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新驳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新驳议
文/张忠田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真迹还是伪托的?最近,由书法网论坛丁剑先生的《〈兰亭序〉真伪臆断》一文,似乎在书法网又激起一串涟猗。
(详见/bbs/thread-57511-1-1.html)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似乎不易更改。因为,自唐以降从皇帝老儿到平头百姓,都已形成定式,兰亭是书圣笔迹、是神品、是行书楷模。即使真迹已随葬昭陵,但对于隋唐以来的临本,亦是顶礼膜拜,不敢俯视。
为什么后人提出这个真伪的问题?原因在于每个时代的书法作品应该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乾隆时期的赵文学(赵魏),文学语编修云: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这里,赵魏强调的是右军书应有隶书遗意,而且他没有断定现传世兰亭是假的,而是怀疑有可能传摹失真也。
到清末的李文田,则从文为假,字更不可能真断定兰亭就是伪托。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和高二适的兰亭争辩,实际是以上争论的继续。最后,其讨论亦不了了之。
从逻辑上分析,兰亭论辩实质上涉及书法有无时代性的问题,作为同一人(王羲之)的作品有无风格上的连贯性问题。若魏晋时代书法均应有隶书笔意,那么,什么是隶书笔意?右军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曰“银钩铁画”的特征表现在哪里,兰亭序里是否有这些特征。
从现在留下的资料分析,有三点值得怀疑:一是兰亭序根本不是雅集当场所作。王羲之是和他的朋友子侄等于三月三日游春,饮酒赋诗,曲水流觞。诗做成
了的,有十一人做了两篇,有十五人做了一篇,有十六个人没有做成。其所做的
诗唐代大书家柳公权书写了一通墨迹于今犹存。当时,王羲之作了两首。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王羲之是作成两首诗的,这已是雅集中的皎皎者了,他哪还有时间写出这么长的序篇呢?再说,如果是当场所作,那它应该是稿草,草书亦是王羲之的长项,而不应该是像现留传下来的样子。二是现场所作的两首诗只传下文,字传下来的则是后来由柳公权抄录的。而且关于王羲之这两首诗的书迹,史料并无任何记载。最早记载兰亭序文的是《隋唐嘉话》,此前的记载均为《临河序》、《金谷序》,且文字比较短。为现兰亭文的“夫人之相与……”以上部分。这就可以证明,即使王羲之当场作了序文,也是比较短的。且王羲之这序文连同两首诗,作为书法作品并未引起时人的轰动,争相宝之。如果当时争相宝之的话,史料上是应该有记载的。而从史料对《临河序》的记述,均记其事,并未记其书。后人对王羲之书法史的研究,有老妇题扇的传说,也未有写兰亭序和诗而轰动一时的说法。三是,从笔迹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兰亭序的某些笔画,与现传世的王羲之书迹多有不合。(如下图)如永和九年的九字,现存王字均写为横折弯撇,与下面的年字呼应,而不是横折弯钩。再如“极”字的最后一笔,兰亭为回笔藏锋结束,而丧乱贴中是直出。请注意,丧乱中的这种笔法,正是前人强调的所谓隶书笔意。(隶书的笔意具体地说来,就是使用方笔,逆入平出,笔藏锋而落笔不收锋,形
成所谓蚕头和燕尾。)还有“集”字,王羲之的行书写法是非常飘逸的,而兰亭却中
规中矩,如此等等。
圣人是后人推崇出来的。儒学创始人孔丘,在世是只当了七天宰相,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但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搞一种叫做君臣父子的封建礼教,把老孔抬了出来,封为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坛圣人亦何偿不如此呢?(此文原发《书法网论坛》)
下图为兰亭集字与王羲之其他帖集字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