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化设计 读后感

合集下载

书籍装帧中关于情感化设计元素的思考

书籍装帧中关于情感化设计元素的思考

书籍装帧中关于情感化设计元素的思考情感化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传递和引发情感的一种设计手法。

在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元素的运用可以使读者产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增强书籍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下面是我的思考:首先,配色是情感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色彩对情感的引发和传递有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可以通过合理运用配色方案来增强书籍装帧的情感化效果。

比如,使用暖色调如红色、黄色等可以带给读者温暖和亲切的感觉,适合用于表达温暖的家庭故事或爱情小说;而使用冷色调如蓝色、绿色等可以给人一种平静和冷静的感觉,适合用于表达悬疑或科幻类的书籍。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色的使用来制造冲突和互补,增加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

其次,排版也是情感化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排版元素的运用,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例如,使用优雅的字体和适当的行间距可以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而使用大字号和紧密的行间距可以增加紧张感和压迫感。

此外,还可以运用不同的版式和布局方式来传递情感。

比如,交错排列的文字可以传递一种混乱和矛盾的感觉,适合用于表达不确定或纷乱的情绪;而对齐整齐、层次分明的排版可以给人一种整洁和有序的感觉,适合用于表达平和或冷静的情感。

另外,插图和装饰物的运用也是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通过插图和装饰物的形象和风格来传递和强化情感氛围。

比如,使用柔和的插画和精致的装饰物可以增加书籍的温情和艺术感,适合用于表达温馨和浪漫的情感;而使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可以增加书籍的活力和趣味,适合用于表达喜悦和激情。

此外,还可以利用装饰物的形状、纹理和材质来增加触觉上的情感体验。

比如,使用凹凸感强烈的装饰物可以给人一种触摸的欲望和美感。

最后,整体布局和结构设计也是情感化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整体布局和结构的安排可以引导读者的情感流动和阅读体验。

比如,通过章节标题的安排和页边空白的设置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和情感转变;通过正文与插图的对比和干扰来制造情感的冲突和张力;通过目录、封面和书脊的设计来增加书籍的可辨识性和情感延伸。

情感化设计有感

情感化设计有感

情感化设计有感第一篇:情感化设计有感《情感化设计》是Norman的力作,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且不做设计的民工,应该先去看看Norman的《设计心理学》。

估计看完后者再看前者,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1.“美观的物品更好用”这是一句不那么好理解的大白话——一眼看过去好像没有办法反驳,但是一下子又想不清楚为什么。

Norman用了一章来解读。

“正面的情绪对学习、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都很关键。

”“人在焦虑时,思路变窄,仅集中于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方面,甚至会重复操作。

美观的物品使人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人的情感、行为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上面的两句话这应该是心理学领域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吧,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新鲜的发现。

“负面情绪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细节方面。

正面情绪更容易让人注意整体而非局部。

”这个结论很有用。

不过,反之是否也成立?多注意整体而不是拘泥于细节是否更容易产生正面情绪?想起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幸运是一种很容易习得的技能,个性测验揭示不幸的人通常比幸运的人紧张,研究已经表明,焦虑会分散人们注意意外事情的能力,其实跟Norman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另一个角度想,容易紧张的人会不会更加喜欢美观的东西或更注重审美?因为这是他们减轻焦虑的一个好方法。

喜欢美观的东西--减少焦虑--更富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喜欢美观的东西……这似乎是一个正循环。

很多艺术家都有mental problem,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2.对产品和设计的启发扯了半天,回到产品和设计上来。

产品设计的易用、视觉设计的美观,肯定都是对用户的体验有很大帮助的。

如果是一个复杂的界面,广告、文字链满天乱飞,导航入口到处都是,只能让人在注意力支离破碎之余,产生焦虑和负面情绪,让本来就不佳的体验雪上加霜。

并不是说应该把功能和内容隐藏起来,而是在没有十足把握时,更应该考虑如何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因为“过犹不及”,想一口塞成胖子的后果,很可能就是什么都没吃进去,活活饿死。

铭记的情感化设计课 作文(精选1篇)

铭记的情感化设计课 作文(精选1篇)

铭记的情感化设计课作文(精选1篇)《温暖的设计》
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级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情感化设计课。

这门课让我收获颇丰,至今仍然铭记在心。

首先,这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更注重培养我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老师引导我们用心感受身边的事物,比如观察大自然、欣赏艺术作品、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等。

通过这些感受,我学会了用心去发现美,也提升了我的情感体验能力,使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感激之情。

其次,情感化设计课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组织我们进行手工制作、绘画、写作等活动,让我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比如,在一次手工制作课上,我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手工盒,把里面装满了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些创造活动不仅让我变得更加有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最后,通过情感化设计课,我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如何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比如音乐、绘画、雕塑等。

我从中学会了欣赏美,也懂得了如何通过设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让我对美的追求更加深入,也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情感化设计课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技能,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滋养。

它不仅开启了我的审美之门,也激发了我的创造激情,甚至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

我相信,这门课程的影响将伴随我一生。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样温暖的设计中茁壮成长。

