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
1、太阳经证
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风寒,头颈强痛,脉浮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

(1)、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临床变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

辨证依据:以恶风、汗出、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2)、太阳伤寒证(表实证)
临床变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舌苔薄白。

辨证依据: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
方药:麻黄汤
2、太阳腑证
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蓄水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依据: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并见。

治法:行气利水
方药:五苓散
(2)、太阳蓄血证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依据: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

治法:攻瘀逐血
方药: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见气逆作喘:桂枝汤+厚朴、杏仁。

(2)、太阳病兼见项背强几几(拘急不舒),有汗表虚: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表实: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表虚:桂枝二越婢一汤;无汗属表实证(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饮),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疗
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肋,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满胀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小建中汤;如气血亏虚,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二)、阳明病
1、阳明经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而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燥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依据: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方药:白虎汤
2、阳明腑证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出汗,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辨证依据: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

治法:肃清里热,排除燥实。

方药:(1)腹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用泻下缓剂调胃承气汤;(2)腹实以痞满为主用小承气汤;(3)腹实以痞满燥实为主用大承气汤。

(三)、少阳证病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辨证依据: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辨证依据。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
少阳兼证治法: (1)少阳兼太阳病: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痛、心下痞满、微呕,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兼阳明里实证:少阳证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用大柴胡汤;
(3)少阳兼里气不足:少阳病腹中拘急疼痛,脉象浮或啬啬沉弦,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证不解,再用小柴胡汤和解;
(4)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为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治疗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四)、太阴病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辨证依据:腹满时痛、腹泻等虚寒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法:温中祛寒
方药:理中汤
变证的治疗:(1)既往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芍药
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证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慢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五)、少阴病
1、少阴寒化证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辨证依据: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脉微细。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
2、少阴热化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辨证依据:以心烦不得眠和阴虚证候为辨证依据。

治法:(1)阴虚阳亢治宜清热育阴;
(2)阴虚与火热相搏治宜滋阴清热,分利水气。

方药:(1)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宜用黄连阿胶汤。

(2)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宜用猪芩汤。

3、兼证
(1)、少阴兼太阳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2)、少阴兼阳明里实证: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六)、厥阴病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实则吐蛔。

厥阴病为里虚而寒热错杂之症,其治法: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温阳。

厥少热多自愈。

1、厥阴病证治法
(1)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热错杂证,治疗也当寒温并施,乌梅丸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证与厥阴久利。

(2) 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

本证也是上热下寒,证情比较复杂,故也寒热并投。

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方名)治之。

(3) 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

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4) 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治之,有很高的疗效。

(5) 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最为适用。

(6)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用吴茱萸汤。

2、厥阴病变证治法
(1)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2)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结鞭,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3、厥逆证治法
(1) 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外脱之象,为寒厥证,
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2)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黄赤,属热厥证,用石膏汤。

(3)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吐蛔、为蛔厥,乌梅丸具有降逆止呕,温胃安蛔,故为蛔厥主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