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会失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说说项羽。

项羽无异是秦汉之际一个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破釜沉舟,大胜巨鹿;裂土封侯,“政由羽出”,一度非常风光,也无怪司马迁把他列在本纪里,给了他毫无吝啬的表扬。但是他在政治头脑方面好像患有点侏儒症,时时处处给自己挖陷阱、下绊子,引导自己一步步走向衰落,直到自杀了事。就是到临死了他还一再在说:“此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看看这就会知道,这是醉死不认半壶酒的主儿。是老天爷不给他机会吗?本博认为非也。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0多岁的项羽随叔叔项梁起兵,除了一次,项梁大意失败被杀外,项羽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挫折。公元前207年,更是在巨鹿大胜秦军,由是取得了诸侯霸主的地位,随后入关,在鸿门威服刘邦。又在戏这个地方主持了灭秦后的分封大计,大封诸侯,登上了人生事业的最高峰,一时风光无二。但是项羽生性残暴,任性擅杀,逐渐的就走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反面。

项梁没死前,曾派项羽攻打襄阳,襄阳守军坚守,结果城破之后,项羽屠城;

巨鹿之战后,章邯率领20万人投降了项羽。因为起义军中的不少人曾经服过秦朝的劳役,受过折磨。这次秦军投降了,反过来,起义军就没有好好地对待这些秦军俘虏,结果秦军不少人心生不满。项羽知道后,“夜击坑秦军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全给活埋了!20多万人,涉及到关中的多少家庭啊,秦地的老老少少不都是项羽的死敌才怪;

鸿门宴后,项羽大封诸侯,觉得反秦任务已经完成,于是“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种自私、贪婪、残无人道,恐怕就不只是光秦地的老百姓恨他了;

公元前206年,齐地的田荣叛乱,项羽因为身负霸主之责,所以有责任率军征讨,在田荣被杀后,本来已经完成任务了,可是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结果齐地的人民不干了,“相聚叛之”,田荣的弟弟田横更是聚集了一大批人来对抗他。本来好好地一个形势,让他这一闹,反而更乱了。项羽只得留在齐地接着平叛,正因如此,西边大半个中国也就让刘邦给占去了。

第二,项羽太不善于用人。韩信、陈平、黥布等人都曾经是项羽的手下,但是后来一个个地都离开他去投奔了刘邦,也正是这些人在楚汉战争后期把他置于了死地。项羽手下的范增是一个始终忠于他的人,也是谋略过人,但是项羽对他好像并不怎么真正信任,看看鸿门宴上

的一系列表现我们就能明白,好端端的一个消灭对手的机会就这么白白的丢失了。范增最终也没有逃脱被屈死亡的悲剧命运。对于用人这一点好像刘邦认识的最清楚,在一次君臣对话时,刘邦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从这看,刘邦比项羽聪明多了。

第三,项羽政治头脑缺失,只是一毛头小伙子,打仗还行,但不具备优秀的政治家素质。这可能与他的出身有关。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从小就有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说什么要学万人敌,项梁教给他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性情粗疏。起兵反秦时,什么借口不好找,非要再弄出个楚怀王来,这不是给自己下套吗?后来又封为义帝,义帝就义帝吧,反正也是个空头支票,牌位而已,更不该又把人给杀了,授人以柄;灭秦后,放着大好的关中地区不占,不在咸阳定都,非要回彭城。一样样的事件,可以看出项羽是没有长远的政治规划的,他只是想恢复秦统一前的诸侯割据状态,和韩非、李斯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一比,天壤之别!

由上边看,项羽失败,分所应当,只是有点让人惋惜罢了,尤其是受过刘家委屈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几乎用尽全部感情来描写项羽,十分钦佩他的功绩,无限惋惜他的失败,一咏三叹,就使《项羽本纪》成为了《史记》中的经典。所以直到后来,还有人在感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他看做顶天立地的英雄。




