我们使用压力室法测定了每个样本在不同水势条件下的水势。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三种植物在不同水势条件下的水势值。
结果显示,多肉植物在高浓度甘油溶液中的水势值最低,而具有毛发的植物在中等浓度甘油溶液中的水势值最低。
与此同时,绿色叶片植物在低浓度甘油溶液中的水势值最低。
这表明不同类型的植物对于水分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
讨论:多肉植物具有肉质叶片,这种叶片结构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从而适应干旱环境。
因此,在高浓度甘油溶液中,水分向甘油溶液中扩散,导致植物体内的水势下降。
而具有毛发的植物则通过毛发覆盖叶片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减少水分蒸发。
所以,在中等浓度甘油溶液中,水势值最低。
绿色叶片植物则通过其叶片表面的气孔,实现水分的蒸腾作用,从而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势相对稳定。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不同类型植物在不同水势条件下的水势值存在差异的结论。
这表明植物对于水分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植物通过不同的生理机制来维持水分平衡。
研究植物水势对于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望:虽然本次实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在实验设计和样本选择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涵盖更多类型的植物,以获得更全面的结论。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组织水势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植物组织的水势,了解植物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水分状况和水分调节能力。
实验原理:植物组织的水势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用来描述植物的水分状态。
水势的测定是通过测量植物组织与纯水之间的压力差来实现的。
当植物组织的水势为负值时,说明组织在吸水,而正值则表明组织有排水的趋势。
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取一盆植物,将其叶片切下并放入离心管中;准备一些试管和纯水。
2.测量植物组织的水势:将离心管放入测水袋中,并将测水袋连至一根透气玻璃管,然后将试管插入水槽中以保持温度恒定。
通过气压计记录水势值。
3.测量植物组织在不同条件下的水势:可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测量植物组织的水势,如在光照、温度变化或干旱条件等。
4.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测得的水势数值,并进行统计和比较,以检验不同条件对植物组织水势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首先,测量不同植物组织在水势上的差异。
由于植物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水分状况也会有差异。
比如,叶片的水势可能会更高,因为它们是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结构。
其次,测定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组织的水势变化。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通过减少蒸腾作用和调节根部的水分吸收来保持水势平衡。
因此,测量植物组织在干旱条件下的水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对干旱的应对机制。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来研究植物的生长和适应性。
不同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从而改变植物的水分平衡。
综上所述,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是一个重要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在研究植物的水分状况和水分调节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行多方面的测定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理机制和适应性。
实验一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3、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有刻度的试管中。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最后用乙醇定容至10ml,摇匀。
4、把叶绿体色素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
如果有色液滴向上移动,说明细胞液中水分外流,试验液比重比原来小;如果有色液向下移动,则说明细胞从溶液中吸收了水分,溶液变浓,比重变大;如果液滴不动,向外扩散则说明两者的浓度相等或接近,即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溶液的渗透势。
记录液滴不动的试管中蔗糖溶液的浓度,若找不到该浓度,取在下降上升转变时量浓度的均值。
溶液浓度小,溶液浓度大,故植物细胞故植物细胞
故植物细胞从蔗糖溶液从蔗糖溶液
从实验液中失水,使蔗糖中吸水,使蔗中吸水,使蔗中吸水,使蔗
吸水,使蔗糖溶液浓度变糖溶液浓度糖溶液浓度
溶液浓度变小,比重变小变大,比重变变大,比重变变大,比重变
大,比重变大大
注:
打孔的叶片中部分含有叶脉,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我们的实验加入指形管的蔗糖溶液是2mol,而不是1mol,不知道是否会影响实验。实验中所用的试管和指形管都不是干燥的,可能影响了实验结果。
五、实验记录:
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并解释之。
实验三xx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测定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以及吸收光谱的知识。
二、实验原理: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A=ɑCL比例常数。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ɑ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蠢物孩子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实验一 水势测定(修改)

植物的含水量=(W2-W3)/(W2-W1)×100%
五、结果与讨论
编号
Ⅰ
铝盒重(g) 铝盒+样品鲜 (g)
Ⅱ
铝盒+样品干重 (g)
实验二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2 实验原理
1 含水量-水势差-水分交换
水从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细胞之间 组织之间 植物体和环境间
2 植物组织与外界溶液水分交换
吸水 失水 动态平衡
将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当 找到某一浓度的溶液与植物组织之间水分保持动态 平衡时,则可认为此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溶液的 水势。
如果植物的水势小于溶液的渗透势,则组织吸水而 使溶液浓度变大;
反之植物细胞内水分外流而使溶液浓度变小;
水分保持动态平衡,外部溶液浓度不变
1 M 蔗糖溶液:-2.70 MPa 植物叶片水势-0.2—1.5 MPa
一个具有液泡的成熟细胞的水势主要由渗透 势和压力势组成,即
Ψ w=Ψ s +Ψ p+ Ψ m
思考题
1、植物组织含水量的测定方法有何优缺点? 如何克服?