本文发表于《百度文库》,请转载时务必注明转载来源。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在观看《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的过程中,真的是收获满满。

看到里面对不同层次的设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的讲解时,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全新认识设计的大门。

之前我对设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让东西看起来漂亮或者好用,但这里面指出设计还能深层次地触动人们的情感。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列举了很多具体产品的例子,来解析各个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如何在产品中体现。

比如说苹果产品,它的外观简洁流畅,看到这里我就想到,这就是在本能层上的设计迎合。

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它,就会被它精美的外形所吸引。

触摸它的时候,手感也非常舒适,这就是在本能层面很好地把握了人们对美的、对质感的追求。

在行为层的讲述中,拿一些软件界面设计来说。

那些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的软件让用户可以高效率地达成目标。

这就像我们在使用手机APP 时,如果一个功能隐藏得很深,操作很复杂,我们就会很烦躁。

一个设计良好的APP,哪怕对于新用户,也能让他们轻松地完成注册、登录、找到想要的功能。

这个场景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行为层设计在用户体验中的重要性。

而关于反思层,让我理解到一个产品还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就像有的品牌会做一些有情怀的广告宣传,把产品和一些特殊的记忆、情感联系起来。

例如有的老字号食品品牌,会讲述自己的传承故事。

看到这样的故事就让人在回忆过往的同时,将感情投射到这个产品上,会更愿意购买这个产品,尽管可能市场上有其他性价比类似的产品。

看完后我明白了,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创造出一个功能性的东西,还需要考虑到如何去唤起用户的情感。

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充分考虑这三个层次的情感化设计,这样才能让产品具有更高价值,在众多同类产品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设计得很不好的产品,一个电子词典。

它的外观毫无特色,按键布局很不合理,每次查找一个单词都手忙脚乱。

而且它也没有任何独特的情感联系或者故事,和市场上其他电子词典没有差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意识到它正是没有重视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是一本让人感触颇深的设计类书籍。

作者通过对情感和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情感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情感对于设计的影响,也对设计带来的情感体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情感与设计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指出,情感是人类的本能和需求,而设计则是为了满足这种情感而存在的。

情感与设计是息息相关的,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使用产品或者感受空间的时候产生愉悦、舒适或者激动的情感。

这种情感共鸣是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设计师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其次,书中介绍了如何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情感化设计的理念。

比如,通过对色彩、形状、材质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可以让设计作品更加具有情感表达力;通过对用户需求和情感体验的深入了解,可以设计出更加贴近用户心理的产品。

这些方法和原则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情感化设计案例,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化设计的魅力。

这些案例涵盖了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视觉设计等多个领域,每一个案例都展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对情感的把握和表达,创造出了令人心动的设计作品。

这些案例不仅让我对情感化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设计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情感化设计》,我深刻地意识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情感化设计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功能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

只有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设计作品。

我相信,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努力创造出更具有情感共鸣力的设计作品。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看《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给我带来了不少不一样的感悟。

我刚看的时候就在想,原来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情感这个元素在里面居然占了这么大的比重。

在看到书中提到的本能、行为和反思这三个层面的设计时,我感觉眼前一亮。

本能层面的设计是最直接的,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精美的花瓶,它那流畅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首先会在本能上吸引我们。

这就像我们逛街看到一家装修得特别有格调的店铺,外面摆放的那些造型独特的小摆件,在本能上就能把人吸引过去,当时我就想到很多商品靠这种本能层面的设计勾起顾客的兴趣,吸引大家去靠近去观察。

而行为层面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讲到日常用品的易用性。

比如对于手机,当手机的系统设计从那种复杂难操作变得简洁易懂时,这就是在行为层面上做出的优秀设计。

它考虑到人们的交互习惯,使得用户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看到这里我感觉设计其实就是要用心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有很多老人们不会用智能产品,就是因为那些产品在行为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行动习惯。

特别提到反思层面的设计时,那种能勾起人们回忆或者引发深度思考的设计让人惊叹。

例如一些文创产品,把古老的文化元素和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

像故宫文创的口红,那古典图案印在现代的口红管上,这个场景让我感觉到把文化底蕴融入到日常用品的设计中是多么神奇。

它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像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当人们拿起这个口红时,会反思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看完后我明白了好的设计是必须要考虑情感因素的。

如果只注重实用而忽略了情感上的设计,产品就会缺少活力缺少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设计应该是全面的,三个层面相互交融,才能创造出真正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

在生活中,其实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理念,像布置自己的房间,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如果能加入一些有情感含义的元素,例如从旅行带回来的带有当地特色的小挂饰等,就能让房间富有独特的个人情感氛围。

整体上来说,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也让我学会从情感的角度去欣赏身边的各种设计。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是一本由唐纳德·诺曼(Donald A. Norman)所著的心理学著作,它深入探讨了情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产品、服务和环境的设计,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旨在让设计更加贴近人的情感和需求。

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阅读《情感化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情感对设计的影响。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读者展示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他提出了“情感化设计三原则”,即情感化设计应该关注用户的情感需求、提供愉悦的用户体验和激发用户的情感参与。