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2010-05-30 22:38:4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早在上高中时学习了《鸿门宴》,就知道了历史上有个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和谋士范增为了除掉沛公刘邦,摆下了鸿门宴。刘邦在张良、樊哙、项伯等人的帮助下,充分施展自己善辩的才华,用花言巧语将项王忽悠得晕了菜,忘记了眼前的刘邦竟是自己的政治对手,让刘邦蒙混过关,化险为夷,躲过了一劫。项羽错失了一次除绝后患的绝好机会,让人为其惋惜和痛心。以至于亚父范增接过刘邦送给的玉斗时,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撞碎了,说:“唉!项庄这班小子没法跟他们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我们这班人就要成为俘虏了!”在范增看来,项王不杀刘邦,日后注定要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事实应验了范增的判断,刘邦在几年后真

的成了项羽集团的掘墓人。鸿门宴上,我们没有看到力拔山兮气盖世、威震诸侯、惊破敌胆、破釜沉舟、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横扫天下的大英雄气概,看到的一个优柔寡断、目光短浅、自以为是、有妇人之仁的糊涂虫。由于项羽的失误,没能把握良机,为自己最终倾覆埋下了伏笔。这里有一个问题,项羽的失败与没有在鸿门宴上搞掉刘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或者说,如果项羽杀掉了刘邦,那么他项羽就一定能坐稳天下吗?我看未必,项羽的失败绝非仅仅没有杀掉一个刘邦,它是由突出的个人素质因素和深刻的社会历史矛盾所决定的。
项羽的个人缺陷除了妇人之仁之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个人英雄主义迷信着他的大脑。项羽凭借自己过人的威猛和军事天才带领各路诸侯,仅几年的时间就踏平了强大的秦帝国,于是乎,这位项藉过多的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过分的陶醉于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才华”,其他人,即使是各路诸侯,在他眼里不过是任意宰割的羔羊。他之所以没杀掉刘邦,就因为他压根没把刘季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只要他一声怒吼,就得把刘季这老小子吓出尿来,杀了刘季,还显得他不够英雄,反损了自己仗义的名誉。在世上,谁还敢于他项王争天下?于是,他自封为“霸王”,足见其霸气和牛气冲天。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评价的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就是说项羽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这位霸王到死都不知怎样死的,始终不认为有错,反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

二是荒唐滑稽的奋斗目标左右着他的取舍。说项羽目光短浅,不是对他的贬义,而是一个抬举,其实他压根就谈不上什么政治眼光。在引兵进入关中后,一个叫韩生的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可是这位项王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他认为呀,富贵了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位韩生气愤地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韩生扔进锅

里煮死了。原来,项羽推翻大秦帝国,其最大愿望不过是回到老家炫耀自己的富贵而已,多么滑稽和可笑。

三是不施仁德的粗暴作风影响了他的人脉。迫于项羽和秦朝廷的压力,秦大将章邯投降了项羽,广大投降的秦朝军士因不满项羽部队将士的欺侮,议论纷纷,思想有很大波动,项羽听说后,将二十万投降秦军坑杀在新安南城,惨无人道,其暴行亘古罕见。《资治通鉴》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项羽带领楚军进入关中后,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收财宝、掠妇女,可谓做孽深重,让关中人们对这位项王大为失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个大罪行。但是,秦始皇的罪过也只能负责一半,因为秦始皇只烧了一部分书,他把全国的书籍集中起来了,放在皇宫,不准民间有书看。就是这位项老兄一把大火,烧了三个月,把所有的藏书和大量的国家财富给化为灰烬,真是惨痛惋惜。所以,中国文化根基的中断,项羽负有更大的责任,是强于秦始皇的“罪魁祸首”。可是后人却把破坏文化的责任全推到了秦始皇的身上。至于项羽的责任很少有人提及,可能是由于对失败英雄的同情吧。项羽将汉将王陵的母亲抓来,想逼迫王陵归降于他,王陵母亲为了不使儿子归降项羽便自杀了,项羽大怒,竟然煮杀了王陵的母亲,人性皆失。原齐将田荣因为当年未帮助项梁出兵,所以项羽分封诸侯时,田荣没有被封王,田荣因而对项羽怀恨在心,率先起兵反楚。项羽亲自出兵镇压,汉二年冬天(前205年),项羽向北到达城阳,田荣也带领部队来与项羽决战。田荣没有打胜,逃到平原,平原的百姓把他杀了。项羽于是北进,烧平了齐国的城市房屋,全部活埋了田荣手下投降的士兵,掳掠了齐国的老弱妇女。项羽夺取齐地直到北海,杀死了许多人,毁灭了许多地方。齐国人被激怒,恨透了这个霸王项羽,纷纷聚集起来,一起造了项羽的反。看来,项羽不能以人为本,除了楚国人,对其他各国的百姓是全不当子民看待的,横加蹂躏、滥杀无辜、不施仁义、推行暴政、作孽无道、民心向背,一个失去了民心的统治者焉有不败之理。
四是漠视人才和猜忌吝啬使其失去谋臣良将。有一次,高祖皇帝摆设酒宴,与群臣讨论项羽因何失败,他因何成功时,有过一个精彩的回答:“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而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韩信起初跟随项羽“干革命”,但却得不到重用,于是,不甘寂寞的韩信投靠了刘邦这个领袖;谋士陈平原本也效力于项羽,虽得到了重用,却被猜忌,担心被诛杀,便改投了刘邦这个主子。想当初,项羽手下文臣武将云集,远多于刘邦,由于他不会笼络人才,一个个炒了他的鱿鱼弃他而去。项羽的统一战线工作也做得不是很到位,许多盟友纷纷反水倒戈,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的境地。由此看来,项羽自己才是他真正的“掘墓人”。

