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文学研究生专业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文学研究生专业介绍

目录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文学课程主任对话 (3)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文学主要课程设置 (7)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文学入学基本要求 (8)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文学课程主任对话对话课程主任:

众所周知,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不仅在本港声名卓著,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高居亚洲传媒教育的翘楚。2011年,浸大传理学院被知名网站Asian Correspondent评为“全球十大顶尖新闻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新闻学院齐名,是唯一进入十大排名的亚洲学校。浸大传理学院有着逾四十年历史,被誉为“培育传媒业界精英专才的摇篮”。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浸大传理学院(当时叫传理系)已经开设新闻课程,包括中文新闻和英文新闻。近年来,因应社会对国际新闻专才的需求,将英文新闻改称国际新闻。随着全球化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攀升,西方媒体乃至中国媒体,都极为需要有较高英语水平及国际时事分析能力的新闻人才。正是看准了这一媒体市场的良好前景,2007年,时任传理学院新闻系主任、现任署理院长的黄煜教授,在原有国际新闻课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办了国际新闻授课式硕士课程。此课程一推出,即大受欢迎,修读的学生包括期盼扩阔国际视野的在职媒体人和来自各个专业、希望投身新闻界的本科毕业生。第二年,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突变,又拓展了财经新闻的方向,让同学们在掌握国际新闻技巧之外,通过修读金融财经课程,加强采访报道财经新闻的能力,财经新闻方向也成为热门中的“热门”。

刘志权,一个拥有超过25年新闻从业经验的资深媒体人,曾担任有着过百年历史、在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的总编辑,如今成为国际新闻硕士课程第三任课程主任。

“我们这个课程包含很多国际元素,如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国际新闻比较、国际新闻议题和个案分析的课程,还有关于全球化、国际财经等方面知识的课程,我们叫国际新闻是有这个特殊的意义的。”

“每年一月,我们都鼓励硕士生参加一个国际新闻工作坊,是到捷克的首都布拉格进行为期五天的培训课程。这个课程是假设记者要在短时间内去一个他不熟悉的地方采访,这就真正有了国际新闻采访的特殊元素,也是记者经常要遇到的挑战。一旦有重大事件在海外发生,新闻媒体就有可能派出记者到当地采访。有了这个训练,学生日后成为记者就知道怎样在短时间内掌握情况,及时发布新闻。”除了布拉格,同学们也可选择去伦敦、柬埔寨等地进行考察、培训。在香港学习期间,还有机会拜访许多国际知名的新闻机构驻港分社,如彭博新闻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亲身体会国际新闻机构的运作。而新闻系最具特色的活动是“国际传媒沙龙”和“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前者邀请在媒体和各行各业有杰出成就的人士,分享他们

的成功心得和对时局的观察,后者邀请得奖者与师生及业内人士交流,让学生有机会零距离与大师级才俊对话,启迪思维。

刘志权虽已离开新闻最前线,但作为香港新闻教育基金执行委员,他和新闻界保持密切联系,积极推动新闻从业员在职培训和公众媒体教育的工作。尽管近三十年的新闻工作并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过多的职业沧桑,看起来依旧俊朗干练的他,其实早已收获了厚实的经历与传奇。八十年代中,他凭借智慧和果敢,采访一名港商在内地因商业纠纷受到不合理司法待遇,他的报导在香港及内地引起极大关注,更因此获得当年香港报业公会的数个大奖。他跑教育新闻时,走在时政边缘,深入报道和分析许多争议性话题,包括母语教学、大学课程应否由三年改为四年等。九十年代,他曾在《澳洲人报》做记者和地产版主编。他曾三进三出《南华早报》,荣升总编辑前,曾任该报记者、副采访主任、公共政策编辑、主笔、副总编辑和执行总编辑;亦曾任《华侨日报》副总编辑和香港廉政公署总新闻主任。2009年“7 . 1”他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太平绅士殊荣,也正是这时他却离开新闻前线。2010年1月,他回到母校浸大传理学院当上新闻系首席讲师,成为

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我觉得,做了这么多年前线新闻工作,退下来将经验传授给下

一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我是喜欢教书的,早在学生时代,有一位老师就跟我说,你这个人要不教书、要不做记者;我还在跑新闻的时候,也有人说我是一个学者型的记者。我现在主要教本科和硕士班的‘新闻写作’和‘新闻翻译’课程,未来会开一门关于香港时事的

本科课程。新闻工作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实践,尤其是刚出来工作的新丁,实务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很重视对学生实务的训练。我们通常会请很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任教。例如,我们现在有一位美籍华人Peter Eng,他在美联社工作了差不多30年,后来退休,现在主要帮我们教硕士班的新闻写作课程,学生的反应都非常好。还有毛孟静,她早年在无线电视、法新社做过,也在香港电台做《传媒春秋》节目,她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中英文非常好,教写作、采访课程。凤凰卫视的采访总监闾丘露薇是比较受内地同学欢迎的,她教‘国际新闻时事案例分析’,由于她经常到世界各地采访,她会将一手的采访经验和同学分享。”

尽管内地与香港的媒体环境大不相同,但仍有越来越多的内地同学愿意来港修读国际新闻课程,对此刘志权解释说:“每个地方的大学总有自己的特色,任何一个学生离开他熟悉本国或者本地,到另外一个地方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已经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个过程是一个接触新文化的过程。踏出家门来香港求学本身很有价值。我们课程有几样东西现阶段内地高校是无法提供的。第一,课程是全英文,虽然国内学生学习英文越来越多,但是使用机会比较少,在香港无论授课还是作业,都需要用英文。而且在香港接触外国人机会多,使用英文是比较多的。第二,我们的老师队伍是国际化的,有美国人、英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这些老师不是说短期合约一来就走,而是长期在香港定居的外国人。这些也是内地类似课程现阶段提供不了的。”

时下,许多年轻人对选择媒体行业趋之若鹜,是看中了记者“无冕之王”的社会地位、还是喜欢媒体工作的新鲜与刺激?这些懵懂的年轻人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新闻之路?刘志权认为:“年轻人决定自己应该从事什么行业,要看自己的兴趣。先不要想新闻记者头上有没有光环,有没有‘无冕皇帝’的感觉,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要有一个平常心去做,最重要的是自己对时事有兴趣,对写作有兴趣,喜欢和人聊天,喜欢查根问底,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能是适合做新闻工作的。”

“一人一故事,一行一人生”……淡出新闻江湖风雨的刘志权说他很享受现在的教育工作,很享受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光。

和刘志权聊天,与其说听他在讲课程,不如说听他在讲故事。

如此的课堂,想来大家也都愿意听。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文学主要课程设置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国际新闻体系比较概论

●传媒研究方法

●国际新闻实践操作

●国际新闻采访报导

●新闻专业高级英语

●新闻传播理论

●国际新闻时事及案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