2、如何改进小液流法提高准确性? 3、如果每试管用20片叶圆片,对结果有没有
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材料与设备 4. 实验步骤 5. 数据记录与处理 6. 结果比较分析 7. 注意事项 8. 思考题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
(一)材料: 新鲜的青菜叶、萎蔫的青菜叶
(二)仪器设备: 分析天平、烘箱、干燥盒、铝盒
实验一植物组织含水量及水势的测定

(示范:吐水及小孔的扩散现象)
反映植物水分状况的指标
绝对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 水势 渗透势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含水量的表示及测定方法; 2、熟悉植物水势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二、 实验原理
植物组织含水量的指标
鲜重 干重 自然含水量= ×100% 鲜重
六、结果与计算
1、植物组织含水量及水分饱和亏
自然含水量(WC)=(Wf-Wd)/Wf × 100% 相对含水量(RWC)=(Wf-Wd)/(Wfs-Wd) × 100% 物组织水势
等势点的渗透势即为叶片组织水势。
Ψw=-iCRT
i:解离系数,蔗糖为1; C:溶液的摩尔浓度; R:摩尔气体常数,R=0.0083 L·Mpa·mol-1·K-1 T:热力学温度K,即273 + t,t为实验温度,单位为℃。 (水势单位换算:1 atm=1.013 bar=101 kPa,1 Mpa=10 bar)
三、实验材料
忍冬科金银木枝条
2%NaCl 4h 0.2%NaCl 4h 蒸馏水 4h
四、仪器和试剂
电子天平、烘箱、剪刀、镊子、培养皿、 信封、吸水纸、离心管、移液管、移液 管、毛细滴管、解剖针、直径0.5cm 打 孔器、白色硬纸片 1M蔗糖溶液、甲烯蓝
五、实验步骤
(一)植物含水量的测定 1、取成熟植物叶片,剪成适当大小,迅速称量鲜重Wf (~1g)。 2、将植物材料浸入蒸馏水并置于4℃冰箱中数小时至 恒重(因植物材料而异)。 3、将材料从水中取出,用吸水纸迅速吸去材料表面水 分,称取其饱和鲜重Wfs。 4、将上述材料放入一信封内,放入烘箱中,在105℃ 下杀青30min,然后将温度调到80℃烘至恒重。 5、称取材料干重Wd。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了解植物细胞内外水分的动态平衡及调节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新鲜的植物叶片、瓶塞、注射器、离心管、蒸馏水、测量器具等。
2. 实验方法:a. 取一片新鲜的植物叶片,迅速切下并置于离心管中。
b. 在离心管中注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并用瓶塞封紧。
c. 将装有叶片和蒸馏水的离心管放置于室温下一段时间,使叶片细胞内外水分达到动态平衡。
d. 使用注射器在叶片细胞外抽取一定量的液体,记录所抽取的液体体积。
e. 根据所抽取的液体体积和叶片细胞外水势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叶片细胞外的水势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测定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结果。
通过对不同植物组织进行水势测定,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细胞内外的水势会发生变化,这与植物细胞的渗透调节有关。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组织的水势数值,来了解不同组织对水分的吸收和调节能力。
实验结论: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细胞内外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通过渗透调节来实现的。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细胞的水势会有所变化,这为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使用的植物叶片应为新鲜样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在测定植物组织水势时,应尽量避免叶片细胞的破损,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的细致和准确,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植物细胞内外水分动态平衡及调节机制的认识。
希望通过这一实验,能够为今后的植物生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植物生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植物含水量的测定实验目的:掌握测定植物组织的含水量的方法实验原理:利用水遇热蒸发为水蒸汽的原理,可用加热烘干法来测定植物组织中的含水量。