项羽的失败还源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在我看来,分封制的政治体制是决定西楚政权垮台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打响了推翻秦王朝的“第一枪”。全国大地为之沸腾,积怨已久的反秦势力如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势不可挡,强大的秦帝国仅几年时间便倾覆瓦解。在这些反秦势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原六国的贵族势力,许多六国的王室后裔和将军、大夫的后裔纷纷拉起了队伍,自立为王或公或侯,投入到灭秦大业的浪潮中。他们十分痛恨秦始皇的郡县制,向往以前的分封制。于是在推翻秦政权后,灭秦领袖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按照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形态分封天下,对参加反秦的各路力量和有功的将军封王封侯。各方罢兵息鼓,去往各自封地,天下似乎可以太平,百姓可以安定了。但是,这里有一个重大问题,项羽给忽略了,此时的形势与春秋战国时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秦始皇的统一,郡县制的推行,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已登上了历史的政治舞台。此时的分封制已不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必将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提高,是倒行逆施,逆历史车轮而动,必然被历史所抛弃。这正如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倒行逆施,恢复了帝制,结果众叛亲离,全国反声一片,终被淹没在历史的垃圾之中。秦灭亡后,“秦人天下楚人弓”,各路英雄豪杰都想取而代之,都想成为大家的主宰。诸侯们虽然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国,但心里却没闲着,大多对天下垂涎三尺,

自然对楚霸王的“管辖”心生不服,只是恐于霸王的厉害,暂时默不作声罢了。事情就怕有挑头的,田荣率先挑起反楚的大旗,并自立为齐王。汉王刘邦也趁机收复三秦。一下子全国硝烟再起,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也许项羽当时还很纳闷,为什么诸王该封的封了,该给的给了,怎么还反呢?其实他哪里晓得,是他实行的“分封”的政治体制为西楚政权敲响了丧钟。可以肯定的说,即使他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也不能长久的坐稳天下。

楚汉战争打了四年,最终刘邦集团取得了胜利。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各自所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反秦灭秦的洪流中,原六国势力是领导力量,而其依靠的主体还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广大穷苦百姓,由于他们共同的敌人都是暴秦,共同的目标都是推翻秦朝的统治,因此,他们很自然的就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同盟”。然而灭秦以后,在建立一个什么形式或什么性质的国家上,他们的目标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个“同盟”很快便瓦解。项羽所代表的旧贵族的势力,想恢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支持者居于少数;而刘邦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了历史的前进方向,因而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加之刘邦的个人魅力,追随的人越来越多,胜利的天平自然倒向了刘邦这一方。

通过社会变革,摒弃旧的制度和体制而建立新的制度和体制,是广大民众的心声,是时代的呼唤,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能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而不因循守旧、倒行逆施,能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和呼声,以人为本,而不以个人好恶定是非,是回答刘邦为什么成功而项羽为什么失败的最好答案。也是我们后人从历史中应汲取的深刻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