这些原则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产品和环境,发现了许多设计中忽视了情感因素的问题。

例如,有些产品虽然在功能上很强大,但却缺乏温暖和人性化的设计,让人感觉冷冰冰的。

而一些环境虽然布局合理,但却缺乏情感交流的氛围,让人感到孤独和压抑。

通过《情感化设计》的阅读,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我的设计中,让它更加贴近人的情感和需求。

除了理论和方法,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一些成功的情感化设计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

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以其简洁、优雅的设计著称,而这种设计背后正是情感化设计的体现。

从产品外观到用户界面,苹果都将情感融入到了每一个细节中,让用户感受到了温暖和舒适。

这种情感化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也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和喜爱。

通过学习这些成功案例,我开始思考如何运用情感化设计的理念,提升我的设计水平,让我的作品更加贴近用户的情感和需求。

总的来说,《情感化设计》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设计的本质,也让我意识到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情感化设计的学习,我不仅获得了理论知识,也受益于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本书让我对设计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设计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

我相信,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化设计,让我的作品更加温暖、人性化,让用户感受到真正的情感交流。

论述情感化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及影响

论述情感化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及影响

论述情感化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及影响引言情感化设计是一种注重人们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的设计方法。

传统的设计更注重功能和形式,而情感化设计则更加关注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互动。

本文将探讨情感化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和影响。

情感化设计的定义与特点情感化设计是一种将人的情感作为设计核心的设计方法。

它通过创造具有情感触发点的产品和体验,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情感共鸣。

情感化设计的特点包括:1.强调用户情感体验:情感化设计注重用户情感需求的满足,通过产品的外形、色彩、细节等方面来激发用户的情感反应。

2.引发情感共鸣:情感化设计通过与用户情感的共振,使用户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和回忆,提升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3.可持续情感设计:情感化设计关注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互动,促进用户与产品的持续联系和情感纽带。

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情感化设计在现代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产品和品牌价值情感化设计能够让用户与产品建立起更为深层次的情感连结,提升产品和品牌的价值。

当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情感认同和依赖时,品牌忠诚度和口碑传播将得到有效增强。

2.建立与用户的情感纽带情感化设计能够通过触发用户的情感反应,建立起稳固的用户关系。

通过用户的情感投入,他们将更加愿意与产品和品牌进行长期互动,从而提高用户留存率和用户忠诚度。

3.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情感化设计强调用户的情感需求,使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能够产生更为深刻和愉悦的体验。

情感化的设计元素和细节能够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4.促进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情感化设计注重创造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能够鼓励创新和不断超越。

通过加入情感元素,设计师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情感化设计的启示情感化设计的成功应用给现代设计带来了许多启示。

以下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几点启示:1.研究用户的情感需求情感化设计的前提是深入研究用户的情感需求。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我一提到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有好多话想往外倒。

那天我走进设计工作室,屋里摆满了各种设计草图、模型,灯光昏黄却很温馨,就像给这些物件都披上了一层暖纱。

设计师老陈穿着一件宽松的棉麻衬衫,头发有点乱,眼睛却像星星一样,闪烁着创意的光芒,正对着一个新设计稿沉思呢。

我就凑过去问:“老陈,这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到底是咋回事啊?” 老陈抬起头,笑了笑说:“这你可就问着了。

就说这设计啊,得像个贴心的朋友,能和使用者对上话。

就拿咱常见的手机APP 来说吧,那界面颜色的搭配就很有讲究。

如果是个健身APP,你不能用那种沉闷的颜色,得是充满活力的橙色、绿色,让人一看就有精神,像早上初升的太阳,照得人心里亮堂堂的。

我之前见过一个APP,主色调是灰色,看着就压抑,用户用着用着就没兴趣了,就像跟一个闷葫芦打交道,多无趣啊。

”旁边的助手小王也问道:“陈哥,那形状设计方面呢?” 老陈一拍大腿说:“形状更是关键。

你看儿童玩具,为啥很多都是圆润可爱的?因为孩子喜欢啊,那圆润的形状就像孩子胖乎乎的小手,摸起来舒服,看着也亲切。

像有个小熊玩偶,圆滚滚的身子,小小的耳朵,孩子一抱上就不撒手,那是因为它的形状激发了孩子内心的喜爱和安全感,就像孩子在妈妈怀里一样踏实。

”我在旁边听着,就想起自己用过的一些设计巧妙的产品。

老陈又接着说:“还有声音设计呢。

你打开一个软件,如果有那种清脆悦耳的提示音,就像山间的小溪流水,‘叮咚’一声,是不是感觉很舒服?但要是声音刺耳,就像指甲刮黑板,那可就糟了。

我有次用一个旧手机,那短信提示音就特别难听,每次一响,我都忍不住皱眉头,感觉像被人用针猛扎了一下耳朵。

”这时候,设计师小李说:“老陈,那在情感化设计里,故事性是不是也很重要?” 老陈点了点头说:“那当然。

一个好的设计得有故事。

就像一把老椅子,它可能是爷爷年轻时亲手做的,承载着家族的回忆。

如果一个家具设计能让人联想到家的温暖、亲情的珍贵,那它就不只是个物件了。

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

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

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2、尝试了解情感化设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不少于500字)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在写这一篇文章之前,我去网上稍微搜索了一下,当我一进去网页,映入我眼帘的是大量的有关于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化设计》设计一书,号称是设计人员必备的一本书。