植物组织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常以鲜重或干重 % 表示,有时也以相对含水量 % (或称饱和含水量 % )表示。
后者更能表明它的生理意义。
实验材料与设备:(一)材料:植物鲜组织。
(二)仪器设备:天平(感量1/1000g);烘箱;干燥器;剪刀;搪瓷盘;塑料袋;纸袋;吸水纸等。
实验步骤:⒈鲜重测定迅速剪取植物材料,装入已知重量的容器(或塑料袋)中,带入室内,用分析天平称取鲜重(FW)。
⒉干重测定提前把烘箱打开,温度升至100~105℃。
把称过鲜重的植物材料装入纸袋中,放入烘箱内,100~105℃杀青10min,然后把烘箱的温度降到70~80℃左右,烘至恒重。
取出纸袋和材料,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干重(DW)。
⒊饱和鲜重测定将称过鲜重的植物材料浸入水中,数小时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立即称重;再次将材料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次取出,吸干表面水分,称鲜重,直到两次称重的结果基本相等,最后的结果即为饱和鲜重(SFW)。
若事先已知达到水分饱和所用的时间,则可一次取得饱和鲜重的测量定值。
⒋取得以上数据后,按公式计算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
思考题:测定饱和含水量时,植物材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过短或过长会出现什么问题?实验名称: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实验目的:学会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实验原理:将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当找到某一浓度的溶液与植物组织之间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时,则可认为此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溶液的水势。
因溶液的浓度是已知的,可以根据公式算出其渗透压,取其负值,为溶液的渗透势(ψπ),即代表植物的水势(ψw)。
ψw=ψπ=-P=-iCRT实验材料与设备:(一)材料:小白菜或其它作物叶片(二)仪器设备:1.带塞青霉素小瓶12个;2.带有橡皮管的注射针头;3.镊子;4.打孔器5.培养皿。
植物生理学实验

处理
1
2
3
4
5
K+
Na+
蒸馏水
每个处理测 5 个值,求平均。
五、思考及分析 比较气孔开度大小,并分析原因。
实验三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理化性质与含量测定
一、原理 叶绿素在叶绿体内以它的亲水部分与蛋白质结合,亲脂部分与拟脂结合,必须 用含水的有机溶剂才能把叶绿素提出。 (一)皂化作用
原理:叶绿素是一种双羧酸的脂类,能与碱发生皂化反应,产生叶绿酸的盐及游离的叶 绿醇、甲醇,叶绿酸的盐形成以后,因分子极性增大,易容于稀酒精溶液中,不能进入 苯层,而类胡萝卜素在苯中溶解性大于在甲醇、乙醇中,这就易于把叶绿素与胡萝卜素 分开。 (二)氢和铜对叶绿素分子中镁的取代作用 原理:叶绿素分子中啉环上的 Mg 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可被 H、Cu、Zn 离子取代
材料:小麦种子 仪器:烧杯、培养皿、刀片、镊子、恒温箱 药品:0.5%TTC 溶液 (三)实验步骤 1. 浸种:将待测种子在 30~35℃浸种(6~8 小时)。 2. 显色:取吸胀的种子 200 粒,用刀片沿种子胚的中心线纵切为两半,将其中的一
半置于一只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 0.5%TTC(以覆盖种子为度),然后置于 30℃ 恒温箱中 0.5~1 小时。另一半在沸水中煮 5 分钟杀死种胚,做同样染色处理,作 为对照。结果,凡胚被染色的是活种子。
二、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4) 材料:蚕豆叶 (5) 仪器:显微镜、温箱、培养皿等 (6) 试剂:0.5%KNO3、0.5NaNO3、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
a) 取 3 个培养皿编号,分别放入 15ml0.5%KNO3、0.5NaNO3、蒸馏水。 b) 撕蚕豆叶下表皮分别放入 3 个培养皿。 c) 将 3 个培养皿放入 25 温箱,保温 0.5 小时。 d) 取出培养皿置于人工光照条件下,照光 0.5 小时。 e) 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开度。 四、数据记录及处理
