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外语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对于威廉·福克纳的研究综述
外国语学院2009级(1)班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和他的现代创作手法的研究以及他的矛盾的种族观,他的世系小说的源头,他的作品始终关注的主题,他作品中运用纯熟自如的意识流,对人物心里深入细致的描写,多角度叙事技巧,象征手法等写作技巧,还有从中透露出的福克纳本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对创作的影响。这些都是国内学者研究的课题,并通过研究福克纳的作品来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福克纳;现代创作手法;种族观
1. 引言
被誉为”现代经典作家”的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不仅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当代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对小说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创新,卓有成效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在1950年诺贝尔委员会授予福克纳的颁奖词中,福克纳被誉为可以与乔伊斯相提并论的20世纪“伟大的小说技巧实验家”。福克纳的作品大多复杂艰深、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独特的叙事技巧。他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叙事技巧,使用多视角叙事、时间倒错、内心独白和意象隐喻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在小说形式的创新方面达到了极致,极大的挑战了传统的小说叙事。对福克纳的主要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主要集中在几部重要作品上:《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我弥留之际》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在福克纳所有作品中,《喧哗与骚动》是国内学者研究最为集中的一部作品,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分析、创作手法、人物塑造、时空观研究等几个方面。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成果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乃至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从1929年发表的小说《沙多里斯》开始,福克纳就致力于始构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此后福
克纳连接出版了《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没有被征服的》(1938)、《野棕榈》(1939)、《去吧,摩西》(1942)、《坟墓的闯入者》(1948)等小说。虽然某些评论家曾因为福克纳作品中出现的对暴力行为和性变态心理的描写而认为他是一个颓废甚至是反动的作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评论界不再持这种观点。特别是自他获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来,美国文学界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不仅在美国,在整个西方也被认为是乔伊斯以后最杰出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
2.1.2 现代性研究
关于福克纳的现代性研究方面,主要运用现代批评理论和跨学科理论来研究分析福克纳作品,如复调小说理论、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哲学、心理学、立体画、语义学、解构主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的。陆道夫第一次用立体画理论来分析福克纳作品,他在《从立体画派绘画看(喧哗与骚动)叙事艺术》一文中赞誉《喧哗与骚动》为“立体派”文学作品,呈现出四维空间的层次感。心理学是跨学科理论运用的另一热点。美国学者马修斯的《福克纳和后殖民研究》(“Faulkner and Post-colonial Studies”,《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利用霍米·巴巴(Homi K.Bhabha)、罗伯特·J.C.扬、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等人新近的后殖民著作来解释《押沙龙,押沙龙!》和《八月之光》中福克纳对南方与新大陆殖民历史之间关系的再现。
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2.2.1 福克纳种族观研究
福克纳的研究在中国起步比较晚并长期中断,但80年代以来,经过李文俊、陶洁等许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97年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福克纳和他的创作的专著《威廉·福克纳研究》(肖明翰著)问世,进入21世纪后,由李文俊和陶洁翻译的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如《喧嚣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圣殿》、《八月之光》等以及短篇小说集的中文译本已经陆续出版,如今可以在国内读到福克纳任何一本小说的中文译本。此外,国内还有外国学者对福克纳研究成果的中文译本,如吴海云译的杰伊·帕里尼著的《福克纳传》,如今国内呈现了一种可喜的福克纳研究的氛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福克纳的思想与创
作。研究重点大都集中在福克纳与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的关系上。主要的论文有:张淑梅的《局外人的归宿——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南方种族意识》(《外国文学评论》1988,3),通过分析福克纳几部代表作中对黑人形象的描写,揭示了福克纳谴责南方种族主义的立场;傅景川的《论福克纳创作中的文化取向》(《吉林大学学报)199l,3),论述了美国南方土地上既富有历史感、又具有现实性的文化特质对福克纳创作的决定性影响;肖明翰的《矛盾与困惑:福克纳对黑人形象的塑造》(《外国文学评论》1992,4),剖析了福克纳作品中塑造的为南方传统所称颂的理想的“好黑鬼”形象,以及为白人传统所不容的滑稽的“坏黑鬼”形象,认为福克纳虽然对南方种族主义持明确的批判态度,但还是将南方社会的文化传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带入到他的创作中,造成了他在黑人形象塑造中的局限性;廖采胜的《福克纳南方人物的言语模式》(《福建师院学报)1997,1),分析了福克纳小说中四个主要南方人物的言语模式的异同,认为不同的言语模式所表现的南方家庭关系和感情纠葛,反映了当时南方社会中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张慧仁的《威廉·福克纳——在传统中寻找永恒》(《福州大学学报》2001,2),考察了福克纳作品对南方社会的探索与反思,认为福克纳为面临困境的现代人指点的出路是回到传统中有生命力的那一部分中去。朱振武《福克纳对审美心理时空的超越》一文中论述福克纳在创作中将时空进行文本化,从而实现了审美心理时空的超越性和审美态度的超功利性
肖明翰的《福克纳与基督文化传统》(《国外文学)1994,1)以及刘建华的《福克纳小说中的神话与历史》(《外国文学研究》1997,10),通过比较分析《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和《押沙龙!押沙龙!》,指出福克纳以历史修改神话的能力在《喧哗与骚动》和《押沙龙!押沙龙!》中已经有所表现。刘道全的《创造一个永恒的神话世界》(《当代外国文学)1997,3)分析了福克纳主要作品中对神话原型的运用,李常磊的论文《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国外文学)200l,1)指出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属于过程哲学流派的“心理时间”范畴,他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融合在循环过程中,反映了南方人复杂的情感沉积。
2.2.2 福克纳的妇女观研究
国内学者还深入探讨了福克纳在人物塑造、创作技巧上取得的成就。肖明翰的《试论福克纳笔下的妇女形象》(《外国文学研究》1993,11)认为,福克纳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