我想在我了解情感化设计之前还是先给自己一个分析“情感化”一词的空间。

那么什么叫“情感化”?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

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

当这种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

那么情感化自然就是将这种喜表与人的东西赋予给外界的事物。

这样人与物之间就似乎是建立了一种联系,一种情感上得联系。

自然,在这个设计成为主导的时代,在设计中融入情感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情感化设计——自然就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何为情感化设计?情感化的设计只是一种创意工具,表达和发挥设计师的思想和设计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创意工具将变得日益锐利。

这就是情感化设计。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的不仅仅是设计师与产品之间的联系,也不仅仅是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单面联系。

当一名设计师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到产品上的同时就建立了与使用者之间的三维联系。

我认为这才是情感化设计的真谛,不是创立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一种联系,而是使用者与设计者在情感上的交流。

从侧面反映了产品的各种性能,服务不再是冷冰冰的界面,或者是人与产品之间的物质式的面对面,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当代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

唐纳德《感情化设计》前三章总结

唐纳德《感情化设计》前三章总结

唐纳德《感情化设计》前三章总结唐纳德·诺曼的《感情化设计》是一本关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经典著作。

本文将对该书的前三章进行总结,介绍其中的主要观点和理念。

第一章:感情化设计的重要性本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感情化设计以及为什么它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成功至关重要。

唐纳德·诺曼认为,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到情感的驱动。

因此,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我们应该注重用户的情感需求,并将其纳入到设计过程中。

通过创造具有情感吸引力的用户体验,可以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第二章:情感化设计的原则本章详细介绍了情感化设计的四个原则:可见性、反馈、约束和可控性。

可见性指的是将系统的状态和功能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用户,使用户能够清楚地了解系统的操作和反馈。

反馈是指系统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及时的响应,以便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

约束是指通过设计界面和操作流程,限制用户的行为,使其只能进行正确的操作。

可控性是指用户对系统的控制程度,用户应该能够自由地控制系统的功能和状态。

第三章:情感化设计的模型本章介绍了情感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模型——情感化三角形。

情感化三角形由愉悦度、信任度和效能度三个维度构成。

愉悦度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情感体验,包括乐趣、满足感等。

信任度指的是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感知程度,包括安全性、可靠性等。

效能度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效率和效果,包括易用性、功能性等。

通过平衡这三个维度,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总结:唐纳德·诺曼的《感情化设计》通过对用户体验设计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感情化设计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原则和模型。

通过注重用户的情感需求,创造具有情感吸引力的用户体验,可以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情感化设计的四个原则和情感化三角形模型为设计师提供了实践指导和思考框架。

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情感化设计已经不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必要的竞争优势。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程东升 乙班 3130200065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程东升 乙班 3130200065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论情感的价值程东升工业乙班 3130200065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消费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满足功能上的需要,人是带着情感消费的,一些好看而不实用的东西有时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诺曼教授提出:情绪会改变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情感系统会改变认知系统的运行过程。

在《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一书中,其提出来本能上、行为上、反思上的三个层面的对人们消费心理的影响。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是这样理解这情感的三个层面的:1.在本能水平上(Visceral),具有美观外形的产品更能吸引消费者,引发消费欲望2.在行为水平上(Behavior),功能强大、好用的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3.在反思水平上(Reflective),主要是产品所传达出的信息、产品背后的故事,其意义对消费者是深远长久的,其树立自我形象,让自我满足。

反思的价值往往会超越本能与行为上的困难。

日本文化和历史评论家,松冈正刚说过:“所有的工具、产品、商品都是原本潜伏在身体里的情感向外投影之后所形成的东西。

”故一个产品是否成功,情感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人们感性购物的行为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将更多地为人们所重视。

以Philippe Starck的柠檬榨汁机为例,其足以说明情感能发挥多大的价值。

Juicy Salif柠檬榨汁机——情感的价值在大二第一学期的产品设计程序这门课中,我选择了Philippe Starck的柠檬榨汁机作为课题案例进行分析。

这产品可以说是说是情感化设计的经典之作,曾被评为20世纪末最出名的一项作品。

而我想以此案例的分析来谈谈我对情感化设计的理解。

1990-1991年,法国著名设计“鬼才” Philippe Starck为Alessi公司设计了一款柠檬榨汁机Juicy Salif,它后来成为成为Alessi公司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这也是Philippe Starck曝光率最高最受欢迎的工业设计作品。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情感化设计读后感(一)在心理学上,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

本书的作者根据这三个层次,对情感化设计进行了阐述。

首先,人的大脑有三种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行为水平支配日常行为中的脑部活动,反思水平则是脑思考的部分。

