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漪老师得到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打造“激趣”的语文课堂
——读于漪老师得到的启示
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什么?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我本人于2000年走上语文教师的工作岗位,2001年就由权威机构将语文学科性质确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个观点,也曾鹦鹉学舌般地撰写过文章,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近日有幸读了全国教育名师、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一些文章,感觉到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才真正开始。
于漪老师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有着近20年的思考进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日趋成熟,期间经历了三次大的进展和突破”。
长达20年之久的探索历程,我们能够想见其中的艰辛,也可感知这个理论的厚重。
“工具性”,即认为语文赋予人生存的一些基本水平,如听、说、读、写等,能教给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等现实需要。
“人文性”,即认为语文应对人的思维、思想、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实行培养人,使其成为合格的人、更美好的人。
于老师说:“今日语文教育要有中国特色,就是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就
要有面向新世纪的时代进取精神,变语言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功能,面向社会,以促动学生发展为本,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这种理解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统一”就是我们在弘扬“人文性”的同时,绝不能排斥“工具性”,离开了语言文字的咀嚼、推敲、理解、应用,那就不是语文。
于老师说:“我们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我历来强调要准确而完整地理解语文学科性质……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对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语文教育的观点体系(即理论体系)中,语文教育性质观是最为核心的观点,它决定并引发目的观、功能观、承传观、教材观、教法观等等一系列观点”,而“教学行为是受教育观点支配的,教育观点扎根于教育者头脑中,在教育者内心形成心理定势,或显意识地或潜在地指挥者教育者的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所以,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成为了于老师“教文育人”的语文教育观的“一根最重要的支柱”。
于老师一辈子都在“教文育人”,她认为“语文教师教学生‘文’,使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水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教文’要纳入‘育人’的大目标服务,或者说,‘教文’是手段、过程,‘育人”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
为落实“教文育人”这个教育思想,于老师又提出了“激趣说”,
这是她个人独特的、具有创造价值的语文教学方法论。
“激趣说”包含着三层思想:
第一层,“激趣说”是一种“情趣观”。
她主张教课要“声情并茂”,要“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要“选准动情点,以情激情,满怀激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增强学生语言感受水平”。
于老师将青少年的“好奇”“趋新”“喜悦”“感奋”,统统纳入兴趣的轨道,并以此来培养兴趣、发展兴趣,牵住了兴趣的“牛鼻子”,就抓住了课堂问题的关键。
第二层,“激趣说”又是“美趣观”。
于老师认为学生的兴趣应该是美的,教师要用美好的事物、优美的语言、崇高的形象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兴趣,并用这种兴趣去发现生活和书本中的美,去体会、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逐步树立准确、高尚的审美观。
美从趣生,趣由美来,如此往复,熏陶感染学生的心灵,形成准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我想,这样的课堂不但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也让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第三层,“激趣说”还是一种“有效观”。
于老师一直认为,语文课教得有情有趣,才能有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
所以,语文课要在“得”字上下工夫。
学生学会了新知识,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就会产生持续的求知欲。
我想,这样让学生学有所得的课,一定让学生很感兴趣。
于老师的理想课堂是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是让学生有美的体验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的,这是多么幸福的课堂啊,无论老师,还是
学生,都是幸福的。
事实上,从于老师的课例中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这种幸福。
于老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由此而把握了“教文育人”的语文教学制高点,再加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她成为一代名师就成了必然。
读了她的教育理论确实让我在思想深受启发,今后还要多读她的课例,学习她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也能打造出让学生喜爱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