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及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及途径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离开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省委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问题是转型,各地既要在传统产业升级上做文章,更要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找出路,把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友好型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按照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质量效益好的支柱产业。
这一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经济强县的必然选择
县域经济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总体来看,我省县域经济仍然薄弱,产业支撑不足,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发展了纺织服装、钢铁、水泥、汽车配件、皮革加工等传统产业,在很长时间里,这些产业为我省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一段时间以来,传统产业发展严重受阻,不少县域财政收入下滑,表面上看是因为市场需求不足,受压减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等影响,实质上是产业
未能及时转型升级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省传统产业普遍处于产业链低端,利润空间受到大幅压减,如果不转型升级,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只有及时转型升级,才能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向传统产业要效益,也是为新兴产业留足空间,实现腾笼换鸟的过程。
新兴产业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广阔。
实践证明,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不总把眼光盯在现有的传统产业上,不总在开矿、挖煤、炼钢、搞水泥、造玻璃上打转转,转得早、转得快、转得好的县域,都成为竞争力较强的县域。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指导意见和含金量高的政策,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各地应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政策,加快促进本地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强县,必须明确方向、理清思路
产业强县,就是要培育壮大一批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龙头企业,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建设经济强县。
推进产业强县,首先要围绕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理清发展思路。
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
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在传统产业升级上做文章,又要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找出路。
必须突出转型,把主要力量放在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上,选择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等领域。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推进产业强县,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合理配置资源。
要高度重视中、远期规划项目,结合“十三五”重大项目库建设,认真筛选和储备重大项目,不断充实、更新、完善项目库,做到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
要抢抓国家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争取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列入国家项目库和获得省市支持,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为、乘势而上。
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
围绕壮大提升产业集群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实施补链、强链、建链工程,率先突破优势产业,顶层设计未来产业,全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的县域产业体系。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要积极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创新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吸引京津的科
技创新成果到本地孵化转化。
要创新招商方式,采取团队招商、委托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的先进要素和优质产业。
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
工业园区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增强县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城建设良性互动。
推动散落在各乡各村的企业和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聚集优势和规模效应。
搞好统一服务和管理,搭建科技研发、物流配送、融资担保、电子商务等平台。
严格环保标准,完善环保设施,加强排放物的循环利用和集中处理。
有实力、有品牌效应的开发区(园区),可通过资源整合,采取异地共建、托管、一区多园等方式,整合集群的价值链,在更大范围布局产业链条和专业化分工合作。
推进产业强县,要向改革要出路、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政策要红利
向改革要出路。
要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抓好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在行政审批、金融、财税、科技、户籍、土地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在认真总结定州、辛集两个省直管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推广成功经验。
二是总结威县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部门制改革、综合执法改革、开发区管理体
制及运营模式创新、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等方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尽快在全省推广。
三是可以汲取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方位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向创新要动力。
要把创新贯穿到各个领域,发挥创新在推动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一是观念创新。
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以思想解放引领实践发展,破解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
二是科技创新。
善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让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三是产业创新。
加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四是管理创新。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优化生产过程和改进管理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效能。
五是商业模式创新。
运用现代化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尤其是运用“互联网+”,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生产体系,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创造新的业态。
向开放要活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从我省实际看,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各地一定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推进面向京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对外开放,坚持用开放的眼光谋发展、用开放的办法抓发展、用开放的
胸怀促发展,特别是密切同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既大力引进先进要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向政策要红利。
一个时期以来,中央和省里为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此各地要认真研究,把政策用足用活用实。
在用“足”上下功夫,正确把握政策要求,放大政策效应,真正发挥政策作用。
在用“活”上下功夫,在不突破法规“红线”的情况下,先行先试,大胆实践。
在用“实”上下功夫,建立推动政策落实的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真正把政策措施转化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