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的基础。

从上至下是知觉驱动,从下至上是思维驱动。

作者举了过山车的例子,坐过山车本身是会引起对害怕的本能感觉,但是过后又会因为是一种冒险刺激行为而感觉良好,还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所以坐过山车的行为是本能水平的焦虑与反思水平的快乐pk的结果。

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设计也可以划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指的是产品的外形。

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

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

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

当物品的特殊品质使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爱。

举例说,我们购买外观可爱有趣的物品,出于我们的本能,哪怕很多东西将来我们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并不相配(如房间的各种装饰),但为了“好看”,有时我们会甘心掏钱;我们购买方便使用的各种工具,出于行为水平的反应,“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没有益处,那么产品几乎没什么价值”;我们购买一些旅游记念品,哪怕他们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致,也没什么功能,但却满足了我们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往往十分重要。

情感化设计 反思层

情感化设计 反思层

情感化设计反思层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点复杂,但其实也挺好玩的话题——情感化设计反思层。

啥叫情感化设计反思层呢?可能你们会觉得这名字听起来怪怪的,就像外星人的语言一样。

其实啊,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能让我们心里头有各种感觉的设计。

比如说,你去一个公园,里面有漂亮的花花草草,还有好玩的滑梯秋千,你是不是觉得特别开心?这公园的布置啊,就是一种情感化设计。

而反思层呢,就是你玩完回家之后,躺在床上还在想:“哎呀,今天在公园可太好玩啦!”这就是在心里头的更深一层的感受。

我觉得吧,情感化设计反思层就像我们吃的巧克力。

有时候它是甜甜的,让我们心情超好;有时候呢,又有点苦苦的,让我们会去想一想为啥会这样。

比如说,有个手机游戏,画面特别好看,玩起来也很有趣。

这就是让我们开心的甜巧克力。

但也许玩着玩着,你会发现自己花了太多时间在上面,影响学习了,这时候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这就是苦巧克力啦。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我去买衣服,看到一件超级好看的 T 恤,上面印着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哇,当时我可高兴坏了,马上就买了下来。

穿在身上,觉得自己简直是世界上最酷的小孩!这就是情感化设计带来的快乐。

可是后来呢,洗了几次之后,那图案掉色了,变得丑丑的。

我就开始反思啦,我当时是不是光看好看,没注意质量呢?这就是反思层在起作用。

你们想想,学校的教室是不是也能有情感化设计反思层呢?如果教室里的墙壁画满了有趣的知识图画,是不是会让你们更愿意学习?但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得像山一样,你们是不是就会觉得不开心,然后开始反思为啥会这样?也许有人会说,这情感化设计反思层有啥用啊?难道能当饭吃?嘿,你还别说,真有用!它能让东西变得更吸引人,也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啥。

比如说一个玩具,如果只是能玩一下就没啥意思了,但是如果能让你玩完之后还能想到一些东西,比如说团结协作很重要,那这个玩具就厉害啦!不过呢,这情感化设计反思层也不是万能的。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的一些东西,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啊。

以前我看东西,就觉得东西能用就成。

比如说一个杯子,能装水不漏水,那就是个好杯子呗。

但看了这个情感化设计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小物件,你看那些设计得特别成功的产品,它们好像都有自己的小“魔法”。

比如说苹果手机,它不仅仅是一个能打电话、发信息、上网的设备。

当你拿起它的时候,那精致的手感,简洁又时尚的外观,就像是握住了一个很有格调的小玩意儿。

这就是情感化设计在外观上的体现。

它能让你感觉自己拿着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电子产品,而是一个很有品味的东西,让你觉得自己也变得很潮很有范儿。

还有一些产品的声音设计,这个可太有趣了。

比如你开电脑的时候,那个开机的声音。

如果是那种很清脆、很有节奏感的声音,就会让你觉得这个电脑好像充满活力,像是在跟你说“嗨,欢迎使用我呀”。

相反,如果开机声音很嘈杂或者很沉闷,就会给人一种很糟糕的感觉,好像这个电脑都不太乐意被打开似的。

这小小的声音就能影响我们的情绪,是不是很神奇?在交互设计这一块也很有讲究。

比如说一些APP的界面,好的设计会让你操作起来特别顺手,就像你和这个APP是老朋友一样。

每一个按钮的位置、每一次滑动的反馈,都像是在跟你对话。

而那些不好的设计呢,就像是在跟你捉迷藏,你想找个功能都得找半天,搞得你心烦意乱的。

这就是情感化设计在交互上的影响,它要是做得好,能让你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心情愉悦,要是做得不好,那就只剩下满满的吐槽了。

我感觉现在的设计师就像是一个个小魔法师,他们把情感注入到产品里,让这些产品不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材料拼凑起来的东西,而是能够跟我们的内心产生共鸣的小伙伴。

看完这些,我再看周围的东西,就像是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那些设计背后的小心思了。

我想啊,要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好好地进行情感化设计,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充满更多的小确幸呢。