实验一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一:目的测定植物水势,了解植物水势测定的方法二:原理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用小液滴法测得蔗糖溶液与植物组织中之间的等渗浓度,根据公式ΨW(细胞水势)=Ψs=-CRT求得溶液的水势。
三:材料与试验器具植物材料:女贞叶片实验器具:细滴管、试管及指形管、烧杯、镊子、剪刀、移液管、标签纸试剂:1mol/L蔗糖溶液、甲烯蓝溶液四:操作步骤1、用移液管吸取1M蔗糖溶液取0.5ml、1ml、2ml、3ml分别放入10ml刻度管中,加蒸馏水至10ml,盖上盖子上下倒转混匀,配成0.05M、0.1M、0.2M、0.3M的糖液。
2、用移液管从浓度各试管中吸取2ml注入对应的指形管中,各管均加塞,并贴上标签。
3、将女贞叶片叠在一起,沿中脉两边用钻孔器打取10片小圆片,分别放入小指形管内,放置20min(期间摇动两至三次)后,加入甲烯蓝1滴摇匀。
4、用长吸管吸取着色溶液放入原相应的蔗糖溶液中,慢慢放出一滴蓝色溶液,在白色纸片上观察小液滴升降情况,并做记录。
五:作业2、按下列公式计算组织的水势ΨW(细胞水势)=Ψs=-CRT式中Ψπ为细胞渗透势,以MPa (兆帕)为单位。
R为气体常数,为=0.008314 MPa.L/(mol.K)T为绝对温度(单位K),即为273+t,其中t为实验温度(℃)。
i为解离系数,蔗糖为1。
C为等渗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l/L。
六:思考题1、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时,为什么应强调所用试管,毛吸管应保持干燥。
小液流法的使用与溶液浓度有关,试管上的水珠会影响溶液的浓度,造成实验误差。
2、打取小圆片并投入试管中时动作应迅速,加入甲烯蓝不能太多?防止叶内水分蒸发影响实验数据。
加入甲烯蓝过多会影响溶液比重。
七:注意事项1、取液时应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取液2、释放蓝色溶液时要缓慢,防止过急挤压冲力影响液滴移动3、观察液滴情况时放在白色背景下。
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实验报告1. 引言植物组织的水势测定是研究植物水分运输和水分势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植物组织中的水势,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分布和运输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的步骤和结果。
2. 实验步骤本实验使用的方法主要为压膜法,具体步骤如下:2.1 准备工作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 - 植物样品(如茎段或叶片) - 压力室(包括压膜和压力传感器) - 毛细管 - 毛细管支架 - 数字压力计 - 一定浓度的甘露醇溶液2.2 样品处理将待测的植物样品从植株上切取下来,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新鲜度。
如果需要,可以将样品的叶片去除。
2.3 测定样品的水势将样品的切口与毛细管相连接,并用胶管固定好。
然后将样品放入压力室中,确保样品与压膜的紧密接触。
2.4 施加压力通过向压力室注入甘露醇溶液,使压力室内的压力逐渐升高。
同时使用数字压力计测量压力室内的压力。
2.5 记录压力和毛细管高度在压力室内压力达到稳定后,使用数字压力计记录压力值,同时测量毛细管液面的高度。
2.6 重复测量重复以上步骤,测量不同样品的水势值,并记录数据。
3.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植物组织的水势值。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水势值,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植物茎段的水势值普遍较高,说明茎段在水分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叶片的水势值较低,说明叶片对水分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
3.不同植物的水势值差异较大,这可能与植物的生理特性有关。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分布和运输规律,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4. 结论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实验是研究植物水分运输和水分势变化的重要方法。
本实验使用压膜法测定植物样品的水势值,并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水势值,揭示了植物茎段和叶片的水分吸收能力差异。
