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使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关键词】:朱自清缜密构思情感态度语言艺术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东海人,他既是精研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授,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山祖。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的作品令人击节,他的人格让人敬佩。”大体说来,作为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很见匠心。

1.刻画描写,出奇制胜

朱自清的《背影》出乎常理,不去描写人物的眼睛或面部表情,而刻意从“父亲”的背影上下手,抓住人物的一瞬间形象去刻画描写,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篇感人的文章。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散文最可以自由创作,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出息。

在绘画艺术中,早有人画过背影,如俄国画家保•别林斯基的《在校门旁》画了藏族妇女的背影,以为写背影是个创新,而没有象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写出新意,也会成为老一套,不新鲜了。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又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增强结构的完整性,从“离家”开始,至“归家”而终,其间,从小路、荷塘、荷叶、荷花到树林、远山,各层情景步步深化,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结构布局严谨精美。

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观照,并未消泯净尽。

2.设置文眼,凸显焦点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二、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从内容上说,周作人的散文善于写日常生活,那些生活中常常不被人注意的事物,周作人却独具慧眼,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他观察的细腻。朱自清的散文善于写内心世界,不管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亲朋好友的感情,还是写景抒情,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时常处于被感染的过程中。

1.真实与真诚

朱自清早年在《文艺的真实性》一文中就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文艺,是作者真实的话。”晚年他又倡导过古人说的:“修辞立其诚”。可见他对于文章写真情实感的主张是一贯的。

《背影》是自叙性质的作品,作者力求逼近真实,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荷塘月色》是想像的抒写、创作的作品,虽然从“再现”的意义上不是或者不完全是真实的,但想像的创作也是凭借和取决于对自己生活与感情的记忆、对别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因此,从“表现”的意义上说也是真实的。作品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

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几十年来,人们仍然诵读《河塘月色》不衰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欣赏那“表现”意义上的宁静澄澈的意境。

2.细致与逼真

朱自清散文的美,大多来源于对自然、对生活的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再通过文字的描绘把这种情愫传达给别人。有了深入和细致的观察,才能有逼真的描绘,也才能使读者具体感觉到美,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背影》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文章中没有一丝矫情,质朴的出自肺腑的感情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3.批判与继承

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朱自清毕生批判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和封建传统,但他从未整个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散文所以写得好,也同他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是分不开的。

例如《朱自清全集》的第一篇《匆匆》,本来是要讲时间容易流逝,要人们珍视时间,善用时间,却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起兴。这很明显是吸收和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学赋、比、兴的理论与技法,而且是运用得很成功的。

三、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从语言上说,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是朴实——朴实得近乎平淡。欣赏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听一个老人在那里絮语但不是絮叨,其中渗透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世态炎凉。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是高度提纯的,相当隽永,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特别是他的写景的散文,可以说通篇都是诗——形式是散文的,意境是诗的。

1.独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朱自清的散文,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用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