不过呢,我也在想,情感化设计虽然好,但也不能过度了。

情感化设计 读书笔记3130200370 赖永馨

情感化设计 读书笔记3130200370 赖永馨

情感化设计读书笔记1.写在前面Emotional Design(情感化设计)Why We Love(or Hate) Everyday Things[美]Donald A. Norman大约1年前,我冲着Norman之名购买了这本书。

时至两周前,我不但还没阅读,甚至没办法找到它。

也许它现在静躺在某位同事的抽屉中。

实在汗颜之极。

意外地,在整理研究组的书柜时,发现了它。

书非借不能读也。

于是我决定占有它一段时间。

Norman的书不难懂,翻译也不错。

其实可更快读完。

但上周花时间完成另外一个项目和报告,拖延今天。

不知何时起,我尽量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点笔记。

并非因为感想有多深刻,而是希望在N年之后,发现自己原来读过。

本书笔记,内容较凌乱,更像摘录和点评,看得累了,请包涵。

2.正面情绪VS负面情绪书本的第一章,给我的感受最深,因为Norman抛出一个具有剌激性的命题(“美观的物品更好用”),然后详细论述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的效用。

最后提出了两种情绪在设计中的运用。

虽然,第一章不到全书十一,但却是我看本书收益最多部分。

2.1.正面PK负面脑部活动:正面情绪——皮层活动面广,强度低。

负面情绪——皮层局部活动,强度大。

视野:正面情绪——拓宽,看到森林,不见树木。

负面情绪——聚集,看到树木,不见森林。

处事:正面情绪——更易于接纳干扰而去注意任何新的思想或事件,好奇心,创造力。

负面情绪——注意力集中主题,对问题深入探索,重复,直到问题解决。

2.2.美观的物品更好用其实相对于命题,Norman及研究者的实验和论点会深刻得多。

为了不让大家在不同的定义下争论,其实可先了解:什么是“更好用”。

物品好不好用,经常就在于细节的设计。

某个很微细的细节,可能会引起使用者的不满。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物品”,就会变得“糟糕”了。

命题中的“美观”——指产品的设计让人产生正面情绪(可能是可爱的外型,或幽默的提示语)。

当使用者的情绪是正面时,他会忽略细节(那些设计得不好的细节),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观后感看了这个关于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的东西,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啊。

以前我就觉得设计嘛,不就是把东西弄得好看点呗。

但是看完这个,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

情感化设计就像是给设计注入了灵魂,让那些冷冰冰的产品和界面都能跟人产生情感上的互动。

就拿我们日常用的手机APP来说吧。

那些做得好的APP,一打开就感觉特别亲切。

比如说界面的颜色搭配,暖色调的可能就会让人感觉很温馨,冷色调呢又会给人一种很专业、很冷静的感觉。

这就像我们走进不同的房间,暖色系的房间像是家里舒适的小窝,而冷色系的房间像是严肃的办公室。

这小小的颜色选择背后,原来藏着这么多的小心思,都是为了在我们打开APP的一瞬间就触动我们的情感神经。

再说说那些产品的形状和线条。

有些产品的线条圆润柔和,看着就很可爱,让人忍不住想要摸一摸,就像那些可爱的卡通小摆件一样。

而有些线条硬朗简洁的产品,就透露出一种高端大气的感觉,就像西装革履的精英人士。

这就好比是不同性格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一眼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气场不一样。

设计师就像是产品的造型师,通过这些形状和线条给产品打造独特的“性格”。

还有那些交互设计,这可太有趣了。

比如说一个按钮的反馈,当你点击一个按钮,它不是干巴巴地就完成个功能,而是会有一些可爱的动画效果,或者是轻微的震动反馈,就好像这个按钮在跟你说:“我收到你的指令啦,马上就干活儿!”这种小小的交互细节真的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种愉悦感,感觉自己不是在机械地操作一个东西,而是在跟一个有情感的小伙伴互动呢。

而且,情感化设计还能建立起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你想啊,要是一个产品老是能让你在使用的时候感到开心、满足或者是有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你肯定就会越来越喜欢这个产品,下次还会继续用它。

这就像是交朋友一样,要是一个朋友老是能给你带来正能量,你肯定就想跟他一直玩下去。

不过呢,我也觉得这情感化设计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完美的。

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喜好。

情感化设计感悟心得体会(2篇)

情感化设计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产品和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成为了连接用户与产品的重要桥梁。

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设计领域的新趋势。

在我多年的设计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情感化设计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情感化设计的定义与内涵情感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和行为特点,将情感元素融入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中,使产品和服务更具人性化、亲和力和吸引力。

情感化设计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用户体验:情感化设计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过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

2. 情感共鸣:设计应触动用户的情感,使产品和服务与用户产生共鸣,增强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3. 情感传递:设计应传递出品牌价值观,让用户在情感上认同品牌,从而形成品牌忠诚。

4. 情感表达:设计应尊重用户个性,为用户提供表达自我情感的平台,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二、情感化设计的实践感悟1. 关注用户需求,挖掘情感痛点在情感化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用户需求,深入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情感痛点。