通过该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5. 参考文献[1] Smith, J. M., & Johnson, M. B. (2018). Plant water potential. Smith, J. M., & Johnson, M. B. (2018). Plant water potential. In: Analytical Methods for Measurements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Forest Soils (pp. 47-57). CRC Pre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吐水及小孔的扩散现象)
反映植物水分状况的指标
绝对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 水势 渗透势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含水量的表示及测定方法; 2、熟悉植物水势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二、 实验原理
植物组织含水量的指标
鲜重− 干重 自然含水量= 100% 自然含水量 ×100% 鲜重
小液流法测定水势的原理
水总是从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当植物组织放在外界溶液中,如植物组 织的水势小于溶液的渗透势,组织吸水, 外界溶液变浓,比重变大;如植物组织 水势大于溶液的渗透势,则反之;如二 者相等,则外界溶液的比重不变。
三、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忍冬科金银木枝条
2%NaCl 4h 0.2%NaCl 4h 蒸馏水 4h
相对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 , )
实际含水量 RWC = 100% ×100% 饱和含水量
水势的测定方法
液相平衡法:小液流法、 液相平衡法 小液流法、质壁分离法 小液流法 压力平衡法:压力室法 压力平衡法 压力室法 气相平衡法:热电偶湿度计法 热电偶湿度计法、 气相平衡法 热电偶湿度计法、露点法等
i:解离系数,蔗糖为1; i 1 C:溶液的摩尔浓度; R:摩尔气体常数,R=0.0083 L·Mpa·mol-1·K-1 T:热力学温度K,即273 + t,t为实验温度,单位为℃。 (水势单位换算:1 atm=1.013 bar=101 kPa,1 Mpa=10 bar)
七、演示实验
吐水及小孔扩散现象观察
五、实验步骤
(二)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1、用1M蔗糖母液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0.05、0.1、 0.2、 0.3、0.4、0.5、0.6M)。 2、取7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适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 液;同时取7个青霉素瓶,编号后分别加入2ml不同浓 度的蔗糖溶液。 3、用打孔器在叶片打孔取叶圆片(避开中脉),随机 取样,向每青霉素瓶放入相等数目(10~20片)的叶 圆片,加塞,放置30min,期间摇动数次。到时间后, 用大头针沾取少许甲烯蓝粉末加入青霉素瓶中,充分 混匀。 4、用毛细滴管从试验组的各瓶中依次吸取液体少许, 伸入对照组同样浓度溶液的中部,缓慢从毛细管尖端 横向放出一滴蓝色溶液,轻轻取出滴管,观察蓝色液 滴的移动方向。
八、思考题
1、用相对含水量表示植物组织水分状况 有什么优缺点? 2、测定植物水势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质 壁分离法与小液流法测得的水势有何不 同?哪种测量方法更能反应植物本身的 客观水分状况? 3、请解释植物吐水的可能机理。
植 物 吐 水 现 象
四、仪器和试剂 、
电子天平、烘箱、剪刀、镊子、培养皿、 信封、吸水纸、离心管、移液管、移液 管、毛细滴管、解剖针、直径0.5பைடு நூலகம்m 打 孔器、白色硬纸片 1M蔗糖溶液、甲烯蓝
五、实验步骤
(一)植物含水量的测定 1、取成熟植物叶片,剪成适当大小,迅速称量鲜重Wf (~1g)。 2、将植物材料浸入蒸馏水并置于4℃冰箱中数小时至 恒重(因植物材料而异)。 3、将材料从水中取出,用吸水纸迅速吸去材料表面水 分,称取其饱和鲜重Wfs。 4、将上述材料放入一信封内,放入烘箱中,在105℃ 下杀青30min,然后将温度调到80℃烘至恒重。 5、称取材料干重Wd。
六、结果与计算
1、植物组织含水量及水分饱和亏 、
自然含水量(WC)=(Wf-Wd)/Wf × 100% 相对含水量(RWC)=(Wf-Wd)/(Wfs-Wd) × 100% 水分饱和亏(WSD)=1-RWC
六、结果与计算
2、植物组织水势 、 等势点的渗透势即为叶片组织水势。 等势点的渗透势即为叶片组织水势。 Ψw=-iC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