例如,在手机设计过程中,用户可能会因为电池续航不足、摄像头质量差等问题而产生负面情绪。

针对这些痛点,设计师可以通过优化电池续航、提升摄像头性能等方式,缓解用户的不满情绪。

2. 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情感价值情感化设计的关键在于优化用户体验。

设计师应从用户角度出发,关注产品细节,提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价值。

例如,在设计智能音箱时,可以通过优化语音识别技术、提供个性化音乐推荐等功能,提升用户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愉悦感。

3. 创新设计元素,传递情感共鸣情感化设计需要创新设计元素,以触动用户的情感。

设计师可以从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元素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具有情感共鸣的设计。

例如,在设计儿童玩具时,可以借鉴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让玩具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情感化设计——精选推荐

情感化设计——精选推荐

情感化设计《情感化设计》读后感杭电唐⼦璋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没考虑过设计⼀件产品还要考虑情感,我只是简单地认为,产品就是⽤来解决某些事情的,只要能将问题事情解决完,不就OK了吗,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此观点产⽣了很⼤的改变。

书中讲到,⼀个产品,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三点:可⽤性,美观性和实⽤性,这三点包括了产品的情感成分和实⽤成分。

作者指出,在⼀个产品的设计⾥⾯,往往包含的情感成分⽐实⽤成分更重要。

在外观上让⼈感觉快乐的东西会使⼈更好的⼯作,⽐如说电脑吧,原始的电脑是⿊⽩⾊的,要是让我们现在⽤⿊⽩⾊的的电脑来⼯作学习,和⽤彩⾊显⽰屏的电脑来⼯作和学习,我想肯定是后者的效率⾼,因为它可以给你带来美感,以此来带给你快乐,然后促使你更加努⼒的⼯作。

除了外形的美观,还有就是产品的使⽤带给你的感觉也可以促使产品受到欢迎,即使有的时候产品实⽤性并不⾼。

⽐如过⼭车,过⼭车虽然给⼈们带来了许多的恐惧,⽽且并没有什么作⽤,但是它却受到了很多⼈的欢迎,其有两个原因:⼀是可能有⼈喜欢害怕的感觉,喜欢伴随着危险产⽣的⾼度⽣理唤醒;⼆是喜欢坐过⼭车后的感觉,战胜⾃⼰的那份喜悦。

这两点都不是产品的实⽤性带来的,⽽是由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带来的,所以让⼀个产品受到欢迎,不仅仅是产品带给使⽤者的使⽤价值,还有产品带给使⽤者⼼理上的某种满⾜感。

书中还讲到了认知和情感系统的三个⽔平:本能的、⾏为的和反思的——在运⾏中,他们之间会相互对抗。

⽂中的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点:传统的⼯具外观是漂亮的,但是它们效⽤的回忆是消极的,这就说明,认知的本能和情感的反思是相互冲突相互抵抗的。

⽽在设计中,这种冲突时常有的,甚⾄是⽆法避免的:真实的产品提供了⼀连串的冲突⼈在多种⽔平上解释⼀次经历,但是吸引这个⼈的东西并不⼀定吸引那个⼈。

在上述的三个⽔平中,本能⽔平的设计与产品的最初效果有关,涉及到了产品的外观,质地和⼿感,⽽⾏为⽔平与产品的效⽤以及使⽤产品的感觉(功能,性能,实⽤性)有很⼤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观后感》当我开始观看《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时,说实话,在最初我感觉有点像走进了一个学术的迷宫,有很多概念一下冲击过来。

但是随着影片慢慢展开,我开始被其中的一些内容深深吸引。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谈到产品设计中本能层次的设计案例。

比如说,一个造型精美华丽的古典花瓶。

看到这里我感觉,它就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能唤起人本能喜爱的产品。

花瓶精致的曲线,细腻的花纹,就像有一种魔力,哪怕不懂设计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这让我想到商场里那些精致的工艺品,纯粹凭借外观就吸引人们的目光,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解释。

在当下我就明白了,这种本能层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最初接触一个产品的感觉,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全凭直观感受。

另一个令我感触很深的场景是关于行为层次设计的讲解。

里面举了手机APP界面设计的例子。

有的APP界面设计得非常混乱,操作逻辑复杂,让人使用起来异常烦躁。

而好的手机APP界面设计,则是简洁、直观且操作方便。

当时我就想到自己曾经下载过的一些小众APP,因为操作不人性化,可能只用一次就卸载了。

这真的充分体现了在行为层次上设计好坏的巨大差别,如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一直能有一种舒适、顺畅的体验,那么这个产品就成功了一大截。

影片中对反思层次设计的阐述也很有意思。

那种能唤起人们回忆、情感共鸣或者传达出某种特殊文化寓意的设计让人惊叹。

例如某些复古风格的产品设计,带着怀旧色彩的收音机外观的蓝牙音箱。

这个场景让我陷入思考,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模仿,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延续。

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有更深层次的感触,它就像是一个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看完这部影片,我明白了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要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求,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它要像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有机体,在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层次上都能深入触动使用者,无论是瞬间的吸引力,操作过程中的舒适便捷感,还是在更深层次唤起人们的情感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话主题:
如何实现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2.作者的主要观点:
情感化在设计中非常重要。

3.文章分几部分说明?各个部分“次要观点”:四个部分
a.产品可以将情感信息元素从设计者那里传递给使用者
b.有感官层面,行为层面和反思层面
c.设计是在深刻和广泛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人们使用的产品
d.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你必须要懂心理学和人类学
4.文章的基本逻辑框架和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围绕Donald Norman: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好的设计者要帮
助企业制造出不仅满足人们的理性需求,而且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的
产品。

Donald Norman:情感化设计
————读后感“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


以“情感”为主线来讨论、阐释各种设计,不是单纯的设计指导,而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理念阐述。

明确的指出了人们日常接触的物品中那些让人感知舒适愉悦的设计主要从三个方向寻找突破。

其一,人的本能,即设计的外观。

漂亮的外观设计让人愉悦,人们因为愉悦而忽视设计的缺点。

其二,人的行为,即交互设计部分。

为用户设计预想不到的动作带来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第三,人的反思,即人的思维。

那些怀旧的设计或许并不好用但依然能给用户带来怀旧的愉悦,原因在哪里?因为它唤起了人的回忆,激发了人的感情也是情感化设计的精髓。

从这三个方面来观察我们日常使用的日用品,电子化产品以及网站产品你会发现,每一类型的设计都逃脱不料这个三个方向。

而分析每一种产品的好坏也就有了依据。

比如哪些需要占据人类眼球等直觉的设计必须关注人的本能听觉,视觉,触觉,嗅觉。

所以在用产品设计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的时候,你第一步要做的判别是眼前的东西属于哪个方向的设计。

在这个方向感知眼前的设计是符合人的本能,行为或思维的。

那么最伟大的设计是不是在这个三个方向上都要做的最好呢?必须让人在感觉上舒适,使用上便捷,情感上喜爱呢?我个人的观点决定伟大设计没有共性,还要取决于人们在特定环境获取的知识,文化习惯以及思维方式。

一种好的设计可能在欧美人的生活习惯下它符合三个方面,但是在亚洲或者非洲用户手里可能不能满足设计的任意一个方向。

所以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设计出现。

很多好的设计只是在做到了一个方向上的尽善尽美就赢得了商业的成功,诸如给人的本能带来愉悦的apple,给人的行为带来效率的宝马,焕发人情感的可口可乐广告这些成功的设计并没有在三个方向都尽善尽美。

所以很多成功的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初期都会对考虑产品的定位方向,力求产品在定位用户之后根据用户的关注点在一个方向上下功夫设计。

用产品设计的眼光看世界,在人的本能,行为和反思层面判别出好的设计,欣赏好的设计,理解设计师在认知世界中产生无形的创意,是一个产品设计人员学习创造性思维的捷径。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设计中不是缺乏创意,而是缺乏发现的思维。

在追赶欧美伟大设计的路上,使用具备产品设计的眼光去发现伟大设计的灵感,我相信赶超之路并不遥远。

随着国内对产品设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产品创意性的设计对产品成功重要程度,像联想乐phone等国内电子产品都已朝着设计的理念前进,虽然与欧美同类产品存在很多差距但随着产品
设计从业者不断的学习超越,下一个伟大的设计时代出现在中国。

于此同时,作者认为,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未表达出来的真正需求”。

用户从事什
么样的活动,产品需要支持什么样的任务,怎样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更优质的生活,这些是不能通过询问、主题小组、问卷等得到的。

因为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人们真正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可能差异很大。

我们人总觉得自己知道为什么会做那些自己做过的事,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知道,无论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加上多少解释。

本能反应和行为反应都是潜意识的,这一事实使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真正的反应和它们的原因。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产品设计师,用户的需求是难以捉摸的,何况这些需求可能大部分是隐性的,用户不一定意识得到、不一定表达得出、不一定有动力去表达。

所以,设计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受过训练的优秀观察者,他的设计从理解用户的需求开始,在产品被使用的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在真实情景下观察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说出比用户本人更多的对产品的喜好和厌恶及其原因,发现许多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另外,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见解都使我受益匪浅,比如:在审美上令人感到快乐的东西能使人更好的工作;特别的东西都是能够唤起往事的,这种特别很少集中于东西本身,重要的是故事,
是一个回忆的特殊时刻;不要通过询问潜在用户意见来评估一项创新;最好的设计始终遵从一个有凝聚力的主题,具有明确的视觉和重点。

通常,这样的设计是由一个人的想象力所驱动的,所以如果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就测试和修改它;如果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就让它由某人的一个明确观点驱动;设计的精髓是把许多东西放入一个小的空间而且保持一种美感······总的来说,我觉得作者阐述中涉及的方面很广,并没有用一些生涩的专业知识从技术上加以更深层次的讨论,就像是书的副标题所表述的一样,这本书就是告诉读者“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什么样的事物才是让人喜爱的,什么样的设计产品才是让人动心的。

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人有千面,各有不同,每个人因为自身经历的不同,喜爱的产品和事物也各不相同,但如果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问题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